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教学中独生子女心理障碍的教育对策.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343948 上传时间:2023-01-05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31.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体育教学中独生子女心理障碍的教育对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体育教学中独生子女心理障碍的教育对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体育教学中独生子女心理障碍的教育对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体育教学中独生子女心理障碍的教育对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体育教学中独生子女心理障碍的教育对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体育教学中独生子女心理障碍的教育对策.docx

《体育教学中独生子女心理障碍的教育对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体育教学中独生子女心理障碍的教育对策.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体育教学中独生子女心理障碍的教育对策.docx

体育教学中独生子女心理障碍的教育对策

 

论文题目:

体育教学中独生子女心理障碍的教育对策

——以麒麟区为例

曲靖师范学院体育学院制

体育教学中独生子女心理障碍的教育对策

--以麒麟区为例

摘要

自1979年我国政府实行计划生育以来,我国的独生子女的数量与日俱增,出现了“独生子女问题多”、“独生子女难教”的思想倾向,据有关文献报道大约32%的中小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对这些学生进一步调查发现心理品质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弱点,如抗挫折能力、意志力、危机意识、协作精神等都比较薄弱。

独生子女的心理障碍使其在体育学习中造成了重大的阻力,研究体育教学中的独生子女心理障碍的教育对策迫在眉睫。

笔者结合使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以及问卷调查法等多种调查法针对独生子女的心理障碍以及解决对策进行了研究,体育运动以其特有的形式和内容,是练习者在参与的过程中得到成就感和满足感,能消除人的紧张情绪,锻炼人的性格,磨练人的意志,增强自我意识和自控能力,激发人的进取心,激励人奋发向上和追求健康积极的生活目标。

体育教学中研究如何使独生子女通过体育运动克服心理障碍起着尤其重要的作用。

笔者通过研究得出了以下结论:

体育运动能让学生更加了解自己在哪些方面有特长,对自己的能力、性格和优点做出恰当、客观的评价,对自己不会提出苛刻、非分的妄想,并能发展自身的潜能,体验到自己存在的价值,并端正自我意识;体育活动能让学生乐于同他人交往,融于集体中,在社会生活中有较强的适应能力,能做到人际关系和谐;体育能使学生情绪稳定,能培养学生乐观、开朗的性格,促使学生个性全面发展;体育能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和意志品质,从而促进心理健康的发展。

在体育教学中,要注意学生的心理变化并根据实际情况采用相应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如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加强意志品质的培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动机、讲解示范有感染力、改进教法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因材施教,加强教学的针对性、多样性和多选择性相结合,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合理的运动负荷与心理健康等及时消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不良心理障碍,这是每个教师在体育教学中不能忽视的。

 

关键词:

体育教学;独生子女;心理障碍;教育对策

 

目录

引言…………………………………………………………………………………1

文献综述……………………………………………………………………………1

1研究对象与方法…………………………………………………………………2

1.1研究对象………………………………………………………………………2

1.2研究方法………………………………………………………………………2

2体育教学中独生子女的心理障碍讨论与分析…………………………………2

2.1独生子女心理障碍的现状……………………………………………………3

2.2体育教学中独生子女心理障碍的成因………………………………………4

2.3体育教学中独生子女心理障碍的特点………………………………………5

2.4体育教学对独生子女心理障碍的作用………………………………………6

2.5对体育教学中独生子女理障碍提出的建议和对策…………………………7

3结论………………………………………………………………………………8

参考文献……………………………………………………………………………9

 

引言

近年,独生子女的心理障碍问题越发突出,因而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世界卫生组织认为人的健康包涵三个要素:

即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性。

其中心理健康对人生成就的重要性已被人们所认识。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要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包含两层含义:

一种是指心理健康状态,个体处于这种状态时,不仅自我感觉良好,而且与社会处于和谐的状态;另一种是指维持心理健康、减少行为问题和精神疾病的原则和措施。

而体育是促进健康的重要内容,当然体育活动对于促进人的心理健康具有积极的影响。

体育运动以其特有的形式和内容,是练习者在参与的过程中得到成就感和满足感,能消除人的紧张情绪,锻炼人的性格,磨练人的意志,增强自我意识和自控能力,激发人的进取心,激励人奋发向上和追求健康积极的生活目标。

