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答疑材料0103090418.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281848 上传时间:2023-01-05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168.9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问题答疑材料0103090418.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问题答疑材料0103090418.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问题答疑材料0103090418.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问题答疑材料0103090418.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问题答疑材料0103090418.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问题答疑材料0103090418.docx

《问题答疑材料0103090418.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问题答疑材料0103090418.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问题答疑材料0103090418.docx

问题答疑材料0103090418

1.免疫的概念与功能:

    传统免疫概念:

系指机体对感染有抵抗力,而不患疫病和传染病。

    现代免疫概念:

是研究机体免疫系统组织结构和生理功能的学科。

免疫具有识别“自身”与“非己”抗原,对自身抗原形成天然免疫耐受,对“非己”抗原产生排斥作用的一种生理功能。

正常情况下,这种生理功能对机体有益,可产生抗感染、抗肿瘤等维持机体生理平衡和稳定的免疫保护作用。

在一定条件下,当免疫功能失调时,也会对机体产生有害的反应和结果,如引发超敏反应、自身免疫病和肿瘤等。

    1、免疫防御:

是机体排斥外来抗原性异物的一种免疫保护功能。

正常时可产生抗感染免疫的作用,防御功能过强会产生超敏反应,过弱则产生免疫缺陷。

    2、免疫自稳:

是机体免疫系统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一种生理功能。

正常时:

机体可及时清除体内损伤、衰老、变性的血细胞和抗原-抗体复合物,而对自身成份保持免疫耐受;发生生理功能紊乱可导致自身免疫病等。

    3、免疫监视:

是机体免疫系统及时识别、清除体内突变、畸变和病毒干扰细胞的一种生理保护作用。

2.微生物按其结构差异可分成三大类:

    1、真核细胞型微生物:

细胞核的分化程度较高,有核膜、核仁和染色体;胞质内有完整的细胞器(如内质网、核糖体及线粒体等)。

其菌属于此类型微生物。

    2、原核细胞型微生物:

细胞核分化程度低,仅有原始核质,没有核膜与核仁;细胞器不很完善。

这类微生物种类众多,有细菌、螺旋体、支原体、立克次体、衣原体和放线菌。

    3.非细胞型微生物:

没有典型的细胞结构,亦无产生能量的酶系统,只能在活细胞内生长繁殖。

病毒属于此类型微生物。

3.决定抗原免疫原性的条件:

    1、异物性:

是指抗原与被刺激机体的自身物质间的差异。

抗原与机体的种系关系越远,其组织结构差异越大,免疫原性也就越强。

    •异种物质:

如病原微生物、异种动物清、细菌外毒等。

    •同种异体物质:

如ABO血型抗原、组织相容性抗原等。

    •自身抗原:

变性的自身物质,或自身隐蔽成分。

    2、理化性状:

分子的大小、化学组成和结构、物理性状。

    3、宿主因素:

遗传因素、年龄、性别与健康状态。

    4、免疫的途径和抗原的剂量。

4.对抗原如何进行分类:

    1、根据抗原与机体的亲缘关系分类:

异种抗原、异嗜性抗原、同种异体抗原及自身抗原。

    2、根据化学组成不同可分类:

蛋白质抗原、脂蛋白抗原、多糖抗原等。

    3、根据抗原的特性:

分为完全抗原、半抗原。

    4、根据抗原的获得方式:

分为天然抗原、人工抗原、合成抗原和应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制备的重组抗原等。

    5、按应答时对T细胞的信赖性将抗原分为:

胸腺信赖性抗原、非胸腺信赖性抗原。

5.医学上重要的抗原物质有那些?

有何医学意义?

    1、病原微生物:

每种病原微生物都是由多种抗原组成的复合体,都是良好的抗原,能诱导机体发生免疫应答。

如细菌、病毒、螺旋体等对人有较强的免疫原性。

刺激机体可产生抗体,临床上可通过检测抗体诊断相关的疾病;亦可将病原微生物制成疫苗,用于预防疾病。

    2、细菌外毒素和类毒素:

外毒素甲醛处理,失去毒性保留免疫原性,即成类毒素。

可刺激机体产生抗毒素,用于人工自动免疫,常用的类毒素有白喉类毒素和破风外毒素。

    3、动物免疫血清:

用微生物或其代谢产物对动物进行人工自动免疫后,收获含有相应抗体的血清即为动物免疫血清。

    4、异嗜性抗原:

