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高中地理人教版全国通用复习学案第15章第31讲课后达标检测.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297646 上传时间:2023-01-05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49.6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高中地理人教版全国通用复习学案第15章第31讲课后达标检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高考高中地理人教版全国通用复习学案第15章第31讲课后达标检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高考高中地理人教版全国通用复习学案第15章第31讲课后达标检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高考高中地理人教版全国通用复习学案第15章第31讲课后达标检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高考高中地理人教版全国通用复习学案第15章第31讲课后达标检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高中地理人教版全国通用复习学案第15章第31讲课后达标检测.docx

《高考高中地理人教版全国通用复习学案第15章第31讲课后达标检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高中地理人教版全国通用复习学案第15章第31讲课后达标检测.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高中地理人教版全国通用复习学案第15章第31讲课后达标检测.docx

高考高中地理人教版全国通用复习学案第15章第31讲课后达标检测

(2014·北京东城区联考)下表为我国不同地区2013年粮食生产效率表。

回答1~2题。

 

项目

资本

投入量

人力

投入量

自然资

源效率

资本效率

人力效率

化肥量(千

克/公顷)

劳动力(劳

动力/

公顷)

粮食/耕地

(千克/

公顷)

粮食/化肥

(千克/

千克)

粮食/劳动

日(千克

/日)

全国平均

264.53

199.5

4377

16.55

21.94

西北省份

197.25

213.5

2833

15.75

13.86

西南省份

186.60

312.3

3979

21.44

12.69

东南省份

317.18

169.4

5665

18.61

36.56

东北和新疆

235.65

119.4

4908

21.78

42.25

1.表中所示生产成本中劳动费用最高的是(  )

A.西北省份       B.西南省份

C.东南省份D.东北和新疆

2.东北和新疆的人力投入量最低,人力效率最高,反映出(  )

A.农业生产落后B.劳动力科技素质高

C.机械化水平高D.气候条件优越

解析:

读表中资料可知西南省份每公顷投入的劳动力(劳动日)最多,所以生产成本中劳动费用最高。

东北和新疆的人力投入量最低,人力效率最高,这反映了机械化水平高。

答案:

1.B 2.C

(2014·浙江绍兴测试)乌克兰是世界三大黑土分布区之一,黑土面积约占全国三分之二,其北部地区与美国中部平原、中国东北地区并称为世界三商品性玉米产地。

下图是乌克兰简图。

读图完成3~4题。

3.图中①、②、③、④四地中,年降水量最多的是(  )

A.①B.②

C.③D.④

4.与美国中部地区相比,乌克兰玉米种植不利的自然因素是(  )

A.土壤B.水源

C.热量D.光照

解析:

第3题,图中乌克兰位于欧洲东部,受海陆位置及地形的影响,①地距大西洋最近且处于西风的迎风坡,降水最多。

第4题,美国中部平原纬度较低,热量条件较好。

答案:

3.A 4.C

5.有关图中各地农业发展的描述,正确的是(  )

A.A地区农业发展最大的限制性因素是光照不足

B.B地区农业发展引河流水灌溉最容易导致水土流失

C.C地区发展河谷农业是因为该地热量不足

D.与D地相比,F地发展农业的优势条件为土壤肥沃、光热充足

解析:

选C。

A地位于我国西北地区,晴天多,降水少,光照充足;B地引水灌溉易引起土壤的次生盐碱化;F地纬度较高,热量条件不足;C地位于青藏高原,因海拔高,热量不足,故农业多分布在热量条件较优越的河谷地区。

下图示意我国不同历史时期农(农耕区)牧(畜牧区)区界线的变化情况。

据此完成6~7题。

6.由上图可知(  )

A.农牧区界线的总体变化是北方地区较南方地区变化大

B.农牧区界线变化的主要原因是经济重心南移

C.农牧区界线的变化是自然条件变化的结果

D.农牧区界线主要向西南方向推进

7.农牧交错带农业的发展方向是(  )

A.增大耕地面积,提高粮食产量

B.大量开垦荒地,提高人均耕地面积

C.实行机械化,建设商品粮基地

D.退耕还林(草),种植饲料作物,发展舍饲养殖业

解析:

第6题,由图可知农牧区的界线总体向西北推进,并且北方的变化幅度比南方大。

第7题,农牧交错带生态环境脆弱,若开垦荒地,易产生荒漠化,因而要退耕还林(草),发展舍饲养殖业。

答案:

6.A 7.D

下图为秸秆全量还田循环利用模式图。

读图完成8~9题。

8.该生产模式可能分布在(  )

A.三江平原B.塔里木盆地

C.黄淮海平原D.太湖平原

9.该生产模式的优点包括(  )

①农作物的产量明显增大 ②秸秆得到比较充分的利用 ③肥料施用量减小 ④农业生产投入减少

A.①②B.③④

C.②③D.①④

解析:

