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某湿地红树林生态修复工程项目建议书.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278606 上传时间:2023-01-05 格式:DOCX 页数:36 大小:2.73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某某湿地红树林生态修复工程项目建议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某某湿地红树林生态修复工程项目建议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某某湿地红树林生态修复工程项目建议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某某湿地红树林生态修复工程项目建议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某某湿地红树林生态修复工程项目建议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某某湿地红树林生态修复工程项目建议书.docx

《某某湿地红树林生态修复工程项目建议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某某湿地红树林生态修复工程项目建议书.docx(3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某某湿地红树林生态修复工程项目建议书.docx

某某湿地红树林生态修复工程项目建议书

 

珠江口湿地红树林生态修复

项目建议书

 

广州园林建筑规划设计院

2018年4月

项目名称:

广州湿地典型生态系统恢复

建设单位:

广州市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办公室

编制单位:

广州园林建筑规划设计院

单位资质:

工程咨询甲级证书编号工咨甲(风景园林)12320070002

工程咨询丙级证书编号工咨丙(建筑)12320070002

风景园林(甲级)证书编号A144013579

项目负责:

卢素娴风景园林设计高级工程师

专业负责:

江贝贝风景园林设计助理工程师

审核:

梁曦亮风景园林设计高级工程师

审定:

梁琳风景园林设计高级工程师

参加编制人员:

江贝贝风景园林设计助理工程师

梁伟怡风景园林设计师

黄志豪造价助理工程师

 

关于咨询意见的回应

1、第一章总论补充项目主要数据与指标表。

回复:

已补充,详见1.1.1章节。

2、建议补充项目场地红树现状图片及建设需求分析,深入解析红树林土堤逐渐崩塌、直接影响到红树的稳定的情况,以推算种植规模及具体工程量,确定重种及补种密度。

回复:

现状有关描述及边坡坍塌原因详见4.2.1章节。

种植工程量按岸坡支护长度10千米计算,种植宽度1米,得出种植面积10000平方米。

红树种植间距取68.25厘米。

有关红树种植描述详见4.3.3章节。

3、鉴于是补种红树项目,补种工程量6845株过高,应在方案中说明是否全部新种;另外需细化种树种类的选择,不同的种树尺寸及种植密度都不同,应根据实际需求深化。

回复:

由于1米宽岸堤全部为回填土,故回填区域红树种植全部为新种,详见4.3.3章节。

本工程补种的红树秋茄、桐花树及木榄均为南沙湿地原有乡土红树品种,生长迅速、适应性强,且为管理南沙湿地的广州南沙湿地旅游发展有限公司推荐的品种,详见4.3.3章节。

4、建议深化种植方案(树种的选择及种植间距的设置)。

回复:

本项目种植区位于湿地公园河道边坡,且种植宽度只有1米,故种植采用行列式加品字形种植方式,种植间距68.45厘米,详见4.3.3章节。

树种选择在第3点已回复。

5、补充后期维护管养的方案及具体做法。

回复:

本项目建设完成后由广州南沙湿地旅游发展有限公司进行管理及养护。

后期管养建议详见4.3.4章节。

6、投资估算中,应对工程费用进行细化,复核各项费用的计算:

松木桩(水上钩机压桩施工)单价建议取32元;河底原土回填河岸单价偏高,建议取费不高于30元;复核种植工程量。

回复:

已调整河底原土回填河岸单价,详见11.1.4章节。

第一章总论

1.1项目基本情况

1.1.1项目简介

项目名称:

珠江口湿地红树林生态修复

拟建地点:

广州南沙湿地(以下简称南沙湿地)

建设周期:

2018年4月至2019年12月,其中开工日期2019年4月,竣工日期2019年12月。

建设规模:

新增红树林总面积约10000平方米,计划完成5千米岸坡支护,两岸合计支护长度为10千米。

建设内容:

计划先进行河道岸坡支护,计划先完成5千米岸坡支护,两岸合计支护长度为10千米,支护稳定后,挖河底淤泥10000立方米并回填河岸支护顶部护堤,而后在护堤种植秋茄、桐花等红树林,总面积约10000平方米。

一是松木桩支护保护既有红树林;二是护堤上补种红树林,增加红树林总面积。

建设总投资:

本项目总投资765.23万元

资金来源:

广州市林业和园林局部门预算

建设指标:

