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安消防部队抢险救援勤务规程.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297476 上传时间:2023-01-05 格式:DOCX 页数:107 大小:90.3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公安消防部队抢险救援勤务规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7页
公安消防部队抢险救援勤务规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7页
公安消防部队抢险救援勤务规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7页
公安消防部队抢险救援勤务规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7页
公安消防部队抢险救援勤务规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公安消防部队抢险救援勤务规程.docx

《公安消防部队抢险救援勤务规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公安消防部队抢险救援勤务规程.docx(10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公安消防部队抢险救援勤务规程.docx

公安消防部队抢险救援勤务规程

公安消防部队抢险救援勤务规程

(试行)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规范公安消防部队抢险救援勤务,确保各类抢险救援任务的完成,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和《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消防工作的意见》、《公安消防部队执勤条令》有关规定,制定本规程。

第二条公安消防部队抢险救援勤务,是指公安消防部队依法参加火灾以外的其他灾害事故抢险救援的各项勤务活动。

主要包括:

参加以抢救人员生命为主的危险化学品泄漏、道路交通事故、地震及其次生灾害、建筑坍塌、重大安全生产事故、空难、爆炸及恐怖事件和群众遇险事件的救援工作,并参与配合处置水旱灾害、气象灾害、地质灾害、森林、草原火灾等自然灾害,矿山、水上事故,重大环境污染、核与辐射事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第三条公安消防部队必须遵循“救人第一、科学施救”的指导思想,快速反应,快速调派力量,正确判断灾情,科学决策,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营救遇险人员,控制灾情发展,最大限度地减少事故危害。

第四条公安消防部队参加抢险救援工作,必须在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充分发挥应急救援骨干力量的作用,加强与公安相关警种、武警以及安监、卫生、供水、供电、供气、环保等部门的密切配合,完成灾害事故抢险救援任务。

第二章组织指挥

第五条公安消防部队各级指挥员的指挥职责是:

组织搜集、上报现场情况,确定抢险救援技、战术措施,部署作战任务,组织协同作战,落实安全保障。

第六条公安消防部队抢险救援组织指挥应当坚持“统一指挥、逐级指挥”的原则;紧急情况下,可实施越级指挥。

上级指挥员到达现场后,应当实施组织指挥或者授权指挥。

第七条发生重特大灾害事故(事件)时,公安消防部队现场指挥员及相关人员应当参加由政府统一领导的抢险救援总指挥部,了解灾情信息,掌握处置情况,落实领导指示,并按照总指挥部的决策部署,组织指挥部队开展抢险救援行动。

第三章力量编成

第八条公安消防部队参加灾害事故(事件)抢险救援时,一般应当根据预案调动力量,并根据现场情况确定作战力量编成。

第九条抢险救援力量编成一般以消防中队为基本作战单位,以作业组为基本作战单元,每个作业组人员不得少于3人,并应确定1名组长负责;必要时,还须安排掩护、预备力量。

第十条处置危险化学品泄漏事故,应当调派防化救援车、洗消车、泡沫车等特种车辆和防护、侦检、警戒、堵漏、输转、洗消等特种器材、设备和药剂,并视情报政府启动应急预案,调动公安、石化、卫生、环保、气象等相关部门及单位救援力量参与处置。

第十一条处置建筑倒塌事故,应当调派抢险救援车、举高车等车辆和生命探测、漏电检测、燃气侦检、救生、破拆、牵引、起吊、支撑等特种器材、设备,并视情报政府启动应急预案,调动建设、公安、卫生、通信、供气、供电、供水等相关部门及单位救援力量参与处置。

第十二条处置交通事故,应当调派抢险救援车、泡沫车等特种车辆和侦检、警戒、破拆、救生、牵引、起吊等特种器材,并视情报政府启动应急预案,调动公安、交通、卫生、环保等相关部门及单位救援力量参与处置。

