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教版五四化学八年级42《氧气》word教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301023 上传时间:2023-01-05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899.5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鲁教版五四化学八年级42《氧气》word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鲁教版五四化学八年级42《氧气》word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鲁教版五四化学八年级42《氧气》word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鲁教版五四化学八年级42《氧气》word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鲁教版五四化学八年级42《氧气》word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鲁教版五四化学八年级42《氧气》word教案.docx

《鲁教版五四化学八年级42《氧气》word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鲁教版五四化学八年级42《氧气》word教案.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鲁教版五四化学八年级42《氧气》word教案.docx

鲁教版五四化学八年级42《氧气》word教案

《自然界中的氧循环》教学设计

一、“自然界中的氧循环”课标解读

此部分内容属于课标中“身边的化学物质”一级主题下的“我们周围的空气”这个二级主题中的内容。

课标要求:

了解自然界中的氧循环;“活动与探究建议”中安排了辩论:

空气中的二氧化碳会越来越多吗?

氧气会耗尽吗?

对课标的解读:

了解自然界中的氧循环,首先“了解”这属于认知性学习目标水平中的第二层级。

根据理解我把“了解自然界中的氧循环”这一目标分解为:

了解自然界中氧元素的存在、氧循环的主要途径以及意义。

由于本主题属于“身边的化学物质”一级主题下的“我们周围的空气”这个二级主题中的内容,所以教学中,我们要联系实际,结合身边的典型物质—空气中的氧气的性质、变化,通过对氧气循环途径、意义的分析去了解自然界中的氧循环。

二、本课时学习目标

1.通过分析提供的元素含量图示以及对相关问题的思考,知道氧元素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形式及原因,进一步形成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思想。

2.通过从化学的视角对自然界中氧气产生和消耗的途径的分析,初步认识氧循环的过程,体会物质的性质与变化之间的关系,发展变化观、能量观、元素观。

3.通过对氧循环主要途径及意义的探究分析,掌握探究学习一般思路和方法;通过归纳总结和提升环节,培养学生提炼知识、构建知识体系的习惯,掌握正确的归纳总结的方法等。

4.通过联系实际对有关问题的思考,感悟氧循环对人类的重要意义,培养资源意识、环保意识、社会责任感等;通过对氧气利与弊的讨论,培养一分为二,辩证认识物质的观念等。

三、学习重、难点

重点:

通过从化学的视角对自然界中氧气产生和消耗的途径的分析,初步了解氧循环的过程,体会物质的性质与变化之间的关系,发展变化观、能量观、元素观;结合化学变化的意义以及通过联系实际对有关问题的思考,感悟氧循环对人类的重要意义,培养资源意识、环保意识、社会责任感等。

难点:

通过探究体会物质的性质与变化之间的关系,发展变化观、能量观、元素观等。

四、学情分析

学生在生物上已经学过自然界中氧气的循环及意义,知道地球上产生和消耗氧气的主要途径(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微生物氧化分解有机物),但没有从化学的角度,站在物质变化的角度去认识氧气循环过程及意义,对于氧气循环与氧循环的区别,更是一知半解,甚至不了解。

学生之前的化学学习中已经学过物理和化学变化的主要区别,能对物理和化学变化进行判断,对于化学变化的意义是提供新物质和能量有所了解,但对于化学变化中的能量变化、转化认识还不够深刻。

所以,本节课关键就是引导学生从化学视角了解自然界中氧循环的途径和意义,从中渗透和发展变化观、能量观、元素观等,避免把对自然界中氧循环的认识仅仅停留在生物课的认知水平上。

在教学形式上,注重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充分利用导学案引导学生自主、合作、交流。

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恰当的选择独立思考还是小组讨论,尽可能的多让学生交流,尽量让每位学生在本节课都有交流展示机会。

五、课前、课外学习活动设计

(一)学生活动

课前预习

完成本节课的课本内容预习,可在课本上圈画、标注困惑,进行大胆质疑。

1.阅读教师推荐“拓展资源”(后附“拓展资源”)

2.自学《导学案》环节一、环节二,环节三(后附“导学案设计”)

