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高三语文一模汇编诗歌鉴赏汇编.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342940 上传时间:2023-01-05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4.9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上海高三语文一模汇编诗歌鉴赏汇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上海高三语文一模汇编诗歌鉴赏汇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上海高三语文一模汇编诗歌鉴赏汇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上海高三语文一模汇编诗歌鉴赏汇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上海高三语文一模汇编诗歌鉴赏汇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上海高三语文一模汇编诗歌鉴赏汇编.docx

《上海高三语文一模汇编诗歌鉴赏汇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上海高三语文一模汇编诗歌鉴赏汇编.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上海高三语文一模汇编诗歌鉴赏汇编.docx

上海高三语文一模汇编诗歌鉴赏汇编

2017年徐汇区高三一模语文试题

 

(三)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2—14题。

(8分)

碧涧别墅喜皇甫侍御①相访 (唐)刘长卿②

荒村带返照,落叶乱纷纷,

占路无行客,寒山独见君.

野桥经雨断,涧水向田分.

不为怜同病,何人到白云③?

【注】①皇甫侍御,即皇甫曾。

时贬为舒州司马。

②刘长卿,时因得罪观察使,贬

为睦州司马。

③白云:

代指刘长卿居处。

12.在内容上写标题直接照应的一项是()(1分)

A.首联B.颔联C.颈联D.尾联

13.对本诗景物描写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荒村”句写诗人居处荒凉,夕阳返照之下显得更加凄清。

B.“落叶”句描绘出黄叶翻飞的景象,衬托诗人心境的悲凉。

C.“野桥’联写出雨大桥断、山路难行,巧妙地暗合了标题。

D.“何人”句以“白云”代诗人居所,又隐喻友人志行高洁。

14.皇甫曾写唱和诗云“沧州自有趣,不便哭途穷。

”辨析刘诗和皇甫诗表达情感的不同。

(4分)

(三)(8分)

12(1分)B

13(3分)D

14(4分)答案示例:

刘诗表达了友人不辞辛苦来访的惊喜与感激,“独”字写出了身处荒凉之境的孤寂与失意,尾联抒发与朋友惺惺相惜的感慨;皇甫诗劝慰朋友要乐享山水之趣。

评分说明:

刘诗情感分析3分皇甫诗情感分析1分

 

2017年奉贤区高三一模语文试题

 

(4)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4—16题。

(8分)

【中吕】满庭芳·渔父词乔吉

秋江暮景,胭脂林障,翡翠山屏。

几年罢却青云兴①,直泛沧溟②。

卧御榻弯的腿痛,坐羊皮③惯得身轻。

风初定,丝纶④慢整,牵动一潭星。

【注】①青云兴:

做官的兴头。

②沧溟:

指江海。

③坐羊皮:

意为隐居江湖。

④丝纶:

指垂钓的丝线。

14.“中吕”是这首诗歌的()。

(1分)

A.曲牌B.词牌C.宫调D.套数

15.分析诗歌画线部分的作用。

(3分)

16.诗歌中人物的个性特点及表现手法都颇具有矛盾性,请结合具体语句加以分析。

(4分)

14.(1分)C

15.(3分)多用比喻,以胭脂来形容层林的红,以翡翠形容峰峦的绿,色彩鲜明,相映成趣,营造了清朗明丽的意境,讴歌山水的美丽,为后文写弃官归隐作了铺垫。

16.(4分)诗歌塑造了秋天江边垂钓的渔父形象,既表现了渔父厌弃功名,乐于避世,悠游从容,流连山水的闲适之意,又不期然地表现了隐逸者避世而又寂寞的内心矛盾,体现了雅俗兼至的艺术特色。

 

2017年金山区高三语文一模卷

3、阅读下面的诗,完成第15-17题(8分)

