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宁海县正学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阶段性测试历史试题.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283006 上传时间:2023-01-05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11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浙江省宁海县正学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阶段性测试历史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浙江省宁海县正学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阶段性测试历史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浙江省宁海县正学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阶段性测试历史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浙江省宁海县正学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阶段性测试历史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浙江省宁海县正学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阶段性测试历史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浙江省宁海县正学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阶段性测试历史试题.docx

《浙江省宁海县正学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阶段性测试历史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浙江省宁海县正学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阶段性测试历史试题.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浙江省宁海县正学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阶段性测试历史试题.docx

浙江省宁海县正学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阶段性测试历史试题

总分:

100分考试时间:

90分钟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

25×2共50分)

1、在二十世纪初德国的外交家曾说“我们也要阳光下的地盘”,这表明

A、德国的经济实力发生了巨大的变化B、德国要求重新分割世界殖民地

C、德国和英国的矛盾已经成了世界主要矛盾D、帝国主义国家发展不平衡

2、在欧洲某城市有一块石碑,碑文是:

“1914年6月28日,加福利诺·普林西普在这里用他的子弹,表达了我们对暴虐的反抗和对自由的向往。

”这个城市是

A.柏林B.巴黎C.彼得格勒D.萨拉热窝

3、1916年,德国发动了“使法国把血流尽”的凡尔登战役。

这次战役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

A.第一次大规模战役B.具有决定意义的战役

C.规模最大的战役        D.最大的一次海战

4、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大量新式武器被应用于战争,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这类武器有()

潜艇

飞机

毒气弹

原子弹

A.

B.

C.

D.

5、美国对欧洲事务长期实行中立政策,但在1917年却宣布参战。

其直接原因是

A.维护世界和平B.德国实施“无限制潜艇战”

C.俄国爆发十月革命     D.德国使用毒气弹危害各国

6、杰弗里·帕克《剑桥战争史》:

“1916年……德国试图火速提高军事生产的努力最终却毁灭了它的经济,导致了1918年的崩溃。

”这里作者认为德国在一战中失败的原因是

A.军事战略上的失误B.国内矛盾的激化

C.工业实力难以支撑其长期战争D.军事实力不如协约国

7、法国驻印度支那总督于1926年写道:

“这场用鲜血覆盖了整个欧洲的战争……在距我们遥远的国度里唤起了一种独立的意识。

……在过去几年中……一切都发生了变化。

”下列哪项史实最能证明上述材料的结论

A.俄国十月革命爆发B.中国五四运动兴起

C.和平主义思潮兴起D.国际联盟的成立

8、19世纪60—90年代中期,英国在欧洲大陆奉行“光荣孤立”的外交政策。

英国海军大臣戈申对此解释道:

“它是一种故意选择的孤立。

”此表明英国()

 A、关注世界霸权,无意卷入欧洲事务 B、力图保持欧洲大国之间势力平衡

C、力图使欧美大国之间相互牵制 D、势力开始衰落,无力插手欧洲事务

9、威尔逊认为:

“我们应当以资本供给世界,而谁以资本供给世界,谁就应当管理世界……。

”下列最能体现这一思想的是

A.放弃中立,参加一战B.召开华盛顿会议 

C.签订凡尔赛和约 D.提出“十四点和平纲领”

10、英法两个昔日在战场上并肩作战的盟友在巴黎和会上却怒目相对,甚至以退出和会相要挟。

导致这两个国家矛盾的争夺焦点是

A.远东和太平洋地区利益B.国联的组织形式与控制权

C.海军军备及其比例     D.欧洲大陆均势与霸权

11、1945年,美国总统杜鲁门对人说:

