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活动志愿服务工作管理研究.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338454 上传时间:2023-01-05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7.1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型活动志愿服务工作管理研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大型活动志愿服务工作管理研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大型活动志愿服务工作管理研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大型活动志愿服务工作管理研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大型活动志愿服务工作管理研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大型活动志愿服务工作管理研究.docx

《大型活动志愿服务工作管理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型活动志愿服务工作管理研究.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大型活动志愿服务工作管理研究.docx

大型活动志愿服务工作管理研究

 

湖北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本科

毕业生论文

 

论文题目:

大型活动志愿服务工作管理研究

 

主考学校:

武汉大学

专  业:

行政管理

准考证号:

901014150356

学生姓名:

刘思远

指导教师:

石书伟

工作单位:

湖北田丰实业集团有限公司

 

二○一七年三月

 

郑重声明

本人呈交的论文,是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所有数据、图片资料真实可靠。

尽我所知,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的研究成果不包含他人享有著作权的内容。

对本论文所涉及的研究工作做出贡献的其他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的方式标明。

本论文的知识产权归属于培养单位。

 

本人签名:

日期:

 

摘要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近年来城市举办了精神文明建设经验交流会、城市文明艺术节、国际马拉松赛等一系列大型活动,活动志愿者也逐渐成为这些大型活动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在这些大型活动的筹备和举办过程中,志愿者的服务为大型活动提高运作效率、降低成本做出了积极贡献。

根据大型活动的志愿者服务情况调查,对活动志愿者服务管理的剖析。

在此基础上,本文运用项目管理理论、人力资源管理论对我国大型活动志愿服务管理机制目前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一些针对性措施。

从宏观层面讲,我国需要提高社会公众对志愿服务的认同度,同时应逐渐完善法律保障体系。

从微观层面讲,首先应通过设置科学高效的组织结构、建立志愿服务管理支持系统来优化组织管理体系;其次需要完善志愿者的过程管理,即活动前志愿者的招募和培训管理、活动中志愿者的督导和激励管理以及活动后志愿者的评估和遣散管理三个不同环节的管理。

我国城市大型活动志愿服务管理机制的研究对于促进城市重大活动的发展、推动志愿服务事业繁荣、培育城市精神和树立城市形象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

 

关键词:

志愿者;志愿服务;工作管理

 

引言

志愿服务是一项全球性、崇高的社会公益事业,是人类文明、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

志愿服务活动是个人全面发展和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载体,是公众参与社会生活的一种重要方式,是志愿精神的具体体现。

志愿服务具有一个最基本的中心思想,即个人或团体通过参加社会活动以促进社会和谐和公共福利。

它表现为个人或者团体,为追求社会利益和实现自我价值,在志愿精神的感召下,自愿奉献出自己的时间、精力和体力,通过志愿服务为他人乃至整个社会提供服务。

在非政府组织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如何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加入志愿者队伍,如何对志愿者进行激励,使其能够有效率地完成组织的目标和使命,已经成为非政府组织管理的一个重要话题。

作为组织的一种存在形式,志愿组织同样有追求组织利益最大化的需要,这就要通过志愿组织的参与者来实现。

所以,加强对志愿组织志愿者激励的研究,有利于对志愿组织提出建立激励机制的相关建议,从而调动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通过提高个人的工作绩效而提高组织的绩效,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

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构筑和谐社会的生力军,志愿组织在社会上的地位正大幅提升,它对提高我国国民素质和促进社会进步将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我国大型活动志愿组织已经进入发展阶段,如何让它步入健康有序发展的轨道是我们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因此进行符合我国国情的志愿组织管理理论研究是非常必要的。

本文主要通过对文献的回顾分析、网站相关文献的检索及参与观察实践,从公共管理角度进行演绎归纳,利用公共管理及志愿服务的相关理论等对我国大型活动的志愿服务管理进行了研究。

在方法与途径上,由于志愿服务的发展是一种动态的过程,志愿者及志愿组织在服务活动过程中表现出各种心态,而公众在接受服务时也具有各种反应。

笔者如果置身事外,纯粹客观的收集资料进行分析,一方面难以获得志愿者及服务对象的配合,收集的资料具有局限;另一方面则体现在对资料的理解缺乏真实性和深入性,特别是针对资料背后所反映的微妙因素难以把握。

因此,本文在文献回顾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以本人参与活动组织和政府部门的相关材料为参考,在对志愿服务管理状况进行调查分析的基础上,结合他人的研究成果,提出自己的研究目的。

