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德育为先 构建人性教育.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341217 上传时间:2023-01-05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4.5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坚持德育为先 构建人性教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坚持德育为先 构建人性教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坚持德育为先 构建人性教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坚持德育为先 构建人性教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坚持德育为先 构建人性教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坚持德育为先 构建人性教育.docx

《坚持德育为先 构建人性教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坚持德育为先 构建人性教育.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坚持德育为先 构建人性教育.docx

坚持德育为先构建人性教育

坚持“德育为先”,构建人性教育

刘先成

德育是一项系统工程,是一项良知工程,德育就是要有人性。

需要我们每一位教育人以高度责任感、使命感,从小处着手,求真务实,只有这样才能让育德工作落地生根,也才能对学生的人生观的形成,甚至人生道路的选择产生深远的影响。

长期以来,由于多方面的原因,我们的教育存在“重智轻德”或“德育追求大而空”的现象,影响了德育的实效。

一、重智轻德的主观原因。

   长期以来,不少教育者都认为“智育不好是次品,体育不好是废品,德育不好是危险品”,然而这一说法在理论上并不成立,在实践上产生的误导更不容忽视。

  《易经》中说:

天行健,君子自强以不息;坤为地,君子厚德以载物。

可见,“自强”的根基是“立德”。

因此,真正的教育理应“德”字当先。

然而现实中,确实有一部分教师重“教书”轻“育人”,学生重“分数”而轻“品德”。

这种“重智轻德”教育不仅没有使学生之“智”也就是“教学质量”得到预想中的发展,反而离教育真正的宗旨和目的愈来愈远。

二、“重智轻德”的一些现象。

现在,在开展此项工作时,多数学校出现了以下不良的现象:

现象一:

重“智育”轻“德育”。

在现实教育中,受功利主义思想的影响,德育逐渐让位于智育,考分决定一切,存在重“智育”,轻“德育”现象,德育工作得不到落实,以考试成绩论英雄这种体制,虽然为国家培养了些人才,但同时也出现了不少有才无德的社会危险品。

现象二:

课程的育人功效被忽视,无论是小学的《品德与生活》和《品德与社会》、还是初中的《思想品德》,都没有发挥出它们实施德育教育主渠道、主阵地的作用,更不要说语数其它科目了。

使得德育教育成为空谈。

现象三:

德育重校内,轻校外,家校结合工作显得十分薄弱,在农村中小学,学生家长受教育程度普遍不高,大部分家长过于溺爱子女,特别是受近年来打工潮的影响,农村留守儿童数量大量增加,家校联系、家庭教育这一块相当薄弱。

有的教师甚至慨叹,“苦口婆心五天,抵不住双休两天”。

(5+2=0)

现象四:

现在的小学德育方法陈旧,比如脱离生活实际、内容空洞,与学生心理发展规律和道德生活需求不相吻合,缺乏感召力。

对于此,我提出几点建议:

一、创新思维,更新理念,全面落实科学育人观。

但丁说过:

“道德常常能填补智慧的缺陷,而智慧却永远填补不了道德的缺陷。

”在教育教学中,德育不再是空谈,而是实实在在的学科,实现德育课程进课堂和德育在各学科渗透;在对学生的评价中,不再单以考分高低论英雄,而是以德、智、体等各方面表现为依据来综合评价学生。

二、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把德育渗透到各学科教学以及各项活动之中。

教育家徐特立说过:

“教书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育人。

”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以人为本”的观点,我们每一个教师都要认真参与,真正实现每一个教育者都是德育工作者。

我们怎样在教学中渗透德育呢?

案例:

1、从“课堂起立”谈尊重。

“上课起立”看起来是很小的环节,但在课堂上不能丢失。

上课起立,首先是提醒学生上课,打起精神、集中注意力,其次也是对教师的尊重、礼貌。

每当上课铃响后,我们都会严肃而认真地发出“上课”的提醒,班长也会随即发出“起立”的口号,全班同学向教师敬礼、问好。

作为教师,我们也会恭恭敬敬地回敬学生,课堂在相互尊重的氛围中拉开序幕。

也正如教育家马卡连科所说:

“教育既要尊重每一个学生,又要向他们提出一定的要求。

”“上课起立”是学生学习生活中的一项基本要求,让学生懂得尊重教师,尊重他人,同时也是尊重自己。

2、从“卫生状况”谈责任

目前,我校部分学生乱扔乱甩现象比较突出,针对这一现象,我们可以从讲究卫生、保护环境和学生自身的文明修养角度出发,教育学生从我、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时刻做一个文明卫生的小学生,提高自身的综合文明素养。

 如在本期一班会课上,我请我们班的同学针对“日本广岛亚运会结束时,6万人退场,会场上竟没有一张纸片”与“2013年国庆节,11万人在天安门广场看升旗仪式,产生了5吨垃圾”谈谈看法。

让学生各抒己见,普遍认为日本人在环保方面做得好,而我们国家现状不尽如人意,国人的环保意识有待进一步提高,而作为小学生,要带头环保、时时环保、处处环保。

我首先肯定了同学们的发言,乘机问学生“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

”此时,有学生意识到了问题,左右环顾了一下,发现了地上有纸屑。

之后,不少学生主动地捡起废纸等垃圾送往垃圾筒。

这样,使学生从身边的小事联系到社会、国家,使他们增强责任心、培育责任感、提高责任意识。

正如海尔总裁张瑞敏说:

“什么是不简单?

