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上学期二调考试 语文试题 含答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318746 上传时间:2023-01-05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9.0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一上学期二调考试 语文试题 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高一上学期二调考试 语文试题 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高一上学期二调考试 语文试题 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高一上学期二调考试 语文试题 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高一上学期二调考试 语文试题 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一上学期二调考试 语文试题 含答案.docx

《高一上学期二调考试 语文试题 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上学期二调考试 语文试题 含答案.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一上学期二调考试 语文试题 含答案.docx

高一上学期二调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2019-2020年高一上学期二调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本试卷分第一卷(选择题)和第二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共15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一卷(选择题,共31分)

注意事项:

1.答一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试科目用铅笔涂写在答题卡上。

2.答一卷时,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

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一、基础知识(共22分)

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2分)

A.一个工作不足半年,就利用职权挪用挥霍公款达950万元之巨的蛀虫,仅被判处无期徒刑,罚不当罪,难平民愤。

B.当正义受到挑战时,挺身而出的英雄总是感到势单力薄、一个巴掌拍不响,而更令人心寒的是那些隔岸观火、袖手旁观的人的冷漠。

C.菲亚又往各处村落,逢人说项,唇焦舌敝,语不离宗,一连跑了一个来月。

D.峨眉山是闻名中外的旅游胜地,素有“峨眉天下秀”之誉。

山山有奇景,十里不同天,巍峨磅礴的重峦叠嶂让许多游客顿生高山景行之感,流连忘返。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2分)

A.回顾这近30年的教研生涯,我没有忝列门墙,愧为人师。

B.我国企业遭遇的知识产权国际纠纷越来越多,但国内能够应对这些诉讼的高级人才却是凤毛麟角,极其缺乏。

C.为了让《梅兰芳》的主演黎明更深地领略京剧艺术的精髓,梅派艺术的嫡传人、梅兰芳先生之子梅葆玖先生粉墨登场,亲自上阵,为黎明作示范,然后一遍遍不厌其烦地纠正他的举手投足。

D.以色列军人训练严格,效率极高,表面的冷酷无情与内心的忠诚可靠,使他们在全球雇佣兵市场如虎添翼。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不仅包括经济结构的优化、科技水平的提高,还包括人民生活的改善、社会的全面进步,更包括经济的量的增长。

归根结底,是为了社会与人的全面发展。

B.为了杜绝以讨要工资为由的闹事事件再次发生,南京市信访局在及时解决问题后,促成相关部门出台了一条保障民工权益的新政策。

C.一个两岁的人,神经系统和运动器官的发育还很不成熟、不健全,特别是御寒、缺氧等方面的能力远不如成人。

D.《开学第一课》是中央电视台联合教育部共同推出的大型公益节目,教育部部长周济第一次破例拍摄了宣传片,也是他首次为电视节目“代言”。

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依中国文化的古老观念,人心之间不是隔绝不通的。

这成为中国文化的一块基石,也成为中国文化千年来的一个精神祈向。

①孔子说“兴于诗”,就是以诗歌来开发人性、人心的根本。

②尽心尽情的精神,就是人心与人心的相通、人性与人性的照面。

③“无邪”就是诚,就是人性与人性的照面。

④孔子主张的仁,就是人心与人心的相通。

⑤“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思无邪。

A.①③④⑤②B.⑤③①④②C.⑤②①④③D.④②③①⑤

5.下列各组中加点的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儿以薄禄相好自相扶将B.多谢后世人谢家来贵门

C.幸复得此妇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D.体无咎言言既遂矣

6.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忧心孔疚,我行不来(可以)静言思之躬自悼矣(哀悼)

B、我戍未定,靡使归聘(问)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诟(忍受)

C、行道迟迟(很晚)不思其反(返,回来)

D、枉用相存(问候,怀念)共事二三年,始尔未为久(这样)

7、下面有关课文的理解,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氓》是一首夹杂抒情和议论的叙事诗,是弃妇离夫返娘家时所作。

