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实验室检查结果判读.docx
《常用实验室检查结果判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常用实验室检查结果判读.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常用实验室检查结果判读
常用实验室检查结果判读
三大常规检查
血常规:
血红蛋白测定、红细胞计数、白细胞及其分类计数、血小板计数。
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参考值:
红细胞计数(RBC)M:
4.0~5。
5⨯1012/L;F:
3。
5~5.0⨯1012/L
红细胞压积(HCT)M:
0。
4~0.5;F:
0.37~0.48
平均红细胞体积(MCV)82~94fl
红细胞分布宽度(RDW-CV)<15。
0%
血红蛋白(HGB)M:
120~160g/L;F:
110~150g/L;B:
170~190g/L
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MCH)26~32pg
平均红细血红蛋白浓度(MCHC)320~360g/L
血红蛋白分布宽度(HDW)24~34g/L
红细胞
1.红细胞生理性变化:
新生儿,体力劳动者,登山运动员、高山地区居民红细胞增多;妊娠中后期、6个月至2岁婴幼儿、部分老年人红细胞减少。
2.红细胞病理性增高:
(1)相对增加,如脱水、血液浓缩;
(2)绝对增加,如慢性肺心病、某些发绀型先天性心脏病;
(3)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如造血系统增殖性疾病。
3.红细胞病理性减少:
(1)造血不良,如再生障碍性贫血、缺铁性贫血、巨幼红细胞性贫血等.
(2)红细胞过度破坏,如红细胞膜异常、血红蛋白含量异常、免疫性溶血、病毒、细菌感染、药物破坏等。
(3)失血,如急性失血性贫血
4.医学决定性水平
(1)6.8×10^12/L 高于此值之上考虑红细胞增多症.
(2)3。
5×10^12/L 为诊断贫血的界限,应寻找原因.
(3)1.5×10^12/L 考虑输血的决定性水平
血红蛋白
1。
血红蛋白含量生理性增高:
新生儿、高原居住者。
2.血红蛋白含量生理性降低:
3个月起到15岁以前的儿童、妊娠的中后期、老年人等。
3。
血红蛋白含量病理性增高:
严重呕吐,腹泻,大量出汗等引起的血液浓缩者;慢性心脏病、肺源性心脏病等组织缺氧患者;肾癌,肝细胞癌等癌症患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患者等.
4.血红蛋白含量病理性减少:
再障、白血病等骨髓造血功能障碍者;炎症、恶性肿瘤、尿毒症等慢性疾病患者;缺铁性贫血、巨幼细胞性贫血等造血物质缺乏或利用障碍造成的贫血;溶血性贫血等红细胞破坏过多者;急性、慢性失血者。
白细胞及其分类
白细胞计数(WBC)4。
0~10。
0⨯109/L
中性粒细胞绝对值(NEU(L))3。
0~5.8⨯109/L
淋巴细胞绝对值(LYMPH)1。
5~3.0⨯109/L
单核细胞绝对值(MON)0。
1~1.5⨯109/L
嗜酸性粒细胞绝对值(EOS)0。
05~0。
5⨯109/L
嗜碱性粒细胞绝对值(BAS)0.01~0。
05⨯109/L
中性百分比(NEU%)55%~75%
淋巴细胞百分比(LYMPH%)20%~45%
单核细胞百分比(MON)4%~16%
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EOS%)1%~6%
嗜碱性粒细胞百分比(BAS%)0%~1%
大体积未染色细胞(LUC)0.05~0.4⨯109/L
大体积未染色细胞百分比(LUC%)1.0%~4.0%
1.白细胞增多
(1)中性粒细胞:
急性感染或炎性(最常见)、广泛的组织损伤或坏死、急性溶血、失血、急性中毒、粒细胞白血病等
(2)嗜酸性粒细胞:
变态反应、寄生虫病、某些皮肤病、某些血液病、手术后、烧伤等
