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增粮食生产能力规划田间工程建设项目谋划方案书.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62877 上传时间:2022-10-01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17.2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增粮食生产能力规划田间工程建设项目谋划方案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新增粮食生产能力规划田间工程建设项目谋划方案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新增粮食生产能力规划田间工程建设项目谋划方案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新增粮食生产能力规划田间工程建设项目谋划方案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新增粮食生产能力规划田间工程建设项目谋划方案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增粮食生产能力规划田间工程建设项目谋划方案书.docx

《新增粮食生产能力规划田间工程建设项目谋划方案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增粮食生产能力规划田间工程建设项目谋划方案书.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增粮食生产能力规划田间工程建设项目谋划方案书.docx

新增粮食生产能力规划田间工程建设项目谋划方案书

茶陵县2010年新增粮食生产能力

规划田间工程建设项目建议书

第一章概述

1.1项目名称及拟建地

项目名称:

茶陵县2010年新增粮食生产能力规划田间工程建设项目

建设地点:

火田镇,高陇镇,秩堂镇

1.2项目实施单位

项目业主:

茶陵县新增粮食产能办公室

1.3申请报告编制单位

单位名称:

茶陵犀城项目咨询有限公司

单位地址:

茶陵县城关镇炎帝中路

资质等级:

乙级。

1.4编制依据、原则与研究范围

1.4.1编制依据

1)茶陵县新增粮食产能办公室关于编制茶陵县新增粮食产能办公室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咨询服务协议书;

2)《茶陵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2011.2);

3)国家发改委、建设部《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与参数(第三版)》;

4)湖南省发改委、农业厅、水利厅联文(湘发改农[2010]1436号);号;

5)株洲市发改委、农业局、市水务局联文株发改[2011]615;

6)项目申报单位提供的相关基础资料。

1.4.2编制原则

1、按照“相对集中、便于管理”的原则,对本项目建设工程进行合理规划布局。

2、以高标准、高起点、高水平、高质量为主要特征,通过精心构思,精心规划,精心设计,建成高标准、现代化的项目。

3、合理确定工程系统方案,注重工程建设的科技含量,利用新技术,节约投资。

1.4.3研究范围

根据国家有关政策、规程和规范,对茶陵县新增粮食产能建设项目,以及与相关的背景、必要性、建设条件、工程方案建设、项目投资、投资效益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研究,供项目申报单位和投资管理部门决策参考。

第二章项目背景

茶陵县水文条件较好,降水、经流均名列株洲州市之前列,是一个典型的农业生产大县,全县常年粮食播种面积30余万亩,全县农业生产总值占全县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大,农业收入是农村社会经济的重要来源。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茶陵县农业基础设施投入的加大,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得到了较大的改善。

但是,受区域经济条件的影响,水资源利用率较低,农业生产条件比较恶劣,工程性缺水、基础设施落后的现象突出。

同时,中低产田面积比重较大,粮食增产潜力巨大。

为巩固新增粮食产能工程建设项目成果,确保粮食播种面积保持稳定,提高粮食单产水平、粮食商品率、粮食人均占有量,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

湖南省发改委、农业厅、水利厅联文下发《关于分解下达全国新增10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田间工程建设项目2010年中央预算内投资计划的通知》(湘发改农[2010]1436号),市农业局、市水务局以株发改[2011]615号文,下达茶陵县新增粮食生产能力规划田间工程建设项目2011年中央预算内投资计划。

确定茶陵县新增粮食生产能力规划田间工程,及农技服务体系建设项目。

第三章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国以民为本,人以食为天,粮食生产是农业的主业,国无农不稳,无粮则国乱。

党中央提出立足国内实现粮食基本自给方针,依靠自己力量稳定解决十三亿人口吃饭问题,保障粮食安全安全仍是我国农业工作的重中之重。

茶陵县是农业大县,粮食生产是全县长抓不懈的工作。

加大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改良土壤结构,提高土地综合生产力,最终达到增加粮食产量是茶陵县农业发展的必然之路。

由于项目区为低山山原丘陵地貌,地形复杂,冷、烂、锈田,工程性缺水,耕地瘠薄等山区农业特征明显,造成该区域农业生产条件中差,农业生产力弱,粮食生产水平低,阻碍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

