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复习资料.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305141 上传时间:2023-01-05 格式:DOCX 页数:37 大小:47.3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心理学复习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心理学复习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心理学复习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心理学复习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心理学复习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心理学复习资料.docx

《心理学复习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心理学复习资料.docx(3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心理学复习资料.docx

心理学复习资料

心理学复习资料(带符号为重点内容)

第一章导论P1-36

第一节: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心理学:

是以科学方法研究人的心理和行为以及他们活动规律的科学。

◆1.人的心理:

包括个体心理与社会心理

◆2.个体心理:

是指个人所具有心理活动或方式在个人身上的心理现象。

包括心理过程、心理状态、个性心理

2.1心理过程:

人与世界的某种形势的相互作用下心理活动变化的顺序性。

具体可分为认知活动、情绪活动、意志活动。

◆2.1.1认知活动是人从环境中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的活动,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想象和思维等心理现象。

2.1.2.情绪活动:

人在认识客观事物时抱有一定的态度,产生诸多满意不满意、愉快不愉快、喜爱或者厌恶等内心体验。

2.1.3.意志活动:

人自觉确定目的,有意识的组织,调节行为,并按主观意愿排除障碍和克服困难的心理过程。

(确定目的-制定计划-采取行动)

2.2.心理状态:

是指心理活动所具有的独特状况和相对稳定的性质。

2.3个性心理:

是指受遗传、教育、生活经历、职业活动和其他因素的影响,不同的人的心理会形成各不相同的特点。

◆包括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

2.3.1.个性倾向性:

在认识事物,总结问题,作出决策时,总带有一定的倾向性,不同的个体有不同的倾向特点,所以称之为个性倾向性。

◆包括:

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世界观、价值观等心理想象。

其中需要是心理活动的基础和行为的积极性源泉;动机是心理活动的推动力;世界观是个体意识倾向系统的最高调控者。

2.3.2.个性心理特征:

是个体身上经常表现出来的,稳固的心理特点。

包括能力、智力、人格。

3.人的行为

3.1行为的概念:

是有机体对所处情境的反应,它有一系列运动、活动和动作构成。

◆行为是对刺激的反应,这种反应有三种基本形式:

一是内在生理性的反应;二是外在躯体性运动,三是反应形式是人的言语活动。

刺激、心理、反应是行为结构的三大要素。

心理的作用在于认识刺激、决定反应、调控行为活动的进程。

◆3.2心理与行为的关系:

不同:

首先心理是一种主观的精神活动,而行为则是一种客观的物质活动;

其次心理是一种内隐的观念形态,行为则是一种外显的躯体运动和生理变化。

密切联系:

一心理支配与调控行为;二是行为表现与反馈心理。

第二节心理的本质

1.心理的本质:

心理是脑的机能;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应

◆心理是脑的机能:

一脑是心理的器官;二心理的产生是脑的反射。

◆2.反射:

是有机体通过神经系统对外刺激做出的规律性反应。

(科学研究证明,心理现象就其产生的方式而言,是脑的反射活动。

反射是脑或神经系统的基本活动形式

◆2.1反射弧:

是实现反射活动的神经结构。

包括:

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其过程分为三个环节:

开始、中间、终末环节。

◆2.2无条件反射:

是动物在种族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并通过遗传而获得的,不需要任何学习和训练就可以实现的反射。

(固定的神经联系)

◆2.3条件反射:

是个体为适应环境变化,在无条件反射的基础上,经过学习和训练建立起来的反射。

(暂时性神经联系)

◆2.4条件反射是一种信号活动,以具体事物作为信号刺激所建立起的条件反射系统叫第一信号系统;

以语言、文字作为信号刺激所形成的条件反射系统叫第二信号系统。

2.5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应:

⑴心理内容的客观依存性、⑵心理现象的观念形态、⑶心理活动的主观性、

⑷心理反应的能动性、⑸心理发展的社会文化制约性。

◆2.6辨析:

只要是正常的脑就有心理。

这句话是错误的,心理是脑的肌能,人脑作为反映外界的物质器官,是产生心理现象的自然前提和物质基础,只有在客观事物的作用下,脑才会有心理现象。

心理的产生是人脑的反映机能与外界客观现实的反映内容的高度统一,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反映,所以说心理是主客观的统一。

