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docx
《美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美学.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美学
第一讲
什么是美学
2.学科形态
“美学之父”鲍姆加登1750年出版了第一部美学专著:
Aesthetics
二.美学研究的对象与范围
(一)美学研究的对象
1.美学是关于美的科学。
鲍姆加登最早提出了这种观点
2.美学是艺术哲学
这种观点是黑格尔最早提出的。
3.美学是关于美和艺术的科学。
车尔尼雪夫斯基最早就持这种观点。
4、美学是以艺术为中心研究人与现实的审美关系的科学。
最早源于车尔尼雪夫斯基
人与现实的审美关系的含义
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指的是在长期的人类社会实践中形成的,主体(人)要求客体(对象)能满足自己的审美需要·,而客体也能够满足主体的审美需要的一种特殊关系。
特征:
1.外观形象性
2.超功利性。
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却要在功利关系的基础上加以超越,而不以功利目的为目的,从对象的外观形象来获得一种赏心悦目、心旷神怡的快感。
3.审美关系是一种始终饱含着情感的关系。
认知关系要客观、冷静地把握对象的内在本质和关系。
审美关系就不同了,由外界事物的外观形象必须引起人的某种情感才算是使人与对象发生了审美关系,人最终要对对象作出审美评价,表达出自己的审美态度,也就是要产生丰富的情感
为什么美学必须以艺术为中心来进行研究?
1.艺术是人类创造出来专门满足人的审美需要的,是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的集中表现。
2.艺术作品可以帮助我们研究异时异地的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从而可以做到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来研究审美关系。
3.艺术作品经过了一些媒介的物态化过程,便于人们进行把握和研究。
艺术作品就不像人的美感经验那样不易把握,艺术作品总是以具体的物质实体的在及其运动呈现在人们的眼睛、耳朵等五官感觉面前,我们就可以很方便地通过感觉器官去欣赏艺术作品,经过进一步的理性分析,以联想、想象和思维的方式去揭示艺术作品中所蕴含的各种美的形态,人们的审美观念、审美情趣、审美理想。
(二)美学的研究范围
¡美学是以艺术为中心、研究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的科学。
¡第一方面是审美的主体,即具有一定审美意识的人;
¡第二方面是审美的客体,即具有某种审美属性或价值的客观对象;
¡第三方面则是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的相互作用,即审美的创造。
¡美学研究的范围:
审美主体,审美客体,审美创造。
三.美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1、美学与哲学
一般说来,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的最一般的规律的科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它必然会包含着研究人对自然、社会和人本身的审美关系的规律。
因此,哲学与美学二者既有密切关系,又有明显区别。
联系:
首先,从古至今,尤其是在19世纪以前,美学都是哲学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像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直到康德、黑格尔最为明显地表现出二者的这种关系。
其次,美学家的美学观点一般说来都有一定的哲学观点作为基础,换句话说,一个美学家有什么样的哲学观点,也必然会有相应的美学观点。
区别:
其一,哲学是关于世界观整体和自然、社会、人的最一般规律的学问,而美学不过是关于审美观,关于人对现实(自然、社会、他人)的审美关系的特殊规律的学问。
因此,二者是一般与个别、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不可混淆。
其二,哲学可以包括美学,但是决不能完全代替美学。
2、美学与伦理学
联系:
第一,无论中外古今都有从伦理学角度来研究美学问题的流派和美学家。
第二,人们的美学观念深受伦理学观念的影响,甚至会出现伦理学观念左右美学观念的状况。
区别表现在:
第一,美学研究的是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伦理学研究的是人对现实的伦理关系,因此是不相同的。
