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变化解读之文言文阅读详解.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302668 上传时间:2023-01-05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244.3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变化解读之文言文阅读详解.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中考变化解读之文言文阅读详解.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中考变化解读之文言文阅读详解.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中考变化解读之文言文阅读详解.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中考变化解读之文言文阅读详解.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考变化解读之文言文阅读详解.docx

《中考变化解读之文言文阅读详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变化解读之文言文阅读详解.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考变化解读之文言文阅读详解.docx

中考变化解读之文言文阅读详解

中考变化解读之文言文阅读详解

【中考变化解读】

1.近几年各地区的文言文的考查以课外文言文为主,考查篇目多为浅易的文言文。

2.主要考点可以细分为七个,详见【重点难点】。

3.命题形式越来越注重对比阅读(包括课内+课外、课外+课外)、综合阅读(包括古诗文综合阅读和古今文综合阅读),题目的难度有所提高。

【2019·浙江金华、义乌、丽水卷】 文言文阅读。

洗心亭记

(唐)刘禹锡

天下闻寺数十辈,而吉祥尤章章①。

蹲名山俯大江荆吴云水交错如绣。

始予以不到为恨,今方弭②所恨而充所望焉。

既周览赞叹,于竹石间最奇处得新亭。

彤焉如巧人画鳌背上物,即之四顾,远迩细大,杂然陈乎前,引人目去,求瞬不得。

征其经始,曰僧义然。

啸侣为工,即山求材。

槃③高孕虚,万景坌④来。

词人处之,思出常格;禅子处之,遇境而寂;忧人处之,百虑冰息。

鸟思猿情,绕梁历榱⑤。

月来松闲,雕缕轩墀⑥。

石列笋虡⑦,藤蟠蛟螭。

修竹万竿,夏含凉飔。

斯亭之实录云尔。

然上人⑧举如意挹我曰:

“既志之,盍名之以行乎远夫!

”余始以是亭环视无不适,始适乎目而方寸为清,故名洗心。

长庆四年九月二十三日,刘某记。

(选自《刘禹锡集》)

(注释)①吉祥尤章章:

吉祥寺尤为著名。

②弭:

消除。

③槃(pan):

回旋,弯曲。

④坌(ben):

并,一起。

⑤榱(cui):

椽子。

⑥墀(chi):

台阶。

⑦虡(ju):

柱子。

⑧然上人:

指义然。

上人,对僧的尊称。

1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释义相同的一组是()

A.今方弭所恨而充所望焉/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B.修竹万竿/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C.既志之/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D.故名洗心/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答案】A

【解析】考查对文言词语一词多义的理解。

A.今方弭所恨而充所望焉/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遗憾/遗憾);B.修竹万竿/选贤与能,讲信修睦(长,高/培养);C.既志之/吾十有五而志于学(记述,写/立志);D.故名洗心/而两狼之并驱如故(所以/原来)。

故答案为A。

16.用“/”给文中画线句子断句。

(限断三处)

蹲名山俯大江荆吴云水交错如绣。

【答案】蹲名山/俯大江/荆吴云水/交错如绣。

【解析】考查文言文语句的句读。

解答此类试题,要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先对句子作简单翻译,初步了解大意,然后根据句子的意思和古文句法进行句读;同时利用虚词来辅助句读。

句读时要注意古汉语的语法和句式,句读不能出现“破句”的现象。

语句“蹲名山俯大江荆吴云水交错如绣”的意思是:

(吉祥寺)傲立名山,俯瞰长江,荆州吴地的风光山水,交织在一起如灿烂锦绣。

故正确的句读是:

蹲名山/俯大江/荆吴云水/交错如绣。

17.是“月来松闲”中“闲”字的繁体篆书,“月色入户”是为。

请赏析“月来松闲”中“闲”的妙处。

【答案】示例:

“月来松闲”令人联想到王维的诗句“明月松间照”,古诗文中的“明月”“山松”常常营造出清朗的意境。

作者用拟人手法,以松之“闲”表现景之清幽与人之清闲,“松闲”实则作者自己内心的观照。

【解析】考查对文章内容和文本意境的理解。

语句“月来松闲,雕缕轩墀”的意思是:

明月照在松林及雕镂的窗户和台阶上。

营造出了一种清朗的意境。

并赋予“松”以人的情态,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借月和松,表现了环境的清朗,景致的闲适。

这也正是作者闲适心境的写照。

据此理解分析作答。

18.有同学认为,吴均《与朱元思书》中有“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一语,本文中又有“忧人处之,百虑冰息”之句,此亭可叫“息心亭”。

请你比较“息心”“洗心”的内涵,说说刘禹锡为何将此亭命名为“洗心亭”。

【答案】示例:

“忧人”“莺飞戾天者”“经纶世务者”指耽于尘世俗务、患得患失之人,或极力追求名利、处心积虑之人,“息心”指平息他们的世俗名利之心;“始适乎目而方寸为清”,四周之景令人心思变得恬淡、纯净,“洗心”指人们都可以在此洗去心灵上的尘埃,重获心灵的自由和活力。

相比较而言,“洗心”更契合刘禹锡积极向上、乐观开朗的精神气质。

【解析】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能力。

吴均《与朱元思书》中有“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中写“鸢飞戾天者”和“经纶世务者”的目的,是通过写热衷于功名利禄的人和忙于政务的人的感受,从侧面突出了山的雄奇与优美,含蓄地表明了自己的人生志趣——对山水之美的赞叹,也流露出作者对功名利禄的鄙弃,对官场政务的厌倦。

本文中又有“忧人处之,百虑冰息”之句,是说患得患失的人,置身此地,一切烦恼也会消失。

“息心”指平息他们的世俗名利之心。

但是从文章内容来看,“余始以是亭环视无不适,始适乎目而方寸为清”重点在于写四周之景令人变得更加恬淡、纯净,所以用“洗心”更符合刘禹锡积极向上、乐观开朗的性格。

他并没有像吴均等人有隐居的思想。

这也可以从他的《陋室铭》中看出。

所以用“洗心亭”比用“息心亭”更好。

据此理解作答。

【点睛】

理解文言词语在文中含义的答题思路是:

先利用朗读时语音的不同或停顿辨析。

一个词的词义和语音之间是有一定的关联的。

一个词,它的语音不同,这个词所表示的词义也必然会有所不同。

再利用上下文语境辨析。

词义不是单一的,它具有多义性,但当这个词语放到具体的语句中时,它的意义大都会单一化。

因此,在具体的语句中,一个词的确切意义可以辨析出来。

最后,比较互证法。

通过词与词之间意义的关系和多义词诸义项的关系对比,较其异,证其同,达到探求和判定词义的目的。

【译文】

天下著名的寺庙有数十等,而吉祥寺名气最大。

吉祥寺傲立名山,俯瞰长江,西为荆州山水,东南是吴地风光,山水交织,灿烂如锦绣。

起初我以没到过这里为遗憾,今天来了才弥补了遗憾,满足了愿望。

既而在山上四处游览观光,赞不绝口,在竹石之间最佳处寻到新亭,红彤彤的仿佛能工巧匠所画的鳌背上的神物。

登亭四望,远近大小景物纷纷呈现在眼前,优美的风光目不暇接。

询问修建此亭的经过和始末,有的人说:

有僧义然,发动僧侣一起动手,因势象形,就地取材,建亭于此。

该亭盘曲高耸,气象万千,山中景象,尽收眼底。

词人置身此地,意境常新;僧侣置身此地,随遇而安;忧郁的人置身此地,一切烦恼永远消失。

飞鸟思归,猿猴依恋,在亭子的梁椽之间,鸟飞猿攀随处可见。

明月照在松林及雕镂的窗户和台阶上。

巨石上悬挂着钟磐的木架,蛟龙像藤一样蟠据在高大的乔木上。

有修竹万竿,夏季依然舒爽清凉。

这就是这个亭子的真实记录。

然而,山上的人手持如意向我作揖行礼说:

“既然写了篇文章记录它,何不再给它命个名字,让它传播更远呢!