“由于这个宪章,你们实现了三十年前那个伟大政治家-伍德罗·威尔逊的理想。

”这里“威尔逊的理想”是建立

A.联合国B.华盛顿体系C.国际联盟D.凡尔赛体系

12、右图是1921年刊登在某国杂志上的一幅漫画《五头怪兽》

刊登这一漫画的国家最有可能是

A.英国B.中国C.德国D.日本

13、“各缔约国保证不取得、不建造和不定造在主力舰和航空母

舰以外、标准排水量超过一万吨的战斗舰。

”这一条款最有可能出自

A.《凡尔赛和约》B.《四国条约》

C.《五国条约》D.《九国公约》

14、毛泽东曾说,《九国公约》的签订“又使中国回复到几个帝国

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

这个现象的出现是因为美国哪一政策得以实现

A.门户开放B.孤立主义C.委任统治D.限制军备

15、观察下表的统计数据,你认为当时人们最有可能的体验是

1929—1933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统计

美国

德国

英国

法国

日本

工业下降

46.2%

40.6%

28.4%

16.5%

8.4%

外贸缩减

70%

69.1%

50%

48%

50%

失业人数

1700万

600万

近300万

85万

300万

A.“牛奶面包的价格都涨到天上去了”B.“找工作比买彩票中奖还要难”

C.“整个西方世界像一潭死水般的平静”D.“为共渡难关各国变得亲如兄弟”

16、希特勒说:

“利用布尔什维主义的幽灵来遏制凡尔赛诸国,要使它们相信,德国是反对赤祸的决定性堡垒。

这是我们度过危机、摆脱凡尔赛和约和重新武装的惟一方法。

”基于此,德国

A.与日本签订《反共产国际协定》

B.支持西班牙叛军,干涉西班牙内战

C.与苏联签订《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D.出兵占领莱茵非军事区

17、右边漫画

A.讥讽了英国的均势政策

B.讽刺了英法的绥靖政策

C.揭示了西方社会的和平思潮

D.反映了英德矛盾是当时的主要矛盾

18、1938年9月,英国首相张伯伦说:

“我们对一个强大邻邦压境下的

小国不论抱有多大同情,但总不能仅仅为了它而不顾一切地使整个大不

列颠帝国卷入一场战争。

”当时这个遭到“强大邻邦压境的”并被英国

牺牲掉利益的“小国”是

A.奥地利B.埃塞俄比亚C.波兰D.捷克斯洛伐克

19、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国“空中闪电战”计划第一次被粉碎是在

A.不列颠之战B.莫斯科战役C.斯大林格勒战役D.柏林战役

20、丘吉尔在1941年6月22日发表广播演说:

“俄国的灾难就是我们的灾难,也是英国的

灾难,我们要给俄国和俄国人民一切可能的援助。

”这表明

A.英国早就想帮助苏联B.英国改变了对苏联的根本立场

C.苏联与英国面临着共同的敌人D.丘吉尔变成苏联利益的维护人

21、右图是1942年的一幅战争宣传海报,题名《绞死希特勒》。

图中

三只手代表着当时对德作战的主要三个国家,这三国是

A.美国、英国、法国B.英国、法国、苏联

C.美国、英国、苏联D.美国、法国、苏联

22、1942年夏,美军对一场刚刚结束的战役做出评价,称它

是“日本海军350年以来第一次决定性的败仗。

它结束了日本的长期攻势,恢复了太平洋海

军力量的均势”。

该战役指的是

A.中途岛海战B.西西里岛登陆战C.瓜岛战役D.珍珠港战役

23、1943年,英美军队在西西里岛登陆成功的直接前提是

A.北非战事的结束B.斯大林格勒战役的结束

C.欧洲第二战场的开辟D.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建立

24、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召开“只是一次炒冷饭,把已有的协定付诸实施的会议”。

这次会议指的是

A.雅尔塔会议 B.德黑兰会议 C.波茨坦会议 D.开罗会议 

25、从1945年11月开始的对纳粹战犯进行了为期长达10个多月的纽伦堡审判,法庭起诉书指控被告犯有违反人道罪的罪行。

下列史实可以用于法庭证据的是

A.希特勒成为德国元首B.德国坦克开进苏台德区

C.德国参与西班牙内战D.德国建立奥斯维辛集中营

 

二、非选择题(第26题12分,第27题20分,第28题18分,共50分)

