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学》教学大纲.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295021 上传时间:2023-01-05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29.1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儿科学》教学大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儿科学》教学大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儿科学》教学大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儿科学》教学大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儿科学》教学大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儿科学》教学大纲.docx

《《儿科学》教学大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儿科学》教学大纲.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儿科学》教学大纲.docx

《儿科学》教学大纲

蚌埠医学院

《儿科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

儿科学

英文名称:

Pediatrics

课程类型:

专业主干课程

总学时:

34理论课学时:

34实验学时:

0

适用对象:

药学本科

课程简介:

《儿科学》就是研究胎儿至青少年时期有关疾病防治、促进身心健康及正常生长发育的一门综合性医学。

是临床医学四大课程中的重要组成成分。

由于小儿时期生长发育和器官功能发育不完善等特点,决定了这一阶段是整个人生“多灾多难”的特殊时期,也是死亡率非常高的时期。

感染性疾病、先天性疾病、代谢性疾病是这个时期的常见病和多发病。

《儿科学》就是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而设置的一门临床专业主干课程,也是医学类专业的必修课程。

《儿科学》课程的主要任务就是使在校医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和临床见习,努力达到以下要求:

掌握儿科学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包括掌握儿童预防保健措施及儿科常见病的发病规律和诊治方案;掌握儿科疑难病症的临床诊断思维方法、检查步骤及鉴别诊断;掌握儿科危急重症的抢救程序和方法;熟悉基本技能操作;了解儿科学的基本科研方法和新进展。

达到这些目标要求也将为今后从事各种医学临床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本课程所使用的教材是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儿科学》第6版,由杨锡强和易著文教授主编,卫生部规划的全国高等学校统编教材。

第6版《儿科学》除了突出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之外,还突出了思想性、科学性、先进性、启发性和实用性的原则。

该教材主要是培养学生临床逻辑思维以适应生命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医学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

儿科学所有的授课教师均具有丰富的教学、科研和临床经验。

我们更加注重同学们综合素质的提高,不仅培养了学生学科专业知识和能力,而且还特别注重学生们的学习方法、实际应用能力和科研思维等各个方面的综合发展,注重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

儿科学属于临床医学的二级学科,是医学专业主干课程。

儿科学的目的和任务是使学生掌握儿童预防保健措施及儿科常见病的发展规律和诊断防治方案,掌握疑难病症的临床诊断思维方法、检查步骤及鉴别诊断,掌握危急重症的抢救程序和方法,了解儿科学的基本科研方法和新进展。

二、教学基本要求

掌握儿科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包括儿科常见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治和预防的要点等,尤其要熟练掌握常见疾病的临床特点和药物治疗的原则等。

熟悉常见疾病的发病机理、预防及预后等。

了解儿科学常见病的诊疗进展等。

具体参见每个章节的教学内容及要求。

三、教学内容及要求

(一)绪论

【掌握】小儿年龄分期及各年龄期特点。

【熟悉】儿科学的特点。

【了解】儿科学的范围和任务,发展与展望。

【教学内容】:

1.儿科学的范围和任务。

2.儿科学的特点,分基础医学方面和临床方面。

前者包括解剖、机能、病理、免疫和心理等方面,后者包括疾病种类、临床表现、诊断、治疗、预后和预防等方面。

3.小儿年龄分期及各期特点(胎儿期、新生儿期、婴儿期、幼儿期、学龄前期、学龄期和青春期)。

(二)小儿生长发育

【掌握】小儿生长发育的各项具体指标包括体重、身材与头围的测量方法、正常值、估计公式等;生长发育的一般规律。

【熟悉】小儿体格生长有关的其他系统的发育。

【了解】影响小儿生长发育的因素;小儿胸围、上臂围、身材比例与匀称性等指标的测量方法、正常值。

【自学】儿童神经心理发育及其评价;心理行为异常。

【教学内容】:

1.小儿生长发育的规律性,包括生长发育是连续的、有阶段性的过程、各系统器官生长发育不平衡、生长发育的一般规律、生长发育的个体差异。

2.影响小儿生长发育的因素,包括遗传和环境因素(包括营养、疾病、母亲情况、生活环境的因素)。

3.小儿体格生长的各项指标的测量方法、正常值、估计公式,包括体重、身材、头围、胸围、上臂围、身材比例与匀称性等。

4.与体格生长有关的其他系统的发育,包括骨骼、牙齿、脂肪组织与肌肉、神经系统。

(三)儿童保健原则

【自学】各年龄期儿童的保健重点;儿童保健的具体措施。

(四)儿科疾病诊治原则

【掌握】儿科药物治疗的特点;小儿药物剂量计算。

【熟悉】小儿药物选择;给药方法。

【自学】儿科病史采集和体格检查。

【教学内容】:

1.儿科药物治疗特点。

2.药物选择,包括抗生素、肾上腺皮质激素、退热药、镇静止惊药、镇咳止喘药、导泻与止泻药、乳母用药、新生儿用药。

3.给药方法,包括口服法、注射法、外用药、其它方法。

4.药物剂量计算,包括按体重、体表面积、年龄、成人剂量计算。

(五)营养和营养障碍性疾病

【掌握】维生素D的生理与调节、来源及其在人体内转化过程,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的病因、治疗(包括口服和肌注维生素D,大剂量维生素D治疗的适应症)、预防措施;维生素D缺乏性手足搐搦症治疗。

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的诊断标准和常见并发症、促进消化的常用药物。

【熟悉】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的发病机理、临床表现、辅助检查,维生素D缺乏性手足搐搦症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

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的临床分型、病因、临床表现、病理生理特点与实验室检查、治疗原则与预防方法。

【了解】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的鉴别诊断,维生素D缺乏性手足搐搦症的病因、发病机制。

【自学】小儿营养需要与物质代谢的特点,小儿消化系统功能发育与营养关系;合理营养和婴幼喂养方法,重点掌握人乳的特点、人工喂养时奶量摄入的估计、添加辅食的原则;幼儿营养与膳食安排;营养状况评价的原则;维生素A缺乏病;微量元素障碍。

【教学内容】:

1.维生素D的生理与调节,包括维生素D的生理调节、生理功能、代谢的调节。

2.维生素D的来源,包括母体-胎儿的转运、食物中的维生素D、皮肤的光照合成三个途径。

3.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的病因,包括围生期维生素D不足、日照不足、生长速度快、食物中补充维生素D不足、疾病影响五个方面原因。

4.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的发病机理。

5.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的临床表现,分初期(包括发病年龄、非佝偻病的特异症状、血生化检查、X线检查特点)、活动期(包括骨骼等表现、血生化检查、X线检查特点)、恢复期、后遗症期。

6.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血生化检查、X线检查治、治疗原则(包括口服和肌注维生素D,大剂量维生素D治疗的适应症)、预防(包括围生期、婴幼儿期的预防)。

7.维生素D缺乏性手足搐搦症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8.维生素D缺乏性手足搐搦症的临床表现,分隐匿型(包括面神经征、腓反射、陶瑟征)、典型发作(包括惊厥、手足搐搦、喉痉挛表现和血清钙的数值),。

9.维生素D缺乏性手足搐搦症的实验室检查(包括总血钙、离子钙值、血磷等)。

10.维生素D缺乏性手足搐搦症的治疗,有急救处理(包括氧气吸入、迅速控制惊厥或喉痉挛的措施)、钙剂治疗、维生素D治疗。

11.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的临床分型,即消瘦型、浮肿型、消瘦-浮肿型三型。

12.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的病因,包括摄入不足、消化吸收不良、需要量增加;结合病因讲述预防措施。

13.结合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的病理生理特点(包括新陈代谢异常、各系统功能低下)重点讲述本病的临床表现、并发症、实验室检查。

14.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的诊断标准(包括分型、分度)。

15.结合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的病因重点讲述本病的治疗,包括处理危及生命的并发症、祛除病因、调整饮食、促进消化的措施。

(六)青春期健康的特殊问题

【自学】心理和行为障碍;睡眠障碍;饮食障碍;性传播疾病和青少年伤害。

(七)新生儿与新生儿疾病

【掌握】各种新生儿的定义,重点掌握根据胎龄和出生体重分类的定义;正常足月儿和早产儿的一些概念,例如呼吸暂停、持续胎儿循环、生理性黄疸、中性温度等;Apgar评分的临床意义和窒息后并发症、复苏方案、治疗原则(特别是药物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病因、临床表现和防治原则,包括主要的用药;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病因、临床表现、治疗和预防;新生儿溶血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并发症、治疗;新生儿寒冷损伤综合征的病因、临床表现和治疗。

