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练笔.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282625 上传时间:2023-01-05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6.4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练笔.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小练笔.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小练笔.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小练笔.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小练笔.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练笔.docx

《小练笔.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练笔.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小练笔.docx

小练笔

让“小练笔”领跑习作教学

摘要:

新课改教材文本选编的是经过许多专家精挑细选而编成的,大多是名家名篇,无论是语言表达、材料运用,还是行文技法,都是很好的范例。

读与写是语文教学的两翼,只有两翼齐飞,语文素养才能真正得到提升。

有针对性地在阅读教学中进行小练笔,是训练学生写好作文的根本,是学习语文的最高层次和最后归宿,是提高语文阅读教学课堂效率的最佳策略。

阅读与习作是紧密联系的,应一路同行。

在阅读中,我们如能借助学生阅读文本的适当时机,充分挖掘文本资源,让学生进行随文练笔,这对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是大有裨益的。

为此我们学校开始了随文“小练笔”的研究,通过有效的课堂小练笔设计,培养学生的习作兴趣,提高课堂习作教学的效率,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可以说随文小练笔能领跑习作教学。

关键词:

文本模仿想象典型 创新领跑

正文:

从某种意义上,文本教材实质上更是一部作文宝典。

因此,我们教学时不仅要引导学生对教材文本的语言进行感知、理解、欣赏、评价,更应注重文本内部各项训练目标之间的链接,引导学生对文本的语言进行加工、整合,增强学生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在教学中充分挖掘文本资源,让学生进行随文练笔,不仅是提高学生作文能力行之有效的途径,而且是提高学生各种语文能力的主要途径,真正做到“以读促写,以写促读”,让学生在读中学写。

《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

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达的过程。

为此,在阅读教学中,让学生从中领悟作文的方法和规律,吸取文本中的写作营养,并力求创造一切机会,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结构或表达方式的某一特点,指导学生进行课堂小练笔。

一、模仿式练笔

儿童具有模仿的天性,他们在学习语言和表达技能的过程中,常常借助于模仿,发展自己感知、理解、表达事物的能力。

低年级儿童以文本为范例进行模仿练笔的形式很多,下面以句式模仿为例作一简介。

如人教版第五册《秋天的雨》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写得非常美:

“你看,秋雨把黄色给了银杏树,黄黄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

”这句话中作者运用了拟人、比喻的手法,写出了叶子的颜色、形状。

在学生反复朗读的基础上,可作如下句式的模仿练习:

1、你看,秋雨把(        )给了菊花,(        )的菊花像(        )。

2、你看,秋雨把(        )给了田野,(        )的田野像(        )。

这样的句式练习内涵非常丰富,因为文本中描写菊花颜色的词非常多,学生可以提取运用,而后面用比喻句来描写菊花形状的内容,学生必须得进行合理的想象,才能填写出来。

如此读写,将运用与想象、联想结合,立足于文本,又超越文本,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是综合的、立体的。

把课文中好的段落,好的写作方法,表达方式给学生看,让学生模仿这样的写法再写一段。

这样有潜到深,学生写起来比较容易,特别是对于中下的学生,模仿比较适合。

我们的语文教材中,有很多的语段都比较精彩,写法也很有特点,我们就可以让学生立足文本,进行模仿练笔,从而掌握新的技能。

  

课例:

课题组老师在上《泉水》一课,在学生感悟了课文内容后,引导学生练笔:

  

师:

小朋友们,泉水在到达大海之前,还要流过很多很多的地方,想想她还会到哪些地方去呢?

  

学生:

泉水会流过美丽的公园,会流进茂密的森林……泉水弹着琴到过这么多地方,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播放配乐动画课件)  

师:

你能学着课文的样子,也来写一写吗?

  

出示句式:

泉水流过,看见,泉水说:

  

对于二年级的小朋友来说,这种简单又生动的练笔,既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挖掘学生的个性化思维,学生的练笔成果非常精彩!

