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经专业课多元整合及其模块教学的实践与探索.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301345 上传时间:2023-01-05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63.5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农经专业课多元整合及其模块教学的实践与探索.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农经专业课多元整合及其模块教学的实践与探索.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农经专业课多元整合及其模块教学的实践与探索.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农经专业课多元整合及其模块教学的实践与探索.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农经专业课多元整合及其模块教学的实践与探索.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农经专业课多元整合及其模块教学的实践与探索.docx

《农经专业课多元整合及其模块教学的实践与探索.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农经专业课多元整合及其模块教学的实践与探索.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农经专业课多元整合及其模块教学的实践与探索.docx

农经专业课多元整合及其模块教学的实践与探索

农经专业课程多元整合及其模块教学的实践与探索

【摘要】本文根据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对人才的要求,针对传统的农经专业课程设置和“三段式”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现代农村经济发展对人才的要求。

提出了农经专业课程多元整合的新理念和以专业课为核心的模块式教学的新模式,并结合实际进行了实践与探索。

【关键词】农经专业课程多元整合模块式教学

一、农经专业课程多元整合及其模块教学的背景

(一)农村人才的内涵

在我国农村数以亿计的农民中,有千万计的种粮、种菜、养殖业的能工巧匠,有百万计的种植、养殖大户,他们不仅掌握新技术,而且有能力不断学习和掌握新知识、新技术,具有开拓创业精神和能力,支撑着中国农业。

优秀的农民就是人才,他们既是生产者,又是经营者,技术员和经纪人。

优秀的农民可分为三个层次,后继农民、骨干农民和中坚核心农民①。

1、中坚核心农民是指这些骨干农民中经历长期实践获得成功的具有一定生产经营效益规模,能够支撑地区农业,能不断地吸收新知识、新技术,不断开拓创业,支撑和推动地区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发展的中坚农民。

2、骨干农民是指农村经济活动中的种粮、种菜、养殖业的能工巧匠。

3、后继农民就是农业接班人。

骨干农民和中坚核心农民就是最优秀的中国农民,是中国农村优秀人才主体。

而后继农民则是我们要培养的未来现代农业的接班人。

(二)农经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

1

在浙江省《关于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决定》中着重提到“以推进农户经营的专业化、企业化为基础,科技创新为支撑,以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为重点,着力培育百万农业大户和1万家产业化经营组织,建成一批区域化布局的特色农业产业基地。

加强对农业大户的职业技能培训,使规模经营的专业农民成为我省农业生产经营的主体,…提高产业化经营水平和农民组织化程度,构建产加销一体化、贸工农一条龙的现代农业体系。

”②这是浙江省在新农村建设中勾勒出未来的现代农业建设的蓝图,那么如何实现这一新农村建设的宏伟目标,并且为之需要提供什么样的新农村建设人才,通过怎样的培养模式才能使这千千万万的人才符合建设新农村的需要,这是对我们农经专业教师提出的一个新的课题。

我们认为,职业技术教育的课程和教学,如何使学生的潜能向现实的职业素质生成,与建设新农村人才要求和尽快成为现代农村骨干农民与中坚核心农民相适应是我们值得研究的。

只有对职业技术教育的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进行改革,使之与现代社会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的发展变化合拍,才能培养出现代社会需要的有文化、有技术、有道德的高素质劳动者。

因此,我们从国家建设新农村对人才提出的要求和目前农村人才的现实状况,认为传统的农经专业的课程理念和“三段式”的教学模式,己经不能适应现代农村人才的培养,必须建立新的农经专业的课程理念和跳出传统的“三段式”的教学模式。

2006年4月江山职业中专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在农经专业的两个班开始以多元整合理论为指导,对该专业的课程进行多元整合,并以围绕“实际工作过程为导向”,进行专业课模块教学的实践与探索。

二、农经专业课程的多元整合

(一)课程价值观的多元整合

2

长期以来,由于人们在课程实践中形成了不同的价值取向,可以将课程的价值取向归纳为知识本位,社会本位,人本本位的三种基本课程价值取向。

三种课程价值取向都侧重于强调其某一方面,如知识本位强调的是系统知识的学习,易与学习者现实生活相脱离。

社会本位强调课程对国家和社会发展的作用,易将学生当作工具训练。

人本本位认为课程应从学习者的兴趣、需要出发安排课程,但易忽视学习和能力的培养。

基于以前课程的诸多偏向不能满足于当前经济全球化、网络信息化、农业工业化等的现实需求,我们认为需对课程的价值取向形式新的认识和审视,建立多元整合的当代课程价值取向。

