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二册全册教案第三单元一年级数学教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322530 上传时间:2023-01-05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4.5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数学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二册全册教案第三单元一年级数学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数学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二册全册教案第三单元一年级数学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数学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二册全册教案第三单元一年级数学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数学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二册全册教案第三单元一年级数学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数学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二册全册教案第三单元一年级数学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数学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二册全册教案第三单元一年级数学教案.docx

《数学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二册全册教案第三单元一年级数学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数学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二册全册教案第三单元一年级数学教案.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数学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二册全册教案第三单元一年级数学教案.docx

数学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二册全册教案第三单元一年级数学教案

数学-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二册全册教案-第三单元_一年级数学教案

内容过多且设计不可显示内容过多,点击此处打开或鼠标右键选择另存为下载

  第三单元:

图形的拼组

  单元教学内容:

  第三单元(图形的拼组)

  单元教材分析:

  这部分内容是在上学期“认识物体和图形”的基础上教学的,通过上学期的学习学生已经能够辩论和区分所学的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了,这里主要是通过一些操作活动,让学生初步体会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的一些特征,并感知平面图形间的立体图形间以及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间的一些关系。

本单元教学的关键是把握好教学要求,既不能在上学期的基础上简单重复,又要能拔高教学要求,上学期在认识物体和图形时,也有拼摆,但那时只是用所学的形状拼搭一引起有趣的图案和事物,使学生加深对所学图形的认识,从中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同时体会图形的显著特征。

而本单元“图形的拼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摆、拼、剪等活动体会平面图形的一些特征,并感知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间和立体图形间以及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间的关系。

  单元教学要求:

  1、让学生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以及正方体的形状,通过折一折、摆一摆、剪一剪、拼一拼,辨别和区分这些图形。

  2、培养学生初步发展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

  3、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初步感知所学图形之间的关系。

  单元课时安排:

约3课时

  

  NO:

1

  教学内容:

图形的拼组

(一)

  教学目标:

  1、通过直观使学生知道长方形、正方形的形状和边的特点。

  2、通过折一折、摆一摆、剪一剪、拼一拼,加深对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能辨别、区分这两种图形。

  教学重点:

通过操作让学生明白长方形和正方形各自的特点。

  教学难点:

能够根据各自的特点进行简单区分与判断。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出示长方形,请学生说一说长方形的边有什么特点。

(两条长边相等,两条短边相等)

  再出示正方形,也请学生说一说正方形的边有什么特点。

(四条边长度都相等)

  二、新课。

  1、拿出每人事先准备好的长方形、正方纸,师生共同操作。

  

(1)引导学生先看正方形,先上下对折,边要对齐,看上下两部分是不是完全合在一起,上下两条边是不是完全合在一起;再左右对折,方法同上。

然后把正方形纸的两个斜对着的角对齐,折后观察折痕两旁的部分是不是完全合在一起;再继续对折一次,观察折出的几部分是不是完全合在一起,四条边是不是完全合在一起。

(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得出结论)

  

(2)用长方形纸折一折,看一看长方形的边长怎么样。

  要求学生先思考:

怎样折长方形的纸,就能使分成的两部分完全合在一起?

然后,自己动手折一折,以四人一小组进行讨论,再翻开课本进行核对。

  (3)区分长方形和正方形。

  拿出事先准备好的长方形和正方形(长方形的一边与正方形边长相等)先将两个图形重叠在一起,让学生观察:

两个图形的边有什么关系?

如图:

  2、小结:

今天我们学了什么?

大家有什么收获?

3、学做风车。

  

(1)先出示一个风车,将风车展开,让学生观察风车是由什么图形剪拼成的。

  

(2)拿出准备的长方形纸,同桌互相商量,想一想要折一个风车该怎么做。

  学生动手操作。

(先将长方形纸剪成一个正方形,再动手做成一个风车)如图:

书P27风车图。

  

  

  NO:

2

  教学内容:

  图形的拼组

(二)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剪一剪、拼一拼、摆一摆等方法,加深对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和圆的感性认识。

  2、初步认识这些图形之间的关系,同时通过对图形的分解与组合,初步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教学重点:

  通过各种方法弄清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和圆的特征,并能进行判断

  教学难点:

  图形的分解与组合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把下列图形的题号填入相应的括号内。

  长方形(     )  正方形(    )

  三角形(     )  圆  (    )

  2、用小棒分别摆出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各一个。

  二、新授。

  1、取出事先准备好的两张长方形纸,如让学生思考,两个这样的长方形可以拼成什么样的图形呢?