高阳台·西湖春感

张炎 【朝代】宋代

接叶巢莺,平波卷絮,断桥斜日归船。

能几番游,看花又是明年。

东风且伴蔷薇住,到蔷薇、春已堪怜。

更凄然。

万绿西泠,一抹荒烟。

当年燕子知何处,但苔深韦曲,草暗斜川。

见说新愁,如今也到鸥边。

无心再续笙歌梦,掩重门、浅醉闲眠。

莫开帘,怕见飞花,怕听啼鹃。

【注】此词是张炎在南宋灭亡后重游西湖时所作。

15.(1分)从字数上看,这首词是口口

16.(2分)对这首词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的上片开头一句先以景起,用平缓的笔调写出了春深时的良辰美景。

B.“抹”字写足了一望无际的荒凉之景,今昔对比的亡国之情于此淋漓出焉。

C.下片起笔以“燕子”为转接之物,化用刘禹锡的名句“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但表达的情感大相径庭。

D.整首词写春天的景色和西湖的荒凉是实写,而写内心的亡国之痛则是虚写。

17.(5分)赏析作品中两处问句在推动词人情感发展中的各自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8分) 15.(1分)长调 16.(3分)(C) 

17.(4分)(每个问句各2分,1分内容,1分作用) 

“能几番游?

看花又是明年。

”原来这样的良辰美景,却已是接近尾声了,再能游览几番?

就要等到明年此时才能重睹芳春!

一种惜春之情油然而生。

(1分内容)此一问句由先前晚春时的莺歌燕舞,春意浓厚的愉悦之情转为惜春之情,推动了词人的情感发展。

(1分作用) 

“当年燕子知何处?

”下阕中问句则化用刘禹锡诗歌,写出了昔盛今衰的兴亡之感,进一步点明了自己的故国之思。

(1分内容)由上阕中的惜春之情转为国破家亡的哀伤之情,将词人的情感推向高潮。

(1分作用) 

两处问句使得整首词在严整的章法中又不失自然流动之势。

 

2017年普陀区高考一模

(满分150分,时间150分钟)

(三)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13-15题。

(8分)

赠从弟①

【东汉】刘桢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

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

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注】刘桢,东汉末年诗人,建安七子之一。

从弟,堂弟。

13、这首诗第一句中“亭亭”表现出松树_________的形象。

(2分)

14、对于这首诗的理解分析,下列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这是一首五言律诗,首联对仗尤为工整。

B、第二句两个“一何”凸现强烈的情感色彩。

C、诗人由外而内揭示松柏孤傲不群的个性。

D、整首诗用借景抒情的手法表现精神追求。

15、刘祯的五言诗“风格遒劲,语言质朴”,请结合本诗歌作简要赏析。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挺拔耸立

14、B 

15、答案示例:

作者开笔便让亭亭之松拔耸而起,展现出一种“突兀撑青穹”的雄伟气象。

然后再用“瑟瑟”谷风加以烘托,写得极有声势。

紧接着连用两个“一何”,先慨叹谷风之凛冽,简直就要横扫万木;后叙写松枝之苍劲,更显出松柏那“其奈我何”的刚挺难摧,然后赞美松柏在滴水成冰、万木凋零的凄寒严冬却依旧端然挺立,一“正”一“常”,语势铿锵,正气凛然。

结尾自问自答,点出“松柏有本性”后戛然收笔,意蕴深沉。

诗歌气势激宕,语言不事雕琢而刚劲有力,读者于涵咏之际,恍可见到,那苍劲的松柏,还久久矗立在眼前。

 

闵行区2016学年第一学期高三年级质量调研

语文试卷

(三)阅读下面作品,完成第19—21题。

(8分)

与微之同赋梅花得香字三首(其三)王安石

浅浅池塘短短墙,年年为尔惜流芳。

向人自有无言意,倾国天教抵死香。

须袅黄金危欲堕,蒂团红蜡巧能装。

婵娟一种如冰雪,依倚春风笑野棠。

19.王安石,字,号半山。

世人又称。

(2分)

20.下列对本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这是一首七言律诗,共有五个韵脚。

B.首联写出了梅花所处的位置与环境。

C.颔联写梅花不仅貌美而且散发芳香。

D.颈联写人喜欢梅花而挂上黄金红蜡。

21.请对诗歌的尾联进行赏析。

(4分)