搜集资料

1.搜集植物光合作用及动植物呼吸作用的资料。

2.搜集产生与消耗氧气途径的相关资料。

难点突破

1.对于自学中出现的疑难问题通过询问长辈亲友、上网查询相关问题及资源信息,为课堂做好准备。

对于仍无法解决的,可以留在课堂中与师生共同探讨。

2.学生上课前还需要对之前所学物理化学变化概念、化学变化意义、性质与变化关系、结构与性质关系等提前做好一定的复习与巩固,为本节课学习奠定基础。

(二)教师活动

1.精读课标与教材,提炼教材中的重点问题与内容。

2.确定好学习目标与重难点,搜集有效的教学资料,完成好教学设计与导学案。

3.预设好课堂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做好预案。

六、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环节一、自然界中氧元素的存在

导语:

从化学的视角看,我们生活在一个什么世界里?

世界上的物质又是由什么组成的?

思考1:

对比观察以上四幅元素含量图,你发现了什么共同点?

多媒体呈现有关氧元素存在的一段资料:

氧是组成生命体的重要元素,氧是地壳中含量最高的元素,占地壳总质量近一半。

在江河湖泊中,氧元素占水体总质量的90%。

空气中氧气约占总体积的21%。

据化学家估计,在每平方米地球上空约有2吨氧气。

自然环境是由生物圈、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组成的所有元素中,唯有氧元素是同时大量存在于岩石圈、大气、水圈和生物圈中。

因此,在生物界和非生物界,氧元素都有着极端重要的地位。

过渡引入:

本节课就重点学习氧元素,共同探究“自然界中的氧循环”(板书)。

 

学生看图,对比观察获得信息并交流

 

请一位学生为大家阅读,师生共同在倾听中感受氧元素的存在

 

通过对氧元素在地球上含量的认识,感受氧元素的存在广泛,从中渗透物质观、元素观,引入本节内容

 

通过这段资料初步了解氧元素的广泛存在,点出本节课主要来认识自然界中的氧元素的循环

思考2:

自然界中氧元素的存在形式

过渡引入:

自然界中的元素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元素总是以一定的形式存在于物质中。

氧元素可以以哪些形式存在于物质之中呢?

(板书:

一、氧元素的存在形式)请你根据已有知识,思考下列问题:

资料1:

水占人体重的60%-70%,一般新鲜的植物体含水量为70%-95%,除水外,构成人体、植物以及其他生命体的物质主要是蛋白质、糖类、油脂等有机物,这些有机物中主要含碳、氢、氧等元素。

(1)海水中的氧元素主要存在于______________物质中。

(填化学式)

(2)空气中的氧元素主要存在于哪些物质中?

______________________(填化学式)

(3)人体中的氧元素主要存在于哪些物质中?

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除以上涉及到的物质外,你还知道哪些含氧元素的物质。

(用化学式表示)__________________

★归纳总结1:

氧元素在自然界中可以以______或______的形式存在于物质中(提示:

从物质组成角度考虑,填物质类别),大部分氧元素是以__________的形式存在,这说明氧元素的化学性质________(用“比较活泼”或“比较稳定”填空),你认为导致氧元素具有这样的化学性质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总结引入:

以上了解了氧元素的存在,知道氧元素可以以哪些形式存在于物质中?

氧元素为什么更多的以化合物形式存在?

这与元素的什么有关?

元素的性质决定了它的存在形式,元素的性质是否活泼又与什么有关呢?

(教师口头提问学生集体异口同声的回答之后,教师不用重复答案)

再想,世界上的物质是在不断变化的,化学上把变化可分为?

当物质发生物理或化学变化时,组成物质的元素是否会改变呢?

(学生说不变,教师问你们确定?

激起学生的思考探究欲望)

下面以以前学过的水循环为例,来分析一下以上说法是否正确。

 

 

(学生交流后,师生共同总结)

课件展示与总结:

水通过三态变化在生物圈、岩石圈、大气圈、水圈之间完成循环,在三态变化中组成水的氢氧元素,没有发生改变,通过水的循环,也实现了氢氧元素的循环,说明了物理变化中元素的种类不变,随着物质的变化而进行转移或循环。

过渡引入:

那么,在化学变化中元素会不会改变呢?

