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质量通病治理专项方案.docx
《工程质量通病治理专项方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工程质量通病治理专项方案.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工程质量通病治理专项方案
工程质量
通病治理
专
项
方
案
编制人:
审核人:
第一章、编制说明
为保证珠江.太阳城B区二期一标段各单体工程B5、B6、B14的工程质量及相应重庆市城乡建设委员会关于住宅工程质量通病预防的相关文件要求。
第二章、工程概况
本工程为珠江.太阳城B区二期一标段工程。
,结构类型框剪结构和框架结构;建筑层数B6号楼+0.00以下2层、+0.00以上42层,形式为超高层建筑。
B5号楼建筑结构为框架剪力墙结构;+0.00以下2层、+0.00以上39层,形式为超高层建筑。
B14车库建筑结构为框架结构;总共2层。
建设单位:
重庆珠江实业有限公司
监理单位:
重庆建永工程监理有限公司
设计单位:
中国机械工业第三设计研究院
地勘单位:
重庆川东南地质工程勘察设计院
施工单位:
江苏省第一建筑安装有限公司
第三章、预防措施
一现浇混凝土板裂缝、板厚不足的预防
1、板面钢筋的支撑件应具有足够的强度和刚度,应优先选用长条马凳(如图一)。
搁置时按排连续放置,排间距不大于800mm,边排距端部边缘不应大于200mm。
支撑件应置于板底钢筋以上,不得直接搁置于模板上。
(图一)
2、现浇板内电气及智能等线管应避免交叉和过度集中布置,禁止三层及以上管线交错叠放,现浇板中的线管必须布置在钢筋网片之间,线管直径小于1/3板厚。
住宅工程楼板宜双层双向布置钢筋,当采用板分离式配筋时,应在无上层钢筋区域沿管线方向增设φ6.5@150,宽度不小于450mm的钢筋网片。
3、在浇筑混凝土前应做好现浇板厚度的控制标示,每1.5-2m2范围内宜设置一处,浇筑过程应进行插签检查厚度。
4、端部无搁置的板面钢筋应设置横向搁置钢筋(如图二)。
(图二)
二填充墙砌体裂缝的预防
1、外围护砌体无约束的端部应增设构造柱或采取其它可靠拉接措施。
2、填充墙砌至梁底、板底时,应留一定的空隙,砌筑完应至少隔14天后方可补砌挤紧,起头收尾均应用预制混凝土块抵紧。
3、空心砖填充墙与混凝土相交接处应用实心配砖排头。
4、暗埋管线开槽处,应先清理、补槽后,再增加钢丝网抹灰处理,单边不应小于150mm。
5、门、窗洞边距框架柱、构造柱或墙小于200mm时,应设置现浇混凝土门、窗垛
且应按设计配置构造钢筋,并不低于(图三)所示构造要求。
(图三)
三、楼地面起砂、空鼓、裂缝的预防
1、禁止以结构层或水泥砂浆找平层进行初装饰验收。
找平层应采用水泥混凝土(含细石混凝土)铺设,强度不低于C20,并留设试件。
2、表面应进行压光收面或压实拉毛处理。
3、楼地面平面变化处应设置分格缝。
4、楼地面应及时进行养护,养护期不少于3天。
四、顶棚开裂、脱落的预防
1、顶棚宜采用免抹灰工艺。
2、在批腻子前应先进行基层处理,确保基层平整、干净。
3、腻子应符合《建筑室内用腻子》中耐水型(N型)的要求。
具体技术要求如下表所示
项目
技术指标
N型
容器中状态