我们通过实践研究发现,模仿式练笔,加强了由读到写的迁移训练,帮助学生把范文的表达方式转变为自己会用的表达技能,对于学生来说,这样的课堂练笔是有效的。

 

二、想象练笔:

 

想象是语文的翅膀,作业布置因为有了想象而变得更加精彩。

教材中,有些课文写得非常生动有趣,充满神奇色彩,如童话故事,神话故事等;也有些课文特别容易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如《二十年后回故乡》等,学生十分喜欢。

我们会抓住这样的时机,引导学生续编课文,对课文中留有遗憾或充满憧憬的地方进行想象,这样,以学生的心理为依托,学生在练笔的时候也会尽心尽力,写出自己的水平。

  

如《坐井观天》一课,我们这样设计:

青蛙对小鸟的话将信将疑,它决定跳出井口去看看,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如《恐龙的灭绝》一课,课文中已经介绍了几种恐龙灭绝的猜想,但是学生的脑中对恐龙的如何灭绝心中肯定还有一些不同的看法,所以,我们可以设计这样一个练笔:

我猜想恐龙是因为()而灭绝的,原由是__________________。

  

丁有宽曾说“任何课文,学生都有自己不一样的想法。

”想象式练笔,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比较感兴趣,只要我们教师善于发现课文中的想象点,及时提供学生想象的空间,及时插入练笔环节,那么熟能生巧,学生通过长时间的练习,会十分有收获的。

  

 

 

教材中有许多课文余味无穷,留给学生极大的想象空间。

在教学这类文章时一定要发挥学生想象,让学生思维自由驰骋,舒展个性。

我们正好利用这一点,结合学生好奇与想象力丰富的特点,引导学生练笔,让学生参与文章的续写创作,提高学生练笔的兴趣。

下面是我们课题组教师在上汇报课时两个“小练笔”的设计。

  

课例:

《黄山奇石》一课中,课文中对每一块石头的介绍都引起我们无限的遐想,仿佛身临其境。

有“飞来石”、“金鸡叫天都”、“仙人指路”等等,而黄山的奇石岂止这些?

  

教师抓住这个空白点进行课堂练笔设计:

教师出示很多块石头,先让学生给这些石头取取名字,学生根据自己的观察和想象,给予石头一个美丽动听的名字。

  

学生想出“仙女飞天”、“天上掉下个馅饼”、“骆驼指路”等等。

  

练习:

在有了动听的名字的同时,给你喜欢的这块石头编个动人的故事吧!

  

—————————————————————————————————————  

小学课文中,像这样在文章拓展与想象中选择练笔点的不胜枚举,我们教师就可以及时抓住这个方法,进行练笔设计,也是十分有效的。

 

二、批注式练笔

平常在办公室和其他的语文老师谈起课内练笔、读写结合的话题,似乎存在一个误区,认为练笔应独立写在本子上,成为一篇篇小习作。

实际上我感到边读边想,在课文中做批注是课内练笔的一种最随意的形式。

一边读一边在自己疑惑之处、思考之处做上批注,便于读后整理自己的思路,这既是一种读书方式,也是一种学习能力。

批注可以是简单的,也可以是详细的。

例如:

人教版第五册《给予树》一文中有这样的一句话:

“就在英子刚站定的那一刻,教室里骤然间响起了掌声,那掌声热烈而持久。

读到这里时,我们就可以引导学生做一些批注。

这时,英子在想                      ,同学们在想                ,老师也在想:

                     。

这时的学生在做批注时进行了角色转变,此时学生成了“英子”,“同学”也成了“老师”,必须细细地想象人物此时的内心情感,做批注读可以说这是一种较高次的读,是一种创造性的读。

 

三 、抓典型练笔:

教学中,我注意把握课文的典型片段,从课文中选择在语言表达形式上具有某种规律性的段落,精心指导学生学习,分析范文,引导学生进行仿写练习仿写,以达到学习知识向形成技能转化的目的。

比如,在教学《索溪峪的“野”》一课时,我事先让学生通过反复读,琢磨,发现文章安排材料的方法,如全文总分的结构,使得文章脉络清晰;再看每一段又是总分的结构,层次特别分明。

于是我就引导学生,模仿这种典型的构段方法,写“秋天的校园”,写“我家的小院”等。

又如《火烧云》一课,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

课文中从火烧云上来到下去,天空中以及地面上都发生了很美的变化,无论是颜色还是形状都是非常瑰丽动人的。

特别是第五自然段,作者从静和动两方面把火烧云像马的形态变化写得活灵活现。

于是在教学时,我引导学生想象一下天空中还会出现什么?