第十三条处置上述灾害事故以外的灾害事故(事件),应当根据现场情况,参照上述要求,调派相关力量到场。

群众一般求助的救援力量编成原则上以辖区中队力量为主。

必要时,可按程序规定调派相应增援力量参与。

第四章基本程序

第十四条接警出动。

迅速准确受理报警,根据警情,集中调集所需人员、装备,并视情报请政府启动应急预案,调动相关联动力量,安全、迅速地赶赴现场。

第十五条侦察检测。

通过侦察检测,掌握灾害事故的特性、规模、危险程度,确定不同区域的危险等级;查明遇难、遇险和被困人员的位置、数量、施救疏散路线;查明贵重物资设备的位置、数量;了解灾害事故(事件)现场及其周边的道路、水源、建(构)筑物结构以及电力、通信、气象等情况。

第十六条设置警戒。

根据灾害事故(事件)类型,及时启动辅助决策及专家系统,并依据侦检结果,科学、合理设置警戒区域,采取禁火、停电及禁止无关人员进入等安全措施。

警戒命令由抢险救援总指挥部统一发布,由公安部门和武警部队负责实施。

第十七条安全防护。

进入灾害事故现场的救援人员,必须根据现场实际情况和危险等级落实防护措施;设立现场安全员,全程观察监测现场危险区域和部位可能发生的危险迹象;在可能发生爆炸、毒物泄漏、建筑物倒塌等危险情况下救援时,应当尽量减少一线作业人员,并加强安全防护;需要采取工艺措施处置时,应当在单位专业技术人员的配合下组织实施,严禁盲目行动;当现场出现爆炸、倒塌等险情征兆,而又不能及时控制或者消除,可能威胁参战人员的生命安全时,应当立即组织参战人员撤离到安全地带并清点人数,待条件具备时,再组织实施抢险救援战斗。

第十八条抢救人员。

通过询问了解和使用生命探测仪、搜救犬等侦察检测手段确定被困人员数量、位置后,应根据现场情况,采取破拆、起重、支撑、牵引、起吊等方法施救。

对被倒塌的建筑构件、材料埋压或者被困于容易窒息的现场,应先稳定被困人员情绪,并迅速采取送风供氧、提供饮水和食物等措施,严禁盲目使用挖掘机、铲车、推土机等大型工程机械设备和可能危及被困人员生命安全的救援工具;对毒害物质泄漏的现场,应当使用防毒、救生等工具抢救中毒人员,并及时疏散染毒区周围的人员;对执行高空和水上救生任务的人员,必须采取相应的安全防护措施。

第十九条排除险情。

当救援现场有易燃易爆或毒害物质泄漏、扩散,可能导致爆炸、建筑倒塌和人员中毒、触电等危险情况时,要根据专家组意见和现场救援力量及技术条件,及时采取冷却防爆、稀释中和、加固破拆、断阀疏导等措施,尽快排除险情。

第二十条清场撤离。

灾害事故(事件)处置结束后,要全面、细致地检查清理现场,并视情留有必要力量实施监护和配合后续处置,并向事故单位或上级主管部门移交现场。

撤离现场时,应当清点人数,整理装备。

归队后,迅速补充油料、器材和灭火剂,迅速恢复战备状态,并向上级报告。

第二十一条信息发布。

灾害事故(事件)处置结束后,要按照上级指示,确定新闻发布会的内容、时间和发言人,严禁未经批准擅自接受新闻媒体采访。

第五章勤务保障

第二十二条公安消防部队参加抢险救援战斗,必须做好战斗、生活和医疗等保障工作。

第二十三条战斗保障。

根据辖区消防保卫任务特点,制定装备、通信、技术保障方案,储备必要的抢险救援器材、物资和灭火剂,配备通信装备设施,建立与工程抢险、医疗救护、卫生防疫、环保监测等部门应急联动工作机制,发挥专业队伍和专家作用,及时为灾害事故处置提供物质和技术支持。

第二十四条生活保障。

各级公安消防部队应当制定现场生活保障方案,并积极争取地方人民政府、社会相关单位的支持,全力做好参战人员就餐、饮水、保暖等各项生活保障。

第二十五条医疗保障。

公安消防部队应当充分利用各方面医疗保障资源,制定现场医疗保障方案,加强与医疗急救等部门的配合,视情报政府启动卫生保障应急预案,确保医疗保障工作到位。

附:

常见灾害事故处置规程

附件:

常见灾害事故处置规程

第一类危险化学品泄漏事故处置

第一章液化石油气泄漏事故处置

石油气是常见的易燃易爆气体,主要用于石油化工原料,也可用作燃料。

在生产、储存、运输、经营、使用过程中发生泄漏,极易导致燃烧爆炸和中毒事故,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一、理化性质

石油气主要成分为丙烷、丙稀、丁烷、丁烯等,易与空气形成爆炸性混合物。

石油气通过加压或降温以液态形式进行储存和运输,即为液化石油气。

液化石油气从液态转变为气态时,体积扩大250-350倍左右;气态相对密度(空气=1)为1.5-2(比空气重),液态相对密度(水=1)为0.5(比水轻);在空气中扩散较慢,易向低洼地区流动和积聚,爆炸极限为5%-33%。

液化石油气一般为无色气体或黄棕色油状液体,属于低毒类。

常见中毒症状有头晕、头痛、兴奋或嗜睡、恶心、呕吐、脉缓等,严重时出现麻醉状态和意识丧失。

液化石油气一般加有特殊臭味的醛类或硫化物,便于察觉该气体的存在。

二、事故特点

(一)扩散迅速,危害范围大。

液化石油气一般以喷射状泄漏,由液相变为气相,体积迅速扩大,形成大面积危险区。

(二)易发生爆炸燃烧。

液化石油气爆炸下限极低,泄漏后极易与空气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火源发生爆炸或燃烧。

(三)燃烧猛烈,爆炸速度快。

液化石油气燃烧火焰温度可达18000C以上,爆炸速度可达2000-3000m/s。

(四)处置难度大,要求高。

液化石油气发生泄漏的容器、部位、口径、压力等因素各不相同,灾情复杂、危险性大,处置专业技术要求高。

三、接警调度

(一)接警

1、119调度指挥中心接到液化石油气泄漏报警时,要重点询问泄漏的容器、形式、地点、时间、部位、强度、扩散范围、人员伤亡或遇险等情况。

2、随时和报警人及现场保持联系,掌握事态发展变化状况。

3、指挥中心要将警情立即报告值班领导,并根据指示要求及时报告当地政府、公安机关和上级消防部门。

(二)力量调集

1、消防队(站)