存在于人、动物、植物及微生物等不同物种间的共同抗原,称为Forssman抗原。

(1)引起免疫病理损伤的物质基础;

(2)借助嗜性抗原辅助临床诊断。

    5、同种异型抗原:

在同种不同个体之间,由于基因型不同,表现在组织细胞结构上存在差异,形成同种异型(体)抗原。

(1)ABO血型抗原、

(2)Rh血型抗原、HLA抗原

    6、自身抗原(autoantigen):

自身物质对机体本身不显示免疫原性,但在下列情况下可成为自身抗原,能刺激自身的免疫系统发生免疫应答。

    7、肿瘤抗原:

指细胞癌变过程中出现的新抗原或高表达抗原物质的总称。

根据肿瘤抗原特异性概括为两大类:

肿瘤特异性抗原、肿瘤相关抗原。

    8、变应原(引起超敏反应的抗原)与耐受原。

    9、分化抗原(CD)。

    10、超抗原(supperantigen.Sag)。

6.简述免疫球蛋白的基本结构与功能:

    免疫球蛋白分子的基本结构是一Y型的四肽链,由两条完全相同的重链(heavychain,H)和两条完全相同的轻链(lightchain,L)以二硫键连接而成。

比较不同Ig重链和轻链的氨基酸序列时发现,重链和轻链近N端的约110个氨基酸序列的变化很大,其他部分的氨基酸序列相对恒定,据此可将轻链和重链区分为可变区(variableregion,V)和恒定区(constantregion,C)。

绞链区位于CH1与CH2之间,含有丰富的脯氨酸,因此易伸展弯曲,能改变两个结合抗原的Y形臂之间的距离,有利于两臂同时结合两个不同的抗原表位。

    抗体是免疫应答中的重要产物,主要存在于体液中,具有免疫功能。

    1、特异性结合抗原:

其可变区与相应抗原决定簇在立体构型上互补吻合。

抗原抗体结合后产生多种免学效应。

    2、激活补体:

抗体和与相应抗原结合后发生变构,与补体结合并激活,产生溶菌、杀菌及细胞毒作用

    3、结合细胞:

免疫球蛋白能通过其FC段与多种细胞表面的受体结合,发挥不同的作用。

(1)与吞噬细胞表面受体结合,介导调理吞噬作用;

(2)与NK细胞、巨噬细胞和中性粒细胞表面受体结合,介导ADCC效应;(3)与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受体结合,介导型超敏反应。

    4、通过胎盘和粘膜:

是唯一可通过胎盘的抗体,可从母体转移给胎儿。

:

7.简述各类Ig特性与功能:

    IgG:

四链单体,有4个亚类:

是再次应答产生的主要免疫球蛋白,在血清中含量最高,约占血清总Ig的75%;半衰期为23天;出生后第3个月开始合成,3-5岁接近成人水平。

多数抗感染抗体都属于IgG,IgG可通过胎盘由母体转移胎儿,是胎儿和新生儿抗感染的主要抗体。

    IgM:

五聚体,分子量约为900kD;亦称巨球蛋白,无铰链区;是初次应答的主要免疫球蛋白,主要存在血液中,是最早出现的Ig,在胚胎晚期胎儿就有能力合成IgM,在体液免疫应答中IgM最先产生。

活化补体比IgG强大。

天然血型抗体属于IgM,在B细胞表面起受体作用mIgM。

    IgA:

有血清型和分泌型两种。

    血清型IgA可介导调理作用和ADCC效应。

    分泌型IgA:

二聚体,主要分布于初乳、唾液、泪液、胃肠液、支气管分泌液等外分泌液中,故在免疫防护中起局部免疫作用,是粘膜局部抗感染的重要抗体,通过初乳传递给婴儿,执行自然被动免疫。

    IgD:

单体,血清含量少,免疫功能不祥;B细胞表面起受体作用mIgD。

    IgE:

单体,血清含量极少,无铰链区为亲细胞抗体,易吸附了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介导I型敏反应。

8.补体系统的生物学功能有那些:

    1、溶菌、杀菌及细胞毒作用:

革兰阴性细菌、有包膜病毒、红细胞、血小板及某些其它细胞可通过经典或旁路途径激活补体,由攻膜单位导致膜结构损伤而使细菌、细胞溶解。

这种杀菌和溶解细胞作用可由特异性抗体协助完成,也可由于直接激活补体而产生。

    2、调理作用:

免疫复合物激活补体形成的复合物中的C3b,能与吞噬细胞表面的C3b受体结合,通过C3b的桥联作用将抗原抗体补体复合物结合在吞噬细胞表面,促进了吞噬细胞对抗原的吞噬破坏,此称为依赖补体的调理吞噬作用。

    3、免疫粘附与清楚免疫复合物:

抗原抗体复合物激活补体,可通过补体的C3b粘附于表面有C3b受体的红细胞、血小板上,形成较大的复合物,有利于吞噬细胞的吞噬清除,这对抗感染免疫有重要作用。

    4、炎症介质作用:

游离的C2a具有激肽样作用;C3a、C5a过敏毒素作用;C3a、C5a、C567趋化作用。

9.简述免疫系统的组成:

    免疫系统包括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分子。

 

10、T淋巴细胞表面重要的膜分子及功能有那些?

    1、TCR-CD3分子:

TCR是T细胞的特征性标志,转导TCR识别抗原所产生的活化信号。

    2、CD4和CD8分子:

CD4和CD8分子的功能是辅助TCR识别抗原和参与活化信号转导。

CD4分子还是HIVgpl20受体,与CD4分子结合是HIV侵入并感染CD4+细胞的机制之一。

    3、协同刺激分子受体:

    CD28:

为B7的配体,与B7分子结合产生协同刺激信号在T细胞活化中发挥重要作用;

    CD40L:

活化的Th细胞表达的CD40L与B细胞表面的CD40的结合促进B细胞的增殖分化、抗体生成和抗体类别转换;诱导记忆性B细胞的分化。

    CD2分子:

绵羊红细胞(SRBC)受体:

表达在95成熟T细胞,配体包括LFA-3(CD58),介导T细胞与抗原提呈细胞或靶细胞之间的黏附及T细胞旁路激活途径和提供T细胞活化信号。

    4、丝裂原受体:

刀豆蛋白(ConA)、植物血凝素(PHA)是最常用的T细胞丝裂原,可多克隆活化T细胞。

    5、细胞因子受体:

刺激T细胞活化中发挥重要作用

11.T淋巴细胞可分为那些亚群及有何功能?

    

(1)根据活化阶段分:

初始、效应和记忆性T细胞。

    

(2)根据TCR类型分:

TCRαβ+和TCRγδ+T细胞。

    (3)根据CD4或CD8分子分:

CD4+T细胞和CD8+T细胞。

    (4)根据功能分:

辅助性(Th)、细胞毒性(Tc)、调节性T细胞(Tr)。

    (5)CD4+Th细胞的亚群:

接受抗原刺激后首先分化为Th0细胞,继续分化为三种Th细胞亚群即Thl细胞、Th2细胞和Th3细胞。

Thl细胞、Th2细胞和Th3分泌的细胞因子不同。

    CD4+T细胞功能:

Thl细胞增强吞噬细胞介导的抗感染机制,分泌IFN-γ及IL-2活化巨噬细胞,促进IgG的生成,增强NK细胞的杀伤能力,促进炎症反应。

介导迟发型超敏反应-称为迟发型超敏反应性T细胞。

Th2细胞分泌细胞因子促进B细胞的增殖和抗体的生成。

    CD8+杀伤性T细胞的功能:

分泌穿孔素、颗粒酶、颗粒溶解素及淋巴毒素直接杀伤靶细胞;通过Fas/FasL途径诱导靶细胞凋亡。

12.B淋巴细胞表面重要的膜分子及功能有那些?

    1、BCR:

是B细胞的特征性受体,特异性识别抗原分子活化B细胞分化为浆细胞产生抗体介导体液免疫。

BCR复合体:

由B细胞膜mIgM和Igα/Igβ构成。

    2、B细胞活化辅助受体:

D19与CD21:

在成熟B细胞表面,CD19与CD21以非共价键组成B细胞活化辅助受体复合物。

结合于抗原的补体成分C3d与CD21结合,使CDl9/CD21交联,信号由CDl9传向胞内。

    3、协同刺激分子受体:

CD40:

表达于成熟的B细胞,与Th细胞表面CD40L结合后产生B细胞活化的第二信号。

    4、补体受体:

    CRI:

又称C3b受体,与免疫复合物结合,促进B细胞活化。

    CRII:

是B细胞活化辅助受体的组成之一,是EB病毒受体。

    5、细胞因子受体:

B细胞表面具有多种细胞因子的受体,与相应的细胞因子结合可促进B细胞活化和产生抗体。

13.简述自然杀伤细胞的功能:

    

(1)ADCC作用:

当IgG抗体与靶细胞表面相应表位特异性结合后,可通过其Fc段与NK细胞表面的Fc受体结合,激发NK细胞产生定向非特异性杀伤作用,导致靶细胞溶解:

既ADCC作用.

