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7课《伟大的历史转折》优秀教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294134 上传时间:2023-01-05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658.7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7课《伟大的历史转折》优秀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新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7课《伟大的历史转折》优秀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新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7课《伟大的历史转折》优秀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新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7课《伟大的历史转折》优秀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新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7课《伟大的历史转折》优秀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7课《伟大的历史转折》优秀教案.docx

《新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7课《伟大的历史转折》优秀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7课《伟大的历史转折》优秀教案.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7课《伟大的历史转折》优秀教案.docx

新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7课《伟大的历史转折》优秀教案

《伟大的历史转折》

教材分析

本课是第三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篇课,主要介绍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史上最光辉的标志性事件“十一届三中全会”。

十一届三中全会是20世纪中国人民经历的又一次历史性巨变,是我国现代化建设史上的伟大转折点,是旧革命的总结、新革命的曙光;是旧思想的发展、新思想的肇始。

本课上承文化大革命十年动乱,下启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新时期,教材内容在中国现代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在整个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上也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掌握关于真理标准的讨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及其历史意义、了解平凡冤假错案工作在全国的展开,正确评价拨乱反正的基本史实。

【过程与方法目标】

1.结合“文革”有关史实,说明为什么“两个凡是”是错误的。

引导学生完整、准确地理解毛泽东思想,培养学生比较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

2.运用历史比较的方法,联系“文化大革命”的基本史实和改革开放所取得的伟大成绩,通过对图片、影像、歌曲等资源的收集、整理,深刻理解这次伟大的历史转折,提高历史感悟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认识到实事求是的我党纠正错误、开拓创新的根本思想路线,综合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理解其伟大的历史意义,培养学生综合的历史思维能力。

2.从“伟大的历史转折”中认识到党的伟大,培养爱党情怀;通过了解邓小平关键时刻的高瞻远瞩,初步了解邓小平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所作出的贡献。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重大决策及伟大历史意义。

【教学难点】

关于真理标准的讨论与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内在联系。

课前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学生完成相应预习内容;

3.学生课前查阅相关背景资料,搜集有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引导学生回顾思考:

中国人民在前进的道路上经历了哪三次历史性的巨变?

学生思考后回答。

教师小结:

1.辛亥革命。

推翻了清朝的封建统治,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

2.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结束了我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历史。

3.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实行改革开放。

我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设计意图】回顾所学,了解新知,加深对三次历史巨变的认识。

二、讲授新课

(一)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1.背景

(1)背景1:

出示文革结束后《北京街头的谈话》,请学生们角色扮演,思考文革结束后人们最大的希望是什么?

文革结束后《北京街头的谈话》

张三:

听说了吗?

“四人帮”被抓起来了!

李四:

这些年,全国上下整天忙着闹革命,学校停课、工厂停工。

国家都乱成什么样子了?

张三:

希望彻底纠正文革中的错误,让我们能吃饱饭!

赵五:

文化大革命中,有很多人被打成反革命,整天被批斗游街。

不知道能不能平凡冤假错案。

李四:

是啊!

【设计意图】角色扮演,一方面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帮助学生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

出示《人民日报》中《学好文件抓住纲》文章,指出当时国家的工作仍以阶级斗争为纲。

出示“两个凡是”方针,方针的提出在当时引起人们普遍不满。

(2)背景2:

出示邓小平复职图片,1977年7月,中共十届三中全会作出《关于恢复邓小平职务的决定》,恢复了邓小平在1976年被撤销的全部职务。

出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介绍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批判了“四人帮”带给人们的精神枷锁,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

(3)背景3:

邓小平作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重要讲话,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提供了基本的指导思想。

2.召开

◆请同学们阅读课本,介绍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情况。

(1)时间:

1978年;

(2)地点:

北京

3.内容

◆出示会议召开前社会中存在的问题,学生阅读课本,找到相应的解决措施,从而掌握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

(1)问题一:

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维护;

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

(2)问题二:

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

阶级斗争,一抓就灵!

(3)问题三:

“文革”十年动乱只是国民收入就损失人民币5000亿元。

1977年全国农村的贫困人口超过2亿,中国经济与世界的差距也在日益拉大。

——《<文化大革命>简史》

(4)问题四:

毛主席热爱我热爱,毛主席支持我支持,毛主席指示我照办,毛主席挥手我前进!

