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前时代.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292018 上传时间:2023-01-05 格式:DOCX 页数:31 大小:977.0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史前时代.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史前时代.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史前时代.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史前时代.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史前时代.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史前时代.docx

《史前时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史前时代.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史前时代.docx

史前时代

史前时期:

蓝田人:

蓝田人头骨有许多明显的原始性状。

眉嵴硕大粗壮,在眼眶上方几乎形成一条直的横嵴,两侧端明显向外侧延展。

眉嵴与额鳞之间的部位明显缩窄。

额骨非常低平。

头骨骨壁极厚,同北京人、爪哇人头骨相比较,蓝田人头骨各部分的厚度基本上都位于它们的变异范围的上限,有些甚至超过最大数值。

例如,顶骨前囟点附近的厚度,北京人的6个头骨的平均值为7~9.9毫米,爪哇人的4个头骨平均约5.5~10毫米,蓝田人则为16毫米。

蓝田人头骨的高度是所有直立人中最低的一个。

蓝田人的脑量估计为780毫升左右;而爪哇人为775~900毫升;北京人为850~1300毫升。

蓝田人的牙齿和北京人女性的比较接近,但更大一些,蓝田人比爪哇人和北京人都古老,只有爪哇的莫佐克托人(Homoerectusmodjokertensis)可与之相比

蓝田玉:

蓝田玉传说:

蓝田在得名之前,不过是终南山古驿道上的一个小山庄。

庄上有一个穷书生叫杨伯雍,他年轻好学,心地善良。

当他看到过往旅客长途跋涉经过此地,缺少歇脚喝水的地方,便搭了一个蓬草凉亭,供过往旅客喝水用茶。

他光棍一人,一干就是3年。

一天,一个老汉身背碎石,因劳累过度,栽倒在凉亭前。

杨伯雍急忙把老人搀扶起来,喂水喂饭,救了老人。

杨伯雍问寒问暖,欲留老人多歇一个时辰。

老人说:

“有事在身,不宜久留。

”然后把他背的一斗碎石给他,说:

“别看这些碎石头,你种在地里就会生出玉石,还能娶一个好媳妇。

”不等杨伯雍答谢,老人便消失了。

  杨伯雍依照老人的叮咛去做,果然地里生出一斗玉石,后来,他用玉石做了5双白璧做聘礼,娶了一位善良贤慧的徐姑娘。

但是这地方山多地少,遇到天旱,粮食减产,农民忍饥挨饿,苦不堪言。

杨伯雍和妻子商量,便把自家的玉石分发给百姓下山换粮,以度灾年。

穷山庄产玉的消息一传十,十传百,一时官匪勾结,把地里的玉石一劫而空,杨伯雍一家和村民的生活也成了问题。

原来,杨伯雍救过的那老人不是凡人,而是太白金星。

当他得知地里玉石被官匪掠走后,便托梦给杨伯雍说:

“晴天日出入南山,轻烟飘处藏玉颜。

”从此,只有知情人才在深山觅得宝石。

官匪只能采得未长成玉的蓝色石,这是一种次等玉。

功效:

蓝田玉经物理化验表明,其中含有对人体有益的钙、铁、钾、钠、锰、铜等多种微量元素。

对人体有舒筋活血,养颜等功效,蓝田玉被视为保健玉。

经常佩带玉器能使玉石中含有的微量元素通过皮肤吸入人体内,从而能平衡阴阳气血的失调,使人祛病保健益寿。

用途:

历代皇室和显贵都视蓝田玉为珍宝,秦始皇曾用蓝田玉做玉玺,杨贵妃的玉带也是蓝田玉。

传说当年李隆基送给杨玉环的爱情信物就是蓝田玉,由于它的纹理结构像冰块撕裂一样,所以后来人们用杨玉环的小名芙蓉来命名,也叫“冰花芙蓉玉”。

出水芙蓉,清爽亮丽,它象征着美好的爱情,特别适合年轻人和肤色白的人佩带。

由于它的形成位于泉水眼部分,接受温泉水冲涮的次数特别多,所以可溶性的矿物质非多,用它泡水洗脸,对皮肤有很好的保养功效,可以杀菌消炎,美白肌肤,是唯一的一种养颜玉,它最大的特点是变色快所以深受广大女孩的青睐!