把每一件简单的事做好就是不简单;什么是不平凡?

把每一件平凡的事做好就是不平凡。

”细节决定成败,我们要教育学生把每一件小事做好,对事对物都有一定的责任意识,长此以往,他们的责任意识定会上升为一种品格,一种境界,这就是对国家、对人民、对事业的责任。

3、创设德育情境,让学生受到影响。

如一年级的小朋友从进学校第一天第一堂数学课,就要受到良好道德品质的教育。

在数学第一节课的教学中,主题图上有2个同学在摘苹果,2个同学在测量等。

画面反映了数学在日常生活、工农业生产和科学技术上的广泛应用。

教师在指导学生观察画面、数数中,可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性的教育,让小学生初步受到爱学习,爱生活,愿意认真学习的教育。

4、把握教材的德育渗透点.

如教“时、分、秒”时可进行守时惜时教育;在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中,结合“植树造林”事例,培养学生绿化祖国意识,科技兴业的应用,祖国河山的壮美,人类征服自然的伟绩,学生在解题过程中,能受到多种思想教育。

另外,在低年级的教科书上,还印有许多精美的插图,可加以利用。

如一年级第32页小朋友打扫卫生等插图,对学生进行爱劳动,讲卫生等方面的思想教育。

通过59页小朋友踢足球的图,可对学生进行团结友爱,同心协力的团队精神教育。

5、借‘题’发挥,让学生受到陶冶。

如学了分数的初步认识后,有这样的一道分数趣题:

春暖花开是旅游的好季节,有一天分数2/3、2/9、4/4、2/7、2/5他们一起去天池旅游,乘车的时候,列车员要求他们按次序上车,请问他们的次序该怎样排才好呢?

理由是什么?

出示题目后,学生的兴趣就上来了。

有的说从大到小排列,有的说从小到大排列,并分别讲出自己的理由。

(从小到大的理由是大人要照顾小孩,从大到小的理由是小孩要尊敬老人,给老人让座)。

此时,教师就因势利导,教育学生不管在什么时候都要讲文明,有礼貌,守次序。

作为我们学生应该尊敬老人,给老人让座,尊老爱幼是我们中国人民的美德。

通过这样的练习,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有机地将教育教学渗透于教学中,让学生的情操得到了陶冶。

6、找准时机,不放过每一个可以渗透德育的机会。

2012年我在重庆听了一位老师的数学课,他在黑板上写了五道题让一名学生上来做。

3×9=27,4×9=36,5×9=45,6×9=54,7×9=62

当学生写完62时,台下多数同学都大声叫喊起来:

“老师,她错了,最后一题错了……

我当时的第一反应也是指出她的最后一题错了。

满以为那位老师会马上帮助纠正这名学生的错误,没想到他却说了一段让我至今记忆犹新的话。

他说:

“最后一题是错了,可大家为什么只说她错的这题,而不说她前面四道都做对了呢?

看来,我们是多么容易发现别人的错误而忽略了别人的正确,当我们面对一个人时,更要多看其优点,要宽容地对待别人......”

7、结合教学内容,进行爱祖国和爱科学的教育。

语文教材中,德育教育的内容是很多的,如《日月潭》、《黄山奇石》、《我们的祖国多么广大》等反映我们祖国山河壮丽、物产丰富、幅员辽阔;《雷锋叔叔和我们在一起》是反映新世纪祖国崭新的社会新风尚;《英雄王二小》、《珍贵的教科书》等反映祖国人民遭受帝国主义侵略时英勇反抗的民族精神。

数学教材中有很多插图和应用题,教学时可以选择富有教育意义、形象生动的插图,有说服力的数据和统计材料,以及数学史料等内容,进行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爱科学的教育。

例如:

一年级教学“准备课”、“5的认识”“、10的认识”时,教师可利用插图为媒体,将画面编成数学小故事,通过对画面的处理,对学生进行爱校、爱国教育。

中年级教学“读数、写数”时,可以有选择地介绍我国的地形概况,如我国东西相距约5000千米,南北相距约5500千米,领土面积约960万平方千米,我国境内有世界著名的大河长江,长6300千米,等等。

