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文阅1.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303824 上传时间:2023-01-05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36.4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社科文阅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社科文阅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社科文阅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社科文阅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社科文阅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社科文阅1.docx

《社科文阅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社科文阅1.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社科文阅1.docx

社科文阅1

教学设计

专题二十二二十三社科文阅读

一、内容及其解析

阅读一般论述类文本,主要包括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议论和说明类文章。

1.社会科学类

常常指研究社会科学的文章,如政治经济学、教育学、语言学、文化学、文艺学、历史学等方面的文章

2.自然科学类

主要指研究自然科学的文章,如天文学、考古学、医学、生命科学等方面的文章。

 能力层级:

  B级理解  C级分析综合E级鉴赏评价

二、目标及其解析

目标:

1、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句子的含义;2、分析表达的思想内容;

3、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4、分析文章结构与思路;

5、归纳内容要点;6、概括中心意思;

7、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8、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像等。

解析:

阅读社科类的文章,应该从理解重要词语,重要句子入手,进而对文章进行整体关照,把握全文主旨。

(见三、社会科学类文章阅读要领)

三、教学问题诊断分析

高考对社科文阅读的测试,覆盖面宽,思维容量大,题型丰富,能力要求高,综合性强,主要用来考查学生对知识掌握的牢固性、思维的深刻性和运用语言的灵活性,因此,试题的区分度大,失分率较高。

四、教学辅助手段

多媒体PPT

五、教学过程设计

 

(一)教学流程

(二)、近年社科文阅读试题发展动向

1.增加主观题,实实在在考查考生筛选信息的能力。

例如1:

06年北京卷

第16题:

作者从审美角度,指出天坛的意境是崇高、祥和、清音词概括一下故宫的建筑意境。

答:

、、。

例如2:

07年上海卷

2.增加运用题,体现了从知识能力到过程方法的全面考查。

例如:

06北京卷第17题:

天坛大约有十万株树,你认为这些树木的作用与本文所概括的“高、圆、清”三点中的哪一点关系最大?

为什么?

3.引入情境题,在“模拟状态下”考查考生的创意、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05年上海卷第5题:

你将受邀参加全国民间工艺研讨会,请就如何振兴剪纸艺术准备一份发言提纲。

设计意图:

让学生了解近年高考社科文阅读试题发展动向。

师生活动:

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回答.

(三)、社会科技类文章阅读要领

阅读社会科学类的文章,应该从理解重要词语,重要句子入手,进而对文章进行整体关照,把握全文主旨。

阅读时应特别注重下列几点:

1.归纳内容要点

  在阅读理解的过程中,言语的转化,即读者用自己的话语归纳文章的主要内容,是阅读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社科文阅读检测,往往要从归纳内容要点的角度来出题。

2.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

  观点态度,是文章内容的核心,是文章的灵魂。

阅读中重视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这是很显然的,不过,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应包含这样两点要求:

(1)确认作者的观点,能判断某种说法是否符合作者的观点;

(2)能分析作者的观点,包括能分析作者提出某种观点的原因,说明作者是提出某种观点的依据。

这两点常常就是命题者考查对作者观点把握程度的命题角度。

3.分析文中所运用的材料

  社科文总是要运用材料,但运用的具体情况则比较复杂。

有的是用来证明自己的观点,有的用来反驳别人的观点,有的用来表述某种看法。

从运用的角度来说,有肯定的,也有否定的,还有局部肯定局部否定的,都要分辨清楚。

我们必须正确理解材料本身的含意,弄清作者引用的意图,分析引用前后各说了哪些话,这样才能根据试题的要求正确答题。

设计意图:

让学生了解近年高考社会科技类文章阅读要领。

师生活动:

教师归纳要领,学生识记。

(四)、常见题型解题思路

1、概念词语理解题型

 解题思路:

找出选项相对应的内容区域,划出文章中相对应的语句,联系词语的本义,抓住语境义。

例如:

2006年安徽卷“关于'天人合一思想”,就是第二自然段的内容,可理解为具有民族色彩鲜明、内涵丰富深刻而内容十分复杂的特点。

2、句子理解题型

解题思路:

首先理清复杂句子的结构关系,适当作些句子成分的分析;其次要对修饰成分认真思考,这是选项比较的重点。

找出文中相对应的阐释,与选项逐字逐句对照、比较。

分析原因和结果的关系,分辨先后顺序,检查该选项的解释与全文或全段的倾向性是否一致。

例如:

2006年浙江卷“对插入语‘如果不是不可能的话’的作用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例如:

2006年浙江卷“对插入语‘如果不是不可能的话’的作用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信息筛选题型

解题思路:

找出选项相对应的内容区域,依次筛选。

原文内容与选项保持一致,选项与题干要能构成因果关系。

略过无关紧要的信息,如举例、描写等,抓住本质特征。

例如2006年浙江卷“下面不属于导致人类学缓慢成长的原因的一项是”。

4、要点概括题型

解题思路:

找出文章中相对应的语句,抓住文中议论抒情的句子。

转述内容要与原文内容逐一相对。

概念不能随意扩大或缩小,因果、前后关系不能颠倒。

注意选枝之间的比较,如果选项中有内容矛盾的选项必有一错。

例如2006年天津卷“不同时期对'学习型社会'的认识,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5、推断想象题型

 解题思路:

找出推断的根据。

注意叙述角度和表达方式的转换。

分辨可能与必然、必然与或然、未然与已然、全称与特称。

推断不夸大,不缩小,不无中生有。

所有的判断都必须来自原文,切切不可以主观臆断,建议先通读全文,标好段落,初步掌握全文意思。

先做最后一道选择题,对全文有一个整体的把握再做其余三道选择题。

找到题干中句子在原文中的位置,前瞻后顾,整体把握,多用排除法(尤其是表述绝对的选项)。

例如2006年江苏卷“根据文中信息,以下推断不恰当的一项”。

设计意图:

让学生了解近年高考社会科技类文章常见题型解题思路。

师生活动:

教师讲解并提出问题,学生回答。

(五)、阅读注意事项

1.注意表达技巧

  社科文运用的表达技巧主要是为说理服务的,所涉及的技巧主要是谋篇布局的技巧和修辞技巧等。

对社科论文的表达技巧,不要脱离所说之“理”作孤立分析。

2、准确寻找,定位提取。

做到“三个清楚”:

题目问什么,要我答什么;答案定位在文章的哪一部分;答题的具体要求是什么。

如果是表述题,要读出命卷人在设题时给我们提供的解题“信息”。

如题目中“用文中的原话回答”,隐含的信息是,答案就在文中的某个地方,无需再加工,照抄就行;“用自己的话来概括”隐含的信息是,答案不是在一个地方,它可能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地方,你必须找全它们,然后进行概括和归纳;“答案不超过30字”隐含的信息是,答案在25字左右。

3、仔细比较,分析综合。

把选项和与文本有关的信息结合起来,仔细比较,设置的每个干扰项,都应从原文中找出依据排除。

如果是文字表述题,要善于梳理设问与应答之间的关系,整合出有效信息。

要坚信,大多数题目在文里是能够“抠”出答案的。

当然,找出的语句不一定能够直接使用,还必须根据题目要求进行加工,或摘取词语或压缩主干或抽取要点或重新组织。

即使是归纳概括整段整篇文意也必须充分利用原文。

设计意图:

让学生了解近年高考社会科技类文章阅读注意事项

师生活动:

教师讲解,学生识记。

(六)、社科文客观题命题设置的陷阱

所谓陷阱,也就是命题者设置的干扰项。

社科文阅读要注意下面一些陷阱:

将题干中否定陈述转换为肯定陈述,有"根据"、"证据"、"原因"等字样的题干,选项与题干之间要能构成因果关系;将称代内容替代称代词,使称代词与称代内容保持一致;推导的选项在原文中无根据,无前因后果;将未然与已然、原因与结果、先与后、夸大与缩小、部分与全体的区别混淆。

1、断章取义

所谓断章取义,是指概括内容信息不全面,就妄下结论,使论题不全面。

如2001全国高考卷《铜奔马正名》第2题,题目要求考生找出不用于作者否定“飞廉铜马”一名时所用证据的一项。

作为这个题答案的C项是这样表述的:

“两汉之间神话颇多,汉代画像石中就有人骑神兽、神龙的景象。

”这句话在原文中是可以找到的,且就在集中阐述作者否定“飞廉铜马”一名原因的一段,可为什么不对呢?