无粘结,均匀
施工性
刮涂无障碍
干燥时间
<5
打磨性(%)
20~80
耐水性
无异常
耐碱性
无异常
粘结强度
标准状态
>0.5
浸水后
>0.3
低温贮藏稳定性
-5℃冷冻4小时无变化,刮涂无困难
五、内墙抹灰、空鼓、开裂、起砂的预防
1、在两种不同基体交接处应清理后增设钢丝网抹灰处理,钢丝网加强带与各基体的搭接宽度不应小于150mm,端部应延伸不少100mm,且应固定牢实(如图四)。
(图四)
2、混凝土、填充砌体等基层应先进行界面处理。
3、抹灰完毕后应及时养护,养护期不少于3天。
4、当抹灰总厚度超过35mm时,应采取挂网、掺外加剂等抗裂加强措施。
六、外抹灰空鼓、开裂及外墙渗漏的预防
1、顶层框架填充墙和高层建筑的外墙采用非烧结砌体等材料时,墙面应满铺钢丝网或钢板网等防裂措施。
2、在两种不同基体交接处应清理后应按(图四)增设钢丝网抹灰处理。
3、外填充墙上不应留设脚手架眼、穿墙洞等。
当确需留设孔洞时,应采取防渗措施。
4、突出外墙的挑板、雨棚等嵌入墙体处应设置同墙厚的翻边,高度不小于120mm,雨棚根部外墙迎水面自雨棚顶面起600mm高度范围内宜做防水处理。
5、外墙应按设计要求设置分隔缝。
七、屋面渗漏的预防
1、屋面大角、屋面转角及平面刚度变化处应设置1~2层防水附加层,宽度和高度均不小于250mm。
2、出屋面管道、烟道、透气孔等根部应设置根部防水附加层,宽度和高度均不小于250mm(如图五)。
穿屋面管道防水构造(图五)
1.结构层;2.找平层3.隔汽层4.保温层5.防水层6.防水密封材料7.管道8.金属抱箍9.卷材附加层10.找平层11.止水环12.预埋套管
3、天沟、檐沟、檐口泛水等易渗部位应设置防水附加层(如图六)。
宽度和高度均不小于250mm。
(图六)
4、找平层分格缝处应设置空铺附加层,其宽度要超出加强部位250mm,如为涂膜附加层必须带有胎体增强材料。
5、伸出屋面井(烟)道周边应向上设一道高于屋面板300mm以上的混凝土防水翻边,宜与屋面板一同浇筑,强度不应低于C20,宽度同上部墙厚。
6、屋面平面变化处应设置分格缝,且应设置在易开裂处,间距不得大于6m,分格缝应预留,不得采用后切割工艺。
7、铺涂柔性防水层(非沥青防水卷材)的所有水平、竖向的阴角和阳角的基层,均应做圆角处理。
8、住宅工程女儿墙采用现浇钢筋混凝土。
9、住宅工程室外露台、花池、或与外环境相接触的墙体底部等易渗水部位应向上设一道高于相邻室内楼板300mm以上的混凝土防水翻边,强度不应低于C20,宽度同上部墙厚。
八、室内渗漏的预防
1、厨房、卫生间和有防水要求的楼板周边除门洞外,应向上设一道高于相邻房间地面200mm以上的混凝土防水翻边,强度不应低于C20,并宜与楼板一同浇筑。
2、靠近厨房、卫生间的烟道、井道四周应做混凝土翻边,高度不应小于200mm,强度不应低于C20。
3、地漏、套管、烟道、卫生洁具根部、有防水要求的阴阳角、墙地面已开槽等部位,应做防水附加层,具体施工方法可参照图五、图六。
4、防水工程施工完毕后应做蓄水试验或泼水试验,蓄水最小高度不应低于30mm,时间不得小于24小时,应无渗漏。
九、门、窗变形和渗漏的预防
1、门、窗安装前应先检查洞口尺寸,偏差过大(指框与洞口单边空隙大于20mm的)必须先用细石混凝土进行处理。
