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量经济学CPI研究.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340767 上传时间:2023-01-05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634.0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计量经济学CPI研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计量经济学CPI研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计量经济学CPI研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计量经济学CPI研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计量经济学CPI研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计量经济学CPI研究.docx

《计量经济学CPI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计量经济学CPI研究.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计量经济学CPI研究.docx

计量经济学CPI研究

 

计量经济学课程论文

——消费者价格指数(CPI)相关因素的实证研究

2011年5月

Abstract

Abstract:

TheoverheatingofChineseeconomystartingfrom2007isactuallyaforewarningofinflation.While2008hadseentheglobalfinancialcrisis,chinaseemstostandonthefeetduringthisrecession,keepinguptherapidgrowth.However,afterthecrisis,especiallyaftercarryingoutthe“4000billion”investmentpolicyinJune,2009,thegovernmenthadtoacceptthetruththatchinawasfacingaseverepressureofinflation.From2010,theinflationwasbecomingmoreandmoreserious,attractingmoreandmoreattention,andthegovernmentalsobegantoconcentrateoncontrollingthedomesticinflation.However,thereisnotaunanimousopinionaboutthereasonsthatcausedinflation.Sincetheunderstandingoffactorsresultingintheinflationplaysasignificantroleinestablishingaproperpolicyaimedatsuppressinginflation,itisverynecessarytoconductanempiricalstudyonvariedfactorscontributingtoinflation.Byapplyingthemethodsofeconometrics,thisarticleanalyzedthreefactors:

moneysupply,thecreditquotaandthepriceofrawmaterial.Fromtheresultofempiricalstudy,wefoundoutthatthemainfactorscausinginflationaretheunbalancingincreaseinmoneysupply.Besides,theblindexpansionofcreditquotahasledtoamplificationinthemoneymultiplier,alsoaccountingfortheinflation.What’smore,theincreaseincommodityprice,especiallyinagricultureproducts,isanimportantfactorofinflation.

 

Keyword:

CPIMoneySupplyCreditQuotaCorporateGoodsPriceIndexEconometricModelStructuralForm

 

【引言】

基于基本的经济理论和计量经济学知识,本文将分别用CPI对货币供给量、信贷规模和企业主要原材料价格这三个因素进行回归分析,进而分析得出结论。

一.问题的提出

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建设取得了举目的成就:

获得经济高速增长,综合国力显著提高。

2007年国内生产总值已达249530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1978年增长了14.9倍,29年年均递增9.8%,比改革前的26年平均递增6.1%快了3.7个百分点。

据国家统计局的报告:

中国经济总量占世界的比重,已由1978年的1.8%上升至2007年的6.0%,在2010年经济总量已超过日本,跃居世界第二;社会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化,第三产业发展迅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建立;人均收入增长迅速,生活水平显著提高,1978-2007年,城乡人均收入水平,29年均递增7.1%和7.2%,居民消费水平从1978年的184元增至2007年的7081元,实际增长了7.2倍,年均递增7.5%,比改革前26年2.2%的年均递增率快了5.3个百分点。

同期,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整体上,由65.9%降至40%,生活质量显著提高。

但是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也遇到了发达国家曾经面临过的问题——严峻的通胀压力,严重威胁着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继续提高,甚至会威胁到整个社会的稳定。

在2006年,由最初的猪肉价格上涨迅速波及到农产品价格的上涨,因为人们习惯把通货膨胀定义为价格的全面大幅度上涨,因此这种现象似乎并没有引起政府的多大注意。

但是从2007年开始,经济还是出现了“过热”,政府开始考虑适当控制经济的发展速度,试图实行较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实现经济的“软着陆”。

然而2008年开始美国却爆发了次货危机,并迅速演变为世界性的金融危机,似乎为中国的经济增长蒙上了阴影;中国政府担心经济增长受阻,2009年6月,发改委出台“四万亿”投资计划政策,意味着政府转为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2010年开始CPI开始显著升高,大多数人以不羞于承认中国经济已经出现明显的通货膨胀,包括政府,但是仍然有人说这只是“过热”,只是“结构性”的上涨,“尚在掌控之中”;2011年,央行为了控制通胀压力,5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存款准备金率升到了历史性的高水平21%,并且央行明确表示存款准备金无上限。

然而从2011年的前四个月来看,似乎丝毫看不到通胀有缓解的趋势,3月和四月的CPI都超过了5%!

