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评审稿.docx
《论文评审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文评审稿.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论文评审稿
摘要
(1)
关键词
(1)
引言
(1)
一、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1)
二、帮助家长克服家教中的不良倾向,实现与学校教育的一致性
(2)
(一)克服家教中的超前倾向,同德育的循序渐进原则相一致
(2)
(二)克服家教中的专制倾向,同德育的疏通引导原则相一致
(2)
(三)克服家教中的陪伴倾向,同德育的启发自觉原则相一致
(2)
(四)克服家教中的监视倾向,同德育的理解信任原则相一致(3)
(五)克服家教中的无为倾向,同德育的严格要求原则相一致(3)
(六)克服家教中的学校化倾向,同德育的愉快教育原则相一致(4)
三、家庭教育现存的问题(4)
(一)家长过分显权威,缺少对孩子的尊重(4)
(二)“松”、“严”失度,缺乏连贯性和稳定性(4)
(三)“言传”多于“身教”,缺乏教育的示范作用。
(5)
(四)责难与批评替代了谅解与说理,缺乏正确的引导(5)
(五)溺爱与盲目乐观,导致发展动力的缩水(6)
四、家庭教育的基本方法(6)
(一)正确维护家校关系,共同教育孩子(6)
(二)重视家长的榜样作用,让孩子养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6)
(三)倾听孩子的心声,尊重孩子,促进孩子主动发展(7)
(四)注意家庭教育的一致性,引导孩子和谐发展(7)
(五)强调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激发孩子的潜能(7)
(六)努力创建“学习型家庭”,让孩子以学为乐(8)
五、结束语(9)
参考文献(9)
谈谈家庭教育对小学生成长的作用评审稿
摘要:
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是人类教育发展到今天形成的三种主要形态,本论文主要从家庭教育这一方面集中阐述里家庭教育对小学生成长的影响,如何对小学生进行家庭教育以及对目前中国家庭教育的反思论述了各自的影响,提出了相应的问题以及解决的方法。
家庭教育是人生的第一篇章,是整个教育体系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他关系到一个民族整个素质的提高和学生们的健康成长。
该如何对孩子实施家庭教育是每个家长都应重视的问题,作为家长不能忽视对孩子们健康成长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关键词:
家庭教育;实现家校教育的一致性;现存的问题;家庭教育的方法;
引言:
家庭教育是现代教育体系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而且是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人生活的基本场所,人在那里接受了最初的和最长时期的教育与影响。
家庭教育给予人初始的感染和上期的,潜移默化的影响,是其它类型的教育所不能替代的,
一、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这乃世人公认的永恒真理。
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并称为教育的三大支柱。
一位教育权威人士说得好:
素质教育三分天下,家庭教育是头件大事。
它“起于母胎,终于坟墓”。
既是各种教育的起点,又是各种教育的归宿。
谁忽视家庭教育,或者想用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替代家庭教育,从而达到培育优秀儿女的目的,那是天真的幻想。
家庭教育是现代教育体系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而且是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人生活的基本场所,人在那里接受了最初的和最长时期的教育与影响。