应对措施:

【设计意图】对症下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表格归纳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

4.意义

出示材料,结合材料和所学,分析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影响。

材料一:

这次会议作出的一系列决定,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历史产生的影响比1949年建国以来的任何事件的影响都要大。

——《美联社》

材料二: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百姓过上幸福生活的转折点,人民的生活从吃不饱穿不暖到实现温饱奔小康,日子是一天比一天好了。

◆学生分析,总结:

(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我国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

(2)以后,中国共产党在思想、政治、组织等方面进行全面拨乱反正。

【设计意图】通过材料了解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意义,培养学生材料分析的能力和总结问题的能力。

(二)拨乱反正

1.阅读教材,归纳拨乱反正的具体情况:

学生回答:

(1)组织上:

平反冤假错案工作在全国全面展开。

(2)政策上:

调整和落实知识分子政策、民族政策、宗教政策等,有效调动社会各阶层人员的积极性。

(3)思想上:

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指导思想上的拨乱反正胜利完成。

2.介绍平凡冤假错案的情况

据不完全统计:

从1979年到1982年,经中共中央批准,平反重大的冤假错案有30多件。

全国共平反纠正了约300万名干部的冤假错案,数以千万计受到株连的干部和群众得到解脱。

出示刘少奇追悼会图片。

本课总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十一届三中全会完成了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是改革开放的开端。

从此,中国历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平凡冤假错案,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安定团结的社会环境。

从此,我国开始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并取得伟大的成就。

教学反思

本课在引用资料中,特别关注了史料、图片的学习辅助作用。

借助于史料、图片追寻身边的历史,使学生切实体会到历史并不遥远,历史并不枯燥,她就鲜活地存在于我们身边。

由于本节课内容比较抽象,在学习本课之前,应发动学生做好课前准备,通过搜集历史资料,在扎实准确地掌握知识的基础上,让学生角色扮演,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伟大的历史转折》

教学模式介绍:

“传递-接受”模式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主要通过口授、板书、演示,学生则主要通过耳听、眼看、手记来完成知识与技能的传授和学习,从而达到教学目标要求的一种教学模式。

该模式以传授系统知识、培养基本技能为目标。

其着眼点在于充分挖掘人的记忆力、推理能力与间接经验在掌握知识方面的作用,使学生比较快速有效地掌握更多的信息量。

该模式强调教师的指导作用,认为知识是教师到学生的一种单向传递的作用,非常注重教师的权威性。

“传递-接受”模式的课程环节:

复习旧课-激发学习动机-讲授新知识-巩固运用-检查评价-间隔性复习

设计思路说明:

根据编排需求把本课内容分成两大目标导学:

十一届三中全会和拨乱反正,逐一进行讲解,以整体宏观的角度让学生去感知教材,最大限度地去调动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教师在讲解到探索失误带来启示的时候可以运用“传递-接受”模式教学,对上一单元的内容进行复习回顾,同时抛出问题,激发学生学习新课知识的兴趣,在此基础上教师讲授新课知识内容,让学生对新课知识进行巩固练习和运用,从而达到隔一段时间复习旧知识,减轻学生对旧知识的遗忘程度。

教材分析

《伟大的历史转折》是人教版2018年部编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7课的内容,其主要讲述以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为标志,我国开始了伟大转折,进入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的相关情况。

本课承接了第二单元《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在整个单元中起着重要的地位,学好本课有助于我们进一步感受此后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掌握思想解放运动的简要过程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的背景、内容及意义;

(2)了解平反冤假错案和拨乱反正的基本史实。

【过程与方法目标】

(1)运用历史比较的方法,联系“文化大革命”的基本史实和三十多年改革开放所取的伟大成绩,深刻理解这次伟大的历史转折,提高历史感悟能力;

(2)分析真理标准讨论是如何突破“两个凡是”的禁锢从而掀起思想解放运动,培养历史分析的思维能力;

(3)综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理解其伟大的历史意义,培养历史综合的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认识到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我国从此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探索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成就辉煌;

(2)认识实事求是、解放思想是我党的根本思想路线,继承党的优良传统,培养不迷信权威、求真务实的理性精神和健康情感。

(3)从拨乱反正的史实中,认识我党具有正视现实、改正错误、开拓前进的勇气和品格,激发爱党情怀。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教学难点】

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与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内在联系。

课前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学生完成相应预习内容;

3.学生课前查阅有关邓小平的历史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结合教材的导言关于二十世纪中国三大历史巨变,引出改革开放提出的会议,即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教师提问:

带领我们“改革开放富起来”的伟人又是谁?