2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美国总统罗斯福在1940年底说,我们现在竭尽全力支援保卫自己、反对轴心国进攻的国家……我们必须成为民主国家的伟大兵工厂。

      

材料二1941年8月,大西洋会晤中,丘吉尔建议罗斯福发表一个照会,表示:

“日本向太平洋西南地区的任何程度的进一步推进,将会造成美国政府被迫采取反措施,甚至导致美国和日本发生战争的局势。

”罗斯福私下的反映是:

“他(丘吉尔)要我们支持他。

现在他对东方——香港、马来亚、印度、缅甸很不放心。

我们不得不一次又一次地拒绝他的恐吓日本的坚决要求,因我们尽一切可能不给日本有进攻我们的任何借口。

材料三伊克斯日记记载了1941年9月美国部长联席会议的情况:

“话题转到俄国的黄金储备上来……显然我们是在力求趁他们的黄金没有告罄之前全部把它弄到手,以抵偿我们提供的货物。

从此刻起,我们对苏联采取了租借法案。

根据材料回答:

(1)材料一中的“民主国家”指的是哪些国家?

罗斯福的这个口号表明什么立场?

(4分)

 

(2)材料二中,丘吉尔的目的是什么?

为什么罗斯福要拒绝丘吉尔的建议?

(4分)

 

(3)分析材料二、三可以看出美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采取了什么政策?

(4分)

 

27、科学技术的发展在战争史上扮演者重要的角色,战争在科技史上同样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阅读材料,回答:

材料一第二次工业革命极大地促进了世界经济的整体化趋势,孤立的、分散的、局部的世界变成互动的、连成一体的整体性世界。

……交通工具的变革和电信工具的创新加速了商业信息的传播与交流,使得人们的空间距离缩小,联系大为便利。

世界各地的生产、流通和消费紧紧地联结在一起,人类朝着世界一体化的进程迈出了关键一步。

——人民版历史必修二课本104页

(1)根据所学知识,举出“交通工具的变革和电信工具的创新”各一例。

(2分)

 

(2)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为什么到20世纪初才出现世界大战?

(6分)

 

材料二在战后的三年中,尽管双方动用了大量的武器,再三发动攻势,但在这条战线上任何一方的移动都未超过10英里。

造成这一流血的僵持局面的原因:

防御性武器从战争一开始就优于进攻性武器。

传统的进攻方式是在大批步兵在炮火的掩护下发起冲锋。

但是,在这深壕沟、铁丝网、巧布的地雷和机枪掩体相结合的防御设施面前却完全无效。

……与各参谋部的计划相反,西线的战斗这是变成了阵地战和消耗战。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3)根据所学知识,列举出两个符合作者描述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役。

(2分)

 

(4)作者认为,战争进程为什么会“与各参谋部的计划相反”?

(4分)

 

材料三科学是一种强有力的工具,如何使用它,它是给人赐福还是给人降祸,则取决于人本身,而不是取决于工具。

刀子对人生活是有用的,但是它能够用来杀人。

……我们的惟一希望在于,拒绝任何有助于战争准备或战争意图的行为。

——爱因斯坦《论和平》

(5)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战争与科技之间的关系的看法(提示:

要用史实来论证你的看法。

(6分)

 

28、文学作品是一定时代的反应,著名美国作家海明威一生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战争在他身上留下了不可抹灭的印记,他的作品也反应了20世纪上半期人们对战争认识的变化。

阅读材料,回答:

材料一海明威一代年轻人当时极为崇拜的英雄老罗斯福号召青年:

“目前,每个优秀的美国青年都要在不利或不完善的条件下尽自己最大的能力。

如果他到了打仗的年龄,就应该让他去参加战斗的行列。

红十字会的工作、青年会的工作、驾驶救护车的工作等等,虽然很不错,应该由不到服役年龄或不适合服役的人去做,由妇女去做;身强力壮、心灵健康的青年应当有自己的自由去战斗的行列担任合适工作。

——迈克尔·雷诺兹《年轻的海明威》

(1)结合材料和所学的知识,说明海明威为什么原意参战?

对战争抱着什么态度?