19.(2分)介甫王荆公(王文公,临川先生,荆国公)

20.(2分)D

21.(4分)采用比喻(比拟)手法,把梅花比作冰雪(为梅花赋予人的情态)生动形象地描写了梅花不惧寒冷、迎接春天的孤傲姿态,表达了诗人对梅花的喜爱之情,及高洁无畏的内心情怀。

 

2017年上海市宝山区高三一模语文试题

一、积累应用(10分)

(三)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5—17题。

(8分)

金错刀行(南宋)陆游

黄金错①刀白玉装,夜穿窗扉出光芒。

丈夫五十功未立,提刀独立顾八荒。

京华结交尽奇士,意气相期共生死。

千年史册耻无名,一片丹心报天子。

尔来从军天汉滨②,南山③晓雪玉嶙峋。

呜呼!

楚虽三户能亡秦④,岂有堂堂中国空无人!

【注释】①错:

镀镶,装饰。

②天汉滨:

汉水边。

③南山:

终南山,一名秦岭。

④楚虽三户能亡秦:

《史记﹒项羽本纪》:

“夫秦灭六国,楚最无罪,自怀王入秦不反,楚人怜之至今,故楚南公云:

‘楚虽三户,亡秦必楚’也”。

15.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1分)

A.本诗是古体诗。

B.本诗是歌行体。

C.本诗不造意境。

D.本诗三次换韵。

16.对本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五句到第八句塑造了渴望杀敌立功的爱国志士的群像。

B.“千年”句书写了作者报国无门、忠而被弃的人生遭遇。

C.“南山”句雪光刀光相映衬,烘托了作者的凛然与雄心。

D.本诗最后用叹词、反问和典故,抒发了誓死抗金的豪情。

17.从人物形象塑造的角度赏析诗歌的前四句。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第15—17题。

(8分)

14.1分C

16.3分B

17.4分

【答案示例】前四句塑造了一位爱国志士的形象。

首二句以物写人,以刀的外观和内质之美写自己品行高洁、才能卓越。

第三句直接表达未为国建立功业的遗憾,第四句以动作刻画形象,“提刀独立”写对杀敌的渴望,“顾八荒”写自负英雄的豪迈气概。

【答案示例】前四句塑造了一位渴望建功立业的大丈夫形象。

“刀”用来杀敌却镶金嵌玉,利气冲天却置于室内,这里托物写人,借“刀”被闲置暗示自己无用武之地。

“丈夫”却“五十功未立”,直抒浩叹。

“提刀”写急欲上阵,“顾八荒”写壮志难酬而更慷慨激昂,这些动作和神态都突出了自己的爱国热忱。

从人物形象、人物形象塑造手法、结合具体例子分析三个方面评分。

 

崇明县2016学年第一次高考模拟考试试卷

(三)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4-16题。

(8分)

雨 伞

(元)萨都剌

开如轮,合如束,剪纸调膏护秋竹。

日中荷叶影亭亭,雨里芭蕉声簌簌。

晴天却阴雨却晴,二天之说诚分明。

但操大柄常在手,覆尽东西南北行。

【注释】

本诗作于元顺帝至正十五年,当时天下群雄鼎立,割据一方。

14.本诗的主要写作手法是。

(1分)

15.对本作品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剪纸调膏护秋竹”叙述了伞的制作材料以及具体工序。

B.“雨里芭蕉声簌簌”采用比喻手法写出雨打伞盖的声音。

C.“晴天却阴雨却晴”一语双关既写伞之用又写时代之变。

D.“覆尽东西南北行”直接抒发作者对掌握大权者的情感。

16.有人评价这首诗“下半首愤疾刻露,殊少蕴藉”,请结合全诗对此加以评析。

(4分)

(三)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4—16题。

(8分)

14.托物言志

15.D

16.评分说明:

评价1分;分析3分。

参考示例1:

本诗上半首描摹雨伞的形态、制作过程以及具体功用,体现了咏物诗的随物赋形、巧妙神似的特征,(1分)而下半首由晴雨的变化转入议论,对那些一旦操执权柄便任行天下者充满愤慨之情。