经济技术指标及用地比例

面积

占百分比

总用地

10000㎡

100%

绿化面积

10000㎡

100%

1.1.2项目建议书编制单位基本情况

单位名称:

广州园林建筑规划设计院

单位地址:

广州市陵园西路八号大院

单位资质:

工程咨询资格证书号:

工咨甲12320070002

风景园林(甲级):

设计证号A144013579

建筑(乙级):

设计证号A244013576

1.2项目建议书编制依据

编制《珠江口湿地红树林生态修复项目建议书》(以下简称项目建议书)主要依据为:

(1)《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CJJ83-99)(1989.12)

(2)《城市绿化条例》(1992.6)

(3)《城市绿地设计规范》(GB50420-2007)

(4)《公园设计规范》(CJJ48-1992 )

(5)《园林种植土》(DB440100/T106-2006)

(6)《广东省湿地保护条例》

(7)《广州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2001-2020)修编》

(8)《广州市环境保护总体规划》

(9)《广东省野生动物保护管理条例》

(10)《广东省环境保护条例》

(11)《广州市湿地保护规定》

1.3项目建设预期达到目标

通过本工程对南沙湿地公园红树林区域开展生态恢复建设,完善红树林植物群落配置,改善生物栖息环境,有效保护南沙湿地资源特色,突出展现潮汐水文特性,营造鸟类栖息生境,逐步恢复湿地红树植物种类,大力提升湿地生物多样性,营造独特的海洋湿地红树林和野生鸟类群栖息地生态景观,充分发挥南沙湿地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第二章项目背景及建设必要性

2.1项目背景

南沙湿地位于南沙区万顷沙镇十八涌与十九涌之间,总面积近万亩,以灵新公路为界分为东西两个片区,东区面积3400亩,西区6000亩。

经过多年保护和维育,形成了大片红树林,湿地一期现有红树植物11种,半红树植物4种,总面积约3000亩,为众多候鸟迁徙过冬营造了一个安全舒适的生活环境。

截止至2016年,华南濒危动物研究所在南沙湿地监测发现鸟类157种。

其中有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1种---白尾海雕;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13种,包括黑脸琵鹭、白琵鹭、普通鵟、黑翅鸢、黑鸢、小鸦鹃、褐翅鸦鹃等。

这里野鸭成群、苍鹭伫立。

与香港米埔、珠海淇澳岛共同构成候鸟东亚泛太平洋迁徙路线的重要一站,被誉为珠江三角洲的“候鸟天堂”,具有重大生态意义。

南沙湿地为人工湿地,原为珠江入海口滩涂,在上世纪围海造田,经过多年科学的人工改造,逐渐形成了“碧波荡漾、万鸟齐飞”的美景。

为有效利用南沙湿地的珍贵的生态资源,宣传绿色环保理念,湿地开展了红树林区游船观光科普教育活动。

由于红树林岸坡为自然土坡,受游船激起的波浪和雨水冲刷,红树林赖以生长的土堤逐渐崩塌,直接影响到红树的稳定,威胁到候鸟生存空间的安全。

因此,计划对红树林区的岸坡进行支护,并在支护桩护堤上补种红树。

根据《广州市“十三五”规划纲要》第21条,加强环境保护与环境治理。

构建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全面提升森林、河湖、湿地、海洋等自然生态系统稳定性和生态服务功能。

根据《广州市林业和园林“十三五”发展规划》要求,应加快湿地生态系统重建和恢复,全面提升湿地生态系统功能。

本项目即是在此背景下展开的。

2.2项目研究范围

南沙湿地公园位于广州市最南端,地处珠江出海口西岸的南沙区万顷沙镇十八涌与十九涌之间,总面积近万亩,是候鸟迁徙的重要停息地之一,也是夏季观赏荷花荷叶的好去处。

按照《广州市“十三五”规划纲要》第21条、《广州市林业和园林“十三五”发展规划》要求,本项目结合南沙湿地保护建设实际,对南沙湿地东区红树林区岸坡进行改造,通过开展珠江口湿地红树林生态恢复工程,以岸坡支护为核心,同时补种红树林,提升恢复区域生物多样性,展现南沙湿地特有的湿地水文资源和湿地生态系统。

2.3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1、优化区域人居环境,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需要

南沙湿地是候鸟迁徙的重要停息地之一。

珠江口湿地红树林生态修复对于完善和优化广州城市生态网络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而且,南沙湿地具有不可替代的水文调节、水源涵养和水质净化等生态服务功能,开展珠江口湿地红树林生态修复工程为广州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特别重要的生态安全保障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广东生态文明建设的助推剂。