因为原文中这句话的后面还有这样一句话:

“但神兽归神兽,马归马,在这些图案中各有其形。

”这句话和前面选项的那句话合起来才能作为作者否定“飞廉铜马”一名的依据。

2.偷换概念

面对传授新知识、新信息的文章,要准确无误地把握那“惟一”的语义,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要准确无误地理解原文,首先要必须准确无误地理解概念。

命题者常常在此设置干扰项。

如2001年高考全国卷《铜奔马正名》第3题的A项“从古到今的诗文中,有许多用燕子比喻良马奔腾如飞的例子”就是偷换概念,原文的表述是“历朝多有以燕喻良马之诗文”。

古诗文中的“燕”并非现在人们说的“燕子”,两者不是同一概念。

由此看来,我们在解答试题时,对文中尤其是选项中出现的重要概念要予以特别的关注,力求在准确理解的基础上辨别真伪,作出正确判断。

3.张冠李戴

原文中用于指甲事物、甲现象的事物、现象在干扰项中用于指乙事物、乙现象。

例如2002年全国卷第8题题干为“下列对‘沙尘也是决定全球生态平衡的因子’这句话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其中选项B为“沙尘逐渐积聚形成沙尘暴,在全球范围内起了保持生态平衡的作用。

”从选文来看,第3段是讲沙尘在土壤和水循环方面的积极作用,是决定全球生态平衡的因素之一。

而第8题B项将这种作用说成是沙尘在形成沙尘暴这一过程中的作用,显然出了张冠李戴的毛病。

4.无中生有

所谓无中生有,就是选项中的信息,在原文中找不到,也不能由原文推断出来。

例如2002年全国卷第10题题干为“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其中选项A为“沙尘暴曾给新西兰、意大利、法国等国家带来好处,因而必将被人类所利用。

”选文第2段主要讲沙尘暴的作用。

从节选部分来看,原文只讲了给新西兰带来好处,并没有讲给意大利、法国带来好处,由此可知A项中说给“意大利、法国等国家带来好处”属无中生有。

5.故意扩大

所谓故意扩大,是指不是实事求是,而是夸大某种作用、程度或扩大答案的范围。

例如2001年全国卷选文第3段倒数第3句为:

“两汉之间神话颇多,汉代画像石中常有人骑神兽、驾神龙升天的景象,亦有骑马的形象,但神兽归神兽,马归马,在这些图案中各有其形。

”第20题题干为“根据原文所给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其中选项1为“在汉代画像石中,凡是有人骑马形象的图案,就不属于神话故事”。

从选文来看,汉代画像石的图案中有人骑神兽的形象,也有人骑马的形象,虽然神兽归神兽,马归马,两者各有其形,不相混淆,但作者并没有说神兽和马分别出现在两种不同的图案中,更没有说凡是有人骑马形象的图案中,就没有神兽、神龙的形象,就不属于神话故事,由此可见,C项的推断超出了原文所给信息的范围,所得出的判断是错的。

6.颠倒关系

所谓颠倒关系,是指原文中事物间的关系是特定的,而干扰项却故意将这种关系颠倒。

例如2000年全国卷第20题题干为“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其中选项A为“利用钠原子降低光速的代价要小于利用铷气。

”选文第l段指出,科学家利用冰冷的钠原子降低光速,但是要把原子(也包括钠原子)冷却到接近绝对零度是非常困难的。

第2段说,用热的铷原子来降低光速则要简单得多。

由此可见,利用钠原子降低光速的代价应该大于利用铷气。

显然,A项将两者的关系颠倒过来了。

7.强加因果

所谓强加因果,就是把没有因果关系的说成是因果关系。

例如2002年春季高考卷,社科文阅读第19题D项:

“18世纪70年代,东印度公司因把鸦片大量销售给印度农民,而一度岌岌可危。

”东印度公司一度岌岌可危的原因是把鸦片大量销售给印度农民吗?