面对日益严峻的通胀的压力,人们对通胀的原因也是众说纷纭,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企业说是成本上升了,产品的原料成本,如糖价,从2009年开始便一直在上升,而石油、柴油价格的走高,则带动了PPT(塑料)价格和运费的上涨,但也有人说原材料价格上涨只是借口,涨价的实质是利益驱动;城镇居民说是农产品价格的上涨引发了全面的通胀,也有人说农产品价格的上涨会使居民的其他消费减少而使其他商品的价格下降,因此农产品价格上涨构不成通货膨胀;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中国现在所有的商品价格都在上涨,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是中国的货币政策过于宽松,有主观的原因和客观原因,比如,长期的贸易顺差,这里不做深入研究;政府为拉动经济增长,一直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09年的“四万亿”投资计划就是个典型的例子,政府支出的增加意味着需求的增加,不可避免的会对价格上涨形成推动力,因此我们也有理由相信是政府长期以来靠投资拉动经济增长带来的恶果。

总之,通货膨胀已成为不争的事实,越来越多的人已经意识到它对国民经济以及整个社会的破坏性和危害性,通胀这个问题已经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争论。

要解决当前的问题,就必须清楚的知道引发通胀的原因。

本文主要从货币供应量(包括M0、M1、M2)、信贷规模和企业商品价格指数的角度分析解释CPI上涨原因,并努力对当前的货币政策的影响做出一些解释的建议。

二.模型设定与数据处理

(一)理论依据

供给理论:

从整个宏观经济的角度来看,价格由市场供给和需求的相互作用决定。

在供给总量不变的情况下,需求的增加将导致价格的上涨,反之价格将下降;在需求一定的情况下,供给增加将导致价格的下降,供给的减少将导致价格的上升。

通货膨胀即货币贬值,可以理解为是货币用实物表示的价格的下降(或者用利率表示货币价格则表现为利率的下降,但是中国实行的是固定利率制度,因此不宜讨论)。

因此讨论货币供给量与CPI的关系是符合理论依据的。

货币发行量与货币供给总量的之间是有很大差别的,基础货币通过货币的乘数效应影响整个经济体中的货币总量。

而货币乘数

其中c代表现金比率(流通中的现金比上存款总量),e代表超额准备金率(银行超额准备金比上存款总额),r代表法定准备金率(法定准备金额比上存款总额)。

银行存贷规模的变化与货币的供给量有着密切的联系,也就对CPI也影响力。

因此研究银行信贷规模变化与CPI变化之间的关系是有意义的,并且可以据此对央行5次提高准备金率做出解释。

从企业的角度来说,价格是由生产成本决定的:

P=C+V+M,C代表固定成本,V代表可变成本,M代表剩余价值(利润),即商品的价格是由成本加上必要的利润的构成的。

因此有必要研究企业主要原材料价格(CGPI企业商品价格指数)同CPI的关系,据此可以对“成本推动价格上涨”这一说法做出回答和解释。

(二)模型设定

1.我们已经从理论上确认了货币供应量和物价之间的关系,但是二者之间的关系并不是瞬时的,货币供应量的变化对物价的影响存在时滞效应,有研究表明,西方国家的通胀时滞为2~3个季度。

因此在本文中我们将采用一阶分布滞后模型研究货币供应量与CPI的关系,时滞设定为9个月。

(1)

2.对于货币信贷规模,因为同样存在时滞效应,因此模型依然设定为一阶分布滞后模型,但是银行信贷已经处于货币创造的最后阶段,因此滞后期比模型

(1)稍微短些,取为6个月。

(2)

3.企业生产原材料价格将会直接影响商品的价格,商品价格对原材料价格的调整基本上是同步的,因此不考虑时滞效应,采用简单的线性回归模型。

(3)

模型中的Yt均代表CPI,Xt依次代表货币供应量、信贷规模和企业商品价格指数。

对于数据中可能出现的异方差性、自相关性等问题在分析的过程中根据回归对模型做出一些调整。

(三)数据收集

本文从中国人名银行和中国国家统计局网站收集了相关数据,详细见下表:

此数据为2008年1月到2011年4月,分别从央行和国家统计局获取,经整理合并得到上表;其中农产品、矿产品煤油电的价格为指数价格;M0表示流通中的货币,M1表示广义货币,包括流通中货币和银行存款,M2包括货币和准货币。

三.模型的估计与调整

(一)CPI对货币供应量的回归

1.CPI对M0的回归,采用模型

(1)

Eviews的最小二乘法计算结果见下表:

从回归的结果来看,当i=8和9时t统计量不在显著,因此滞后期设为7比较合适,即在中国M0对CPI的影响时滞大约为7个月。

从而分布模型的最终估计式为:

Yt=84.01520+3.6E-05*Xt+3.9E-05*Xt-1+4.2E-05*Xt-2+4.8E-05*Xt-3+4.8E-05*Xt-4+5.0E-05*Xt-5+5.3E-05*Xt-6+5.6E-05*Xt-7

R2=0.574291,偏低,说明还有其他因素影响物价的变动。

2.CPI对M1的回归,采用模型

(1)

采用OLS方法估计,Eviews回归结果见下表:

从回归结果来看i=9时t统计量仍然相当显著,因此对滞后长度可能估计过短,但是当滞后期取为10时,Xt-10回归系数统计量不显著(t=1.53738<1.96),所以滞后期为9,即M1现在的变化要在9个月后才能完全被CPI反应出来。

最终的估计模型为:

Yt=91.23016-3.6E-05*Xt-2.6E-05*Xt-1-1.7E-05*Xt-2-7.5E-06*Xt-3+1.9E-06*Xt-4+1.1E-05*Xt-5+2.1E-05*Xt-6+3.0E-05*Xt-7+3.9E-05*Xt-8+4.9E-05*Xt-9

3.CPI对M2的回归,采用模型

(1)

