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习题世界现代文明 阶段检测二世界通史检测含答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287349 上传时间:2023-01-05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144.1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习题世界现代文明 阶段检测二世界通史检测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习题世界现代文明 阶段检测二世界通史检测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习题世界现代文明 阶段检测二世界通史检测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习题世界现代文明 阶段检测二世界通史检测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习题世界现代文明 阶段检测二世界通史检测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习题世界现代文明 阶段检测二世界通史检测含答案.docx

《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习题世界现代文明 阶段检测二世界通史检测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习题世界现代文明 阶段检测二世界通史检测含答案.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习题世界现代文明 阶段检测二世界通史检测含答案.docx

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习题世界现代文明阶段检测二世界通史检测含答案

阶段检测二——世界通史检测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当古希腊各派哲人都醉心于世界的本原问题,企图穷尽宇宙之奥秘的时候,智者学派却不合时宜地喊出了“人是万物的尺度”和“无物存在”的口号。

当时,这些口号反映出(  )

A.智者学派对哲学本原问题的思考

B.希腊民主政治有一定局限性

C.智者学派对“美德即知识”的否定

D.希腊人自我意识的逐渐觉醒

解析:

D 据材料“当古希腊各派哲人都醉心于世界的本原问题,企图穷尽宇宙之奥秘的时候,智者学派却不合时宜地喊出了‘人是万物的尺度’和‘无物存在’的口号”可知智者学派对哲学本原问题的思考不符合题意,故A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涉及希腊民主政治,故B项错误;“美德即知识”是苏格拉底的主张,和“人是万物的尺度”都强调人的作用,故C项错误;“人是万物的尺度”和“无物存在”否定了神和各种超自然的力量对社会人生的作用,树立了人的尊严,强调人的作用和价值,说明希腊人自我意识逐渐觉醒,故D项正确。

2.“他承认人为万物尺度,同时认为是理性而非感觉才是人最重要的品质。

反对真理的相对性,他认为人们能够发现独立于人类欲望之正确和公平的持久原则。

“他”指的是(  )

A.普罗塔戈拉B.苏格拉底

C.莎士比亚D.康德

解析:

B 普罗塔戈拉主张“人是万物的尺度”,强调了人的价值,易导致极端个人主义泛滥,故A项错误;材料“承认人为万物尺度”“同时认为是理性……是人最重要的品质”,苏格拉底倡导“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强调人的价值的同时,也崇尚人的理性,故B项正确;莎士比亚是文艺复兴时期的杰出代表,这一时期人文主义主张以人为中心、追求现世幸福、追求物质享受,故C项错误;康德是启蒙运动的代表,强调纯粹理性,主张用自己的思考去认识、判断、理解事物,故D项错误。

3.《十二铜表法》第八表第二条:

如果故意伤人肢体,而又未与(受害者)和解者,则他本身亦应遭受同样的伤害。

上述规定主要体现了《十二铜表法》(  )

A.具有中立主义的特点B.维护贵族的一些特权

C.推动罗马法学的成熟D.掺杂着原始的古老习俗

解析:

D 根据材料可知故意伤人者受到惩罚,不是中立主义的特点,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提到贵族和平民,故B项错误;罗马法学成熟的标志是自然法的产生,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伤人者也须受到同样的伤害可知保存了同态复仇的原始的古老习俗,故D项正确。

4.“从前,所谓的理想是崇尚清心寡欲,在一定程度上鄙弃尘世烦恼。

此时,珍惜的倒还是尘世生活了。

从前,贫穷备受尊敬……此时,对正当享有财富的赞颂声不绝于耳。

过去,人们向来爱慕的是一种苦思冥想或沉思隐居的生活。

此时……人类的整个光荣在于活动。

诚然,同一个人经常有着两种观念。

”这一情形所出现的时代应是(  )

A.古希腊后期B.中世纪前期

C.文艺复兴前期D.启蒙运动前期

解析:

C 古希腊后期崇尚人的价值尊严和道德,故A项错误;中世纪前期崇尚神学,主张禁欲主义,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珍惜……尘世生活”“光荣在于活动”等可知,文艺复兴时期倡导追求现世幸福,故C项正确;启蒙运动时期倡导人的“理性”,故D项错误。

5.西班牙人在1513年抱怨:

“今天一磅羊肉的价格在过去能买一整只羊;一磅蜡或油的价格顶得上过去的12磅。

”这一现象出现的直接原因是(  )

A.人口激增B.商业中心转移

C.贵金属涌入D.奴隶贸易

解析:

C 本题考查的是新航路开辟后欧洲出现了价格革命。

1513年西班牙不存在人口激增现象,故A错误。

新航路开辟后商业中心由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材料没有体现,故B错误。

材料反映了西班牙物价的上涨,新航路开辟后物价上涨的原因是境外掠夺的贵金属大量涌入,货币贬值,故C正确。

奴隶贸易与欧洲物价上涨不存在直接关联,故D错误。

6.“他将政治体制划分为共和、君主、专制三种,其原则分别是品德、荣誉和恐惧;他崇尚英国的君主立宪,提出的分权理论实质是‘阶级分权’,适应了新兴资产阶级参与政权的需要;他认为法律应考虑地理环境因素。

”材料中的“他”指的是(  )

A.伏尔泰B.孟德斯鸠C.卢梭D.康德

解析:

B 伏尔泰主张君主立宪制,但不主张分权学说,故A项错误;孟德斯鸠的思想核心是分权学说,故B项正确;卢梭核心思想是社会契约论和人民主权说,故C项错误;康德主张人非工具和把理性上升到哲学的高度,故D项错误。

7.由于牛顿证明了地上的力学也能应用于天上的星球,从而昭示了一种简单而统一的自然规律的存在……于是传统的宗教信仰被动摇了,唯物主义思潮开始盛行。

(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这反映了牛顿力学(  )

A.开创了近代自然科学体系B.推动了理性认识的发展

C.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来源D.摧毁了传统的宗教信仰

解析:

B 伽利略开创了近代自然科学,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牛顿……昭示了一种简单而统一的自然规律的存在……于是传统的宗教信仰被动摇了,唯物主义思潮开始盛行”可知牛顿力学推动了理性认识的发展,故B项正确;牛顿力学与马克思主义没有直接关系,故C项错误;材料仅体现“传统的宗教信仰被动摇了”,未体现摧毁了传统的宗教信仰,故D项错误。

8.某著作中有这样一段论述:

认为人类社会早期曾存在过一种“自然状态”,那时人人平等、自由,只是由于生产技术和知识的发展,产生了私有财产和私有观念,人类进入了文明社会,才失去了天赋的自由、平等。

下列主张与材料观点出自同一人的是(  )

A.人民主权B.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C.三权分立D.要自由也要自律

解析:

A 据材料“产生了私有财产和私有观念……才失去了天赋的自由、平等”可以判断反映的是卢梭认为人类不平等的根源是财产的私有的观点,人民主权同样是卢梭的思想,故A项正确;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是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的思想,故B项错误;三权分立是孟德斯鸠的主张,故C错误;要自由也要自律是康德的观点,故D项错误。

9.下图是某同学在学习《英国工业革命》时所作的笔记,内容出现了疏漏。

结合所学知识,a、b处应该补上的内容是(  )

A.冶炼业/城市化进程加快

B.交通运输业/阶级产生分化

C.服务业/用机器制造机器

D.交通运输业/用机器制造机器

解析:

D 动力蒸汽机的出现带来了蒸汽机车等,推动了交通运输业的发展,用机器制造机器标志着工业革命基本完成,故D项正确。

10.《联邦党人论稿》指出:

“如果美国继续维持当时‘权力首先是地域性的’政治结构,美洲必然被列强所瓜分,从而丧失独立战争的成果。

”为此,美国实行(  )

A.联邦制B.三权分立

C.共和制D.两党政治

解析:

A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我们不难得知,联邦党人希望通过中央集权的联邦制来取代当时松散的邦联制,从而维护美国独立战争的成果,故A项正确。

11.《大日本帝国宪法》规定天皇总揽国家大权,具有制定法规、缔结条约等权力,不受议会制约。

该宪法主要借鉴于(  )

A.《权利法案》

B.1787年联邦宪法

C.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D.《德意志帝国宪法》

解析:

D 据题干“《大日本帝国宪法》规定天皇总揽国家大权……不受议会制约”可知日本所确立的君主立宪制的特点是天皇权力巨大,而议会权力较小,带有浓厚的专制色彩,英国的《权利法案》所确立的君主立宪制的特点是国王“统而不治”,议会权力至上,与日本君主立宪制的特点不同,故A项错误;美国1787年联邦宪法确立了美国三权分立的民主共和政体,与日本的政体不同,故B项错误;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确立了法国的议会制共和制,与日本的政体不同,故C项错误;《德意志帝国宪法》确立了德国的君主立宪政体,且皇帝权力巨大,议会权力较小,同样带有浓厚的专制色彩,与日本政体特点相似,故D项正确。

12.《费尔兰·布罗代尔的一堂历史课》中写道:

“技术是女王,借用这个比喻,我想补充说,若不与女王相匹配,科学还迟迟不肯展露风采。

”二者“相匹配”开始于(  )

A.工场手工业时期B.第一次工业革命

C.第二次工业革命D.第三次科技革命

解析:

C 工场手工业时期,近代科学还出于刚刚显现的程度,故A项错误;第一次工业革命中,诸多的发明都是来自于熟练技工的技术和经验,科学虽然已经诞生但二者尚未实现结合,故B项错误;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科学与技术的紧密结合使第二次工业革命取得空前的进步与成就,故C项正确;第三次科技革命以来,科学成为推动生产力发展的主导力量,但这并不是科学与技术的开始结合期,故D项错误。

13.列宁曾经这样概括俄国某一时期的阶段特点:

“一方面有尽量公开活动的可能,另一方面没有用暴力压迫群众的现象,最后群众对这个资本家政府,对这个和平与社会主义的死敌,抱着不觉悟的轻信态度。

”这个时期最有可能是(  )

A.二月革命时期

B.《四月提纲》发表前后

C.攻占冬宫之后

D.彼得格勒武装起义前后

解析:

B 1917年3月,二月革命推翻了统治俄国三百余年的罗曼诺夫王朝,与材料中“群众对这个资本家政府……抱着不觉悟的轻信态度”不符,故A项错误;二月革命后,当时的苏维埃领导人支持临时政府,临时政府掌握着实际权力,俄国出现了苏维埃和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与材料中“群众对这个资本家政府,对这个和平与社会主义的死敌,抱着不觉悟的轻信态度”相符,对此,列宁发表了著名的《四月提纲》,提出将俄国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故B项正确;临时政府出动军队血腥镇压工人和士兵,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结束,与材料中“一方面有尽量公开活动的可能,另一方面没有用暴力压迫群众的现象”不符,在列宁的领导下,布尔什维克党举行武装起义,攻占冬宫,临时政府垮台,故C项错误;冬宫被占领,彼得格勒武装起义取得胜利,与材料中“群众对这个资本家政府……抱着不觉悟的轻信态度”不符,故D项错误。

14.1921年4月,列宁在《论粮食税》中明确提出“重新审查和修正关于投机倒把活动的一切法令。

这样才能做到把某种程度上不可避免的、而且为我们所必须的资本主义发展纳入国家资本主义的轨道”。

据此判断,列宁(  )

A.肯定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的作用

B.主张集中人力物力保障战时需要

C.赋予了一切投机倒把活动的合法性

D.以计划经济形式改造资本主义制度

解析:

A 1921年新经济政策实施,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与材料中“1921年4月,列宁在《论粮食税》中明确提出”相符,故A项正确;集中人力物力保障战时需要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提出的目的,与材料中“1921年4月,列宁在《论粮食税》中”不符,故B项错误;材料中“重新审查和修正”不等于赋予了一切投机倒把活动的合法性,故C项错误;以计划经济形式改造资本主义制度是斯大林模式,与材料中“1921年4月,列宁在《论粮食税》中”不符,故D项错误。

15.某同学在学习过程中收集到某一时期的欧洲版图(如图),该“时期”最有可能是20世纪(  )

A.20年代B.30年代末期

C.40年代后期D.80年代末期

解析:

A 根据所学,该图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欧洲,“民族自决”有所体现,故A项正确;该图没有反映“慕尼黑阴谋”和德国吞并捷克斯洛伐克,故B项错误;该图没有反映对德国的“分区占领”,故C项错误;1990年10月,分裂长达45年之久的德国才重新统一,而图中是统一的,故D项错误。