通过阅读原文,我们知道并非如此,其真正原因是“经营不善”。

显然,本题就是犯了强加因果的毛病。

8.横加武断

所谓横加武断,是指把“未然”“或然”“将然”或推想的结果,说成是“已然”“必然”的结果。

就是将原文没有发生的事情当作已经发生的,将原文可能出现的情况当作必然出现的情况来设置干扰项。

例如2000年全国卷选文第6段最后一句是:

“他们已在考虑运用这个原理制造一个廉价高效的紫外线源,由于紫外线波长短,因此可以用来读取刻录在光盘等媒介上的形状更小、排列更紧密的数据。

”第18题为“下列不属于韦尔奇所做实验的内容的一项是”,其中选项D为“制造廉价、高效的紫外线源,来读取光盘上的数据”。

对照原文可知,D项是韦尔奇小组正在考虑进行的工作,是韦尔奇“将做”实验的内容,而不是他“所做”实验的内容。

D项把“将然”当成了“已然”。

设计意图:

让学生了解近年高考社科文客观题命题设置的陷阱。

师生活动:

教师讲解并提出问题,学生回答。

六、典型例题解析

1、例题:

2008年全国一卷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盖天说与浑天说是中国古代天文学上两大主流学派的理论,两派都创造了许多天文仪器,用于观测、记录、研究和演示天象。

浑天学派的浑天仪和浑象奇瑰雄浑,在历史上备受推崇,盖天学派的圭表也广为世人所知。

其实,盖天派还创制了一种盖天图仪,同样闪烁着先哲智慧的光芒,然而遗憾的是,这种盖天图仪在中国天文学史上却鲜有提及,所以今天仍有必要介绍和探讨。

盖天说是中国一种古老的天文学理论,传说出自周人之手的《周髀算经》说:

“天象盖笠,地法覆盘。

”古人于伞盖之下,仰观其形有若天穹,于是绘制星辰图像于其上,就成为一幅盖天图。

与盖相类者有笠,笠无柄,顶戴于头遮日防雨。

用笠制作法天之器,作用与盖相同,故有“盖笠”一词。

但笠小盖大,盖上可以绘制更多星辰,这大约就是后代多称“盖天”的原因吧。

盖天图仪之形与天穹相似,人可站立其下仰视,也可以回转盖图以示天空星辰旋转,还可以斜置以演示北极倾斜之状。

既简单又直观,可谓古人法天最理想的器具。

这种图,天区星度布局比较均匀,完全不像后来的平面盖天图误差那么大。

但古代完整的盖天图仪并没有流传下来,我们只能就相似的车盖等来探讨其形制。

《隋书》中记有一辆南齐帝车:

“及平齐,得其舆辂,藏于中府。

……有乾象辇,羽葆圆盖,画日月五星,二十八宿,天街云罕。

”乾象即天象,这正是盖天图仪的形制。

另一类盖天图绘于古墓葬中,汉至隋唐的许多墓室设为穹顶,上绘天象,虽稍简陋,但屡见不鲜。

流传于古籍中的平面盖天图,则是将球面图形加以平面化,其好处是制作简易,方便携带。

但这样一来所绘星位必然因照顾角度而牺牲距离,而与实际天象不合,于是广受诟病。

其实,在表现天象方面,浑天派也有缺点。

浑象上绘出的星图是目视星空的反象,相当于人从天外向下俯视。

从这一点说,它还不如盖天图直观形象。

中国历史上曾多次发生浑盖之争,由于浑天说占据了主导地位,盖天图仪遂长期为人们所忽视。

今天再进行浑盖之争当然已经毫无意义,但如果把盖天图仪纳入人类天文学史,则依然是很有意义的。

 

(摘编自秦建明《盖天图仪考》)

5.下列关于作者写作本文原因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盖天学派跟浑天学派一样,也是中国古代天文学的主流学派,创造了许多天文仪器。

B.浑天学派的浑天仪和浑象,以及盖天学派圭表在历史上备受推崇,广为世人所知。

C.盖天图仪和浑天仪等,都是古代用于观测、记录、研究和演示天象的重要天文仪器。

D.盖天图仪是盖天学派创制的,这一仪器闪烁着先哲智慧的光芒,但后人却鲜有提及。

【答案】B。

【解析】本题重点考查考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能力层级C级。

B项混淆人事。

原文“浑天学派的浑天仪和浑象在历史上备受推崇,盖天学派的圭表也广为世人所知”,题干混淆为“浑天仪、浑象、圭表”这三种事物“历史上备受推崇,广为世人所知”。

6.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作为天文学理论的盖天说诞生甚早,在春秋时代周朝人所著的《周髀算经》中就有“天象盖笠,地法覆盘”的说法。

