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的概念和分类.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343214 上传时间:2023-01-05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4.0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投资的概念和分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投资的概念和分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投资的概念和分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投资的概念和分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投资的概念和分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投资的概念和分类.docx

《投资的概念和分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投资的概念和分类.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投资的概念和分类.docx

投资的概念和分类

投资的概念和分类

一、投资的概念

投资是社会经济活动的重要的内容之一,因而也是经济学的基本范畴之一。

随着经济生活内容的不断发展和半富,投资已经成为个多层次、多侧面的经济概念。

广义的投资,是指经济主体为获取预期收益投入经济要素,以形成资产的经济活动。

在上述广义的投资概念中,经济主体即投资者,包括经济法人和自然人,在现时的社会经济生活中,他们表现为各种类型的企事业单位、个人、政府以及外国厂商等。

预期收益不仅包含着投资的动机与目的,也体现着一定的经济关系,包括可计算的微观经济收益,还包括不可直接计算的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等。

投入的经济要素,是指从事建设和经营活动所必需的物质条件和生产要素。

它可以是现金、机器设备、房屋、运输工具、通讯、土地等有形资产,也可以是劳务,还可以是专利权、商标、工艺资料、技术秘诀、经济信息等无形资产投入的事业或领域,可以是建设领域、生产领域,也可以是流通领域、服务领域;可以是固定资产,也可以是流动资产;可以是物质产品的生产,也可以是精神产品的生产。

投入的形式,包括直接投入、间接投入。

投人的地点,包括国内和国外。

上述概念是一个广义的概念,这一概念更多地偏重于理论概括。

因为实际上,在实际管理工作和在日常生活中,人们谈及投资时,在不同的场合、不同的讨论范围,总是给投资限定了一个较之广义的概念要小的范围。

经济学家们一般是从“经济”和“金融”两层含义上来概括和认识投资的。

美国哈佛大学博士、麻省理工大学经济学教授保罗。

A·萨缪尔森在其《经济学》一书中这样定义投资:

“必须注意:

对于经济学者而言,投资的意义总是实际的资本形成——增加存货的生产,或新工厂、房屋和工具的生产。

对于一般人而言,投资的意义仅仅是购买几张通用汽车公司的股票,购买街角的地基或开立储蓄存款的户头。

必须弄清这种混淆之处:

如果以我的保险柜中取出1000元把它存于银行,或用来从一个经纪人那里购买普通股票,仅就这一行动而论,经济学者认为投资和储蓄都没有增长。

只有当物质资本形成产生时,才有投资;只有当社会的消费少于它的收入,把资源用于资本形成时才有储蓄”。

美国斯坦福大学财政金融学教授赫伯特·E·杜格尔与圣克拉拉大学财政金融学教授弗朗西斯·J·科里根1920年合着的《投资学》一书对投资的金融和经济概念作了如下描述:

“从投资者或资本供给者的观点来看,投资是投入现在的资金以便用利息、股息、租金或退休金等形式取得将来的收入,或者使本金增值”。

“从这种金融的立场出发,储蓄和投资是否用于经济意义上的‘生产性’用途是无关紧要的。

”“无论是投资者从别人那里买进证券,还是把资金用于新的资产,都没有关系……实际上,一般意义上讲,大多数投资都是金融资产在其所有者之间的转让。

“关于投资本质在金融意义上或是在一般意义上的这些意见,明显地不同于它经济上的含义。

后者有这样的意思,即它是以新的建筑、新的生产者的耐用设备、或追加存货等形式构成新的生产性资本”。

在我国,“投资”的内涵和外延,是随着实际经济生活内容的不断变化,随着这一领域的理论发展而不断变化发展的。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们在经济管理体制上比较多地借鉴了苏联模式,同时引进了“基本建设”的概念和管理体制。

在高度集中的统收统支的财政体制下,企事业单位的一切收入要上缴财政,一切扩大再生产的支出和流动资金都由财政统一拨付,也就是说,国营企事业单位的资本金都是国家的,国家是唯一的投资主体。

在那时,“基本建设”这一概念基本上可以满足当时的实际管理工作及理论研究的需要。

进入80年代以后,企业的技术改造开始迅速推进,为适应当时管理更新改造资金的需要,理论界提出了固定资产投资的概念,固定资产投资包括基本建设投资和更新改造投资两部分内容。