  学生动手操作发现两个这样的长方形可拼成一个正方形,也可拼成一个长方形。

  2、出事先准备好的四个小正方形,让学生想一想有几种摆法。

  3、取出12根小棒,想一想,你能摆出几种图形。

学生以四人为一小组进行讨论。

(手画)

  4、完成教科书P28“做一做”。

  你能用一个圆剪成一个正方形吗?

(通过对圆的折剪,进一步加深对正方形边的特征的了解)

  5、请学生拿出若干个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分组合作,自由拼摆图形,充分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性。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科书P29练习六第1题。

  学生独立拼摆,再进行汇报,教师应对学生的丰富的想象力给予肯定。

  2、完成教科书P29练习六第1题

  先引导学生想象拼组后的图形是什么图形,再让学生动手操作。

  

  

  

  NO:

3

  教学内容:

图形的拼组(三)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直观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形状以及特征。

  2、通过学生动手拼一拼、摆一摆,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能辨认和区别这两种图形。

  教学重点:

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形状以及特征

  教学难点:

能辨认和区别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出示一些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实物。

  让学生指出哪些是长方体,哪些是正方体。

  2、在长方体下面的括号里面画“ ”,正方体的下面括号里面“√”。

  3、口答。

  长方体有几个面?

正方体有几个面?

  二、新授。

  1、取出两个正方体,可以拼成什么图形?

  2、取出三个正方体,可以拼成什么图形?

  3、取出八个正方体,可以拼成什么图形?

  教师:

通过学生自由拼摆,让学生发现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区别以及之间的关系。

  4、取出四个长方体,如:

     可以拼成什么图形?

(一种拼成长方体,一种拼成正方体)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科书P28“做一做”。

  通过用长方形纸做一个圆筒,让学生体会面可以围成体。

  2、完成教科书P29第三题。

  学生独立完成,全班讲评。

  3、完成教科书P29第四题。

  先让学生观察长方体的上面、前面和右面,并懂得上下、前后以及左右之间的关系,然后进行正确的划线连接。

  4、完成教科书P29第五题。

  观察:

(1)第一行和第三行有什么关系?

  

(2)第一行和哪几行有关系?

  (3)第二行和哪几行有关系?

  (4)你发现了什么?

  (5)图中缺了几块   ?

你是怎样得出来的?

  5、完成教科书P29第六题。

  先观察熊猫图,找出图中熊猫的脸部特征,再结合拼图想一想,怎样才能拼出一个正确的熊猫脸。

  6、完成教科书P29第七题

  根据正方体的平面展开图,让学生想象正方体的六个面上分别标的是哪些数字,教师出示实物演示。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学会用5的组成计算得数是5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通过观察和比较,进一步渗透加法交换律.    

  3.通过教学活动,培养学生计算兴趣和想象力.

  教学重点

  掌握算法.

  教学难点

  正确计算.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出示小猴子的图片

  师:

同学们,你们看,谁来了?

小猴子又来给大家出题了,谁来做?

  学生口算:

  1+1=  2+1=  3+1=  1+2=  2+2=  1+3=

  填空:

  师:

前面的知识同学们掌握得很好,小猴子想出些你们没学过的知识让你们来做,你们敢试一试吗?

  探索新知

  1.教学得数是5的加法

  

(1)出示教材第21页例题的两幅兔子图.

  小组学习:

先说题意,再列式计算.

  各组代表汇报:

  第一幅图是:

有4只小白兔,又跑来1只灰兔,一共有多少只兔?

   要求一共有多少只,就要把4只白兔和1只灰兔这两部分合并起来,用加法计算.

   4+1=5

  问:

你是用什么方法想的得数?

  师:

没有图,我们就要想4和1组成几.

  第二幅图是:

有1只灰兔,又跑来4只白兔,一共有多少只兔?

  要求一共有多少只,就要把1只灰兔和4只白兔这两部分合并起来,用加法计算.

  1+4=5

  问:

怎样想1加4等于几?

  比较这两道题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2)摆一摆

  学生用学具摆出:

3+2=   2+3=

  边摆边叙述题意.

  2.教学5减几

  

(1)出示例题中的两幅桃子图.

  小组学习:

先说图意,再列式计算.

  各组汇报:

图1和图2为什么都要用减法?

  这两道题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生:

相同点是两道题都是从整体5里面去掉一部分.

  不同点是第一题是去掉1这部分,第二题是去掉4这部分.

  问:

这两道题你是怎样想得数的?

  师:

没有图我们就要想5可以分成几和几.

