有关于心理学研究的论文.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345891 上传时间:2023-01-05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3.8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有关于心理学研究的论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有关于心理学研究的论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有关于心理学研究的论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有关于心理学研究的论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有关于心理学研究的论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有关于心理学研究的论文.docx

《有关于心理学研究的论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有关于心理学研究的论文.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有关于心理学研究的论文.docx

有关于心理学研究的论文

有关于心理学研究的论文

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的心理现象、精神功能和行为的科学,以下是心理学研究的论文,一起来看看吧。

[摘要]为解决思想观念陈旧、内容方法单一、师资力量薄弱等问题,全面提升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可持续性和实效性,重庆建筑工程职业学院经过多年的不懈探索和努力,基本完成了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长效机制的构建。

[关键词]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长效机制

心理健康教育作为高等学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得到党和国家一直以来的高度重视。

总书记2014年在北师大参观心理学院时,便特意强调了心理学在人才培养机制和儿童青少年健康发展研究中的重要性。

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在2015年工作要点中提出要深入推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提升计划”。

前教育部部长袁贵仁也在2016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强调,提高教育质量的重点任务之一就是千方百计促进学生身心健康,高度重视学生心理健康问题。

为解决思想观念陈旧、内容方法单一、制度政策滞后、师资力量薄弱等问题,全面提升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可持续性和实效性,重庆建筑工程职业学院经过多年的不懈探索和努力,在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过程中从意义研究、顶层设计、实践探索、管理反馈等多个方面构建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长效机制,从而保障了此项工作积极、规范、有序、高效、持续的开展。

一、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长效机制的重要意义

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是孤立存在于大学教育体系中的独立教育单元,而应该是公民道德教育、民族精神教育、综合素质教育以及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机组合。

其中,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作为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机体系中最为基础与重要的组成部分,其长效机制的建立对于完善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一)是有效推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长远发展的重要保障

所谓机制,是指在明确事物的组成部分以及相互之间关系的前提下,以制度性的运作方式使事物的各部分协调运行并发挥作用,而长效机制则是能够随着时间、条件的变化而不断丰富、发展和完善的运行制度体系。

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长效机制的主要目的是:

(1)利用其目标性、系统性、实践性、稳定性、长期性等特点,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打造夯实稳固的基础。

(2)它内在的灵活多变和与时俱进也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二)是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效性的必然选择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效性是指在日常的心理健康教育实践过程中,对满足大学生心理发展需求以及满足国家、社会、高校等多方面需要的实际效果。

它集中表现为:

(1)日常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大学生心理发展和思想行为方面取得的积极作用。

(2)这些作用和变化与大学生心理发展需求之间的一致性。

(3)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对其预设目标的有效满足的程度。

可以说,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实效性是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生命力,衡量着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否成功。

长期以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存在着不能有效与大学生日常心理行为紧密结合、各方面的教育力量没有有机结合、教育工作在时间和空间上缺乏有效拓展等诸多问题。

究其原因,关键在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长效机制并未建立,因此,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全面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效性,必须建立实际可行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长效机制。

(三)是完善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力支撑

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强调:

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于我国的各项事业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

其中有效途径之一,就是开展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

教育部也在《教育部、卫生部、共青团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中指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新形势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是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培养高素质合格人才的重要途径,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

因此,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强有力的支撑作用不可忽视。

如何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长效机制,关系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进一步发展,乃至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二、重庆建筑工程职业学院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长效机制的构建情况

(一)机制管理系统:

一个领导核心,逐层落实管理

学院领导高度重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成立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领导小组。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由主管学生工作的校党委副书记担任组长,学生工作部部长担任副组长,成员由教务处处长、宣传统战部部长、保卫处处长、后勤处处长、校团委书记和各系分管学生工作的领导组成。

领导小组主要负责研究制定学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总体规划与发展方向;督导和协调全校各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领导小组下设心理健康中心(以下简称中心),隶属于学院党委学生工作部,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日常管理和执行机构。

中心主要负责:

具体计划、组织并实施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各类活动,设置并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与研究,具体组织、实施校园个人、团体心理咨询。

宣传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培训与指导学校辅导员、学生心理委员以及校心理协会,制定与完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机制与规章制度。

收集与反馈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相关信息。

(二)教育咨询系统:

构建线上线下两大平台,拓宽咨询交流渠道

1.线下教育平台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线下平台主要由课堂教学、专题讲座两大版块组成。

课堂教学作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传统阵地,是整个心理健康教育中受众最广、覆盖面最大、系统化最高的教育形式。

传统并不意味着落后,课堂教学的优点在于其具有完备的教材与成熟的教学辅助系统,可以让学生以点入面,系统掌握心理健康以及心理学的理论知识。

为此,心理健康中心将心理健康课定为公共必修课程,根据学生心理发展的阶段性特征进行课程设置:

第一学年主要是针对新生的健康生活方式、自我意识发展和情绪调节进行教学;第二学年重点针对人际交往、恋爱心理、择业心理和心理危机干预进行教学。

此外,为了使学校心理健康课程更加具有针对性,中心还根据高职学生心理发展目标体系,组织编写了高等职业院校素质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大学生健康教育》,为课堂教学提供了优质的教材资源。

专题讲座则是课堂教学形式的有益补充,它能够针对性地对学生有需要、感兴趣的心理点进行深度引导。

学校对专题讲座的实施模式为:

邀请校内外专家在关键时间和关键节点,开展主题多样化的讲座。

如针对每一届新生的入学适应及心理健康教育讲座;针对在校女学生开设《自尊自爱自重,做健康快乐女生》心理讲座;针对在校男学生开设的《我玩游戏?

游戏玩我?

》防游戏沉迷与自制力提高心理讲座;针对每一届毕业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培训及就业心理调适讲座;针对全体学生的《大学生恋爱观与性心理健康知识》《大学生正确心态的培养———情绪与认知调节》《人际交往中的心理调适》等系列讲座。

2.线上教育平台与传统的线下平台不同,线上平台的便利性和私密性使心理健康教育摆脱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更重要的是,网络平台创造了一种匿名可能,这种身份的匿名性切断了学生作为个体与现实世界的生物性、社会性联系,从而使他们更容易改变在现实生活中的自我印象管理策略,进而较真实地进行自我表露。

对于线上平台的构建主要从两个方面着手:

(1)传统PC端学院是学生了解学校近况、获取相关信息的主要渠道。

心理健康中心在学院网站下建立了“心理健康”专题主页,主页下设:

新闻动态、好书好影、心理知趣、心理测验、咨询信箱等栏目,实现了学校心理新闻宣传、心理知识普及、在线心理测试、信件心理咨询、线下心理咨询预约等多项功能。

除了设置心理健康专题网页,中心还注册公布了心理咨询QQ号码,由心理健康中心专职教师负责管理。

(2)移动互联网端根据最新研究显示:

截至2016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7.1亿,同时使用手机与电脑上网的人群占比由2015年底的90.1%提升至92.5%,其中,仅通过手机上网的人群占整体网民规模的24.5%,手机在上网设备中占据主导地位。

而在各类手机应用中,即时通信以及其衍生的社交软件的使用率更是高达91.9%。

[1]根据这种发展趋势,心理健康中心即时开通了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健康”专题主页同步实现了学校心理新闻宣传、在线心理测试、语音心理咨询、线下心理咨询预约等功能。

(三)排查预警系统:

三级排查预警机制

1.校级:

普查发现制度学校在每学年的第一学期会对全体入学新生进行全面的心理健康测评工作,并建立学生心理档案,同时对大二年级的学生进行追踪测查。

为提高心理测评结果的准确性,提升学生对于这项工作的重视和配合,在新生入学教育中,学校会强调心理健康测评的意义和操作注意事项等,并在测评时安排辅导员带领学生进入机房全程进行指导。

测评结束后,心理健康中心会对测评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和筛选,对需要回访的学生逐一约谈,并根据具体情况进行有效干预。

2.班级:

星期预警制度学校组织培养了包括心理委员在内的信息员队伍,每周召开例会讨论汇总班级情况,并由班级心理委员牵头填写“重庆建筑工程职业学院班级心理晴雨表”。

表格内容包括:

(1)本周班级开展的心理健康活动及一句感言,

(2)本周个别特殊同学情况,

(3)班级整体生活状况,

(4)班级人际交往情况,

(5)班级同学心理变化情况,

(6)与系心理辅导员交流情况,

(7)下月心理健康教育计划。

填写完成的“晴雨表”经系心理辅导员和班级辅导员签署意见后,交心理健康中心进行汇总筛查,最后由中心根据最终统计情况及时指导班级信息员工作方向和方式,从整体上把握班级思想和心理发展走向。

3.室级:

室长监察制度调查显示:

大学男生一周内平均在寝室度过的时间是82.4小时,女生是92.1小时,分别占一周总时数的49.04%和54.82%。

寝室不仅是大学生共同生活的地方,也是学生交流思想、沟通感情、流露内心状态的重要场所。

根据这一特点,学校建立了室长监察制度。

通过室长与寝室同学的主动接触与观察,及时掌握学生在课后生活中心理健康状况的第一手资料,如有异常情况,就可以第一时间通过辅导员与系心理辅导老师纵向传递至心理健康中心,确保每一个心理异动的倾向都可以得到及时有效的干预。

(四)机制运行系统:

四级联动体系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长效机制能否有效运转,关键在于建立分工合理的工作体系。

经过长期实践摸索,学院构建了以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为核心,以系心理辅导员为中坚,以“同行”心理社团为补充,以班级学生心理委员为辅助的联动体系,有力保障了各个层面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高效开展。

1.心理健康中心心理健康中心是整个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第一推动人,它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上传下达的核心枢纽与组织协调机构,其具体工作职责上文已提及,此处不再赘述。

2.系心理辅导员系心理辅导员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第一落实人,由各系选拔出的具有相关资质的优秀辅导员兼任,主要负责:

日常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任务;每周与心理委员就班级的整体思想状况和个别学生的突发状况进行交流和指导;签署“重庆建筑工程职业学院班级心理晴雨表”;负责排查与上报本系学生的不健康心理及行为;协助校心理健康中心进行学生心理辅导与咨询。

3.学生心理社团学生心理社团是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第一补充人,是学校第二课堂的重要载体。

我校于2008年10月成立了同行心理社(以下简称心理社),隶属于校心理健康中心,以“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荡涤心灵尘埃,共享健康人生”为宗旨,在中心指导下开展心理健康知识宣传和普及工作,并定期组织各类相关活动,如心理讲座、心理电影、心理培训、心理话剧、心理交流会以及户外拓展等。

为了扩大宣传和影响,心理社充分利用互联网手段,建立了QQ群、微信群、微博,并在沪江社团开通社团主页,协助中心将社团资料、社团活动和心理学知识等通过各个平台进行发布,吸引了大批学生加入,在学生中形成了较大的影响力。

4.学生心理委员为了把心理健康教育的触角延伸到每一个班集体,学校在班委干部中设立了心理委员职位。

学生心理委员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第一辅助人,通过自我推荐、学生选举、辅导员任命等方式选拔出热爱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综合素质较强的优秀学生担当,从而充分发挥学生的朋辈教育作用。

心理委员在做好班级内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主动帮助同学解决心理困扰等常规工作的同时,要承担起定期填写“班级心理晴雨表”、组织开展心理班会、宿舍走访、网络监察等职责。

校心理健康中心特意为其编写了《班级心理委员工作手册》,以便更好地帮助和指导心理委员开展日常工作。

(五)机制支持系统:

六维支持体系

1.互联网监管机制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人际交往模式和情感表达方式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发布的第3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6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7.10亿,其中手机网民规模达6.56亿,从年龄段和学历来看,20-29岁年龄段的网民占比最高,达30.4%,民中学生群体占比仍然最高,为25.1%。