第一章志愿服务管理的相关概念及理论

1、基本理论研究与分析

(一)、志愿者与志愿服务

联合国将志愿者定义为在不为任何物质报酬的情况下,能够主动承担社会责任而不计较报酬,自愿奉献个人时间及精力的人。

根据中国的具体情况,志愿者可以定义为在自身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在不谋求任何物质、金钱及相关利益回报的前提下,合理运用社会现有的资源,志愿奉献个人可以奉献的东西,为帮助有一定需要的人士,开展力所能及的、切合实际的,具一定专业性、技能性、长期性服务活动的人。

志愿服务由于受到历史、政治、宗教和区域文化等的深刻影响,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概念。

我国一般定义志愿服务,是指任何人自愿贡献时间和精力,在不为任何物质报酬的前提下为推动人类发展、社会进步和社会福利事业而提供的服务。

简单来说就是利用自己的时间、自己的技能、自己的资源、自己的善心为社会提供非赢利、无偿、非职业化援助的行为。

志愿服务活动具有多方面的积极意义。

对社会而言,志愿者在为社会群体进行服务,传递爱心的同时,也传播了文明,减低了人与人之间的疏远感,加强了彼此间的交流与关怀,有助于促进社会和谐及社会进步。

对志愿者个人而言,除了能通过参与志愿服务活动为社会尽义务、做奉献,还能利用业余时间,参与有意义的活动,扩大生活圈子,丰富个人阅历,同时,能在活动中培养自身的组织协调领导能力,有助于个人的成长。

(二)、我国志愿服务的发展历程

我国志愿服务植根于我国的社会背景和志愿服务传统中,也受到我国发展状况的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志愿服务历史阶段可以划分为:

起步阶段(1979-1992)、初步发展阶段(1993-2000)、迅速发展阶段(2001-2008)、多元发展阶段(2009-至今)四个阶段。

我国志愿服务起步阶段,志愿活动以不同形式和内容存在于社会生活之中,但是大多数是非正式的却体现着志愿精神的活动,且没有形成专门的志愿组织运行。

而我国志愿服务初步发展阶段,有了专门的志愿组织运行且开始采用简单的管理模式,青年群体广泛参与到志愿活动中。

我国志愿服务迅速发展阶段,北京奥运会从诸多方面推进了大型活动的志愿服务发展。

志愿者呈现人数规模大,广泛来源于高校学生的特点,大多数由政府主导,志愿服务管理逐渐完善,志愿组织开始了专业化探索,但群众志愿服务的发展相对较慢。

我国志愿服务多元发展阶段,全民志愿服务得到广泛开展,志愿服务专业性增强,服务理念和活动项目不断创新,服务模式增多,同时志愿者构成更多元化,志愿者信息平台广泛应用,但全国性志愿服务立法出台缓慢。

2、大型活动志愿服务形式及其主要内容

(一)、专项性的志愿服务

大多数的志愿服务工作属于此类,即其发起、组织与实施的过程都围绕确定的专门的项目或目标而开展,当该服务项目完成或服务目标实现之后,此项志愿活动也同时宣告结束。

如2008年在北京举行的夏季奥运会期间,数以万计的志愿者参加了奥运会的服务工作,他们在机场接待各国奥运选手、在奥运村与竞赛场之间运送运动员、在餐厅准备饭菜及进行招待服务、在赛场内外维持秩序,以及为各国运动员、观光游客提供语言翻译、担任观光向导。

又如2010年上海世博会期间,近万名志愿者在世博园及相关地方的工作岗位上为来自不同国家前来参观的游客提供接待、检票、引导、维持秩序、翻译、紧急情况的处理及陪同游览等等服务。

专项性的志愿服务并非一定是完全尽义务的,但通过社会服务所得的报酬却不归志愿者个人所有,而成为志愿者组织的活动基金,仍然用之于志愿服务。

(二)、专业性的志愿服务

专业性的志愿服务由具有特定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志愿者为主进行。

在欧美等国,主要是由专业社会工作者或受过社会工作专业训练的人员在一定的机构里向公众提供志愿服务。

如在组织妇女权益保护保护活动,有经过培训又富有献身精神的志愿人员,他们多数是在校学生,有的还是正在撰写博士论文的研究生,也有专门来为妇女服务的志愿社会工作者。

志愿人员除了为社区的不幸妇女提供帮助和服务外,还经常到社区去了解情况,进行宣传教育工作,帮助受害妇女树立自尊和自信,掌握对付家庭暴力的方法和策略。

(三)、公益性的志愿服务

在欧美最常见到的公益性志愿服务内容是环保宣传与环保行动,如在德国,有几百万人加入或致力于自然保护的联合会:

他们组成青蛙护送队,穿过交通繁忙的公路,把青蛙护送到产卵场;环保志愿人员手持步话机,守护所剩无几的白尾海貂;他们曾占领原子能发电站和新机场的建筑工地,阻止工业部门占地设厂和为反对国家的规划而征集签名等等。

第二章当前我国大型活动志愿服务管理现状、问题及成因

1、我国大型活动志愿服务管理现状——以世博会为例

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召开,为构建和完善上海志愿服务体系提供了千载难

逢的历史机遇。

这是我国有史以来大型活动志愿服务活动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次。

世博会期间,上海动员了超过200万名的志愿者参与到各项服务中来,志愿者群体类型分布相当广泛。

世博会志愿服务的时间跨度之长、主体类型之多、服务领域之广、可变因素之大,都是其他志愿活动不可比拟的。

世博为志愿者提供了奉献社会、实现价值的广阔舞台,志愿者行动始终和社会的脉搏一起跳动。

据估算,上海世博会期间每天需要约1万人次志愿者。

世博志愿服务涵盖社区服务、交通管理、慈善帮困、就业指导、国际交流等社会的方方面面。

这向社会传达了一个信息,志愿者在社会生产生活实践中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志愿者这一重要的社会资源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通过调查研究笔者发现,就上海世博会志愿服务现状:

(1)部分专业人才缺口严重。

对于志愿服务来说,服务对象和要求多样化是其一大特点。

例如,北京2008奥运会确定的志愿者服务项目涵盖了礼宾接待、语言翻译、交通运输、安全保卫、医疗卫生、沟通联络、场馆运行支持、新闻运行支持、开闭幕式服务等职能领域。

这就要求志愿者能力及构成的多样化,以满足不同领域的服务要求。

目前我国的志愿者选拔的成员较为单一,在校大中学生是主力军,缺乏全民化社会化意识。

(2)招募方式科学性不足

志愿者团队形成的关键,是建立志愿者筛选机制。

这一机制的实践一般包括三

个阶段。

一是申请阶段,由专门机构对申请者的资格和条件进行初步评价;二是面

试阶段,通过面试了解每个申请者多方面的准确的、综合的信息;三是竞争和选拔

阶段,通过这一阶段,相关机构按照预计的志愿者数量来确定适合人选。

(3)志愿者培训不到位

对志愿者的培训和管理环节,前者是形成志愿者团队战斗力的前提,后者则是活动过程中志愿者团队战斗力得以持续的条件和保证。

一般来说,大型活动志愿者的培训可分为三个基本阶段,即普通培训阶段、集中培训阶段和专业培训阶段。

适当的培训不仅形成了志愿者团队的战斗力,而且明显有助于提高志愿者保持率、降低“逃逸”率。

世博会志愿者,在专业培训上相对缺乏,定期培训参与度不够,培训过程中实践机会不够,从而他们的应战能力受到一定影响。

这种培训不到位的现象实际上是对志愿者工作重要性的认识不够所导致的。

上海世博志愿者管理工作存在的上述问题,集中反映了当前我国青年志愿服务管理工作存在的两大障碍:

一是志愿者队伍的稳定性不强。

主要原因在于我国

尚无国家统一乃至地区统一的志愿者管理系统,志愿者招募与管理仍然采用的是

即招即用、用过则弃的“热插拔”式。

每次大型活动都要重新招募、重新培训、

重新建立管理信息系统,这样每次志愿者管理成本都居高不下,而且不能做到分

层次招募、培训和管理。

二是志愿服务的专业化水平较低。

由予传统志愿者招募

和培训中难以做到细致分层,因此志愿服务很难做到“人岗匹配”,限制了专业

化水平的提高。

2、我国大型活动志愿服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志愿服务理念宣传不够,社会认同度不高