B.盖天图仪状如伞盖,上绘日月星辰,人可站立其下仰视。

盖图可以旋转、倾斜,演示星辰运动状态。

C.古代完整的盖天图仪实物已经失传,但在古人的车盖、墓室穹顶上仍绘有盖天图,形制与其相似。

D.平面盖天图虽然所绘星位因照顾角度而牺牲了距离,但是比起浑象来,仍然显得直观形象,而且容易携带。

【答案】A。

【解析】本题重点考查考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能力层级C级。

A项或然当必然。

原文“传说出自周人之手的《周髀算经》”是或然,题干变成“春秋时代周朝人所著的《周髀算经》”,变成必然。

7.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所谓“盖天图”是说像伞盖一样的天象图,但古代也有用笠制作的法天之器,所以应该也有以“笠”为名的图。

B.虽然从古人车盖和墓室穹顶上所绘制的盖天图可以探知古代盖天图仪的主要形制,但是盖天图仪原物必定更加复杂。

C.正因为浑象上绘出的星图是人们目视星空的反象,所以浑象上星辰的位置、距离也有不符合实际天象的。

D.历史上曾多次发生浑盖之争,最后浑天说占据了主导地位,但盖以仰视,浑以俯视,应该说两者各具其妙。

【答案】C。

【解析】本题重点考查考生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象的能力,能力层级C级。

C项无中生有。

文中也没有“浑象上星辰的位置、距离也有不符合实际天象的”的信息,从“浑象上绘出的星图是人们目视星空的反象”无法推论出“浑象上星辰的位置、距离也有不符合实际天象的”。

2、目标检测:

2004年高考全国卷4

阅读下面的一段文字,完成7—10题。

茶马古道

①今天人们所说的“茶马古道”,源自古代的“茶马互市”,即先有“互市”,后有“古道”。

而“茶马互市”是我国历史上汉藏民族间一种传统的贸易形式,唐代文献中就已经有所记载。

   ②到宋代,内地茶叶生产飞跃发展,其中一部分茶叶“用于博马,实行官营”,在四川的名山等地设置了专门管理茶马贸易的“茶马司”。

宋朝统治者为什么如此重视“茶马互市”呢?

当时契丹、西夏和女真等少数民族的崛起对两宋政权造成严重威胁,迫使朝廷同西南地区少数民族保持友好关系,以便集中力量与西北少数民族政权抗衡。

在这种情况下,“茶马互市”除了为朝廷提供一笔巨额茶利收入补充军费之需外,更重要的是,既满足了国家对战马的需要,又维护了宋朝西南边境的安全。

 ③那么,藏族为什么也很重视“茶马互市”呢?

因为藏族非常喜欢饮茶。

招待客人,首先端出来的就是茶;外出旅行,必带的也是茶;累了,饮几口热茶能立即消除疲劳;病了,饮一口浓茶能解毒去病;用煮过的茶叶喂牲畜,马吃了长膘快,牛吃了增加奶量。

尤其藏族平时食用肉、乳较多,喝茶可以解油腻、助消化。

对于长期以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为主的藏族来说,他们并不需要外界供给很多东西,但茶叶却是绝对不可缺少的。

  ④唐宋以后,汉藏人民之间通过“茶马互市”建立起来的友谊,一直延续到元、明、清。

元代为了加强对藏区的管理,在“茶马古道”沿线推行“土官治土民”的土司制度,把以“茶马互市”为主的交通线路定为正式驿路,并设置驿站。

从此“茶马古道”既是经贸之道、文化之道,又是治藏安藏之道。

⑤到了清代,“茶马互市”作为一种重要制度逐渐从历史地平线上消失,取而代之的是“边茶贸易”制度。

藏族对茶叶的需求有增无减,对其他产品如丝绸、布料、铁器等的需求也开始增加;而内地对藏区马匹的需求虽然减少,却对藏区皮革、黄金,以及虫草、贝母等珍贵药材的需求大幅增加。