家庭教育给予人初始的感染和上期的,潜移默化的影响,是其它类型的教育所不能替代的,因而它具有奠基性,感染性,针对性,长期性,灵活性和社会性等特点,特别在早期家庭教育中,可以对学校教育由于更对地考虑孩子的共性而教育效果较弱的方面,如对子女的品德行为习惯,个性心理品质的培养等等进行弥补。
如果说现代人必须在教育中生存的话,那么家庭教育便是现代教育中的重要一环,它对人一生的成长具有刻骨铭心,终身难忘的重大作用。
可见,现代教育体系中,家庭教育绝不可少。
家庭教育曾经是中国文化的优势资源,孝文化、君子文化都是中国式家庭教育的
正面结果。
在转型期的当代中国,成年人的价值观发生巨变,家庭教育的支柱正在崩塌,其中过去以道德为核心的价值观遭到破坏,重智轻德成为家庭教育的普遍趋向,造成的严重问题亟待引起重视。
导致目前家长教育缺失或者失位。
使得我国家庭教育存在种种问题.因此新的恰合适宜的家庭教育应该应运而生。
二、帮助家长克服家教中的不良倾向,实现与学校教育的一致性
由于种种主客观原因,当前家庭教育中有一些不良倾向,给家庭配合齐心协力做好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工作增加了难度,需要家长尽快地意识到,从而积极主动地加以克服;更需要学校和教师多多参与家庭教育,科学地引导家长,共同提高育人水平。
(一)克服家教中的超前倾向,同德育的循序渐进原则相一致。
许多家长都着眼于一个“早”字,在智力发展上,希望什么都越早越好,恨不得孩子一步登天。
对孩子的需求是有求必应,甚至不顾家庭的经济条件,把小提琴、钢琴甚至电脑一古脑儿堆在孩子面前。
这些东西固然对丰富儿童的生活、开发儿童的智力有帮助,但过分追求就会弊多利少。
儿童终日迷恋,无心于其他,影响全面发展,还会导致儿童形成强烈的物质欲和占有欲,或者由于过分的物质刺激而产生厌烦,失去对同类事物的兴趣和热情。
所以,家庭教育应象学校教育那样“因材施教、循序渐进”,遵循适应原则,适应儿童的实际情况,一步一个脚印地进行智力开发,而不超过其身心发展的可能,企图一口吃成个胖子。
(二)克服家教中的专制倾向,同德育的疏通引导原则相一致。
家庭教育既然是教育,这就具有教育的“双边”活动的规律。
教育能否产生预期的效果,不但要教育者善于教,还要受教育者乐意接受,而能否接受却常常取决于教育者的态度。
家庭教育尚存的一大弊病在于带有专制色彩的“家长作风”。
有的父母一味相信“棍棒底下出良子”,动辄打骂;有的父母总以为自己正确,老爱训斥,甚至讽刺挖苦,刺伤子女心灵中最敏感的部位——自尊心,因而引起内心反感,激化反抗心理,加剧矛盾。
正确的态度是家长和子女在人格上保持平等,对子女思想问题疏通、引导,即让子女发表不同意见,把话倒出来,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说服教育。
摈弃了“老子”式的“我说你听”“我打你通”的强迫命令,家庭教育才会有真正意义上的教育。
(三)克服家教中的陪伴倾向,同德育的启发自觉原则相一致。
家教中的陪伴现象包括陪读、陪学、陪玩等,其中以父母陪子女读书最甚。
北京市朝阳家教中心学校对300名中小学生家长作过一次调查,其中有282名家长负有陪读任务,约占总数的94%。
每当华灯初上,在北京、上海等城市的一个个小家庭里,几乎都可以看到家长陪着子女做作业的情景:
或释疑、或解难、或检查,直至在子女的作业本上签上自己的大名,才算完成一天的陪读任务。
还有琴棋书画方面的陪学,父母扛大琴背画夹,不怕路途迢迢,不顾刮风下雨,次次照陪不误。
这种陪读、陪学的做法,养成了子女的依赖性。
子女一旦进入学习和工作的“真空”,便难以自理自立。
据上海市一份统计材料显示,考入复兴、向明、格致等市重点中学的学生中,靠陪读致胜的只在少数,多数学生都靠旷日持久的学习自觉性取得成功。
启发和培养学生的自觉性,不仅是学校德育的重要任务,更为家庭教育走出误区之必须。
(四)克服家教中的监视倾向,同德育的理解信任原则相一致。
不少家长在子女长得较大后,“专制”行不通,“陪伴”又不欢迎的时候,往往又走入放心不下、处处监视的误区。
孩子单独外出,总爱尾随盯梢;女儿收到来信,恨不能用潜望镜探视;有的竟擅自拆阅孩子信件,偷看子女日记。
这与德育中理解、信任的原则不符。
多变,是渐渐长大的青少年的特征,这个过程充满着矛盾。
随着独立意识的增长,既想摆脱父母的过度抚爱,又怕经验不足而失误,导致有许多特殊的想法,而这些想法既希望倾诉,又担心暴露隐私被嘲笑。