16.下表选项中,史实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

史实

结论

A

一战爆发后日本对德国宣战

独占了中国山东和东北的市场

B

英法美日签订《四国条约》

日本取得与欧美列强平等地位

C

德国纳粹党成为

国会第一大党

法西斯的独裁统治在德国建立

D

美英发表了《大西洋宪章》

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正式形成

解析:

B 1914年8月日本借口对德宣战,出兵中国山东,强占胶济铁路和青岛,故A项错误;《四国条约》对日本有着双重影响,日本对废除英日同盟感到惋惜,但《四国条约》让日本第一次处于同欧美列强平等的地位,它在太平洋地区的权益得到其他国家的正式承认,故B项正确;法西斯的独裁统治在德国建立的标志是1933年初希特勒上台,故C项错误;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正式形成标志是1942年1月的《联合国家宣言》的发表,故D项错误。

17.据统计,苏联制定“二五”计划时,规定重工业、轻工业、农业投资分别增长0.97倍、1.4倍、1倍。

而在实际执行过程中,重工业、轻工业、农业投资分别增长了1.4倍、1倍、0.54倍。

这说明(  )

A.苏联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B.苏联实现工业化的愿望强烈

C.经济危机严重影响苏联经济

D.个人崇拜左右国家经济体制

解析:

B “投资分别增长了1.4倍、1倍、0.54倍”不能体现经济发展的比例问题,故A项错误;由“规定重工业、轻工业、农业投资分别增长0.97倍、1.4倍、1倍。

而在实际执行过程中,重工业、轻工业、农业投资分别增长了1.4倍、1倍、0.54倍”可知本来的计划被更改,重工业被放在优先发展的地位,可见人们发展重工业的愿望强烈,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经济危机对苏联的影响,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个人崇拜的内容,故D项错误。

18.罗斯福新政的某项法案在国会讨论时,反对者声称,如果它得到通过,子女就将不再赡养父母,工人也会辞工不干。

有人甚至认为这个法案是从共产党的著作中抄来的。

下列与之直接相关的新政措施是(  )

A.整顿财政金融B.加强工业计划指导

C.成立农业调整署D.建立社会保障体系

解析:

D A、B、C三项材料均没有涉及,均排除;“反对者声称,如果它得到通过,子女就将不再赡养父母,工人也会辞工不干”表明新政的措施是建立社会保障制度,故D项正确。

19.在走向世界大战的过程中,1938年是影响巨大的一年。

这一年(  )

①德国吞并奥地利 ②德军占领莱茵非军事区 ③慕尼黑会议的召开 ④德意日正式结成三国军事同盟

A.①③B.①②C.②③D.③④

解析:

A 1938年3月,德国吞并了奥地利,故①正确;1936年,希特勒出兵占领莱茵非军事区,故②错误;1938年9月,英、法、德、意四国首脑在德国慕尼黑召开会议,牺牲捷克斯洛伐克的苏台德等地区,以换取和平,故③正确;1940年9月,德、日、意军事同盟条约签署,故④错误,A项符合题意。

20.如图是《新华日报》关于中美英三国联合军事会议的报道。

该报道出现的历史背景应该是(  )

A.九一八事变爆发后B.七七事变爆发后

C.不列颠之战爆发后D.太平洋战争爆发后

解析:

D A项发生于1931年,英美等国并未对日宣战,故错误;B项发生于1937年,英美等国并未对日宣战,故错误;C项发生于1940年,英美等国并未对日宣战,故错误;D项发生于1941年,标志着二战达到了最大规模,英、美对日宣战,故正确。

21.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这样描述苏德战场的一场战役:

“9月中旬,德国人已经打到这座城市的中心,在那里,他们陷入了困境。

他们的飞机已将这座城市炸成一片废墟。

似乎有悖常理的是,这使德国人不能利用他们的坦克优势……战役已不是运动战,而变成了‘老鼠战’,人们在地下室里、在屋顶上、在小巷、院子和下水道里短兵相接。

”这场战役是(  )

A.斯大林格勒战役B.莫斯科保卫战

C.库尔斯克战役D.高加索战役

解析:

A 依据材料信息“9月中旬”“打到这座城市的中心”“短兵相接”等,可知这场战役是斯大林格勒战役,故A项正确;莫斯科保卫战开始于1941年9月底,1942年1月结束,不符合时间限制,故B项错误;库尔斯克战役是在1943年7~8月间进行的,不符合时间限制,故C项错误;高加索战役与陷入城市“短兵相接”的巷战无关,故D项错误。