”我凭借这个亭子环视了一下四周,认为没有不适宜的地方。

不仅赏心悦目又能让人心里清净,所以命名为“洗心”。

唐穆宗长庆四年(公元824年)九月二十三日。

刘禹锡记。

【2019·浙江杭州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

少述足下:

某①到京师已数月,求一官以出。

既未得所欲,而一舟为火所燔②,为生之具略尽,所不燔者人而已。

人之多不适意,岂独我乎?

然足下之亲爱我良厚,其亦欲知我所以处此之安否也,故及此耳。

何时当邂逅,以少释愁苦之心乎?

某自度不能数十日亦当得一官以出但不知何处耳。

诸不一一,千万自爱!

(选自《临川先生文集》,有删改)

(乙)

孙少述,一字正之,与王荆公交最厚,故荆公《别少述》诗云:

“应须一曲千回首,西去论心有几人?

”其相与如此。

及荆公当国,数年不复相闻,人谓二公之交遂睽③。

然少述初不以为意也。

及荆公再罢相归,过高沙,少述适在焉。

亟往造之,少述出见,惟相劳苦④,两公皆自忘其穷达⑤。

遂留荆公,置酒共饭,剧⑥谈经学,抵暮乃散。

荆公曰:

“退即解舟⑦,无由再见。

”少述曰:

“如此,更不去奉谢⑧矣。

”然惘惘各有惜别之色。

人然后知两公之未易测也。

(选自《老学庵笔记》,有删改)

(注释)①某:

我,谦称。

这里是王安石自称。

乙文王荆公即王安石。

②燔:

焚烧。

③睽:

背离,不合。

④惟相劳苦:

只是相互安慰。

⑤穷达:

政治上的失意与显达。

⑥剧:

流畅,痛快。

⑦解舟:

退居江湖。

⑧奉谢:

奉,敬辞。

奉谢,表示谢意。

20.下列对甲文中王安石处境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远离家乡B.谋官不顺

C.财物受损D.身体不适

【答案】D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通过“到京师已数月”可以看出他远离家乡,“求一官以出。

既未得所欲”,可见他谋官不顺;“一舟为火所燔②,为生之具略尽”可以看出他财产受损。

故理解有误的是D。

21.请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

(限断两处)

某自度不能数十日亦当得一官以出但不知何处耳。

【答案】某自度不能数十日/亦当得一官以出/但不知何处耳。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断句。

解答此类试题时,结合意思进行断句。

“某自度不能数十日亦当得一官以出但不知何处耳。

”翻译为“我估计过不了多久,也应当能谋个官职,只是不知道去哪里罢了。

”故此断句为:

某自度不能数十日/亦当得一官以出/但不知何处耳。

22.参考词典解释,谈谈“亟”在文中的表达效果。

亟往造之,少述出见,惟相劳苦,两公皆自忘其穷达。

【答案】“亟”为急速、赶快的意思。

写出了王安石想见到孙少述的急切心情,体现友情的深厚。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对文中词语的赏析。

“亟往造之”意思是“极速赶往造访少述”,“亟”意思是“极速”写出了王安石急于想见到少述,可见两人感情深厚。

据此作答。

23.用现代汉语书写下面句子的意思。

遂留荆公,置酒共饭,剧谈经学,抵暮乃散。

【答案】(孙少述)于是就留下王安石,摆设酒宴,一起吃饭,畅谈经学,到晚上才分开。

【解析】此题考查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

在翻译句子是首先要注意重点的实词、虚词、通假字、古今异义词和词类活用的情况,先把按照原句子的顺序翻译,然后按照现代汉语的习惯进行语序调整。

“遂留荆公,置酒共饭,剧谈经学,抵暮乃散。

”句中“遂”意思是“于是”,“置”意思是“备办”,“剧”意思是“痛快”,“抵”意思是“到了”。

该句语序正常,据此翻译。

24.王安石和孙少述的故事,在交友方面给了你哪些启示?