(学生回答:

不变)好,下面继续探究自然界中(板书)二、氧循环的主要途径

 

学生思考学案中此部分的问题,疑惑之处可以同桌讨论,然后全班展示交流,先由一名学生将完成的导学案在实物展台上展示,其他学生补充,达成资源共享。

 

学生看图并独立完成三个问题,然后交流,共同感受水循环中氢、氧元素之不变,并随着水循环而进行转移或移动。

 

 

引导学生联系已有知识,由氧元素到含氧元素的物质的思考,认识氧元素的存在形式,知道元素的存在形式与元素的性质有一定关系,元素的化学性质又与原子结构中最外层电子数有关,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化学学习中诸如性质、变化等各“元素”之间的辩证关系等。

 

学生起初对水循环的认识与理解往往只是停留在三态变化这一层面,较少甚至没有从氢氧元素的角度去思考,此环节设置能让学生学会和掌握透过现象看本质,深层次挖掘事物内涵的方法,也为元素在化学变化中是否会改变做好了铺垫。

 

环节二、自然界中氧循环的主要途径

资料2:

在一个直径十厘米的密封的透明玻璃球里,三分之二的海水、三分之一的空气、几棵水草、还有细菌等微生物,在这里几只小虾已经生活了好几个月了。

想一想:

不用投放任何气体和食物,小虾为什么能活很长时间?

由小见大:

在生态球这个密闭的空间里由于存在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这两个主要的变化,实现了物质和能量的循环,维持着生态平衡。

有人说生态球就像简化了的地球,你同意吗?

资料3:

据科学家估计,全世界每秒钟消耗氧气至少可达一万吨左右。

按这样的速度,大气中的氧气在3000年左右就会消耗殆尽。

但科学家自1910年开始测定大气中氧的含量以来,至今几乎没有什么变化。

思考1:

这么多年来,地球上的氧气不仅没被耗尽而且空气中氧气含量几乎不变,这是为什么呢?

(教师重复强调学生的猜想)

过渡引入:

有产生氧气也有消耗氧气的途径,并且产生和消耗氧气的量几乎相等,所以氧气含量能保持几乎不变。

你的想法是否正确呢?

需要具体的分析一下。

思考2:

地球上产生和消耗氧气的主要途径

产生氧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消耗氧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生交流后教师多媒体展示氧循环图片)

互动总结:

根据图片找出之前没有想到的内容,并强调:

以上这些产生和消耗氧气的变化,有的是在自然界中天然发生的,有的是人工转化,例如生产生活中各种燃料的燃烧。

过渡引入:

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是自然界中产生与消耗氧气的重要途径,从化学的视角分析这两个变化,看看会有哪些收获?

思考3:

从化学的视角分析:

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

(1)从物质变化的角度看,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属于什么变化?

理由?

请写出这两个变化的文字表达式:

光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呼吸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元素的角度看,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这两个变化前后,元素的种类是否改变?

(3)从能量变化的角度看,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分别属于吸收能量还是释放能量?

在这两个变化中化学能与其他形式的能之间是怎样转化的?

(光合作用中,能转化成能,呼吸作用中,能转化成能)

★小结:

地球上氧气的循环主要是通过含________的物质发生_________变化实现的。

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能为地球中生物的生存提供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

归纳总结:

(学生交流上述内容后,由教师或一名学生结合多媒体展示进行引导、归纳。

过渡引入:

除了呼吸作用消耗氧气,还有其他消耗氧气的途径,下面我们再从化学的视角更深入的分析一下这些消耗氧气的途径。

思考4:

从化学的视角分析:

消耗氧气的途径

(1)分别说说消耗氧气的途径属于什么变化?

在消耗氧气的变化中体现了氧气具有哪些性质?

你认为物质的性质和变化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

(2)物质与氧气发生的反应属于氧化反应。

对比燃料燃烧与其他消耗氧气的氧化反应的现象,你发现有它们哪些共同点和不同点?

★归纳总结2:

(1)自然界中产生和消耗氧气的途径主要有哪些?