图2-1现状红树林河道景观

2、恢复特殊生态系统,突出展现湿地特色的需要

南沙湿地是在人工围垦条件下形成的,其生态环境状况与围垦前大不相同,可视为一个由原来三角洲前缘开放性潮间带滩涂生态系统转化而来的次生湿地生态系统。

由于围垦时间不长,该湿地目前尚处于生态系统发育的早期阶段。

如何保护和利用这一宝贵资源,使其发挥最大的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是广州地区生态城市建设所面对的一个重要问题。

开展珠江口湿地红树林生态修复工程,不断丰富南沙湿地红树林植被种类,创造多样生境,扩大生态空间,同时也维护了生物多样性。

图2-2现状芦苇荡景观

3、保护候鸟迁徙通道,维护生物多样性的需要

南沙地区鸟类种群数量大,分布相对集中,特别是冬季有近2万只候鸟在万顷沙十八涌以南栖息、觅食。

从地理位置来看,南沙地区是候鸟迁徙和越冬的重要场所,西伯利亚、韩国、日本和我国东北、华北繁殖的候鸟,冬天来临之际,沿着海岸向南迁飞至华南地区珠江口,有些在此越冬,有些则迁至东南亚各国,或由海岸迁到马来西亚、菲律宾及澳大利亚等国越冬。

南沙地区作为候鸟的越冬地和迁徙途经地,地理位置非常重要。

湿地生态恢复营造鱼鸟蝶虫等湿地动物栖息生境,为候鸟提供了必不可少的觅食地,引来众多候鸟停歇和栖息,为候鸟迁徙通道提供了重要的保护空间,是提升生物多样性和维护生

态系统平衡的有力保障。

4、增强湿地保护意识,提升湿地社会影响力的需要

南沙湿地是“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被评为“第15届联合国全球自然环境最佳生态景区”“广州羊城新八景”,承担着湿地科普宣教的重要功能和责任。

当前,社会公众对湿地的功能和价值普遍认识不足,湿地保护的社会意识尚未完全形成,南沙湿地的社会影响力有待进一步提升。

因此,加强南沙湿地保护建设和科普宣教工作,突出展现南沙湿地红树林、候鸟栖息地等独特生态系统,重点宣传南沙湿地生态保护建设成效,全面普及湿地有关动植物科普知识,有利于增强社会公众湿地保护意识,形成社会各级湿地保护建设合力。

2.4项目实施的紧迫性

由于红树林岸坡为自然土坡,受游船激起的波浪和雨水冲刷,红树林赖以生长的土堤逐渐崩塌,直接影响到红树的稳定,威胁到候鸟生存空间的安全。

因此,开展湿地保护恢复,生物多样性提升,及时对红树林区的岸坡进行支护,并在护堤上补种红树具有重要性和紧迫性。

2.5项目实施的可行性

1、各级政府高度重视,为湿地保护建设提供有力政治基础

南沙湿地游览区位于广州最南端,地处珠江出海口,是广州市面积最大的湿地,是候鸟的重要迁徙路线之一。

其保护建设工作得到国家、省、市、区等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

2、管护机构健全,为湿地保护建设提供可持续机构保障

南沙湿地游览区由广州南沙湿地旅游发展有限公司进行管理。

广州南沙湿地旅游发展有限公司成立于2003年,是一家专业从事湿地旅游服务、规划、建设、管理和保护的有限公司。

公司员工具有良好的职业素质和敬业精神,为社会各界提供专业的旅游服务,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赞扬,目前已通过ISO9001:

2008管理质量体系认证。

3、保护建设经验丰富,具备相关生态恢复技术力量

广州南沙湿地旅游发展有限公司管理队伍素质较高,且整体呈年轻化,具有生态、生物、工程、管理等湿地保护建设研究领域专业人才,具有强有力的专业技术力量。

南沙湿地建设期间先后主持开展了红树植物恢复构建、湿地鸟类生境恢复等生态恢复项目以及生态恢复规划研究,具有丰富的湿地生态恢复规划设计经验及相关技术。

综上所述,珠江口湿地红树林生态修复项目经济指标合理,建设条件具备。

因此,此次建设是非常必要且可行的。

 