它通过一位弃妇的自述,叙述她和氓恋爱、结婚、受虐、被弃的过程,表达了她悔恨的心情与决绝的态度。

B.《采薇》是一首写一位被遣戍边的兵士从出征到回家的诗歌,诗歌只是写了主人公的思乡之情。

C.《离骚》主要叙述作者因洁身自好、坚持正道而受到周围众人的猜疑和造谣中伤,君主也疏远了他,突出表现诗人的忧国忧民、坚持理想、保持高洁的美好品德。

D.《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古代史上最长的一部叙事诗,通过对焦仲卿、刘兰芝的别离、抗婚、殉情的悲剧发展线索来叙述,叙写了一出感人肺腑的爱情悲剧。

8、下面有关课文的手法的分析,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孔雀东南飞》开头用“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起兴,用具体的形象来激发读者想象,不由得使人从美禽恋偶联想到夫妻分离,这样就给全诗笼罩上一种悲剧气氛,起了统摄全诗、引起下面故事的作用。

B.《涉江采芙蓉》是汉代一首相思怀人之作,诗中借“芙蓉”“兰泽”“芳草”的幽香等美好欢乐的情景来以乐景衬哀情,全诗营造了清幽、高洁的意境。

C.《短歌行》、《离骚》多用比喻。

如《短歌行》中以“明月”比喻贤才,以“明月不可掇”比喻贤才难得。

《离骚》中以“蕙纕、揽茝”比喻高尚的德行;以“初服”比喻原先的志向;以“蛾眉”比喻小人。

D.《归园田居》采用白描手法,以村落、草屋、榆柳、炊烟、鸡鸣、狗吠等农村中的最平常的景象,勾画出一幅恬静、平和、质朴的田园风光,表现了诗人对自由闲适的农村生活的热爱。

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张起岩,字梦臣。

其先章丘人。

高祖迪,以元帅右监军权济南府事,徙家济南。

幼从其父学,年弱冠,以察举为福山县学教谕,值县官捕蝗,移摄县事。

久之,听断明允,其民相率曰:

“若得张教谕为真县尹,吾属何患焉。

”中延祐乙卯进士,首选,除同知登州事,特旨改集贤修撰,进翰林待制,兼国史院编修官,选为监察御史。

中书参政杨廷玉以墨败,台臣奉旨就庙堂逮之下吏。

丞相倒剌沙①疾其摧辱同列,悉诬台臣罔上,欲置之重辟。

起岩以新除留台,抗章论曰:

“台臣按劾百官,论列朝政,职使然也。

今以奉职获戾,风纪解体,正直结舌,忠良寒心,殊非盛世事。

且世皇建台阁,广言路,维持治体,陛下即位诏旨,动法祖宗。

今台臣坐(之)谴,公论杜塞,何谓法祖宗耶!

”章三上,不报。

起岩廷争愈急,帝感悟,事乃得释,犹皆坐罢免还乡里。

迁中书右司员外郎,改燕王府司马,拜礼部尚书。

宁宗崩,燕南俄起大狱,有妄男子上变,言部使者谋不轨,按问皆虚,法司谓:

“《唐律》,告叛者不反坐。

”起岩奋谓同列曰:

“方今嗣君未立,人情危疑,不亟诛此人,以杜奸谋,虑妨大计。

”趣有司具狱,都人肃然,大事寻定。

中书方列坐铨选,起岩荐一士可用,丞相不悦,起岩即摄衣而起,丞相以为忤己。

迁翰林侍讲学士、知制诰兼修国史,修三朝实录。

转燕南廉访使。

搏击豪强,不少容贷,贫民赖以吐气。

滹沱河水为真定害,起岩论封河神为侯爵,而移文责之,复修其提防,瀹其湮郁,水患遂息。

右丞相别里怯不花②为台臣所纠,去位。

未几再入相,讽词臣言台章之非,起岩执不可,闻者壮之。

俄拜御史中丞,论事剀③直,无所顾忌,与上官多不合。

诏修辽、金、宋三史,充总裁官。

史官有露才自是者,每立言未当,起岩据理窜定,深厚醇雅,理致自足。

史成,年始六十有五,遂上疏乞骸骨以归,后四年卒。

谥曰文穆。

(选自《元史·列传第九十六》有删减)

注:

①倒剌沙,人名②别里怯不花,人名③剀,切实。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徙家济南徙:

迁移。

B.趣有司具狱,都人肃然趣:

通“促”,催促。

C.悉诬台臣罔上罔:

迷惘。

D.丞相以为忤己忤:

违逆。

10.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张起岩“论事剀直,无所顾忌”的一项是(3分)()

①若得张教谕为真县尹,吾属何患焉②不亟诛此人,以杜奸谋,虑妨大计

③起岩即摄衣而起④搏击豪强,不少容贷⑤讽词臣言台章之非

⑥起岩据理窜定

A.①②④B.①⑤⑥C.②③④D.③⑤⑥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张起岩是政绩卓著的政治家和造诣极高的史学家。

他为官刚直不阿,不惧权势,屡次为民请命;多次主持国史编修,亲自主持辽、金、宋三史的编撰。

B.张起岩有敏锐的洞察力。

宁宗去世后燕南突发大案,他不墨守《唐律》,将诬告朝廷官

员图谋不轨的男子治罪,稳定了民心,使京师的形势安定。

C.张起岩打击恶霸,造福百姓。

在燕南廉防使任上,打击为害一方的恶霸,毫不宽容;

又主持修治了危害百姓的滹沱河,平息了水患,造福一方。

D.张起岩学识渊博,治学态度严谨。

在担任修史总裁官时,有些史官故意炫才自以为是,

编写内容失当,他依理修正,力求内容深刻丰富、理由充分。

 

第二卷(主观题,共119分)

注意:

请将以下各题的答案写在答题纸上相应位置。

三、文言句子翻译(10分)

12.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台臣按劾百官,论列朝政,职使然也。

(5分)

(2)今台臣坐谴,公论杜塞,何谓法祖宗耶!

(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诗歌鉴赏和名句默写。

(16分)

阅读下面一首诗歌,完成13—14题。

(11分)

【中吕】朝天曲

张养浩

柳堤,竹溪,日影筛金翠。

杖藜徐步近钓矶。

看鸥鹭闲游戏。

农父渔翁,贪营活计,不知他在图画里。

对这般景致,坐的,便无酒也令人醉。

13.简析“日影筛金翠”一句中“筛”字的妙处。

(5分)

14.结合全曲,简要分析曲中表达的情感。

(6分)

15.名篇名句填空。

(8分,每空1分,)

⑴《氓》多处运用比兴的手法,托物寓言、借物言情,其中“桑之未落,”,“桑之落矣,”两句,借叶子由鲜嫩而至枯黄的景物变化表现出女主人公感情生活的变化。

⑵有人评论陶渊明之诗“写其常情,不事雕饰,语圆而气足,简而意尽”,《归园田居》中“暧暧远人村,。

狗吠深巷中,”等诗句,就体现出陶诗这一富有独创性的特征。

⑶“楚辞”兴起于战国时期的楚地,其语言明显的标志之一是大量用“兮”,比如说屈原《离骚》中的“         ,哀民生之多艰”、“         ,岂余心之可惩。

⑷曹操在《短歌行》中用“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_________,_________”的诗句来表达自己的志向。

五、散文阅读。

(20分)