(2)从化学的视角看自然界中的氧循环:

从元素角度看,氧循环是指________的行走足迹。

从物质角度看,氧循环是含______物质的相互转化。

从变化的角度看,氧循环主要是通过含_____物质相互转化时发生的__________变化实现的。

(学生交流时,教师结合多媒体进行点拨、提升和归纳)

 

多媒体展示,学生思考、交流

气体与食物方面的循环,由学生直接操作课件,边讲解边演示

 

学生针对问题积极想像思考交流

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交流

 

师生共同归纳产生和消耗氧气的主要途径

 

学生思考并完成学案中此部分的问题,疑惑之处可以同桌或组内讨论,然后全班展示交流。

 

学生将学案完成情况进行交流,并操作课件展示,对学案中不完善的地方进行补充修正。

 

学生先独立思考,然

后进行合作讨论讨论交流

学生对照着图片直接进行讨论交流

 

学生综合以上学习内容,完成归纳总结环节内容

 

用生态球作为素材,一方面是为了激发学生认知兴趣,并且从中更能体会出氧气循环的意义。

另一方面由于其中的氧气循环与地球上氧气的主要循环途径是一致的,也为了解地球上氧循环的途径及意义做铺垫。

从化学的视角分析生态球中氧的循环,从中渗透变化观、元素观、能量观。

 

对产生与消耗氧气途径环节的探究做好铺垫。

 

先独立思考、再交流,然后根据展示的图片进行补充,旨在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与学习能力。

 

由从化学的视角对地球上氧循环的认识,引导学生从氧气的化学性质入手进行回顾、分析和总结。

突出从化学的视角分析其中的变化,从中渗透变化观、元素观、能量观等。

 

通过从化学的视角对自然界中氧循环的分析,引导学生认识到氧循环的实质不是单指氧气的循环而是指氧元素的循环即含氧元素的物质通过化学变化相互转化实现的氧元素的循环。

 

课件总结更直观,让学生对于光合与呼吸作用中的元素不变,能量的储存、释放、转化等能有一个更深刻的认识和掌握。

 

两组问题通过观察图片均能给学生以启发,便于化解难点,顺利完成学习任务。

在合作学习中完成此环节内容,便于组内资源共享,培养团结合作的精神。

 

此环节可让学生在了解了自然界产生与消耗氧气的途径之后,更深入的知道,在自然界的氧循环中,氧气的循环只是其中的一个典型例子,氧循环就是含有氧元素的物质主要通过发生化学变化来实现转移或循环的。

环节三、自然界中氧循环的意义

过渡引入:

世界上的物质总在不断变化着,自然界中的氧元素也不是静止的,而是随着含氧元素的物质的变化而在地球的各个圈层中不断的转移和循环。

自然界中这种周而复始的氧循环又有什么意义呢?

(板书:

氧循环的意义)

思考1:

结合化学变化的意义分析:

你认为自然界中氧循环有什么意义?

思考2:

如果氧循环被打破,导致空气中氧气含量明显升高或者降低,可能会怎样影响我们的生活甚至生存?

思考:

3:

有同学认为,我们每个人都在参与自然界中的氧循环。

你同意吗?

我们还可以怎样做从而为自然界的氧循环做出贡献?

过渡引入:

了解氧循环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对于培养学以致用,提升学习效果很有帮助,下面进行几个事例的分析。

思考4:

氧循环原理的应用:

(1)在塑料大棚里,可以采用哪些方法使农作物产量增加?

(2)鱼塘里鱼太多了,为了防止缺氧,我们可以怎样做?

(3)教室是我们学习的场所,有哪些办法使教室的空气保持清新?

★归纳总结3:

(1)通过对以上一系列问题的思考与感受,你认为自然界中的氧循环有什么意义?

(2)在氧循环的过程中,氧气起了重要作用,有人认为“氧气这种物质百利无害”。

你的观点是?

请列举能支持你的观点的事例进行说明。

(在此,教师还要引导学生思考对于氧气不利的方面有没有方法解决?