在新的课程价值观中体现新型知识观,理解课程社会服务观和以人文精神为最终追求的适应新时代对人才要求的多元整合的课程价值取向。

(二)课程内容的多元整合

1、课程内容多元整合的原则。

(1)在文化课整合过程中坚持“必须、够用”的原则。

譬如,在文化课模块中我们将语文课改名为应用语文,由语文基础(中职标准语文教材)、语文应用、国学基础三门课整合而成,每周语文基础4课时,语文应用1课时,国学基础1课时。

语文基础由教师根据课时及内容,安排一部分为必修内容,而另一部分为选修内容。

语文应用1课时主要讲述语文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写作、欣赏等。

国学基础1课时主要讲述论语等古代有关教育如何做人、做事、学习的故事和文章,以传承中华五千年的文化教育精髓。

同时,后两门课程在教学过程中由教师结合授课情况编写相应的校本教材。

因此,语文这门课通过整合以后,不是削弱了,而是增加了课时,更增加了其实用内容。

(2)在专业课整合过程中则坚持“实用、适用”并结合本地经济产业特色的原则。

如专业课的整合,食用菌这门专业课,将平菇栽培、凤尾菇栽培、金针菇栽培、竹荪栽培、猴头菇栽培等菇类栽培技术整合在一起。

在这里,我们就结合江山市的经济特色(江山白菇年种植量达到1.7亿袋,产值5.1亿元,种植量占全国的65%,秀珍菇4000万袋,产值2亿元,并且,白菇生产己突破技术瓶颈实行了工厂化生产),选白菇、秀珍菇为必修内容,而其它菇类的栽培就作为选修内容。

(3)坚持专业模块整合与农时相吻合的原则。

如农作物生产技术模块等。

2、课程内容的整合是将不同学科的内容整合在一起。

如外语,是将基础外语与农经专业英语应用整合。

3、课程内容的多元整合还体现在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整合的两个方面。

如食用菌基础与菇类栽培技术的整合。

4、在课程内容整合过程中,我们将其中的内容分为必修和选修两个部分,这部分包括文化课和专业课。

(三)课程结构的多元整合

3

课程结构的多元整合,架构模块化、综合化、阶段化、柔性化、个性化相整合的课程结构。

采取模块化的组合形式,将学科(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与活动(实验和实习)组成灵活的以培养学生知识、能力、素质融为一体的教学单元。

同时,将课程内容综合化,通过课程内容的有机整合,提高课程设置的效益。

安排阶段化进程(按基础通识→基本技能→专业技能→专长分阶段实施)通过理论与实践交互学习而习得。

实现学习者(兴趣和需要)方向的个性化(变被动学习为主动个性学习)。

与实习企业合作,实施能完全体现产学研结合的以学习主体(在实习中按企业生产编制来组织学生,以达到完全的顶岗实习)的“项目制”教学,建立使课程结构柔性化成为可能的以完全学分制(完成一个模块得多少学分)为基础的弹性学习制度。

三、模块式的教学模式

(一)模块式的内涵及依据

在多元化整合理论的指导下,以学生学习能力、职业素养和专业技能的培养为目标。

实行教学内容综合化,地方经济特色专业(与当地经济主产业的作为必修而其它的则作为选修内容)模块化的教学模式。

模块在课程论中的基本含义是指灵活地构成个性化设计的最小单元,又称课程单元。

模块是为适应职业群的需要将课程内容编制成的知识、技能结构单元,模块一般的以专业技术训练为主,以职业资格和职业标准为导向组织内容。

③我校根据本地的农业产业经济特色和行业领域从业要求,参照地方行业的标准,编制了知识和技能融为一体的各种教学模块。

以模块为单元开发教学材料并组织教学。

通过课程模块的实施,有助于学生的知识、技能和素质的提高,加强了专业课程的学习、职业技能的训练和实践顶岗操作。

有助于满足学生个性发展、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

(二)农经专业课程模块的设计

4

根据多元整合的理论和模块的内涵,我们将农经专业课程设计为文化课模块、专业基础课模块、专业课模块、技能训练模块和选修模块等五大模块。

并以当地农业产业经济为专业课的设计依据,五大课程模块以专业课模块为核心,其它模块围绕专业课模块而展开。

专业课分两年四个学期,每个学期一个模块,专业基础课模块和技能训练模块围绕相应的专业课同时展开,文化课模块则安排于每个专业课模块之中。

同时,在上述的四个模块中又根据需要分必修与选修,与当地产业联系紧密、又是专业课必须的为必修内容,否则为选修。

农经专业课程多元整合和模块设计见(附图1)