指挥中心接到报警后,要按照出动计划、预案调集辖区中队、特勤中队和邻近中队等处置力量,同时根据现场情况适时调集增援中队到场。

2、车辆装备

视情调派抢险救援、防化救援、水罐、泡沫、干粉、高喷等消防车辆,以及遥控水枪或水炮、水幕发生器、可燃(有毒)气体检测仪、防护、警戒、堵漏、输转、照明、通信等器材。

3、社会力量

视情报请政府启动应急预案,调集公安、安监、石油、化工、供水、卫生、环保、气象等部门和事故单位力量协助处置。

四、处置程序与措施

(一)侦察检测

1、通过询问、侦察、检测、监测等方法,以及测定风力和风向,掌握泄漏区域气体浓度和扩散方向。

2、查明遇险人员数量、位置和营救路线。

3、查明泄漏容器储量、泄漏部位、泄漏速度,以及安全阀、紧急切断阀、液位计、液相管、气相管、罐体等情况。

4、查明储罐区储罐数量和总储存量、泄漏罐储存量和邻近罐储存量,以及管线、沟渠、下水道布局走向。

5、了解事故单位已经采取的处置措施、内部消防设施配备及运行、先期疏散抢救人员等情况。

6、查明拟定警戒区内的单位情况、人员数量、地形地物、电源、火源及交通道路情况。

7、掌握现场及周边的消防水源位置、储量和给水方式。

8、分析评估泄漏扩散的范围和可能引发爆炸燃烧的危险因素及其后果。

(二)疏散警戒

1、疏散泄漏区域和扩散可能波及范围内的无关人员。

2、根据侦察检测情况确定警戒范围,并划分重危区、轻危区、安全区,设置警戒标志和出入口。

严格控制进入警戒区特别是重危区的人员、车辆和物资,进行安全检查,做好记录。

3、根据动态检测结果,适时调整警戒范围。

(三)禁绝火源

切断事故区域内的强弱电源,熄灭火源,停止高热设备,落实防静电措施。

进入警戒区人员严禁携带、使用移动电话和非防爆通信、照明设备,严禁穿戴化纤类服装和带金属物件的鞋,严禁携带、使用非防爆工具。

禁止机动车辆(包括无防爆装置的救援车辆)和非机动车辆随意进入警戒区。

(四)安全防护

进入重危区的人员必须实施二级以上防护,并采取水枪掩护。

现场作业人员的防护等级不得低于三级。

(五)生命救助

组成救生小组,携带救生器材进入重危区和轻危区。

采取正确的救助方式,将遇险人员疏散、转移至安全区。

对救出人员进行登记、标识,移交医疗急救部门进行救治。

(六)技术支持

组织事故单位和石油化工、气象、环保、卫生等部门的专家、技术人员判断事故状况,提供技术支持,制订抢险救援方案,并参加配合抢险救援行动

(七)现场供水

制订供水方案,选定水源,选用可靠高效的供水车辆和装备,采取合理的供水方式和方法,保证消防用水量。

(八)稀释防爆

1、启用事故单位喷淋泵等固定、半固定消防设施。

2、使用喷雾水枪、屏封水枪,设置水幕或蒸气幕,驱散积聚、流动的气体,稀释气体浓度,防止形成爆炸性混合物。

3、采用雾状射流形成水幕墙,防止气体向重要目标或危险源扩散。

4、液化石油气若呈液相沿地面流动,可采用中倍数泡沫覆盖,降低其蒸发速度,缩小气云范围。

操作时,要防止因泡沫强力冲击而加快液化石油气的挥发速度。

5、对于聚集于建筑物和地沟内的液化石油气,可打开门窗或地沟盖板,通过自然通风吹散。

同时还可采用防爆机械送风进行驱散。

6、禁止用直流水直接冲击罐体和泄漏部位,防止因强水流冲击而造成静电积聚、放电引起爆炸。

(九)关阀堵漏

1、生产装置或管道发生泄漏、阀门尚未损坏时,可协助技术人员或在技术人员指导下,使用喷雾水枪掩护,关闭阀门,制止泄漏。

2、罐体、管道、阀门、法兰泄漏,采取相应堵漏方法实施堵漏。

3、通过液相阀向罐内适量注水,抬高液位,形成罐内底部水垫层,缓解险情,配合堵漏。

4、法兰盘、液相管道裂口泄漏,在寒冷地区和季节可采用冻结止漏,即用麻袋片等织物强行包裹法兰盘泄漏处,浇水使其冻冰,从而制止或减少泄漏。

(十)输转倒罐

1、烃泵倒罐。

在确保现场安全的条件下,利用车载式或移动式烃泵直接倒罐。

实施现场倒罐和异地倒罐时,必须要由专业技术人员实施操作,消防人员予以保护。

2、惰性气体置换。

使用氮气等惰性气体,通过气相阀加压,将事故罐内的液化石油气置换到其他容器或储罐。

3、压力差倒罐。

利用水平落差产生的自然压力差将事故罐的液化石油气导入其他容器、储罐或槽车,降低危险程度。

4、实施倒罐作业时,管线、设备必须做到良好接地。

(十一)主动点燃

实施主动点燃,必须具备可靠的点燃条件。

在经专家论证和工程技术人员参与配合下,严格安全防范措施,谨慎、果断实施。

1、点燃条件。

①在容器顶部受损泄漏,无法堵漏输转时;②槽车在人员密集区泄漏,无法转移或堵漏时;③遇有不点燃会带来严重后果,引火点燃使之形成稳定燃烧,或泄漏量已经减小的情况下,可主动实施点燃措施。