2、外门、窗框料与墙体间的缝隙应先清理干净后采用闭孔弹性材料填充,四周应留设5-8mm凹槽,并采用耐候密封胶处理。
3、外窗上口应做好滴水,窗台应做好泛水,内窗台应高于外窗台。
4、设置排水孔的门、窗,排水孔应通畅。
5、设于外墙上的套管应伸出外墙完成面不小于30mm。
十、安装质量通病的预防
1、电气配线应按相分色(A相--黄色,B相--绿色,C相--红色,N--蓝色,PE--黄绿双色)(如图七),接地(PE)干线不得串接;电线接头绕接后应涮锡(如图八)。
(图七)(图八)
2、暗埋PVC线管接头应打胶严密,柔性线管不得暗埋。
3、室内插座位置、空调预留孔洞的位置及相邻插座的安装间距等应设置合理。
4、污水、废水系统上设置的地漏水封深度不小于50mm(如图九)。
(图九)
5、给水管道隐蔽前应水压试验合格,隐蔽后管道应充水观察。
6、各类管道支架设置应足够,支架设置的高度和位置应避免对人身的伤害。
十一、混凝土质量通病的预防
1、蜂窝混凝土结构局部出现酥松、砂浆少、石子多、石子之间形成类似蜂窝的空隙。
原因分析:
(1)混凝土配合比不当或砂、石子、水泥材料加水量计量不准,造成砂浆少、石子
(2)混凝土搅拌时间不够,未拌合均匀,和易性差,振捣不密实。
(3)下料不当或下料过高,未设串筒使石子集中,造成石子砂浆离析。
(4)混凝土未分层下料,振捣不实,或漏振,或振捣时间不够。
(5)模板缝隙未堵严,水泥浆流失。
(6)钢筋较密,使用的石子粒径过大或坍落度过小。
(7)基础、柱、墙根部未稍加间歇就继续浇灌上层混凝土。
防治措施:
严格控制混凝土配合比,经常检查,计量准确,混凝土拌合均匀,坍落度合适;混凝土下料高度超过2m应设串筒或溜槽;浇灌应分层下料,分层捣固,防止漏振;模板缝应堵塞严密,浇灌中,应随时检查模板支撑情况防止漏浆,基础、柱、墙根部应在下部浇完间歇1~5h,沉实后再浇上部混凝土,避免出现“烂脖子”。
小蜂窝:
洗刷干净后,用1∶2或1∶2.5水泥砂浆抹平压实;较大蜂窝,凿去蜂窝薄弱松散颗粒,刷洗净后,支模用高一级细石混凝土仔细填塞捣实;较深蜂窝,如清除困难,可埋压浆管、排气管、表面抹砂浆或灌筑混凝土封闭后,进行水泥压浆处理。
2、麻面混凝土局部表面出现缺浆和许多小凹坑、麻点,形成粗糙面,但无钢筋外露现象。
原因分析:
模板表面粗糙或黏附水泥浆渣等杂物未清理干净,拆模时混凝土表面被粘坏。
(2)模板未浇水湿润或湿润不够,构件表面混凝土的水分被吸去,使混凝土失水过多出现麻面。
(3)模板拼缝不严,局部漏浆。
(4)模板隔离剂涂刷不匀,或局部漏刷或失效,混凝土表面与模板粘结造成麻面。
(5)混凝土振捣不实,气泡未排出,停在模板表面形成麻点。
防治措施:
模板表面清理干净,不得粘有水泥砂浆等杂物,浇灌混凝土前,模板应浇水充分湿润,模板缝隙,应用油毡纸、腻子等堵严;模板隔离剂应选用长效的,涂刷均匀,不得漏刷;混凝土应分层均匀振捣密实,至排除气泡为止。
表面作粉刷的,可不处理,表面无粉刷的,应在麻面部位浇水充分湿润后,用原混凝土配合比去石子砂浆,将麻面抹平压光。
3、孔洞混凝土结构内部有尺寸较大的空隙,局部没有混凝土或蜂窝特别大,钢筋局部或全部露。
原因分析:
(1)在钢筋较密的部位或预留孔洞和预埋件处,混凝土下料被搁住,未振捣就继续浇筑上层混凝土。
(2)混凝土离析,砂浆分离,石子成堆,严重跑浆,又未进行振捣。