用蓝田玉制成的玉器翠色晶莹,神韵横生,有的如苍松翠柏,行云流水;有的似百鱼戏游;有的状如牡丹、连菊怒放、翠竹挺拔;有的如熊猫噬竹,猛虎啸谷;丹鹤飞翔,百鸟朝凤;有重墨泼洒;有的乳白如脂;有的绿如翡翠;有的淡黄似金。

这些虚实相兼、神态各异的产品,使自然美中又增添了无限情趣,深受国内外消费者的青睐。

其产品行销全国,远销欧美。

蓝田玉及其工艺品已成为陕西地方的一个支柱产品,名誉中外。

葫芦瓶:

葫芦瓶整体形态为一天然葫芦形状,直口,长颈,颈下外鼓作一小腹状,小腹下内缩,以便束系。

溜肩,圆鼓腹,底微内凹。

红陶葫芦瓶的造型典雅优美,线条十分平滑流畅,比例亦很匀称。

口径约为底径之半,而最大腹径与高度之比为0.62,基本符合黄金分割率。

鱼纹:

鱼纹是仰韶文化早期最为常见的彩陶图案,一直延续使用到仰韶中期,时间长达千年之久。

在仰韶中期之后的各支彩陶文化中,鱼纹就只是零星或偶尔出现了,不再作为主题图案。

它大多绘制在盆形器外壁的中上腹部,个别使用在圜体钵、瓶形器上的鱼纹图案均规整有序,颇为固定,器物一周一般绘有两条鱼,头尾相接,头右尾左,有时两条鱼纹之间的空白处填充一条小鱼或其他花纹,既弥补了绘制过程生产的缺陷,又整体图案显得更加匀称而生动。

颜料杯:

借助敦煌石窟的不同年代研究壁画颜料,可以证实中国是最早将青金石、铜绿、密陀僧、绛矾、云母粉作为颜料应用于绘画中的国家之一,而且表明中国古代的化学工艺技术和颜料制备技能在当时居世界领先水平。

制陶工艺:

中国古代制陶工艺的发展可分新石器时代早期、中期、晚期、夏至春秋、战国至汉五大时期。

新石器时代普遍采用普通易熔粘土为原料,早、中期主要采用水制法成型,晚期流行轮制法和模制法;长期烧成温度较低,主要采用氧化气氛烧成,晚期流行还原气氛烧成。

夏代至春秋快轮制陶技术处于低潮阶段;硬陶、白陶的烧成温度达到1000-1050℃。

战国至汉普遍采用轮制法,汉代出现低温铅釉陶。

母系氏族:

氏族社会的早期阶段,这一时期,女性在社会中享有很高的地位,掌握氏族的领导权。

世系按女性继承,子孙归属母亲。

一般认为中国的仰韶文化处于母系氏族社会阶段。

 

一展原始社会之二 by李承宇

船型陶壶[1]

新石器时代(约公元前5000年~前3000年)

商州市杨浴河镇出土

贴塑蛇纹陶罐和贴塑壁虎纹陶罐(炊具)[2]

新石器时代(约公元前5000年~前3000年)

贴塑是制陶的一种装饰技法,即将泥塑或捏出一定的纹样粘贴在陶器之上,起装饰和美化作用,这种装饰纹样又被称为附加堆纹,有着很强的立体美感。

房屋模型(复制品)

新石器时代(约公元前5000年~前3000年)

长武县出土

半坡人居住的房屋有方顶和圆顶两种。

早期的房屋主要为半地穴式建筑,但由于空间狭小、潮湿阴暗,不利于居住,后逐渐改为地上建筑。

房屋结构采取的是木骨涂泥的加固方式,是我国土木混合建筑结构的雏形。

陶铃

新石器时代(约公元前5000年~前3000年)

 