这也是美与善的区别。
第二,二者有着完全不同的评判标准,不能相互替代。
3美学与心理学
联系
第一,自古至今都有从心理学角度研究美学问题的美学家和美学流派,尤其是到19世纪末以后心理学美学成为一大主流。
第二,美学研究的审美主体方面和审美创造方面都离不开心理学的研究及其最新成果的促进。
美学与心理学也有明显区别。
其一,心理学研究的是一般的、普遍的心理活动规律,而美学中审美心理、文艺心理的研究涉及的却是审美心理的特殊规律和文艺心理的特殊方面。
二者毕竟是两种现象和规律,不可相提并论。
其二,心理学对于美学研究也不是全面的,审美客体的研究往往不能从心理学角度进行研究。
4、美学与文艺学
联系:
第一,文艺学与美学有一个共同的研究对象——艺术。
第二,历史上有一些著作既是文艺学著作,又是美学著作。
第三,二者研究一些共同的问题。
区别:
美学与文艺学毕竟是两门不同的学科。
其一,文艺学的历史比美学的历史要悠久得多。
其二,美学的研究对象从一个角度来看,它比文艺学研究得更广泛一些。
其三,美学主要研究艺术中的抽象问题,因此被称为艺术哲学,更具哲学性质。
第二讲美的本质与特性
一、西方美学史上
关于美的本质问题的探讨
1、从客观事物的本原探讨美。
v柏拉图认为,宇宙万物的本原是“理式”,事物分享了美的理式才有美。
v
二、黑格尔的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只有当理念(真)在“感性的外在的存在中”实现自己的时候,“理念就不仅是真的,而且是美的了”。
“美因此可以下这样的定义:
美就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
三.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感性显现
v方法:
恩格斯“必须重新研究全部历史,必须详细研究各种社会形态存在的条件,然后设法从这些条件中找出相应的政治、私法、美学、哲学、宗教等等的观点。
”《致康施密特》《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475页。
v美的本质的三个层面
1.审美活动是一种社会现象
v自然美的问题。
美必须依赖人类社会存在。
美是客观的,是社会的。
人类社会出现之前无所谓美丑
v动物、植物不能超越自身种的局限
2.美是社会实践的产物
v美是劳动工具从实用功利转向审美
劳动产品从实用功利转向审美
劳动伴随物从实用功利转向审美
3.美与感性显现
v什么是人的本质?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人的类特性恰恰就是自由的自觉的活动。
”
v人的本质力量:
有感性,自由自觉,社会关系的总和。
简单地说,人的本质力量就是求真、向善和爱美的社会实践力量。
v1)人的本质力量是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
v2)是在人类遵循客观规律和主观目的进行自由创造的活动中表现出来的。
v3)人的本质力量必须通过生动、具体而鲜明的形象显现出来。
四.美的特征
1、形象性
审美对象总是具体的、形象的,依凭欣赏者的感官可以直接感受到的。
无论是自然美、社会美还是艺术美,都呈现为一定的感性具体形态。
2、感染性
美的对象不仅是具体的、形象的,而且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它不是直接诉诸人的理智,而是诉诸人的情感。
3、进步性
积极向上的、顺应社会历史发展潮流的、代表人类未来发展方向的创造活动。
4、创造性
创造是艺术的生命。
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是求真、向善的活动,求真向善说到底就是要把握客观事物的客观规律和社会生活的本质,但客观事物、人类社会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也要随之发生变化,人类只能无限地接近真理,不可能穷尽真理。
既然人们求真向善的活动是无止境的,那么人类求美的实践活动也是无穷无尽的;任何美的创新,往往不是内容上有所创造,就是形式上有所革新。
第三讲形式美与美的形式
一、形式的意味
▪内形式和外形式。
从美学角度看,形式主要是指艺术作品的结构、要素关系和外在形态
2.形式美
▪形式美是指形式因素(色、形、声)及其规律的组合(整齐、比例、对称、均衡、反复、节奏、多样的统一)所具有的美。
▪特征:
▪具有相对的独立性。
▪概括了美的形式的某些共同特征,具有抽象性。
▪形式美和自然的物质属性、规律有密切联系。
二、美的内容与形式
▪
(一)什么是美的内容和形式
3.美的内容是在具体形态中显现出来的人的本质力量;美的形式就是显现人的本质力量的感性形式。
(二)内容和形式的统一、分离等复杂情况
▪在各种不同的作品中,线条、色彩以某种特殊方式组成某种形式或形式间的关系,激起我们的审美感情。
这种线、色的关系和组合,这些审美地感人的形式,我称之为有意味的形式。
——克莱夫·贝尔的《艺术》
第四讲美的形态——社会美
一、什么是社会美?