与固定资产投资相对应的,是流动资金投资。

之后,随着证券市场和房地产市场的兴起,又出现了证券投资、房地产投资的概念。

可以说,在我国理论界对“投资”这一概念的概括和理解,也并未达成共识,但这并不妨碍我们使用这一概念。

因为,在特定的环境和背景下,我们所谈的投资对象是一定的。

在本书中,我们使用的是投资的广义概念,即包含经济意义上的投资和金融意义上的投资两方面的内容。

二、投资的分类

1、实物投资和金融投资

按投资的方向划分,可分为实物投资和金融投资。

实物投资是指投资者将资金用于建造购置固定资产和流动资产,直接用于生产经营,并以此获得未来收益的投资行为。

实物投资与证券投资的根本区别在于前者是社会积累的直接实现者,即通过实物投资最终完成和实现社会的积累,而后者只是一种间接的过程,投资者以最终获得金融资产为目的,至于这些资金怎样转化成实物形态则与证券投资者没有关系。

金融投资,也叫证券投资,是指投资者以获得未来收益为目的,预先垫付一定的资金并获得金融资产。

投资者用自己的货币购买股票、公司债券或国债券等有价证券,然后凭有价证券获取收益,由有价证券的发行者去进行实物投资。

由于投资者主要在金融市场上购买有阶证券。

又是以金融的方式进行的,所以称为金融投资。

个人在银行储蓄的行为严格讲也是一种金融投资,其获得的存款凭证也是一种有价证券。

实物投资与金融投资对宏观经济的各个范畴,例如国民收入、储蓄、分配等等的影响是不同的。

2、国际投资和国内投资

按投资的地域划分,可分为国际投资和国内投资。

国际投资亦称“对外投资”或“海外投资”。

指一个国家向国外进行经营资本的输出。

这种输出可以是私人资本也可以是国家资本但不包括政府及其所属机构对外的赠予、赔偿,以及纯属借贷资本输出范围的各种贷款活动。

国际投资可分为直接投资和间接投资两种基本形式。

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国际投资出现了一些新的特征:

跨国公司迅速发展,直接投资在国际投资中占有越来越大的比重;投资方向不局限于经济落后地区,各发达国家的私人资本也要互相渗透,甚至还出现了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投资的现象,从本质上说,国际投资是为过剩资本找出路,利用国外某些有利条件获取高额利润。

但同时,国际投资也会给发展中国家带来先进技术,并促进提高管理水平。

国内投资,是指国家、企业单位、个人在本国境内所进行的投资国内投资的总量,代表了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积累能力的大小和经济实力的强弱。

3、直接投资和间接投资

按是否具有参与投资企业的经营管理权划分,可分为直接投资和间接投资。

直接投资是指投资者直接将资本用于购买生产资料、劳动力或其他企业一定比例的般份,通过一定的经营组织形式进行生产、管理、销售活动以实现预期收益。

直接投资可分为国内直接投资与国外直接投资。

直接投资的方式主要有:

(1)加入资本,不参与经营,必要时可派出技术人员和顾问,给予指导;

(2)开办独资企业,即由一个国家的一个公司独立投资建立企业,独自经营,企业归投资者一家所有;(3)设立合资企业,由合作各方共同投资,并指派拥有代表权的人员参与经营;(4)买入现有企业般票,通过股权取得全部或大部分经营支配权。

间接投资通常是指投资者以购买他国或本国债券、股票的方式所进行的投资。

间接投资者按规定收取利息或红利,但无权干预投资的具体运用,也不享有任何特权

4、固定资产投资和流动资产投资

按投资资金周转方式的不同,分为固定资产投资和流动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包括基本建设投资和更新改造投资两部分。