嗜碱性粒细胞:
慢粒、何杰金病、铅中毒等
(3)单核细胞:
结核、伤寒、疟疾、黑热病、单核细胞白血病等
淋巴细胞:
百日咳、传单、慢淋、麻疹、腮腺炎、结核、传染性肝炎等
2.白细胞减少
(1)中性粒细胞:
伤寒、副伤寒、疟疾、流感、再障、化学药物中毒、X线照射、化疗、季度严重感染、粒细胞缺乏等
(2)嗜酸性粒细胞:
伤寒、副伤寒以及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后
(3)淋巴细胞:
传染病急性期、放射病、细胞免疫缺陷等
血小板及网织红细胞
血小板计数(PLT)100~300⨯109/L
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PDW)15%~18%
平均血小板体积(MPV)6.5~13。
0fl
血小板压积(PCT)0.11%~0。
28%
大血小板比例(LPR)>36%
网织红细胞绝对值(Ret)28~75⨯109/L
网织红细胞百分比(Ret%)0.5%~1.5%
网织红细胞成熟指数(RMI)10.3%~34.0%
高荧光强度网织红细胞(HFR)1。
0%~4.5%
中荧光强度网织红细胞(MFR)7%~15%
低荧光强度网织红细胞(LFR)80%~90%
网织红平均体积(MCVr)106~116fl
网织红分布宽度(RDWr)15~19
网织血红蛋白分布宽度(HDWr)28~38
血小板
(1)血小板计数病理性增多:
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脾摘除术后(一时性)、骨折、出血、手术后、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和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等。
(2)血小板计数病理性减少: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系统性红斑狼疮、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某些药物中毒或过敏、应用某些抗癌药物后、再生障癌性贫血、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各种急性白血病、肿瘤骨髓转移、脾脏功能亢进、巨幼细胞性贫血、伤寒和白血病等感染者.
网织红细胞
(1)增加:
骨髓造血功能旺盛,各型贫血均可增多,溶贫尤为显著
(2)减少:
再障
尿常规
尿液检验主要用途
1.泌尿系统疾病的诊断和疗效判断。
2.其他系统疾病的诊断.
3.用药的监护。
4。
其他系统的疾病如糖尿病(尿糖)、急性胰腺炎(尿淀粉酶)、乳糜尿、尿崩症(极低比重尿)、苯丙酮尿症、多发性骨髓瘤(本周蛋白尿)、溶血(血红蛋白尿)、重金属(如铅、铝等)中毒引起的肾损害等,尿检也可异常
尿液检验
一般检验
(1)物理学检查:
尿量、气味、颜色、透明度、比重测定等
(2)化学检验:
尿PH、尿蛋白、尿糖、尿酮体、尿隐血、尿红细胞、尿白细胞、亚硝酸盐、尿胆红素、尿胆原、尿Vc等
(3)尿沉渣检验:
尿液细胞、管型、结晶等
尿常规参考值
pH5。
4~8.4
比重(SG)1.003~1.030;晨尿:
>1.020
蛋白质(PRO)阴性
隐血(BLD)阴性
葡萄糖(GLU)阴性
酮体(KET)阴性
胆红素(BIL)阴性
尿胆原(URO)弱阳性
亚硝酸盐(NIT)阴性
白细胞(LEU)阴性
红细胞(RBC)阴性
维生素C20~100mg/L
尿常规意义:
1.pH可反映体内酸碱平衡情况和肾脏的调节功能。
减低:
见于糖尿病、痛风、酸中毒、慢性肾小球肾炎等。
增高:
见于频繁呕吐、泌尿系统感染、服用重碳酸盐药、碱中毒.
2.比重:
尿少时比重可增高,见于急性肾炎、高热、脱水等;尿量多时比重同时增加,见于糖尿病。
比重降低,见于慢性肾炎、肾功能不全、尿崩症
3.蛋白质阳性:
见于各种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肾功能不全以及摄入药物(如奎宁)、磷酸盐、消毒剂.