【熟悉】围生期的定义;正常足月儿和早产儿的特点与护理;新生儿的几种特殊生理状态;新生儿窒息的病因,窒息后呼吸改变的类型,新生儿窒息的病理生理、血液生化和代谢改变、临床表现;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病理学改变、发病机制、辅助检查;新生儿颅内出血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发病机与理辅助检查;新生儿黄疸分类及其各自的特点,鉴别黄疸的实验室检查(包括新生儿黄疸的诊断步骤);;新生儿溶血病的病理生理、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断和鉴别诊断;新生儿寒冷损伤综合征的病理生理、诊断和鉴别诊断;新生儿出血症的临床表现、辅助检查、治疗、预防。

【了解】新生儿病房分级(包括分级标准);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新生儿胆红素代谢特点,病理性黄疸的原因;新生儿皮肤和皮下脂肪解剖生理特点;维生素K依赖因子的生物活性,新生儿出血症的病因和发病机理;

【自学】新生儿病房分级;小于胎龄儿和大于胎龄儿;新生儿重症监护的内容,新生儿常频机械通气;新生儿胎粪吸入综合征;新生儿感染性疾病的概述,包括病原体、感染途径;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新生儿低血糖和高血糖的定义、临床表现和治疗;低钙血症;新生儿脐部疾病和产伤性疾病。

【教学内容】:

1.新生儿医学的重要性,围生期的定义。

2.新生儿分类,包括根据胎龄、出生体重、出生体重和胎龄的关系、出生后周龄的分类的定义,高危儿定义。

3.新生儿病房分级(包括分级标准)。

4.正常足月儿和早产儿的定义、外观特点。

5.正常足月儿和早产儿生理特点(包括呼吸、循环、消化、泌尿、血液、神经、体温能量及体液代谢、免疫等方面),并解释一些概念,例如呼吸暂停、持续胎儿循环、生理性贫血、中性温度等。

6.结合上述特点讲解足月儿、早产儿护理中的注意事项(包括中性温度对体温的关系)。

7.新生儿的几种特殊生理状态,包括生理性黄疸、“马牙”和“螳螂嘴”、乳腺肿大和假月经、新生儿红斑及粟粒疹。

8.新生儿窒息病因,包括孕母、胎盘、脐带、胎儿、分娩因素五个方面。

9.新生儿窒息的病理生理,包括窒息时胎儿向新生儿呼吸、循环的转变受阻、窒息时各器官缺血缺氧改变、呼吸改变(包括原发性和继发性呼吸暂停)、血液生化和代谢改变的表现。

10.新生儿窒息的临床表现,包括胎儿宫内窒息、新生儿窒息诊断和分度(分正常、轻度窒息、重度窒息三种)、并发症(包括中枢神经系统、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泌尿系统、代谢方面、消化系统的损害)。

11.新生儿窒息的治疗原则和预防,治疗包括ABCDE复苏方案、复苏步骤和程序(包括最初复苏步骤、建立呼吸、维持正常循环、药物治疗)、复苏后监护和转运。

12.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病因,包括孕母、胎盘、脐带、胎儿、分娩因素,围生期窒息是最主要的病因。

13.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发病机制,包括脑血流改变和脑组织代谢改变二个方面。

14.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病理学改变,包括脑水肿、选择性神经元死亡及梗塞、出血三个方面改变。

15.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临床表现,包括临床分度(临床分轻、中、重三种程度)、辅助检查(包括血液、影像学检查,重点是头颅CT)。

16.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治疗,包括三项支持疗法(即呼吸支持、循环支持、代谢支持)、三项对症疗法(即控制惊厥、治疗脑水肿、解除脑干症状)。

17.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预后和预防。

18.新生儿颅内出血的病因与发病机制,包括早产、被动性脑血流、外伤三个方面因素。

19.新生儿颅内出血的临床表现,包括常见的症状与体征、不同出血部位的不同临床表现。

20.新生儿颅内出血的治疗,包括支持疗法、止血、控制惊厥、降低颅内压、脑积水。

21.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病因与发病机制,包括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缺乏、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缺乏所引起的结果。

22.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表现,辅助检查有实验室和X线检查,着重点在后者。

23.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诊断(包括临床表现、X线胸片)、鉴别诊断(包括与湿肺、B组链球菌肺炎、膈疝的鉴别要点)、治疗(包括一般治疗、氧疗、PS替代疗法)、预防(包括预防早产、促进胎肺成熟、预防应用PS)。