因此,体育教学中研究如何使独生子女通过体育运动克服心理障碍起着尤其重要的作用。

文献综述

独生子女的心理障碍以及所引起的社会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心理挫折普遍存在于学生的体育学习之中,分析和研究学生体育学习中的心理挫折的种类、成因、后果及解决办法是十分有必要的,能够帮助学生在学习体育的过程中更为快速高效。

学生在体育学习中出现的心理挫折是学生追求某种体育学习目标时,由于目标与障碍之间、目标与动机之间的冲突,主观上体验到的一种失意、消沉、悲观的情绪状态。

白剑波(2006)提出:

“独生子女由于生长在特殊的家庭、社会环境中因而具有独特、娇惯、脆弱等特点。

伴随这些特点而来的便是过度的自信、依赖、人际交往困难等诸多挫折,这些挫折若得不到合理的调适就会严重影响他们的生活、学习。

正确认识自我、合理确定自我抱负水平,积极参加实践活动,加强逆境锻炼提高耐挫能力是独生子大学生克服挫折心理的有效途径。

”谢雪梅(2007)认为“我国城市独生子女的教育对策,应因材施教,因势利导,品德教育,学会做人,放手教育,独立自主,苦难教育,锻炼心性”。

独生子女在其特别的成长环境下形成了一系列的心理特点,如独立性差,依赖性强;孤僻性;怯懦脆弱性;逆反与任性;自尊心强,不易接收他人的负面评价;独生子女的此类心理特点容易导致学生在体育学习中遇到挫折而表现出消极的、破坏性的反应。

主要表现为:

焦虑、冷漠、逃避、退化、掩饰、攻击他人等。

此类负面的心理特点在独生子女的学习过程中形成了阻力,因此,要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资源帮助独生子女克服心理障碍,而体育教育对它的影响不容忽视,科学的体育教学能促进学生的身体素质的发展,为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体育教学中体育运动的新需要与原心理水平的矛盾,是推动心理健康发展的一种动力;体育教学运用体育运动推动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体育教学中能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科学的体育教学方法可以有效的调节学生的情绪状态;体育教学中开设的多种体育运动能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增强自尊和自信心。

独生子女的心理障碍使其在体育学习中造成了重大的阻力,找出体育教学中的独生子女心理障碍的教育对策迫在眉睫。

对于学生在体育学习过程出现的心理挫折的正向反应我们要不断地强化,对于负向反应要想办法予以预防和解决:

进行必要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正确的挫折观;创设最佳情景,获得成功体验,树立成功信心;创设挫折情景,进行挫折教育,增强容忍力。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以麒麟区区四中独生子女为研究对象。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

到电子阅览室,图书馆,上网等查阅大量与体育教学中独生子女心理障碍的教育对策相关的资料。

1.2.2访谈法

访谈曲靖市麒麟区第四中学初中、高中的体育教师以及在校独生子女,了解到独生子女的心理特点。

2010年12月初,我们对麒麟区第四中学初二年级七十名独生子女和高二年级二百一十二名独生子女进行了心理健康咨询,结果表明,在初二年级,31.85%的初二个体有明显心理障碍,22.4%的个体处于心理障碍的临界状态。

在高二年级,17.04%的个体有心理障碍,16.45%个体处于心理障碍的临界状态。

调查结果还显示,在初二年级,有恐惧症的个体占14.57%,占有心理障碍者的45.28%,勿冲动者占被调查者的8.57%占有心理障碍者的28.58%。

在初二年级有恐惧患者占总人数的8.4%,占有心理障碍者的52.14%,易冲动者占被调查者的9.57%,占有心理障碍者的32.27%。

调查结果显示:

第一,恐惧和冲动是初中学生心理障碍的最主要的方面;第二,初二学生心理障碍的发生率远远高于高二学生。

  

2体育教学中独生子女的心理障碍讨论与分析

2.1体育教学中独生子女心理障碍的现状

1979年我国政府实行计划生育以来,独生子女的数量与日俱增,目前大约占到90%以上,这是我国实行计划生育的结果。

计划生育政策有效的控制了我国人口的自然增长率,为提高我国人口的素质,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但在教育方面,也出现了“独生子女问题多”、“独生子女难教”的思想倾向,有些人甚至把一些独生子女夸大其词的称为“中国的一群小皇帝”。