请结合两文简要分析。

【答案】朋友要相互关心:

王安石写信给孙少述告知近况,让他不必担心;真正的友情不会受时间、距离、地位的影响:

王安石为官时与孙少述来往不多,罢官回乡后交往如故;朋友要相互信任:

人们议论他们关系不和,孙少述从不放在心上。

【解析】此题考查的对文章内容的感悟。

两文中都表现了两人的交情深厚,当王安石在逆境中还不忘给少述写信,希望他不要过分担心自己,告诉我们好朋友要互相关心。

当王安石为官时,虽然来往不多,但两人的交情并没有断,告诉我们真正的友情不受客观因素的制约,朋友之间要相互信任。

据此作答。

【译文】

(甲)少述(孙侔,字少述)先生:

我来到京城已经有几个月字,想要谋个一官半职。

我没有得到自己想要的,船也被火烧了,自己生活所用的器物也都被烧了,唯一没有被烧的就是我这个人罢了。

人大多有不如意的时候,难道只是我吗?

但是先生您喜爱我的善良淳厚,大概也想知道我现在的处境是否安好,所以到了这里。

什么时候能够相遇,以此来减轻我愁苦的心情呢?

我估计,过不了多久,也应当能谋个官职,只是不知道去哪里罢了。

其他的就不一一赘述,千万保重。

(乙)孙少述,一字正之,和王安石交情最为深厚,所以王安石《别少述》中有一句诗写到:

“应须一曲千回首,西去论心有几人?

”他们的感情大概如此。

等到王安石做了相国,几年不再相见,人们都认为两个人的交情就此背离了。

但是少述并不这样认为。

等到王安石再次被罢免宰相后回来,经过高沙。

少述恰好闲居在这里。

王安石于是急忙前去拜访,少述出来迎接他,只是相互安慰,两人都忘了自己政治上的失意和显达。

少述于是挽留王安石,设酒宴款待他,两人痛快地谈论文学,直到天黑才散去。

王安石说:

“此次被罢官之后我就将退隐江湖,恐怕没有机会与你再见面了。

”少述说:

“这样的话,那我就更不去与你告别了。

”两人分别是,必然若失,都流露出依依不舍的神色。

此后,人们才知道两位先生的君子之交情(情谊)是很难揣测的。

【重点难点】

考点一词语释义

1.课内迁移法。

即搜寻课内学习过的该词的含义,将词义代入语境,检验是否符合上下文意。

2.代入今义法。

即将现代汉语中该词词义代入句中并检验。

如《狼》一文中的“骨已尽矣”的“已”,在现代汉语中有“已经”的意思,代入句中句意通顺,由此可以理解词语的意义。

3.语境推断法。

第一步,代入今义(检验是否符合上下文意)。

第二步,若今义不符,看是否是词类活用、通假字、一词多义等。

第三步,翻译句子,从句子意思中推测词语的意思。

4.学习常用虚词时,要分清各虚词的一般用法:

①起指代作用的,如“之”“其”;②起组合作用的,如“以”“为”“于”;③起连接作用的,如“及”“则”“而”;④起语气助词作用的,如“也”“乎”“哉”“焉”。

考点二句子翻译

文言句子翻译的基本原则:

“信”“达”“雅”。

信——译文要忠于原文,如实地、恰当地运用现代汉语把原文翻译出来(不随意增减内容);达——译文要通顺畅达,要使译文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及用语习惯,字通句顺,没有语病;雅——译文要优美自然,生动、形象、完美地表达原文的写作风格。

1.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是“留、替、调、引、补、删”。

2.常见文言句式。

考点三词语赏析

常见题型

1.文中“×”“×”都是指……,作者在其中寄寓的情感有何异同?