(3)混凝土一次下料过多、过厚、下料过高,振捣器振动不到,形成松散孔洞。
(4)混凝土内掉入工具、木块、泥块等杂物,混凝土被卡住。
防治措施:
在钢筋密集处及复杂部位,采用细石子混凝土浇灌,在模板内充满,认真分层振捣密实或配人工捣固;预留孔洞,应两侧同时下料,侧面加开浇灌口,严防漏振,砂石中混有黏土块,工具等杂物掉入混凝土内,应及时清除干净。
将孔洞周围的松散混凝土和软弱浆膜凿除,用压力水冲洗,支设带托盒的模板,洒水充分湿润后用高强度等级细石混凝土仔细浇灌、捣实。
4、露筋混凝土内部主筋、副筋或箍筋局部裸露在结构构件表面。
原因分析:
(1)浇筑混凝土时,钢筋保护层垫块位移,或垫块太少或漏放,致使钢筋紧贴模板外露。
(2)结构构件截面小,钢筋过密,石子卡在钢筋上,使水泥砂浆不能充满钢筋周围,造成露筋。
(3)混凝土配合比不当,产生离析,靠模板部位缺浆或模板漏浆。
(4)混凝土保护层太小或保护层处混凝土漏振或振捣不实;或振捣棒撞击钢筋或踩踏钢筋,使钢筋位移,造成露筋。
(5)木模板未浇水湿润,吸水粘结或脱模过早,拆模时缺棱、掉角、导致露筋。
防治措施:
浇灌混凝土,应保证钢筋位置和保护层厚度正确,并加强检查;钢筋密集时,应选用适当粒径的石子,保证混凝土配合比准确和良好的和易性;浇筑高度超过2m,应用串筒或溜槽进行下料,以防止离析;模板应充分湿润并认真堵好缝隙,混凝土振捣严禁撞击钢筋,在钢筋密集处,可采用刀片或振捣棒进行振捣;操作时,避免踩踏钢筋,如有踩弯或脱扣等及时调直修正;保护层混凝土要振捣密实;正确掌握脱模时间,防止过早拆模,碰坏棱角。
表面露筋:
刷洗净后,在表面抹1∶2或1∶2.5水泥砂浆,将充满露筋部位抹平;露筋较深:
凿去薄弱混凝土和突出颗粒,洗刷干净后,用比原来高一级的细石混凝土填塞压实。
5、缝隙、夹层混凝土内成层存在水平或垂直的松散混凝土
原因分析:
1)施工缝或变形缝未经接缝处理、清除表面水泥薄膜和松动石子或未除去软弱混凝土层并充分湿润就浇筑混凝土。
(2)施工缝处锯屑、泥土、砖块等杂物未清除或未清除干净。
(3)混凝土浇灌高度过大,未设串筒、溜槽,造成混凝土离析。
(4)底层交接处未灌接缝砂浆层,接缝处混凝土未很好振捣。
防治措施:
认真按施工验收规范要求处理施工缝及变形缝表面;接缝处锯屑、泥土砖块等杂物应清理干净并洗净;混凝土浇灌高度大于2m应设串筒或溜槽;接缝处浇灌前应先洗5~10cm厚原配和比无石子砂浆,或10~15cm厚减半石子混凝土,以利结合良好,并加强接缝处混凝土的振捣密实。
缝隙夹层不深时,可将松散混凝土凿去,洗刷干净后,用1∶2或1∶2.5水泥砂浆强力填嵌密实;缝隙夹层较深时,应清除松散部分和内部夹杂物,用压力水冲洗干净后支模,强力灌细石混凝土或将表面封闭后进行压浆处理。
6、缺棱掉角结构或构件边角处混凝土局部掉落,不规则,棱角有缺陷。
原因分析:
(1)木模板未充分浇水湿润或湿润不够;混凝土浇筑后养护不好,造成脱水,强度低,或模板吸水膨胀将边角拉裂,拆模时,棱角被粘掉。
(2)低温施工过早拆除侧面非承重模板。
(3)拆模时,边角受外力或重物撞击,或保护不好,棱角被碰掉。
(4)模板未涂刷隔离剂,或涂刷不匀。
防治措施:
木模板在浇筑混凝土前应充分湿润,混凝土浇筑后应认真浇水养护;拆除侧面非承重模板时,混凝土应具有1.2MPa以上强度,拆模时注意保护棱角,避免用力过猛过急;吊运模板,防止撞击棱角,运输时,将成品阳角用草袋等保护好,以免碰损。