4.葡萄糖阳性:
见于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亢进、妊娠后期等。
5.酮体阳性:
见于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长期饥饿、妊娠剧吐者,以及摄入L多巴、甲基多巴等药物.
6.胆红素阳性:
见于肝细胞性或阻塞性黄疽。
7.尿胆原阳性:
见于溶血性或肝细胞性黄疸。
阻塞性黄疸时为阴性.
8。
尿隐血阳性:
血型不合输血、急性溶血性疾病、各种病毒感染、肾炎或手术后大量红细胞破坏
尿沉渣检验
(1)尿白细胞增加:
泌尿系统炎症
(2)尿红细胞增加:
肾小球肾炎、泌尿系统结石、结核、恶性肿瘤
(3)管型:
①颗粒管型:
肾实质病变;②红细胞管型:
急性肾小球肾炎;③脂肪管型:
慢性肾小球肾炎、类脂性肾病;④蜡样管型:
肾脏长期而严重的病变
干化学尿检注意事项
(1)尿蛋白:
尿pH大于8时,尿蛋白检查可出现假阳性。
摄入大量青霉素、尿pH小于4时,则可出现假阴性。
(2)尿糖:
摄入强氧化剂药物可出现假阳性。
服用维生素C超过500mg/L,可出现假阴性
(3)尿胆红素:
摄人酚噻嗪等药物可出现假阳性.摄入维生素C超过500mg/L、亚硝酸盐、大量氯丙嗪,可出现假阴性。
(4)尿胆原:
摄入磺胺类药、维生素K、酚噻嗪等可出现假阳性.摄入亚硝酸盐、对氨基水杨酸可呈假阴性。
干化学测定的白细胞只能测定粒细胞,不能与淋巴细胞反应,因此肾移植病人发生排异反应时,以淋巴细胞为主,此类病人应以显微镜检查为干化学必须结合镜检
粪便常规
一般性状:
(1)颜色:
正常为棕黄色,绿色见于食用叶绿素的蔬菜;红色见于下消化道出血、食用西红柿、西瓜等;柏油样便见于上消化道出血,米泔水样见于霍乱
(2)性状:
粘液脓性血便见于细菌痢疾,酱色粘液见于阿米巴痢疾
(3)寄生虫体:
蛔虫、蛲虫、绦虫
显微镜检查:
红细胞、白细胞、脂肪球、虫卵、结晶、细菌
粪便隐血试验
阳性见于:
上消化道出血、消化道恶性肿瘤
(本试验受动物血红蛋白干扰,试验前需禁食肉类)
浆膜腔积液检查
渗出液与漏出液的鉴别
(1)原因:
漏出液:
非炎性积液:
由血浆渗透压、心力衰竭、肝硬化、静脉瘀血等引起;
渗出液:
炎性积液:
由感染、恶性肿瘤、外伤、变态反应性疾病、结缔组织病等.
(2)外观:
漏出液:
淡黄浆液性;渗出液:
不定,可黄色、脓性、血性、乳糜性。
(3)透明度:
漏出液透明或微混;渗出液大多浑浊。
(4)比密:
漏出液<1。
018;渗出液>1。
018。
(5)凝固性:
漏出液不自凝;渗出液能自凝。
(6)粘蛋白定性:
漏出液阴性;渗出液阳性。
(7)蛋白总量:
漏出液<25g/L;渗出液〉30g/L.
(8)葡萄糖定量:
漏出液与血糖接近;渗出液常低于血糖.
(9)有核细胞计数和分类:
漏出液<0。
1×109/L,以淋巴细胞、间皮细胞为主;渗出液>0。
5×109/L,急性感染以中性粒细胞为主,慢性以淋巴细胞为主。
(10)细菌检查:
漏出液无细菌发现;渗出液可找到病原菌。
肝功能
胆红素:
TBIL,DBIL
蛋白:
TP,ALB
酶类:
ALT,AST,GGT,AKP,LDH等
1.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
ALT,又称SGPT,主要位于肝细胞胞浆中,少数在线粒体;而肾脏、心肌和骨骼肌中有少量存在.