2.7野生孩说明:

人的心理并不是天赋的,也不是脑的一种自然属性。

人的心理是在人类社会活动中产生的,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

2.8亚里斯多德的著作《论灵魂》是世界上第一部论述心理想象的著作。

第三节心理学的发展

1.1879年,冯特在德国的莱比锡大学创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实验室,这被公认为是心理科学独立的标志。

◆2.心理学发展历史中的主要流派:

(一)构造主义心理学

构造主义,其主要代表人物是现代科学心理学的创始人冯特和他的学生铁钦纳。

构造主义认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人们的直接经验即意识,心理学的研究任务就是分析心理结构,寻找心理的元素。

构造主义认为心理的基本元素主要有感觉、意象、感情三类。

(研究方法:

实验内省法)

(二)机能主义心理学

机能主义的代表人物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詹姆斯和杜威。

机能主义认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描述意识的进程与状况,描述意识对社会适应的功能。

技能主义的这个特点,推动了美国心理学研究向实用主义的方向发展。

研究方法:

除了内省法以外,还引入观察、测验以及问卷调查等方法。

(三)行为主义心理学

行为主义是科学心理史上非常重要影响的心理学流派,其创始人是美国心理学家华生。

华生反对研究意识,反对内省的研究方法,主张心理学用实验方法来研究外显行为。

由于其否认意识,主张心理学只研究人的行为,所以被称为“无脑的心理学”。

研究方法:

反对使用内省,主张采用客观的实验方法。

(四)格式塔心理学

“格式塔”心理学是20世纪初在德国涌现的一个心理学流派,主要代表人物有德国心理学家韦特海默、柯勒和考夫卡。

格式塔心理强调心理作为一个整体的意义,整体大于部分之和。

(五)精神分析心理学

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是奥地利精神病医师、心理学家弗洛伊德。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内容极为复杂主要包括:

潜意识学说、人格结构和人格发展阶段学说、性欲论。

人格结构由本我、自我、超我三部分构成,按照快乐原则、现实原则、道德原则指导调节人的行为。

◆3.当代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取向

(一)认知心理学

1967年,美国心理学家奈塞尔发表了《认知心理学》一书,标志着现代认知心理学的正式诞生。

认知心理学用来解释我们凭感官接受信息、贮存信息以及运用信息的历程。

(认知心理学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包括对人的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等心理过程的研究;狭义的指信息加工心理学,研究感官的信息接收、储存、提取和应用等信息加工过程。

(二)人本主义心理学

人本主义心理学主要代表人物有马斯洛、罗杰斯。

人本主义认为,心理学研究的主要任务在于了解人,揭示人的本质,以人为本,用整体分析法对人做出完整的描述。

第四节:

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1.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原则:

⑴客观性原则;⑵系统性原则;⑶发展性原则;⑷道德性原则;

2.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变量:

⑴刺激变量;⑵个体变量;⑶反应变量

⑴刺激变量:

是指引起人的心理活动或行为反应的刺激因素及特征

⑵个体变量:

又称为品质变量,主要指研究对象本身具有的属性、类别、及等级等方面的特征或差异。

⑶反应变量:

指个体行为变化的种类和特征。

3.心理学研究的基本过程:

⑴选择和确立课题;⑵确定研究设计;⑶搜集资料;⑷分析资料;⑸做出结论。

◆4.心理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⑴观察法;⑵调查法;⑶测验法;⑷实验法

⑴观察法:

是有计划地对研究对象进行系统的观察以取得研究资料的方法

⑵调查法:

是以提问的方式搜集资料以确定各种事实间的联系或关系的方法。

⑶测验法:

是运用标准化的量表考察,测定人的心理特征与行为特点以及心理差异的方法。

⑷实验法:

是实验者控制的情境下系统的操纵某种变量,考察此种变量对其他变量产生的影响,从而探索心理活动规律的方法。

第五节心理学与教育

◆1.心理与教育的辩证关系:

⑴学生的心理是教育依据的背景与前提

⑵教育促进学生心理的发展

⑶心理研究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

⑷教育实践丰富和深化着心理学研究

◆2.心理学的教育作用:

⑴测量与描述学生的心理状况与发展水平

⑵解释与说明教育情境中的心理现象和问题

⑶预测和控制教育主体的心理活动与行为反应

3.心理学在教育中的应用分支:

⑴教育心理学;⑵儿童发展心理学;⑶学科教学心理学;⑷学校心理学

第二章心理活动的一般规律P38-96

第一节意识活动

1.意识的理解:

⑴意识是一种觉知

⑵意识是一种高级的心理机能

⑶意识是一种心理状态

2.意识的不同水平:

⑴焦点意识:

指人全神贯注于某种事物时所得到的清晰明确的意识经验。

(茶不思饭不香)

⑵边缘意识:

是人在似知非知的情形下获得意识。

(视而不见)

⑶下意识:

指在不注意或略微主义的情况下得到的意识(初为人母对婴儿的轻微响动都格外注意)

⑷前意识:

是指已经储存在头脑中,但是只有在需要时对其进行检索使用才意识到的信息。

⑸潜意识:

指潜藏在意识层面下的感情、欲望、恐惧等复杂经验。

◆3.1.注意:

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有两个明显特征:

指向性和集中性。

注意的指向范围越大,其集中性就越差;反之指向范围越小,集中性越好。

◆3.2注意的功能:

⑴选择功能;⑵保持功能;⑶调节和监督功能

▲3.3注意的外部表现:

⑴适应性动作;⑵无关动作的停止;⑶呼吸运动的变化

◆3.4注意的分类:

分为:

有意注意、无意注意,有意后注意

3.4.1无意注意:

是一种事先没有预定目的,不需要作任何意志努力的注意,也叫不随意注意。

无意注意的产生与刺激特点和个体状态两方面因素相关:

刺激物的特点包括:

⑴刺激物的强度;⑵刺激物之间的对比关系;⑶刺激物的活动变化;⑷刺激物的新异性

个体状态包括:

⑴个体的需要、兴趣;⑵情绪和精神状态;⑶知识经验、期待的因素

3.4.2有意注意:

是指具有预定目的,需要作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也叫随意注意。

◆引起和保持有意注意的条件是:

⑴加深对活动目的的任务的理解

⑵合理组织活动

⑶培养间接兴趣

⑷排除干扰

3.4.3有意后注意:

指有预定的目的,但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3.5注意的品质与培养:

注意的范围、注意的稳定性、注意的分配、注意的转移

3.5.1.注意的范围:

是指人在同一时间能清楚把握的对象的数量。

受以下因素影响:

知觉对象的特点、活动的任务、知识经验。

3.5.2.注意的稳定性:

是注意在时间上的一种特征,指将注意维持在同一对象或同一活动而不改变的现象。

注意的稳定性一方面与对象的特点有关,另一方面与人的主观状态有关。

3.5.3.注意的分配:

是在同一时间内,将注意指向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的事物。

条件:

⑴在同时进行的两种活动中,必有有一种活动已经非常熟练,达到自动化程度

⑵同时进行的几种活动间具有内在联系。

3.5.4.注意的转移:

是指人根据新的活动任务,主动将注意从一种事物改变到另一个事物上。

取决因素:

⑴大脑皮层神经兴奋过程和抑制过程相互转换的灵活性

⑵原来注意的紧张度⑶新的注意对象的特点

第二节:

认知活动

认知活动是人们获取客观世界知识,获取客观事物信息的心理活动,主要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等活动形式。

◆1.1.感觉:

是人脑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是信息向大脑传递或大脑接受信息的过程。

感觉的产生需要连个基本条件:

健全的分析器(感受器、传入神经、感觉中枢);一定强度的适宜刺激。

◆感觉的重要性表现为:

⑴感觉是人关于客观世界的一切知识的源泉,是一切高级复杂的心理活动的基础

⑵感觉是维持机体与环境平衡保证人的心理活动正常进行的必要条件。

实验证明感觉是人类活动的必要条件。

▲1.2感觉的分类:

信息来源不同分为外部感觉与内部感觉;

外部感觉主要包括:

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皮肤感觉(温度觉、触压觉、痛觉);

内部感觉主要包括:

运动觉、平衡觉、内脏觉。

◆1.3感觉阈限与感受性

感受性是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产生感觉的能力。

感觉阈限是指能引起感觉的持续了一段时间的刺激量,感觉阈限越高,说明感受性越低;反之感觉阈限越低,则感受性越高。

(感受性与感觉阈限之间存在着反比关系。

绝对感觉阈限:

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而对这一最小刺激量的察觉能力成为绝对感受性。

差别感觉阈限:

使人产生差别感觉的刺激物之间的最小差异量,而对这一最小差异量的感觉能力成为差别感受性。

(韦伯定律:

K=△I/I,I为原刺激量;△I为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增量;K成为韦伯分数)

▲1.4感觉的规律:

感觉的适应;感觉的对比;感觉间的相互作用

感觉的适应:

刺激物持续作用于感觉器官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存在明适应、暗适应。

暗适应:

是在微弱光线的持续作用下视觉感受性提高的现象。

明适应:

是在强烈光线的作用下,视觉感受性降低的过程。

◆(“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描述的是嗅觉适应的现象)

感觉的对比:

是同一感受器接受不同刺激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感觉间的相互作用:

是不同刺激作用于不同的感受器,产生不同的感觉时,相互影响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2.1知觉:

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反映。

感觉和知觉的区别:

1.感觉获得的是关于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知觉获得的是对事物整体反映;2.感觉的产生

主要依赖刺激物的性质和健全的生理机制,知觉的产生中个人的知识经验则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感觉与知觉的联系:

感觉和知觉都属于对事物的感性认识阶段,所获得的都是事物外部形象、表面特征的认识;在实际的心理生活中由于人有经验的作用,总是会对感觉信息迅速进行组织解释,因此单纯的感觉形象几乎不存在,感觉产生后总会迅速转化为知觉,知觉认识以感受信息为基础。

2.2知觉的分类:

⑴按知觉活动中分析器起主导作用分:

视知觉、听知觉、触摸知觉

⑵按知觉的对象分:

物的知觉(空间知觉、时间知觉、运动知觉)、人的知觉

空间知觉是对事物的空间特性和关系的反映

时间知觉是对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和延续性的反映

运动知觉是对物体的空间位移变化的反映

⑶根据知觉是否反映了客观事物分:

正确知觉、错觉

2.3观察是知觉的一种特殊形式,是有目的有计划,有思维参与的比较持久的知觉。

◆2.4.知觉的特性:

知觉的选择性;知觉的整体性;知觉的理解性;知觉的恒常性

◆2.5影响知觉选择性的因素:

⑴影响知觉选择性的刺激物因素即客观因素:

第一对象与背景的差异;第二对象与背景的相对活动关系;第三对象的特征

⑵影响知觉选择的主观因素主要包括:

经验、情绪、动机、需要、兴趣等。

2.5.1知觉的整体性:

将相关刺激物组织为一个整体,刺激物的特点符合原则有:

接近原则、相似原则、连续原则、闭合原则、好图行原则、同域原则。

2.5.2知觉的理解性:

在知觉事物时,人们总是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来理解事物或赋以事物一定的意义。

受影响的因素:

第一知识经验,第二言语指导,第三实践活动环境。

2.5.3知觉的恒常性包括

大小恒常性:

熟悉事物当其距离我们远近在一定范围内变化时,我们对事物大小认识保持不变的特性

形状恒常性:

是指从不同角度观察事物时,对事物形状认识保持不变。

明度恒常性:

是指照明的亮度改变时,对事物的表明亮度知觉不变的特性。

颜色恒常性:

是指在不同照明条件下,人们可以正确地反映事物本身颜色不受照明影响的特性。

◆2.6记忆:

是人脑对外界输入的信息进行编码、储存和提取的过程。

◆2.6.1记忆分类:

⑴形象记忆、语词逻辑记忆、情绪记忆和运动记忆。

⑵情景记忆和语义记忆⑶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

形象记忆是以感知过的事物的具体形象为内容的记忆。

语词逻辑记忆是以语词所概括的逻辑思维结果为内容的记忆。

情绪记忆是以体验过的情绪情感为内容的记忆。

运动记忆是以个体实际操作过的动作、运动及其系统为内容的记忆。

情景记忆是对个人亲身经历的与特定的时间地点有关的信息的记忆。

语义记忆是对特定的时间和地点无关的一般知识、规律的记忆。

外显记忆:

是指个体需要有意识或主动地收集某些经验用以完成当前任务所表现出的记忆。

内隐记忆:

是指在不需要意识或有意回忆的情况下,个体的经验自动对当前任务产生影响所表现出的记忆。

2.6.2记忆表象:

简称表象,是指感知过的事物不在眼前时,人们在头脑中出现的关于该事物的形象。

◆2.6.3记忆表象的特征:

直观性;概括性(表象是感知到思维的过渡,是认识过程的重要环节)

◆2.7记忆信息的三级加工模型:

感觉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

2.7.1.感觉记忆是感觉刺激停止后所保持的瞬间记忆。

特点:

⑴具有明显的形象性;

⑵感觉记忆中保持的时间很短;

⑶感觉记忆容量大,几乎进入感官的所有信息都能被登记;

⑷感觉记忆的痕迹容易衰退。

2.7.2.短时记忆是指信息经一次呈现后,保持时间在一分钟以内的记忆。

(容量非常有限)

◆特点:

⑴信息保持的时间很短;

⑵记忆容量有限,一般为7+-2组块;

⑶可被意识到,可以通过复述转入长时记忆系统。

◆2.7.3长时记忆是指学习的资料,经过复习或精细复述之后,在头脑中长久保持的记忆。

(一分钟以上)

特点:

⑴记忆容量非常巨大;

⑵保持时间很长;

⑶是一种备用性的记忆

◆2.7.4心理学上,把记忆的过程划分为三个环节:

识记、保持、再认和回忆。

2.8识记:

是对材料进行铭记并在头脑中留下记忆痕迹的过程。

(就是对信息的输入、编码过程)

◆根据识记有无明确目的分为:

有意识记与无意识记;根据识记材料是否有意义分为:

意义识记与机械识记

◆2.8.1影响识记的因素:

主观:

识记者主观因素(识记者是否有明确目的、识记者的态度;)

客观:

识记材料的因素(性质数量等);识记方法

◆2.9保持:

就是识记过的记忆信息在头脑中储存、巩固的过程。

◆2.9.1影响保持的因素:

⑴识记材料的性质;

⑵识记材料的数量;

⑶识记材料的意义和作用;

⑷学习程度对保持的影响。

(150%的学习程度是最佳学习程度)

2.10再认是指经验过的事物再次出现,感到熟悉并能识别确认的过程。

2.11回忆:

是指过去经验的事物不在眼前,能在头脑中重新呈现并加以确认的记忆过程。

◆3.遗忘是指识记过的内容不能再认与回忆或者是错误的再认与回忆。

分为暂时性遗忘和永久性遗忘

暂时性遗忘是指被识记过的内容一时不能被提取,但在适宜条件下该内容不需要重新学习就可以恢复的现象。

永久性遗忘是指被识记过的材料,不经过重新学习就不能再恢复的现象。

3.1遗忘的原因:

⑴记忆痕迹衰退说;⑵干扰抑制说;⑶线索依赖说;⑷压抑说

干扰抑制认为有两种主要的干扰:

◆前摄干扰是指先前的学习项目对后面的学习项目的干扰作用。

倒摄干扰(后摄干扰)是指后继的学习项目对先前的学习项目的干扰作用。

◆3.2遗忘的规律:

艾滨浩斯遗忘曲线,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是先快后慢。

◆3.3科学的复习原则:

(是在学习上对抗遗忘的最有效方法)

⑴复习要及时;

⑵合理分配复习时间;

⑶将反复阅读与尝试记忆相结合;

⑷复习多样化;

⑸活动有助于记忆。

4.思维:

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是在问题解决过程中突出表现出来的一种高级认知活动。

◆间接性和概括性是思维的两个基本特征。

所谓间接性是指人能以某些事物为中介,对于那些人们没有亲身经历的、甚至是不可能亲自经历的事物产生认识

所谓概括性是指人能在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将一类事物的共同本质特征抽取出来。

◆1.根据思维活动的凭借物不同把思维分为:

动作思维、形象思维、抽象思维

2.根据思维探索问题的方向不同,分为聚合式思维和发散式思维

3.根据思维是否具有新颖性独特性分为:

常规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4.根据思维过程是否有清晰意识分:

直觉思维和分析思维

4.1.动作思维是凭借实际操作来解决问题的思维形式,

4.2.形象思维是凭借直观形象或表象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

4.3.抽象思维是以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的基本形式,以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具体化为思维的基本过程,揭示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规律的思维。

4.4.聚合式思维也称求同思维,是把问题所提供的各种信息聚合起来得出一个正确的答案或一个最好的解决方案的思维方式。

4.5.发散式思维也称求异思维,是沿着各种不同的方向去思考,追求问题的各种可能的答案的思维方式。

4.6.常规思维是运用已获得的知识经验,按现成的方案进行问题解决的思维。

4.7.创造性思维是重新组织已有的知识经验,提出新的方案或程序,以新颖独特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

4.8.直觉思维是一种非逻辑思维,它是人脑对于突然出现的新问题、新事物和新现象,能迅速理解并做出判断的思维方式。

4.9.分析思维也称逻辑思维,是严格遵循逻辑规律,逐步进行分析与推导最后得出合乎逻辑正确答案或做出合理的结论的思维过程。

4.10.问题是指不能用直接已有知识,但可以间接用已有知识解决问题情境。

◆问题的构成一般都要具备三个基本部分:

给定、目标、障碍。

4.10.1.所谓问题解决,是包括一系列的认知操作阶段的、有目的的复杂的思维活动。

4.11.2.问题解决特征:

目的指向性;操作序列;认知操作。

4.10.3.问题解决的过程:

①确定问题;②定义问题;③形成策略;④组织信息;⑤分配资源;⑥监控;⑦评估。

◆4.10.4.问题解决的策略:

算法式策略:

是指明解题步骤的一套规则;一个问题如果有算法,只要按照其规则进行操作,就能获得问题的解决。

(效率低,费时费力,不一定能获得清晰算法)

启发式策略,根据一定的经验在问题空间进行探索,以达到问题解决的一种办法。

(效率高,不一定能解决问题)

常见启发式策略的类型:

手段-目的分析法;逆向工作法、简化法、假设检验法。

◆4.10.5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问题情境,问题的表征;思维定势;功能固着;知识经验;动机水平。

问题情境就是问题呈现的知觉方式、刺激模式。

问题的表征是指用自己的话来表达问题的结构,从而形成解决问题的途径。

思维定势是指心理活动的一种准备状态,它影响问题解决时的倾向性。

功能固着是指在问题解决时只看到事物的通常功能而看不到其他方面的可能功能的现象。

(邓克提出功能固着对解决问题的影响)

◆动机水平和问题解决效率之间呈现一种倒U行的曲线关系。

5.创造:

创造是人类的一种社会活动,其基本特征是面向社会提供新颖、独特、前所未有的,具有社会意义的产品或成果。

5.1.创造性:

从事创造活动所具有的心理品质、特征称为创造性。

主要包括创造性人格和创造性能力。

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性想象是创造性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5.2.创造性思维:

是指以新颖独创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

◆5.3.创造性思维的特征

⑴思维结果的新颖性和效用性

⑵创造性思维是发散式思维和聚合式思维相结合的产物

⑶创造性想象的积极参与⑷灵感状态

◆5.4.创造性思维的过程:

准备期;酝酿期;豁朗期;验证期。

◆5.5.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⑴培养好奇心,激发求知欲⑵培养学生的发散式思维和聚合式思维能力

⑶加强学生创造性思维方法的训练⑷引导学生多参加创造性活动。

第三节情意活动

1.情绪与情感的定义:

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个人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及相应的行为反应。

◆情绪与情感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形式(体验是情绪与情感的特征)

◆情绪与情感的区别:

⑴两者产生基础不同:

情绪多是与生理需要满足与否相联系,情感多是与社会性需要满足与否相联系

⑵两者发生、发展的时间不同:

情绪发展在先,情感体验发生在后。

⑶两者的表现形式不同:

情绪具有情境性、暂时性、冲动性、外显性;

情感具有稳定性、深刻性、持久性和内隐性

◆情绪与情感的联系

⑴情绪是情感的基础,情感离不开情绪。

⑵对人类而言,情绪离不开情感,是情感的具体表现

◆2.情绪的功能:

⑴(适应功能)情绪是适应生存的主要心理工具

⑵(动机功能)情绪是激发心理活动和行为的动机

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