中、高年级在教学“应用题”时,可以根据应用题中所反映的日常生活、工业、农业、交通、教育、科技等方面有说服力的数据,经过比较、分析,进行爱家乡、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爱科学的教育。

高年级教学“百分数”时,可以介绍中国人民用占世界耕地面积5%的土地,养活了世界上20%的人口,而且国家安定,人民生活幸福,从而进行国情教育。

如:

《万以内减法》的主题图——美丽的云南,向学生介绍云南的丽江、大理和昆明的美景,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低年级通过入学教育中“升国旗”、看图学词学句中“北京天安门”等教材,让学生明白国旗代表我们国家,升旗时行注目礼,是对国家的尊重,对祖国的热爱。

中年级,要加强对他们的德育教育工作,激发他们的爱热情,如:

《美丽的小兴安岭》、《林海》等教学,使学生了解祖国的美丽,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尊心。

高年级,除教材中的课文外,还要通过一些课外阅读、习作、时事政治等加强对他们的德育教育,体现了循序渐进的原则,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

8、教师以高尚的人格魅力感召学生。

古语说“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德育过程既是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见之以行的过程,也是情感陶冶和潜移默化的过程。

教师的精神风貌、一言一行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也是直接的。

尤其是小学生,他们更容易模仿大人。

教师的板书、语言、神态、仪表、动作等都会对学生产生无形的影响。

高尚的人格是每一个为师者送给学生的最好的礼物。

老师既是学生的良师又是学生的益友。

这样学生不仅能在快乐的氛围中学到知识,而且在心里还会产生一种对教师的敬佩之情。

从老师身上体会到一种对事业、对工作的责任感,使命感。

9、利用数学史料充实德育素材。

数学课本中的“你知道吗?

”很多都介绍了数学发展史上的一些信息。

中国古今数学家对数学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如:

五年级上册教学三角形的面积后,介绍了古人对这方面的研究。

大约在2000年前,我国数学名著《九章算术》中的“方田章”就论述了平面图形面积的算法。

又如:

我国数学家陈景润勇于探索,在证实哥德巴赫猜想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果。

通过了解这些历史资料,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我国从古至今在数学领域上取得的重大成果,数学的发展离不开数学家们的勇气、毅力和胆识,激发学生热爱科学、勇于探索的精神。

鼓励学生努力学习、开拓进取。

三、缺乏道德引导的教育必将使学生的个体生命遭遇不幸,给社会带来严重危害。

 正如美国前总统罗斯福所说:

“教给一个人智慧,却不教给他道德,就如同为社会埋下了祸根”,据调查:

从2005年至2006年,法院受理审查批捕的北京市在校大学生犯罪就共计85件,被捕竟达114人。

可见,当学生因为拥有如此众多的严重的德育问题,而连做人都不合格的时候,又何谈做学问,所谓的学业成绩还有什么意义呢?

  作为老师,我们不能以功利的眼光看待学生,不能急功近利以孩子的终生幸福与发展为代价来换取眼前的一纸分数。

  事实上,更可怕的是,当我们一味地不择手段的去追求所谓教学质量的时候,当我们在以牺牲学生宝贵的品德发展和长远幸福,牺牲教师的劳动和职场幸福为代价的时候,还并不一定能够真正提高教学成绩。

  常常是,教师依靠加班加点,加大学生的学习量,耗费了师生大量宝贵的时间和精力,结果却是学生厌学情绪日益严重,学习效率低,教学质量的提高却不尽人意,与我们善良的初衷背道而驰。

我们却没有意识到:

未成年人的人生观、价值观不是天生就确立好了,他们好比一张白纸,当往上面涂原罪的底色时,他便会变成魔鬼;当我们为之涂上道德的底色时,他便学会了做人。

否则“德育”的缺席,使学生感情冷漠,自私自利,不懂得感恩与回报,所以对家长和老师感情与心血的付出无动于衷甚至反感排斥,我们再多的谆谆教导又怎么能浇铸在他们心中?

 如果不坚持“德育为先”,“德育”的缺席,使学生毫无理想与志向,而没有目标的生活,往往缺乏刻苦学习努力奋斗的动力,这是造成学生厌学的主要原因之一;

  “德育”的缺席,使学生没有良好的意志品质,只讲享受,不懂奉献和奋斗,意志薄弱,所以对于艰苦学习历程中的困难与挫折,他们只会选择逃避和放弃,这就成为学生“厌学”的第二个主要原因;

  更何况,学生不是生活在真空中,影响和误导他们的不利因素太多了!

尤其如果学生没有足够的免疫力和道德底线的自律,是很容易受到网络、网吧、及各种社会不良风气的诱惑与干扰的!