因此需要家长增强与子女平等的意识,象知心朋友一样,在日常生活中了解和掌握子女的心理动态,采取尊重又帮助的态度,对子女的异常言行细心委婉地加以诱导,经常交换意见,提供良好建议,多用侧面提醒和暗示的方法,激发其自我认识,养成其自我控制的能力。
(五)克服家教中的无为倾向,同德育的严格要求原则相一致。
与家庭教育过度和变态倾向相对,也存在着“无为而治”、放弃施教的现象。
主要表现于父母对儿童的放纵、迁就和姑息。
有的家长信奉“树大自然直”,因此放纵子女,任其自流;有的父母因自身素质差或工作忙,无力或无暇顾及对子女的教育;还有的认为“教”完全是学校的责任,家庭只负责“养”就行了。
因为这些家长有意无意地放弃了对子女进行科学教育的责任,所以在日常生活中就很少关心、了解孩子,一旦子女出了问题,更感到无能为力。
这些家长应树立自觉育儿的高度责任感,明白“养不教,父之过”和“严是爱,松是害,不管不教要变坏”的道理,
以育儿为己任,切实把家教的担子挑好。
(六)克服家教中的学校化倾向,同德育的愉快教育原则相一致。
据调查,在当今的幼儿、小学生以及初中生的家庭教育中,存在着严重的学校化倾向。
小学一年级入学新生中,至少有60%的学生在学前接受过所谓的正规化教育。
许多望子成龙心切的父母提前向即将入学的儿童讲授小学一年级的课程,不少一年级小学生入学前已经掌握了不少汉字,但汉语拼音并不过关,写字笔画顺序很不规范,老师纠正起来很困难。
一些对孩子寄予厚望的家长还主动拿起课本,买来教师专用的备课参考书,充当起孩子的“第二教师”。
一些家庭思想教育也太“正规化”,或面对面正襟危坐上课,或滔滔不绝、无休止地训话,或一次又一次地逼写检讨书。
须知教育宜在轻松愉快,不知不觉的气氛中才有更佳的效果,正规化的学校尚且要施行愉快教育,温馨的家庭中更需要愉快教育。
家庭教育的气氛应民主、和谐、活泼、愉悦,各种教育性的活动尽量让孩子自主地参与,分担职责,以主人翁的姿态出现,在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中实现自我教育。
三、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家长过分显权威,缺少对孩子的尊重
身为家长,肩负着养家糊口、教育子女的重任,具有一定的权威是很有必要的。
家长的权威是家庭教育的保障和前提,家长越有权威,对子女的要求和教育越有可接受性,教育结果越有深刻性和持久性。
试想一下,家长在孩子面前唯唯诺诺,还有什么教育可言?
但是,家长的权威是有限度的,绝不能表现为不切实际的高高在上和刚愎自用。
遗憾的是,在现实生活中,不少家长过分的显示权威,唯我独尊,要求孩子唯命是从,若有违背,轻者责骂,重者体罚。
它表现为:
粗暴对待孩子的错误,对孩子随意吆喝,干涉孩子的兴趣爱好及个人活动,左右孩子的发展(如升学、就业等)。
这些做法不仅导致教育失效,还极大的伤害了孩子的自尊,打击了孩子进取的积极性。
(二)“松”、“严”失度,缺乏连贯性和稳定性
家庭教育与学校工作同样具有连贯性和稳定性,以确保教育目标的实现。
但教育不是呆板、枯燥的活动,在实施的过程中给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一定的“自由空间”(如在教育活动中停下来做自我反思、或插入幽默的谈话、或进行短暂的观察等),因此又具有了可变性(教育方式与要求的变化或调节,比如:
“松”或“严”)。
这就要求教育者
对教育方式方法有比较清楚的认识和掌握。
多数家长都是从严治教,但往往“严”过了头,限制了孩子的自主发展,其结果得不偿失。
也有家长因对孩子的溺爱或自身懒散的原因,对孩子管教不严,松松垮垮,任由孩子自我膨胀甚至胡作非为,其结果是可想而知的。
也有的家长平日里对孩子的言行熟视无睹,一旦心血来潮又严加管教,随意性极强,弄得孩子无所适从。
久而久之孩子便养成了察言观色,练就了一套当面一个样背后一个样的“本领”。
等到“伪装”被揭穿时,不良行为已养成,教育的难度又增加了。
(三)“言传”多于“身教”,缺乏教育的示范作用。
教育不仅仅是通过“言传”来完成,还通过“身教”在受教育者身上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这就是教育的示范功能。
前者较为抽象,还需要一个理解、记忆的过程;而后者较为直观,可直接模仿。
据了解,多数家长手中的“尺子”只对人不对己,是用来约束和衡量子女的,在自己身上没有作用。
因为在社会上跌爬滚打,不少家长已养成了这样那样的陋习。
因为知道自己的不足与错误,家长在教育子女时,就会明确的规定不许如何如何!