志愿活动前期宣传不足。

加强大型活动志愿服务的前期宣传,可以促使公众了解活动志愿服务工作、熟悉志愿服务理念,关系到大型活动志愿服务的形象,关系到能否招募到足够多的优秀志愿者。

有些大型活动在志愿者前期宣传方面做了不少工作,但是与宣传的范围、效果相比较,还是有所欠缺,在大型马拉松活动招募开始前,在城市主干道、居住小区、机关、学校张贴宣传海报、悬挂宣传标语,在官方微信、微博发布宣传视频、公告,在电视、报纸、广播等传统媒体开设专题栏目等,但招募公告发出2个月,通过网络报名的仅有500多名,而在活动报名时间截止后还有很多公众咨询相关报名事宜。

运行期间宣传不到位。

在志愿者集中到活动结束这段运行期间,对志愿者的宣传至关重要,对于选树志愿者优秀典型,通过典型带动其他志愿者更好地从事志愿服务工作,增加公众对志愿服务工作的认同感具有积极作用。

志愿者中有很多岗位是需要加班加点的,如大型活动部的志愿者一般参与开闭幕式演出,在上岗后就需加紧排练,经常排练至深夜;安保制证志愿者需要在几天的时间内制作上万的证件,有的甚至需要工作通宵,等等,在以往的活动中,活动中更多关注的是活动或是会议的内容,对志愿者宣传工作往往不到位,因为宣传不到位,不少人经常会对志愿者产生误解,认为他们可有可无,挫伤了志愿者的积极性。

(二)、志愿者组织自身管理尚不完

我国志愿服务组织的发育程度较低,制约其广泛、有效参与志愿服务和治理的瓶颈是组织自身管理问题,体现在四个方面:

管理层次不明、缺乏自由竞争、激励机制单一、培训不到位。

第一,管理层次不明。

我国的志愿服务组织从创建初期便是职责不清、层次不明确的功能混合体。

志愿服务的实施操作者往往就是活动的策划者与协调者,策划、协调、管理、操作的工作均由同一个组织或同一群人承担。

不明确的分工降低了服务的效率与质量,在同一水平上重复劳作,也难以维持志愿者的积极性。

第二,缺乏自由竞争。

当前,行政主导型模式下发展起来的志愿组织或多或少都有行政依托,彼此间缺乏自由竞争,不存在被淘汰的危险,一些志愿组织可以在服务效率与服务质量低下的状况下长期生存。

第三,激励机制单一。

对志愿者的激励机制一般包括外在性和内在性两个方面。

第四,培训不到位。

志愿者的培训是指志愿组织为志愿者传授其完成社区服务所需的知识、态度和技能的过程。

培训内容包括涉及志愿组织的概念、志愿服务宗旨、服务角色等方面的基础理论培训和涉及人际沟通、专业技能、管理才能等。

(三)、激励机制不完善

由于志愿者工作部门对激励机制的认识不够,外部激励的不完善导致对志愿者激励机制的重视不够,激励机制没有充分发挥其作用,目前,大型活动志愿服务的激励工作由于缺乏合理的激励依据手段,对志愿者的激励就显得有些随意性;一般来说,活动志愿者在活动期间的衣食住行、相关证书、激励物品等保障也属于志愿者激励的基本手段,目前,为节约办会,对志愿者这些基本保障的提供也受到一些影响。

另外,激励一般在运行期的中后期才开始,导致前期激励缺失;对志愿者情感上的激励也略显不足,不利于志愿者积极性的充分调动。

志愿者自我激励不足,内因是关键,志愿者通过自我激励从而实现自身价值,激发自身的成就感和愉悦感,从一些城市的历次大型活动志愿者工作看,志愿者内部的自我激励还比较欠缺,在激励过程中,忽略了志愿者的自我,没有给志愿者发现自我价值搭建平台,今后还需要不断创造新的激励方法、树立新的激励理念,才能够让志愿者发挥更大的作用。

第三章我国大型活动志愿服务管理的优化路径

1、创新志愿服务管理模式

(一)、健全志愿服务组织管理体系

建立志愿服务统筹协调机制,通过志愿服务网络,进一步完善志愿服务指导中心对大型活动志愿服务组织的综合协调指导职能,积极组织开展志愿服务活动。

借助志愿服务站努力形成志愿服务工作合力,进一步统筹协调相关部门、有关单位支持,充分借鉴和运用其他地区开展志愿服务的经验、资源和力量,调动全社会积极参与,合力推进志愿服务工作发展。