参考范围:
﹤40IU/L.
2。
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
SGOT,又称AST,在心肌中含量最高,次为肝脏、骨骼肌、肾脏和红细胞.在肝脏,80%位于线粒体,20%在胞浆.
参考范围:
﹤40IU/L。
转氨酶升高
(1)急性病毒性肝炎:
升高比较早,以ALT为著,1~2周达峰;
(2)慢性病毒性肝炎:
轻~中度升高,持续数月~数年,或波动;
(3)肝硬化:
取决于肝细胞坏死、肝纤维化程度;
①肝炎后:
活动期轻~中度升高;静止期正常或稍高
②酒精性:
较低或正常
③胆汁性:
较高,与胆红素水平平行
(4)急性重症肝炎:
酶胆分离,预后不良;
(5)亚急性重症肝炎:
ALT升高,或升高后突然出现酶胆分离;
(6)肝脏缺血:
迅速升高,1天内下降,以AST为速;
(7)药物性肝损:
停药后可恢复;
(8)其他:
胆道病变(尤其是梗阻)、心肌疾病、肌肉疾病,以及胰腺、肺、肾脏等疾病。
AST/ALT比值
因在肝细胞中分布不一,不同病变时,两者升高幅值不一
(1)酒精性肝损>2(线粒体受损,AST释入血中;ALT活性降低,与VitB6缺乏相关)
(2)急性肝损绝大多数≤1,肝硬化可>1,甚达2
(3)急性Wilson病时增高,暴发型Wilson病>4
Γ—谷氨酰基转换酶(γ–GT)
(1)反映胆汁淤积
(2)分布广泛,以肝脏居多,次为肾脏、胰腺,心肌、肺、脑等处亦有,而骨胳无;6个月以内婴儿高于成人3-5倍
(3)参考值:
男性〈40U/L;女性〈30U/L
(4)在肝脏,γ–GT位于肝细胞的毛细胆管侧和胆系,肝合成增加、各种原因致胆汁排泄不畅时血清水平增高
(5)胆汁淤积、肝癌时,明显升高,与另几个淤胆指标相平行
(6)急性肝炎时中度升高
(7)慢性肝炎、肝硬化非活动时正常,活动时持续增高
(8)酒精性和药物性肝炎时,中度或明显升高,而γ–GT与AKP比值常〉2。
5
(9)某些药物:
抗癫痫药、镇静药、抗抑郁药使γ–GT升高
肾功能:
肌酐、尿素氮、尿酸、蛋白、肾小球滤过率
血肌酐测定
1.参考范围:
男性:
53~125mmol/L(速率法)
女性:
44~97mmol/L
2.临床意义:
肌酐经肾小球滤过后不被肾小管重吸收,通过肾小管排泄。
在肾病初期,血清肌酐通常不升高,直至肾脏实质性损害才升高。
在正常肾血流条件下,肌酐至176~353mmol/L,提示中度至严重的肾损害.所以,肌酐对晚期肾脏病意义较大。
UREA测定
1.参考范围:
男性:
2.3~7。
1mmol/L
女性:
1。
8~6。
1mmol/L
2.临床意义:
(1)生理因素:
高蛋白饮食
男性高于女性0。
3—0。
5mmol/L
随着年龄增加的趋势
成人日间波动平均0。
63mmol/L
孕妇由于血容量增加,比非孕妇低
(2)病理因素:
(尿素增加)
①肾前性:
失水引起的血液浓缩,呕吐,幽门梗阻,长期腹泻等
②肾性:
最常见,急性肾小球肾炎、肾病晚期、肾衰、慢性肾炎等
③肾后性:
前列腺重大、尿路结石、膀胱肿瘤等使尿路阻塞的
尿素减少少见:
严重的肝病
血尿酸测定
1.参考范围:
成人:
90~420µmol/L
2。
临床意义:
(尿酸增高)
(1)血清尿酸测定对痛风诊断最有帮助
(2)核酸代谢增加,白血病、多发性骨髓瘤等
(3)肾功能减退
(4)氯仿中毒、铅中毒、妊娠反应,食用富含核酸的食物等