1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

碧云寺的秋色

①北京西山碧云寺是一个大寺院,又是一个大林子。

在那些大小不等的院子里,都有树木或花草。

那些树木,种类繁多,其中不少还是活上了几百岁的参天老干。

寺的附近,那些高土和山岭上,树木也相当繁密。

②我是中秋节那天搬到寺里来的,在那些繁茂的树丛中,还很少看到黄色的或红色的叶子。

③半个月过去了。

寺里有些树木渐渐开始在变换着颜色。

石塔前的柿子树,院子里那些攀着石桥和假山的爬山虎,好像先得秋意似的,叶子慢慢地黄的黄、赤的赤了。

可是,绿色的统治基本上还没有动摇。

近日,情景突变。

黄的、红的、赤的颜色触目都是。

它来得是那么神速,将我那模糊的季节感惊醒了。

④不论这里那里的爬山虎,都急速地换上新装。

它们大都由绿变黄、变红、变丹、变赤………我们要找出整片的绿叶已经不很容易的了。

罗汉堂前院子里靠北墙有株缠绕着大槐树的爬山虎,平日,我们没有注意到它跟槐树叶子的差别。

几天来,可大不同了。

槐树有一些叶子渐渐变黄,可全树还是绿沉沉的。

而爬山虎的无数叶子,却由绿变黄、变赤,在树干上、树枝上鲜明地显出自己的艳丽。

特别是在阳光的照射下,那些深红的、浅红的、金黄的、柑黄的叶子都闪着亮光,把大槐树反衬得美丽可爱了。

⑤释迦牟尼佛殿前的两株梧桐,弥勒佛殿前的那些高耸的白果树,泉水院石桥边的那株黑枣树……它们全都披上黄袍了。

中山纪念堂一株娑罗树的大部分叶子镶了黄边,堂阶下那株沿着老柏上升到高处的凌霄花树的叶子也大都变成咖啡色的了。

⑥自然,那些高耸的老柏和松树还是比较保守的,尽管有很少的叶子已经变成了刀锈色,可是,它们身上那件墨绿袍子是不肯轻易褪下的。

槐树的叶子,也改变得不踊跃。

但是,不管怎样,现在,碧云寺的景色却成为多彩的了。

多彩的秋林有它自己特别的情调和风格。

夏日花园的美不代替它,也不概括它。

⑦古代的诗人,多喜欢把秋天看作悲伤的季节。

过去许多“悲秋”的诗篇或诗句,多半是提到“草木黄落”的景象的。

其实,引起人们的伤感,并不一定是秋天固有的特性。

从许多方面看,它倒是一个叫人感到愉快的时辰。

所谓“春秋佳日”,决不是没有根据的一句赞语。

⑧在夏天,草木的叶子绿油油的,这固然象征着生长、繁荣。

但是,它到底不免单调些。

到了秋天,尤其是到深秋,许多树木的叶子变色了,柿红的、朱红的、金黄的、古铜色的、赭色的,还有那半黄半绿或半黄半赤的……五颜十色,把山野打扮得像个盛装的姑娘。

加以这时节天色是澄明的,气候是清爽的。

你想想,这丰富的秋色将唤起人们怎样一种欢快的感情啊。

⑨我们晓得古代诗人所以对秋风感喟,见黄叶伤情,是有一定的社会生活的原因的。

诗人或因为同情人民的苦难,或因为伤悼个人遭逢的不幸……那种悲哀的心情,往往容易由某些自然现象的感触而发泄出来。

即便如此,也并不是所有的诗人面对那些变了色的叶子都唉声叹气。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明白地颂扬红叶的生机与美丽;“扁舟一棹归何处?

家在江南黄叶村”,诗人对于江南秋色分明艳羡不已。

此外,如像“红树青山好放船”、“半江红树鲈鱼”……这此美丽的诗句也都远离“满山红叶,尽是离人眼中血”那种饱含着哀伤的情调。

大家知道,“现在”跟“过去”是对立的;但是,在历史的长河中,它们又有着一脉相联的源流。

因此,即使是生活在旧进代里的诗人,对于某些事物也可以具有一定的正常感情。

我们没有权力判定,过去一切诗人对于红叶和黄叶的美,都必然是色盲的。

(取材于钟敬文的同名散文)

(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两项是(6分)()

A.本文对秋叶的描写采取了有详有略的技巧,着重描绘了得秋意之先的爬山虎,而对其它树种的叶子则点到即止。

B.作者对急速换上新装的爬山虎倾注了热烈的赞美之情,意在对老柏和松树和“保守”表达自己的不满和批评。

C.作者在行文过程中用对比的手法具体描述了夏日花园之美,借此突出多彩的秋林有它自己特别的情调与风格。

D.古代诗人写下了许多“悲秋”之作,从“满山红叶”中见出“离人眼中血”,这与诗人的生活背景有一定关联。

E.在结尾一段,作者援引了一系列描写秋色的诗句,是为了证明中国古代诗人见秋叶而伤情是完全不足取的。

(2)请仔细体会第三段结尾画线的一句话:

“它来得是那么神速,将我那模糊的季节感惊醒了。

”回答下面问题。

(8分)

①这句话在文章结构上的作用是什么?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作者使用了“惊醒”一词,好在哪里?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结属说:

“‘现在’跟‘过去’是对立的:

但是,在历史的长河中,它们又有着一脉相联的源流。

”结合上下文,谈谈你的理解。

(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语言运用题(10分)

17.在下面语段中补写三句话,要求内容贴切,句式妥当。

(6分)

风从水上走过,留下粼粼波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啊,朋友,我们从时代的舞台走过,将给社会留下些什么?