基本建设投资是指以扩大生产能力或工程效益为主要目的的新建、扩建、改建工程及相关投资。

主要包括工厂、矿山、铁路、桥梁、港门、农田水利、商店、住宅、学校、医院等工程的建造和机器设备、车辆、船舶、飞机等的购置。

基本建设投资的经济实质是进行固定资产的外延扩大再生产。

更新改造投资是指以设备更新、企业技术改造为主要形式的固定资产投资。

更新改造投资的经济实质是进行内含扩大再生产。

流动资产投资是相对于固定资产投资而言的,是对企业生产经营中所需劳动对象、工资和其他费用方面的货币的预先支付。

对于流动资金是否属于投资范畴,在我国理论界和实际工作部门中尚存在分歧。

一种认识是流动资金是一种短期垫支行为,流动资金投入以后,经过生产和流通,产品销售出去,流动资金就收回了,所以,它并不符合投资是价值垫支的定义,不能做为投资另一种意见认为,流动资金的投入是投资行为,其主要理由是,流动资金不是一种短期垫支,尽管流动资金周转要比固定资金周转快,但由流动资金在循环周转中的继起性和并存性的决定,企业生产中所需的流动资金中有一个最低稳定额,这一部分流动资金只要生产经营持续进行,实际上是无法收回的,它是属于长期资金的性质。

5、外延性投资和内含性投资

按投资在扩大再生产中所起作用的方式不同,可以分为外延性投资和内含性投资。

外延性投资,是指用于扩大生产经营场所,增加生产要素数量的投资,它代表投入生产的资本不断增长。

其投资形式如直接开厂设店中的新建、改建、扩建等建设形式。

外延性投资的实质,是从投资要素量的增加上来扩大投资规模以促进社会扩大再生产的进行。

内含性投资,是指用于提高生产要素的质量,改善劳动经营组织的投资,它代表资本使用的效率不断提高。

其投资形式如挖潜、革新、技术改造等。

内含性投资的实质,是从提高投资要素的使用效率、加强劳动过程的组织管理、提高劳动效率上来促进社会扩大再生产的进行。

6、经营性投资和政策性投资

按经营目标的不同,可以分为经营性投资和政策性投资。

经营性投资又称盈利性投资,西方国家中也常称为商业投资,是指为了获取盈利而进行的投资,项目建成以后,以经营方式使用。

在商品经济条件下,绝大多数的项目投资都属于经营性投资范围。

政策性投资又称非盈利性投资,是指用于保证社会发展和群众生活需要而不能或允许不能带来经济盈利的投资。

政策性投资虽然不能带来经济盈利,但却能带来社会效益。

政策性投资分两种类型:

一类是本身就不属于生产经营,因而不存在盈利可言的项目投资;另一类本身是生产经营性支出,存在着潜在的盈利性。

由于价格不合理及某些客观条件的制约必然发生亏损,这是国家允许的并有相应的政策规定。

政策性项目社会效益显着,是社会经济发展及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所必不可少的物质基础设施,其投资水平高低和投资规模的大小对全社会经济的繁荣和发展及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具有全面而又深远的促进或制约作用,但由于它的非盈利性,很难将诸如企业和个人等以盈利为直接目标的投资者的资金用于这些项目上,所以,必须有政府的参与,由政府利用财政资金从事这些项目的投资,或利用财政资金作为经济杠杆,吸引其他投资主体的投入。

7、生产性投资和非生产性投资

按照投资的经济用途划分,可以分为生产性投资和非生产性投资。

生产性投资是指直接用于物质生产或直接为物质生产服务的投资。

在我国,它是按投资项目中单项工程的直接用途来确定的。

如在新建工厂投资中,用于生产车间、实验室、办公室、其他生产用建筑物以及生产用机械设备等固定资产的购置和安装的投资。

生产性建设投资。

能直接增加国民经济各部门的生产能力,加快商品流通速度,提高国民经济技术水平,也是进行非生产性建设投资,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物质基础。

非生产性投资是指在一定时期内用于满足人民物质和文化生活需要以及其他非物质生产的投资。

按现行统计制度规定,包括住宅建设的投资;公用事业、居民服务和咨询服务建设的投资;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方面建设的投资;教育、文化、艺术和广播电影电视事业建设的投资;科学研究建设的投资;金融、保险业建设的投资;国家机关、党政机关和社会团体建设及不属于上述各类的其他非生产性建设的投资。

非生产性建设投资。

是在一定时期内直接用于改善人民生活状况和发展教育、科研事业的投资规模,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在有计划地扩大生产性建设投资的同时,要保证非生产性建设投资的相应增长,使人民生活在生产发展的基础上逐步得到改善,这对于促进生产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但非生产性建设增长过快、比重过高,也是不正常的,会造成国民经济的发展缺乏后劲,反过来又影响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