β2微球蛋白
1.参考值:
0~0.2mg/L
2.血清β2—微球蛋白的升高可反映肾小球滤过功能受损或滤过负荷是否增加的情况;
3.尿液中排出β2—微球蛋白增高,则提示肾小管损害或滤过负荷增加;
4.急慢性肾盂肾炎时,因肾脏受损,故尿β2—微球蛋白升高,
5。
膀胱炎患者则β2-微球蛋白正常;
6.肾移植患者血、尿β2—微球蛋白明显增高,提示机体发生排斥反应
7.临床意义:
(1).测定主要用于监测近端肾小管的功能.在急性肾小管损伤或坏死、慢性间质性肾炎、慢性肾衰等情况下,均可使得尿β2—MG显著升高。
肾移植患者血、尿β2—MG明显增高,提示机体发生排异反应;肾移植后连续测定β2-MG可作为评价肾小球和肾小管功能的敏感指标。
糖尿病肾病早期有肾小管功能改变,尿β2—G也会升高.
(2).在系统性红斑狼疮活动期,造血系统恶性肿瘤,如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时,尿液β2—MG也有升高。
(3).和血液β2-微球蛋白共同测定,共同用于上述疾病的诊断.
血糖血脂类
血糖
参考范围:
3。
89—6.11mmol/l
临床意义:
1.高血糖:
生理性:
见于饭后1—2h,摄入高糖食物后或情绪紧张肾上腺分泌增加
病理性:
(1)。
糖尿病:
内分泌功能障碍,胰腺β细胞分泌胰岛素缺乏
(2).颅内压增高
(3).脱水
2.低血糖:
生理性:
饥饿、剧烈运动
病理性:
(1)。
胰腺β细胞增生或瘤
(2)。
对抗胰岛素的激素分泌不足,如垂体前叶机能减退、肾上腺皮质机能减退等
(3).严重肝病,储存糖原及糖异生功能低下
甘油三酯TG测定
参考范围:
受生活条件、年龄影响大,男性:
0。
45~1。
81mmol/L(我国);女性:
0.40~1。
53mmol/L
高TG血症:
分原发和继发
TG测定
临床意义:
1。
血清TG增高常见于动脉粥样硬化,糖尿病,肾病综合症,甲减,皮质醇增多症,脂肪肝,肝脏胆汁郁积,胰腺炎及家族性高甘油三酯血症等。
长期禁食或高脂饮食以及大量饮酒也可使TG增高。
2.血清TG减少见于甲亢,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及肝功能严重障碍等。
3。
注意标本的正确采集。
总胆固醇T-CHOL
参考范围:
成人:
﹤5。
18mmol/L;儿童:
﹤4。
40mmol/L
轻度增高5。
18-6。
47mmol/L
高胆固醇血症〉6。
47mmol/L
T-CHOL
临床意义:
1。
影响TC水平的因素:
年龄、性别、饮食、遗传、运动等
2。
高TC血症是冠心病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降低和控制血清TCH可降低寇心病发病率并停止粥样斑块进展。
3.血清TC增高还可见于肾病综合症,糖尿病,甲减,胆道梗阻,饮酒过量,急性失血后,以及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
4。
降低可见于甲亢,严重肝功能衰竭,溶血性贫血,感染和营养不良等.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
参考范围:
男性:
1.16—1.42mmol/L
女性:
1。
29-1。
55mmol/L