 

学生阅读思考后组内发表个人看法,对疑难问题组内讨论交流。

 

学生思考、讨论、交流

 

学生先发表自己的观点,然后把学生分两大组,分别寻找事例一组证明氧气的利,另一组证明氧气的弊

 

联系实际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增强对氧循环的意义的认识,增强责任感、环保意识、资源意识。

 

通过氧循环原理的应用环节,进一步体会氧循环的意义

 

通过归纳总结环节:

引导学生联系实际以及从化学变化的意义的角度感受氧循环的意义。

通过对氧气利与弊的讨论,培养一分为二,辩证认识物质的观念。

知道物质都有两面性,所以是我们要合理的利用有利一面,改造其不利一面,从而合理的应用物质为人类服务。

环节四、归纳提升

黑板板书

本节课学习了自然界中氧元素的存在、氧循环的主要途径以及意义,再次来梳理一下。

(将“存在”“途径”“意义”在黑板上圈起来)

 

动态电子板书

 

动态电子板书文字内容

世界是物质的,物质都是由元素组成的,元素并不是孤立存在的,例如氧元素总是以氧气单质或者含氧化合物的形式存在于物质之中,而它更多的是以化合物形式存在。

这是因为氧元素的性质决定了氧元素的存在形式,而元素的原子结构又决定了元素的性质。

我们还知道,物质总是在不断变化的,变化可分为物理变化、化学变化,在物理、化学变化中元素的种类都是不变的,所以氧元素随着物质的变化而实行转移、循环,保持动态的平衡。

物质的变化又是由物质的性质决定的,而性质则通过变化来体现,自然界中的氧循环主要是通过含氧物质发生化学变化这一途径来实现的。

化学变化的意义就是为自然界和人类提供有用的物质和能量,所以通过化学变化实现的氧循环的意义,就是维持了自然界中的物质、能量及生态平衡。

 

一边思考,一边看板书内容

 

师生在互动中共同完成对本节课学习内容的整理与提升。

 

黑板上动态生成的板书内容是本节课的知识内容框架,便于学生理清思路,进行归纳总结。

 

通过“归纳提升”环节,引领学生回顾本节学习内容的同时,进一步构建基于物质组成、性质、变化、结构、意义及生态平衡等密切关联的知识体系,让学生在学习中掌握必要的学习结构和学习方法,丰富和提升学科专业素养。

当堂检测

1.下图是两组物质之间在一定的条件下相互转化的过程,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X是O2属于单质,C6H12O6属于化合物

B.该转化可以维持自然界中的二氧化碳和氧气的相对平衡

C.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太阳能转化成化学能

D.该转化过程中产生了新的元素

2.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有()

A.任何情况下呼吸纯氧均有益于人体健康;

B.氧元素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形式有单质也有化合物。

C.氧化反应都发光

D.自然界中的氧循环主要通过物理变化实现的

E.自然界中的氧循环,这里的氧是指氧气

F.自然界中氧循环的意义体现在只能为生命活动提供物质

3.物质有“生”也有“灭”,有“利”也有“弊”。

下图所示是氧在自然界中的主要循环途径。

请根据下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下图所示的大气中产生氧气的途径是(填编号,下同)。

还可以看出自然界中消耗氧气的途径是此外,在下图中没有表示出来的消耗氧气的主要途径是:

(2)请举出氧气在人类生产、生活中利和弊的各一项:

A:

利(用途):

_____________________

B:

弊(危害):

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后作业

1.提供以下用品:

钟罩、蜡烛、火柴、正在生长的绿色植物。

(1)设计实验方案证明:

光合作用产生氧气。

(2)画出其中的氧循环过程示意图。

2.想一想自然界中还存在着哪些重要元素的循环?