2.联系上下文,品析下面句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3.根据字形,领会词义,体会情味。

参考示例,给“××”做批注。

4.结合加点词语赏析下面句子,体会文中××说话时的语气和情感。

答题技巧/答题步骤

(1)首先把握词性,从词性上分析表达效果。

动词、形容词、叠词等具有不同的表达效果。

(2)其次把握修辞和表现手法,分别表述作用。

(3)接着关注文化常识和词语本义,从古代文化环境和词语本来含义上把握其意蕴,对比其不同的效用,有时候需要赏析词语的组成或字形,从古代汉字文化中分析词语的意蕴。

(4)结合上下文,从词语中分析复杂的思想感情,揣摩作者的心理。

(5)结合上下文,从词语中分析景物特点与人物形象。

(6)结合上下文,从词语中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把握作品的主旨。

温馨提示:

对词语的赏析一般要从以上6个角度考虑,但在具体答题时要看题干的提示,要根据提示角度答题。

考点四理解内容

常见题型

1.根据文意,选择对文章内容理解正确(或:

不正确)的一项。

2.文中的第×段中的几句话语序错乱,请你根据文意正确排列。

3.……的原因是什么?

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答题技巧/答题步骤

根据文意选择:

(1)阅读选项,带着印象阅读文言文,疏通文意。

(2)对选项涉及的重点段落、词句反复阅读,寻找破绽。

(3)对比选项,选择最有把握的那一个选项。

(温馨提示:

有时候不需要以上步骤就可以确定最值得怀疑的那一个选项,这个选项往往存在比较明显的逻辑问题,但是,这个时候不要急于作答,应先返回原文仔细阅读、对比,经过分析论证之后再进行作答。

根据文意排序:

(1)如果是游记、写景小品文,可以根据游踪或者空间顺序进行排列。

(2)如果是传记、故事、书信等,可根据时间顺序、故事发展顺序、逻辑顺序排列。

(3)无论哪种文体,都要从上下文中先确定首句或末句。

(4)有时候句子排列顺序可能不止一种,这时候要多加组合,反复对比,确定最佳顺序。

(5)最佳顺序一定最能突出事物或景物的特点、人物的性格,表现文章的主旨,在艺术效果上最有张力。

分析、概括、梳理:

(1)通读,疏通文意。

看选段包含几个小段,选段属于哪一类主题(写人、叙事、寓言、说理等),选段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2)审读,明确题意。

看题目是要求概括内容(事件、过程等),还是概括人物(做某事的原因)。

(3)圈读,锁定区域。

找出与事件或人物相关的上下文语句,仔细阅读分析。

(4)选读,组织答案。

将文中筛选出的信息整合串联,再根据分值,检验答案是否全面。

考点五文言断句

中考除了考查句子之间的断开,即断句,也会考查句子内部的停顿,也就是句子内部朗读节奏的划分,可以划分细一些,也可粗略一些。

下面是需要掌握的一些规律,懂得了规律,划分与理解文意会更准确,理解文章也更准确。

1.主语和谓语之间(优先停顿)、动词和宾语之间要停顿(修饰语与中心词之间可以不停顿),以使语意明确。

如:

①陈太丘与友/期行。

②待君/久不至。

2.句首发语词后要停顿(优先停顿)。

句首发语词即指放在句子的开头,强调语气或领起全句乃至全段,又没实在意义,只是充当语气助词作用的虚词,如“至于”“夫”“若夫”“盖”“且”等。

如:

盖/以诱敌。

3.句首关联词后要停顿(优先停顿)。

若句首出现表假设、转折等连词,如“若”“而”“然则”等,或表总结性的词语,如“故”“是故”等,往往在这些词语的后面要加以停顿。

如:

然则/何时而乐耶?