子女们开始时自然是照样执行,但不久就发现父母却在犯着类似的错误(比如:
粗暴的对待他人、说脏话流话、赌博、酗酒、打架斗殴等),他们心中原本已架起的衡量是非的天平便会发生倾斜!
并且,在好奇心的驱动下,其子女会“斗胆地去实践”一番。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是孩子极易模仿的对象,是孩子评判是非的活标本。
父母言行不一致的作法不仅有损自身形象,往往还会事与愿违的推动孩子向错误的边缘迈进。
(四)责难与批评替代了谅解与说理,缺乏正确的引导
每个孩子在成长中,都不可变面的出现这样那样的错误。
在处理对待孩子的错误时,不可“赶尽杀绝”,不留余地。
正确对待这些错误,有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的发展和心理素质的提高,更有利于满足孩子的求知欲、好奇心。
对于孩子的言行,我们提倡的是引导而非管束。
孩子犯了错误,积极地做法是帮助孩子分析其犯错误的原因,弄清错误所在,并引导其改正。
当然,在孩子犯了严重的、原则性的错误时,批评教育、甚至合理的惩罚也是必要的。
但在实施批评或惩罚时,尽量不要全盘否定,还要耐心鼓励,指出其努力的方向。
多数学生表示,在其犯错误之后,家长的第一反应就是愤怒,进而责骂,甚至体罚,说理一般是在学生被“修理”之后才进行。
想得到家长的谅解是很不容易的,除非是在家长气消之后,作出了一遍又一遍的保证方可取得“饶恕”。
如此看来,不少家长的
教育方法是如此野蛮,对孩子缺乏正确的引导,对孩子的身心健康将是极大的危害。
(五)溺爱与盲目乐观,导致发展动力的缩水
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不断地设计奋斗目标并不断地实现,不但能让孩子在不知不觉中达到了教育目的,也培养了学生的意志,增强了学生的信心。
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激励机制。
激励的目的得以实现,是因为它调动了学生内心深处的发展动力。
这种源于学生内心的动力,是助学生走向成功的力量源泉。
遗憾的是部分家长没有意识到这种力量的开发与利用。
对孩子的溺爱,以及对孩子现状的盲目乐观,导致了发展动力的严重“缩水”。
一些家长对子女宠爱过渡,对孩子无限度的娇惯,无限度的满足孩子的需求,使孩子养成自私任性、霸道暴躁的性格。
这些孩子平时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自理能力很差。
父母怕孩子这不行,那不行,凡事都替孩子动手完成。
久而久之,养成一种怪习性、怪性格。
孩子一旦离开父母则无所适从,在集体中生活需求的不到满足,就会显现出其与众不同的弱点。
与此异曲同工的是,一些家长对孩子的当前状况盲目乐观,看到孩子某些方面的成绩就沾沾自喜,捡了芝麻当西瓜,认为自己的孩子了不起,常为此夸耀孩子不说,还四处吹嘘。
殊不知,这样做的结果是让孩子在虚荣心日渐增强的同时失去了攀登另一高峰的勇气和力量,并且缺乏面对失败的承受力。
久而久之,就即使这些孩子没有遭遇到失败,也会如方仲永一般,最终只落个“泯然众人焉”的下场。
四、家庭教育的基本方法
家庭教育对孩子的成长和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任何一个家庭中的父母都必须注重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良好的家庭环境和适当的教育方法,促进孩子健康成长、良好发展。
小学课堂常用的教学方法:
(一)正确维护家校关系,共同教育孩子
孩子走入学校,并不是说,教育孩子的责任交给了学校,而是家长成为了该学校的一个教育者,与老师一起担负起了教育孩子的责任,所以,家长和老师的目标是完全一致的。
因此,家长要尊重、配合、服从老师对孩子的教育;.家长和老师一定要加强沟通,问问孩子的情况。
(二)重视家长的榜样作用,让孩子养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要想使孩子有良好的品德,就必须从小好好培养。
先让我们来看两个例子:
一个周末,一位年轻的母亲从幼儿园接孩子时,发现孩子的脸上有轻微的伤痕,问:
“是小朋友抓的?