现实美指现实社会生活及其现象的美,它包括社会美和自然美。
▪社会美指社会生活及其现象的美。
它包括社会实践主体的美(即人的美),社会实践过程的美,社会实践成果的美;凡是符合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顺应人类主观目的需要、代表人类未来发展方向的社会生活及现象就是美的,否则就是不美的。
(一)社会实践主体的美
▪即人的美,它包括人体美、人格美和服饰美。
1人体美
▪是指人的外在自然形态的美,又叫形体美。
一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衡量:
▪
(1)身材相貌健康、比例协调;
▪
(2)动作姿态自然大方
▪动作姿态的美是身体各部分的配合而呈现出来的外部形态的美,具有造型性因素。
美的姿态必须是自然大方的,扭捏作态,肯定是不美的。
古人云:
坐如钟、立如松、行如风、卧如弓。
就是对人的行为规范进行约束,认为这样才是美的。
(3)气质风度雅而不俗
▪姿态一般是一瞬间的动作和姿势,而风度则是各种姿态长期形成的较为稳定的气质特征。
因此风度常常能表现一个人的性格。
美的风度应该是热情而不轻浮,豪爽而不粗俗,潇洒而不傲慢,文雅而不做作。
2.人格美
指人的内在精神品格的美,一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评判:
(1)生命的活力;
生命的活力是指人生态度的积极表现,积极进步的人生观是人格美的核心。
(2)情感的丰富
情感是人格美的重要内容,丰富而健康的情感是人的精神生活得以高度发展和全面发展的必要条件。
凡是具有丰富而健康的情感的人,其人格必定是美的。
(3)智慧的光芒
德谟克利特说:
“身材的美,如果不和聪明才智相结合,那只是动物性的美。
”愚昧无知往往是丑的同义语,聪明智慧常常闪烁着美的光辉。
(4)品德的高尚
品德,体现着一个人的自觉的道德意识和良好的道德行为和习惯。
品德优秀、情操高尚的人,就是具有美的人格的人。
3.服饰美
▪指人的衣着打扮的美,主要是外在的服饰所显露出来的人体及其精神的美。
▪
补充形体美与人格美的关系:
▪1、形体美但是人格不美(外美内丑)
▪王熙凤
▪2、形体不美而人格美(外丑内美)
▪加西莫多
▪3、形体美与人格美兼具(内外皆美)
▪刘三姐
▪4、形体与人格俱丑(内外兼丑)
▪娄阿鼠
(二).社会实践过程的美
(1)生产实践过程的美
劳动并不是任何时候都是美的,异化劳动所创造的就是丑。
只有当生产实践是对人的本质力量的肯定而且感性地显现出来时,这种生产实践过程才是美的。
(2)科学实践过程的美
当科学实践是对人的本质力量的肯定而且感性地显现出来时,这种科学实践过程也是美的。
(3)日常生活实践过程的美
▪友谊,爱情,家庭;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4)政治生活实践过程的美
政治生活过程的美主要表现为阶级之间的先进战胜落后之美,消除阶级对立之后的协调之美,民族之间的团结之美,国家之间的和平之美。
如陈胜吴广起义,斯巴达克起义。
(三).社会实践成果的美
社会实践成果主要包括:
(1)人类用来征服、改造自然的工具
(2)人类生产的供人享用的物质产品
社会实践成果的美包括:
▪
(1)功能美——社会实践成果的功用美
▪
(2)形式美——实践成果的外在形式美
二.社会美的特征
(1)与社会实践密切联系
马克思说:
“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因此,社会美的最大特点就是与社会实践的直接联系。
(2)与社会功利密切相关
由于人的社会实践活动是有意识、有目的的,总是为了实现某种社会实用的需要,既然社会美必须依附于社会实践,那么,它与社会实践所追求的一定功利目的就有着密切的联系。
(3)与社会历史条件密切相关
▪凡美都具有社会性,都必须依存于社会,并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而发展,但是这种依存性对于社会美来说,却显得格外直接、格外明显。
▪不论是生产劳动的美,阶级斗争的美,科学文教活动的美,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美,服饰打扮的美等等,都直接与当时的社会生活、生产条件、科学水平、社会制度、时代风貌等等相关。
就连家庭陈设的美,也是不能脱离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的。
(4)社会美以善为核心、以理想为旨归。
社会美以善为核心,是与符合社会进步的真”(客观发展规律)相联系的,是以符合大多数人民利益的“善”(人民群众的社会功利)为基础的,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
以真和善为内容的进步社会理想,为实现进步理想而斗争的生活以及理想的实现形态,能使人观照到人类自由自觉的创造力量,这便是社会美的内容。
第五讲美的形态——自然美
一、什么是自然美?