因此,这些区域不论是粮食生产水平、农民人均纯收入等都低于其它地方。

所以,以改造冷、烂、锈田为重点,改良中低产田,加强水利建设进行综合治理,最终达到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实现粮食跨越式增长,有效改善社会经济滞后势在必行。

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开展,进一步推进了现代化农业的建设步伐。

但是,由于区域性农业特征制约了集约化高效农业的发展,阻碍了地方农业生产能力,影响地方经济发展,严惩挫伤人民群众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所以建设稳产、高产、保产的农业生产区域众望所盼。

综上所述,实施2010年粮食田间工程项目是十分必要的。

第四章建设地点、建设内容及规模

4.1建设地点、

1、火田镇:

五门村、贝水村、洲陂村、砂石村、庙贝村等16个村;

2、高陇镇:

光明村、光泉村、古城村等3个村

3:

秩堂镇:

晓塘村、毗塘村、石龙村、合户村、左垅村等5个村。

4.2建设内容及规模

1、火田镇:

五门村、贝水村、洲陂村、砂石村、庙贝村等16个村,建设高产稳产粮田0.5953万亩。

新建或改造灌溉渠22762米,新建或改造机耕道500米。

通过新建或改造灌溉渠、机耕道,河堤坝改造,建设高产稳产粮田。

2、高陇镇:

光明村、光泉村、古城村等3个村,建设高产稳产粮田0.1326万亩。

新建或改造灌溉渠4270米。

通过新建或改造灌溉渠、机耕道,河堤坝改造,建设高产稳产粮田。

3、秩堂镇:

晓塘村、毗塘村、石龙村、合户村、左垅村等5个村,建设高产稳产粮田0.2721万亩。

新建或改造灌溉渠7968米,新建或改造机耕道2500米。

通过新建或改造灌溉渠、机耕道,河堤坝改造,建设高产稳产粮田。

第五章项目总投资及资金来源:

5.1项目投资

项目总投资500万元,资金来源:

中央预算内资金400万元,地方配套100万元。

其中:

1、火田镇总投资297.65万元,其中:

中央预算内投资238.12万元。

2、高陇镇总投资66.3万元,其中:

中央预算内投资53.04万元。

3、秩堂镇总投资136.05万元,其中:

中央预算内投资108.84万元。

5.2资金来源

项目总投资500万元,资金来源:

中央预算内资金400万元,地方配套100万元。

第六章项目管理

6.1职责分工

为切实加强新增千亿斤粮食田间工程项目的实施工作,县发展改革部门牵头组织项目实施,做好投资计划执行和项目建设的监督检查。

新增粮食产能办公室设在县发展改革局,具体负责项目工程实施工作。

县农业、水利部门要按照项目管理办法及职责分工,密切配合,加强技术指导和服务。

项目建成后,由发改部门会同农业、水利部门,按规定及时组织验收。

6.2项目管理。

重点项目应按照招投标管理办法实行招投标。

为确保项目实施按质、按量,按期完成,达到预期目标,在强化领导的同时,制订严格的管理制度,加强项目的检查和指导,切实解决实施过程中出两现的问题和困难,把好质量关。

6.3项目资金管理

在项目资金使用上,要严格执行财务管理制度,资金管理办法,做到专户专储,专款专用,专人管理,专帐核算,定期接受审计部门和财政部门的审计和督查,确保项目资金使用的安全,社会违纪违法现象出现。

6.3项目后期管理

项目建成后的运行管理方案项目建成后,为保证项目发挥最大效益,项目硬件工程坚持实行分类管理原则,制订粮食增长示范区长效机制,建立完善的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制,继续深化和扩大项目运行管理,制订目标责任管理方案,通过落实责任,层层负责,确保工程的持久完好。

6.4项目实施进度安排

(一)2010年5月,搞好项目前准备工作,包括工程勘察、设计、规划、制定总体及分项实施方案。

(二)2010年6月—2010年12月,完成田间道路工程。

(五)2011年5月底前,项目实施全面完成,工程全面验收,进入项目运行期。

第七章项目建设的可行性

茶陵县是典型的农业生产大县,种植粮食是该县一项悠久的传统产业,也是该县社会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