第8题,读图可知,该生产模式种植的农作物是冬小麦和夏玉米,该地农作物两年三熟;三江平原一年一熟;受水资源、热量条件的制约,塔里木盆地大部分地区一年一熟;太湖平原虽然能一年两熟,但与该地区的主要农作物不匹配。

第9题,在该生产模式下,秸秆还田可增加土壤肥力,减少肥料使用量,使秸秆得到比较充分的利用。

答案:

8.C 9.C

(2014·昆明测试)下图为我国某地20世纪50年代至2000年土地资源利用类型变化状况。

读图回答10~11题,

10.图示区域土地利用的变化最可能导致(  )

A.干旱、洪涝频率增加B.土地石漠化加剧

C.年降水量逐年增加D.水生生物物种增加

11.目前有利于促进图示区域可持续发展的举措是(  )

A.扩大商品粮基地建设B.推广基塘农业模式

C.大规模实施退耕还林D.有计划地退耕还沼

解析:

第10题,从图中可以看出图示地区为三江平原地区,20世纪50年代,该地以沼泽地为主,随着北大荒开发的进行,沼泽面积减小,耕地面积增大,会导致干旱、洪涝灾害频繁。

第11题,目前可以采取有计划地退耕还沼,促进该地的可持续发展。

答案:

10.A 11.D

二、综合题(共56分)

12.(28分)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1:

中国首条、同时也是世界上第一条投入运营的新建高寒地区高速铁路——哈大高铁于2012年12月1日开通运营,921千米的高铁将东北三省主要城市连为一线。

材料2:

吉林省气象科学研究所将发生的冷害频率作为一级指标,以影响冷害减产率的降水因子为二级指标,把东北地区划分为五个冷害区域。

图中I区为最轻冷害区,Ⅱ区为较轻冷害区,Ⅲ区为较轻冷害区,Ⅳ区为重冷害区,V区为严重冷害区。

(1)简述哈大高铁建设的主要区位因素,并分析其开通运营对东北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意义。

(10分)

(2)分析影响东北地区冷害发生频率的主要因素,并列举东北农业区防治冷害的措施。

(8分)

(3)填下表,对比图中甲、乙两地农业生产过程中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和农业发展方向。

(10分)

 

生态环境

问题

农业发展

方向

解析:

(1)题,影响高铁建设的主要区位因素是经济和科技。

哈大高铁的开通运营对东北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意义可从加强区域联系和经济合作、带动相关产业发展、缓解交通运输压力等方面分析。

(2)题,读图可知,影响东北地区冷害发生频率的主要因素是纬度和地形。

防治冷害的措施可从加强监测、选种抗寒作物、加强管理、建设塑料大棚等方面分析。

第(3)题,根据甲、乙两地区域特征分析即可。

答案:

(1)经济发展水平和科技水平。

加强辽中南沿海与东北内地的联系,促进东北地区的经济合作;形成快捷的南北客运通道,带动相关产业发展;缓解东北地区铁路运输压力,促进人员流动与货物流通。

(2)纬度和地形。

加强气象监测与预报;选种抗寒作物;加强农田管理,及时浇灌农田,建设塑料大棚或温室等。

(3)

生态环境问题

水土流失,土层变薄,肥力下降;湿地萎缩,生态功能下降

森林资源减少,森林覆盖率降低,珍稀动植物濒临灭绝,生物多样性减少

农业发展方向

继续强化商品粮、豆等大宗农产品的生产,以保障国家粮食需求;发展优质品种,提高产品质量和竞争力;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延长产业链,增大产品附加值;推进农业向规模化、专业化和生态化方向发展,建设绿色食品基地

以森林资源保育为核心,发展特色农业和特色产品配套加工业

☆13.(28分)(2014·新疆乌鲁木齐模拟)读我国东部某地区地形等高线及年等降水量线图,回答下列问题。

(1)据图分析该地区地形地势特征。

(8分)

(2)图中甲地为我国畜牧业较发达的地区之一,试据图分析发展畜牧业有利的自然条件。

(8分)

(3)乙处为我国目前重点造林地区,试简述乙处森林主要的生态作用,并说明在图示区域的开发中应如何保护森林资源。

(6分)

(4)近年来图中L湖泊面积在逐渐缩小,其变化对A城还是B城附近河段的水文特征产生影响?

具体的影响是什么?