这样,汉藏之间的贸易范围更加广泛,骡铃声声,马蹄阵阵,“茶马古道”沿线的民间贸易更加繁荣。

  ⑥“茶马古道”作为连接内地与康藏地区的交通大动脉,历经唐、宋、元、明、清,虽然最终消失,但它对促进康藏地区经济发展、加强汉藏民族融合、维护国家统一的历史作用不容低估。

7.下列关于“茶马古道”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所谓“茶马古道”是汉藏两族之间由于长期以茶易马而形成的贸易通道。

B.在宋代,“茶马古道”上的巨额茶利收入是当时全国军费的主要来源。

C.“茶马古道”到元代已成为一条经贸之道、文化之道和治藏安藏之道。

D.“茶马古道”为发展经济、团结人民和国家统一发挥了很大的历史作用。

 8.关于宋朝统治者重视“茶马互市”的目的,下列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与藏族等民族保持友好关系,以便同西北少数民族政权抗衡。

 B.以茶易马,可以满足国家连年战争中对马匹的迫切需要。

 C.汉藏之间的贸易往来,有利于维护宋朝西南边境的安全。

 D.藏族非常喜欢饮茶,以马易茶可以满足他们对茶叶的需求。

9.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为了官营茶马贸易的需要,宋朝在四川一些地方设置了“茶马司”。

B.茶叶在藏区可谓物尽其用,除供人饮用外,煮过的茶叶还拿来喂牲畜。

C.历史上,藏族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不需要外界供给除茶叶以外的东西。

D.“边茶贸易”取代“茶马互市”,促使汉藏民间贸易更加繁荣兴旺。

10.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古道”晚于“互市”,因此“茶马古道”的形成不应该早于唐代。

B.元代推行的“土官治土民”的土司制度,扩大了藏族地区的民族自治权。

C.清代以后,“茶马古道”由于“边茶贸易”的兴起而在历史地平线上消失。

D.内地对藏区皮革、黄金以及药材的需求大幅增加,使马匹的交易量减少。

设计意图:

通过联系近年高考典型题例,让学生熟悉题型,了解设题分值及设题难易程度,总结规律方法。

师生活动:

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回答,总结规律方法。

七、师生总结

高考科技类文章并不注重考查考生对科技知识的了解或掌握情况,而是从语文阅读理解的角度,考查考生对“高浓度信息”的快速阅读理解与把握的能力。

科学类文章阅读的考查核心是思维能力,主要是分析、判断和推理能力。

解题步骤:

第一步:

通读原文,整体感知

第二步:

审题,明确筛选范围

第三步:

查对原文,筛选整合

具体做法:

第一步:

勾画——读原文,读题干,读题肢。

第二步:

比照——联系上下文划区比照题肢,比照互证邻里试题的题干、题肢。

第三步:

分析——为比照做补充。

如四个题肢都在原文中可以找到依据,选谁就要分析。

基本方法:

查对原文,仔细分析

解题技巧:

换位思考,揣摩命题者的意图,看清命题设置的陷阱

口诀:

1、审清题意和要求2、看清文中有没有

3、弄清概念莫发愁4、修饰词语勿遗漏

5、“可能”“将来”不要丢6、“原因”“结果”不调头

7、夸大作用是吹牛8、外延改变也是错

9、意思相反最不该10、推测结论有缘由

设计意图:

回顾和总结本部分的主要内容。

师生活动:

在学生回顾与总结的基础上,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识记。

七、课后配餐(附学案于后)

八、教学反思

通过专题二十二、二十三的复习,学生基本能采用逐句快速阅读的方法通读全文,从整体上抓住文中提供的重要信息,同时动笔标画出每一段的关键词句,弄清楚各个选项内容都涉及到文中哪些段落或区域。

但在练习中,仍有同学不能准确圈定出答题所需信息的范围,筛选出与选项相关的有效信息,不能围绕每一个选项内容查找出文中相对应的语句,在将选项与原文信息进行比较时不能快捷地寻找到原文信息,节省不了答题时间,提高不了解题速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工作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