由于独生子女在家的特殊位置,家长对这种特殊性缺乏认识和心理上的准备,因而带来了一些值得探讨的新问题。

国内外研究表明,独生子女能获得较优越的经济物质条件;能享有充分的爱,教育条件较好;所以相对于非独生子女来说,独生子女智力较好,聪明伶俐、思维活跃、才思敏捷、观察力强、注意力集中、记忆力好、精力旺盛、活泼开量、兴趣广泛、情感丰富,更易于获得事业上的成功。

但独生子女也容易出现一些令人担忧的不良心理品质,如家长在培养目标上期望过高;在情感生活上过度依恋孩子;据对麒麟区四所中小学359名独生子女家长的调查表明:

有78.6%的家长希望子女能进重点中学;35.7%的家长希望子女能受到研究生教育,63.2%的家长规定的受家庭奖励的标准是“学习成绩达到全班前10名”。

许多独生子女家长望子成才心切,从孩子一出生,就开始为们的将来设计,提出过高、过多、过严的要求和希望。

由于家庭教育的影响,导致孩子对体育教学产生厌学情绪,并伴随好逸恶劳、高傲自大、骄傲任性、孤僻不合群、自私霸道、意志薄弱等不良心理的产生。

据有关文献报道大约32%的中小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对这些学生进一步调查发现心理品质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弱点,如抗挫折能力、意志力、危机意识、协作精神等都比较薄弱。

随着对知识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以致于社会与家庭重心都放到了学生的学习成绩上,而忽略了对学生的思想道德和心理素质的培养和教育。

大多数学校也偏重于抓学生的智力因素培养,而忽略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加上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普及不够或没有普及,学生缺乏必要的心理辅导,造成部分学生心理素质比较差,调整心态的能力较弱,遇到困难挫折易造成心理疾病。

同时,我国独生子女群体的日益扩大,家长的过分溺爱使学生的许多意志品质不能得到更好的锻炼,如顽强拼搏、吃苦耐劳、克服困难等优良品质。

2.2体育教学中独生子女心理障碍的成因

2.2.1缺乏正确的学习动机

在体育教学中,大部分独生子女没有明确的学习目的,缺乏正确的学习动机,错误的认为只要学好文化课,体育成绩好坏并不重要。

这种重文轻武,中智力轻体育,不但是我国教育领域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

而且是家长们心目中的一个结。

虽然教育家们都在试图努力改变这种现状。

但由于高考制度改革的缓慢,教育体制改革步伐危艰,人们思想守旧等,这一问题仍然是我国教育域中突出的问题。

虽然我国各地的学校都在要求做到两课一操三活动,以保证学生一天有1h的体育锻炼时间,但是正真能够做到的学校并不多,三次课外体育活动常常被各种各样的理论中击而成为虚名[1]。

2.2.2 意志不坚强

进入青春期学生的心理逐渐成熟,但还不完善,常常表现为争强好胜,看问题片面,自我抑制能力不强,情绪易急噪,遇到挫折易灰心丧气等特点。

从学生心理发育特点来看,他们的心理压力的承受能力比成人的弱。

而且每个学生对失败挫折心理压力的承受力各不相同,受到家庭环境多种因素的影响,而且心理压力是多种因素引起,造成个体的压力主要来自心理和生理两个方面:

生理压力如患有残疾、身材矮小,相貌丑陋等;心理压力如学习工作生活和人际交往中的问题等。

学生由于受身心发展和社会阅历等限制,他们的自我抑制能力不强,情绪易波动,如果内心的压力得不到及时正确的引导,将会严重影响学生的健康,在学习过程中一旦遇到负荷较大危险系数较高的运动项目时,就会产生恐惧紧张信心不足等心理障碍和消极情绪,缺乏顽强的意志品质,很难战胜面临的困难,从而难以体会成功的喜悦。

2.2.3 教师的素质不高

合格的体育教师不仅要健美的体形,而且要有高尚的思想品德和丰富的专业知识,教师要圆满的完成教学任务,首先要重视教师育人,体育教学不同于其他学科,他以其特有的直观性使受教育者身心受益。