如现场气体扩散已达到一定范围,点燃很可能造成爆燃或爆炸,产生巨大冲击波,危及其他储罐、救援力量及周围群众安全,造成难以预料后果的,严禁采取点燃措施。

2、点燃准备。

担任掩护和防护的喷雾水枪要到达指定位置,确认危险区人员全部撤离,泄漏点周边区域经检测不在液化石油气爆炸浓度范围内,使用点火棒、信号弹、烟花爆竹、魔术弹等点火工具,并采取正确的点火方法。

3、点燃时机。

在罐顶开口泄漏,一时无法实施堵漏,且气体泄漏范围和浓度有限,同时又有喷雾水枪稀释掩护以及各种防护措施准备就绪的情况下实施点燃;罐顶爆裂已经形成稳定燃烧,罐体被冷却保护后罐内压力减小,火焰被风吹灭,或被冷却水流打灭,但仍有气体扩散,如不再次点燃,可能造成危害时,应予果断点燃。

(十二)现场清理

1、用喷雾水、蒸气或惰性气体清扫现场内事故罐、管道、低洼地、下水道、沟渠等处,确保不留残液(气)。

2、清点人员,收集、整理器材装备。

3、撤除警戒,做好移交,安全撤离。

五、行动要求

(一)正确选择停车位置和进攻路线。

消防车要选择上风方向的入口、通道进入现场,停靠在上风方向的适当位置。

进入危险区的车辆必须戴防火罩。

使用上风方向的水源,从上风、侧上风方向选择进攻路线,并设立水枪阵地。

指挥部应设置在安全区。

(二)行动中要严防引发爆炸。

进入危险区作业的人员一定要专业、精干,防护措施要到位,并使用喷雾水枪进行掩护。

在雷电天气下,慎重采取行动。

(三)设立现场安全员,确定撤离信号,实施全程动态仪器检测。

一旦现场气体浓度接近爆炸浓度极限,事态未得到有效控制,险情加剧,危及救援人员安全时,要及时发出撤离信号。

一线指挥员在紧急情况下可不经请示,果断下达紧急撤离命令。

紧急撤离时不收器材、不开车辆,保证人员迅速、安全撤出危险区。

(四)合理组织供水,保证持续、充足的现场消防供水,对液化石油气容器和泄漏区域保持不间断的冷却稀释。

(五)严禁作业人员在泄漏区域的下水道或地下空间的顶部、井口处、储罐两端等处滞留,防止爆炸冲击造成伤害。

(六)做好医疗急救保障。

配合医疗急救力量做好现场救护准备。

一旦出现伤亡事故,立即实施救护。

(七)调集一定数量的消防车在泄漏区域附近集结待命。

一旦发生爆炸燃烧事故,立即出动,控制火势,消除险情。

第二章氯气泄漏事故处置

氯气用途广泛,主要用于纺织、造纸、医药、农药、冶金、杀菌剂、漂白和制造氯化合物、盐酸、聚氯乙烯等。

氯气属剧毒物质,在生产、储存、运输、使用过程中发生泄漏,极易造成人员伤亡和区域性污染。

一、理化性质

氯气为黄绿色有刺激性味的气体。

气态相对密度(空气=1)为2.48(比空气重),液态相对密度(水=1)为1.47(比水重)。

氯气易溶于水和碱溶液。

液氯由液态变为气态体积扩大约400倍。

氯气是强氧化剂,本身不燃,能助燃。

在日光条件下与易燃气体混合时,会发生燃烧爆炸。

氯气能与乙炔、乙醚等大多数有机物和松节油、氨、金属粉末等物质猛烈反应发生爆炸或生成爆炸性物质,具有强刺激性和腐蚀性。

氯气毒性强,对眼、呼吸系统粘膜有刺激作用,可引起迷走神经兴奋、反射性心跳骤停。

急性中毒,轻度者出现粘膜刺激症状,眼红、流泪、咳嗽;中度者出现支气管炎、支气管肺炎症状表现,胸痛、头痛、恶心、较重干咳、呼吸及脉搏增快,可有轻度紫绀等;重度者出现肺水肿,并可导致昏迷和休克。

