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基础》知识点.docx
《《心理学基础》知识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心理学基础》知识点.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心理学基础》知识点
《心理学基础》知识点
《心理学基础》客观题知识点
1、1879年,德国著名心理学家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创建了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开始对心理现象进行系统的实验室研究,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
2、第一信号系统是以具体事物为条件刺激而建立的条件反射。
如:
望梅止渴;第二信号系统是以语言为条件刺激而建立的条件反射。
如:
谈虎色变。
3、大脑两半球的功能不对称性。
左半球主管言语和抽象思维(言语优势半球);右半球主管形象知觉、形象思维和调节情绪。
4、感受性和感觉阈限之间呈反比(绝对感受性和差别感受性)
5、感觉适应指由于刺激物对感受器的持续作用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如明适应、暗适应。
感觉对比指同一感受器接受不同的刺激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如老师用彩色粉笔。
感觉后象指在刺激停止作用后,感觉印象仍暂留一段时间的现象,如电影电视的原理。
联觉是一种感觉引起另一种感觉的现象,如暖色调(红、黄)和冷色调(青、蓝)。
6、知觉的四个基本特性:
选择性(猎人进山只见禽兽,樵夫进山只见柴草)、理解性(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整体性(窥一斑而知全豹)、恒常性(变与不变)
7、三种直观教学形式:
实物直观(实物)、模象直观(教具)、言语直观(语言)
8、晕轮效应指对人的某些品质,特征形成的清晰鲜明的印象掩盖了其余品质,特征的知觉。
如:
一俊遮百丑,情人眼里出西施等。
刻板效应指人们对社会上某一类事物产生的比较固定的看法,也是一种概括而笼统的看法。
9、注意的品质:
注意的广度(一目十行)、注意的稳定性(保持时间)、注意的分配(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注意的转移(有计划、有目的)。
10、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间接和概括的反映。
它是借助语言、表象或动作实现的,能揭示事物本质特征与内在的联系。
主要表现在人解决问题的活动之中。
概括性和间接性是其主要特征。
11、抽象逻辑思维:
以概念、判断、推理等形式进行的思维活动。
是人类思维活动的核心形态,也是人与动物的根本不同之处。
发散思维:
是从一个目标出发,沿着各种可能的方向扩散,探求多种合乎条件答案的思维,也叫求异思维、辐射思维。
直观动作思维:
通过实际动作来解决问题的思维,也叫操作思维、实践思维。
创造性思维:
以新颖、独特的方式来解决问题的思维。
新颖性是其根本特征,它是人类思维的高级过程,是一切创造性活动的必要心理条件。
12、思维的深刻性是指能深入地思考问题,善于透过事物的表面现象,抓住事物的实质,揭露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
牛顿从苹果落地,想到宏观物体之间都存在引力,经过测量和计算,推导出万有引力定律。
思维的灵活性是指能灵活地思考问题。
它表现为能从不同角度、运用不同方法思考问题,在条件发生变化时,能随机应变,及时地改变原有计划、方案,寻找新的解决问题的途径。
13、创造性思维的特点:
流畅性是指在限定时间内产生观念数量的多少。
灵活性是指摈弃以往的习惯思维方法而开创不同方向的能力,也叫思维的变通性。
独创性是指产生不寻常的反应和不落常规的能力,以及重新定义或按新的方式对所见所闻加以组织的能力。
14、再造想象是根据现成的描述而在大脑中产生新形象的过程。
如: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创造想象是不根据现成的描述,而在大脑中独立地产生新形象的过程。
15、算法策略:
就是在问题空间中随机搜索所有可能的解决问题的方法,直至选择一种有效的方法解决问题。
即把解决问题的方法一一进行尝试,最终找到解决问题的答案。
启发法:
是人根据一定的经验,在问题空间内进行较少的搜索,以达到问题解决的一种方法。
常用的启发性策略有:
手段――目的分析、逆向搜索和爬山法。
16、记忆是人脑对过去经历过的事物的反映。
运用信息加工的术语讲,就是人脑对外界输入的信息进行编码、存储和提取的过程,包含了识记、保持和再认或回忆三个环节。
17、机械识记是根据记忆对象的外部联系,通过重复进行识记。
理解识记,又叫意义识记,是根据记忆对象的内部联系,通过建立记忆对象与已有知识的联系来进行识记,如:
教师在教授买和卖,干燥和急躁时的做法。
18、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的区别
名称
存储的时间
存储容量
编码方式
感觉记忆
不超过1秒