(6分)

解析:

本题考查读图获取信息,空间定位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阐释地理事物的能力、森林的环境作用,河湖的水文特征及影响等知识。

(1)地势特征根据等高线来分析。

(2)通过空间定位,准确分析其畜牧业发展的自然条件。

(3)森林在生态保护方面有多个作用,在山地主要是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保护农田;保护措施根据实际分析。

(4)从等高线分布看,B城位于湖泊的下游,影响大;其影响与湖泊面积减小的原因有关,主要是泥沙淤积造成的,湖泊调蓄功能减弱。

答案:

(1)地势东南高,西北低;东南部为低山丘陵,西北部为平原。

(2)地形平坦广阔;降水量在400mm左右,适合牧草生长。

(3)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保护农田。

 禁止乱砍滥伐;建立自然保护区;采育结合;大力人工造林。

(4)B城。

径流量变化增大,洪涝灾害加剧。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4分)

1.(2012·高考新课标全国卷)河南省和黑龙江省都是我国产粮大省。

两省相比,黑龙江省粮食商品率较高的主要原因是(  )

A.耕地面积广B.生产规模大

C.机械化水平高D.人口较少

解析:

选D。

与河南省相比,黑龙江省粮食商品率高的主要原因是地广人稀。

(2012·高考福建卷)气候生产潜力是指一个地区光、热、水等要素的数量及其配合协调程度。

下图示意中国东北地区玉米气候生产潜力的空间分布。

读图完成2~3题。

2.影响甲处等值线向北凸出的主要因素是(  )

A.纬度位置B.大气环流

C.地形因素D.海陆分布

3.在中国东北地区,与玉米气候生产潜力空间变化规律基本一致的指标是(  )

A.≥10℃积温B.日照时数

C.太阳辐射量D.年降水量

解析:

第2题,甲地玉米气候生产潜力等值线向北凸出,表明甲地数值比同纬度大,主要是因为甲地是平原,其东西两侧是长白山和大兴安岭,故C项正确。

受纬度影响的等值线主要呈南北更替、东西延伸,故A项错误;甲地和两侧所受气压带和风带相同,且都是季风区,故B项错误;受海陆分布影响的等值线大致与海岸线平行,故D项错误。

第3题,A选项积温大小反映热量多少。

东北地区跨纬度较广,热量总体由南向北递减,受地形因素(三面环山,中间是平原)的影响,与同纬度地区相比,中部平原地带的热量条件好于东西两侧的山地,即中部热量等值线向北凸出。

综上可知A选项正确。

答案:

2.C 3.A

4.(2012·高考天津卷)读某区域等高线地形图,依据因地制宜的原则,下图所示区域最适宜发展的产业部门是(  )

A.水产品养殖B.棉花种植

C.林产品加工D.水力发电

解析:

选C。

由图中经纬度及大面积林地分布信息可知,该地位于东北林区,最适宜发展林产品加工。

某山区为了改造低产的山坡地,先是增施肥料,但农作物增产效果微弱。

后将山坡地改造成水平梯田,增产效果显著。

完成5~6题。

5.增施肥料效果微弱的最主要原因是该地(  )

A.土层薄B.降水变率大

C.坡度大D.植被覆盖率低

6.将山坡改造成水平梯田,主要是为了(  )

A.调节大气温度B.提高土壤肥力

C.增大空气温度D.增加日照时数

解析:

第5题,增施肥料在山坡中效果微弱,但改成水平梯田后效果明显,最可能的原因是坡度大,肥料损失大,因此C项正确。

第6题,将山坡地改造成水平梯田,从实际效果看,使农业增产,主要是由于提高土壤肥力的结果,因此选择B项。

答案:

5.C 6.B

   (2014·南岸区模拟)结合材料,回答7~8题。

材料1:

我国目前部分优势粮食生产基地分布示意图。

材料2:

中国粮食流通格局正呈现出“北粮南运”、“中粮西运”的态势,粮食生产地域重心发生了由南向北、由东向中的逐渐转移。

7.关于甲、乙、丙三个粮食生产基地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甲地人均耕地多,而且水热条件优越

B.乙地夏季光热充足,昼夜温差大,但水源不足

C.丙地光、热、水充足,且土地的集中性好

D.甲、乙两地光、热、水条件相同,但农作物类型不同

8.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作为商品粮基地,地位下降的原因可能是(  )

A.土地相对集中,适宜机械化生产

B.河网密布,交通不便

C.当地人的食物结构发生了根本的改变

D.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

解析:

第7题,甲地纬度位置较高,光热相对不足;乙地深居内陆,气候的大陆性强;丙地人口稠密,地块狭小,生产规模小,土地的集中性不足;三地的光、热、水条件差异明显。

第8题,商品粮基地地位下降与其粮食播种面积减少有关,这应从耕地面积减少和农业结构调整分析。

答案:

7.B 8.D

(2012·高考海南卷)下图中甲地出产的小枣因核小肉厚、含糖量高而成为优质红枣品种。

据此完成9~11题。

9.甲地因地制宜种植该品种枣树,主要是因为其(  )

A.耐旱B.耐涝

C.抗病虫害D.占耕地少

解析:

选A。

本题考查读图分析能力。

由图中年降水量可知该地年降水量少于200毫米,属于干旱地区,故该地种植枣树是利用了其耐旱特征。

10.对甲地枣树生长威胁最大的自然灾害是(  )

A.干旱B.洪涝

C.台风D.冻害

解析:

选D。

本题考查自然灾害的分布及读图判断能力。

由经纬度位置可知该地位于我国西北地区、冬季风影响强烈,故多冻害。

台风主要影响我国东南沿海地区,洪涝多发生在湿润、半湿润地区,枣树耐旱,干旱对其生长影响较小。

11.甲地小枣品质优良,主要是因为该地(  )

A.光照强,气温日较差大

B.气温日较差小,降水多

C.降水少,地形平坦

D.绿洲广布,土壤肥沃

解析:

选A。

本题考查农业区位分析。

由图可知,该地光照强,气温日较差大,降水少,地形崎岖,土壤水分缺乏,故A项正确。

二、综合题(共56分)

12.(26分)(2013·高考四川卷)图甲和图乙分别是我国东北部分地区2012年12月1日~2013年4月15日气温距平图和降水距平百分率图(图中距平是指该时段气温或降水的值与该地同期多年平均值的偏差)。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图甲

图乙

(1)选择图甲和图乙中的一幅图,描述气温或降水与常年同期比较的差异情况。

(6分)

(2)据图甲和图乙,指出春季气温回升后图示区域涝灾最严重的地区,并说明理由。

(10分)

(3)结合东北地区的作物熟制和耕作类型,分析图示气温、降水状况对该地区农业生产的不利影响。

(10分)

解析:

本题考查东北地区气温和降水特征、自然灾害及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考查比较分析问题的能力、调动知识阐释地理问题的能力。

(1)分别比较气温和降水与常年同期差异,描述地区差异及分布规律即可。

(2)春季气温回升后区域洪涝灾害主要是积雪融化形成的春汛。

冬季气温低、降雪量大、积雪多,地势低平的地区春季气温回升后易发生洪涝灾害,符合这几个条件的为西部平原地区。

(3)东北地区纬度高、降水较少,农作物熟制为一年一熟,耕地类型以旱地为主。

两图信息显示气温偏低、降水偏多,可从作物生长期与土壤水分方面分析对农业生产的不利影响。

答案:

(1)图甲:

图示区域气温均较常年同期偏低(或大部分地区偏低2~4℃);偏低值大致由东南向西北(或由东向西)增大;西部(或西部平原)偏低值最大,达4℃以上。

图乙:

大部分地区降水量较常年同期偏多;偏多量大致由东北向西南(或由东向西)增大;西南部(或西部平原)偏多量最大,达1~2倍。

(2)西部平原地区;该区域气温较常年偏低值最大;降雪(水)量较常年偏多量最大;积雪量大;地势平坦,积雪融化后地表水流不畅。

(3)东北地区作物一年一熟,春播秋收;春温较常年偏低,春播推迟;生长期缩短(或收获延迟,作物易受秋季低温冷害影响)。

东北地区以旱地为主;土壤中含水量过大,难于耕作;不利于作物生长。

13.(30分)根据材料和下图,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下图中A地年平均降水量734.5毫米,其中夏季降水量占全年的61.4%;1月平均气温-12.0℃,7月平均气温24.6℃。

(1)简述流经A地河流的水文特征。

(8分)

(2)分析图示区域干旱、洪涝灾害多发的主要自然原因。

(10分)

(3)说明图示区域西北部与东南部农业生产自然条件和类型的差异。

(12分)

解析:

本题以区域等高线图为背景考查自然灾害成因、河流水文特征及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等。

(1)河流水文特征从径流量、含沙量、有无结冰期及径流量的季节变化等方面分析,结合该地区的区域特征作答即可。

(2)强调自然原因,从地势低平、季风的不稳定特征分析即可。

(3)强调学生的读图能力,从图中等高线分布可以看出该地区西北部地势平坦,以平原为主,适宜发展种植业,东南部以丘陵为主,适宜发展林果业。

影响农业的自然条件有地形、气候、土壤、河流等,再结合图示中西北部和东南部的区域特征来分析。

答案:

(1)河流流量季节变化较大,有春汛和夏汛,有结冰期,含沙量较小。

(2)温带季风气候,降水年际和季节变化大,长时期降水偏少、气温偏高,易引发旱灾;降水过多且强度较大,在地势低平、排水不畅的地区,易引发洪涝灾害。

(3)西北部以平原为主,地势平坦,土壤较肥沃,雨热同期,灌溉条件较好,有利于发展种植业;东南部以低山丘陵为主,地势起伏较大,土层较薄,易发生水土流失,不宜发展种植业,有利于发展林业和果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