18.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问题。

(4分)

交通耗能是我国社会主要能源消耗之一,其石油消耗总量占全社会石油消耗总量的30%以上,并且汽车尾气已成为大中城市温室气体的首要来源。

一辆中耗油轿车每年少开1200公里,将节省120升石油,减少碳排放294公斤;一个人每年少搭乘飞机5000公里,将节省200升石油,可减少碳排放695公斤。

文明出行,防止交通堵塞,也是为绿色出行作贡献。

相关部门倡导:

短途出行,请尽量步行或乘坐公交,省钱省力;开车时避免汽车发动机空转,停留时间超过1分钟应熄火;长途旅行请尽量坐火车,减少乘飞机的次数;安全驾驶、文明礼让,保证交通顺畅。

请你简要概括这则材料的主要内容。

(30字以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按照要求作文(60分)

19.

在生活中,春夏秋冬之景、花鸟虫语之景、风火云雨之景以及楼台亭阁、人文古迹等景象都会使你感慨万千,也会使你悟出人生的一些道理。

据此请你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写景抒情的文章。

要求:

题目自拟,明确立意;写景要有次序,景物要有特点;字迹工整。

二调高一年级语文参考答案

1、C(A罚不当罪:

处罚和所犯罪行不相当,多指处罚过重。

“当”,相当。

应该为“罪不容诛”。

B一个巴掌拍不响:

比喻矛盾和纠纷不是单方面引起的。

应该为“孤掌难鸣”。

D“高山景行”意为“崇高的德行”句中望文生义。

2、D(如虎添翼:

常常用来比喻强有力的人得到帮助变得更加强有力。

A忝列门墙:

谦辞,表示自己愧在师门。

只能用于第一人称。

一般指仍在老师门下。

忝,有愧。

B凤毛麟角:

比喻珍贵而稀少的人或物。

C粉墨登场:

原指演员化妆上台演戏。

比喻坏人经过一番打扮,登上政治舞台。

3、B(A项语序不当;C项在“缺氧”前加上“抗”;D项重复赘余,去掉“第一次”)

4、B(⑤中的“思无邪”和③中的“无邪”就是“诚”衔接紧密,由此可以确定答案)

5、C

6、B

7、B.(《采薇》的情感是复杂的)

8、C(“蛾眉”比喻高尚德行。

9.C(罔:

欺骗)

10.C(①体现他深得民心⑤别人的言行)

11.A(“为民请命”属无中生有。

12.

(1)台臣考查弹劾百官,讨论各项朝廷政事,是职责让他这样的。

(按:

考查,审查;劾,弹劾;论列:

讨论;然:

这样。

也,表判断,判断句。

以上各1分,句意1分。

(2)“现在御史台官员因为这个事情受到谴责,公正的言论被阻止,哪里还谈得上效法祖宗呢?

”(坐(之):

因为这个;谴,谴责;杜塞:

堵塞拒绝,表被动。

法:

效法;4点4分,句意1分)

13.“筛”,是用筛子过东西的意思(1分),化无形为有形,形象地将阳光透过树叶的空隙,照在地上铺金撒翠的样子表现了出来(2分),化平淡的现象为生动的动作,使画面活泼而富有生气(2分)。

(5分)

14.表达对田园自然风光的热爱及寄情田园、山水的闲适隐逸生活的情怀;(3分)作者通过对“柳堤”“竹溪”“鸥鹭”“农父渔翁”等乡村景与人的描写及最后一句的议论的等表达了这种情感,(3分)。

15.

(1)“其叶沃若”“其黄而陨”

(2)依依墟里烟,鸡鸣桑树颠

(3)长太息以掩涕兮;虽体解吾犹未变兮,

(4)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16.