22.某国际经济组织具有“联合国下属金融机构”“全球最大的发展援助机构”“战后美国主导的世界经济体系的支柱”等性质,该经济组织是(  )

A.国际货币基金组织B.世界银行

C.关税与贸易总协定D.世界贸易组织

解析:

B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不符合“全球最大的发展援助机构”,关税与贸易总协定不符合“联合国下属金融机构”,世界贸易组织不符合“战后美国主导的世界经济体系的支柱”,世界银行三者全部符合,故选择B。

23.沃尔特·拉费伯尔在《美国、俄国的冷战》一书中写道,杜鲁门“进入白宫仅24小时,这位新总统就自信满满地告知国务卿,‘我们必须针锋相对地对付俄国人。

’”此后,美国最先采取的对付苏联的措施是(  )

A.出台“杜鲁门主义”B.实施“马歇尔计划”

C.建立北约组织D.发动朝鲜战争

解析:

A 1947年3月,美国首次公开发表反苏反共的国情咨文,即杜鲁门主义,故A项正确;1948年实施的马歇尔计划,是杜鲁门主义的一次大规模运用,故B项错误;1949年北约组织成立,故C项错误;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故D项错误。

24.20世纪60年代以来,“一股股新的力量在萌动……这些活跃的‘地缘战略手’……以自己的力量,自己的声音,震荡着世界,改变着世界。

”这说明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发展趋势是(  )

A.全球化B.多极化C.一体化D.集团化

解析:

B 根据材料“这些活跃的‘地缘战略手’”,为政治方面,全球化侧重经济,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20世纪60年代”“这些活跃的‘地缘战略手’……以自己的力量,自己的声音,震荡着世界”,结合所学,20世纪六七十年代出现多极化趋势,故B项正确;一体化,指多个原来相互独立的主权实体通过某种方式逐步结合成为一个单一实体的过程,材料未涉及,故C项错误;集团化,是把一些单独的个体集中起来,材料未涉及,故D项错误。

25.撒切尔夫人是英国历史上第一位女性首相,曾有媒体以“新保守主义”来形容她,认为她在位期间(1979~1990年)一连串的改革行动是要将英国带回到亚当·斯密时代。

下列措施中最有可能是其实施的是(  )

A.减少政府公共开支与征税

B.重要产业收归国营

C.使用财政政策来调控经济

D.扩大失业救济范围

解析:

A 根据“改革行动是要将英国带回到亚当·斯密时代”可知,她主张推行自由主义政策,减少政府对经济的干预,故A项正确;产业国营是国家干预经济的做法,故B项错误;用财政政策来调控经济属于国家对经济的干预,故C项错误;失业救济属于国家干预经济的内容,故D项错误。

26.威廉姆斯在《关键词》一书中说:

“改革,意即回复到事物的最初形式。

……自20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末,随着新自由主义的兴起,政策变化转了向,但是改革一词仍然继续在使用,尽管其所描绘的政策包括废除先前的改革。

”下列各项,符合题意的是(  )

A.战后日本形成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

B.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模式

C.肯尼迪提出“新边疆”的施政纲领

D.克林顿推行“宏观调控、微观自主”

解析:

D 日本形成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和肯尼迪提出“新边疆”的施政纲领都是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不符合“自20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末,随着新自由主义的兴起,政策变化转了向”,故排除A、C。

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70年代末以来改革的深化,与材料“包括废除先前的改革”不符,排除B。

克林顿推行“宏观调控、微观自主”是在20世纪90年代,同战后相比,减少了政府对经济的干预,符合材料,故选择D。

27.1994年12月,墨西哥发生严重金融危机,美国联合加拿大,发起耗资巨大的“援墨国际贷款行动”,除动用总统货币保险基金200亿美元外,还说服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向墨西哥发放300多亿美元的贷款。

美国做出这一举动的直接目的是(  )

A.维护北美自由贸易区的经济稳定

B.为世贸组织的成立创造条件

C.彰显对国际金融的主导作用

D.对抗欧盟和日本的贸易竞争

解析:

A 北美自由贸易区成立于1994年,由美国、加拿大和墨西哥三国组成,当墨西哥发生严重金融危机后,美国积极加强对墨西哥的经济援助,其直接目的在于维护北美自由贸易区的经济稳定,故A项正确;北美自由贸易区反映了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发展趋势,对墨西哥的援助并不是为世贸组织这个全球贸易组织成立创造条件,故B项错误;同样北美自由贸易区中对墨西哥援助并没有彰显对国际金融的主导作用,故C项错误;对抗欧盟和日本的贸易竞争是北美自由贸易区成立的目的而不是对墨西哥进行援助的直接目的,故D项错误。

28.苏联作家法捷耶夫评价某一革命小说时说:

“整个苏联文学中暂时还没有如此纯洁感人,如此富有生命力的形象”。

据此判断该小说是(  )

解析:

A 本题关键信息是“革命小说”“苏联”。

苏联作家法捷耶夫的“整个苏联文学中暂时还没有如此纯洁感人,如此富有生命力的形象”是对《钢铁怎样炼成的》一书的评价,故A项正确;《安娜·卡列尼娜》是现实主义文学,不是革命小说,故B项错误;《巴黎圣母院》是一部浪漫主义小说,非革命小说,也不属于苏联文学,故C项错误;《战争与和平》是一部现实主义小说,非革命小说,故D项错误。

29.有学者在评价戈尔巴乔夫改革时认为,“出发点本是国富民强的改革计划,最终导致工业乃至整个社会的毁灭。

”其中“社会毁灭”主要指(  )

A.东欧剧变B.苏联解体

C.两极格局瓦解D.环境污染

解析:

B 戈尔巴乔夫改革导致“整个社会的毁灭”,指苏联解体,故B项正确。

30.冷战的终结为美国支配全球市场提供了条件,“全球化”的概念便是理论根据。

但美国要遏制那些谋求地区霸权的国家,必须依靠地区性“2号大国”作为补充,这种“2号大国”在亚洲就是日本。

这反映出冷战后的世界(  )

A.大国强权、霸权主义与多极化趋势并存

B.美国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开始主导“全球化”

C.“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是一把“双刃剑”

D.日本建立政治大国的国际条件已经成熟

解析:

A 据材料,冷战后,美国是唯一的超级大国,试图实现称霸世界的目的,同时培植日本作为其盟友来牵制中国,不仅反映了美国的大国强权政治和霸权主义,而且反映了当今世界美国、日本、中国等多个力量中心的存在,即多极化趋势并存,故A项正确;第二次工业革命使以欧美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说明早在冷战后以美国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全球化”已存在,故B项错误;C项在材料中无体现,故错误;材料不能说明日本建立政治大国的国际条件已经成熟,故D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

3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尽管美国宪法赋予国家政府新的更广泛的权力,代表们对没有监督的权力的不信任,还是明显表现在反复出现的力量相互抗衡的例子:

三权分立、总统否决权、国会对总统的弹劾与罢免权、参议院同意或者否决签署协定和任命的权力以及最高法院隐含的司法审查权。

……美国的宪法制定者为政治理论做出了突出贡献,他们试图使人民和政府共同分享最高权力。

也就是说,他们把最终的决定权赋予人民,然后再将统治权在政府内部进行分配。

——[美]乔治·布朗·廷德尔等《美国史》

材料二 罗斯福的个性使得他不耐烦于政治理论,而是灵活的制定政策:

他保留起作用的部分并抛弃那些没用的。

结果使得他自相矛盾的既深刻地革命又极其保守……在如此大胆的实验和积极的保留过程中,新政代表了一次“折中的革命”,永远地改变了国家的社会和政治状况。

——[美]乔治·布朗·廷德尔等《美国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1787年宪法所体现的主要原则。

简述这些原则的确立对美国产生的影响。

(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罗斯福新政“折中的革命”的理解。

(4分)

解析:

(1)问第一小问主要原则,要依据材料得出,据材料“代表们对没有监督的权力的不信任,还是明显表现在反复出现的力量相互抗衡的例子:

三权分立、总统否决权、国会对总统的弹劾与罢免权、参议院同意或者否决签署协定和任命的权力以及最高法院隐含的司法审查权”可知制约与平衡;据材料“美国的宪法制定者为政治理论做出了突出贡献,他们试图使人民和政府共同分享最高权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