陶埙

新石器时代(约公元前5000年~前3000年)

陶埙是我国最早的吹腔乐器之一。

具体的演奏方法是用嘴吹顶端的孔,用手指按住边上的孔,然后根据手指的起落吹出不同的乐曲。

原始社会时期,埙还是单音孔、二音孔或三音孔,发展到商周时期为五音孔,汉代有六音孔陶埙,现在经过改良的埙则有八音孔和十一音孔等。

陶埙的声音悠远空灵,非常好听。

陶埙最初只有吹孔而无音孔,可能是先民们为诱捕猎物而模仿鸟兽叫声制作的[6]。

骨雕人头像

新石器时代(约公元前5000年~前3000年)

1982年出土于陕西省西乡县何家湾遗址,高2.5厘米。

人头像是以兽类肢骨为材料雕成,面部呈上宽下窄的倒梯形,五官清晰,眼睛大而圆,眉毛左右相连,鼻子凸起,嘴唇微噘,流露出一副憨厚的表情。

这件骨雕头像制作粗旷、简练,刻划准确、生动,是迄今所见最早的骨雕人头像,具有珍贵的资料价值。

线刻人面纹骨器

新石器时代(约公元前5000年~前3000年)

陶塑人头像

新石器时代(约公元前5000年~前3000年)

玉斧和青玉铲

新石器时代(约公元前5000年~前3000年)

牙坠饰(饰品)

新石器时代(约公元前5000年~前3000年)

玉坠饰(饰品)

新石器时代(约公元前5000年~前3000年)

骨质项链

装饰品的出现反映出人们对美的追求与向往。

这条由数千枚细小骨片穿制而成的项链出土于姜寨遗址一个少女的墓中。

每个细小的骨片上都有孔,骨片切割匀称、大小统一、加工细致。

骨笄和陶笄

新石器时代(约公元前5000年~前3000年)

各种质地的发笄是当时人们束发的工具,相当于后来的簪子。

无论是骨制、陶制还是石制的发笄都光滑细腻。

当时人们把头发挽起来主要是为了更好的生活劳作,同时也具有一定的装饰作用。

骨锥和骨针

新石器时代(约公元前5000年~前3000年)

这里陈列的骨锥和骨针是当时人们用来缝制兽皮和麻织物的器物,主要是由兽骨、象牙或鹿角制成。

在当时要制成这样一枚骨针是十分困难的,首先要把骨头劈或锯成很薄的条状,然后刮削成为锥形,再将其磨光后钻眼。

经历了长期的劳动实践,人们摸索出了先钻孔后磨针的制针方法,这种方法磨针成功率比较高。

陶环(饰品)

新石器时代(约公元前5000年~前3000年)

双联陶环(饰品)

新石器时代(约公元前5000年~前3000年)

陶钵

新石器时代(约公元前5000年~前3000年)

纺轮

新石器时代(约公元前5000年~前3000年)

石网坠

新石器时代(约公元前5000年~前3000年)

据考古资料可知,这一时期人类至少使用三种捕鱼方法:

第一种是用鱼钩钓鱼。

使用的是带倒刺的鱼钩,鱼一旦上钩就很难逃脱;第二种是叉鱼法。

鱼叉通常是用兽骨的角料磨成,尖端非常锋利,两边都有倒刺。

人们将鱼叉固定在标杆的顶端,直接投掷叉鱼;第三是用鱼网捕鱼。

石网坠就是人们张网捕鱼系于网上的器具。

石磨盘、石磨棒

新石器时代(约公元前5000年~前3000年)

石球

新石器时代(约公元前5000年~前3000年)

石斧和砍伐器

新石器时代(约公元前5000年~前3000年)

石镰

新石器时代(约公元前5000年~前3000年)

石锛

新石器时代(约公元前5000年~前3000年)

石铲和带孔石铲

新石器时代(约公元前5000年~前3000年)

石斧和石矛头

新石器时代(约公元前5000年~前3000年)