学习这一自然段的写法写一段话。

学生情绪高涨,有的想象出大像喷水;有的想象成老虎睡觉;还有的想象到猴子摘桃……通过学生的创新想象,很快就完成了这一仿写练习,另外,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又如《一夜的工作》一课,课文采用了第一点,按事情发展顺序连段成篇,用具体事例表现中心思想,把自己的所见所感融合到一起来写等方法,来表现总理一夜的紧张工作情况。

在叙述中作者具体采用了对比的方法,把总理工作劳苦和生活简朴的好品质栩栩如生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学完课文后,我引导学生重点学习第二点写法,完成《勤劳的爷爷》或《俭朴的校工》仿写练习。

这样,在阅读教学中凭借课文“典型”段落的写法,使学生在知识的迁移中,强化了写的技能训练。

儿童都有着天然的模仿才能,而仿写是小学生学习作文的重要途径和训练形式,是从阅读到独立写作过程中起桥梁作用的一种有效的训练手段。

借助范文指导学生进行仿写,能激发学生写作兴趣,提高写作能力,发展创造思维能力。

仿写可分为仿篇和仿片断。

仿篇,亦称为全仿。

这种方法是从整体上模仿范文作文的方式。

学习了《桂林山水》一文,我要求学生按“总──分──总”的构段方式,按一定的顺序观察和描写一处景物,在抓特点描写景物的同时展开联想,抒发感情。

在句式表达上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

仿片断,亦称点仿。

这种方法就是从局部上模仿范文的方式。

局部模仿,范文较多,主要包括句式表达、段落构成、开头结尾、过渡照应、抒情联想等。

在仿写时,要精心选择具有明显特征且具有价值的精彩片断。

如《第一场雪》的第四自然段主要写了雪后的美丽景色。

这一段在构段方式上是从整体到部分,在写法上运用了静态描写和运态描写。

学文后,我要求学生按这种构段方式运用这两种描写方法来写一处景物。

四、实践活动中练笔  

语文课中有时候有许多的综合实践内容,学生往往兴趣很高,但是做了以后又很容易淡忘,学生此时的练笔趁热打铁,把生活与作文联系在一起,相信会达到很好的练笔效果。

  

课例:

师:

课文中,作者这样描写翠鸟的外貌(出示句子):

它的颜色非常鲜艳。

头上的羽毛像榄色的头巾,绣满了翠绿色的花纹。

背上的羽毛像浅绿色的外衣。

腹部的羽毛像赤褐色的衬衫。

它小巧玲珑,一双透亮灵活的眼睛下面,长着一双又尖又长的嘴。

”  

生:

我这段话得写法很有特点,运用了总分的方法,学生也发现课文在描写动物外貌时,从头到尾,十分有序。

  

练习:

用总分的方法描写一种动物的外貌。

  

学生作品:

大公鸡长得特别神气。

头上的鸡冠巍然屹立,如同坐坐山峰气势十足;背上的羽毛七彩纷呈,像王者的霞帔;尾巴上的羽毛像将军的红缨,不时左右摇摆,显示自己不可侵犯的威严;那一双爪子长满了老茧,浑厚有力,时刻抵制敌人的入侵。

  

此外,我们课题组发现,五六年级的教材中,安排了许多的语文综合实践内容、及“交流平台”、“展示台”,我们可以引导学生运用访问、记录、拍照、亲身体验等等方式进行实践,然后通过在课堂中进行汇报交流,最后生成课堂练笔,形式可以是感受、手抄报、叙述故事、调查报告等等,这样的课堂练笔,又有了它的实用性与创造性。

  

五、创新练笔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诗人移动视线从不同角度观察山姿,那么进入视野中的庐山形象也就有了差异。

西方评论人说“有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可见思维空间的拓展,文本解读的质量也随之提升了。

在文本解读中,我们应挖掘学生的思维潜力,张扬个性。

如,在契诃夫的小说《凡卡》一文的结尾写到:

“过了一个钟头,他怀着甜蜜的希望睡熟了。

他在梦里看到了一铺暖炕,炕上坐着他爷爷,耷拉着两条腿,正在念他的信……泥鳅在炕边走来走去,摇着尾巴……”。

作者以梦境结尾,似喜实悲,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更激起人们对凡卡命运的关注。

究竟凡卡的愿望能不能实现,梦醒后迎接他的该是什么呢?