”孩子点点头,母亲火了:
“为什么不抓他?
星期一去了狠狠地抓他。
”一位小学生做错事,遭到同学的嘲笑,其父听说后,气冲冲地赶到学校:
“打他,打伤了我出医药费!
”真是可悲啊!
在这种近乎病态的教育环境中长大的孩子,能养成良好的品德吗?
能适应社会的要求吗?
这两位家长必须清醒的认识到:
他们伤害了孩子的心灵,干扰了孩子的健康成长,这样的家庭教育是绝对不行的!
作为家长还必须重视榜样的作用,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从小事做起,通过日常生活影响和教育孩子。
你孝敬老人,子女才能孝敬你;你下岗择业时充满自信,子女才可能面对挫折不断追求。
榜样的作用是无穷的,家长的人格力量是重要的教育因素。
(三)倾听孩子的心声,尊重孩子,促进孩子主动发展
做父母的总是教育孩子要尊重长辈,这是无可挑剔的,但是父母是否想过,也要尊重孩子呢?
孩子虽小,但也有自己的活动圈子,也有自己的喜怒哀乐,他需要有自己的倾诉对象。
父母即使工作再忙,也要拿出一定的时间与孩子交流,倾听孩子的心声,解除他们的疑虑,适时的加以引导。
对于工作繁忙的父母也要应尽量做到,哪怕睡前拿出几分钟的时间也可以。
如,问问孩子在校一天的学习情况;一天都做了什么?
有哪些进步?
短短的几句,足以让孩子体会到家长的关心,从而增进大人与孩子的沟通。
其实,沟通是无处不在的。
如,有个家长买一个地球仪放在家里,孩子对新闻报道到哪件事感兴趣时,就和孩子把那个地方找出来,聊一聊,既增长了知识,又增进了亲情。
每个周末的晚上,一家人坐在一起把一周来遇到的事情以及孩子在本周的表现情况做次交流。
交流中,孩子提到家长的缺点不足,家长要敢于承认,并及时改正。
孩子的内心世界很丰富,要了解孩子,只能用心换心,用信任赢得信任;更要保护孩子的自尊,培养自信,促进孩子主动发展。
(四)注意家庭教育的一致性,引导孩子和谐发展
家庭是多个亲情关系的组合,家庭教育也不是单独存在于哪一个人的身上。
作为父母或者其他亲人,在对待教育孩子的问题上要达成一致,必须多沟通,多交流,互相支持,千万不能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在孩子面前大吵大闹,把分歧暴露给孩子。
其实有分歧没有关系,关键是要正确面对,达成一致,找到适合自己孩子的方案。
还要防止隔代长辈对孩子的过分溺爱。
这样才能给孩子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
(五)强调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激发孩子的潜能
人的一生成就的大小,主要依赖两个方面的因素:
一是聪明才智和学习能力的强弱,即智力因素;二是实践中是否具备了正确的动机、浓厚的兴趣、饱满的情绪、坚强的毅力及良好的习惯,
即非智力因素。
对于孩子的智力发展,家长们都很重视,但对于孩子的非智力因素,特别是兴趣与自信的培养,则很容易被忽视。
中国家长下班回家,见到孩子会问“考了多少分”,而美国家长则会说“今天有什么发现”。
从诸多成功人士的成长经历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天才之所以成为天才,并不是因为他们生来所具有的天赋所致,而是他们在幼年时期的兴趣和热情的幼芽没有被扼杀,而是得到了顺利成长的结果。
孩子们最怕寂寞无聊、闷着没事,他们有一种强烈的愿望,总想投入到某项最喜爱的活动中去。
当孩子们专心致志地投入到某种喜好的活动中时,他们的内心就会充满“成就感”,愉悦之情溢于言表。
家长应该了解并尊重孩子的意愿,为孩子提供自由探索的天地和活动场所,并进行热心的鼓励。
因为兴趣、自信是进步的动力。
(六)努力创建“学习型家庭”,让孩子以学为乐
现代社会都提倡“创建学习型家庭”。
如何创建“学习型家庭”,每个家庭都有独特的见解,但有几点是必不可少的:
首先,有固定的学习场所。
没有书房的,哪怕是客厅或者卧室的一角也可,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第二,有固定的学习时间。
在固定的学习时间内,家长要和孩子一起学习,一起交流。
第三、有必要的读物和学习资料,并不断充实、更新。
家长要积极创设条件,添置书籍,引导孩子少买玩具,多买书。
第四、家长要成为家庭学习的主体。
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是潜移默化的,一个日夜打麻将的家长,他不停地叫孩子学习、学习,孩子能学习吗?