24.新生儿胆红素代谢特点,包括胆红素生成过多、结合胆红素量少、肝细胞处理胆红素能力差、肠肝循环等四个方面。

25.新生儿黄疸分类,包括生理性黄疸、病理性黄疸,着重两种黄疸的特点。

26.病理性黄疸的原因,包括胆红素生成过多、肝脏摄取和/或结合胆红素功能下降、胆汁排泄障碍等三个方面。

27.鉴别黄疸的实验室检查(包括新生儿黄疸的诊断步骤)。

28.新生儿溶血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包括ABO溶血病、Rh溶血病两种类型。

29.新生儿溶血病病理生理。

30.新生儿溶血病的临床表现,包括黄疸、贫血、肝脾大。

31.新生儿溶血病的实验室检查,包括血型检查、溶血检查、致敏红细胞和血型抗体测定(包括改良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抗体释放试验、游离抗体试验)。

32.新生儿溶血病的诊断(包括产前诊断和生后诊断)和鉴别诊断(包括与先天性肾病、新生儿贫血、生理性黄疸的鉴别点)。

33.新生儿溶血病并发症:

胆红素脑病,包括其临床分期、各期的临床表现。

34.新生儿溶血病的治疗,包括产前治疗原则、新生儿治疗原则。

前者包括血浆置换、宫内输血、酶诱导剂和提前分娩。

后者包括光照疗法、药物治疗、换血疗法和其他治疗。

35.结合新生儿皮肤和皮下脂肪解剖生理特点,介绍本病的病因和病理生理,包括早产儿和保温不足、某些疾病影响、多器官功能损害等因素。

36.新生儿寒冷损伤综合征的临床表现,包括一般表现、低体温、皮肤硬肿、多器官功能损害。

37.新生儿寒冷损伤综合征的诊断、临床分度(分为轻度和重度)和鉴别诊断,后者包括与新生儿水肿、新生儿皮下坏疽的鉴别要点。

38.新生儿寒冷损伤综合征的治疗原则,包括复温、热量和液体补充、控制感染、纠正器官功能紊乱。

39.新生儿寒冷损伤综合征的预防。

40.结合维生素K依赖因子的生物活性,讲述新生儿出血症的病因和发病机理。

41.新生儿出血症的临床表现(包括早发型、经典型、晚发型等三型的特点)、辅助检查(包括凝血酶原时间和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测定、活性Ⅱ因子与Ⅱ因子总量比值测定、无活性凝血酶原测定)。

42.新生儿出血症的诊断(包括高危病史、发病时间、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维生素K治疗有效等方面表现)与鉴别诊断(包括与新生儿咽下综合征、新生儿消化道出血、新生儿其他出血性疾病的鉴别要点)。

43.新生儿出血症的治疗原则、预防。

(八)遗传代谢性疾病

【自学】遗传代谢性疾病概述;染色体病;遗传性代谢病。

(九)免疫性疾病

【自学】免疫性疾病的概述;免疫缺陷病;支气管哮喘;风湿热;幼年类风湿性关节炎;过敏性紫癜;川崎病。

(十)感染性疾病

【掌握】常见抗结核病药物的作用与副作用;原发性肺结核、结核性脑膜炎、急性粟粒性肺结核的治疗方案;

【熟悉】原发性肺结核病理、临床表现、诊断;结核性脑膜炎的病理、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断和鉴别诊断、并发症及后遗症;急性粟粒性肺结核的病理、临床表现、诊断。

【了解】结核性脑膜炎的发病机制,潜伏结核感染的诊断要点、治疗原则。

【自学】病毒感染;细菌感染;深部真菌病;寄生虫病。

【教学内容】:

1.结核病的概述,主要有结核菌的生物学特点和分型、流行病学(包括传染原、传播途径、易感人群,影响儿童发病的因素)、发病机理(包括细胞介导的免疫反应、迟发型变态反应)。

2.结核病的诊断,包括病史(有无中毒症状、结核病接触史、接种史、急性传染病史、结核过敏表现)、结核菌素试验(试验方法、临床意义)、实验室检查(结核杆菌检查、免疫学及分子生物学诊断、血沉)、结核病影像学诊断(X线检查、计算机断层扫描、磁共振影像)和其他辅助检查(纤维支气管镜检查、周围淋巴结穿刺涂片检查、肺穿刺活检或胸腔镜取肺活检),其中重点介绍结核菌素试验的临床意义。

3.结核病的治疗原则,包括抗结核药物的治疗目的、治疗原则、常用的抗结核药物、新型抗结核药、化疗方案(标准疗法、两阶段疗法、短程疗法)、预后(包括预防性化疗的目的、适应证、方法)。