磨光的石斧、石锄、石铲、石镰都是半坡人使用的农具。

早期的半坡人把石刀绑在手上收割谷穗。

半坡晚期,人们发明了石镰,并开始把石器绑到木棒上进行使用,这样的做法大大提高了劳动效率。

石磨盘、石磨杵是姜寨出土的细化食品的工具。

复合工具的使用(斧、锛、簇、鱼叉、磨的安装、使用等)

早期的复合工具主要是石与木的结合,石为器,木作柄,等于手臂的延伸。

骨铲

新石器时代(约公元前5000年~前3000年)

骨镞

新石器时代(约公元前5000年~前3000年)

仰韶文化时期编织物的各和纹样

龙山文化因1928年首次发现于山东省章丘县?

历城?

龙山镇而得名,距今约4900—4100年之间。

这时男子逐步取代了妇女在生产、生活中的支配地位,人类进入了父系氏族繁荣阶段。

这时制陶、农耕、畜牧业等都有了一定的发展,生产工具的数量和种类也大大增加,私有财产开始出现,人类迈向了文明社会的门槛。

陕西省境内的龙山文化分布广泛,其中以渭河流域最为密集,考古学家称其为陕西龙山文化。

陶盉

陶盉,温酒器具,它与陶罐、陶斝、陶杯等酒器配套使用,是酒器功能的进一步分工与升级[3]。

陶鬶(gui)

陶鬶,酒具,龙山时期的陶鬶呈高流、长粗颈、袋足状[4]。

陶盉和双耳陶杯

高领陶罐

刻划鸟纹尊(米脂)

尊是盛酒器,流行于商和西周初期,有圆形和方形之分。

早期为陶制,商周时期多为青铜制造,后世还有用漆木、金、玉等制作的。

陶觚(gu)

觚是饮酒器,特点是敞口细腰平底,形似喇叭[5]。

斝(姜寨)

龙山文化中彩陶消失,灰陶大量出现,黑陶、红陶较少。

制造工艺主要以轮制为主,陶胎厚薄均匀,器物造型多样。

由于生产力的进步,象征男性阳刚之气的饮酒器也大量出现。

斝是典型的酒器,三足支撑,可以加热,用来温酒。

陶罐

陶鼎

双耳陶罐

陶尊和陶鬲

陶鬲,古代陶制炊器。

新石器时代晚期出现。

商周时期继续流行。

其形状多为侈口、圆腹、三个袋状足,有的颈部有双耳。

使用时,在三个袋状足下直接燃火煮食。

鬲有实用器与明器之分。

实用多为夹砂陶,胎质坚硬器壁较厚;明器则多为泥质陶,火候较低,胎质疏松,表面打磨得很光滑,有的还用红、白二种颜色绘出各种纹饰。

器形与鼎相近,区别在鼎有实足,鬲是袋形足。

新石器时代已出现,汉以后少见[7]。

陶镂孔器座

三足陶瓮

武功赵家来院落居址复原图

 

资料补充:

史前时期酒具[8]

酒大约产生于距今六千年前的大汶口文化时期,酒器的产生应与酒的产生大致相同,亦应是距今六千年前后的新石器时代中晚期。

从酒器的产生到公元前21世纪我国第一个国家——夏王朝的建立,大约经历了两千多年的时间,这段时间正处于我国原始社会时期,此间所使用过的酒器,我们称之为“史前酒器”。

目前可确知的人工史前酒器,从质料上可分为陶酒器和漆酒器两种。

其中以陶酒器为大宗。

陶酒器从陶色上可分为彩陶、灰陶、红陶、白陶、黑陶等;器形有壶、尊、鬶、觚、罍和蛋壳黑陶杯等。

新石器时代不同地区的考古学文化之间差异较大,地方特色均较浓厚,表现在陶酒器的器形和组合上也各不相同。

山东地区以背壶、兽形鬶、彩陶觚、磨光黑陶罍、圜底大口尊、蛋壳黑陶高柄杯、带盖高柄杯、蛋壳彩陶碗等为代表;中原地区以长颈陶鬶、陶盉、单柄杯、高领尊等为代表,斝、爵也已开始萌芽;以崧泽文化和良渚文化为代表的东南地区多以长颈陶鬶、肖形陶盉、禽鸟纹双耳壶、漏斗形流滤酒器等为代表,另外,在西北地区和长城沿线地区出土的酒器,彩绘陶酒器十分丰富,酒器形态多以罐、壶、杯等为主,具有极浓厚的地方色彩。