父母都在看书、看报,孩子也会跟着看书的,和孩子一起看书,和孩子交流故事中的人物性格,哪些人物该学习,哪些人物让人讨厌,孩子的心中有自己的想法,他把自己真实的想法说出来,并能得到家长的认可,那么他渐渐地就会喜欢阅读了用正确的家庭教育方式培养小学生良好道德品质行为习惯的建议。
对家庭教育中要加强小学生道德行为习惯的培养,以及怎样才能实施正确的家庭教育方式提出以下建议。
(1)要在家庭中加强对小学生良好道德品质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
小学生已经逐步接触了社会,特别到了中,高年级开始有了自己的思想看法,这是将一些规范要求内化为自觉的行为的最好时期,也就是养成良好品德行为习惯的最好时期。
养成良好的骗你的行为习惯会使孩子受益终身,而养成不好的行为习惯却会贻害无穷。
有了好的品德行为,就会在别人心目中树立自己良好的形象,使自己成为一个有教养,有风度的人,塑造出自己的人格个性。
家庭应该成为小学生规范自己的品德行为,养成良好的品德行为的重要场所,父母应该担当起这个责任,这样才做到了对社会负责。
(2)家长要对正确的家庭教育方式有科学的认识
调查结果显示,能采用基本正确的家庭教育方式即民主的家庭教育方式对小学生实施品德行为教育的家长占调查总数的不到一半,说明我们家长的急需要对小学生品德行为教育中采取的态度和具体教育方法有一个科学的认识,它会有助于小学生良好品德行为习惯的形成。
(3)良好的家庭环境是对孩子教育的重要因素,也有利于家长采用正确的家庭教育方式
家庭环境是指家庭生活的氛围,包括家庭的精神生活环境。
家庭生活环境也是家庭教育的重要手段之一,它由家庭气氛和家庭生活方式对子女进行熏陶感染,产生极为深刻的教育作用,即所谓“无意识”教育。
正如古代教育家所说“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入者变,其色亦变”。
1所以要创设良好的家庭环境,家庭的和睦,特别是父母的和睦是首要的。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通过调查研究可见:
在家庭教育中,家庭教育方式的选择,对小学生的成长具有十分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小学时期是良好品德行为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父母应该站在只是经济时代的高度,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承担起家庭教育的重任,为造就品德高尚,博学多才,具有创新意识和开拓进取精神的一代新人而尽职尽责。
参考文献
1许慎著:
《说文解字》,[B],中国书店1998年版。
1《辞海》(缩印本),[B],上海辞书出版社1980年版,第1469页。
1顾明远主编:
《教育大辞典》(第一卷),[D],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第三页
1《墨子》,转自李承武主编《现代教育学》,[B],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7年10月版,第160页。
们自己的人生价值。
[1]陈鹤琴.家庭教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9月
[2]李国霖.提升家校合作的主体性.中国家庭教育,2004年1月
[3]尹秀平.浅谈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区教育及其教育合力.中央民族出版社2003年5月
[4]康红秀.善待孩子的错误.中央民族出版社2003年10月
[5]李素贤.农村小学学困生的成因及对策中央民族出版社2003年10月.
[6]黄济.小学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12月
[7]上海市家庭教育指导工作大纲(试行),2000年2月21日
[8]李洪曾.关于家庭教育指导的模.中国家庭教育,2003年4月
[9]曹亚中.学习型家庭创建和推进.百家出版社,2003年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