缺棱掉角,可将该处松散颗粒凿除,冲洗充分湿润后,视破损程度用1∶2或1∶2.5水泥砂浆抹补齐整,或支模用比原来高一级混凝土捣实补好,认真养护。
7、表面不平整混凝土表面凹凸不平,或板厚薄不一,表面不平。
原因分析:
(1)混凝土浇筑后,表面仅用铁锹拍平,未用抹子找平压光,造成表面粗糙不平。
(2)模板未支承在坚硬土层上,或支承面不足,或支撑松动、泡水,致使新浇灌混凝土早期养护时发生不均匀下沉。
(3)混凝土未达到一定强度时,上人操作或运料,使表面出现凹陷不平或印痕。
防治措施:
严格按施工规范操作,浇筑混凝土后,应根据水平控制标志或弹线用抹子找平、压光,终凝后浇水养护;模板应有足够的强度、刚度和稳定性,应支在坚实地基上,有足够的支撑面积,并防止浸水,确保不发生下沉;在浇灌混凝土时,加强检查;混凝土强度达到1.2MPa以上,方可在已浇结构上走动。
8、塑性收缩裂缝裂缝在新浇结构、构件表面出现,形状不规则,类似干燥的泥浆面,裂缝较浅,多为中间宽两端细,且长短不一,互不连贯,大多在混凝土初凝后,当外界风速大、气温高、空气湿度很低的情况下出现。
原因分析:
(1)混凝土早期养护不好,表面没有及时覆盖,受风吹日晒,表面游离水分蒸发过快,产生急剧的体积收缩,而此时混凝土强度很低,还不能抵抗这种变形应力而导致开裂。
(2)使用收缩率较大的水泥;或水泥用量过多;或使用过量的粉砂;或混凝土水灰比过大。
(3)模板、垫层过于干燥,吸水大。
(4)浇筑在斜坡上的混凝土,由于重力作用向下流动的倾向,亦会出现这类裂缝。
防治措施:
配制混凝土时,严格控制水灰比和水泥用量,选择级配良好的石子,减小空隙率和砂率;混凝土要振固密实,以减少收缩量;浇灌混凝土前,将基层和模板浇水湿透;混凝土浇筑后,表面及时覆盖,认真养护;在高温、干燥及刮风天气,应及早喷水养护,或设挡风设施。
当表面发现细微裂缝时,应及时抹压一次,再护盖养护;或重新振捣方法来消除;如硬化可向裂缝撒上水泥加水湿润、嵌实,再覆盖养护。
9、沉降收缩裂缝裂缝多沿结构上表面钢筋通长方向或箍筋上断续出现,或在埋设件的附近周围出现,裂缝成棱形,宽度不等,深度不一,一般到钢筋上表面为止。
多在混凝土浇筑后发生,混凝土结硬后即停止。
原因分析:
混凝土浇灌振捣后,粗骨料沉降,挤出水分、空气,表面呈现泌水,而形成竖向体积缩小沉降,这种沉降受到钢筋、预埋件、模板或大的粗骨料以及先期凝固混凝土的局部阻碍或约束,或混凝土本身各部相互沉降量相差过大,而造成裂缝。
防治措施:
加强混凝土配制和施工操作控制,水灰比、砂率、坍落度不要过大,振捣要充分,但避免过度;对于截面相差较大的混凝土构筑物,可先浇灌较深部位,静停2~3小时,待沉降稳定后,再与上部薄截面混凝土同时浇灌,以免沉降过大导致裂缝,适当增加混凝土的保护层厚度。
治理方法同“塑性收缩裂缝”。
10、凝缩裂缝混凝土表面呈现碎小的六角形花纹状裂缝,裂缝很浅,常在初凝期间出现。
原因分析:
(1)混凝土表面过度的抹平压光,使水泥和细集料过多地浮到表面,形成含水量很大的砂浆层,它比下层混凝土有更大的干缩性能,水分蒸发后,产生凝缩而出现裂缝。
(2)在混凝土表面撒干水泥面压光,也常产生这类裂缝。
防治措施:
混凝土表面刮抹应限制到最小程度;避免在混凝土表面撒干水泥面刮抹,如表面粗糙、含水量大,可撒较稠水泥砂浆或干水泥砂再压光。