除了上述陶酒器和漆酒器外,很可能还有竹木类酒器、兽角器和植物果实的硬壳(如匏),甚至还有以人或动物脑壳做成的酒器等。

只是因为它们的质料不易保存,经过大地数千年的浸蚀,早已回归大自然了,目前考古工作者还无法使它们再次现身而已。

史前时期总的生产力水平较为低下,美酒对一般氏族成员来说是一种不可多得的奢侈品,而较为精美的酒器也多出在大型墓葬中。

如大汶口墓地第十号墓中出土的两件装饰华丽的彩陶背壶,是大汶口文化中仅见的;带酒神陶文的大口尊出土于山东莒县凌阳河第十七号墓,该墓是一座大型墓葬,还随葬一百五十六件陶器,其中温酒和斟酒器有鬶十四件、盉五件,喝酒器镂孔高柄杯四十六件、高柄杯三十六件,这两种类型的高柄杯均按一定顺序密密麻麻地压在墓主人的身上。

这些现象反映出,史前时期人们对酒的重视和珍爱,以至于这些文化中最具辉煌光亮的创造物都与酒密不可分,制作难度大、造型精美的器物,几乎都是酒器。

富有的人生前以拥有最多的酒具为光荣,死后也要尽可能多地把它们带在身边,以期在另一个世界中也能豪饮狂喝、斗强争富。

史前时期的酒器虽然经历了近两千年的风雨岁月,但与整个动态的中国酒文化史相比较,还只能说是“初入酒乡”。

史前时期的整个酒器家族,虽也盛、温、斟、饮齐全,但器形上似乎还没有完全脱离大自然的怀抱,显得纯朴可爱,散发着泥土的气息。

穿孔石斧和石钺

石凿

陕西龙山文化分布图

陕西龙山文化,或称为客省庄二期文化。

主要分布在陕西泾、渭流域。

 

古代玉器是中华文明的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中国古代玉器作为物质文化,被广泛地应用于祭祀、礼仪、丧葬、装饰等领域。

以他质坚、性温、美观大方而久享盛名。

作为一种精神文化,以它“温润而泽”、“廉而不刿”,而为历代仁人君子推崇。

考古资料证明,早在七、八千年我国就出现了玉器,是世界上公认玉文化最发达的国家。

玉器工艺脱胎于石器制作,而在石器衰落消亡后,玉器却在不断的发展而且越做越精美。

这里陈列的玉器是我国新石器时代的典型作品,此时用的玉料包含角闪石、大理岩、绿松石等,符合“美石”即广义上“玉”的含义。

这些玉制品多为祭祀时使用的礼器,极少作为实用的生产工具使用。

玉璧和玉璜玉钺(礼器)

玉铲

在已发掘的龙山文化遗址中,神木石峁(mao)的玉器是独占鳌头的。

戴应新先生把历年来采集和发掘的玉器进行了综合研究,他介绍现存石峁的玉器共127件(据说还有四五百件精品在十年浩劫中被毁),有黑、青黄、红、深绿、碧绿、紫、灰、白诸色。