学生回答:

邓小平。

教师补充:

邓小平的三起三落。

教师讲述:

1978年,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党中央领导集体带领我国人民走进了建设社会主义的新时期,从此我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伟大转折。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探究共和国历史上的这一伟大转折。

二、讲授新课

目标导学一: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一)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背景

教师讲述: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背景。

粉碎“四人帮”后,人们要求对“文革”中的冤假错案进行平反,而党中央的主要领导人仍然坚持“左”的指导思想,提出“两个凡是”的方针。

引导学生讨论:

对“两个凡是”方针,你们是怎么看的?

提示:

一个人不可能一辈子所说的话、所做的事都是正确的,毛主席是伟大的革命领袖,这点我们不能否认,他确实为中国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并不是他所说的、所做的都是正确的,比如说“文化大革命”,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危害,那我们还要继续进行下去吗?

另一方面,随着时代的变化,我们会遇见很多的新问题,我们不可能总是用旧的方法去解决新的问题,所以,对于“两个凡是”的方针,我们是应该予以反对的。

教师总结:

“两个凡是”实质就是“左”倾错误的继续。

针对“两个凡是”的方针,思想理论界展开了一场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目的就是要反对“两个凡是”的方针。

图片展示:

教师过渡:

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否定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

(二)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播放视频:

纪录片《伟大转折》的片断。

学生根据表格找出有关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基本情况。

时间

地点

内容

纠正错误

树立正确路线

思想

政治

组织

提示:

(1)思想路线:

彻底否定“两个凡是”的方针,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2)政治路线:

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

(3)组织路线:

实际上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共中央领导集体。

展示材料:

(1)外媒评十一届三中全会

这次全会是中国走向现代化的正式开端。

——《共同社》

这次会议作出的一系列决定,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历史产生的影响比1949年建国以来的任何事件的影响都要大。

——《美联社》

(2)百姓眼中的十一届三中全会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百姓过上幸福生活的转折点,人民的生活从吃不饱穿不暖到实现温饱奔小康,日子是一天比一天好了。

教师总结: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我国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

这次会议实际上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

教师提问:

为什么说是伟大转折?

多媒体展示:

教师补充:

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还有哪一次同样具有重大转折意义的会议?

学生回答:

遵义会议

提示:

可从会议的背景、内容、领导核心的形成及影响等方面进行对比,进而说明两者都是党史上具有重要转折意义的会议。

这样,既可锻炼学生的学习能力,又能够使学生更加深刻地认识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历史意义。

目标导学二:

拨乱反正

教师简要介绍:

拨乱反正的背景。

教师讲述:

拨乱反正工作的主要内容。

“文革”中受到迫害的各级党、政、军机关干部陆续得到平反,受到打击、诬陷或迫害的民主人士和知识分子等也恢复了名誉。

提出问题:

“文化大革命”中许多老一辈的无产阶级革命家被打成反革命,遭到迫害,我们党的历史上最大的一起冤案是什么?

提示:

刘少奇被诬陷为“叛徒、内奸、工贼”,开除出党,迫害致死。

教师指出:

1980年恢复刘少奇的各种名誉,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最大的冤案得到平反。

引导学生看课本,简介:

拨乱反正的结果。

教师总结:

这是深得人心的举措,彻底消除了“文化大革命”强加给广大干部、群众的枷锁,使他们心情舒畅、精神振奋地投身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去。

教师补充:

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

提示: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在邓小平的支持下,高考制度逐步得到恢复,1977年冬天进行了高考制度恢复后的第一次考试。

高考制度的恢复,是教育工作的重大拨乱反正,为大批知识青年敞开了大学之门,也为国家现代化建设培养了大批人才。

课堂总结

教学反思

体会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伟大历史意义,教师可以联系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包括衣食住行各个方面,国家的综合国力以及在国际上的地位。

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转折,需要让学生分析、掌握技巧,如党在思想、政治、组织等领域的拨乱反正是从本次大会开始的、社会主义改革开放是由这次全会拉开序幕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是以这次全会为起点开辟的、邓小平理论也是在这次全会前后开始发展起来和逐步形成的。

在教学中,教师不但要授“鱼”,还要授之以“渔”,以便让学生知其然的同时更知道所以然。

一方面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将历史知识生活化,另一方面通过复习回顾上一单元内容强调伟大转折的来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