4.原发性肺结核病理、临床表现、诊断(包括X线检查的特点)和鉴别诊断、治疗原则(包括判断小儿结核病具有活动性的指标)。

5.急性粟粒性肺结核的病理、临床表现(包括X线检查的特点)、诊断、治疗原则。

6.结核性脑膜炎的发病机制、病理(包括脑膜病变、颅神经损害、脑部血管病变、脑实质病变、脑积水及室管炎、脊髓)。

7.结核性脑膜炎的临床表现,包括分早、中、晚三期以及分浆液型、脑底脑膜炎型、脑膜脑炎型和脊髓型四种类型。

8.结核性脑膜炎的诊断(包括病史、临床表现、脑脊液检查、其他检查、X线、CT扫描或磁共振)、鉴别诊断(包括与化脓性脑膜炎、病毒性脑膜炎、隐球菌脑膜炎的脑脊液鉴别要点)、并发症及后遗症。

9.结核性脑膜炎的治疗原则,包括一般治疗、抗结核治疗(强化治疗和巩固治疗两个阶段)、降低颅高压(脱水剂、利尿剂、侧脑室穿刺引流、腰穿减压及鞘内注药和分流手术)、糖皮质激素、对症治疗(惊厥的处理、水、电解质紊乱的处理)。

10.潜伏结核感染的诊断要点(包括病史、临床表现、胸部X线检查、结核菌素试验)、治疗原则(包括预防性抗结核感染治疗的指证)。

(十一)消化系统疾病

【掌握】小儿腹泻的病因、临床表现水与电解质平衡失调、治疗方法及用药,液体疗法时常用补液溶液和液体疗法的原则。

【熟悉】小儿腹泻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了解】小儿消化系统解剖生理特点,小儿液体平衡的特点,小儿腹泻的易感因素、发病机制。

【自学】口炎;胃食管返流和返流性食管炎;胃炎和消化性溃疡;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肠套叠和先天性巨结肠。

【教学内容】:

1.了解小儿消化系统解剖生理特点。

2.小儿腹泻的易感因素,包括婴幼儿消化系统发育尚未成熟、生长发育快、机体防御功能差、肠道菌群失调、人工喂养等因素。

3.小儿腹泻的病因,包括感染因素和非感染因素。

前者包括病毒、细菌、真菌和寄生虫的感染,以及肠道外感染的腹泻和抗生素相关性腹泻。

后者包括饮食因素和气候因素。

4.小儿腹泻的发病机制,包括感染性腹泻(包括病毒性肠炎和细菌性肠炎)和非感染性腹泻的发病机制。

5.小儿腹泻的临床表现,包括临床分型(轻型和重型)、分期(急性、迁延性和慢性)和腹泻的共同临床表现(包括轻型和重型的表现)、常见类型肠炎的临床特点(包括轮状病毒肠炎、诺沃克病毒肠炎、产毒性细菌引起的肠炎、侵袭性肠炎、出血性大肠杆菌肠炎和抗生素诱发的肠炎的特点)。

6.小儿腹泻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7.小儿腹泻的治疗,包括治疗原则、急性腹泻的治疗、迁延性和慢性腹泻治疗。

8.小儿液体平衡的特点,包括液体的总量与分布、体液的电解质组成、儿童水的代谢特点。

9.水与电解质平衡失调,包括脱水、低钾血症、代谢性酸中毒。

10.液体疗法时常用补液溶液,包括非电解质溶液、电解质溶液、不同配置液、口服补液盐。

11.液体疗法(包括补液原则、补液内容、补液量、补液性质、补液速度)。

(十二)呼吸系统疾病

【掌握】毛细支气管炎的病因、临床表现、治疗方法及用药;肺炎的定义、主要临床表现,按病因、病程、病情三种分类方法;支气管肺炎的病因、临床表现、并发症、治疗方法及用药;常见几种不同病原体所致肺炎的病原体及其治疗用药

【熟悉】毛细支气管炎的辅助检查、鉴别诊断、发病机制和病理;肺炎的其他分类方法;支气管肺炎的病理、病理生理、辅助检查、诊断与鉴别诊断;常见几种不同病原体所致肺炎的特点。

【了解】小儿呼吸系统解剖生理特点和检查方法。

【自学】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感染性吼炎

【教学内容】:

1.小儿呼吸系统解剖生理特点和检查方法,介绍解剖特点(包括上呼吸道、下呼吸道、胸廓)、生理特点(包括呼吸频率与节律、呼吸型、呼吸功能特点)、呼吸道免疫特点、检查方法(包括体格检查、血气分析、肺脏影像学、纤维支气管镜检查)。

2.毛细支气管炎的病因、发病机制和病理。

3.毛细支气管炎的临床表现、辅助检查、鉴别诊断。

4.毛细支气管炎的治疗原则,包括氧疗、控制喘憋、抗病原体治疗、免疫治疗。

5.肺炎的定义、主要临床表现。

6.肺炎分类方法,包括按病理、病因、病程、病情、临床表现典型与否、发生肺炎的地区进行分类。

7.支气管肺炎的病因、病理。

8.支气管肺炎的病理生理,包括呼吸功能不全、酸碱平衡失调及电解质紊乱、循环系统、神经系统、胃肠道功能紊乱,其中病理生理的基础是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

9.支气管肺炎的临床表现,包括主要症状、体征、重症肺炎的表现。

10.支气管肺炎的并发症,包括脓胸、脓气胸、肺大泡,引起并发症的常见病原菌。

11.支气管肺炎的辅助检查(包括外周血检查、病原学检查、X线检查)、鉴别诊断(包括与急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异物、支气管哮喘、肺结核的鉴别要点)。

12.支气管肺炎的治疗,包括一般治疗及护理、抗感染治疗、对症治疗、糖皮质激素、并发症及并发症的治疗、生物制剂的治疗。

13.呼吸道合胞病毒肺炎的特点,包括呼吸道合胞病毒的生物学特点、发病年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辅助检查。

14.腺病毒肺炎的特点,包括腺病毒的生物学特点、发病年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症状、体征。

15.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的特点,包括易感人群、病理、临床表现、并发症、迁徙病灶、辅助检查。

16.革兰阴性杆菌肺炎的特点,包括发病趋势、病原菌、病理、临床表现、肺部X线、预后。

17.肺炎支原体肺炎特点,包括肺炎支原体的生物学特点、发病年龄、发病情况、临床表现、X线。

18.衣原体肺炎的特点,包括衣原体的分类、沙眼衣原体肺炎、肺炎衣原体肺炎的特点。

(十三)心血管系统疾病

【掌握】出生后血循环的改变;先天性心脏病的分类;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和法洛四联症的临床表现与治疗原则。

【熟悉】正常胎儿循环;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的病理解剖、病理生理、辅助检查,动脉导管未闭的病理分型及血液动力学、辅助检查、并发症,法洛四联症的病理解剖、病理生理和辅助检查。

【了解】心脏的胚胎发育;小儿心血管病诊断中的病史询问、体格检查和特殊检查;先天性心脏病的发病情况、诊治研究进展、诊断、病因和预防。

【自学】病毒性心肌炎;心内膜弹力纤维增生症;感染性心内膜炎;小儿心律失常。

【教学内容】:

1.心脏的胚胎发育。

2.正常胎儿循环,包括胎儿时期的营养和气体代谢方式以及动脉血、静脉血、混合血的特点。

3.出生后血循环的改变,包括肺循环、卵圆孔、动脉导管、脐血管等方面的改变。

4.小儿心血管病诊断中的病史询问。

5.小儿心血管病诊断中的体格检查,包括全身、心脏、周围血管征的检查。

6.小儿心血管病诊断中的特殊检查,包括普通X线检查、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心导管、心血管造影、放射性核素心血管造影、磁共振成像、计算机断层扫描。

7.先天性心脏病的发病情况、诊治研究进展。

8.先天性心脏病的病因(包括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和预防。

9.先天性心脏病的分类,包括左向右分流型、右向左分流型、无分流型。

10.先天性心脏病的诊断,包括诊断原则、顺序分层诊断方法。

11.房间隔缺损的病理解剖(包括分四个类型)、病理生理、临床表现(重点介绍心脏听诊特点)、辅助检查(包括X线表现、心电图、超声心动图、磁共振、心导管检查、心血管造影)。

12.房间隔缺损的治疗(包括手术、介入治疗)。

13.室间隔缺损的病理生理(包括分三种类型)、临床表现(重点介绍心脏听诊特点和并发症)、辅助检查(包括X线表现、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心导管检查、心血管造影)。

14.室间隔缺损的治疗,包括并发症治疗,手术、介入治疗。

15.动脉导管未闭的病理分型(包括分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职业教育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