因此教师的思想素质,专业素质言谈举止等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如果素质不高在体育教学中,教师简单粗暴的教法,处理课堂偶发事长期以来,学校体育教学中一直使用的是传统的教学大纲,缺少学生感兴趣的内容。

教材陈旧、单调,而且对学生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和运动技术动作的要求较高,从而是体育教学严肃有余,活泼不足,使天性活泼好动的学生感到无趣无味,一些高难度项目往往会使学生产生恐惧、紧张的心理。

厌烦上体育课的现象非常普遍。

抑郁的心理状态。

仪表不端,教态不严谨,教学方法手段单一,动作示范不规范,讲解枯燥单板,缺乏趣味性,没有感染力和吸引力,都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从而是学生产生厌倦,情绪消极,注意力涣散等心理障碍。

2.2.4 教学内容不适宜

长期以来,学校体育教学中一直使用的是传统的教学大纲,缺少学生感兴趣的内容。

教材陈旧、单调,而且对学生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和运动技术动作的要求较高,从而是体育教学严肃有余,活泼不足,使天性活泼好动的学生感到无趣无味,一些高难度项目往往会使学生产生恐惧、紧张的心理。

厌烦上体育课的现象非常普遍。

2.3体育教学中独生子女心理障碍的特点

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相比较主要特点在于“独”。

由于独生子女特殊的生活条件和教养环境,我们在分析独生子女心理缺陷的同时我们也要承认,相比较非独生子女,独生子女自身也具有无可比拟的得天独厚的优势和优良的素质[2]。

如:

接受新事物的意识和能力非常强、思维独立、具有批判精神、注重自我形象、自信、富于同情心、有较强的平等意识、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积极的休闲态度、兴趣爱好广泛学习成绩好,多才多艺,见识广博、掌握着现代科技知识,擅长运用网络、成长平顺、关注自身发展、敢于冒险、富有激情、重视权利,注重规则意识,知识面广,表现出了极好的学习、接纳能力。

但是,我们应该意识到他们成长过程中的一系列心理特点。

1.独立性差,依赖性强。

2.孤僻性。

3.怯懦脆弱性。

4.逆反与任性。

5.自尊心强,不易接收他人的负面评价。

独生子女的此类心理特点容易导致学生在体育学习中遇到挫折而表现出消极的、破坏性的反应[3]。

主要表现为:

(1)焦虑。

一旦体育学习过程不顺利,许多学生表现出在课堂上焦躁不安,在练习时畏惧、恐慌、不敢尝试。

(2)冷漠。

有的学生遇到挫折后无动于衷、漠不关心,对老师安排的任务不表现出任何的热情或抵抗。

(3)逃避。

部分学生在学习某一项运动技能无法完成时其不能面对现实,放弃自身的学习机会,采取逃避的反应行为。

(4)退化。

有的学生受挫后短时间内思维能力和行为能力下降导致体育学习能力和运动水平呈现负向发展的反常反应,使原本在一般情况下可以完成的动作完不成。

(5)掩饰。

有的学生遇到挫折会找借口为自己辩解并喜欢将责任推卸给他人,如篮球运动中队员传接球时发生失误,经常发生队友相互责备的事情。

(6)攻击。

一种是投射反应,将自己无法达到的学习目标推向他人;一种是转移反应,将自己不能完成预定目标的原因归咎于他人,如篮球比赛失利的一方往往喜欢把责任归咎给裁判员,说裁判员吹黑哨;一种是直接的暴力攻击性行为,如在篮球等有对抗性的项目中有的运动员故意去冲撞对方队员。

 

2.4体育教学对独生子女心理障碍的作用

体育运动以其特有的形式和内容,是练习者在参与的过程中得到成就感和满足感,能消除人的紧张情绪,锻炼人的性格,磨练人的意志,增强自我意识和自控能力,激发人的进取心,激励人奋发向上和追求健康积极的生活目标。

因此,体育教学对于如何帮助独生子女克服心理障碍起着尤其重要的作用[4]。

(1)科学的体育教学能促进学生的身体素质的发展,为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

(2)体育教学中体育运动的新需要与原心理水平的矛盾,是推动心理健康发展的一种动力体育运动与日常自然的身体活动相比,内容和形式都不尽相同,所以原有的心理水平不能满足学习的运动项目需要。