[1]互联网表达的便捷性、身份隐退的隐蔽性使学生习惯于通过网络发泄情绪,袒露心理,表达思想,因此我校建立了互联网监管和干预系统,通过技术监管和人工监管两种方式来运行。

(1)技术监管技术监管系统依托我校信息化技术中心,通过对XX贴吧、论坛博客、门户搜索、报刊传媒的网络信息采集,快捷有效地进行关键词抽取、内容分析、话题追踪与分析研判。

必要时,信息化技术中心会将监测到的学生相关信息移交到心理健康中心,再由中心根据相关信息,结合学生心理档案进行进一步的研判与心理干预。

(2)人工监管人工监管系统通过系心理辅导员和学生心理委员两支队伍开展,主要监察学生在社交软件上的异常心理言论,如QQ空间、微信朋友圈、群消息、微博等。

学生心理委员负责全面撒网,不定期筛查班级同学的日常信息;系心理辅导员负责重点监控,根据学生心理委员上报的异常情况,重点跟踪可能存在心理危机的学生的全面信息,并在必要时请求校心理健康中心介入,指导开展心理辅导与咨询工作。

2.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培训系统结合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四级联动特征,学校逐步打造与完善了校园心理健康教育队伍的分级培训机制。

(1)辅导员培训辅导员是战斗在学生工作第一线的生力军,是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不可或缺的有生力量。

学校根据辅导员的职业等级和不同需求,制定了相应的培训制度:

以传授心理健康教育理论知识为主的入职培训,以培养心理辅导实操能力为主的专题培训,以培养心理咨询能力为主的系心理辅导员提高培训。

此外,学校还定期组织辅导员参加“国家心理咨询师职业资格证书”的培训和考试,推动校心理健康教育核心队伍的职业化与专业化。

同时,学校十分关注辅导员自身的心理健康状况,由心理健康中心牵头成立了“辅导员心理成长小组”,定期开展辅导员团体心理辅导活动,缓解辅导员工作压力,预防教师心理问题,确保辅导员队伍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可持续发展。

(2)学生心理委员培训学生心理委员的培养工作由学校心理健康中心负责,以学期为单位推进培养工作。

第一学期:

每年9月,对全体入学新生进行心理委员职位的讲解宣传和答疑解惑,动员符合条件的优秀学生积极报名参选;每年10月至11月对遴选出的学生心理委员开展为期五周的集中授课式系统培训,主题分别为“心理委员工作职责和方法”、“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的识别及处理”、“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设计与开展”、“大学生心理危机的识别与干预策略”、“朋辈咨询助人技能”,从理论知识、工作技能、职责认知和职业道德的角度对学生进行全方面的培养;每年12月开展两次心理委员团体心理辅导,团体心理辅导强调培养学生心理委员的实践性和操作性,并组织阶段考试来检验培训效果。

第二学期:

每年3月由心理委员组织各班开展名为“小天使与主人”的团体心理辅导活动,根据心理委员的组织实施情况和总结材料评选出校“最有爱班级”;每年4月由心理健康中心主办“心理主题班会设计与组织大赛”,促进各心理委员之间的经验交流;每年5月底对本学年心理委员的实际成绩和综合表现进行量化评分,评选出校“优秀心理委员”并举行颁奖仪式以树立典型。

3.学生家长教育系统在20XX年春节团拜会上的讲话中曾指出,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

家庭教育是塑造子女心理素质的基石,家长的教育方式直接影响着子女的心理健康状况,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也离不开家长的积极配合。

为了更好地形成教育合力,学校努力构建学生家长教育机制,通过多种渠道创建与家长的协作方式。

例如,在新生入学时召开家长见面会,为家长介绍心理健康基本知识、家庭教育对学生心理的影响等理论知识;邀请家长观摩学校开展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搭建家长热线、学校等联系平台与家长进行沟通和交流等。

有效帮助了家长学习与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相关知识,促进了家长自身良好心理素质的养成,使学生家庭成为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有效合力。