(1分)尽管依然借助雨伞来表达情感,但是,其所指过于明晰和直接,(1分)因此,缺乏含蓄,略显直露。

(1分)

参考示例2:

本诗上半首描摹雨伞的形态、制作过程以及具体功用,体现了咏物诗的随物赋形、巧妙神似的特征,(1分)而下半首由晴雨的变化转入议论,对那些一旦操执权柄便任行天下者充满愤慨之情。

(1分)其情感抒发比较强烈,但是,依然是借助雨伞这一物象来含蓄表达,(1分)因此,我认为并非过于直露和缺少蕴藉。

(1分)

 

虹口区2017学年度第一学期期终教学质量监控测试

(三)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第14—16题。

(8分)

[双调]沉醉东风·柴炭行(明)陈铎

守行市随时不肯①,躲奸猾漏税抽分。

逢寒长价钱,遇缺无分论②,欺负杀冻饥穷民。

但愿残冬暖似春,教那厮折本。

【注】①随时不肯:

始终不肯让价。

②分论:

分辩说理。

14.从体裁上看,本作品属于()。

(1分)

A.古体诗B.小令C.近体诗D.诗余

15.对本作品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柴炭商坚守商品价格,维持着市场稳定。

B.遇上天气寒冷,柴炭商们还要趁机涨价。

C.柴炭商想尽办法欺压甚至杀害穷苦百姓。

D.作者希望冬天温暖如春,好让柴炭受损。

16.本作品的思想感情和语言风格颇为统一,相得益彰,请从这一角度加以赏析。

(5分)

(三)

(1分)

(2分)

16.思想感情1分,语言特点1分(嬉笑怒骂、口语化、直白等均可),结合作品1分,一致性分析1分,效果1分。

(5分)

 

2017年上海市静安区高三语文一模试卷

(四)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第13—15题。

(8分)

将赴荆南寄别李剑州

杜甫

使君高义驱今古,寥落三年坐剑州。

但见文翁

能化俗,焉知李广

未封侯?

路经滟滪

双蓬鬓,天入沧浪一钓舟。

戎马相逢更何日?

春风回首仲宣楼。

【注】①李剑州,时任剑州刺史,有才能而未被重用。

文翁,西汉蜀郡守,以政绩卓异闻。

李广,西汉名将,战功卓著却未能封侯。

滟滪,即滟滪滩,长江三峡著名险滩。

13.对本诗文句的解说,错误的一项是()(2分)

A.“使君”指李剑州,他在剑州做了三年刺史。

B.引用李广喻指李剑州未被重用。

C.“路经”两句交代作者将赴荆南所经之地。

D.末句说作者到了荆南回望蜀中,怀念故人。

14.对本诗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前四句写李剑州的政绩与政治待遇。

B.后四句写自己意想中“将赴荆南”的情景。

C.“滟滪”、“一钓舟”、“沧浪”等词语,展示了一幅扁舟出峡图,表现了诗人不避风险的豪迈气概。

D.全诗由李剑州写到自己,再由自己的离别之情折回到李剑州,脉络贯通,起结转合自如。

15.就作者运用对比的手法,请结合具体诗句加以赏析。

(4分)

 

13.(2分)D

14.(2分)C

15.(4分)本诗运用对比有两处:

一处在诗的前半部,将李剑州的“能化俗”的政绩与“未封侯”的待遇作对比,为其不公的政治处境鸣不平;通过“文翁”“李广”用典,精炼含蓄。

另一处在诗的后半部,将“一钓舟”与“滟滪”之“沧浪”作对比,展示赴南荆途中的险恶,惊心动魄。

(指明对比得1分,赏析2分,文字1分)

 

浦东新区2016学年度第一学期教学质量检测

(三)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第14—16题。

(8分)