裂缝不影响强度,一般可不处理,对有美观要求的,可在表面加抹薄层水泥砂浆处理。
11、干缩裂缝裂缝在表面出现,宽度较细,其走向纵横交错,无规律性,裂缝不均,梁、板类构件多沿短方向分布,整体结构多发生在结构截面处;地下大体积混凝土在平面较为多见,但侧面也常出现,预制构件多产生在箍筋位置。
原因分析:
(1)混凝土成型后,养护不当,受到风吹日晒,表面水分散失快,体积收缩大,而内部湿度变化很小,收缩小,表面收缩剧变受到内部混凝土的约束,出现拉应力而引起开裂;或者平卧薄型构件水分蒸发过快,体积收缩受到地基垫层或台座的约束,而出现干缩裂缝
(2)混凝土构件长期露天堆放,时干时湿,表面湿度发生剧烈变化。
(3)采用含泥量大的粉砂配制混凝土,收缩大,抗拉强度低。
(4)混凝土经过度振捣,表面形成水泥含量较大的砂浆层,收缩量加大。
(5)后张法预应力构件,在露天长久堆放而不张拉等。
防治措施:
控制混凝土水泥用量、水灰比和砂率不要过大;严格控制砂石含量,避免使用过量粉混凝土应振捣密实,并注意对板面进行二次抹压,以提高抗拉强度、减少收缩量;加强混凝土早期养护,并适当延长养护时间;长期露天堆放的预制构件,可覆盖草帘、草袋,避免爆晒,并定期适当洒水,保持湿润;薄壁构件应在阴凉地方堆放并覆盖,避免发生过大湿度变化,其余参见“塑性裂缝”的预防措施。
表面干缩裂缝,可将裂缝加以清洗,干燥后涂刷两遍环氧胶泥或加贴环氧玻璃布进行表面封闭;深进的或贯穿的,就用环氧灌缝或在表面加刷环氧胶泥封闭。
12、温度裂缝温度裂缝有表面的、深进的和贯穿的。
表面温度裂缝走向无一定规律性,梁板式或长度尺寸较大的结构,裂缝多平行于短边,大面积结构裂缝常纵横交错。
深进的和贯穿的温度裂缝,一般与短边方向平行或接近于平行,裂缝沿全长分段出现,中间较密。
裂缝宽度大小不一,一般在0.5mm以下,沿全长无大变化。
表面裂缝多发生地在施工期间,深进的或贯穿的裂缝多发生在浇灌完2~3个月或更长时间。
缝宽受温度变化影响较明显,冬季较宽,夏季较细。
原因分析:
(1)表面温度裂缝,多由于温差较大引起,如冬期施工过早拆除模板、保温层,或受到寒潮袭击,导致混凝土表面急剧的温度变化而产生较大的降温收缩,受到内部混凝土的约束,产生较大的拉应力,而使表面出现裂缝。
(2)深进和贯穿的温度裂缝,多由于结构温差较大,受到外界约束引起,如大体积混凝
土基础、墙体浇筑在坚硬地基或厚大混凝土垫层上,如混凝土浇灌时温度较高,当混凝土冷却收缩,受到地基、混凝土垫层或其它外部结构的约束,将使混凝土内部出现很大拉应力,产生降温收缩裂缝。
裂缝为较深的,有时是贯穿性的,常破坏结构整体性。
(3)基础长期不回填,受风吹日晒或寒潮袭击作用;框架结构的梁、墙板、基础等,由于与刚度较大的柱、基础连接,或预制构件浇筑在台座伸缩缝处,因温度收缩变形受到约束,降温时也常出现深进的或贯穿的温度裂缝。
(4)采用蒸汽养护的预制构件,混凝土降温制度控制不严,降温过速,或养生窑坑急速揭盖,使混凝土表面剧烈降温,而受到肋部或胎模的约束,常导致构件表面或肋部出现裂缝。
防治措施:
预防表面温度裂缝,可控制构件内外不出现过大温差;浇灌混凝土后,应及时用草帘或草袋覆盖,并洒水养护;在冬期混凝土表面应采取保温措施,不过早拆除模板或保温层;对薄壁构件,适当延长拆模时间,使之缓慢降温;拆模时,块体中部和表面温差不宜大于25℃,以防急剧冷却造成表面裂缝;地下结构混凝土拆模后要及时回填。