4.句首状语后要停顿。

如:

①对子/骂父。

②相委/而去。

5.在古代是两个单音词,而在现代汉语中是一个复音词的,要分开(优先停顿)。

如:

可/以/为师矣。

6.在表示转折意思的句子中,按照“‘而’前‘则’前”的原则划分朗读节奏。

如:

①人不知/而不愠。

②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③学而不思/则罔。

7.有省略成分的地方要停顿。

如:

①投/以骨。

②过中/不至。

8.根据文句内在的逻辑意义确定是否停顿。

如:

①元方/入门/不顾。

②其一/犬坐于前。

此句中“犬”是名词作状语。

这句话的意思是:

其中的一只(狼)像狗似的蹲坐在(屠户的)前面。

根据文句意思的理解,这句话的停顿在“其一”的后面才是正确的。

9.古人的姓、名、字、封号、谥号、谦称、自称、别称、尊称、官名、文体名称等的后面要停顿。

如:

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10.读骈句,节奏必须整齐划一,凡四字句皆两字一顿。

如:

①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②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上述只是划分句子内部朗读节奏的基本规律,不应死搬硬套,应结合具体的语境正确地理解句意后灵活运用。

只有这样,才能顺利地找到正确答案。

考点六分析人物

常见题型

1.两文都写了“×××××××”,但侧重点不同,请结合语段简要分析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2.请根据文意,简要概括×××和×××的性格特点。

3.文章表现了主人公怎样的精神品质。

答题技巧/答题步骤

分析人物形象,要抓住展现人物形象的事件,从人物行为举止、思想主张、性格情趣、志向抱负、评价议论等方面,筛选提取关键信息,进行评价。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从直接描写分析人物形象。

我们可以通过分析直接描写,如对人物的肖像、动作、语言、心理描写,揭示人物思想品质和性格特点,把握文章的主题。

(2)从侧面描写分析人物形象。

侧面描写就是通过其他人物的言行或景物烘托等方法来写主要人物。

其他人物的言行或景物烘托等往往可以帮助我们认识主要人物。

(3)从评价性语句分析人物形象。

我们可以根据评价性语句,尤其是作者的评论来分析人物形象。

(4)通过剖析事件分析人物形象。

考点七探究主旨

阅读文言文要在读懂字、词、句的基础上,从整体上感知文章的主要内容,梳理句与句之间、段与段之间的内在联系,辨清主要信息和次要信息,并结合作者生平和时代背景,从而把握文章主旨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把握情感和文章主旨的具体方法:

1.借助整体阅读归纳内容要点。

先从整体上读懂文章内容,归纳文章内容要点,感受作者思想,力求知道作者在这篇文章中想要告诉读者的是什么,读者阅读后从文中受到怎样的启发,从而推断作者的观点态度。

2.借助文体特征分析情感和观点。

传记散文中作者的观点态度寄托在人物形象上,作者可能有简略评价;咏物散文中作者观点寄托在所咏的事物上,关键在于理解该物的形象特征;说理散文的观点态度一般为文章的中心论点。

3.借助关键信息分析情感态度。

文章的关键信息有:

标题、开头、结尾和注释,关键词、点睛笔、文眼,中心句、关键句、过渡句、情感句,等等。

通过对这些关键信息的分析得出思想感情和观点态度等。

4.知人论世,提取要义,分析情感和观点。

写作背景、写作动机也是我们解读文言文要义的一把钥匙。

【压轴得分突破】

【2019·浙江温州卷】文言文阅读。

跋①吕侍讲②《岁时杂记》

[宋]陆游

承平无事之日,故都节物及中州风俗,人人知之,若不必记。

自丧乱③来七十年,遗老凋落无在者,然后知此书之不可阙。

吕公论著,实崇宁、大观④间,岂前辈达识,固已知有后日耶?