    

(2)杀伤活化性受体杀伤作用:

其中一类受体与靶细胞表面相应配体(MICA/C及多糖)结合后,可激发NK细胞产生活化信号,通过释放穿孔素/颗粒酶导致靶细胞发生凋亡。

    (3)免疫调节作用:

通过分泌IFN-γ、IL-2和TNF等发挥免疫调节作用。

14.简述单核-巨噬细胞的功能:

    

(1)吞噬杀伤功能:

非特异性吞噬或在抗体补体及淋巴因子的辅助下,增强其吞噬杀伤功能。

    

(2)呈递抗原:

巨噬细胞是专职抗原提呈细胞,参与摄取处理及提呈抗原,启动免疫应答。

    (3)免疫调节作用:

通过提呈细胞,分泌各种细胞因子参与免疫应答及免疫调节。

    (4)抗肿瘤作用。

    (5)参与促进炎症反应。

15.细胞因子有那些共同特性?

    1、绝大多数的细胞因子均为低分子量(<80kD)的分泌型糖蛋白,多数细胞因子以单体形式存在。

    2、旁分泌、内分泌、或自分泌的形式发挥效应

    3、通过与特异性受体结合才能发挥其生物学效应。

    4、多效性;重叠性;协调性;拮抗性;网络性。

16.根据功能细胞因子分为那些种类?

    1、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

是介导白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

    2、集落刺激因子(colonystimulatingfactor,CSF):

可刺激造血干细胞在半固体培养基中形成不同的细胞集落,分别命名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单核-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M-CSF)、粒细胞-单核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等。

这些细胞因子主要作用于血液细胞和免疫细胞,促使它们成熟、分化和增殖。

    3、干扰素(interferon):

病毒感染的细胞能产生一种物质干扰另一种病毒的感染和复制,因此而得名。

根据干扰素产生的来源和结构不同,可分为IFN-α、IFN-β、IFN-γ,它们分别由白细胞、成纤维细胞和活化的T细胞产生。

IFN具有抗病毒、抗肿瘤和免疫调节等作用。

    4、肿瘤坏死因子(tumornecrosisfactor,TNF)能使肿瘤发生出血坏死的物质。

根据其产生来源和结构不同,可分为TNF-α和TNF-β两类,大剂量TNF-α可引起恶液质。

    5、生长因子(growthfactor,GF)包括表皮生长因子(EGF)、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FGF)、神经生长因子(NGF)等,主要参与组织的修复过程。

    6.趋化性细胞因子(chemokine):

具有趋化白细胞作用的细胞因子。

    7、其它:

神经营养因子、神经生成素等

17.细胞因子有那些生物学活性?

    1、介导天然免疫、参与抗肿瘤和抗感染;

    2、介导和调节特异性免疫应答;

    3、刺激造血细胞增殖和分化的功能;

    4、参与和调节炎症;

    5、诱导凋亡;

18.简述HLA抗原(分子)的功能:

    1、参与对抗原的处理和提呈:

    MHC-I类分子提呈内源性抗原:

如病毒或肿瘤抗原,这些抗原都是在细胞内部合成的。

完整的抗原在胞浆内部加工成为抗原片段,再与MHC-I分子的肽结合沟结合,提呈给CD8+T细胞。

    MHC-II类分子提呈外源性抗原:

如细菌和毒素蛋白,只有抗原提呈细胞才能呈递外源性抗原,抗原提呈细胞(APC)通过胞吞或胞饮作用将外源性蛋白吞入胞体内,形成吞噬小体,后者再与胞浆中的溶酶体结合,形成内体。

溶酶体的酶将完整抗原分解成为肽段。

该抗原肽段同MHC-II类分子结合,提呈给CD4+T细胞识别。

    2、约束免疫细胞相互作用:

    3、参与免疫应答的遗传控制:

    4、参与T细胞分化过程:

胸腺细胞表达的MHC-I、-II类分子参与了胸腺细胞的阳性与阴性选择,使胸腺细胞分化发育成具有免疫功能的成熟T细胞,其中HLA-I与CD8+T细胞、HLA-II与CD4+T细胞的分化成熟有关。