  5可以分成1和4,5-1=4.

  5可以分成4和1,5-4=1.

  

(2)摆一摆

  学生用学具摆出:

5-2=  5-3=

  3.做一做

  师:

下面不摆学具、不看图,我们完成几道口算题.

  4+1=□   3+2=□   5-1=□  5-2=□

  1+4=□   2+3=□   5-4=□  5-3=□  

  4.质疑

  问:

今天我们学习了得数是5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板书课题),同学们知道可以用数的组成来计算.

  问:

你还有什么问题吗?

  巩固练习

  1.看图列式计算

  

  

  订正:

先说图意,再列式计算.

  2.发散练习

  

  问:

看图你会列式吗?

  谁和他的算式不一样?

你是怎么看这幅图的?

  学生可以根据一幅图列出两个算式:

5-1=4

                  5-4=1

  3.游戏:

夺红旗

  以小组形式展开比赛,每组都要完成一组口算(接力),比一比,哪组做得又对又快.

  板书设计

得数是5的加法和5减几的减法

  【板书设计】

  【应用说明】

  启发谈话,板书课题:

得数是5的加法.问:

“要求一共有几只小兔,用什么方法计算?

”(板书:

“+”).“几加几?

”(板书:

“4+1”).“4加1等于几?

”(板书:

“=5”).用同样的教学方法教学其他加法.

  教学第二步:

出示主题图画,板书课题:

5减几.在教学过程()中,边启发提问边板书.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同学们,今天我们要认识一个新朋友(出示咖啡猫图片,语音播放:

小朋友,你们好,我是咖啡猫,如果你能完成下面的题目,我就带你们去参观星星幼儿园)

出示:

2分成()和1,3分成()和1,~~~~~~

那9加几等于10呢?

(生答:

1)

引导:

9加1等于10,我们可以说成9和1凑成10。

--------一个字一个字地说。

出示:

9+1+2=```````请你们直接说出这几个算式的得数。

(抽其中的两题让学生说说,你是怎么算的。

指着9+1+5,9+1+2你怎么算的?

二、新授

(一)创设情景:

教师出示“学生打扫”的全景图。

1、咖啡猫就带着进入了星星幼儿园,那儿的小朋友打扫得可真起劲,学校就给他们送来了一些水。

你知道一共送来了多少杯水吗?

(12杯)

提问:

12杯水你是怎么知道的?