系由墨玉、玉髓、石英岩、大理石岩、蛇纹岩等质料制成,均属软玉。

器形有牙璋、圭、斧、鉞、戈、刀、璧、璜等。

玉雕艺术品有人头像、玉蚕、虎头、玉蝗、螳螂。

玉器多出土在墓葬中。

这批玉器除玉璧、玉璜可用作佩饰外,其余玉圭、玉斧、玉鉞、玉戚、玉刀的刃部钝厚,无使用痕迹,可见并非是实用器,而应是当时的礼器。

特别是玉牙璋,发现了28件,其装饰的牙齿具有象征意义。

它不是兵器,也不是生产工具,更不是装饰品,应是举行祭祀活动的礼器。

玉刀发现近40件,又长又大,刀身有钻孔,同样不能实用。

玉钺、玉戚、玉斧、玉戈是象征权威的法器。

玉璧虽可作装饰,但也是一种礼器。

这么多的礼器发现在墓葬中,墓主人有可能就是当时的巫师。

从出土玉质礼器的墓葬数量之多来看,石峁遗址在龙山文化时期曾有一个巫觋集团居住[9]。

玉鹰形饰

玉人头

这件玉雕侧面人头像出土于陕北神木,高4.5厘米。

玉人目光平视,鼻梁隆起,五官比例准确。

从其工艺可以看出当时玉器加工已经采用了开片钻孔和抛光技术。

其用途可能与氏族、祖先崇拜与宗教巫术有着某种联系。

玉鹰形饰和玉人头

玉刀

玉璋

玉璋

中国出土牙平璋遗址分布图

 

附加:

玉器资料

1、六器

      按《周礼·大宗伯》的说法:

"以玉作六器,以礼天地四方"。

即:

"以苍璧礼天":

用青色玉璧来祭天--天神;"以黄琮礼地":

用黄色玉琮来祭地--地祗;"以青圭礼东方":

用青色玉圭来祭东方之神--青龙; "以赤璋礼南方":

用红色玉璋来祭南方之神--朱雀;"以白琥礼西方":

用白色玉琥来祭西方之神--白琥;"以玄璜礼北方":

用黑色玉璜来祭北方之神--玄武;即六器为:

璧、琮、圭、璋、琥、璜

   下面用图片来说明玉器的形状、用途、时代等特征

玉瑗也是中间有圆孔的圆形板状体,但边窄孔大,即“好倍肉,谓之瑗”       古代用作请召信物,引导君王上阶之物。

也作佩饰、绳带的枢纽。

圭由戈或石斧演化而来,尖首圭由戈演化而来。

戈在商代已有,是阶级社会的一种礼器,不同爵位的人所执圭的形状不同,以示等级。

圭用作朝拜、祭东方之神。

璋在商代已出现。

大小可不同,底平顶斜,顶部可平直、可呈弧线状,一般有眼。

分为五种:

赤璋、大璋、中璋、边璋、牙璋。

作用:

"赤璋礼南方"(礼器);大璋、中璋、边璋是天子巡守用的;中璋、牙璋是朝廷给驻外军官传令的凭信。

璜:

半璧形或小于半环的弧形,两端有眼或中间靠上有眼。

可为龙首、虎首,常有纹饰。

四、丧葬玉器(葬玉)从战国开始,渐渐发展成一套丧葬用玉制度。

葬玉专指用于保护尸体的随葬玉器。

古人认为玉可以防止尸体腐烂。

玉衣:

用金丝或银丝将上千块小玉片串连而成的衣服。

玉含:

放入死者口中的小型玉器,玉含有蝉形,也有鱼、珠、方片、贝形等,汉代盛行含蝉。

玉塞:

堵住死者九窍的玉器。

 玉握:

执在死者手中的玉器。

有贝、猪等形,汉代用玉猪。

还有玉枕、玉鞋、压脐、压眉等。

  汉代的玉衣分等级:

  皇帝用金缕玉衣;诸侯王、列侯、始封贵人、公主用银缕玉衣;大贵人用铜缕玉衣。

 

资料来源:

[1]参观陕西历史博物馆·第一展厅(下集).简小东的新浪博客.

[2]参观陕西历史博物馆·第一展厅(上集).简小东的新浪博客.

[3]灰陶盉.新华网内蒙古频道.2010-04-15

[4]袋足陶鬶.互动百科.2010-04-15

[5]陶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文物局.2010-04-15

[6]陶埙.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文物局.2010-04-15

[7]陶鬲.XX百科.

[8]史前时期酒具.互动百科.2010-04-15

[9]仰韶、大汶口、龙山文化的玉礼器.博观堂.2010-04-1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党团建设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