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路设计说明.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338214 上传时间:2023-01-05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0.3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道路设计说明.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道路设计说明.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道路设计说明.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道路设计说明.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道路设计说明.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道路设计说明.docx

《道路设计说明.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道路设计说明.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道路设计说明.docx

道路设计说明

道路设计说明

一.项目背景

二.设计依据

1.设计合同书;

2.赣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3~2020年);

3.业主提供的规划设计条件;

4.业主提供的电子地形图及红线范围;

5.赞贤路道路工程地质勘察报告;

6.其它有关地方和国家的标准和规范;

三.采用的设计、施工规范及验收规范

3.1设计规范

1.《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B01-2003);

2.《公路路线设计规范》(JTGD20-2006);

3.《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GB50220-95;

4.《城市道路设计规范》CJJ37-90;

5.《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D30-2004);

6.《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JTGD50-2006);

7.《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规范》(JTGD40-2002);

8.《公路土工合成材料应用技术规范》(JTJ/T019-98);

9.《城市道路和建筑物无障碍设计规范》 JGJ50-2001;

10.《公路环境保护设计规范》(JTJ/T006-98);

11.《市政公用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规定》(建质【2004】16号);

12.《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城市建设部分)》(建设部【2004】3号;

3.2施工及验收规范

1.《公路路基施工技术规范》(JTGF10-2006)

2.《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规范》(JTJ034-2000)

3.《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F40-2004)

4.《沥青路面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092-1996)

5.《城市道路路基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CJJ44-91)

四.地质概况

4.1地形地貌

拟建道路沿线原始地貌属赣州红色碎屑岩盆地章江河流Ⅱ级阶地地段,现状地面黄海高程一般为105~113m。

沿线分布着较多鱼塘,鱼塘宽一般20~140m、长20~50m不等,勘察期间鱼塘水深一般约1.00~2.50m不等,鱼塘水面高程一般为105~113米、大部分地段为111~113米左右,鱼塘中淤泥厚度一般为0.5~1.0米左右。

4.2地表水,地下水、土及其腐蚀性评价

场地地下水主要为第四纪松散岩类孔隙潜水,赋存于第⑤粉砂层的孔隙之中,水量中等丰富,地下水初见水位埋深0.10~6.50米,地下水静止水位埋深0.10~7.00米,静止水位变幅6.90米;静止水位标高102.95~115.27米,平均水位标高110.34米,地下水位年际变幅约1.00~2.00米。

根据水侵蚀性分析成果,按《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JTJ64-98表D.0.7-1~D.0.7-3判定,场地地下水对混凝土结构无分解类、结晶类,复合类腐蚀性;据土侵蚀性分析成果,按《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JTJ64-98表D.0.10-1~D.0.10-3判定,场地土对混凝土结构无分解类、结晶类,复合类腐蚀性。

据场区钻孔取芯揭露,拟建道路沿线素填土、耕表土及低液限粘土赤弱透水层,粉砂层属强透水性。

4.3工程地质情况

勘察区位于赣中南拟建道路沿线原始地貌属赣州红色碎屑岩盆地章江河流Ⅱ级阶地地段,区域地壳基本稳定。

道路沿线土层结构如下:

①素填土:

结构松散,系松土,土石等级为Ⅰ级,尚未完成自重固结,应进行地基处理。

②耕表土:

软塑状,系松土,土石等级为Ⅰ级,承载力低,不能选作路基持力层。

③低液限粘土:

可塑状,系普通土,土石等级为Ⅱ级,中等压缩性,承载力中等,平均稠度指标Bm为0.50-0.75范围,为潮湿型土基,清除表层被水泡软的土层后,可选作路基持力层。

④低液限粘土:

硬塑状,系普通土,土石等级为Ⅱ级,中低压缩性,承载力较高,平均稠度指标Bm为0.75-1.0范围,为中湿型土基,可选作拟建道路路基持力层。

⑤粉砂:

稍密状,系松土,土石等级为Ⅰ级,中低压缩性,承载力中等,为潮湿型土基,可选作拟建道路路基持力层。

4.4地震效应

据国家地震局颁布的《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1)界定,工程规划区的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05g,地震动反映谱特征周期为0.35s,说明工程沿线的地质构造运动相当稳定。

赣州市地震区划属自然区划VI6区。

按赣州市规建字(2006)19号文件,赣州市为抗震设防城市,场地抗震设防烈度按6度考虑,本场地属建筑抗震设防一般地段。

五.设计概要

5.1工程地点及范围

拟建道路起于现状105国道黄金大桥东侧桥头,终于登峰大道(规划路),为城市II级主干道,道路红线宽50m;道路红线两侧各有20m宽的防护绿带。

起点坐标:

X=2857652.411、Y=514719.738

终点坐标:

X=2858256.760、Y=515789.386

5.2工程规模

拟建道路起于现状105国道黄金大桥东侧桥头,终于登峰大道,为城市II级主干道,道路红线宽50m,道路红线两侧各有20m宽的防护绿带。

工程内容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1.道路工程(包括路基路面、人行道、护坡等)

2.给排水工程

3.电力工程

4.交通工程

5.园林工程

5.3平纵线形技术要点及技术标准

赣州市赞贤路工程设计技术标准如下表。

 

表5-1道路设计技术标准

项目

单位

规范要求值

设计取值

备注

道路类别

城市主干道

道路级别

II级

II级

标准轴载

KN

BZZ--100

计算行车速度

Km/h

60,50

50

线

不设超高最小半径

m

400

400

不设缓和曲线最小半径

m

700

--

圆曲线最小长度

m

40

49.927

缓和曲线最小长度

m

45

45

线

凹形竖曲线最小半径

m

1050

2400

凸形竖曲线最小半径

m

1350

24000

最大纵坡

%

5.5

0.721

最小坡长

m

140

243.092

最小长度

m

40

52

道路宽度

m

50

横坡

%

1~2

2

最大超高横坡度

%

2

停车视距

m

>60

>60

路面设计年限

15

15

排水重现期

0.5~2

1

5.4平面、纵断面、横断面设计、交叉口设计及与地上杆线、地下管线的配合关系

1.设计思路

(1)平面线形依据现有规划红线进行优化设计。

(2)平行式公交站布置在交叉口附近的人行道内,距交叉口50~100m。

(3)为提高交叉口的通行能力,并保证行人过街安全,一般情况下路口均渠化,增设右转车道。

(4)通过对本区域主路材料、施工技术等因素的调查,并本着技术先进、经济合理、方便施工、利于养护的原则进行路面设计。

(5)本文件高程采用国家85高程,坐标系为赣州城建坐标系。

2.平面设计

(1)拟建道路沿线设有一处平曲线,本次设计道路终点在该处平曲线上,该处圆曲线半径为400m,缓和曲线长45m,其余均为直线路段。

沿线共有四规划道路与本道路相交,本次设计均对其进行渠化设计,路口交通采用信号灯控制。

交叉口转角处路缘石半径满足机动车的行驶要求。

距平交口50m范围内取消绿化带作为拓宽车道。

沿线共设有2对平行式公交站。

(2)拟建道路从起点(k0+000)实施到终点,起点至k0-249.068(临时连接线段)接顺105国道,预留黄金大桥引桥及两侧辅道实施的位置。

将来黄金大桥重建时拆除起点至k0-249.068段,建设引桥及两侧辅道。

3.纵断面设计

拟建道路纵断面依据规划标高进行设计。

根据规划上犹路至赣康路段纵坡为0.299%,为利于道路路面排水调整为0.301%,赣康路交叉口控制高程则由112.92m调整为112.915m。

起点至东江源大道及临时连接线纵坡按规划进行设计,纵坡为0.068%,同时也能接顺105国道,为远期立体交叉预留位置。

4.横断面设计

拟建道路为城市II级主干道,道路红线宽50m,道路红线两侧各有20m宽的防护绿带;其标规划准横断面为:

4.5m(人行道)+7.0m(非机动车道)+2.5m(绿化带)+11.0m(机动车道)+11.0m(机动车道)+2.5m(绿化带)+7.0m(非机动车道)+4.5m(人行道)。

5.交叉口设计

拟建道路共有4个交叉口,均为平面交叉,当相交道路红线宽度大于18m时应做渠化岛以达到合理诱导交通、提高通行能力作用,当相交道路红线宽度小于等于18m时采用右进右出的方式处理降低小路口对主车道行车速度及安全的影响。

6.横断面与地上杆线、地下管线的配合关系

现状地上杆线全部迁出道路红线范围外,雨水管设在辅道下。

其他管道布置及预留详见排水工程<<横断面综合布置图>>。

六.道路无障碍设计

本工程无障碍设计需在道路路段人行道、沿线单位出入口、道路交叉口、人行过街设施、公交车站等设施处满足视力残疾者与肢体残疾者以及体弱老人、儿童等利用道路交通设施出行的需要。

本道路无障碍设计是根据国家行业标准《城市道路和建筑物无障碍设计规范》(JGJ50-2001)进行设计。

缘石坡道可分为单面坡和三面坡,坡面应平整,且不应光滑,下口高出车行道的地面20mm,单面坡可采用方形、长方形或扇形,坡度为1:

20;三面坡的正面坡道宽度为1.20m,坡度为1:

12。

盲道的位置和走向,应方便视残者安全行走和顺利到达无障碍设施位置,指引残疾者向前行走的盲道应为条形的行进盲道,在进行盲道的起点、终点及转弯处设圆点形的提示盲道。

盲道连续,中途避开电线杆、拉线、树木、井盖等障碍物,盲道颜色为中黄色,盲道宽度为60cm。

公交车站等其它构造物均应满足设计规范要求。

七.路基工程

7.1填料强度及压实度要求

填方路基应优先选用级配较好的砾类土、砂类土等粗粒土作为填料,填料最大粒径应小于150㎜。

泥炭、淤泥、冻土、强膨胀土、有机土及易溶盐超过允许含量的土等,不得直接用于填筑路基。

液限大于50%、塑性指数大于26的细粒土,不得直接作为路堤填料。

路床填料应均匀、密实,路床填料最大粒径应小于100mm,路床顶面横坡应与路拱横坡一致。

填料强度及压实度要求如下表。

 

表7-1路基土最小强度和压实度要求

项目分类

路面底面以下深度(m)

填料最小强度(CBR)(%)

压实度(重型)(%)

填方路基

0~0.3

8

≥96

0.3~0.8

5

≥96

0.8~1.5

4

≥94

1.5以下

3

≥93

零填及挖方

0~0.3

8

≥96

路基填方每层摊铺厚度要求小于30cm。

7.2地基表层处理

1.地面横坡缓于1:

5时,清除地表草皮、腐殖土后,可直接在天然地面上填筑路堤,清表厚度为30cm。

2.地面横坡大于等于1:

5时,原地面应挖台阶,台阶宽度不应小于2m。

当基岩面上的覆盖层较薄时,宜先清除覆盖层再挖台阶;当覆盖层较厚且稳定时,可予保留。

3.应将地基表层碾压密实。

7.3边坡防护

1.边坡分级及坡率

当边坡高度不大于8m时,边坡采用一级放坡,当边坡高度大于8m时,采用分级放坡,每级高度为8m。

填方边坡采用1:

1.5的坡率,挖方边坡为1:

1。

连接线桩号右侧填方边坡采用1:

1.5的坡率向下放4.0m高度,往下采用挡土墙。

2.植草防护

当坡高小于等于3m时,边坡采用植草防护,草种宜采用易成活、生长快、根系发达、叶茎矮或有匍匐茎的多年生草种。

3.浆砌片石骨架植草护坡

当坡高大于3m时,采用浆砌片石骨架植草护坡。

骨架采用M10浆砌片石,采用网格型,网格尺寸为3m×3m。

7.4地基处理

路基在填筑前应进行清表处理,一般清表厚度为30cm,以消除腐殖质的土、不破坏硬壳层为准,并对土基进行碾压,压实度应不小于90%。

沿线杂填土、耕植土较多,因此将填方及零填路段路基范围内1m厚的杂填土、耕植土换填砂性土,使地基回弹模量大于30MPa。

当路基通过鱼塘路段,先对鱼塘进行围堰处理,然后抽水清淤,再采用M10浆砌片石对坡脚进行防护,具体详见施工图大样。

7.5挖填交界处理

当挖方区为土质时,应优先采用渗水性好的材料填筑,对挖方区路床0.30m范围土质进行超挖回填碾压;对填方区,填筑前应先进行清表处理,当路线通过软弱地质地段时,用砂性土对软土进行换填处理,然后分层压实,当填方高度较大时,在填挖交界处设置台阶,台阶宽为2米,高为1米,并在台阶处铺设土工格栅,具体详见路基防护设计图,当挖方区为坚硬岩石时,宜采用填石路堤。

7.6安全防护

临时连接线填方高度较大,且没有人行道侧石防护。

故在路肩外侧设防撞墩,具体详见平面图及大样图。

7.7现状排水

拟建道路两侧现状横向排水处理详见排水工程。

八.路面设计

8.1机动车道、非机动车道路面

1.技术标准

路面采用沥青混凝土材料,设计使用年限15年,设计荷载采用标准轴载BZZ-100,单车道累计作用次数约为400万次。

沥青混凝土路面结构计算采用双圆垂直均布荷载作用下的弹性层状理论为基础,以路表弯沉值作为路面整体强度控制指标,以沥青混凝土路面面层和整体性材料基层的容许弯拉应力进行验算。

根据交通流量及道路等级对路面结构强度的要求,考虑到路面面层应具备坚实、耐磨、抗滑、防渗等功能,并结合沿线气候、土质和材料供应等情况,设计路面结构组成及质量检测指标及验收标准如下:

中粒式沥青砼(AC-16F)顶面竣工验收弯沉值LS=28.2(0.01mm)

粗粒式沥青砼(AC-25C)顶面竣工验收弯沉值LS=31.4(0.01mm)

水泥含量5.0%的级配砂砾顶面竣工验收弯沉值LS=36(0.01mm)

水泥含量3.0%的天然砂砾顶面竣工验收弯沉值LS=80.2(0.01mm)

级配碎石垫层顶面竣工验收弯沉值LS=305.6

土基顶面竣工验收弯沉值LS=310.5(0.01mm)

2.路面结构组合

面层:

中粒式沥青砼AC-16F5.0cm

下面层:

粗粒式沥青砼AC-25C7.0cm

封层:

乳化沥青封层1.0cm

上基层:

水泥含量5.0%的级配砂砾20.cm

下基层:

水泥含量3.0%的天然砂砾20.0cm

垫层:

级配碎石15.0cm

路面结构总厚度为67.0cm

8.2人行道铺装及侧平石

人行道结构由上至下为6cm吸水砖(235×115×60mm)、2cm1:

3水泥砂粘结层、10cmC10混凝土垫层、5cm天然砂垫层。

路缘采用50×30×15cm侧石(车道与人行道交接处),50×55×23.5cmcm侧石(车道与绿化带交接处),50×25×12cm水泥砼平石。

渠化岛采用扁平侧石,显得美观亲切,并涂黄间黑示警色。

所有侧石、平石均采用C30预制砼,其支撑砼座采用C20砼现浇。

8.3树穴的设置及绿化带(岛)、防护带填土要求

沿人行道每隔6m设置一个树穴,树穴采用四根100×16×10cm长压条组成。

为加强渠化岛的美化效果,在渠化岛铺装中亦设置一个树穴,种以树木。

绿化带(岛)要求回填土至距侧石顶0.55m。

8.4材料要求

1.道路石油沥青

要求采用70号基质沥青。

各项指标要求如下:

表8-1道路石油沥青技术要求

指标

单位

要求值

试验方法

针入度(25℃,5s,100g)

0.1mm

60~80

T0604

针入度指数PI

-1.5~+1.0

T0604

软化点(R&B)不小于

46

T0606

60℃动力粘度不小于

Pa.s

180

T0620

10℃延度[2]不小于

cm

15

T0605

15℃延度不小于

cm

40

T0605

蜡含量(蒸馏法)不大于

%

2.2

T0615

闪点不小于

260

T0611

溶解度不小于

%

99.5

T0607

密度(15℃)

g/cm3

实测记录

T0603

TFOT(或RTFOT)后

T0610或T0609

质量变化不大于

0.8

残留针入度比(25℃)不小于

61

T0604

残留延度(10℃)不小于

cm

6

T0605

残留延度(15℃)不小于

cm

15

T0605

2.粗集料

粗集料应该洁净、干燥、表面粗糙,质量应符合下表的规定。

当单一规格集料的质量指标达不到表中要求,而按照集料配比计算的质量指标符合要求时,工程上允许使用。

对受热易变质的集料,宜采用经拌和机烘干后的集料进行检验。

 

表8-2沥青混合料用粗集料质量技术要求

指标

单位

表面层

其他层次

试验方法

石料压碎值不大于

26

28

T0316

洛杉矶磨耗损失不大于

28

30

T0317

表观相对密度不小于

t/m3

2.60

2.50

T0304

吸水率不大于

2.0

3.0

T0304

坚固性不大于

12

12

T0314

针片状颗粒含量(混合料)不大于

其中粒径大于9.5mm不大于

其中粒径小于9.5mm不大于

15

12

18

18

15

20

T0312

水洗法<0.075mm颗粒含量不大于

1

1

T0310

软石含量不大于

3

5

T0320

沥青路面的表面层的粗集料的磨光值与粘附性应符合下表的要求:

表8-3粗集料与沥青的粘附性、磨光值及构造深度应的技术要求

项目

要求值

试验方法

粗集料的磨光值PSV不小于

表面层

42

T0321

粗集料与沥青的粘附性不小于

表面层

其他层次

5

4

T0616

T0663

构造深度TD(mm)

0.5

T0731

注:

当粘附性达不到要求时,宜掺加消石灰、水泥或用饱和石灰水处理后使用,必要时可同时在沥青中掺加耐热、耐水、长期性能好的抗剥落剂。

3.细集料

细集料应洁净、干燥、无风化、无杂质,并有适当的颗粒级配,其质量应符合下表的规定。

细集料的洁净程度,天然砂以小于0.075mm含量的百分数表示,石屑和机制砂以砂当量(适用于0~4.75mm)或亚甲蓝值(适用于0~2.36mm或0~0.15mm)表示。

 

表8-4沥青混合料用细集料质量要求

项目

单位

高速公路、一级公路

试验方法

表观相对密度,不小于

t/m3

2.50

T0328

坚固性(>0.3mm部分)不小于

12

T0340

含泥量(小于0.075mm的含量)不大于

3

T0333

砂当量不小于

60

T0334

亚甲蓝值不大于

g/kg

25

T0349

棱角性(流动时间),不小于

s

30

T0345

4.填料

沥青混合料的矿粉必须采用石灰岩或岩浆岩中的强基性岩石等憎水性石料经磨细得到的矿粉,原石料中的泥土杂质应除净。

矿粉应干燥、洁净,能自由地从矿粉仓流出,其质量应符合下表的技术要求。

表8-5沥青混合料用矿粉质量要求

项目

单位

要求值

试验方法

表观相对密度不小于

t/m3

2.50

T0352

含水量不大于

1

T0103烘干法

粒度范围<0.6mm

<0.15mm

<0.075mm

100

90~100

75~100

T0351

外观

无团粒结块

亲水系数

<1

T0353

塑性指数

<4

T0354

加热安定性

实测记录

T0355

5.沥青混合料

沥青混合料的矿料级配应符合工程规定的设计级配范围。

 