    5、参与免疫调节。

    6、在移植排斥反应中起作用:

HLA是同种异体抗原,在进行同种异基因移植或输血时,它可在受者体内诱导产生相应的抗体和特异的Tc细胞,从而攻击移植物细胞而发生排斥反应。

19.简述免疫应答的基本过程:

    免疫应答的过程可双体上人为地分为三个阶段。

    1.感应阶段:

APC捕获、加工处理、递呈抗原和抗原特异性淋巴细胞识别抗原的阶段。

   

(1)对内源性抗原的加工、处理和递呈:

病毒蛋白抗原(病毒感染细胞)加工、处理→抗原肽-MHC-I类分子→呈递CD8+T细胞。

   

(2)对外源性抗原的加工、处理和递呈:

外源性抗原(APC)加工、处理→抗原肽-MHC-II类分子→呈递CD4+T细胞。

    2.反应阶段:

抗原特异性淋巴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在细胞因子协同作用下,活化、增殖、分化成为效应T细胞、浆细胞和记忆细胞的阶段。

    3.效应阶段:

浆细胞分泌抗体和效应T细胞释放细胞因子或细胞毒性介质,产生体液免疫效应和细胞免疫效应阶段。

20.简述体液免疫主要生特学效应:

    中和作用;调理作用;抗体依赖性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激活补体介导的溶菌、溶细胞的作用;参与超敏反应。

21.预防接种时疫苗为什么注射两次或两次以上?

    初次应答:

指抗原物质第一次进入机体的引起的免疫应答。

特点是:

①潜伏期长,需经较长潜伏期(周)血清中才能出现抗体。

②抗体效价低。

③在体内维持进间短。

④抗体以IgM为。

⑤低亲和力抗体。

    再次应答:

潜伏期较短,一般1-2天,甚至数小时即可有抗体产生。

抗体含量高;约为初次应答的几倍到几十倍。

维持时间很长;以高亲和力的IgG为主,而IgM的含量与留存时间与初次应答相似,因为特异性免疫记忆细胞再次接触抗原后,能很快增殖、分化并产生高亲和力抗体。

22细胞免疫的生物学效应有那些?

    1.抗胞内感染作用(如结核杆菌、麻风杆菌、伤寒杆菌等)感染,病毒感染,真菌感染及寄生感染。

    2.抗肿瘤免疫

    3.参与移植排斥反应

    4.引起迟发型超敏反应。

23.简述免疫调节的方式:

    1、抗原与免疫分子的调节:

抗原的调节;抗体的调节;免疫复合物的免疫调节作用;补体的调节;细胞因子的作用;膜表面激活性或抑制性受体的作用。

    2、细胞水平的调节:

T细胞亚群的调节;独特型抗独特型网络的调节作用;B细胞的调节;巨噬细胞的调节等。

    3、整体水平的调节:

神经、内分泌系统与免疫系统之间的相互调节

    4、群体水平的调节

    5、基因水平的调节

24.试述I型超敏反应的机理与常见疾病:

I型超敏反应的发生过程和机制

临床常见病:

过敏性休克(药物过敏性休克、血清过敏性休克);呼吸系统过敏反应(过敏性支气管哮喘、过敏性鼻炎);消化道过敏反应;皮肤过敏反应(荨麻疹、特应性皮炎)。

25.试述Ⅱ型超敏反应的机理与常见疾病

    Ⅱ型超敏反应靶细胞损伤机制 

临床常见病:

输血反应;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新生儿溶血;抗肾小球基底膜肾炎;药物过敏性血细胞减少;自身免疫性甲状腺功能亢进。

 

26.试述Ⅲ型超敏反应的机理与常见疾病:

    Ⅲ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

临床常见病:

局部免疫复合物病(Arther`反应、类Arther`反应);循环免疫复合物病(血清病、链球菌感染后肾小球肾、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 

27.试述Ⅳ型超敏反应的特点、机理与常见疾病

    Ⅳ型超敏反应的特点:

    1反应速度慢,消退亦慢。

    2抗体、补体不参与。

    3炎症细胞因子参与致病。

    4病变特征是以单核细胞、淋巴细胞浸润为主的炎症反应。

    5无明显的个体差异。

临床常见病:

传染性变态反应;接触性皮炎。

 

28.继发性免疫缺陷病的诱发原因包括那些?