紫萸香慢·近重阳姚云文①

近重阳偏多风雨,绝怜此日暄明。

问秋香浓未,待携客、出西城。

正自羁怀多感,怕荒台高处,更不胜情。

向尊前,又忆漉酒插花人。

只座上、已无老兵。

凄清,浅醉还醒。

愁不肯,与诗平。

记长楸

走马,雕弓笮柳

,前事休评。

紫萸一枝传赐,梦谁到、汉家陵。

尽乌纱便随风去,要天知道,华发如此星星,歌罢涕零。

【注】①姚云文:

宋末元初文学家。

入元,授承直郎,抚、建两路儒学提举。

长楸:

古时道边种楸树,绵延很长,称“长楸”。

笮柳:

以箭射柳。

笮,竹制盛箭器,引申为射击。

14.重阳节是每年的(写具体日期)。

(1分)

15.对作品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绝怜”直接抒发作者对多日风雨后暄明景象的喜爱之情。

B.上片通过今昔对照,写出重阳日因战争和天气而格外冷清。

C.下片引用汉家陵的典故,让诗歌的意境显得更加深沉悠远。

D.全诗将写景、叙事、抒情三者融于一体,深化了作品主题。

16.诗人的情感变化富有层次,请结合具体诗句加以分析。

(4分)

(2)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第14—16题。

(8分)

14.(1分)(农历)九月初九

15.(3分)B

16.(4分)由开头偏多风雨的担忧到重阳暄明的绝怜欢快之情,通过虚字“正”“更”“又”层层铺陈转到羁怀忆友之悲慨,再过渡到“凄清,浅醉还醒”的孤寂、感伤中,通过对过去豪情的追忆与今天年老无功的感叹(“长楸走马,雕弓笮柳,紫萸一枝传赐”的对比映衬),进一步翻转出故国之思无以报国的无奈与悲愤之情(故国之思、亡国之痛、失路之悲)。

 

松江区2017学年度第一学

五、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第16—18题。

(8分)

夜雨述怀

王十朋

夜深风雨撼庭芭,唤起新愁乱似麻。

梦觉尚疑身似蝶,病苏方悟影非蛇。

浇肠竹叶频生晕,照眼银釭自结花。

我在故乡非逆旅,不须杜宇唤归家。

【注】①王十朋,南宋政治家,诗人,曾因批评朝政遭压制。

②“竹叶”指竹叶青酒,“银釭”指银灯,结灯花为报喜之兆。

16.下列没有运用典故的一项是()(1分)

A.身似蝶B.影非蛇C.逆旅D.杜宇

17.对这首诗中“愁”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因夜深风雨交加,天气突变,难以入眠而感到愁苦。

B.因梦醒身体虚弱,有些恍惚,没有痊愈而感到烦恼。

C.因受当权者压制,报国无门,壮志难酬而感到苦闷。

D.因常年羁旅在外,子规啼之,触动乡思而感到悲愁。

18.结合全诗,赏析画线句。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1分)C

17.(3分)D

18.(4分)答案示例:

诗句借景抒怀(融情于景)。

深夜寂寂,风雨凄凄,庭中芭蕉本显清冷,在风雨撼动下,更是凄凉萧瑟,引起诗人的身世感怀和无限愁绪。

既照应了题目,又为全诗营造了悲秋的感情基调。

(评分说明:

情景交融1分,分析2分,效果1分)

 

2017年长宁、嘉定区高三一模语文试题

(四)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4—16题。

(8分)

__________•春雪咏兰

明朝陈子龙①

  问天何意,到春深,千里龙山飞雪?

解佩凌波②人不见,漫说蕊珠宫阙。

楚殿烟微,湘潭月冷,料得都攀折。

嫣然幽谷,只愁又听啼鴂③。

  当日九畹④光风,数茎清露,纤手分花叶。

曾在多情怀袖里,一缕同心千结。

玉腕香销,云鬟雾掩,空赠金跳脱⑤。

洛滨江上,寻芳再望佳节。

  【注释】①陈子龙:

明末官员、诗人、词人、散文家。

明崇祯年间任兵科给事中。

清兵陷南京,他和太湖民众武装组织联络,开展抗清活动,事败后被捕,永历元年(公元1647年)5月13日投水殉国。

②解佩:

用刘向《列仙传》典故,指解佩相赠的汉皋游女;凌波:

用曹植《洛神赋》典故,指凌波微步的洛水宓妃。

③鴂:

杜鹃。

④“九畹”用《离骚》典故:

“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

”⑤“金跳脱”,一种妇女戴的首饰。

14.填入横线处本词的词牌名是()。

(1分)

A.念奴娇B.临江仙C.破阵子D.声声慢

15.对本次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以问句领起,描述了本来春意正盛的时节却遭遇北方飞雪的场景。

B.用“楚殿”“湘潭”之兰的凋零殆尽反衬幽谷芝兰的生命力。

C.“多情怀袖”“同心千结”隐喻明朝恩典表达自己对明朝的忠贞。

D.以“再望佳节”结尾,扫尽之前的低冷凄恻,给人以鼓舞和希望。

16.清代学者沈祥龙认为上乘的咏物词,“凡身世之感,君国之忧,隐然蕴于其内,斯寄托遥深”(《论词随笔》)。

请简要赏析本词咏物“寄托遥深”的特点。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1分)A

15.(3分)B

16.(4分)【示例】词题为“春雪咏兰”,寄寓了作者亡国之痛、故国之思与复国之志(1分)。

上片营造了“春深”“飞雪”,兰花凋零、美人不见的意境,饱含亡国的悲愤(1分);下片将香草美人结合起来,表现了忠贞的气节,“洛滨江上”两句表达了振奋精神,争取抗清复国的愿望(1分)。

立意高远,寄寓遥深(1分)。

评分说明:

“飞雪”、“美人”、“兰草”等意象1分,亡国之痛与复国之志1分,能结合具体内容分析1分,艺术效果1分。

2017年黄浦区高三一模语文试题

(三)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第13-15题。

(8分)

一剪梅·游蒋山呈叶丞相①

宋·辛弃疾

独立苍茫醉不归。

日暮天寒,归去来兮。

探梅踏雪几何时。

今我来思,杨柳依依。

白石冈头曲岸西。

一片闲愁,芳草萋萋。

多情山鸟不须啼。

桃李无言,下自成蹊。

[注]①叶丞相:

即叶衡,字梦锡。

当时著名的抗金人物,与作者关系密切。

于淳熙元年(1174)冬始入京拜相。

蒋山:

即钟山。

②“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出自《史记·李将军列传》。

13.对本词核心意象判断准确的一项是()。

(1分)

A.梅B.杨柳C.芳草D.桃李

14.对“探梅踏雪几何时”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强调词人再次与友人探梅踏雪难以确定日期。

B.突出“雪”和“梅”所象征的纯洁傲岸人格。

C.表明词人与友人具有一致的志向和美好追求。

D.抒发渴望与友人踏雪寻梅,共享友谊的真情。

15.下阕画线句,作者是怎样表达情感的,对此加以赏析。

(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8分)

13.(1分)A

14.(2分)A

15.(5分)“多情山鸟不须啼”一句,运用移情手法(或融情于景)对山鸟责以“不须啼”;在山鸟啼鸣中融入了浓重的主观情感,寄寓了作者对友人浓浓的惜别思念之情;以外物显情,余味无穷。

“桃李无言,下自成蹊”一句,运用化用手法,比喻实至而名归,是对叶衡作出的最高评价和颂扬;此句蕴含着作者对抗金友人会像李将军一样建功立业的期许;使作品语言精练,而又增强了内容的丰富性,更具表现力和感染力。

上海市青浦区2017届高三一模语文试卷

(三)阅读下文,完成16-18题(8分)

游西湖苏辙①

闭门不出十年久,湖上重游一梦回。

行过闾阎②争问讯,忽逢鱼鸟亦惊猜。

可怜举目非吾党,谁与开尊共一杯?

归去无言掩屏卧,古人时向梦中来。

【注】①苏辙:

北宋文学家,晚年为避新旧党争之祸辞退官职,筑室于颖昌,自号颍滨遗老。

②闾阎,指平民。

16.高中阶段学过苏辙的散文名篇是《》(1分)

17.对作品赏析不恰当的一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