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版高中历史通史版近代史知识总结复习提纲.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283342 上传时间:2023-01-05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39.5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岳麓版高中历史通史版近代史知识总结复习提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岳麓版高中历史通史版近代史知识总结复习提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岳麓版高中历史通史版近代史知识总结复习提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岳麓版高中历史通史版近代史知识总结复习提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岳麓版高中历史通史版近代史知识总结复习提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岳麓版高中历史通史版近代史知识总结复习提纲.docx

《岳麓版高中历史通史版近代史知识总结复习提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岳麓版高中历史通史版近代史知识总结复习提纲.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岳麓版高中历史通史版近代史知识总结复习提纲.docx

岳麓版高中历史通史版近代史知识总结复习提纲

近代史提纲

一、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

(一)英国——君主立宪制

1、背景:

(1)历史渊源:

13世纪初《大宪章》签署,逐步形成了限制王权的议会制度。

(2)阶级基础:

英国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资产阶级和新贵族日益强大。

(3)政治前提:

1640~1688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开展,推翻封建王朝统治,确立了资产阶级统治。

(4)思想基础:

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促进思想解放;自然科学发展。

2、标志——1689年颁布《权利法案》,确立了议会主权,国王的权力受到议会的限制。

3、意义——英国统治方式从人治转向法治;英国社会从此进入长期稳定发展的时期。

4、发展:

责任内阁制的形成

①形成——“光荣革命”后,国王逐渐成为“统而不治”的国家元首,内阁承担实际行政职责;1721年沃波尔成为英国历史上第一任内阁首相。

②原则——内阁全体成员对政府事务集体负责,并与首相在政治上共进退;如果议会通过对政府的不信任案,内阁就要下台,或者宣布解散议会,重新选举。

③演变——19世纪中期,议会选举成为两大政党(保守党和自由党→工党)之间的权力角逐,大选中获胜的政党上台组阁。

(政党政治)

5、完善:

议会选举改革

①背景——随着工业革命的深入发展,新兴工业资产阶级力量日益壮大。

②内容——通过1832年议会改革法案,工业资产阶级取得更多席位。

③影响——确保了资产阶级民主政体的稳定和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

6、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基本特征):

以代议制为基础,以责任内阁制为核心;国王是国家元首,仅扮演仪式性的角色,最高行政首长是首相;内阁名义上对国王负责,实际上对议会负责;首相由议会选举的多数党领袖担任,掌握行政权和立法创议权,成为国家政治生活的最高决策者和领导者。

议会是国家权力的中心。

(二)美国——民主共和制(联邦制总统共和制)

(一)1787年宪法的颁布

1、背景:

(1)经济:

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2)政治:

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松散的邦联制难以稳定统治秩序和保护国家利益与主权;需要建立一个中央集权政府,又要确保共和制。

(3)思想:

法国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学说为1787年宪法提供了理论依据。

2、制定:

1787年9月费城制宪会议,麦迪逊支持三权分立的学说制定宪法,被称为“美国宪法之父”。

3、内容:

(1)联邦制原则:

①联邦拥有主权,如立法、征税、发行货币、宣战等。

②联邦法律是全国最高法律,联邦政府有权强制各州实施联邦法律。

③联邦政府只拥有宪法规定的有限权力,未列明的权力都属于各州人民所有。

(2)三权分立原则:

①总统可否决国会通过的法律;国会可以三分之二多数通过议会否决的法律。

②总统任命联邦法官,最高法院可宣布总统法令违宪。

③总统任用的司法官员必须经参议院确立;最高法院可宣布法律不合宪法。

(3)人民主权:

总统和议会由选民选举产生。

(①国会:

最高立法机关,由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参议员由各州议会选出两名议员,共100名,任期6年,每两年改选1/3;众议员由各州选民直接选出,按各州人口比例分配,每州至少一名,共435名,加上哥伦比亚特区3名,任期2年,连选连任;②总统:

既是国家元首,又是政府首脑,首脑不对国会负责,直接对选民负责;总统选举程序:

候选人提名——竞选人——选举总统选举人——选举总统)