专业课模块

附图1:

农经专业课程多元整合和模块设计图

农村政策与法规、财务管理、经济法整合

微生物、遗传学整合

计算机基础、会计电算化整合

食用菌加工、果蔬加工整合

市场营销、经纪人、企业管理整合

园林绿化、花卉苗木整合

专业基础课模块

农经专业课程

模块

农村经纪人实务

技能训练模块

选修模块

食用菌

园林花卉

农产品加工

体育、音乐整合

思想政治、时事、职业道德与指导整合

语文基础、语文应用、国学基础整合

数学基础、统计学整合

农村经济

农业生物技术

计算机应用

植物生产与环境

体艺

外语

思想政治

应用语文

应用数学

文化课模块

实习选修

实验选修

专业课选修

文化课选修

专业基础选修

实习模块

选修模块

必修模块

实验模块

选修模块

必修模块

 

基础外语与农经专业应用整合

 

植物学、植物生理学、

农业气象、土壤肥料整合

 

食用菌基础、白菇、秀针菇、竹荪整合

 

5

(三)以专业课模块为核心的教学模式

选修

在模块教学中,我以专业课模块中的食用菌这一模块为例,来说明课程的价值观、内容、实践的多元整合和模块的教学模式。

我们的整个模块的选修与必修是以我们江山该产业的特色为凸显,以围绕整个工作过程为目标展开,以就业创业为目的而开展教学的。

该模块的教学模式如图2

参观1

讲座2

学习3

考证8

必修

选修

学习5

选修

必修

必修

 

实验或实习4

 

 

个性化实习6

学习7

 

图2:

农经专业课模块教学设计图

 

6

第一阶段为参观,时间三天。

二天半参观,分别参观江山市食用菌研究所(了解食用菌种类和整个生长过程)、王桐根食用菌栽培基地(了解江山白菇自然状态下的生长情况和基地建设情况)、松兴食用菌有限公司(了解白菇工厂化生长情况)、食用菌交易市场(亲身体验和了解白菇交易情况)。

参观后利用半天的时间进行师生一起交流和总结,通过参观增强了学员对食用菌尤其是江山白菇的感性认识,增强其学习的兴趣。

第二阶段为讲座,时间二天。

邀请了江山市食用菌研究所所长、市专业技术拨尖人才占才水作主题为《江山市食用菌生产现状与展望》的报告。

邀请白菇工厂化生产的创始人黄彤根作题为《白菇工厂化生产科技攻关和现状与前景》。

通过讲座学员对食用菌生产有了总体认识,对食用菌发展充满信心,进一步增强了学员学习和探索的动力。

第三阶段为学习,时间为一个月。

除了安排上文化课模块和专业基础课外,专业课以粗线条形式向学生讲授江山白菇的装料、灭菌、接种、管理、采收、销售的整个生产过程,并安排了接种和灭菌的实验。

在此期间还布置了一部分选修的内容让学生自己去学习。

第四阶段为实习,时间为十五天,组织学生到食用菌生产基地或公司进行第一期实习,实习内容共六项,分为装料、灭菌、接种、管理、采收、销售。

在实习期间要求每个学生每项内容都要参与二到三天,并由教师巡视指导和布置一些相关性的问题让学生去思考。

第五阶段为回校学习,时间为一个月。

主要内容为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分组讨论,并撰写实习总结,整理在实习中遇到的有关理论问题。

教师一方面结合学生实习遇到的问题,另一方面将专业知识前伸后延的进行细化,对学生进行授课。

同时还教学生如何到图书馆查阅资料。

通过多种形式来帮助学生除获得知识外,还教会学生如何完成选修课内容的学习。

第六个阶段为个性化实习,时间为一个月。

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意向和知识结构,可以自由选择实习的项目,如有的同学选制种,有的同学选生产管理,有的同学选销售等等都有。