第三章场址介绍与建设条件

3.1场址介绍

南沙区位于广州市最南端、珠江虎门水道西岸,是西江、北江、东江三江汇集之处;东与东莞市隔江相望;西与中山市、佛山市顺德区接壤;北以沙湾水道为界与广州市番禺区隔水相连;南濒珠江出海口伶仃洋。

地处珠江出海口和大珠江三角洲地理几何中心,是珠江流域通向海洋的通道,连接珠江口岸城市群的枢纽,广州市唯一的出海通道,距香港38海里、澳门41海里。

总面积783.86平方千米。

南沙湿地位于珠江三角洲几何中心,地处广州最南端的珠江入海口西岸,总面积近万亩,是候鸟的重要迁徙路线之一,也是珠三角地区保存较为完整、保护较为有力、生态较为良好的滨海河口湿地。

南沙湿地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为周边地区起着防风消浪、涵养水土、调节气候等重要作用,被誉为“广州之肾”。

图3-1南沙湿地公园区位图

 

图3-2项目总平面布置图

 

3.2建设条件

珠江口湿地红树林生态修复项目位于南沙湿地一期内。

南沙湿地一期范围红树林区的水道总长度约20千米,土坡坍塌严重,其中有5千米为湿地科普游船通行的主要河道,河堤长期受科普游船冲激,破坏河堤和红树林,所以急需对此5千米岸坡进行支护保护(具体见示意图)。

本项目符合《市国土房管局、市林业和园林局关于规范林业和园林绿化项目用地预审手续的通知》(穗国房字〔2013〕560号)、《广州市规划局关于简化林业和园林绿化建设项目规划选址审批程序问题意见的函》(穗规〔2013〕798号)中有关规定,不需办理用地预审和规划选址手续的林业和园林绿化建设项目。

3.2.1土地资源

南沙也是广州重要的生态保护区域。

南沙位于珠江出海口,北部大多为农田耕地,南部大多为围垦造地,自然生态保持完好。

南部万顷沙地区是广州重要的农田与海洋生态区,生态敏感性较强。

南沙生态系统以农林生态为主,区内耕地、林地、园地面积占62%以上,河流、河涌、山塘水库以及鱼塘等面积占35%左右。

3.2.2气候特征

南沙区域属于亚热带季风性海洋气候,温暖、多雨、湿润,夏长冬短,夏季时段超过6个月。

四季气候可概括为,夏无酷热,冬无严寒,春常阴雨,秋高气爽。

南沙地区年平均气温22.2℃,最热月与最冷月的平均气温之差为14.7℃。

年平均雨量1646.9毫米,4—9月为雨季,10—3月为干季。

年平均相对湿度为79%,年平均风速为2.2米/秒。

夏盛吹偏东南风,冬多吹偏北风。

夏秋常有热带气旋影响,平均每年约有3~4个热带气旋影响南沙区;冬季会受强冷空气影响,平均每年约有1~2次强冷空气影响南沙区。

3.2.3水文条件

南沙湿地主要分布在围垦公司、万顷沙及黄阁镇,约占湿地总面积的71.41%。

珠海管理区、南沙经济开发区、横沥镇、灵山镇则很少,仅占28.59%。

南沙地区湿地资源以河口水域分布最为广泛,总计24365.34公顷,占总面积的45.88%;其次是三角洲低积平原,总计25547.04公顷,占总面积的48.10%。

河口水域主要分布在东部及南部,三角洲低积平原则主要分布于西部地区。

3.2.4现有景观条件

南沙湿地景区分为两区建设,东区面积约3400亩,为生态保护核心区,以开展生态系统科研科普教育为主。

西区面积约6000亩,为综合开发生态旅游区,是集生态观光、科普教育、文化影视、休闲度假配套为一体的滨海湿地特色生态旅游休闲区。

南沙湿地景区有游船区和原野步行区两大部分,目前游览区仍处于建设保育阶段,按照生态保护为主,适度旅游开发为辅的原则,正在进行总体规划,项目建设包括核心保护区、综合游览区、科普展览区、农业观光园区、休闲游憩绿道等景区。

南沙湿地景区内给游客提供多种休闲游憩设施,其中乘坐游览船可观赏红树林、芦苇荡、莲花池、鸟巢和鸟类觅食区等水上景点,乘观光车、自行车或步行游览榕荫绿道、海景长廊、原野步行区等景区。