然年运而往,士大夫安于江左,求新亭对泣⑤者,正未易得。

抚卷累欷⑥。

庆元三年二月乙卯,笠泽陆某书。

(选自《渭南文集》)

(注释)①跋:

文体的一种。

②吕侍讲:

与文中的“吕公”同指《岁时杂记》的作者。

③丧乱:

战乱,指金兵攻取北宋首都,北宋灭亡。

④崇宁、大观:

宋徽宗年号。

⑤新亭对泣:

《世说新语》:

“过江诸人,每至美日,辄相邀新亭,藉卉饮宴。

周侯中坐而叹曰:

‘风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异!

’皆相视流泪。

唯王丞相愀然变色曰:

‘当共勠力王室,克服神州,何至作楚囚相对!

’”。

⑥累欷:

屡次叹息抽泣。

15.解释下列各组加点词。

(1)(固)

A.固已知有后日耶(________)

B.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愚公移山》)(________)

(2)(易)

A.正未易得(________)

B.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唐雎不辱使命》)(________)

【答案】

(1)A.本来B.顽固

(2)A.容易B.交换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中重点实词一词多义的解释,是初中生学习文言文最基础的一项。

只有对重点字词解释正确了,才能进一步理解句子,弄清全文大意。

注意“固已知有后日耶”中“固”解释为“本来”,“固不可彻”的“固”意思是“顽固”。

16.对于“故都节物及中州风俗”,为何从“若不必记”变为“不可阙”?

请简述原因。

【答案】因为故都沦陷至今已七十年,前朝遗老差不多都不在了,原来人人皆知的故都节物及中州风俗,现在已逐渐无人知晓,这本书就变得尤为珍贵了。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由文中重点语句“自丧乱来七十年,遗老凋落无在者,然后知此书之不可阙。

”理解作答即可。

17.根据上下文,联系注释⑤,推断文中“新亭对泣者”指哪一类人。

【答案】指思念故国又无可奈何的一类人。

【解析】《世说新语》中这段话意思是:

渡江以后,士大夫们每到风和日丽的日子,就相邀来到新亭,坐在草地上喝酒野餐。

周侯在座中叹息道:

“景色没有什么不同,只是有山河变异的感觉。

”大家都相视流泪。

只有丞相王导脸色突变,厉声说道:

"我们要齐心合力,报效朝廷,收复中原,怎么可以像楚囚一样,相对落泪!

”所以文中“新亭对泣者”指思念故国又无可奈何的一类人。

18.“抚卷累欷”,字字千钧,吟指更觉有味,你吟读时会将重音落在哪里?

结合全文,阐述理由。

【答案】示例1:

累欷。

作者阅读《岁时杂记》时,庆幸有吕公所著此书,让后人重温往昔,但想到故都节物及中州风俗只能在书中看到,不禁悲从中来。

眼下士大夫们偏安已久,连伤怀故国、痛惜山河的人都难以找到,不禁屡次叹息抽泣。

重读“累欷”,可以突出山河沦丧、志士难寻、故国未复的悲痛之情。

示例2:

抚卷。

陆游阅读《岁时杂记》,故都节物及中州风俗在眼底展现,手抚此书,心中五味杂陈,庆幸之中,更增感慨。

而想到眼下士大夫苟安旦夕,连伤怀故国、痛惜山河的心情也未必常有,手抚之心痛之,叹息连连。

重读“抚卷”,可以突出作者志士难寻、故国未复的悲痛之情。

【解析】重音指的是为了表示某种特殊的感情和强调某种特殊意义而故意说得重一些的音,目的在引起听者注意自己所要强调的某个部分。

语句在什么地方该用重音并没有固定的规律,而是受说话的环境、内容和感情支配的。

同一句话,强调重音不同,表达的意思也往往不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工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