    继发性免疫缺陷病的原因:

营养不良、肿瘤、感染(HIV感染)、应用免疫抑制剂等。

29.抗原或抗体检测的常见方法:

    1、凝集反应:

颗粒性抗原(如细菌、细胞)与相应抗体,在适当电解质存在的条件下,经过一定时间后出现肉眼可见凝集块称为凝集反应,包括:

直接凝集反应、间接凝集反应、间接凝集抑制反应。

    2、沉淀反应:

可溶性抗原(如细菌浸出液,组织浸出液和动物血清等)与相应抗体结合后,在电解质存在条件下,经过一定时间作用后,可出现肉眼可见的沉淀物,称为沉淀反应。

在作定量试验时,常稀释抗原,并以抗原的稀释度作为沉淀反应的效价,包括:

单向扩散试验、双向扩散试验、对流免疫电泳、免疫电泳。

    3、免疫标记技术:

免疫标记技术是指用荧光素、酶、同位素等标记抗体或抗原所进行的抗原抗体反应,包括:

同位素标记技术;免疫荧光技术;酶免疫测定等,临床最常用的是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

物以及lgE等

30.细菌的基本结构包括那些?

    细菌基本结构包括细胞壁、细胞膜、细胞浆及核质。

    1、细胞壁:

细菌表面比较复杂的结构。

是一层较厚(5~80nm)、质量均匀的网状结构,可承受细胞内强大的渗透压而不破坏。

细胞壁坚韧而有弹性。

    2、细胞膜或称胞膜:

位于细胞壁内侧,包绕在细菌胞浆外的具有弹性的半渗透性脂质双层生物膜。

主要由磷脂及蛋白质构成,膜不含胆固醇是与真核细胞膜的区别点。

    3、胞浆:

无色透明胶状物,基本成份是水、蛋白质、脂类、核酸及少量无机盐。

细胞浆中还存在一些胞浆颗粒。

    4、核质或拟核:

细菌的遗传物质,决定细菌的遗传特征。

31.革兰氏阳性菌与革兰氏阴性菌细胞壁结构的区别:

特征

革兰氏阳性菌

革兰氏阴性菌

强度

较坚韧

较疏松

厚度

厚,20~80nm

薄,5~10nm

肽聚糖层数

多,可达50层

少,1~3层

肽聚糖含量

多,可占胞壁干重50~80%

少,占胞壁干重10~20%

磷壁酸

+

-

外膜

-

+

结构

三维空间(立体结构)

二维空间(平面结构)

 32.细菌的包括特殊结构那些?

各有何生物学作用?

    1、荚膜:

许多细菌胞壁外围绕一层较厚的粘性、胶冻样物质,其厚度在0.2um以上,与四周有明显界限,称为荚膜。

荚膜除对鉴别细菌有帮助外,荚膜具有抗吞噬的作用,保护细菌免遭吞噬细胞的吞噬和消化,因而与细菌的毒力有关。

    2、鞭毛:

在某些细菌菌体上具有细长而弯曲的丝状物,称为鞭毛。

不同细菌的鞭毛数目、位置和排列不同,鞭毛是细菌的运动器官,鞭毛的数量、分布可用以鉴别细菌。

鞭毛抗原有很强的抗原性,通常称为H抗原,对某些细菌的鉴定、分型及分类具有重要意义。

    3、菌毛:

许多革兰氏阴性菌菌体表面遍布的比鞭毛更为细、短、直、硬、多的丝状蛋白附属器,菌毛可分为普通菌毛(Commonpilus)和性菌毛(Sexpilus)两种。

普通菌毛与某些细菌的的致病性有关;性菌毛与细菌的遗传物质的转移有关。

    4、芽胞:

在一定条件下,芽胞杆菌属(如炭疽杆菌)及梭状芽胞杆菌属(如破伤风杆菌、气性坏疽病原菌)能在菌体内形成一个折光性很强的不易着色小体,芽胞的抵抗力强,对热力、干燥、辐射、化学消毒剂等理化因素均有强大的抵抗力,杀灭芽胞最可靠的方法是高压蒸汽灭菌。

当进行消毒灭菌时往往以芽胞是否被杀死作为判断灭菌效果的指标。

33.Gram染色的方法与意义:

    方法:

涂片—干燥---固定---染色(结晶紫1分水洗---碘液1分水洗---95%酒精30秒水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