(设想学生的答案:

```````请两个学生回答)

提问:

我们想知道一共送来了几杯水怎样列式?

(生答:

9+3=12)[师板书:

9+3=12]

过渡:

9+3等于12是怎样计算呢?

我们来听听电脑老师是怎么想的?

(语音:

盒子外有3杯水,盒子里有9杯水,看到9想到1,把3杯分成1杯和2杯,9杯加1杯等于10杯)[听完后,再请学生说一遍]

2、小棒演示:

我们用小棒来试一试,9+3是怎么算的?

师述:

左边摆9根代表盒子里的9杯水,右边摆3根代表盒子里的3杯水,接下来

怎么移动呢?

每个小朋友自己试一试,并悄悄告诉你同桌你是怎么移的。

(看到9

根想到1根,3根分成1根和2根,9根加1根得10根,10再加2得12)。

[请好的小朋友说,再请一般的小朋友说,3个小朋友说好,就一起说。

]

(二)、揭示“凑十法”

1、如果没有杯子和小棒的帮助,9+3=12怎么想呢?

同桌讨论一下。

师生共同归纳算理:

(9+1)问:

为什么要加1,(9+1=10),我们就可以说,看到9想到1,1是哪里来的呢?

(3可以分成1和2)9加1得10,10加2得12[完成板书:

]

师完整地说一遍:

看到9想到1,3分成1和2,9加1得10,10加2得12。

谁能像老师一样说一遍,他就是我们班聪明的孩子。

[请四个小朋友说,同桌说,一起]

2、揭题:

像这样的计算方法叫“凑十法”,这节课,我们就用“凑十法”来计算9加几的进位加法[板书:

9加几的进位加法]

3、学校一共送来了多少杯水,你还能怎样列式?

(3+9=12)

提问:

你是怎样想的呢?

(因为9+3=12所以3+9=12)------请两到三个学生说一说

4、[媒体演示:

咖啡猫说你们真聪明!

]

咖啡猫送给你们一些三角形,左边有9个,右边有7个,要算9+7等于几可以怎样移动三角形呢?

(从右边移一个到左边),也就是看到9个想到1个,把7个分成1个和6个,9个加1个得10个,10个加6个得16个。

(配合媒体演示)

请学生完整地说一遍。

方块和括号里的填写完。

打开书本第76页,找到像屏幕上的题目例2,方块和括号里的填写完。

要求一共有几个三角形,还可以怎样列式呢?

(7+9=16)

三、巩固练习

1、咖啡猫又带我们去看幼儿园大班的小朋友,他们正在摆圆片,我们用小棒试着摆。

第一题男同学摆左边摆9根,右边摆2根,9+2怎样算?

2+9呢?

第二题女同学摆左边摆2根,右边摆9根。

2、(卡片出示)下面我们进行卡片口算抢答,看谁回答的既对又快!

[抽两题说说,你是怎么算的]

9+6=9+8=9+4=9+3=9+2=

2+9=8+9=4+9=3+9=2+9=

3、找朋友。

咖啡猫又带我们到操场上去玩找朋友的游戏,先仔细观察每个式子,再找朋友。

师小结:

我们发现,9加几的算式中,较小的数拆成1和几,9先和1相加得10,10再和几相加得十几。

9+79+1+3

9+49+1+5

9+39+1+7

9+29+1+2

9+89+1+1

9+69+1+6

4、小结:

你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5、抢小红旗,看谁写的多?

填写9+()=()()+9=()

四、布置作业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看钟表上的半时。

2.培养学生遵守时间、珍惜时间的良好生活习惯。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93~95页。

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钟表模型、投影仪器、小闹钟学具(学生人手一个)。

教学设计

创设问题情境

1.动画故事《勤劳的小蜜蜂》引入。

多媒体出示小蜜蜂早晨起床、发现蜜源跳圆圈舞、找小伙伴、采花蜜的4个钟面时刻的画面。

[运用多媒体动画课件创设情景,沟通新旧知识的联系,激发兴趣,调动情感,为新知识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

2.提出问题。

a.同学们,勤劳的小蜜蜂想要写一篇日记,你能帮帮它吗?

你能正确地说出钟面上的时刻吗?

生:

勤劳的小蜜蜂早晨6时就起床了。

b.它在什么时刻发现了蜜源,跳起了圆圈舞?

(8时半)

生:

大约8时多,8时半。

c.它是什么时刻找小伙伴和采花蜜的?

(10时半和11时半)

生:

它10时半找到小伙伴。

11时半和小伙伴一起采到了花蜜。

[新知识的教学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自己领悟半时这一时刻特点。

]

3.揭示课题。

谈话:

小蜜蜂8时半发现蜜源,10时半到11时半和小伙伴一起采花蜜。

今天,大家一起来认识半时。

(板书)

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1.投影仪出示3时半钟面。

a.师:

你能说出这是什么时刻吗?

(可以请学生用学具钟表,依照图上钟面拨一拨。

b.师:

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

(同桌讨论)

由学生自主交流汇报:

时针指向3和4中间,分针指向6,就表示3时半。

2.依次出示8时半、10时半。

请学生观察,并让各组合作,动手拨一拨,说一说。

[通过动手拨一拨,观察、分析、互相交流,找到半时分针与时针指的位置的特征,使学生充分了解时针、分针在半时时候的指向。

]

a.师:

你们发现了什么?

学生汇报:

发现了3时半、8时半、10时半钟面上的分针都是指向6。

b.师:

半时与整时分针指的位置有什么不同?

(学生自由讨论)

汇报:

前面学习的整时,分针转一圈都指向12,而今天认识的半时,分针转半圈指向6。

a.全班交流,总结得出:

几时半的时候,分针总是指向6,时针总是指在两个数的中间。

b.引导学生观察半时的写法(讨论)。

学生归纳:

电子表的半时用“30”表示。

点左边是几,点右边是“30”,就表示几时半。

实践应用

1.投影课本第93页“做一做”。

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给出上学的路上、上课、锻炼、看书等几项活动。

a.让学生结合自己生活经验独立完成。

b.分组交流,说一说自己一天的生活中,几时半都在做什么,加深对半时的认识。