4、评价

(1)进步性:

①是近代世界第一部成文宪法,美国成为联邦制总统共和制政体,保证了美国长治久安,促进了美国社会经济的发展;

②避免了绝对权力的出现,一定程度上保护了资产阶级的民主制度;

③一定程度上缓和了大州和小州之间、南方和北方之间的矛盾,为美国的长期稳定和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局限性:

①允许黑奴的存在,打上种族歧视的烙印,为美国内战的爆发买下了祸根;

②没有真正解决人民权利问题,印第安人、黑人奴隶、妇女的选举权被剥夺。

(二)发展

1、修正案

(1)1789年通过十条修正案,赋予公民若干自由;

(2)1865年废除奴隶制,承认黑人公民权;

(3)1870年,黑人具有选举权;(4)1920年妇女具有选举权;

(5)1964年,二十四条规定选举权不受税收限制。

2、两党制

(1)1789年华盛顿当选美国第一人总统。

从后,总统选举逐渐受到政党控制。

(2)民主党:

1828年成立,最初代表南方种植园主的利益,后来选民主要为妇女、少数民族、低收入阶层、老年人。

(3)共和党:

1854年成立,最初代表北方工业资产阶级和西部农场主,后来选民主要为男人、白人、高收入者、年轻人。

(三)南北战争

1、原因:

①南北方在奴隶制的存废问题上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②主张废除奴隶制的林肯当选总统;③联邦成立后,州权主义活跃,1861年南方11个蓄奴州宣布退出联邦。

2、开战依据:

联邦政府有权强制各州实施联邦法律。

3、影响:

①积极:

较好的解决了农民的土地问题,维护了国家统一,废除了奴隶制度,进一步扫除了发展的障碍,为美国资本主义经济起飞铺平了道路,使美国迅速成为工业化强国;

②但是内战并没有彻底消除种族歧视,黑人仍然受到不平等的待遇。

(三)法国——民主共和制(议会共和制)

1、背景:

①法国大革命后,君主制与共和制进行了长期的斗争。

【17~18世纪君主专制(波旁王朝)→1789年君主立宪制→1792年法兰西第一共和国→1804年法兰西第一帝国→1814年波旁王朝复辟→1830年七月王朝→1848年法兰西第二共和国→1852年法兰西第二帝国→1870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

②普法战争后,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建立。

2、确立:

1875年宪法制定(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3、内容——立法权:

由参议院和众议院(议会)共同行使。

由直接选举和间接选举产生。

行政权:

由总统和内阁掌握,内阁由总统任命,但对议会负责。

总统由参众两院联席会议产生,可连选连任。

4、意义

(1)在法律上确立了法国的共和政体,从法律上阻断了封建复辟的道路,巩固了资产阶级的统治。

(2)为法国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四)德意志——联邦制和君主立宪制

1、背景:

(1)经济上:

资本主义在德国迅速发展,工业资产阶级队伍不断扩大。

(2)政治上,普鲁士通过王朝战争完成国家统一。

(3)专制主义和军国主义实力强大,掌握着国家政权。

2、标志:

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君主立宪制确立

(1)内容:

①国家大权由皇帝掌握,皇帝是国家元首和最高统帅。

②首相主持内阁工作,只对皇帝负责。

③议会是立法机构,由联邦议会和帝国国会组成。

④德意志帝国是一个联邦制国家,帝国政府掌握军事、外交等大权,各邦保留一些自治权。

(2)特点:

①行政权与立法权没有真正分离;②议会中,联邦议会权力大,帝国议会权力小;③带有浓厚的专制主义色彩。

(3)评价:

①保留了普鲁士的专制传统,造成德国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保守和落后。

②国家统一和君主立宪政体的确立,推动德国进入新的历史时期,德国资本主义迅速发展。

③军国主义传统最终将德国拖入了一战的深渊。

二、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

(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无产阶级革命理论的形成)

1、条件:

(1)、经济基础:

19世纪,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工业革命迅速扩展;1825年,英国爆发世界史上第一次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暴露。