很大
物理特性
短时记忆
不超过1分钟
7±2个组块
听觉编码和视觉编码
长时记忆
1分-几年甚至终生
无限
语义编码
19、记忆的品质:
记忆的敏捷性(速度与效率):
过目不忘;记忆的持久性(保持);记忆的准确性(正确和精准);记忆的准备性(提出和应用):
出口成章,下笔成文。
20、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通过试验研究发现,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遗忘发展的规律是先快后慢。
21、前摄抑制:
A--B先前学习的材料对回忆后来学习材料的干扰。
倒摄抑制:
B--A后来学习的材料对回忆先前学习材料的干扰。
22、过度学习指在刚刚记住和学会的基础上,继续学习一段时间(50%-100%),达到150%的熟记程度。
23、情绪和情感是指人根据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及相应的行为反应。
它会产生三个方面的表现:
主观体验、生理唤醒和外部表情。
外部表情主要有三类:
面部表情、体态表情、言语表情。
24、一般认为,快乐、愤怒、恐惧和悲哀是最基本的、最原始的4种情绪。
25、依据情绪发生的强度、持续性和紧张性,可分为以下几种:
心境:
是一种使人的整个精神活动都染上某种色彩的、微弱而持久的情绪状态,突出特点是具有感染性,如人逢喜事精神爽;激情:
是一种暴风雨般的、强烈而短暂的情绪状态,如手舞足蹈;应激:
是出乎意料的紧急情况所引起的高速而高度紧张的情绪状态,如急中生智。
26、人在同一时间内出现的彼此不同或相互抵触的动机,因不能都获得满足而产生的矛盾心理。
意志冲突的表现方式主要有4种:
双趋冲突、双避冲突、趋避冲突、多重趋避冲突。
27、意志品质:
自觉性(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
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
)、果断性(前怕狼,后怕虎)、坚韧性(糖果实验)、自制性(立长志而不是常立志)
28、需要是有机体感到某种缺乏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倾向。
它是有机体自身和外部生活条件的要求在头脑中的反映。
可分为生理需要和社会需要、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
动机是激发、维持、调节个体从事某种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在动力,动机是在是需要(内在条件)和诱因(外在条件)基础上产生的。
兴趣是力求认识、探究某种事物的心理倾向。
可分为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
29、根据能力的范围可将能力划分为:
一般能力,在不同的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能力,是从事一切活动所必备的能力的综合,也称智力(思维力、想象力、记忆力、观察力等);特殊能力:
从事某种专业活动或某种特殊领域的活动所表现出来的能力,如音乐能力、运动能力、绘画能力等。
30、根据能力的发展趋势可将能力划分为:
流体能力(流体智力),在信息加工和问题解决过程中表现的能力,如逻辑推理能力,受教育文化影响较小,取决于个人的禀赋。
与年龄密切相关,30岁以后下降;晶体能力(晶体智力,获得语言、数学知识的能力,与后天学习、社会文化密切相关,在一生中持续发展。
31、能力的个别差异:
能力发展水平的差异;能力表现早晚的差异;能力类型的差异。
32、人格的特征:
独特性(人心不同,各如其面);稳定性(江山易改,秉性难移);统合性(人格分裂);功能性(性格决定命运)。
33、性格具有态度性特征、意志性特征、情绪性特征和理智性特征四个方面的特征。
34、认知风格指个人偏爱使用的信息加工方式,也叫认知方式。
认知风格的类型:
场独立型——场依存型;冲动型——沉思型;同时性加工——继时性加工。
35、四种气质类型:
胆汁质,这种人情绪体验强烈、爆发迅猛、平息快速,思维灵活但粗枝大叶,精力旺盛、争强好斗、勇敢果断,为人热情直率、朴实真诚、表里如一,行动敏捷、生气勃勃、刚毅顽强;但这种人遇事常欠思量,鲁莽冒失,易感情用事,刚愎自用。
多血质,这种人情感丰富、外露但不稳定,思维敏捷但不求甚解,活泼好动、热情大方、善于交往但交情浅薄,行动敏捷、适应力强;他们的弱点是缺乏耐心和毅力,稳定性差,见异思迁。
粘液质,这种人情绪平稳、表情平淡,思维灵活性略差但考虑问题细致而周到,安静稳重、踏踏实实、沉默寡言、喜欢沉思,自制力强、耐受力高、内刚外柔,交往适度、交情深厚;但这种人的行为主动性较差,缺乏生气,行动迟缓。
抑郁质,这种人情绪体验深刻、细腻持久,情绪抑郁、多愁善感,思维敏锐、想像丰富,不善交际、孤僻离群,踏实稳重、自制力强,但他们的行为举止缓慢,软弱胆小,优柔寡断。
《心理学基础》主观题知识点
1、知情意的关系(判断)
知是产生情、意的基础;行是在知的基础上,在情的推动下产生的,它能提高认识,增强情感,磨练意志;意控制、调节情,提高知。
2、心理学的学科性质(判断)
心理学介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之间的中间学科,或者叫做边缘学科;它既是一门基础学科又是一门应用学科;它有着悠久的过去,但有着短暂的历史。