比如,在足球比赛中,带球进攻由于要了解队员位置,注意的范围就比较广,既要高速带球又要防止被对方拦截,需要善于分配注意力。

几乎所有的运动项目断提高自己的运动水平或战胜对手所进行的运动可以使原来的心理水平漫漫地得到提高。

即都需要有勇敢、坚持、自制、来说根本满足不了上述的运动学习和运动竞赛需要。

但学生不体育运动的新需要与原心理水平的矛盾,推动了心理的发展。

(3)体育教学运用体育运动推动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

体育运动多是集体性、竞争性的活动,自己能力的高低、修养的好坏、魅力的大小,都会明显地表现出来,使自己对自我有一个比较实际的认识。

体育运动还有助于自我教育。

在较正确认识自我的基础上,便会自觉或不自觉地修正自己的认识和行为[5]。

(4)体育教学中能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

体育教学中设置比赛项目能学生自身的义务感和责任感。

培养学生的交往能力,使人际关系得到改善。

(5)科学的体育教学方法可以有效的调节学生的情绪状。

(6)体育教学中开设的多种体育运动能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增强自尊和自信

2.5对体育教学中独生子女心理障碍提出的建议和对策

2.5.1对体育教学中独生子女心理障碍提出的建议:

正因为体育教学对于克服独生子女心理障碍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研究如何改进体育教学方法以及如何利用体育教学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更是迫在眉睫。

教师在教学中可以运用的方法有:

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加强意志品质的培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动机、讲解示范有感染力、改进教法等。

心理健康虽然不是严重疾病,但如果不及时给予辅导疏通,就会严重影响身心发展,最后引发精神疾病成机体疾病。

2.5.2体育教学中独生子女的心理障碍的对策:

(1)难于适应紧张的情境,常出现焦虑性的恐惧,头痛,心惊等,恐惧和冲动是独生子女心理障碍最主要的方面。

针对这一点,教师在课堂教育中,应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教学。

体育理论课一直是学校的薄弱环节,学校的体育教学应该给予重视。

通过体育理论课的方式讲授心理健康教育内容,让学生了解真正的健康包括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一定的社会适应能力,三者缺以不可,其中身体健康是其它两个方面的物质基础,心理健康能使生理健康产生更大的价值。

同时,让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的标准,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掌握心理健康保健方法,使学生能及时而恰当地调节自己的心态,并鼓励学生经常参加体育运动,在运动中寻求快乐,陶冶情操。

(2)情绪失调,如敏感多疑,孤癖,戒备心强,有不可克服的悲伤情调。

独生子女有大多有一定的自卑心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抓住这一心理特点,多样性和多选择性相结合,突出学生的主体性[6]。

多样性是指体育教师所能展现给学生的不仅是丰富的内容,更重要的是富于变化的方式和方法,而多样性是需要通过多选择来显示其存在的价值。

这也是学生个性发展的基本条件。

因此,在学校体育教学中应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选择不同的运动项目,或让学生自己选择,使每个学生的兴趣、特长都能得以发挥,在各自擅长的项目中找到运动的乐趣、展示自己的才能。

行动幼稚病,其行为与自身发展水平很不相称,表现为低级的兴趣和价值观,做事依赖性大,无法作出明智的选择,独生子女不大多无法直视自己的缺点,发掘自己的长处,无法对自己应该选择什么样的体育项目做出明智的选择,老师在这一环节中起着十分重要的引导作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因材施教,加强教学的针对性。

体育教师要深入到学生中,了解他们的个性特点、兴趣爱好、运动技术水平以及身体素质状况,做到心中有数,并因人而异使教学更具有针对性。

帮助具有不同性格的学生选择不同的叫适合的体育运动,如对孤僻、怪异的学生适宜选择篮球、足球、排球、集体接力、拔河等项目;对优柔寡断的可让他们多参加球类的活动如篮球、排球、足球、乒乓球、羽毛球、网球等项目;

(3)行动幼稚病,其行为与自身发展水平很不相称,表现为低级的兴趣和价值观,做事依赖性大,无法作出明智的选择,独生子女不大多无法直视自己的缺点,发掘自己的长处,无法对自己应该选择什么样的体育项目做出明智的选择,老师在这一环节中起着十分重要的引导作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因材施教,加强教学的针对性。