4.校园文化系统校园文化活动是学生教育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学校致力于推进校园文化活动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机结合,创建校园心理健康教育品牌活动,通过营造强有力的“心理场”对学生的精神状态和心理趋向产生深远影响。

以“5.25”(谐音:

我爱我)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月和重庆市大学生成长论坛为两大抓手,面向全体学生深入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如心理健康教育讲座、三级心理之家建设成果报告展演、青春健康微课堂讲课比赛、心理影片观摩、校园心理情景剧表演、趣味心理游园会等活动,吸引了大量学生参与其中,并在重庆市系列比赛中获得多项荣誉。

5.校外交流合作系统为了提高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科研能力与理论水平,学校不断加强与校外学术组织、兄弟院校、专业精神卫生机构的交流学习,多次参与中国社会心理学会学术年会、全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高峰论坛、海峡两岸团体咨询与团体治疗专业论坛、全国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学术年会、重庆市大学生成长论坛等活动。

同时,心理健康中心积极联系专业精神卫生机构,与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重钢总医院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对心理问题比较严重的学生及时转介,并邀请专业医生来校为学生开展心理健康讲座并进行学术交流。

三、高职院校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长效机制的实践思考

当前高职学生的总体心理状况是健康的,主流是积极向上的,但由于他们的心理处于尚未完全成熟的阶段,加之目前我国社会普遍对职业教育的认识和理解还存在一定的偏差,因此高职学生的心理问题也就不可避免地与普通高校大学生有很大不同,如学习信心差、自卑悲观、迷茫孤独、偏执逃避等。

因此,高职院校在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长效机制的过程中,既要有普遍性,也要有针对性和指向性。

根据重庆建筑工程职业学院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长效机制的实践探索情况,笔者认为在未来的工作中,还可以作出以下两点有益补充:

(一)重视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权威渠道建设

目前,互联网世界已经彻底从Web1.0演进至Web2.0时代,这两者间最大的区别在于:

Web2.0强调这一世界中的每一位用户不再仅仅只是互联网信息的接受者,他们更是互联网信息的发布者;互联网世界的话语权不再孤单地集中在少数传媒巨头手中,而是开始分散在每一位用户的电脑前;曾经每一个孤立的互联网个体逐渐聚合为一个个网络社群,并不断扩大其对整个互联网社会发展的影响力。

这种互联网世界发展趋势对现代传媒的影响则是:

传统媒体的逐渐衰落与自媒体的迅速崛起。

自媒体使得大学生们可以更加容易地获取被知识精英深度加工过的信息来拓展其知识边界,但也让大学生们同样更加容易地被负能量文章、地下文章所误导与操纵。

针对这种情况,学校必须要重视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权威渠道建设,重视校园官方媒体对学生的心理引导作用,在学生自愿参加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基础上,化被动为主动,将传统媒体与自媒体相结合,充分学习优秀自媒体的行文方式与知识展现形式,认真研究Web2.0与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学生信息获取与阅读行为习惯,创办出贴近学生实际生活、富有时代特点、权威与专业兼具的报纸和杂志,还要开辟出官方自媒体阵地,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接触到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和资讯,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全面覆盖。

(二)打破常规性的家校协作模式,开创家长学校

家长教育系统所获得的显著成效使我们有理由相信,继续深入挖掘家校协作模式,开创家长心理学校,有助于进一步凝聚学校与家庭的教育合力,延伸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区域。

笔者认为,开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家长学校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与移动互联网日趋成熟的技术优势,实现微信课堂、网页课堂全覆盖。

家长学校的课程来源可以有多种途径:

利用网易公开课、万国大学等网络资源,向家长们推介国内以及国外优秀心理学相关课程;由本校心理健康中心录制心理健康微课;将历次来校作心理健康教育讲座的专家学者的学术演讲录制整理为心理系列讲座学习视频。

参考文献:

[1]第3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2]郭勤.大学生宿舍管理与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J].重庆邮电学院学报,2001(4).

[3][美]查克布莱默,曾虎翼.互联网营销的本质点亮社群[M].北京:

东方出版社,201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