(一)自然美是指自然事物及其现象的美。
(二)自然美的产生及其本质
1.自然美与自然的“人化”
“自然的人化”,意味着人与自然之间,建立了支配、改造和为我所用的关系。
人类通过社会实践活动,把自己的本质力量外化到人之外的自然对象上,创造出一个既是人化了的又是独立于人之外的对象,从而根本改变了人类和自然的关系。
将自然美与人类社会实践活动联系起来。
“自然的人化”是自然美产生的重要基础。
2.自然“人化”的形式
(1)自然物打上人类实践的印记。
●自然物的某些属性,因打上人类实践的特有印记,鲜明地显现出人的“本质力量”,而获得“人化”的意义。
●人类对自然界的征服活动,从两个方面来考察:
其一,自然被改造
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完全“人化”。
另一种情况是:
部分“人化”。
其二,自然被支配。
●有些自然物,无论从其外在构成或内在属性来看,都未因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而有丝毫改变,但实际上已被人类所支配。
这种征服式的“人化”形态,更多地以自然物固有属性的特质显示出特有的美。
(2)自然物成为人类生活的环境。
自然物成为人类生活的环境、生存条件而具有“人化”的意义,获取审美价值。
(3)自然物作为人的生活的象征。
凡是象征,必须具备两个因素。
黑格尔曾经指出过:
“我们在象征里应该分出两个因素,第一是意义,其次是这意义的表现。
意义就是一种观念或对象,不管它的内容是什么,表现是一种感性存在或一种形象。
”
3自然美产生于自然的人化
●“自然向人生成”。
●自然物打上了人的本质力量的烙印,具备了使人从中实现本质力量自我观照的审美特点。
自然美的根源同其他一切美一样,仍旧在于人类的社会实践,在于自然物同人及其生活的客观联系。
当自然社会化、人化,才谈得上自然的审美属性和审美价值。
4.自然美是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的统一
●自然美产生于“自然的人化”,就意味着自然的本质,存在于自然与人两种因素的矛盾关系之中。
5.两种自然的“人化”(p105)
二、自然美的特征
1、自然美的自然性
自然美侧重于形式性
●自然的某些属性如色彩、形状、质感等等,对于自然美的构成及其审美的特性的形成,便具有十分突出的意义。
2、自然美的多面性
●自然物的属性是多方面的,自然物与人的社会生活的联系也是广泛而复杂的。
3自然美的易变性
第五讲美的形态——艺术美
一、什么是艺术美?
v艺术美是存在于艺术作品中的美,艺术作品是艺术家审美反映和审美创造的物态化形式.