正所谓“树欲静而风不止”,我们即使再迫切希望学生“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学生也很难做到!

在枯燥的学习和刺激愉悦的感官享受面前,即便再优秀的教师恐怕也不敢保证,可以仅仅凭着所谓学习的魅力就能抓住学生的心,让学生乖乖地唯师是从、唯学习至上吧!

  我们能以牺牲自己健康和生活为代价,把大量的时间花在“抓学生学习”上,存在着上述德育问题的学生们会主动地跟我们求知上进吗?

说到底,学习真正的主体是学生啊!

一节课中,即便教师有再精彩的讲授,如果学生没有主观学习的意愿,没有求知的欲望和动力,处于被动状态,那么师生的劳动大部分都将无效,教师所履行的就只能是无效教学行为。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在《学会生存》中指出:

"必须把教育的对象变成自己教育自己的主体;别人的教育必须成为这个人自己的教育"。

我们的新课程改革也一再强调“真正的教育是学生的自我教育”。

  所以当“回报”远远低于“付出”时,我们恐怕就要反思这种“高耗低效”的教学究竟出了什么问题!

如果我们还只是一味地埋怨学生厌学,而不去探求事情的根源即“脱离了德育的教育注定失败”,那么我们补再多的课,也是白补,再多的时间、金钱、精力的投入,也只是对教育资源的浪费,对师生宝贵生命的耽误。

对于由“德育缺失”所引起的校风班风问题、学生道德心理和纪律问题,并由此严重危害到的教学质量问题,如果要解决,追根溯源,还是要“德育为先”。

即决不能只关注学生学习成绩,而应该大力加强学生道德品质和健全人格的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和行为习惯的养成,以及健康心理的积极引导。

 四、真正的课堂是,既能为学生的升学服务,又能从本质上为学生提供厚重的人文素养。

21世纪的教育应为人的一生提供的4个支柱,即:

学知、学做、学会共同生活,学会发展,不难看出,除学知以外,正确的情感态度、个人责任感,高尚的品德与实践学习的规范已成为全球教育的趋势。

在我们校园,全员育人,全程育人,不应当成为一句空话。

五、作为教师的我们,如何才能站好三尺讲台呢?

我认为最重要的是必须有一颗爱心,因为教育本身就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颗灵魂唤醒另一颗灵魂。

教师的爱与众不同,它高于母爱,大于友爱,胜于情爱。

母爱容易出现溺宠,友爱重在礼尚往来,情爱少了几多严谨。

而师爱是宽与严的巧妙结合,是理智的科学的爱,是主动积极的爱。

视频。

巴特尔说:

“教师的爱是滴滴甘露,即使枯萎的心灵也能苏醒。

”陶行知说:

“培养教育人和种花木一样,首先要认识花木的特点,区别不同情况给以施肥、浇水和培养教育。

新的课程改革才刚刚开始,就让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从今天开始,以新的定位,新的德育观念来影响每一个学生。

把德育化成春雨,浸润每一个学生的心田,从小具有良好的道德情操,为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尽自己最大的努力。

生活处处是课堂,细微之处皆教育。

作为一名普通的教育工作者,要时刻关心学生的成长,关注课堂生活细节,在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随时渗透德育和心育,为学生的成长成才助一臂之力!

六、教学之路,充满了挑战和乐趣。

现在一些教师,曾有年轻气盛的躁动、有浅尝甘霖的欣喜、有屡遭挫折的痛楚,也有不眠不休的焦虑。

教师是光荣的、教书是严肃的、讲台是神圣的。

教师是启迪学生的智慧和灵感,作为教师,我们虽然物质上清贫,但却可以做精神上的富翁,能看到孩子的健康快乐成长,能看到家长信赖的目光,那就是对我们辛勤付出的最高褒奖!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视频

总之,天空不留下飞鸟的痕迹,但它已飞过。

飞翔不是为了留下痕迹,而是在飞翔中尽情享受自由和快乐!

学校德育工作是一个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系统工作,是一门艺术性科学。

只有提升新的理念,创新新方法,才能搞好新时期的德育工作;只有坚持“德育为先”,构建小学教学中的人性教育,才能拥有全面“提升教学质量”的主动权。

才能拥有全面“提升教学质量”的主动权。

花落无痕,但它曾经美丽过。

虽然没有结果,但它享受过汗水和青春。

我们作教师的,生活虽不似李白“人生得意须尽欢,千金散尽还复来”的豪迈,虽然我们不能拥有辉煌的人生,但我们却拥有问心无愧的良心!

人活着就是一种修行,看开处处充满生机,看透天天都是春季!

让我们用对教育的执着打破命运的枷锁,在教坛上活出诗意,相信终会有“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的收获!

谢谢大家!

下面请欣赏《老师,请保重自己》。

2014年10月28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