氯气在空气中的最高允许浓度为1mg/m3。

氯气通过降温或加压以液态形式进行储存和运输,即为液氯。

二、事故特点

(一)扩散迅速,危害范围大。

液氯泄漏后体积迅速扩大,随风或向低洼处漂移,形成大面积染毒区。

(二)易造成大量人员中毒伤亡。

氯气可通过呼吸道、眼睛、皮肤等途径侵入人体,导致中毒,造成伤亡。

(三)污染环境,洗消困难。

大量氯气泄漏,严重污染空气、地表及水体,并易滞留在下水道、沟渠、低洼地等处,不易扩散,全面、彻底洗消困难,如处理不当将在较长时间内危害生态环境。

三、接警调度

(一)接警

1、119调度指挥中心接到氯气泄漏报警时,要重点询问泄漏的容器、形式、地点、时间、部位、强度、扩散范围、人员伤亡或遇险等情况。

2、随时和报警人及现场保持联系,掌握事态发展变化状况。

3、指挥中心要立即将警情报告值班领导,并根据指示要求报告当地政府、公安机关和上级消防部门。

(二)力量调集

1、消防队(站)

指挥中心接到报警后,要按照出动计划、预案调集辖区中队、特勤中队和邻近中队等处置力量,同时根据现场情况适时调集增援中队到场。

2、车辆装备

视情调集防化救援、防化洗消、抢险救援、水罐、高喷等消防车辆,以及遥控水枪或水炮、水幕发生器、可燃(有毒)气体检测仪、防护、警戒、堵漏、输转、洗消、照明、通信等器材、设备。