1)艺术即技艺说
2)艺术是自由的游戏
3)艺术是对现实的摹仿
柏拉图和亚里斯多德的传统。
这是一个持续时间最长、影响面最广的一个定义。
4)艺术是情感的表现
5)艺术是有意味的形式
v贝尔(CliveBell,1881-1964)
6)艺术是人类掌握世界的特殊方式
v 艺术的方式是把客观世界作为审美的对象,是一种情感性的意识活动。
艺术方式的特征就在于审美性。
定义:
“艺术的掌握世界的方式”的根本特点:
“以人为中心将社会生活作为一个整体来进行审美的把握,通过想象、虚构、变形、夸张等审美思维的途径,创造体现艺术家的审美体验、审美评价和审美理想的意象并使之物态化,以达到使人在美的享受中潜移默化地净化自己的心灵的崇高目的。
”(教材115页)
二.艺术美的本质
艺术根植于现实生活,艺术美必然来自于现实美,同时艺术是审美意识的物化态,是艺术家运用某种物质媒介呈现给世人的一种形象世界。
艺术美是艺术家审美创造的结晶,必然带有主观性,艺术美是客观性和主观性的统一。
1.艺术美具有客观性
v
(1)从审美反映角度看,艺术美必然具有一定的物态化形式。
v
(2)从审美创造角度看,艺术美是以客观实在的物化形态和独立的精神品格存在的精神产品。
v(3)艺术美的根源存在于客观现实之中。
2.艺术美具有主观性
v
(1)艺术创作通过艺术家的审美感受和审美体验这一心理中介而发生的。
充分而透彻地表现了艺术家的整个精神世界。
v
(2)艺术家在艺术作品中融入了自己对生活的感悟和评价。
v(3)艺术美的主观性是强烈的,又往往是隐蔽的。
(3)现实美的缺陷使艺术美的出现成为必然。
va、社会美的缺陷:
分散性、芜杂性、易逝性。
v艺术美具有集中性、纯粹性、永久性。
vb、自然美的缺陷:
受到自身物种的局限而不能超越。
同时受到一定时间、空间的影响。
综上所述,艺术美是以现实生活为基础的,它受制于社会生活的经济基础,同时受到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
它是对以人为中心的社会生活进行整体反映,这是问题的一方面。
另一方面,艺术美又是人的审美意识的物化形态,并以艺术形象的形式呈现给接受者。
所以艺术美是客观性和主观性的统一。
1.典型
v又称典型人物,典型性格或典型形象,是指艺术作品中塑造得成功的人物形象。
再现艺术中的形象,基本含义是一般和个别的统一,即一定范围的普遍性和鲜明的独创性的统一。
2.意境
v是中国古典美学传统的一个重要范畴。
是一种情景交融的境界,是艺术中主客观因素的有机结合。
v意境中既有来自艺术家主观的‘情’,又有来自客观现实升华的‘境’,情境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境中有情,情中有境。
以宇宙人生的具体为对象,赏玩它的色相、秩序、节奏、和谐,借以窥见自我的最深心灵的反映;化实境为虚境,创形象以为象征,使人类最高的心灵具体化、肉身化,这就是“意境”。
第七章美学范畴
优美与崇高
一、美学范畴的含义
v范畴是反映客观事物本质属性和普遍联系的基本概念,是帮助我们认识和掌握自然现象之网的“网上纽结”。
狭义的美学范畴:
v狭义的美学范畴,主要探讨和研究崇高、优美与壮美、丑、喜剧性、悲剧性这几个最基本的概念。
二、优美的基本含义
v在西方如毕达哥拉斯学派认为,美是一定的数所构成的和谐,最美的图形是球形和圆形。
亚里斯多德也认为,美具有秩序,明确,匀称等特征。
v英国经验主义美学家博克则认为,美具有小,光华,逐渐变化,不露棱角,娇弱及颜色鲜明等特征。
清代桐城派文论家姚鼐
v“其得于阴与柔之美者^^^^^”
定义:
优美,是指在矛盾双方的和谐统一中显现出来的令人心旷神怡的美。
指事物静态的、柔性的、内柔外秀之美.