项目的主体思想和实施内容契合了该县的县情、民情。

全县60万人民群众翘首以盼。

县委、政府高度重视,召开专项工作会议,并承诺县财政拿出项目区匹配资金。

同时,各拟定项目区的农民积极性高涨,期盼项目的实施。

茶陵县有扎实的项目实施基础,农业技术推广体系较完善。

该县多年来顺利完成实施过粮食“丰收计划”,中低产田改造、粮食增产工程等多个农业生产综合性项目,取得了显著成绩,得到了中央、省、地的充分肯定,积累、总结出一整套技术方法和技术经验,涌现出一大批技术专业人员。

同时,县、乡两级农业推广服务体系较为完善,人员配备整场所健全,为该县实施项目提供了坚实的人力、物力、财力和技术保障。

该县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挖掘潜力巨大,粮食增长幅度高。

各个项目点农业特征明显,制约因素突出,田间工程项目只要技术运用得当,措施保障得力,就能充分挖掘出土地增长潜力,大幅提升农业产出,提高粮食产量

第八章项目投资效益评价

8.1社会经济效益

项目重点从改造中低产田,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不仅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田综合生产能力,而且有效地改善土壤结构,保护农田的良性生产能力,耕地综合服务能力整体提高,建设稳产高产农田10000亩。

8.2经济效益

1、经济效益项目实施完成后,建立综合示范区,按每亩%的涨幅,可增加粮食产量1000万公斤。

采用田间工程和生物工程对各类中低产田土进行改造,可以稳定提高。

2、项目示范可新增粮食总产量使农民增、社会效益项目建成后,将大大改善茶陵县部分地区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业服务能力,彻底解决项目示范区农业基础设施薄弱环境,新增灌溉面积0.3万亩,改善中低产田近万亩,有力地增加农业生产后劲,

3、全面提高土地综合生产能力,为农业发展及发展优质农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同时,农业科学技术体系的完善,培养和提升了农民种植的科技意识,提高了农民整体素质,促进了农业生产水平整体提高。

8.3生态效益

在项目区内,通过田间工程建设、生物工程建设、辅助设施建设和配套农业技术推广的实施,改善农业基础设施,改造中低产田土,增加植被覆盖率,改革耕作制度,用地和养地相结合,通过增施优质有机肥、土壤调理剂、保水剂、物秸杆还田、种植绿肥等,优化土肥结构,改善土壤理性状,培肥地力。

消除微域环境和土壤障碍因素,提高保土蓄水能力,减轻水土流失,改良土壤结构和微生物环境,提高土壤肥力,增强抵御洪涝、干旱等自然灾害的能力,通过平衡施肥技术,提高肥料利用率和水资源利用率,减少化肥施用量,降低化肥对土壤环境及农作物的不良影响,促进农田生态系统中物质能量的良性循环,挖掘耕地潜力,建立有效合理利用和保护耕地的机制,新增高标准农田万亩,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新增千亿斤粮食。

第九章结论

本项目的实施,充分利用了《全国新增10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2009—2020)》提出的要科学确定粮食增产路线,重点从改造中低产田,提高复种指数,推广重大技术等挖掘粮食增产的重要措施,全面改善该县农业生产条件,提高了全县农业生产能力,促进了社会、经济、政治稳定发展,为茶陵县的全面发展夯实基础。

 

建设项目主要指标

序号

名称

单位

指标

1

总用地面积

平方米

2

总建筑面积

平方米

3

平方米

4

平方米

5

平方米

6

平方米

7

平方米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总投资

万元

需提供的相关技术资料

第一部分:

现有基本情况

一、项目单位基本情况

1、项目名称:

2、法定代表人:

3、建设地点:

4、项目场地四周界址:

二、养殖场现占地总面积——亩或————平方米;总建筑面积——平方米;

三、现有栏舍——栋;朝向———,座向———;

1、每栋长——米、宽——米,占地面积——平方米;

2、每栋长——米、宽——米,建筑面积——平方米;

四、现有辅助生产性用房,其中

1、饲料生产加工厂房——栋;共计占地面积———平方米;共计建筑面积———平方米;

2、饲料储存房——栋;共计占地面积———平方米;共计建筑面积———平方米;

3、技术服务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