[用实践应用活动巩固知识,更贴近孩子的生活实际,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的数学。

]

2.游戏活动。

a.教师说出几个时间,让学生用钟表学具拨一拨。

b.同桌合作,一个说时刻,另一个拨出来。

(可交换)

3.让学生任意拨出一个你最喜欢的时刻,并说一说这个时刻你在干什么?

(自由交流)

教师巡视后予以肯定,并鼓励同学们上台讲一讲自己最喜欢的那一时刻在干什么?

师:

今天大家都学会了新本领。

我们可以一起来帮助小蜜蜂完成它的日记了。

[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意识和应用意识,同时,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知识中的乐趣。

]

4.a.投影课本第4题连线。

教师说明要求,让学生独立完成。

b.画出最右边钟面上的时针和分针。

(先让学生观察钟面上时间的排列有什么规律,再确定最后一个钟表上的时刻,然后画出时针和分针。

5.小结。

师生共同小结。

请学生说一说这节课的收获。

师:

同学们,我们学会了认识钟表,知道时间是最宝贵的。

希望你们做一个遵守时间和珍惜时间的好孩子。

拓展创新

为自己设计一个快乐的星期天。

(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进行设计。

[让学生通过设计星期天的活动,激发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兴趣。

]

教学设计说明

认识半时是认识钟表的第二课时,教材在认识了整时的基础上,以座钟图提供教学资源。

教学时,让学生通过观察,以及动手操作拨一拨、认一认,认识了半时,并找出半时的时候分针、时针所指位置的特点。

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成为学习的评价,是《标准》提倡的主要理念。

据此,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本节课的教学力图体现以下几个特点:

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本节课运用多媒体课件声像并茂呈现给学生喜闻乐见的童话故事。

结合本节内容把几个时刻用钟面的形式显示出来,请小朋友帮小蜜蜂记日记。

让学生注意:

小蜜蜂什么时刻找到了蜜源,什么时候招来了小伙伴……使学生在迫切想知道这些时刻的心理状态下参与学习,学生的学习是主动的、积极的。

2.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学生通过对主题图的观察、试着动手拨一拨、说一说,同学们对半时在钟面上的显示方法有了初步的认识。

但要让学生找出半时钟的时候时针、分针所指位置的特点,只有通过自己反复操作观察思考去感悟、发现。

为了让学生有所发现,我们安排了三次动手拨一拨活动:

第一次,每个学生看图拨一拨、说一说;第二次,师生互动,师说生拨、生说师拨;第三次,同桌合作动手拨,观察并互相交流,找到几时半的时候钟面上的时针和分针所指位置的特点。

三次活动学生人人动手、人人动口,全员参与学习的全过程。

3.实践应用,拓展创新。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让学生用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为自己设计一个快乐的星期天。

在培养学生自理能力的同时,也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生活中处处用数学。

专家评析

认识钟表中,认识半时比认识整时难一些。

教材把认识半时编排在认识整时之后,为学生认识半时打下基础。

教材内容的设计体现新教学理念。

给学生提供显示半时的钟和小朋友在×时半活动的情境图,意在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感受半时的时针和分针的指向有什么特点。

也就是提倡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实现教学目标。

因此,黄老师这节课力争体现以下特点:

1.精心设计活动情境,促使学生主动参与。

黄老师运用多媒体把“勤劳的小蜜蜂”动画故事呈现给学生,展示小蜜蜂起床、发现蜜源、找小伙伴、采蜜的连续情景。

之后,请同学们帮小蜜蜂写篇日记。

生动的画面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帮小蜜蜂写日记的请求”调动了小朋友积极参与的情感。

每个学生都认真观察画中钟面上的时刻,都想帮小蜜蜂弄清楚每项活动开始的时刻。

全班学生高高兴兴地走进认识半时的活动中。

同时,学生在帮助小蜜蜂的活动中体验着互相帮助的甜蜜友情。

2.让学生通过多种活动探索发现。

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探索发现数学知识和形成相关技能,是《标准》中提出的一个重要理念。

这节课的教学过程,正是学生进行多种活动的过程。

首先,观察钟面,帮助小蜜蜂找准每项活动开始的时刻,让学生在观察中领悟半时这一时刻的特点;接着,动手拨出半时,并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讨论,合作探索时针、分针半时的时候指向特点;然后,学生参与不同的练习活动。

如,说一说自己一天的生活中几时半都在做什么,做“互动游戏”听一方指令拨出钟面时刻……最后,每个学生为自己设计一个快乐的星期天。

每项活动环环紧扣,并且富有生活情趣。

全班学生以愉快的心情在看一看、拨一拨、说一说的活动中经历探索发现规律的过程,轻松地实现了认识半时的教学目标。

总之,这节课是节成功的课。

教师轻松,学生愉快,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执   教:

河南省洛阳市安徽路小学 黄源

指导教师:

河南省洛阳市中小学教研室 杨建斌

        河南省洛阳市涧西区教研室 胡素梅

评   析:

河南省基础教育教研室 梁秋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管理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