随年龄变化小,通常以<0。
9mmol/L为明显
偏低,正常人HDL—C约占TC的25-30%
临床意义:
下降:
1.HDL-C与冠心病发病负相关,〈0。
9mmol/L是冠心病危险因素
2。
脑血管病、糖尿病、肝炎等
3.高TG血症常伴有低HDL-C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
参考范围:
随年龄上升,中老年平均2。
7-3.1mmol/L,4。
14mmol/L以上为危险水平
临床意义:
LDL—C增高是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的主要脂类危险因素
电解质
钠离子测定
参考范围:
136~145mmol/l
临床意义:
1.低钠血症:
1)胃肠道失钠:
多见于幽门梗阻,呕吐,腹泻,胃肠道手术后造瘘、引流等
2)尿钠排出增多:
严重肾盂肾炎、肾小管严重损害、肾综,急、慢性肾衰
3)皮肤失钠:
大量出汗,大面积烧伤、创伤
4)抗利尿激素过多
2。
高钠血症:
1)肾上腺皮质机能亢进,皮质激素的排钾保钠作用
2)严重脱水:
水分丢失比钠丢失多
3)中枢性尿崩症,ADH减少,尿量大增,如供水不足,血钠增高
钾离子测定
1。
参考范围:
3。
8~5.5mmol/l
2。
临床意义:
降低:
1)各种碱中毒所致的钾离子从细胞外转移到细胞内,如周期性麻痹。
2)体内潴留下降:
呕吐,腹泻或肠瘘使液体从胃肠道丢失;从肾脏丢失的,主要见于使用利尿剂;代碱,肾小管酸中毒,醛固酮增多症也可使血钾降低.3)摄入下降:
饥饿,术后用低钾液治疗。
升高:
1)钾离子从细胞内转移到细胞外:
酸中毒,高热,溶血,烧伤等均可使血钾升高。
2)排钾减少:
急慢性肾衰,使用保钾利尿剂
3)输入过多:
每天补钾量超过80mmol,易致高钾。
氯离子测定
1.参考范围:
96~108mmol/L
2.临床意义:
降低:
1)丢失过多:
胃肠持续性分泌或呕吐,酮症酸中毒,肾衰,慢性肾盂肾炎等.
2)高HCO3-血症:
见于代偿性呼酸,代碱.
升高:
1)HCO3—过多丧失的代酸,如下消化道腹泻,肾小管性酸中毒,盐皮质激素缺乏等.
2)摄入过多。
淀粉酶AMY
参考范围:
血:
80—180U/l;尿:
100—1200U/l
临床意义:
升高:
1。
急性胰腺炎和慢性胰腺炎急性发作,阻塞性慢性胰腺炎:
临床表现8—12h开始升高,持续2—5d(急性)、>6d(慢性胰腺炎急性发作),直到几星期(阻塞性慢性胰腺炎与酗酒有关的复发),可反复升高。
〉500U有诊断意义,〉350U应怀疑血、尿AMY
2.急性腹痛:
在症状发作5-6h后升高,持续2—4d(胆囊炎、肠梗阻),轻微升高见于异位妊娠和卵巢肿瘤扭转、腹膜炎、肠系膜梗死。
3.肿瘤:
与之相关的有结肠、前列腺和卵巢肿瘤。
4.腮腺炎
降低:
血、尿AMY同时降低见于肝病
心肌标志物CK、CK—MB、HBDH、LDH、AST、MYO、TNI
肌酸激酶CK
参考范围:
38—174U/L
临床意义:
存在于骨骼肌、心肌、脑组织。
急性心梗2—4h升高,2-4天恢复正常;CK增高还见于脑膜炎、脑血管以外、剧烈运动、手术后.
CK同工酶:
CK-MM,CK-MB,CK-BB,CK-MB心肌特异性
乳酸脱氢酶LDH
参考范围:
190—437U/L
临床意义:
增高主要见于心肌梗塞、肺梗塞、肝炎、恶性肿瘤等.