(4分)

 

材料二海明威在1929年发表了小说《永别了,武器》,被视为美国文学“迷惘的一代”代表作之一。

其梗概如下:

第一次世界大战末期,失业青年亨利应征入伍,被派往意大利前线,与护士凯瑟琳相爱。

在部队里,亨利心里老是想到凯瑟琳,越来越厌恶这场倒霉的战争,他的同伴说:

“在战争中我观察了好久,并没有看到所谓神圣、光荣的事情。

所谓牺牲,那就像芝加哥的屠宰场。

”不久,他们的防线被德军突破了。

庞大的队伍犹如一盘散沙,士兵们高呼着“和平万岁”……亨利瞅准机会跃入河中,心里默默地说:

“一切都结束了,我的愤怒在河里洗掉了,任何责任与义务也一同洗掉了。

再见了,战场!

永别了,武器!

”他顺利地上了岸,终于与凯瑟琳重逢。

他们终于可以置身战争之外,享受和平美好的生活了。

然而凯瑟琳在生孩子时大出血死亡,孩子也胎死腹中。

亨利万念俱灰地“离开医院,冒雨走回旅馆”。

亨利往何处去?

他不知道,他只知道一点即他与战争永远告别了。

但其余的一切都是模糊不清。

他成了一个失去过去,没有现在,看不到未来的人。

整个世界都失去意义,他陷入无边的迷惘中。

——詹志和《海明威》

(2)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中的主人公对战争看法的变化及其主要原因。

(6分)

(3)根据材料二,概括“迷惘的一代”的反战思想有什么局限性?

(4分)

 

材料三罗伯特·乔丹是1940年海明威的长篇小说《丧钟为谁而鸣》中的主人公。

罗伯特也是一位美国青年,原为蒙大拿州米苏拉大学西班牙语助教,西班牙内战爆发后毅然辞去教职,投身到西班牙反法西斯阵营中。

1937年5月的一天,他奉命前往瓜达腊马山区配合一个游击队执行炸桥任务,以阻止法西斯军队增援。

在游击队驻地他爱上了西班牙姑娘玛丽娅。

在准备炸桥的前夕,乔丹发现自己带的炸药和雷管被胆小怕死的游击队长巴布罗偷走丢掉,因为后者担心一旦炸了桥,游击队的行踪就会暴露,他们也就无法再此安身。

乔丹只好设法用手榴弹来代替炸药。

乔丹和队员消灭了守桥敌人,完成了炸桥任务。

但在撤退途中,游击队受到了敌人的阻击,乔丹的坐骑被击中,跌倒时压断了他的腿。

乔丹自知不能突围,便主动要求留下掩护战友。

他要求玛丽娅好好地活在这个世上,因为她活着也就等于他活着。

材料四小说中,主人公在等待敌人时,也就是在牺牲之前有一段内心独白:

我为自己信仰的事业已经战斗了一年。

我们如果在这儿获胜,在每一个地方获胜。

世界是个美好的地方,值得为之奋斗,我多么不愿意离开这个世界啊。

……你这样走运,没有什么可抱怨的了。

然而,我希望能有什么办法把我学到的东西传给后人。

天哪,我最后阶段学得好快啊。

——董衡巽《海明威传》(2003年)

(4)结合材料三、四,分析《丧钟为谁而鸣》的主人公与材料二相比对战争的态度有何变化?

(4分)

宁海县正学中学2013学年第一学期第一次阶段性测试高二历史试卷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

25×2共50分)

二、非选择题(第26题12分,第27题20分,第28题18分,共50分)

28、

(1)响应国家号召(2分);乐于参战(2分)。

(2)态度:

乐观参战到避战厌战。

(2分)

原因:

战争的残酷性与持久性;对战争后果和目的的反思。

(4分)

(3)虽然反对战争,但看不到出路;基本上是个人行为。

(4分)

(4)变化:

由避战厌战到积极为正义而战,始终把个人的利益放在战争需要的位置;不仅有坚定的反法西斯立场,还鼓励后来人继续与法西斯做斗争。

(4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