三、崇高的基本含义
v最早的是古罗马时代的朗吉纳斯,(213-273)的《论崇高》,这里的崇高主要是一种修辞上的风格。
18世纪的荷迦兹:
v“巨大的量,宏伟的形状都会引起人心灵的赞美”;“层峦叠嶂包含着一种逼人的魅力,汪洋大海则以其浩瀚无边而动人心魄。
但是,当眼前出现巨大的美的形体时,我们的意识会体验到一种快感,恐惧就变成了崇敬感。
”
博克:
v“凡能引起苦痛或危险观念的事物,即凡是能以某种令人恐怖,涉及可恐怖的对象的,或类似恐怖那样发挥作用的事物,就是崇高的一个来源。
”
康德:
v数量的大和力量的大。
并且,康德把崇高归因于主体的内在心灵。
v“我们欣然地把它们称为崇高,那是因为它们把我们灵魂的力量提升到那样一种高度,远远地超过了庸俗的平凡,并在我们的内心发现了一种完全不同的抵抗力量。
”
四、优美与壮美的区别
1、从空间形体看:
v优美是一种柔性美,壮美是一种刚性美。
优美的事物一般都形态娇小;壮美的事物一般都具有巨大的形体。
2、从时间速度看:
v优美是一种舒缓的动作,壮美是一种剧烈的运动。
3、从矛盾冲突的性质看:
v优美,是指在矛盾双方的和谐统一中显现出来的令人心旷神怡的美。
而壮美则是矛盾双方双方的对立冲突中显现出来的精心动魄之美。
优美是一种和谐美,壮美是一种冲突美。
4、从审美的效果看:
v优美的事物引起的是单純的平静的愉悦感;壮美的事物引起的是复杂的强烈的兴奋感,既有惊惧感、突兀感,又有庄严感、自豪感。
v壮美感是从痛感到快感,由不自由感向自由感的转化。
由于审美客体的相对强大,审美主体心理上受到强大的压力,表现为恐惧或震惊,因而首先表现为痛感;继而又由于激发了审美主体的人的本质力量,转而要求征服或掌握客体,表现为喜悦与自豪,因而以快感为终结。
五、小结
v优美的总体特点是:
美处于主客体矛盾的相对统一和平衡状态。
它在形式上的特征表现为:
柔媚、和谐、安静和秀雅的美。
从美感上看,能给人以轻松、愉快和心旷神怡的审美感受。
v崇高的总体特点是:
美处于主客体的矛盾激化中。
它具有一种压倒一切的强大力量,是一种不可阻遏的强劲的气势。
在形式上往往表现为一种粗犷、激荡、刚健、雄伟的特征,给人以惊心动魄的审美感受。
崇高与阳刚之美的差异:
v“阳刚之美”是一个中国古典美学范畴,“崇高”则是一个西方近代美学范畴.
v第一,从心理依据看,依康德,崇高是人的想象力不能容纳巨大、强劲的对象,使人感到恐怖和痛苦,造成生命力的堵塞、停顿,从而召唤理性起来把握永恒的无限,终于获得生命力进发涌流的喜悦,这是一种从不自由感到自由感,从痛感到快感的突变。
阳刚之美虽然形体巨大,力量无穷,但并不造成主客体之间的严重对峙和猛烈撞击,它并不令人恐怖、惊惧,从而主体能够从容不迫、应付裕如地控制它、驾驭它,这里失意与希望、畏避与追求、消沉与向往的内心交战始终超不出稳定和谐的范围。
v第二,从形式外观看,用康德的话说,崇高趋向于无形式。
所谓无形式,一是指超越有限的感知而趋向数量或力量的无限,一是指突破一般的形式规律而表现为不平衡、不对称、不稳定、不和谐。
而阳刚之美却始终固守在一定的形式之中,虽然它趋向于永恒的终古之美,但远未达到崇高的无限性,阳刚之美是用不和谐的形式熔铸成的至大至刚、美仑美奂的和谐。
v第三,从审美效果看,崇高激起的情感波涛是大起大落、大开大阖的,阳刚之美却始终是从容自如、乐观开朗、令人奋发的。
总之,崇高是偏颇的、极端的,阳刚之美却并未达到崇高的分裂和对抗,而处于优美和崇高的中途。
在崇高的内在矛盾之中,依稀可以看到一个断裂面,一个临界点,但在阳刚之美中,差异却是弥合的、平缓的,总之崇高是一种突变,阳刚之美是一种渐变。
第八讲审美范畴
悲剧性与喜剧性
一、悲剧性
(一)、悲剧性观念的演进
⏹悲剧一词在希腊文意为山羊之歌。
在这种原始宗教祭祀歌舞的基础之上,古希腊产生了作为戏剧样式的悲剧。
亚里士多德的悲剧理论:
⏹a、情节基础、行动、突转和发现;
⏹b、命运悲剧、好人受难、引起恐惧和怜悯。
黑格尔的悲剧理论:
⏹a、矛盾冲突的必然性;
⏹b、片面的合理性的扬弃;
⏹C、乐观性
鲁迅的悲剧理论:
⏹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马克思主义的悲剧理论:
⏹悲剧是“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的实际上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