请根据本节课的学习思路,谈谈你对这种元素循环的看法。

星级评价小组得星情况总结

班级12个学习小组组长依次起来汇报本节课小组得星情况,教师在黑板上统计总结,激励先进鞭策不足,进一步调动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七、课堂学生学习效果评测工具和方法设计

根据“评价设计优先于教学设计”的理念,达到教学目标与评价的一致性,设计了针对学生学习效果的两个测评工具:

(一)课堂学习效果评测工具

1.课堂学习效果评测量表

项目

分值及标准

评价

自主学习

(10分)能独立思考问题,能有条理表达自己的意见,解决问题的过程清楚,做事有计划

(8分)能表达自己的意见,有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条理性差些

(6分)不能准确表达自己有意思,不能独立解决问题

课堂参与

(10分)积极举手发言,积极参与讨论与交流,具有创造性思维,能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8分)能举手发言,有参与讨论与交流,能用老师提供的方法解方法解决问题,有一定的思考能力和创造性

(6分)很少举手,初动参与讨论与交流,思考能力差,缺乏创造性,不能独立解决问题

小组合作

(10分)善于与人合作,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并大胆提出和别人不同的问题,表达自己的想法,

(8分)能与人合作,能接受别人的意见,有提出自己不同看法,并尝试解决问题

(6分)缺乏与人合作的精神,难以听进别人的意见,不敢提出和别人不同的问题,不敢尝试和表达自己的想法

综合评价

标准:

(优秀:

27——30分,良好:

21——24分;合格:

18分)

优秀:

良好:

合格:

2.课堂检测效果统计表

项目

1.基础知识(选择题)

2.能力提升(材料题)

题号

1.1

1.2

1.3

正确率

3.“星级绿色电子激励评价”赋星规则

课堂小组原则上由四名成员组成,各组可确定自己富有朝气的个性组名,组训,形成自己的组文化,各班黑板的小组名称可以用学生自己命名的组名进行体现,加强小组的凝聚力和号召力。

赋星:

课堂表现设10个基础星,小组成员采用编号方式,分别为1、2、3、4号,较易问题重点让3、4号学生参与,1、2号同学回答正确加1星,3、4号同学回答正确加2星(若4号同学回答很精彩,可再加1个星),课堂提问时,对表现极突出的同学可加奖1个星。

小组合作可以组内分工,一对一帮携,经小组合作讨论后,发言要加上“我们几组的意见是……,其他小组还有不同意见吗?

”,本组补充正确亦可加星,补充不正确,其他组补充正确亦可加星。

每节课后要公布本节星数,实行捆绑奖星制,一奖均奖。

要求:

学生记录时,组长要详细认真记录本组加星情况,学科两名课代表也要做相应记录,以备核实;每节课结束前教师要在全班统计公示,如果有小组作假,则该小组本节课的全部星数归0。

(二)学习效果评测方法

课堂充分体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实现自评、他评、组评、师评的有机融合,重点利用好学校推进的“星级绿色电子激励评价系统”,充分发挥评价的积极导向与激励作用。

1.课堂即时评价——教师用赞美、鼓励的话语,对学生课堂过程中的表现,及时给予肯定,能让学生形成对自己的鞭策,以更强的自信心投入学习。

2.课堂检测评价——利用课堂提问、交流、小测等形式及时地反馈学生存在的问题,便于教师适时地进行教学调整,也能使学生了解自己目标的达成度,更好的落实和巩固所学知识。

3.表现性评价——学生以《导学案》中的探究提纲为载体,结合自主探究、合作探究、归纳提升等部分,发散思维,积极展示自己。

每个环节都能确知自己的探究结果如何,这是学生对自我学习的过程性评价。

4.课后作业评价——开放性的内容,激励性的评价语言,充分肯定和鼓励学生的进步,有利于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5.小组合作及个人评价——依据学校“星级绿色电子激励评价”赋星规则,实行自评与他评相结合,由各个小组长具体负责,对学生个人及小组的得分情况及时汇总,在课堂的最后一环节进行汇报展示,教师对各小组活动情况进行具体的总结和评价。

八、《导学案》设计

《自然界中的氧循环》导学案

一、自然界中氧元素的存在

思考1:

对比观察以上四幅元素含量图,你发现了什么共同点?

思考2:

自然界中氧元素的存在形式

自然界中的元素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元素总是以一定的形式存在于物质中。

氧元素可以以哪些形式存在于物质之中呢?

请你根据已有知识,思考下列问题:

资料1:

水占人体重的60%-70%,一般新鲜的植物体含水量为70%-9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