我们根据学生的申请,组织安排好实习小组到各基地去实习,并由实习单位对学生实习进行全面指导和管理。

7

第七阶段为回校学习,时间为一个月。

主要内容为撰写实习报告、交流生产技能和实习心得、修正职业态度,在教师的帮助下对专业知识进一步进行疏理,将专业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使知识更加系统和完善,并内化为自己的知识体系,使职业能力得以提升。

第八阶段为考证,时间4天。

通过反复的学习和实习,使其对该专业应知和应会的知识能够全面掌握,通过劳动部门技能等级证的考试后,该专业模块的教学结束。

四、问题与思考

我们在实际实践中也碰到许多问题:

(一)师资问题:

课程改革、课堂教学是否成功,关键在于教师的素质。

首先是教师的认识是否到位,教师的认识有两层意思,其一是教师是否具备有高度的教育责任感,是否将学生的一切摆在首位。

其二是教师是否具备课程改革、课堂教学改革的理论知识。

这两者具备了,教师就会主动工作,博览群书,将多门课程的知识通过备课,对知识进行思考、加工、反思、整合到一门课,一堂课上来。

其次是教师必须通晓本专业的知识,同时还要了解当前生产实践知识,只有这样才能完成多元课程有机地整合,而不是将多门课程简单地进行叠加。

如应用数学,就是数学和统计学两门课的整合。

而植物生长与环境则是植物学、植物生理学、农业气象、土壤肥料四门课程的的有机地整合。

(二)教师教的问题:

农经专业课的课程改革必须与当地的经济特色相结合。

在中职教育中,我们对学生的要求是知道“是什么”而不需要知道“为什么”的原则来整合课程内容的。

但在教师实际授课时,到底控制到什么程度,也是很难把握的,虽然我们组织同一专业的教师经常在一起开会讨论、集体备课。

但有些问题大家的意见分歧甚大,而且谁也说服不了谁,最后只好让课任教师根据大家的意见酌情处理。

(三)学生学的问题:

由于我们对学生的要求是知道“是什么”而不需要知道“为什么”的原则来作为制定课程的多元整合与模块教学依据的。

使得许多学科的名词概念、现象结果等出现的较为突然,学生一时难以理解和接受。

又由于没有现成的教材,学生往往无法预习,每天老师要讲什么也只有将近上课时才知道,课后根据课堂笔记去复习,学生的确学的很辛苦。

8

(四)实习的问题:

在整个教学模块中,学生最喜欢的是外出实习。

但实习中有关组织管理、安全和如何达到预期的实习效果等一系列问题,都需要事先周密的思考和作出妥善的安排。

并要处理好一些矛盾,如学生在白菇装料实习过程中,由于实习的公司是50万袋的规模,从公司角度出发,要抢季节,抓效益,采用三班制的工作模式,并要求达到一定的产量,这对学生来说就有一定的压力,如何做好学生与员工角色转换这方面的思想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

虽然,我们农经专业课程的多元整合及其模块教学的改革还存在诸多问题,有待我们进一步去探索和解决。

但是,通过这种改革显现出的效果是我们始料不及的,我们发现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空前高涨。

教室里、课堂上、实习场到处都洋溢着学生们喜悦的笑容和那种欣欣向上的朝气,以及课堂上热烈的讨论和课后激烈的争论,让这个班级增添了许多生气,这在课改以前是很少见到的。

同时课程的改革也使得教师更能深入到实践中去,行业的专家、能手、教师、学生在整个生产过程和教学模块过程中互相融合在一起。

农经专业课程的多元整合及其模块教学的改革打破了传统三段式的教学模式,真正体现了“够用、必须”的原则,同时,也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学习能力,并且在必修课的基础上给学生留出了很多进一步学习的余地,使其由一次性学习向终身学习迈进。

在整个模块教学模式中,我们一切教学计划的设计,始终围绕着“以实现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能力培养和以农村后备人才为目标的素质培养”而开展教学的,体现了以就业为导向和培养实用人才为导向的教育价值观。

 

注:

①李水山.我国农村人才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发展对策.职业技术教育.[J]34期.2004.12.1

②中共浙江省委.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决定》浙江日报.2006.6.12

③周祥瑜.探索“模块式标准化”教学新模式.中国职业技术教育.[J]25期.2006.9.1

参考文献:

[1]吴言.多元整合的当代课程价值取向.职业技术教育.[J]34期.2004.12.1

9

[2]黄克孝.构建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理念思考.职业技术教育.[J]7期.2004.3.1

[3]姜大源.职业教育的基本问题.职业技术教育.[J]4期.2006.4.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