(1)(6分)A、D(选对一个给3分,两个6分)

(2)(8分)①直接触发了作者对秋色的集中描写,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4分)

②彰显了秋色的突如其来,表达了作者对秋色之美的惊叹。

(4分)

(3)(6分)作者通过对古代诗人赞美秋色的诗句的引用,说明了古人与今人的感受也是有相通之处的。

因此,“过去”与“现在”并不是割裂的,两者之间是一种辨证统一的关系。

17.骆驼从沙漠上走过,留下深深的脚印;哨鸽从天空飞过,留下串串欢韵;岁月从树林穿过,留下圈圈年轮。

(每句1分)

18.参考答案:

交通耗能是我国社会主要能源消耗之一,应该倡导低碳出行。

(交通能耗主要能源消耗倡导三点写出一点得1分,两点得3分,三点得4分。

解析:

首先要仔细阅读文段,抓住文段的中心句,特别注意中心句在文段中所处的位置(一般为开头或结尾),并注意压缩时符合规定的字数要求。

附录【文言文参考译文】

张起岩,字梦臣。

他的祖上是章丘人,祖张迪以元帅监军的身份管理济南府的事务,将家迁到济南。

张起岩从幼年起就跟从父亲学习,20岁时,以察举任福山县学教谕,适值县官率人去捕蝗虫,将县里的政务交给张起岩代管,时间一长,由于张起岩言行果断办事公允,百姓都佩服地说:

“如果张教谕能够成为我们真正的县尹,我们还有什么可忧虑的?

”考中元延祐乙卯年进士第一名,授予登州同知(副职)。

皇帝特别命令将张起岩改为集贤修撰,后晋升为翰林待制,兼任国史院编修官,又被选为监察御史。

中书参政杨廷玉因贪污的事情败露,御史台的官员奉皇帝命令在朝堂上将他逮捕交给司法官员惩治。

丞相倒刺沙痛恨台臣轻慢侮辱了他的同僚,便诬蔑全部台臣欺君罔上,想要严加惩处。

张起岩以新任留台的身份,向朝廷递交文书辩驳说:

“台臣查办弹劾百官,讨论各项朝政,是职责让他们这样的。

现在他们因为奉行职责却被强加罪责,法纪荡然无存,正直的人不敢说话,忠良寒心,这是盛世所不该出现的。

况且,世祖皇帝设立台阁,广开言路,维持政治体制,皇上即位后的下达的命令都是效法祖宗治体。

现在台臣遭谴,公正的言论被阻止,哪里还谈得上效法祖宗呢?

”张起岩多次上奏章都没有得到回复。

张起岩在朝廷上争论得更加激烈,皇帝有所感触而领悟,这件事才得以化解,但还是判处被诬的台臣撤职回家。

调任张起岩为中书右司员外郎,改任燕王府司马,后任命为礼部尚书。

元宁宗死后,燕南突起大案,有一虚妄的男子密信上报称部使者中有人欲图谋不轨,经查证都不实。

主管法司的官员说:

“按照《唐律》,上告反叛的人不被治罪。

”张起岩激动地对同僚说:

“现在继位的君主尚未即位,人心忧惧狐疑,如果不赶紧杀掉此人,来杜绝邪恶的阴谋,我担心会妨碍大的计策。

”催促有关官员上交定罪的案卷,京城里的人都十分恭敬整肃,大事很快就确定了。

中书省官员列坐在一起确定选拔官员的事,张起岩推荐了一人,认为可用,丞相很不高兴,起岩当即揭衣抬身而起,丞相认为起岩顶撞自己。

转任燕南廉访使。

他打击豪强势要一点也不宽容,贫民百姓赖以扬眉吐气。

当时滹沱河水对真定危害很大,起岩责问封河神为侯爵之事,并修筑堤防,疏通河水阻塞之处,水患因而消除。

升任翰林侍讲学士,知制诰兼修国史、修撰三朝的实录。

右丞相别里怯不花被台臣纠劾,被罢官,不久,别里怯不花再度为相,批评言官评价高级官员奏章的错误,张起岩坚决反对,听到的都称赞他。

不久,担任御史中丞,他讨论事务切实刚直,无所顾忌,常与上司不合。

皇帝命令编写辽、金、宋三朝历史,张起岩担任总裁官。

有些史官故意炫才自以为是的,常常有内容不当之处,张起岩就依据常理改正,力求内容深刻丰厚醇正典雅,道理表达理由充分。

史书编写成功,张起岩才六十五岁,就上书请求退休,又过了四年逝世。

谥号为“文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