(2)、阶级基础:

工人阶级队伍的壮大和工人运动的发展。

(19世纪三四十年代欧洲出现三大工人运动,奠定了阶级和实践基础。

(3)、理论来源:

德国的古典哲学(黑格尔)、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亚当·斯密)、英法空想社会主义(圣西门、傅立叶、欧文)。

(4)、主观条件:

马克思、恩格斯总结了工人运动经验,对资本主义制度进行了深刻的分析和揭露。

2、诞生:

(1)、标志:

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3、内容:

肯定了资本主义在人类历史上的积极作用;揭示了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宣告了工人阶级的历史使命;昭示了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原则。

4、意义:

成为国际无产阶级的思想武器;指导工人运动蓬勃兴起,对人类社会的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巴黎公社:

(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首次尝试或无产阶级革命实践的尝试)

1、背景:

法国在普法战争中战败,普鲁士军队包围巴黎;巴黎人民建立武装保卫首都,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妄图解除国民自卫军武装。

2、成立:

1871年3月18日,工人群众发动起义(“3月18日革命”),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人民选举产生的自治政府巴黎公社接管了政权。

3、性质:

新型的工人政权。

4、措施:

(1)政治——直接选举产生的代表组成的公社委员会是最高权力机关;人民有权监督和罢免他们。

(2)经济——努力维护劳动者的利益。

(3)其他——用世俗教育全面代替宗教教育,实行义务教育。

5、结果:

巴黎公社最终被消灭。

(1871年5月28日,被法国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扼杀。

6、失败原因

(1)根本原因:

资本主义正处于上升时期。

(2)主观原因:

没有接管法兰西银行;没有同外省联系;没有发动农民群众;没有马克思主义政党领导。

7、意义:

巴黎无产阶级的英勇斗争和革命首创精神为全世界无产阶级和进步人士树立了光辉典范。

(三)俄国十月革命:

(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成功建立了社会主义国家,无产阶级革命实践第一次获得彻底成功。

1、背景:

19世纪60年代改革不彻底,到20世纪初,俄国在西方列强中处于落后地位,社会矛盾尖锐;一战使俄国的落后与腐朽充分暴露。

2、过程:

①二月革命:

1917年3月,推翻罗曼诺夫王朝,建立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继续战争。

②《四月提纲》:

1917年4月,提出要实现社会主义革命,成为布尔什维克党的纲领。

③七月事件:

1917年7月,临时政府武力镇压革命,布尔什维克党确立了武装起义的方针。

④十月革命:

1917年11月,布尔什维克党领导起义(彼得格勒起义),推翻了临时政府。

3、结果:

到1918年春,苏维埃政治体制在苏俄初步确立起来,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诞生。

4、意义:

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获得胜利的社会革命,开辟出社会发展的道路,给各国无产阶级和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展示了一条寻求解放的道路,开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模式。

5、特点:

(1)十月革命走的是由大中城市武装起义扩大到全国中小城镇和农村地区的革命道路。

(2)十月革命采用的是武装起义夺取政权并取得胜利的形式

(3)它突破了马克思主义的传统观念,冲破了帝国主义的包围,在经济相对落后的俄国单独取得了胜利,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

(4)十月革命经历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两个紧密相连、急剧发展的不同性质的阶段。

三、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一)新航路开辟

1、新航路开辟的背景

(1)经济根源:

欧洲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

(2)社会根源:

欧洲人对贵金属和香料的强烈愿望

(3)政治因素:

欧洲各国君主强化王权,积极扩张

(4)宗教因素:

传播基督教,进行圣战,是海外扩张的重要推动力

(5)客观条件:

航海和造船技术的进步和地理知识的提高

(6)直接原因:

15世纪中叶,奥斯曼土耳其控制了东西方商路,出现商业危机

(7)思想因素:

文艺复兴、人文主义的推动。

2、新航路开辟的过程

时间

航海家

支持者

主要特点

1487

迪亚士

葡萄牙

抵达非洲最南端的好望角

1492

哥伦布

西班牙

发现美洲新大陆

1497-1498

达伽马

葡萄牙

绕过非洲海岸到达印度,开通了东西方之间最短的海上航路

15191522

麦哲伦

西班牙

完成了人类历史上的第一次环球航行

3、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1)欧洲:

导致西欧国家的早期殖民掠夺;引起了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商路和贸易中心从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

(2)世界:

形成了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经济体系,人类由分散孤立走向整体世界,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形成。

(3)美洲:

灭顶之灾,大量金银矿被开采,种植园经济。

(4)非洲:

成为猎获黑人奴隶的场所,造成非洲长期落后。

(5)亚洲:

沿岸受侵扰;白银大量流入,刺激亚洲经济发展。

(二)欧洲早期殖民扩张与掠夺

1、葡萄牙、西班牙率先开始在东西两个半球进行殖民掠夺

葡萄牙掠夺欧洲、非洲、亚洲西班牙掠夺美洲,掠夺当地的金银并建立农业大庄园

2、荷兰:

17世纪上半叶,荷兰成为头号贸易强国,有“海上马车夫”的称号。

组建大型商业公司是荷兰人在国际竞争中的重要手段。

3、英国:

海盗式劫掠;商业战争;殖民地的商业活动和掠夺;黑奴贸易。

地位:

英国被称为“海盗国家”。

颁布《航海条例》引发三次英荷战争,最终打败荷兰。

18世纪下半叶英国确立了海上霸主的地位。

19世纪中期,英国最终确立了世界殖民霸权,自诩为“日不落帝国”

4、影响:

(1)对殖民国:

加速了资本主义原始积累的进程,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

(2)对殖民地:

①给殖民地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造成了亚、非、拉国家和地区的落后;

②殖民主义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客观上促进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社会进步;

(3)对世界:

进一步拓展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改变了世界市场格局。

(三)工业革命(18世纪60年代——19世纪中期)

1、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英国的原因(背景):

(1)政治前提:

资本主义制度在英国的确立

(2)劳动力:

圈地运动为工业革命提供了劳动力

(3)资本:

殖民扩张、黑奴贸易等资本的原始积累

(4)技术:

手工工场时期的技术积累

(5)市场:

海外市场的不断扩张

2、含义:

机器生产代替手工劳动,生产力发展,生产关系变革。

3、成果

(1)开始标志(纺织业):

18世纪60年代,织工哈格里夫斯发明了手摇纺纱机(珍妮纺纱机),之后产生了水利纺纱机,水利织布机

(2)动力:

1785年,瓦特改进了“万能蒸汽机”是人类进入到蒸汽时代

(3)交通:

1814年,史蒂芬孙制造了第一台用蒸汽作动力的火车机车;在海上交通方面,出现了汽轮。

(4)结束标志:

到19世纪中期,一个新的工业部门——机器制造业诞生了。

机器制造业的机器化标志着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完成

4、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1)生产力发展:

工业革命大大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

(2)生产方式:

工厂成为工业生产主要的组织形式;

(3)城乡结构:

城市化进程加快;

(4)生产关系:

形成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两大对立阶级;

(5)世界市场:

初步形成

(6)思想:

自由主义、民族主义、马克思主义。

(7)消极:

贫富差距、环境污染、人口剧增、犯罪增加

(四)第二次工业革命(19世纪70年代——20世纪初)

1、前提:

第一次工业革命使资本主义统治在世界范围内基本确立

2、条件:

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自然科学研究取得重大进展,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

3、开始:

19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初,在英国、德国、美国和法国等几个工业发达的国家同时进行。

4、成果:

(1)电力的广泛使用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一项标志性成就,世界开始进入“电气时代”。

(2)内燃机的发明与应用

(3)新兴的化学工业取得显著的发展

(4)技术革新推动了钢铁工业的大发展

5、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1)生产力发展:

人类进入到“电气时代”。

(2)工业结构变化:

重工业取代轻纺工业成为工业的主导。

(3)生产方式:

垄断组织的出现。

(4)世界市场:

最终形成

(五)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

1、新航路的开辟是世界市场开始形成;