(二)、积极发展志愿服务队伍

坚持组织化动员和社会化动员相结合,充分挖掘社会志愿服务资源,建立来源广泛、数量充足、贴近需求的普通志愿者队伍。

整合党政机关、人民团体、事业单位、行业系统等专业人才资源,建立专业志愿者队伍。

对社会层面的志愿者,通过网络联结、项目联结、活动联结等方式,形成志愿者队伍的外围补充。

积极培养管理型志愿者,培育项目骨干,建立“基层团干部加管理型志愿者”的管理模式,实施党政支持,共青团牵头,志愿组织承办,体系化品牌化、项目化、社会化的运作模式。

(三)、构建志愿服务便利参与机制

通过创新志愿者注册工作手段,采取网络注册、活动和项目注册、服务站注册等多种方式,为社会公众提供便捷有效的注册渠道。

在注册志愿者管理和开展服务的思路上,建设以注册志愿者为主、管理型志愿者为核心的高素质、多层次、相对稳定的社区志愿者队伍,发挥管理型志愿者和骨干志愿者的核心作用,围绕他们形成规范的志愿服务团队,承担注册志愿者日常管理和岗位开发、开展服务等工作,实现社区志愿服务的小型化、经常化和便利化。

借助互联网等新媒体作用,打造志愿者注册与管理、志愿服务岗位信息发布与对接、志愿者交流与互动、志愿者工作展示与合作的有效平台。

(四)、物质保障应多元化、社会化

物质保障主要包括资金和福利两个方面。

资金主要保障活动的开展,而福利则主要保障成员的参与及可持续性。

目前我国志愿者活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就是志愿者活动的资金缺口相对较大,志愿者协会的工作经费除了企业赞助外,主要由协会的主管单位区团委提供,政府的专项拨款为志愿者服务活动提供了物质基础。

对于志愿者个人的福利主要包括津贴和实物等形式,虽然目前国内的志愿者福利机制尚未真正建立,但确己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

要推进建立比较完备的志愿服务保障体系,注重关爱志愿者和服务志愿行动,进一步营造志愿服务人人可为、人人愿为、时时可为、处处可为的良好社会氛围。

2、建立有效的志愿服务管理机制

(一)、明确志愿组织的政治社会关系

志愿组织作为第三部门的组成部分,具有自治性、自愿性、非政府性和非营利性的特点。

中国志愿组织的发展不同于西方,由于其在公民社会未发育的情况下孕育发展,所以政府的行政手段一直推动其中,造成志愿组织对政府的依赖过多,从根本上影响了志愿组织本身的能力发展。

(二)、建立法制化的志愿服务体系

志愿服务立法在国际上非常常见,这是保护国际志愿服务可持续发展的一个根本原因。

按照我国的实际情况,较早进行立法的广东省和其他地方的志愿服务水平相对比较高。

加强志愿服务立法是明确志愿服务的法律性质,保障志愿者的合法权利和利益的主要途径,己成为进一步深化志愿服务最紧迫的任务。

志愿服务法的出台,其目的不是约束志愿者和志愿服务组织,而是更好的维护志愿者和有关各方的权利和利益;不是限制人们成立志愿组织,而是在法律的规定范围内鼓励有资质人士成立志愿服务组织。

志愿服务的立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首先,有利于促进公民对志愿服务的认识。

中国的志愿服务,长期以来主要依靠的是群团组织和倡导,缺乏权威性的法律宣传,立法规范能进一步加强志愿服务的地位和作用。

第二,有利于志愿服务事业获得一个稳定的社会支持。

志愿服务的财政支持及社区志愿服务的捐赠和资金非常有限,这主要是由于缺乏捐赠志愿服务事业而给予减税或免税等优惠政策的法律规定。

第三,有利于志愿服务中存在问题的解决。

如志愿组织成立的权限问题、志愿服务过程涉及志愿者和服务对象关系的权利保障问题等。

(三)、建立科学的培训机制

志愿者的质量决定了志愿服务的质量。

志愿者的质量包括了志愿者文化素质、道德素质、对志愿服务理念的认识和具备相应的技能等等。

虽然现在各类型志愿组织陆续设立,不断拓宽了志愿服务的领域,但对志愿者的培训依然有所欠缺,志愿者往往缺乏系统的培训和专业指导,影响了志愿者的质量改善和工作的顺利开展。

要建立科学的志愿者培训机制,应着眼于三个方面:

一、严格的培养制度;二、完善的培训内容;三、创新的培训方法。

(四)、建立丰富的激励机制

志愿服务事业需要投入感情和精力,如果没有志愿者的热情参与,志愿服务只能是一个梦想。

如何激发志愿者的热情,满足志愿者自我实现的高层次需求,我们必须建立一个丰富的、人性化的志愿者激励机制。

一、自我激励。

自我激励是激发志愿者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内在因素。

一般情况下,自我实现的满意度愈高,志愿者参与服务的动力便愈加坚定。

二、组织激励。

志愿者组织作为凝聚志愿者的精神家园,它的认可和支持可以极大的提高志愿者的归属感。

三、社会激励。

广泛的社会认同能够促进志愿服务的活力。

全体社会成员参与志愿服务虽然暂时不能实现,但至少应树立志愿服务光荣、志愿者可敬的认识。

(五)、建立合理的评价机制

志愿者的评价工作也需要建立一个指标体系。

志愿服务的主管部门或志愿者组织应该通过服务受助者来了解、评价志愿者是否合格,同时结合组织内部制定的评价指标,综合得出志愿者评价指标体系,当然,这个指标体系是可以根据具体实施的志愿服务项目而进行适当修改的。

在每次服务结束后,根据设立的志愿者评价指标体系对志愿者实行评分,评分工作应由受助者、志愿者组织工作人员、其他志愿者共同完成。

在按照指标体系取得分数后,即可采用科学的决策方法,例如模糊综合评价法、德尔菲法等得到志愿者评价排名。

并且,对于某项得分低的志愿者可以进行具体分析,针对性的给予指导。

同时,志愿者的评价工作还应和志愿者的奖励、帮助工作结合起来,对综合评分高的优秀志愿者给予奖励,对评分低的志愿者给予一定的帮助辅导。

3、加强志愿组织的自身管理能力

(一)、提高志愿组织的管理能力

志愿组织管理能力的建设十分重要。

由于我国志愿组织起源于共青团组织,在管理上也沿用了共青团的管理模式,管理者主要由各级团干部担任,实施服务项目也和团的活动类似。

这样的管理现状已经不适应于志愿组织独立自主的发展趋势,严重制约了志愿组织的发展。

(二)、提高志愿组织的经营能力

经营能力是关系到志愿组织生存和发展的重要问题。

由于我国志愿组织对政府的依赖性太强,志愿组织的经营能力普遍较差,如果没有了政府的支持这些组织是很难独立发展的。

所以加强经营能力建设是志愿组织必须认真解决的重要问题。

虽然中国的具体国情决定了志愿组织仍然需要在较长的时期内接受政府的资助,但从长远发展来看,志愿组织必须学习经营管理,开发以营利为目的的项目,弥补公益支出的不足。

 

结论

志愿服务是现代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志愿服务工作开展的好坏,直接反映一个国家、一个社会、一个地区的社会文明发展水平。

伴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志愿服务在我国已逐步成为一项具有广泛公众基础、蓬勃发展的社会事业,社会对志愿服务的需求和公众参与志愿服务的需求不断增长。

本文通过对我国志愿服务现状的探究,以基层志愿服务体系建设为切入点,剖析了我国志愿服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成因,探索了完善我国志愿服务管理的对策:

一是理顺志愿服务管理体制;二是建立有效的志愿服务管理机制;三是加强志愿组织的自身管理能力;四是促进志愿服务的管理。

在我国针对志愿服务体系的研究现在已越来越多,也受到了多方面的关注,本人也只是看到了事物的几个方面,不到之处还请专家指正,但是我相信,志愿者的精神和体系建设在未来必然日趋完善也日趋受到重视,这是发展的必然。

 

致谢

三年的学习时光即将划上尾声,在论文即将完成之际,我的心情无法平静,从开始进入课题到论文的顺利完成,离不开师长、同学、同事、朋友对我无言的帮助,在这里请接受我诚挚的谢意。

首先,非常感谢我的导师石书伟教授,本研究及学位论文也是在他的亲切关怀和悉心指导下完成的。

他严肃的科学态度,严谨的治学精神,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深深地感染和激励着我。

从课题的选择到论文的最终完成,石老师都始终给予我细心的指导和不懈的支持。

其次,感谢学习两年多来所有老师及同学的指导和关心,他们不仅在学业上给予我们精心辅导,同时还在思想上、生活上给我们树立了榜样,成为了我们的引路人,在此谨向各位老师致以诚挚的谢意和崇高的敬意。

再次,感谢我的同事和朋友们,是他们提供的第一手资料为我论文的完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