体育教师要深入到学生中,了解他们的个性特点、兴趣爱好、运动技术水平以及身体素质状况,做到心中有数,并因人而异使教学更具有针对性。

帮助具有不同性格的学生选择不同的叫适合的体育运动,如对孤僻、怪异的学生适宜选择篮球、足球、排球、集体接力、拔河等项目;对优柔寡断的可让他们多参加球类的活动如篮球、排球、足球、乒乓球、羽毛球、网球等项目;

(4)不会交往,不会与人合作。

由于独生子女没有兄弟姐妹,更多的时间是与父母、大人在一起,没有与同龄人相处的机会与体验,不会与他人交往。

心里强烈地渴望友谊,但朋友间的关系时好时坏,分分合合都要随自己的心愿,以“我”为中心;对朋友的选择有时缺乏原则--品行不端的同学对自己亲近也不加拒绝,而是盲目追随;解决问题方式任性,有了矛看不是设法解决,而是冷淡地相持等等。

造成与同学的关系处不好,不会相互关心爱护,不会理解和同情别人。

一旦需要与人合作时,则束手无策,不知所措[7]。

为独生子女创造和谐的群体生活环境,以此弥补独生子女无兄弟姐妹,缺少与同龄人交往机会的不足。

如让独生子女进行住校生活,可以对他们进行独立生活能力的培养。

穿衣、洗漱、集体就餐、打扫卫生、整理内务,一切自我服务性的劳动都要学生自己亲自去做。

这样不仅锻炼了他们的生活自理能力,而且培养了他们过集体生活的良好习惯和互相关心、互相爱护的优秀品格。

(5)娇气、任性是独生子女致命的缺点。

娇气使他们不能吃苦,怕艰苦的环境,经不起风浪;任性又使他们听不进别人的批评意见,一意孤行,到头来则一事无成。

他们成长期正是世界观逐渐形成的重要时期,虽然他们要求上进,但由于年龄小,缺乏经验,因而不善于辨别是非、善恶、美丑和真伪,甚至还可能沾染一些坏思想、坏习气。

(6)日渐厌学,有明显的课堂退缩行为,学习被动消极,恐怕症,有较严重的考试焦虑症。

因此教师应着重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动机[8]。

2.5.3体育教学中独生子女的心理障碍的对策:

在师生之间相互的互动中,建立起融洽的师生关系,不仅能帮助学生矫正坏思想,坏习气,还能促进教学任务的完成,因为体育教学不同与其他学科,教师和学生接触的机会较多,需要师生之间建立融洽师生关系,形成教师热情指导和学生乐于学习的良好循环。

融洽和谐的氛围促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有助于克服心理障碍。

每位学生都有自己的个性和自尊心教师要尊重他们,特别是身体素质较差的学生,在课堂练习时,只要他们有一点点进步,都要及时的给予肯定和表扬,努力营造一种融洽和谐的人际关系和良好的教学氛围帮助学生消除自卑心理,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要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动机;教书要经常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的教育,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意识、技能与习惯。

使学生认识到未来的社会即使高科技的社会,又是竞争激烈的社会,不仅要有丰富的知识,更要有强健的体魄,才能适应未来的社会需要,引导学生正真认识到这一点,就能激起学身体育学习的内驱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动机。

通过体育教育增强学生体质,陶冶[9]。

学生的情操,使学生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并养成终身体育习惯,自觉通过意志努力去克服困难,消除各种心理障碍。

适者生存已是不变的法规,体育教学要突出学生的竞争意识和能力的培养,除在教材内容和教学方法的选择上多加注意外,教师更要强化意识的培养,特别是对那些表现欲望不强,不善于竞争的学生,应着力发现他们的长处和闪光点,用“你能行“你这方面”“你可以做的很好”等语言刺激他们的表现和竞争欲,对于那些敢于表现自己,属于挑战性的学生,一方面要允许他们“露能”“冒尖”允许他们独劈径蹊,大胆创新,同时还要人为的设置一些困难和障碍,使他们禁受一些困难和挫折后再达到目的,使他们能够在积极帮助别人的同时也得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企业管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