一个个问好伴随着读蹦跳而出,这时可让学生发挥想象,为故事设计一个个新的结局,进行这样的创新练笔,使学生思维顿时活跃起来。

如能在阅读教学中,挖掘教材因素,有计划地知道学生进行读写结合训练,学生的习作、表达能力就会在语言实践中得到提升。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只有我们语文教学工作者,在教学中努力挖掘阅读教材中有利于素材积累、有利于提高写作能力的因素,努力寻找读与写的最佳契合点,以读促写,以写促读,采用续写、改写等多种训练方式,把读与写有效地结合起来,才是作文教学的根本出路,而科学有效的读写结合又是根本之根本。

只有这样,学生才会不断地从阅读中汲取养料,作文意识才会不断加强,写作才由被动到主动,由“怕写”到“乐写”。

改革阅读教学,让写的训练进入课堂,读写结合,无疑是提高学生作文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从文章最经典的地方入手,学生在潜移默化中积累语言、沉淀方法,在练笔中模仿文章的写作,相信能起到很好地抛砖引玉的效果。

我们课题组着重对小学阶段3—6年级的语文课文进行了分组的分析,确定了以《鸟的天堂》等20几篇课文为主要内容的课堂练笔设计交流课。

  

课例:

《鸟的天堂》中有一个段落写得十分精彩:

很快地这个树林变得很热闹了。

到处都是鸟声,到处都是鸟影。

大的,小的,花的,黑的,有的站在枝上叫,有的飞起来,有的在扑翅膀。

  

练习:

很快地这个变得很热闹了。

到处都是声,到处都是影。

的,的,的,的,有的,有的,有的。

  

学生作品:

很快地这个公园变得热闹了,到处都是笑声,到处都是人影。

练剑的,跳舞的,唱歌的,画画的,有的三五成群一起跑步,有的互相切磋棋艺,有的拉着宠物悠闲逛着。

  

叶圣陶先生说:

“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

学生的思维,在作者的带领下得到了空前的飞跃,而有意外地超越作者,形成了自己的作品,这就是课堂练笔所带来的巨大成效。

  

这种“小练笔”可以引申到我们语文作业布置的其他课文,抓住文章的精彩处不放过,让学生参与到“精彩”中来,通过练习,掌握好文章、好句段的用词巧妙和结构的严谨,从而帮助学生更有效地学习课文。

  

 

 六、补白式练笔

为了留给读者回味的空间,课文中有些内容在描述时仅用简短、精炼的词句带过,具体情节必须由读者在读中想像,在教学这样的段落、文章时,可以引导学生把写得简炼的地方写具体,把写得含蓄的地方补充完整。

例如人教版第五册《爬天都峰》有这样一段话;“我奋力向峰顶爬去,一会儿攀着铁链上,一会儿手脚并用向上爬,像小猴子一样……爬呀爬,我和老爷爷还有爸爸终于都爬上了天都峰。

”这一段话比较详细地介绍了“我”爬天都峰的样子,“手脚并用”“像小猴子一样”等几个词。

写出了“我”的灵活、可爱,但是老爷爷怎样爬天都峰,文中只是一笔带过。

实际上,在我们日常登山活动中,老人爬山决不会雷同于小孩。

在课堂上我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先播放一段老人爬山的情景,然后出示:

“我”奋力          ,一会儿            ,一会儿            ……终于爬上了天都峰。

老爷爷他                                         ,“我”微笑着对老爷爷说:

“                    ”,老爷爷也点点头说:

“                          。

终于我们都爬上了天都峰。

几分钟以后,学生很快地完成了自己的作品。

可以说补文章的空白点,补充文本,有助于学生对文章中心、人物的品质、作者感情的把握,更重要的利用文中素材,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实际中,文本中人物的对话、插图、省略号、神态等等都可以进行补白,只要我们细细挖掘,空白点就在那灯火阑珊处