3、人心理的实质(判断)
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主观能动的反映。
4、知觉的四个基本特性(简答)
知觉的选择性、知觉的理解性、知觉的整体性、知觉的恒常性
5、注意的概念(判断)
注意是人的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注意本身并不是一种独立的心理过程,它只是人的心理活动的一种伴随状态。
6、引起无意注意的因素(简答)
(1)客观刺激物的特点:
刺激的强度、刺激的新异性、刺激的差异性、刺激的变化性
(2)人的主体状态:
需要和兴趣、情绪状态、知识经验、期待的事物。
7、引起有意注意的因素(简答)
(1)明确任务目的;
(2)合理组织有关活动;(3)激发间接兴趣;(4)用意志力排除各种干扰。
8、注意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论述)
(1)根据注意的外部表现了解学生的听课状态;
(2)运用无意注意规律组织教学;(3)运用有意注意规律组织教学;(4)运用两种注意相互转化的规律组织教学。
9、注意的转移不同于注意的分散(判断)
注意的转移是根据任务的需要,有目的地主动把注意转的新的对象,使一种活动合理地为另一种活动所代替,这是注意的积极品质;注意的分散则是由于某些刺激的干扰,使自己的注意离开了需要稳定注意的对象,而不自觉地转移到对完成工作无关的活动上,这是注意的消极品质。
10、创造性思维的培养(简答)
(1)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种各样创造性活动,培养创造意识;
(2)加强发散思维的训练;(3)发展学生的想象力;(4)培养学生的创造个性。
11、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简答)
(1)问题情境;
(2)定势;(3)功能固着与变通;(4)知识经验;(5)情绪;(6)人际关系。
12、遗忘(判断)
指对识记过的内容不能再认或重现,或者错误地再认和重现。
遗忘从识记之后既刻发生。
13、影响遗忘的因素(简答)
(1)学习材料的性质和系列位置
(2)学习材料的数量(3)学习程度(4)记忆任务的重要性(5)识记方法(6)时间因素(7)情绪和动机
14、运用记忆规律,促进知识保持(简答)
(1)明确记忆目的
(2)理解学习材料的意义(3)对材料进行精细加工(4)合理组织学习材料(5)提高信息加工处理的质量(6)合理组织复习
15、如何有效的组织复习(简答)
(1)复习要及时
(2)复习方法要多样(3)合理分配复习时间(4)过度学习(5)背诵与尝试回忆相结合
17、马斯洛需要层次论(简答)
(1)需要是有层次的,由低到高分为五个层次:
生理、安全、归属与爱、尊重、自我实现;
(2)只有低一级的需要得到满足或部分满足才会追求高一级的需要;(3)需要的层次越低,其力量越强,出现的越早。
18、动机强度与学习效率的关系(材料)
(1)动机强度与学习效率之间呈倒“U”型曲线,中等强度的动机最有利于任务完成;
(2)每种活动都存在一个最佳的动机水平,动机的最佳水平随着任务的性质不同而不同。
19、能力与知识、技能的关系(材料)
三者的区别在于:
(1)在一个身上,知识和技能的发展是无止境的,它随着学习的进程而不断增多,随着人的年龄增长而不断丰富;而能力的发展则有一定的限度。
(2)知识、技能的掌握和能力的发展不同步。
两个具有相等知识水平的人,不一定具有同等水平的能力。
知识多了,能力并不一定就高。
三者的联系在于:
(1)知识的掌握,技能的形成是以一定能力为前提的。
(2)知识掌握和技能形成,又能推动和促进能力的发展。
20、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简答)
(1)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gardner)认为,智力内涵是多元的,它由8种相对独立的智力成分构成:
言语智力、逻辑-数学智力、空间智力、音乐智力、身体运动智力、社交智力、自知智力、自然智力。
(2)这8种智力在每个人的身上组合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每个人在不同的领域的智力发展水平是不同步的。
(3)每种智力都是一个单独的功能系统。
这些系统可以相互作用,产生外显的智力行为。
21、影响能力形成与发展的因素(简答)
(1)生物因素——发展的物质前提;
(2)环境因素——发展的外部条件;(3)教育因素——起主导作用;(4)实践因素——具有决定性的意义;(5)主观能动性——发展的内在动力。
22、气质与性格的区别(简答)
(1)气质是先天的,性格是后天的;
(2)气质相对稳定,性格可以塑造;(3)气质无好坏之分,性格有好坏之分;(4)气质不决定成就,性格决定成就。
23、影响人格形成的因素(简答)
(1)生物遗传因素;
(2)社会文化因素;(3)家庭环境因素;(4)早期童年经验;(5)自然物理因素。
24、气质与教育(材料)
(1)教师要正确对待学生气质类型的特点;
(2)发扬气质类型的积极方面,培养良好的个性品质;(3)针对学生气质类型特点,采用不同的教育态度和方法;(4)指导学生善于认识和控制自己的气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