表8-6密级配沥青混凝土混合料矿料级配范围

级配类型

通过下列筛孔(mm)的质量百分率(%)

31.5

26.5

19

16

13.2

9.5

4.75

2.36

1.18

0.6

0.3

0.15

0.075

粗粒式

AC-25II

100

90-100

75-90

65-83

57-76

45-65

24-52

16-42

12-33

8-24

5-17

4-13

3-7

中粒式

AC-20I

100

90-100

78-92

62-80

50-72

26-56

16-44

12-33

8-24

5-17

4-13

3-7

细粒式

AC-13I

100

90-100

68-85

38-68

24-50

15-38

10-28

7-20

5-15

4-8

沥青混合料技术要求应符合下表的要求。

表8-7沥青混凝土混合料马歇尔试验技术标准

试验指标

单位

要求值

击实次数(双面)

75

试件尺寸

mm

φ101.6mm×63.5mm

空隙率VV

%

4~6

稳定度MS不小于

kN

8

流值FL

mm

1.5~4

矿料间隙率VMA

(%)

不小于

设计空隙率(%)

相应于以下公称最大粒径(mm)的最小VMA及VFA技术要求(%)

19

13.2

4

13

14

5

14

15

6

15

16

沥青饱和度VFA(%)

65~75

6.透层、封层与粘层

(1)透层

根据《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F40-2004)在水泥稳定砂砾基层上必须喷洒透层油。

透层油采用SBS改性乳化沥青。

透层油在基层养生具有一定的强度后,采用智能沥青洒布车喷洒。

用量控制在0.5-0.7kg/m2的范围内(纯沥青)。

喷洒透层前,路面应清扫干净,对人工构造物应遮挡防护,以防污染。

如遇大风或即将降雨时,不得喷洒;气温低于10℃时,不得浇洒透层油。

应按确定的用量一次性浇洒均匀,当有遗漏时,应用人工补洒。

喷洒透层油后,严禁车辆、行人通过。

在铺筑下封层前,若局部地方尚有多余的透层沥青未渗入基层时,应予以清除。

(2)下封层

为防止雨水渗到基层以下,保护基层不被施工车辆破坏,在洒透层油后,应及时铺筑下封层。

下封层采用改性乳化沥青表面处治,采用智能洒布车喷洒SBS改性乳化沥青,数量按0.9-1.0kg/m2控制。

当封层改性乳化沥青喷洒后,立即用集料撒布机撒布集料,数量按7-9m3/1000m2控制,粒径为3-5mm。

(3)粘层

在热拌热铺沥青混合料路面的沥青层之间必须喷洒粘层油,粘层采用阳离子SBS改性乳化沥青。

用量折算纯沥青为0.3-0.5kg/m2。

粘层油采用智能沥青洒布车喷洒,并选择适宜的喷嘴。

气温低于10℃时,不得浇洒粘层油。

当路面潮湿时,亦不得喷洒粘层油。

路面上有脏物、尘土时应清除干净,当有沾粘的土块时,应用水洗刷后待表面干燥后喷洒。

喷洒的粘层油必须成均匀雾状,在路面全宽度内均匀分布成一薄层,不得有洒花漏空或成条带状,也不得有堆积。

喷洒不足的应补洒,过量处应刮除。

喷洒粘层油后,严禁运料车外的其他车辆和行人通过。

粘层油宜在当天洒布,待乳化沥青破乳,水分蒸发完成后,紧跟着铺设沥青层,确保粘层不受污染。

改性乳化沥青的技术要标如下:

 

表8-8改性乳化沥青技术要求

试验项目

单位

品种及代号

试验方法

PCR

破乳速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