8、预算内投资和预算外投资

按投资是否纳入国家财政预算,可划分为预算内投资和预算外投资。

预算内投资是指纳入国家预算安排的投资。

其中,预算内基本建设投资包括中央财政直接安排的基本建设基金和地方财政中由国家统筹安排的基本建设投资,以及中央财政中的其他专项建设援款完成的投资;预算内更新改造投资包括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预算内更新改造投资。

预算外投资是指各地区、各部门和企事业单位,运用自行支配的物力财力、各种专项资金和其他自有资金以及向国内外金融机构借款所安排的投资。

9、其他分类

按其他一些分类标志,还可以将投资做另外一些分类。

例如,按投资主体划分,可分为国家投资、企业单位投资、个人投资;按资金来源划分,可分为财政投资、银行信贷投资、企业自筹投资、证券投资;按企业性质划分,可分为全民所有制单位投资、集体所有制单位投资、乡镇企业投资、中外合资、外商独资;按项目是否纳入国家计划,可分为计划内投资、计划外投资等等。

——融资投资实用全书,文明等主编,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5年8月

一、投资概念和分类

(一)投资的一般概念

投资是现代经济生活中最为重要的内容之一。

今天,无论政府、公司企业、金融组织还是个人,作为经济主体,都在不同程度上以不同的方式直接进行或间接参与投资活动。

不过,尽管投资对经济生活的影响至为广泛且十分突出,大多数人对“投资”一词的确切内涵却未必有清晰的认识。

在对公司资本投资决策的理论与方法展开讨论之前,有必要先就投资的一般概念做理论说明。

从商品经济一般的角度观察,投资即投资者将货币或实物预先投放于社会再生产领域,以形成某种资产,并借以获得未来收益的经济活动。

投资的基本目的,是实现投资者即投资主体的利益追求,取得某种未来的收益。

作为特定性质的经济活动,投资体现为一种资源垫付行为。

从物质运动内容上看,投资发生的过程,也就是货币、物资、土地、劳动力、技术、管理、信息等资源的投放、消耗或运用过程。

投资活动的直接结果,是形成某种生产能力(或某种具有获利能力的资产)。

投资的收益只有在投资形成的生产经营或获利能力有效发挥时才能逐步实现。

从投资者的角度来看,投资意味着为争取将来利益而对现实消费的抑制。

在一般情况下,投资后最终获得的回流价值必须大于投资时所预付的价值;否则,投资便失去了意义。

为取得未来收益而进行投资预付,可以有不同的形式和途径。

例如:

当公司投入人力、物力、财力,进行厂房、机器设备等的购置、建造或技术更新时,实际上是通过增加固定资产的数量或提高固定资产的质量来形成、扩大生产能力,这是一种基于壮大和改善固定资产体系的投资;当公司扩大原材料等劳动对象的购置储备,增加生产过程中使用的流动资产时,同样可以扩大生产能力,这是一种基于提高流动资产供给水平的投资;在证券市场上购买股票或长期债券,可以获得金融资产,并可据以在将来取得股息、红利或债息收入,乃至实现控股目的,直接将其他公司的资产转化为本公司的资产,当然也是投资。

不管体现什么形式,形成什么内容的资产,但凡以取得未来收益为目的而在社会再生产领域内发生的资源垫付行为,在理论上均属于投资范畴。

需要注意的是,对我们这里所说的投资收益不能作片面、绝对的理解,即不能理解为只是以明确的货币数量形式表现出的收入对支出的增加。

在有些情况下,投资收益的获得是难以进行价值角度的量化表现的,但却并不意味着没有收益。

例如,从事某些公用事业投资,往往不会看到直接的利润回报,表面上就是没有收益甚至是负收益的;然而事实上,这类投资可能为劳动力再生产的顺利实现提供了必不可少的、基本的条件,从而可以显着促进劳动效率的提高。

即劳动者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所创造的价值收益中实际上已包含了对这部分投资的回报,只不过这种投资的收益采取的是间接、隐蔽的形式,难以明确地量化和显示出来罢了。

(二)公司资本投资与投资主体

公司投资,简单地说,也就是以股份公司组织形式的企业作为投资主体进行的投资。

而公司的资本投资,则是指公司作为投资主体围绕着其生产经营中所需资本数量的增加与质量的改善而进行的投资(由于公司的投资活动主要体现为资本性投资,为叙述简便,以下如不特别指出,我们所说的公司投资均指公司资本投资)。