同工酶:
LDH1.2。
3.4。
5,心脏、肾脏和红细胞所含同功酶以LD1和LD2为主,肝脏和横纹肌以LD5为主,脾和肺以LD3为主
LD和LD1在AMI发作后8~12小时开始升高,48~72小时达峰值,7~12天回复正常。
心肌标志物
1.心肌梗死:
MYO、CK-MB、TnI的POCT快速诊断:
发生胸痛6H内呈阳性对诊断有价值,10H仍然阴性可排除心梗的可能。
若胸痛发生在24H前,应测定TnI
2.监测溶栓治疗:
心肌标志物大幅升高,峰值提早.
3。
心衰、瓣膜病变:
心肌标志物不升高.
4。
冠脉搭桥术中心肌损害:
心肌标志物都会升高,只有当主动脉夹松开12—20H后TnI>2.5ug/l才表明心肌坏死.
5.其他疾病导致的心肌损害:
TnI是肾或多脏器衰竭时心肌损害的首选标志物.
6.稳定性心绞痛:
心肌标志物不升高.
7.不稳定性心绞痛:
伴有微小梗死者,可升高.
免疫学项目
抗链球菌溶血素O
参考范围:
<100U/L
临床意义:
1。
溶血性链球菌感染、猩红热、丹毒、链球性咽炎、扁桃体炎。
对风湿热、急性肾小球肾炎有间接诊断价值、若多次检测结果递增,并伴红细胞沉降率加快可有助于诊断。
2.少数非溶血性链球菌感染:
病毒性肝炎、肾病综合症、结核病、结缔组织病、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多发性骨髓瘤等。
类风湿因子RF
参考范围:
〈25U/L
临床意义:
1.RF是一种以变性IgG为靶抗原的自身抗体。
未经治疗的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其阳性率为80%
2。
其他风湿性疾病如SLE阳性率为20%—25%;硬皮病与皮肌炎阳性率为10%—24%
甲胎蛋白AFP
参考范围:
〈13。
4U/L
临床意义:
AFP在胚胎期是功能蛋白,是由卵黄囊及胚胎肝产生的糖蛋白,胎儿六周开始合成,12-15周达高峰,出生时脐血含量为10~100mg/L,1~2年降至正常水平,正常妊娠中期可达90~500ng/ml合成于卵黄囊、肝和小肠,脐带血含量为1000-5000μg/L,1年内降为成人水平<40μg/L,终生不变
1.产前诊断胎儿宫内死亡、神经管畸形、无脑儿和脊柱裂
2。
急慢性肝炎
3。
原发性肝细胞癌:
约70%以上AFP在400μg/L以上
4.转移性肝癌和肝外肿瘤:
睾丸肿瘤、卵巢肿瘤、胃癌、胰腺癌、结肠癌、支气管癌、乳腺癌、白血病等可增高。
5.非肿瘤性疾病:
先天性胆道闭锁症,急慢性肝炎、肝硬化等可有不同程度增高。
6.AFP与HCG联合检测有助于生殖细胞肿瘤的分类和分期。
出生前检查羊水中的AFP也很重要,如显著升高表明有神经导管未闭的可能
乙肝标志物
乙肝病毒(HBV):
DNA病毒,属嗜肝病毒科,具有明显的种属及嗜肝特性
通常判断感染及其状况的指标为HBV的血清学标志物,如HBsAg、抗HBs、HBeAg、抗HBe、抗HcAg(即所谓的”两对半”)、抗HBcIgM和HBVDNA等。
HbsAg
出现时间:
HBV感染后2~6个月
持续时间:
急性自限性肝炎:
6个月内可消失,慢性肝炎或病毒携带者:
可持续阳性
HBsAg有抗原性而无传染性
抗HBs(HBsAb)
抗HBs是一种中和抗体,对HBV的感染具有保护性免疫作用.
一般情况下,血清中抗HBs和HBsAg不同时存在,若同时检出,可能为抗HBs产生的早期,或属于不同亚型的HBV感染,或由HBv的S基因变异所致
HbeAg
在血清中的出现时间稍后于HBsAg,一般血清HBeAg阳性者,HBsAg亦为阳性.
HBeAg与病毒Dane颗粒、HBVDNA具有伴随关系,是HBV复制活跃的血清学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