Eviews回归结果如下:

从t统计量可以看出对滞后期长度估计不足,经调整发现,滞后长度为13时效果最好。

由于研究的目的在于观察M2的变化是否对CPI变化有影响以及货币供应的时滞效应,为了简洁起见,不做过多说明,也不给出模型的最终估计式。

4.小结

通过CPI对M0、M1、M2的回归可以发现,货币供应量对CPI的变化确实有很大的影响,其中对M1、M2的回归R2分别达到0.796798和0.888153,说明CPI的绝大多数变动都可由货币供应量的变动来解释;回归结果中系数出现负数情况看似不符合经济意义,这是由数据的特殊性引起的,在2009年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的物价水平出现短期的回落现象,而此时的货币供给量还是在增加的,因此回归系数可能会出现负数的情况,这也说明货币供给量的变动并不能解释CPI的所有变动,从计量的角度来说就是R2总是小于1;同时可以看出CPI对M0、M1、M2变化的反应时间是不同的,因此在制定货币政策时应该充分的考虑到将来可能带来的影响,利率水平、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要适度,不要希望货币政策的调整会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

(二)CPI对信贷规模的回归

经前面的分析采用模型

(2)

Eviews的最小二乘法计算结果见下表:

回归结果显示R2=0.621822,说明CPI的大部分变动是可由信贷规模的变动来解释的,即信贷政策对CPI有显著的影响;但是结果显示当i=6时回归系数仍然是显著的(t=6.20629>1.96),说明模型设定之初对滞后长度估计不足,可能是由数据的特殊性引起的,也可能是对宏观经济的分析不准确引起的。

经过试算发现,比较准确的滞后期为14个月,信贷规模的变化要在14个月后才能完全反应在CPI的变化之中,这就要求银行体系在控制信贷规模时要有前瞻性,不可盲目扩张也不可消极紧缩银根。

(三)CPI对农产品价格指数、矿产品价格指数、煤油电价格指数的回归

采用模型(3)

依然通过Eviews采用最小二乘法对参数进行估计,回归结果依次显示在下表之中:

A.CPI对农产品价格指数的回归结果:

B.CPI对矿产品价格指数的回归结果:

 

C.CPI对煤油电价格指数的回归结果:

从回归结果来看,R2分别等于0.620999,0.745760,0.630338,说明它们对CPI的变动都有很大的解释能力,并且t统计量都显著,说明它们之间相互关系是比较明显的,即原材料价格的上涨是商品价格上涨的一个重要原因。

同时从回归系数来看,CPI对农产品价格指数、矿产品价格指数和煤油电价格指数的回归参数

的估计分别为0.3154479,0.207216,0.191441,说明农产品价格指数变动一个单位引起的CPI变动幅度要大些,因此很多人把通胀压力的扩大化归结于农产品价格的大幅上涨是由一定道理的。

对回归结果作参差检验(采用white检验),Obs*R-squared分别为7.902951,5.609388,10.99711,表明不存在明显的异方差性,因此对参数的显著性的判断不存在夸大,即影响确实是显著的。

四.本文的结论及政策建议

1.货币供给量的增长是推动物价上涨的最主要因素。

因此控制物价继续上涨的关键在于控制货币供给量的增长。

央行应该控制货币的发行规模,防止货币增长与经济增长之间的不平衡;除此之外,央行还可以通过公开的市场操作回收部分流动性,缓解货币供给对通胀造成的压力;政府可以通过发行国债的方式筹资,不要过度依赖银行贷款,因为那样会增加货币供给量,而发债筹资是对社会闲散资金的有效利用,不会影响到国内的货币供给量;适当考虑货币升值,减少贸易顺差额,已达到减少外汇占款进而减少货币供给的目的;积极准备人民币汇率的市场话,让汇率来自动调整外部平衡,而内部平衡主要依靠财政政策来实现。

2.信贷规模的增长也是造成通胀的一个重要原因。

这是从信贷的角度来控制货币供给量的增长。

央行应该适当提高存贷款利率,以实现资金的回笼;信贷规模的快速增长也说明我们金融市场尚不发达,企业融资渠道比较单一,因此我们应该健全金融市场,特别是债权市场,这对控制信贷规模和充分利用社会资源都有积极意义。

3.原材料价格上涨尤其是农产品价格的上涨是物价水平上涨的主要推动力之一。

因此控制物价上涨必须扩大进口量,保持原材料供给的稳定;这也说明成本上涨是商品价格上涨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单纯的靠提高利率、提高准备率是不可取的,甚至是不当的,因为利率的提高意味着企业生产成本的进一步提高,这很有可能加重通胀压力。

4.货币政策存在明显的时滞效应。

在做出相关政策时一定要评估政策将来可能造成的不良影响;同时也说明控制通胀不能心急,必须要有耐心,避免过激的政策对国民经济造成更加严重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庞浩《计量经济学》第二版科学出版社2010年6月

2.布兰查德《宏观经济学》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1月

3.米什金《货币、银行和金融市场经济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8月

4.颜昌海《中国通货膨胀的真相还能掩饰多久》凤凰博报2010年2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成人教育 > 成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