预防深进和贯穿温度裂缝,应尽量选用矿渣水泥或粉煤灰水泥配制混凝土;或混凝土中掺适量粉煤灰、减水剂,以节省水泥,减少水化热量;选用良好级配的集料,控制砂、石子含泥量,降低水灰比(0.6以下)加强振捣,提高混凝土密实性和抗拉强度;避开炎热天气浇筑大体积混凝土,必须时,可采用冰水搅制混凝土,或对集料进行喷水预冷却,以降低浇灌温度,分层浇灌混凝土,每层厚度不大于30cm,大体积基础,采取分块分层间隔浇筑(间隔时间为5~7天)分块厚度1.0~1.5m,以利水化热散发和减少约束作用;或每隔20~30m留一条0.5~1.0m宽间断缝,40天后再填筑,以减少温度收缩应力;加强洒水养护,夏季应适当延长养护时间,冬季适当延缓保温和脱模时间,缓慢降温,拆模时内外温差控制不大于20℃;在岩石及厚混凝土垫层上,浇筑大体积混凝土时,可浇一度沥青胶或铺二层沥青,油毡作隔离层,预制构件与台座或台模间应涂刷隔离剂,以防粘结,长线台座生产构件及时放松预应力筋,以减少约束作用;蒸汽养护构件时,控制升温速度不大于5℃/h,降温不大于℃/h,并缓慢揭盖,及时脱模,避免引起过大的温差应力。
表面温度裂缝可采用涂两遍环氧胶泥,或加贴环氧玻璃布进行表面封闭;对有防渗要求的结构,缝宽大于0.1mm的深进或贯穿性裂缝,可根据裂缝可灌程度,采用灌水泥浆或环氧甲凝或丙凝浆液方法进行修补,或灌浆与表面封闭同时采用,宽度小于0.1mm的裂缝,一般会自行愈合,可不处理或只进行表面处理。
13、碳化收缩裂缝在结构的表面出现,成花纹状,无规律性,裂缝一般较浅,深1~5mm,有的至钢筋保护层全深,裂缝宽0.05~1.0mm,多发生在混凝土浇筑完后数月或更长时间。
原因分析:
(1)混凝土水泥浆中的氢氧化钙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作用,生成碳酸钙,引起表面体积收缩,受到结构内部未碳化混凝土的约束而导致表面发生龟裂。
在空气相对温度低(30%~50%)的干燥环境中最为显著。
(2)在密闭不通风的地方,使用火炉加热保温,产生大量二氧化碳,常会使混凝土表面加快碳化,产生这类裂缝。
防治措施:
避免过度振捣混凝土,不使表面形成砂浆层,同时加强养护,提高表面强度;避免在不通风的地方采用火炉加热保温。
治理方法与“干缩裂缝”同
14、化学反应裂缝在梁、柱结构表面出现与钢筋平行的纵向裂缝;板或构件在板底面沿钢筋位置出现裂缝;有的在混凝土表面出现不规则的崩袭,裂缝成块状或大网格图案状,中心突起,向四周扩散,在浇筑完半年或更长时间发生;有的混凝土表面出现大小不等的圆形或类似圆形崩裂剥落,类似“出豆子”,内有白黄色颗粒,多在浇筑后两个月出现。
原因分析:
(1)混凝土内掺有氯化物外加剂,或以海砂作集料,或用海水拌制混凝土,使钢筋产生电化学腐蚀,铁锈膨胀而把混凝土胀裂(即通常所谓“钢筋锈蚀膨胀裂缝”)。
有的保护层过薄,碳化深度超过保护层,在水作用下,亦使钢筋锈蚀膨胀,造成这类裂缝。
(2)混凝土中铝酸三钙受硫酸盐或镁盐的侵蚀,产生难溶而又体积增大的反应物,使混凝土体积膨胀而出现裂缝(即通常所谓“水泥杆菌腐蚀裂缝”)。
(3)混凝土集料中含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