在有些情况下,存在于一个股份公司中的投资活动,由于并不以该公司为投资主体,因而也就不能视作公司投资。

换言之,公司投资与在公司中进行的投资并不是同一概念。

举例来说,某个电力公司的扩建工程,被国家列为某个五年计划内的重点建设项目名单,该扩建项目工程的决策并非由公司决策层自主进行,而是由政府主管部门直接组织进行,并通过财政预算分配给全部资金;同时,人力、物力的调配供应也由国家计划统一安排。

它事实上并非是以该电力公司为投资主体的投资,而是政府的投资。

因为这时实际的投资主体是政府而不是该公司,该公司不过是受国家委托,作为具体实施者之一而参与这项投资。

由此可见,理解公司投资这一范畴,首先还须明确投资主体的涵义;否则,我们就可能把公司投资与其他某些投资混淆起来,把某些不属于公司投资的内容划入公司投资的范围。

那么,什么是投资主体呢?

简言之,它是指具有相对独立的投资决策权,自我筹措、运用投资资金,并拥有投资所形成的资产的所有权或经营权,同时承担投资风险的经济主体。

将这一定义分解开来便可以看出,一个严格意义上的投资主体需要具备四个条件要素:

第一,有相对独立的投资决策权。

投资主体首先应是投资决策的主体,它可以自主地决定是否投资,向哪个方向投资,采取何种形式、何种技术内容投资,进行多大规模的投资等一系列战略性问题,即它必须在一项投资决策中占据主导地位。

这种投资决策权是得到法律认可的,是在不违背法律和国家宏观投资政策的前提下正常行使时应当受到保护的。

第二,自我筹措并自主运用投资资金。

投资主体同时还须是资金筹集与运用的主体。

无论其投资项目所需资金形成于何处,均应是由其自身设法筹集到的,包括进行内部积累和自外部融通资金(前者如扩大利润的投资性分配、内部集资;后者如向银行借款,在证券市场上发行股票、债券等);而对资金的使用,也是完全可以自主决定的。

第三,拥有对投资所形成资产的所有权或经营权。

投资主体还须是投资直接成果(对公司资本投资来说,主要是通过投资形成的资产体系)的权益主体。

从理论上说,这种权益应当体现为所形成资产的所有权,不过在某些情况下,也可能只是体现为经营权。

在我国,除国有企业外,其他投资主体如政府、集体与乡镇企业、个人、外商等,对投资所形成的资产一般均拥有所有权;而国有企业作为投资主体,目前拥有的一般是资产的经营权——这与国有企业产权的性质、积累的特殊性以及其他某些原因有关。

第四,自我承担投资风险。

投资主体还必须是投资责任主体。

作为投资项目的法人,它要对投资的结果负责,承受风险。

投资成功,投资主体固然受益,而投资失败,责任也应由投资主体自行负担,其他经济主体没有义务包揽或与其分担。

以上四个条件要素,缺一则不成其为严格意义上的投资主体。

公司资本投资也就是符合(至少是基本符合)上述各项条件的公司制企业的资本投资。

在前而所举的例子中,该电力公司既非投资决策主体,亦非投资资金的筹措主体,同时也不承担投资风险(至少是可以不承担非主观原因造成的投资失败责任),因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投资主体。

过去,我国的投资主体较为单一,基本上是政府一家。

随着近年来的经济体制改革,企业经营机制逐步转换,投资主体已渐趋多元化。

就企业而言,一方面,国有企业获得了越来越多的生产经营与投资决策权,进行资金市场融资的条件不断改善,由内部进行积累的能力逐步提高,各项经济责任制也趋于强化;另一方面,非单一国有性质的、采取股份公司组织形式的企业在企业总体中所占的比重也在加大,其投资的自主性更强。

从总体上看,公司制企业作为投资主体的角色份量正日益加重,其资本投资在全社会的总资本投资中已占有了举足轻重的地位,并必将进一步成为我国生产经营投资领域里的基本力量。

(三)公司资本投资的分类

公司资本投资决策的方法视投资类别的差异而有所不同,因而了解公司资本投资的分类是必要的。

通常公司的资本投资可按不同的标准作如下分类:

1、固定资产投资和流动资产投资

按投资的内容划分,公司投资主要包括固定资产投资和流动资产投资两类。

这也是最为基本的投资分类。

固定资产投资是形成公司生产经营能力或生产的物质基础的投资;流动资产投资是为了保证生产经营能力正常发挥作用而在原材料和产品储备、人工等方面进行的投资。

这两种投资是相辅相成的,缺一不可。

2、战术性投资和战略性投资

从对公司生产经营的影响程度看,可将投资分为战术性投资和战略性投资两类。

只涉及公司生产、经营的局部,不会影响公司整个前途的投资称为战术性投资,如为保证产品质量、降低产品成本而进行的投资;涉及公司生产经营全局,可能改变公司生产经营的方向和结构,从而能够决定公司未来面貌与命运的投资,称为战略性投资,如改变经营方向、大幅度增加新的主要产品产销的投资。

3、独立性投资和相关性投资

从投资方案之间的关系看,可分为独立性投资和相关性投资两类。

如果一项投资可以不依赖于其他投资而独立实施,这项投资称为独立性投资,如购买一台设备,建设一条生产线等。

如果一项投资需依赖于其他投资才能实施,该项投资就称为相关性投资,如建设电厂,必须相应地架设输电线路公路的配套投资;等等。

4、发展性投资和重置性投资

在交通不便的地区建设煤矿,必须相应地进行铁路或按投资与公司原有的生产经营能力的关系,可以将公司投资分为发展性投资和重置性投资两类。

所谓发展性投资,就是可以增加新的生产经营能力,从而导致公司生产经营规模扩大、水平提高的一类投资,如建一座工厂或增加一条生产线等,它属于扩大再生产范畴;重置性投资则是为了维持原有的生产经营能力而进行的投资,如更新原有设备,对原有设备进行大修理等,它属于简单再生产范畴。

二、影响公司资本投资的因素

一个公司是否投资、如何投资,以及其投资效益的高低,取决于一系列内、外部和主、客观因素。

其中,以下几个因素的作用尤为突出。

(一)公司的投资决策权限与宏观干预程度

前曾述及,公司投资是由公司制企业作为投资主体进行的投资。

而在投资主体的应有内涵中,最重要、最基本的一点,就是拥有相对独立的投资决策权。

在公司完全没有自主进行投资决策的权力时,也就没有公司投资主体和公司投资活动。

进一步说,公司所拥有的投资决策权限的大小,又直接决定着公司投资的范围、程度与形式。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倘公司拥有的投资决策权限较大,则公司投资活动的频度就越高,可选择的投资领域与形式就更为广泛,内容就越丰富,其在全社会投资中的地位与作用就越突出。

国家的干预程度,对公司投资也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的运行、经济主体的行为必须接受国家的宏观调控,公司投资也不例外。

国家通过产业倾斜发展政策特别是各种经济杠杆的区别运用,造成不同投资活动的利益差异,以鼓励或抑制企业的不同投资行为,保证资源配置总体优化,实现总供求均衡。

显然,对公司投资的宏观干预越是强烈和频繁,公司投资在需求、结构、效益等方面所受到的影响也就越大。

例如,投资方向调节税的开征,就会使非短线项目投资因税负加重而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贷款利率的提高,将会显着增加融资成本,也会对公司投资需求产生抑制作用。

(二)领导者的企业家的精神

企业家精神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领导人为推动企业不断发展所需具备的各种意识、品质的总称。

它突出地体现为企业领导人创造革新、开拓进取的主动性。

在企业投资决策权限较为充分的情况下,企业家精神的有无与强弱是决定企业、公司投资行为与效应的关键因素之一。

在公司现行的生产活动没有遇到明显的困难时,缺乏企业家精神的公司领导人是不会产生强烈的投资意愿的。

在他们看来,在这种背景下展开投资活动便意味着带来更多的麻烦和风险(当然,在投资要素主要由国家无偿分配,投资总是能在无风险的情况下使公司资产扩大进而为公司领导者获得某些权益时,情况将会不同。

不过,这时的投资通常也已不是公司投资了)。

他们只是在公司的生产经营中已出现了严重问题、不得不依赖投资来维持生存时,才会被动地进行投资活动;或者仅仅是由于利益追逐的基本本能而沿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