3、社会力量

视情报请政府启动应急预案,调集公安、安监、石油、化工、供水、卫生、环保、气象等部门和事故单位力量协助处置。

四、处置程序与措施

(一)侦察检测

1、通过询问、侦察、检测、监测等方法,以及测定风力和风向,掌握泄漏区域气体浓度和扩散方向。

2、查明遇险人员数量、位置和营救路线。

3、查明泄漏容器储量、泄漏部位、泄漏强度,以及安全阀、紧急切断阀、液位计、液相管、气相管、罐体等情况。

4、查明泄漏区域内是否有能与氯气发生剧烈反应的危险化学品情况。

5、查明储罐区储罐数量和总储存量、泄漏罐储存量和邻近罐储存量,以及管线、沟渠、下水道布局走向。

6、了解事故单位已经采取的处置措施、内部消防设施配备及运行、先期疏散抢救人员等情况。

7、查明拟定警戒区内的单位情况、人员数量、地形地物、交通道路等情况。

8、掌握现场及周边的消防水源位置、储量和给水方式。

9、分析评估泄漏扩散的范围、可能引发爆炸燃烧的危险因素及其后果、现场及周边污染等情况。

(二)警戒疏散

1、疏散泄漏区域和扩散可能波及范围内的无关人员。

2、根据侦察检测情况,确定警戒范围,并划分重危区、轻危区、安全区,设置警戒标志和出入口。

严格控制进入警戒区特别是重危区的人员、车辆和物资,进行安全检查,做好记录。

3、根据动态检测结果,适时调整警戒范围。

(三)安全防护

进入重危区的人员必须实施一级防护,并采取水枪掩护。

现场作业人员的防护等级不得低于二级。

(四)生命救助

组成救生小组,携带救生器材进入重危区和轻危区。

采取正确的救助方式,将遇险人员疏散、转移至安全区。

对救出人员进行登记、标识,移交医疗急救部门进行救治。

(五)技术支持

组织事故单位和石油化工、气象、环保、卫生等部门的专家、技术人员判断事故状况,提供技术支持,制订抢险救援方案,并参加配合抢险救援行动。

(六)转移危险物品

对事故现场和可能扩散区域内能够与氯气发生化学反应的乙炔、氢气等危险化学品和易燃可燃物体,能转移的立即转移,难以转移的应采取有效保护措施,防止发生激烈反应或爆炸。

(七)现场供水

制订供水方案,选定水源,选用可靠高效的供水车辆和装备,采取合理的供水方式和方法,保证消防用水量。

(八)稀释降毒

1、启用事故单位喷淋泵等固定、半固定消防设施。

2、以泄漏点为中心,在储罐、容器的四周设置水幕或喷雾水枪喷射雾状水进行稀释降毒。

3、采用雾状射流形成水幕墙,防止气体向重要目标或危险源扩散。

4、稀释不宜使用直流水,以节约用水、增强稀释降毒效果。

(九)关阀堵漏

1、生产装置或管道发生泄漏、阀门尚未损坏时,可协助技术人员或在技术人员指导下,使用喷雾水枪掩护,关闭阀门,制止泄漏。

2、罐体、管道、阀门、法兰泄漏,采取相应的堵漏方法实施堵漏。

(十)输转倒罐

不能有效堵漏时,应控制减少泄漏量,采取烃泵倒罐、惰性气体置换、压力差倒罐等方法将其导入其他容器或储罐。

(十一)化学中和

储罐、容器壁发生小量泄漏,可在消防车水罐中加入碳酸氢钠、氢氧化钙等碱性物质向罐体、容器喷射,以减轻危害。

也可将泄漏的氯气导入碳酸氢钠等碱性溶液中,加入等容量的次氯酸钠进行中和,形成无危害或微毒废水。

(十二)浸泡水解

运输途中体积较小的液氯钢瓶发生损坏或废旧钢瓶发生泄漏,又无法制止外泄时,可将钢瓶浸入氢氧化钙等碱性溶液中进行中和,也可将钢瓶浸入水中稀释降毒,做好后续处理工作。

要严防流入河流、下水道、地下室或密闭空间,防止造成污染。

(十三)洗消处理

1、在危险区和安全区交界处设置洗消站。

2、洗消对象。

轻度、中度、重度中毒人员在送医院治疗前必须进行洗消,现场参与抢险人员和救援器材装备在救援行动结束后要全部进行洗消。

3、洗消方法

①化学消毒法:

用碳酸氢钠、氢氧化钙、氨水等碱性溶液喷洒在染毒区域或受污染物体表面,进行化学中和,形成无毒或低毒物质。

②物理消毒法:

用吸附垫、活性炭等具有吸附能力的物质,吸附回收后转移处理。

③简易排毒法:

对染毒空气可喷射雾状水进行稀释降毒或用水驱动排烟机吹散降毒,也可对污染区实施暂时封闭,依靠日晒、雨淋、通风等自然条件使有毒物质消失。

4、洗消和处置用水排放必须经过环保部门检测,防止造成二次污染。

(十四)现场清理

1、用喷雾水、蒸气或惰性气体清扫现场内事故罐、管道、低洼地、下水道、沟渠等处,确保不留残液(气)。

2、清点人员、收集、整理器材装备。

3、撤除警戒,做好移交,安全撤离。

五、行动要求

(一)在泄漏区域的上风方向设置指挥部和停放救援车辆,并保持适当距离。

应从上风、侧上风方向选择进攻路线,设置水枪阵地。

(二)进入警戒区作业的人员一定要专业、精干,严格按照防护等级进行个人防护,并使用喷雾水枪对救援人员进行掩护。

(三)设立现场安全员,确定撤离信号,实施全程动态仪器检测,及时掌握灾情发展变化情况。

一旦发现险情加剧、难以控制,危及救援人员安全时,要果断进行安全撤离。

(四)要注意观察、掌握参与救援人员的身体状况,进行跟踪检查。

对轻微中毒人员应立即转移到空气新鲜处,对接触毒物的皮肤可用温水或清水冲洗,症状严重者要立即送医院救治。

(五)液氯生产、储存装置发生泄漏,主要由事故单位专业人员采取工艺措施和技术手段进行处置,公安消防力量进行协助、掩护和监护。

当事故单位不能采取有效堵漏措施时,公安消防力量应在专业技术人员的指导、配合下进行处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