 

出于表达中心的需要,教材中有些地方的叙述比较简略,有的形成空白,教师可以抓住这些简略进行补充练习。

如《草船借箭》中学生在读懂文章第二自然,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威逼诸葛亮立下军令状。

当学生阅读感悟,理解了周瑜的险恶用心后,老师就可以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去大胆地想,然后诱导学生补写“军令状”,进一步巩固认知,体会诸葛亮的将计就计和胸有成竹。

再如教学《将相和》中,蔺相如负荆请罪一节时,让学生结合插图,仔细观察人物的衣着、神态、动作,进行补写廉颇负荆请罪的情景,同时揣测蔺相如的神态、言行,形成一段精彩的对话细节。

这些练习处在特定的情境中,内容又与课文紧密相连,故学生容易接受。

六、重组式练笔

文本中有许多优美的句子或片段,有部分学生的语言基本功不是很好,让他们模仿写一篇结构巧妙、语言优美的好文章确实很难,所以有时我就换一种形式,让他们运用文本中部分优美语言,再加上自己的言语重新组合文本,从而加强了学生对所学语言文字的运用,在拓展文章内容的同时又发展了学生的思维。

例《不合群的小蝌蚪》(人教版第五册)就可以这样重组:

师:

小朋友们,现在大家都非常清楚地知道这两种蝌蚪的不同了,可一二年级的小弟弟、小妹妹他们还不知道呀,再这一个星期就要春游了,那时候他们一定也会碰到这样的问题,你们说该怎么办呢?

要不,我们给他们写封信吧!

你看,开头和结尾老师已经写好了,你能把它补充完整吗?

亲爱的小弟弟、小妹妹:

春天来到了,池塘又变成了小蝌蚪的天下。

你们知道吗?

蝌蚪有两种:

                                                                   

                                                                    

最后,我还要告诉你们,小蝌蚪虽然可爱,但我们却不能去捉它们。

因为无论是青蛙,还是癞哈蟆,都是吃害虫的能手,都是人类的好朋友。

晚们可不能伤害他们的孩子呀!

祝你进步!

大姐姐           

3月18日

这样的练笔,是在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学生迅速地对文本的言语重新组合,并内化为自己的言语,再说以“给低年级的小弟弟、小妹妹写一封信的形式”出现,激发了学生强烈的表现欲,同时又是对以后学习写感谢信的渗透,可谓一举多得。

                 

  

七、总结式练笔

通常学完一篇课文,我们都要通过课堂小结或全文总结来梳理知识,以进行巩固,这些小结一般都是由教师进行的。

这样做,课堂就显得比较呆板,学生也无兴趣。

其实,我们可以把这种课堂小结改成学生随课而进行的小练笔。

这样,既可满足学生个性表达的需要,又能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例如在学完人教版第五册《玩出了名堂》一文后,就可这样设计:

英国皇家学会想聘请列文虎克为皇家学会会员,你能代表英国皇家学会向大家陈述理由吗?

因为学生刚刚学习了这篇课文,又在课前查阅了大量有关列文虎克生平的资料,他们对列文虎克已有了深刻的了解,所以代表英国皇家学会向大家陈述理由一点也不费力。

不过这个小练笔是站在英国皇家学会的角度向全世界的人陈述聘请列文虎克为皇家学会会员的理由的,是从第三者的角度写的。

根据习作生活化的理念,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求职、竞聘时都需要写自荐材料,所以还需作如下安排:

想想,你现在就是“列文虎克”,你能写一份简单材料向皇家学会说明你的发现吗?