2、殖民扩张: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进步一拓展

3、第一次工业革命是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4、19世纪末20世纪初,第二次工业革命完成,以欧美为中心的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四、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

(一)文艺复兴运动

1、兴起的背景

(1)思想上:

基督教长期垄断西欧文化教育,束缚思想;

(2)经济上:

14世纪以来,意大利工商业城市兴起,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3)阶级上:

新兴资产阶级要求思想变革;

(4)文化上:

意大利保留了较多的古希腊、罗马文化。

2、核心思想:

人文主义(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神为中心,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追求个性自由,反对禁欲。

3、实质:

借复兴古代希腊、罗马文化之名星期的资产阶级思想解放运动。

4、代表:

(1)前三杰:

薄伽丘《十日谈》;但丁《神曲》;比特拉克《歌集》“人文主义之父”。

(2)艺坛三杰:

达芬奇《最后的晚餐》《蒙娜丽莎》;米开朗琪罗《大卫》《摩西》;拉斐尔《西斯廷圣母》“画圣”。

(3)莎士比亚(16世纪)

①特点:

塑造了许多富有个性的人物形象,深刻反映了他的人文主义思想。

②杰作:

《哈姆雷特》

③影响:

代表了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文学的最高成就,对欧洲现实主义文学的发展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

5、影响:

适应了资本主义的发展需要,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促进了近代自然科学的产生发展,促进文学艺术的发展。

(二)宗教改革

1、马丁.路德改革

(1)原因:

①经济:

14-16世界西欧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②思想:

人文主义的传播;③直接原因:

罗马教皇兜售“赎罪券”

(3)主张:

①“因信称义”——主张人只有靠信仰才能得救。

使人获得精神上的自由和灵魂得救的自主权;②通过《圣经》与上帝直接沟通;③教会应从属于国家。

(4)影响:

宗教改革运动在德国拉开了序幕,这是一场反对天主教的社会、思想改革运动。

改革后创立新教(路德教),与原来的天主教、东正教形成三足鼎立新局面。

2、加尔文宗教改革

(1)主张:

“信仰得救”;提出先定论,这是加尔文宗教观的核心,为资产阶级发财致富作辩护。

(2)影响:

在西欧资本主义比较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广泛传播,为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意识形态方面的依据,加尔文被誉为“欧洲宗教改革的第二位伟大人物”

3、影响

以人文主义的宗教观挑战教皇为首的宗教权威,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为资本主义发展扫清了障碍,推动了欧洲的近代化。

(宗教改革不是废除宗教和教会,而是针对其进行改造,使之成为资产阶级的宗教,为资产阶级服务。

(三)启蒙运动

1、背景

(1)经济:

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新兴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

(2)思想和科技:

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自然科学发展的影响

2、含义

启迪和开导人们的反封建意识,给处在黑暗中的人们带来光明希望

3、主要内容:

提倡用理性来判断一切事物;批判锋芒直指封建专制制度及其宗教思想体系

4、核心思想:

理性主义(人的思考和判断)

5、代表人物及思想

代表人物

代表作品

主要思想

影响

孟德斯鸠

《论法的精神》

三权分立、分权制衡

资产阶级政治制度的原则

伏尔泰

 

自由、平等、天赋人权、开明君主制

他是法国启蒙运动的领袖,18世纪是伏尔泰的世纪

卢梭

《社会契约论》

人民主权、社会契约

最为激进的民主主义者

康德

《纯粹理性批判》

人权、自由、平等、人非工具

他的理性批判哲学最终确立了人类的主体地位

6、影响

(1)是欧洲历史上一场资产阶级的思想解放运动,为欧美资产阶级革命做了舆论准备。

(2)丰富和发展了人文精神的内涵。

(3)鼓舞了亚非拉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为人类社会创造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五、近代列强侵华与中国的民主革命

(一)鸦片战争(1840-1842)

1、原因:

(1)根本原因:

英国工业革命后需要打开中国市场倾销商品;

(2)直接原因:

中国的禁烟运动。

2、结果:

签订《南京条约》等近代第一批不平等条约,反映了列强商品输出的要求。

3、内容:

(1)割:

香港岛赔:

2100万银元开:

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

协:

协定关税

(2)附属条约:

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租地及居住的特权

4、影响:

(1)政治:

中国主权和领土遭到严重破坏,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经济:

中国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3)思想:

萌发了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

(4)主要矛盾:

由阶级矛盾到民族矛盾;(5)主要任务:

由反封建到反帝反封建;

(6)地位:

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二)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

1、原因:

(1)根本原因:

英法为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

(2)直接原因:

英法修约遭拒

2、结果:

签订了《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等不平等条约

3、内容:

(1)《天津条约》:

外国公使进驻北京;增开通商口岸;外国军舰可以在长江各口岸通航;允许外国人到中国内游历经商传教;赔偿英法巨额军费;

(2)《北京条约》:

承认《天津条约》有效;增开天津为商埠;准许华工出国;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赔款增至800万两白银。

4、影响

(1)中国主权和领土进一步遭到破坏;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

(2)清政府内部权力结构发生变化(总理衙门和总税务司);

(3)洋务运动兴起,中国近代化开端;

(4)清政府与列强勾结,中国人民抗争探索。

(三)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

1、原因:

(1)根本原因:

日本为满足发展资本主义的需要,制定了扩张的政策;

(2)直接原因:

朝鲜东学党起义。

2、进程:

(1)1894年7月,日舰在朝鲜丰岛海面突袭清朝运兵船,不宣而战;

(2)主要战役:

平壤之战、黄海战役、辽东战役、威海卫战役。

3、结果:

签订了《马关条约》,反应列强资本输出的要求。

4、内容:

割:

辽东半岛、澎湖列岛、台湾及其附属岛屿给日本;

赔:

2亿两白银(3千万赎辽费);

开:

苏州、杭州、沙市、重庆;

设:

允许日本在华设厂。

5、危害和影响:

(1)巨额赔款加重了人民的负担和财政危机,清政府不得不举借外债;

(2)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列强侵略势力深入内地;

(3)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4)中国各阶层展开救亡图存的斗争;洋务运动破产。

(四)八国联军侵华

1、原因:

(1)根本原因:

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民族矛盾上升;

(2)帝国主义国家为镇压义和团运动。

2、进程:

1900年八国联军进犯北京——义和团与清军廊坊阻击战——八国联军占领天津、攻陷北京。

3、结果:

签订《辛丑条约》

4、内容:

(1)赔:

白银4.5亿两,39年还清,本息共计9.8亿两白银;

(2)北京东交民巷设立使馆区,各国驻兵保护;

(3)拆除大沽到北京炮台,允许各国派兵驻守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

(4)严禁中国人民参加反帝活动。

5、影响

(1)清政府完全沦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2)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五)太平天国运动

1、原因:

(1)根本原因:

鸦片战争激化了中国社会的阶级矛盾;

(2)直接原因:

连年的自然灾害。

2、过程:

1851金田起义(开始)---1853定都天京(发展)--1856-北伐西征(全盛)---1856天京变乱(转折)---1864天京陷落(失败)

3、纲领文件:

①《天朝田亩制度》是几千年来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但其绝对的平均主义以及没有可实施的环境,只是空想。

②《资政新篇》作者洪仁玕,是近代中国第一个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但是它不是农民阶级斗争实践的产物,没有实施。

4、评价:

是一场发封建反侵略的农民革命运动,动摇了清朝封建统治的政治基础;在反封建的同时,承担起了反侵略的任务;受阶级和时代的局限,无法完成反封建反侵略的革命任务,最终失败。

(六)义和团运动(1898——1901)

1、领导阶级:

农民阶级

2、概况:

民族危机空前,义和团提出“扶清灭洋”的口号,被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

3、作用:

粉碎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阴谋;体现了中国人民发侵略的英勇斗争精神;促使清政府的改革。

4、结果:

遭到失败,原因在于农民阶级的阶级局限性。

(七)辛亥革命

1、背景:

(1)经济:

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资产阶级力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起诉状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