在这里游览,可享受“曲水芦苇荡,鸟息红树林,万顷荷色美,人鸟乐游悠”的意境。

图3-3现有海景园景观

图3-4现有芦苇荡景观

图3-5现有湿地游船景观

3.2.5社会经济环境

湿地具有较高的生态价值,被誉为“地球之肾”。

其生态功能除体现在水资源功能外,还具有抵御自然灾害、保护生物多样性及经济等功能。

南沙拥有国家保护的珍稀濒危物种———红树林,因其生长环境的要求比较特殊。

极易受到外界的干扰,属极敏感资源。

而且,红树林是海岸第一生产力。

它将外界环境的无机物较变为有机物,在新陈代谢过程中,产生大量凋落物,经微生物的分解,形成巨大的食物链,为多种生物提供饵料和繁衍、生息场所,从而维护了系统的生态平衡。

对于南沙湿地生态系统的保护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3.3政策支持

根据《广州市“十三五”规划纲要》第21条,加强环境保护与环境治理。

构建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全面提升森林、河湖、湿地、海洋等自然生态系统稳定性和生态服务功能。

根据《广州市林业和园林“十三五”发展规划》要求,应加快湿地生态系统重建和恢复,全面提升湿地生态系统功能。

第四章建设的实施方案及建设内容

4.1总体构思

4.1.1设计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CJJ83-99)(1989.12)

(2)《城市绿化条例》(1992.6)

(3)《城市绿地设计规范》(GB50420-2007)

(4)《公园设计规范》(CJJ48-1992 )

(5)《园林种植土》(DB440100/T106-2006)

(6)《广东省湿地保护条例》

4.1.2设计目标

湿地红树林生态恢复的总体目标是采用适当的生物、生态及工程技术,逐步恢复退化湿地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最终达到湿地生态系统的自我持续状态。

但对于不同的退化湿地生态系统,其侧重点和要求也会有所不同。

结合各领域对湿地红树林生态系统恢复的研究,总结目标如下:

(1)恢复湿地物种多样性和生物群落多样性,使湿地生态能够长足稳定地发展下去。

(2)恢复湿地水文环境,改善水环境质量。

(3)根据湿地的种类和其退化的程度,恢复湿地的相关功能性,使湿地发挥其应有的效益。

(4)完善南沙湿地红树林群落,保护红树林植物群落。

4.2实施方案

4.2.1项目现状

本次珠江口湿地红树林生态修复项目改造总长约为5千米,主要是位于南沙湿地红树林河道边缘的自然驳岸空间。

现状土堤驳岸坍塌情况普遍存在,影响景观效果。

拟建项目升级改造设计需根据实际情况出发,现对现场立地条件作出分析:

存在主要问题:

由于红树林岸坡为自然土坡,受游船激起的波浪和雨水冲刷,红树林赖以生长的土堤普遍存在崩塌现象。

图4-1现状红树林土堤坍塌严重

4.2.2解决方案分析

适合湿地内河道岸坡支护的方式主要有以下三种:

①打松木桩支护方式。

②自然土坡种植水生植物的纯自然生态的支护方式。

③用工程块体形成挡土墙结构。

方案②在生态保护区是最优的首选的方案,既经济又有利于营造自然生态环境,但由于南沙湿地的河道宽度较窄,为保证游船通航必须保证一定水深,因此经过疏浚后岸坡较陡,无法保留自然坡,一般水深植物也无法较好生长,故不采用。

方案③纯粹是人工硬质做法与生态环境协调性差,在南沙湿地不适宜应用。

方案①介于方案②和方案③之间,采用松木桩能保持与生态环境的有机协调,且通过控制桩顶高程在水面略低,基本不改变生态现状。

因此,南沙湿地计划采用松木桩的支护方式,松木桩相对较贵,但寿命期较长,特别是长期浸泡水土中,使用寿命可达20年左右,工程效果比较显著,施工方便。

且方案②和方案③的实施,施工面大,对湿地现有生态环境破坏较大。

故最终采用方案①打松木桩支护方式。

4.2.3方案设计原则

目前生态恢复的基本思路是根据地带性规律、生态演替及生态位原理选择适宜的先锋植物,构造种群和生态系统,实行土壤、植被与生物同步分级恢复,以逐步使生态系统恢复到一定的功能水平。

湿地生态系统的恢复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对其进行恢复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

结合各领域对湿地生态系统恢复的研究,总结原则如下:

(l)自我修复原则

从系统生态学的角度讲,湿地生态恢复主要是将拟恢复的湿地生态系统按其原有的基础和特性设计成需要最少人工维持的系统,即系统中的植物、动物、微生物、基质、水流都应有助于系统的自我维持自我设计的功能。

(2)可持续发展原则

在湿地生态恢复规划中要从长远的角度来进行规划,将湿地生态恢复规划纳入到城市整体的生态规划中去,使城市与周围区域的生态系统达到完整协调和统一。

(3)生物多样性原则

要实现湿地生态系统的稳定发展,必须建立稳定的生态群落,生物的多样性是稳定生态群落的基本保证,也是受损生态系统。

(4)地域性原则

生态恢复设计应充分考虑基址的水文、植被、土壤等现状,根据不同的环境制定针对基址地域特征的恢复设计方案。

(5)最大效益原则

湿地生态系统的恢复是一项时间长耗资大的工作,这就要求对基址极其周边环境进行充分的调查和研究,制定出最小投入最大生态回报的方案。

(6)最大景观功能原则

城市湿地可划分为景观的一部分,其恢复建设的目的之一就是要提升人们对自然的感受力,因此在湿地生态系统恢复的设计当中要将美学因素,休闲娱乐因素,教育因素等等考虑进去,挖掘湿地景观最大潜力。

(7)生态安全原则

就目前己建成的湿地恢复系统来看,存在着或大或小的生物入侵现象,要保证其生态群落的安全性,就要尽量使用本地物种,避免外来物种的入侵,保障恢复后的生态系统能够稳定持久地发展。

4.2.4方案建设内容与规模

计划先进行河道岸坡支护,计划先完成5千米岸坡支护,两岸合计支护长度为10千米,支护稳定后,挖河底淤泥10000立方米并回填河岸支护顶部护堤,而后在护堤种植秋茄、桐花等红树林,总面积约10000平方米。

4.2.5方案实施方法

(1)总体规划设计

邀请具备相关资质的设计单位对岸坡支护和红树林补种区域进行总体设计,报相关机构进行全方位审查。

(2)工程施工招投标工作

①公开招投标确定施工单位

(3)按行业质量标准施工并组织达标验收工作

4.2.6方案实施后效果

方案实施后效果如下图(图4-2)。

图4-2方案实施意向

4.2.7工程量汇总表

表4-1工程量汇总表

序号

工程项目或内容

单位

数量

备注

1

松木桩(水上钩机压桩施工)

150000.00

桩长4米,尾径6厘米,沿河两岸每米压桩15支

2

补种红树(秋茄、桐花、木榄等)

6845.00

苗高×冠幅:

0.8×0.5米

3

挖土机挖河底淤泥

立方米

10000.00

 

4

河底原土回填河岸

立方米

10000.00

机械回填(场内运输200米),场地整形

 

合计

 

 

 

4.3建设内容

计划先进行河道岸坡支护,支护稳定后,回填支护顶部护堤并在护堤种植秋茄、桐花等红树林。

一是保护既有红树林;二是护堤上补种红树林,增加红树林总面积。

4.3.1岸坡支护

本项目红树林河道岸坡支护方式采用打松木桩支护方式。

南沙湿地一期范围红树林区的水道总长度约20千米,土坡坍塌严重,急于支护的大约5千米。

计划先完成5千米岸坡支护,两岸合计支护长度为10千米(具体见后附图4-3)。

木桩采用4米长,尾径6厘米松木桩,每米用桩15根,总用桩150000根。

图4-3剖面图

图4-4现状土坡坍塌严重

4.3.2河道取泥回填河岸

岸坡支护桩稳定后,挖掘机挖河底淤泥10000立方米并回填护堤,形成支护桩至原有树木间宽度约1米的土堤带(见图4-1)。

4.3.3补种红树林

在回填的土堤按68.45厘米同间距补种秋茄、桐花树和木榄等红树品种(规格:

苗高×冠幅:

0.8×0.5米)。

由于1米宽岸堤全部为回填土,故回填区域红树种植全部为新种。

按总长度10千米计算,新增红树林总面积约10000平方米。

补种红树林按间距68.45厘米设计,共需补种红树6845棵,使用袋苗种植。

1、红树选种的原则

(1)适地适种原则

各地气候条件的差异均能影响人工湿地植物的生长、存活和去污能力,因此,在选择植物时应优先选择本土植物,综合考虑抗逆性强、净化能力强,生物量较大,生长周期长的植物种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