如此转变,不仅拓开了学生的写作思路,又与上一步写话组成了一个捆绑式的习作小练笔。

这一练笔的第一步汇合了课内外所有关于列文虎克的有关材料,学生必须经过内化吸收后,重组加工,方可外化表达出来,其间还融入了概括能力和逻辑思维等能力的培养。

第二步建立在第一步的基础上,却又高于前者,使习作生活化的理念淋漓尽致地体现于其中。

八、综合式练笔

课内读写交融的种种形式在教学中常常不是孤立存在的,我们可视具体情况灵活组合、综合运用。

例如:

教人教版第三册《从现在开始》一文,可安排二次课内练笔。

第一次可结合课文的第二节进行补白式练笔。

第二节内容如下:

第一个上任的是猫头鹰,他想到自己成了“万兽之王”,神气极了,立刻下令:

“从现在开始,你们都要跟我一样,白天休息,夜里做事。

”大家听了议论纷纷,可是又不得不服从命令,只好天天熬夜,一个星期下来,动物们都叫苦连天。

在学习这一小节时,可抓住“议论纷纷、叫苦连天”两个词,让学生放飞想象:

大家听了议论纷纷,小白兔说:

“(                          );”大熊猫说:

“(                   );”小山雀说:

“(                     );”大公鸡说:

“(                          );”没办法,大王的话怎么能不听呢?

小白兔只好(          ),大熊猫只好(          )小山雀只好(          ),大公鸡只好(          )。

一个星期后,他们有的说:

“(          ),”有的说:

“(          ),”真是叫苦连天。

此处练笔一方面是为了让学生生动地理解“议论纷纷”、“叫苦连天”;另一方面意在借助学生对当时情景的合理想象,恰如其分地理解动物们对不尊重他人习惯的领导的反感。

第二次练笔放于课尾。

是在学生充分读、投入演的基础上安排的一次总结式与图文结合式的练笔。

设计如下:

如果你是猫头鹰或袋鼠,看到小猴当上“万兽之王”之后,大伙儿欢呼的场面,会说些什么呢?

请给图片上的猫头鹰和袋鼠加上对白。

 

四、续写式练笔

续写是一种常见的练笔形式,教材中有不少课文的结尾言虽尽,但意未尽。

合理安排续写,能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飞翔在写作的王国中。

如学习人教版第三册《从现在开始》一文,可在学生分角色朗读全文以后,让学生发挥想象,以《猴子当上“万兽之王”》为题,自由续编故事。

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自由组合,选出组合小组中最生动、最有趣的故事编成课本剧进行排练,要求在班队课中汇报演出,并以小组为单位评比。

因此,在阅读排练中,组内同学必须对选定的续编故事进行讨论修改,通过互学互补,相互启发,合作努力,才有可能使自己小组的作品搬上“舞台”。

此项读写设计融阅读、写作、表演为一体,又培养了学生的合作、协同等等其他综合能力。

 

五、积累、运用交融式练笔

即从教材中丰富的词汇入手,引导学生进行词语归类,然后运用其中的某一组词语进行创造性地写句、写段练习。

如教人教版第四册的《北京亮起来了》一文时,就可作如下设计:

①初读课文后,让学生说:

当夜幕降临时,北京的(        )亮起来了。

②出示长安街、故宫等地夜景照片,让学生坐在座位上大声地喊出自己的发现:

瞧,北京的(          )亮起来了。

③再次品读课文,积累描写“亮”的词语。

如:

灯的海洋、光的世界、华灯高照、灯光闪烁、金碧辉煌、光彩夺目等等。

④请采用描写“亮”的词语,任选你刚才看到的其中一个情景,写一写。

上述四步环环相扣,将读、说、写交融,既有积累,又有创造性地运用。

实际上,我们还可以借用学习文本时所感悟到的具体东西(如内心的情感、想法,或头脑中的印象、情景等等),把一个场景、一句话写具体。

如教人教版第五册《孔子拜师》一文时,就可安排这样一个练笔:

选用课文中“远近闻名、风餐露宿、日夜兼程、风尘仆仆、学无止境、随时请教”等词语写一段话。

孔子多么勤奋好学。

(                                            )

通过这个练笔,学生不但理解运用了这些词语,而且对孔子勤奋好学的品质也有了进一步了解。

这一过程其实又是学生学习从文本中提取有关信息,加工处理,重组运用的写作过程,其融多种能力的培养为一体,经济实效。

  

  

  

  

  

【参考文献】  

[1]郦泺静.走出误区:

让课堂小练笔真正有效.小学教学参考,2010,(10).

[2]王铁青郑百苗.例谈语文课堂小练笔的有效策略.云南教育,2009.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