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学考试提纲整理.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277006 上传时间:2023-01-05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6.5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代文学考试提纲整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古代文学考试提纲整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古代文学考试提纲整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古代文学考试提纲整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古代文学考试提纲整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古代文学考试提纲整理.docx

《古代文学考试提纲整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代文学考试提纲整理.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古代文学考试提纲整理.docx

古代文学考试提纲整理

绪论

影响宋代文学发展的几个因素:

①高度繁荣的文化:

崇文抑武的国策;理学思想对文学的影响;文以载道说的盛行;印刷业和教育的发达

②忧患意识与爱国主题的弘扬:

民族矛盾激化的历史背景;忧患意识对文学家的影响;诗文中爱国主题的弘扬

③宋代作家的性格特征和审美情趣:

儒释道三家思想的融合;社会责任感与个性自由的整合;新型的文人生活态度;审美情趣的转变

④城市的繁荣与词的兴盛

第一章宋代初文学

一、宋初的散文和诗歌

1、宋初的散文和复古思潮:

①王禹偁的散文创作→言之有物,清丽疏朗,在宋初文坛上独树一帜。

如《待漏院记》、《黄冈竹楼记》等,都是其名篇。

②柳开和穆修在文学理论上提出的复古主张

2、宋初诗歌“三体”

①白体:

王禹偁

②晚唐体:

“九僧”、林逋

③西昆体:

西昆体因杨亿编辑的《西昆酬唱集》而得名,它是宋初诗坛上声势最盛的一派,代表作家有杨亿、刘筠、钱惟演

第二章柳永与北宋前期词风的演变

1、晏殊的词:

虽多写男女相思爱恋和离愁别恨,但已过滤了花间词的轻佻艳冶,而显得纯净雅致,温润秀洁。

2、欧阳修的词:

在因循中有变革,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扩大了词的抒情功能,沿着李煜词所开辟的方向,进一步用词来抒发自我的人生感受;二是改变了词的审美趣味,朝着通俗化的方向开拓,而与柳永词相呼应。

3、范仲淹的词:

范词独辟蹊径写边塞生活,为词开辟了崭新的审美境界,也开启了宋词贴近生活和现实人生的创作方向;而沉郁苍凉的风格,则成为后来豪放词的滥觞。

4、张先的词:

贴近日常生活,主要写“心中事,眼中泪,意中人”。

张先的词从两个方面改变了词的发展方向:

一是大量用词来赠别酬唱,扩大了词的实用功能;二是率先用题序,将日常生活引入词中,此后苏轼等人的词大量用题序表明创作的缘起、背景,即是直接受张先的启发。

5、王安石的词:

已脱离了晚唐五代以来柔情软调的固定轨道,而主要是抒发自我的性情怀抱,并进一步由表现个体人生的感受开始向对历史和现实社会的反思,使词具有了一定的历史感和现实感。

其表现功能已由应歌娱人转向言志自娱,标志着词风正向诗风靠拢。

6、柳永的词特点

①发展慢词,丰富词调

②变“雅”为“俗”,着意运用通俗化的语言表现世俗化的市民生活情趣:

表现了世俗女性大

③胆而泼辣的爱情意识;表现了被遗弃或失恋的平民女子的痛苦心声;表现了下层妓女的

④不幸和他们从良的愿望;展现了北宋繁华富裕的都市生活和丰富多彩的市井风情

⑤俚俗语言的运用

⑥创造性的运用了铺叙和白描的手法

⑦羁旅行役之感与抒情的自我化

第三章欧阳修及其影响下的诗文创作

1、欧阳修的文学革新主张及其对西昆体的矫正

①文道并重。

欧阳修继承发展了韩柳散文理论,强调“文道合一”、“文以明道”。

但他在强调道的重要性时,同时也看到“文”的重要性。

②欧阳修所谓“道”和韩愈也不尽相同,不仅指儒家道统及其道德伦理观念,而且认为儒家之道是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

总之,欧阳修的文学主张继承并发展了唐代韩柳古文理论传统,反对晚唐五代以及西昆体文风,要求诗文表现充实的社会内容,代表了诗文革新运动的正确方向。

2、欧阳修的散文和对辞赋和骈文的革新

欧阳修在中国散文史上有崇高的地位,不仅因其具有革新的理论,更重要的是有以其大量的创作实践,推动了古文运动的发展。

①内容充实,形式多样。

无论是叙事还是议论,都是有为而作,有感而发。

使散文的实用性质和审美性质得到了充分的显示。

②体裁的完备与功能的加强。

欧阳修的作品体裁多样,各得其宜。

首先他对前代的骈文、律赋进行了改造,创造了文赋,如其《秋声赋》既保留了骈赋、律赋的铺陈排比,又呈现出活泼流动的散体形式。

其次,他对四六文也进行了革新,以散体单行的古文笔入之,为四六体注入了活力。

③纡徐平易的文风。

欧阳修的散文,文气纡徐委婉,形成一种平易自然的文风。

3、欧阳修、梅尧臣、苏舜钦的诗歌

①欧阳修的诗:

欧阳修在改革文风的同时,也对诗风进了革新。

他与梅尧臣的创作正是以扭转西昆体文风为指导思想的。

他的诗歌受韩愈影响较大,主要体现在散文手法和以议论入诗,而且将议论与叙事、抒情融为一体,风格平易流丽。

②梅尧臣的诗:

在北宋的诗文革新运动中,梅尧臣和苏舜钦是辅佐欧阳修进行诗文革新运动的最重要的两个成员,他们的成就主要在诗歌方面。

梅尧臣的诗在艺术风格上以追求平淡为终极目标。

③苏舜钦的诗:

苏舜钦与梅尧臣齐名,称“苏梅”。

但两人风格迥异。

欧、梅、苏的诗歌创作在艺术上还不够成熟,然而他们为革新宋初诗风作出了很大贡献,为宋诗的继续发展开辟了道路。

4、王安石等人的散文

①王安石的散文大多是直接为其政治服务的。

作品论点鲜明,逻辑严密,风格简洁峻切。

②曾巩的散文议论委曲周详,文字简练平正,结构严谨而舒缓。

5、王安石的诗歌:

王安石的诗以56岁退居江宁为界可分为前后两期。

①早期诗歌:

多是注重反映社会现实的政治诗,如《兼并》、《省兵》、《河北民》等。

除政治诗外,还有咏史诗、酬答赠别之类的作品,其《明妃曲二首》是咏史诗中的代表作。

他的抒情诗语淡情深,咏史诗出奇出新。

②后期诗歌:

王安石后期因退出政治舞台,心情渐趋平淡,流连山水、参禅学佛,诗风也随之趋于含蓄深婉。

主要是抒情写景的小诗,多七言绝句,被称之为“半山体”。

这些诗注意了艺术的锤炼,描写细致,修辞巧妙,韵味深永。

如果说王安石早期的诗风显示了直接刻露的宋诗特征,那么其晚期诗则以丰神远韵的风格体现出向唐诗的复归。

第四章苏轼(进入北宋中期文学)

1、苏轼的思想

儒释道三家,兼收并蓄,各有取舍

①以儒家积极入世的思想从政

②以释、道二家超然物外、与世无争的思想处置人生忧患→任何逆境中都能随遇而安,不悲观,不颓唐,永远保持一种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2、苏轼的文艺观:

①文道并重②求新求变③随物赋形④辞达而已

3、苏轼的古文和辞赋、四六

①苏轼的散文创作:

议论文:

史论和政论:

见解新颖深刻,富有启发性

杂说、书札、序跋:

形式活泼,议论生动,夹叙夹议,兼有抒情

叙事记游之文:

叙事、抒情、说理三种功能完美结合

笔记小品“以“辞达”为准则,当行则行,当止则止,很少有芜词累句

②苏轼的辞赋和骈文“

辞赋:

继承欧阳修的传统,融入了古文的疏宕萧散之气,融入了对宇宙或者生命的思考,同时也吸收了诗歌的抒情意味。

代表作:

《赤壁赋》、《后赤壁赋》

骈文:

体现了行云流水的风格

③苏轼的诗歌

对社会的干预和对人生的思考:

《荔支叹》

对艺术技巧的娴熟运用和超越:

《和子由渑池怀旧》

刚柔相济的艺术风格:

苏轼主张诗歌风格要兼收并蓄。

他在创作中十分注意使阳刚之美与阴柔之美互相渗透,互相调节,从而呈现出“清雄”的风格。

苏轼是宋诗最高成就的代表。

④苏轼的词:

指出向上一路,新天下耳目

诗词一体的词学观:

突破词为“艳科”的藩篱,提高词的文学地位

对词境的开拓:

开创词中豪放一派

以诗为词的手法:

以诗为词:

将诗的表现手法移植到词中(用题序、用典故)

⑤苏轼的意义

进退自如,宠辱不惊的人生态度成为后代文人景仰的范式

苏轼的审美态度为后人提供了富有启迪意义的审美范式

⑥苏轼的影响

诗:

影响有宋一代的诗歌,对明代的公安派诗人和清初的宋诗派诗人也有重要的启迪。

词:

词体解放精神直接为南宋辛派词人所继承,形成了与婉约词平分秋色的豪放词派,其影响一直波及到清代陈维崧等人。

散文:

散文,尤其是小品文,是明代标举独抒性灵的公安派散文的艺术渊源。

苏轼还以和蔼可亲、幽默机智的形象留存在后代普通人民的心目中。

第五章江西诗派与两宋之际的诗歌宋代文学

1、黄庭坚

(一)、黄庭坚的诗歌创作

1.浓郁的人文意象

2.生新廉悍的艺术风貌

3.“山谷体”:

最典型地体现了宋诗的艺术特征

4.晚年诗返朴归真

(二)、“山谷体”的内涵:

1.章法上回旋曲折,决不平铺直叙。

2.修辞上善于出奇制胜,重视炼字造句,务去陈言,力撰硬语。

3.声律上一是句中音节打破常规,二是诗中多用拗句,以避免平仄和谐以致圆熟的声调。

黄诗以鲜明的风格特征而自成一体,被称为“黄庭坚体”或“山谷体”,最典型地体现了宋诗的艺术特征。

2、陈师道

陈师道的诗歌创作

1.师从苏轼,诗学山谷体,与黄庭坚并称“黄陈”

2.诗歌的题材狭窄,多为自己寒士生活的写照

3.主张“宁拙毋巧,宁朴毋华”,诗歌表现出一种“朴拙”的风格

三、江西诗派的形成与演变

1.何为江西诗派?

在黄庭坚的影响下,北宋后期逐渐形成了江西诗派。

因黄庭坚是江西人,故此一诗派名为“江西诗派”。

最早提出此一名称的是吕本中,他在《江西诗社宗派图》中把黄庭坚作为诗派的开山祖。

宋末元初的方回,又提出江西诗派“一祖三宗”的说法,“一祖”指杜甫,“三宗”指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

2.江西诗派形成的要素

(1).黄庭坚的诗论及其影响

(2).杜甫典范地位的确立

(3).“点铁成金”:

窘境中策略的提出和应用

3.江西诗派的演变

靖康之变后,“江西诗派”出现了新的演变:

(1)汲取杜甫诗歌的爱国精神,写出充满悲壮情怀的爱国诗篇。

(2)吕本中提出了“活法”说,主张摆脱既有的法则而自有所得。

以上两方面是江西诗派发展到后期新的变化。

第6章周邦彦和北宋中后期词坛

一、黄庭坚和晁补之

(一)、黄庭坚词的开拓:

1.抒情的自我化,即表现自我刚直倔强的个性和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2.使词的题材进一步贴近自我的日常生活

3.黄词创作主要是沿着苏轼开拓的方向,朝两个方向发展

(二)、晁补之词:

最突出的主题是吟咏隐逸,自抒被迫退隐后的心境,为后来隐逸词的创作提供了范例。

二、晏几道

晏几道词的特点

1.生死不渝的苦恋与身世之感的渗入

2.如梦如幻的境界和语淡情深的风格

3.艳而不俗的异样风采

三、秦观(秦观词:

伤心人的伤心词)

秦观词的特点:

1.情韵兼胜2.采小令之法入慢词,将身世之感打入艳情

四、贺铸

贺铸词的特点:

1.英雄豪气与儿女柔情并存2.深婉密丽的语言风格

5、周邦彦

周邦彦的词:

1.漂零不偶的主题和低沉感伤的格调

(1)漂零不偶、羁旅行役之愁是其词作的重要主题

(2)、咏物词也是周词的主要主题)

2.词作艺术的规范化

(1)、章法结构上,长于铺叙,变直叙为曲叙,时空结构上体现为跳跃性的回环往复式结构,时空场景交错叠映,章法严密而结构繁复多变

(2)、句法和练字上,能自铸伟词,更善于融化前人诗句入词;

(3)、音律上,能自度曲。

第七讲 南渡前后词风的演变和李清照词的创作

1、李清照简介

李清照,自号易安居士,济南人,我国第一流的女作家。

她诗词文成就皆高,有《漱玉词》。

2、李清照的词

1.李清照词以靖康南渡为界,分为前后两期。

2.前期生活颇舒心适宜,多写自己的闺阁生活。

委婉细腻、清新明朗,如《如梦令》《醉花阴》《一剪梅》等。

3.后期家破人亡,受尽劫难。

人生命运的剧变,引起心境和词境的变化。

由以前轻盈妙丽的望夫词变成了沉重哀伤的生死恋歌,词境由明亮轻快变成了灰冷凝重。

这类词寄寓家国之痛和故土之思,风格凄凉压抑,如《声声慢》《永遇乐》等。

三、“别是一家”的词论

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其意指词是与诗不同的一种独立的抒情文体,明确提出了诗词分野问题。

她反对以诗为词、以文为词,要求词“分五音,又分五声,又分六律,又分清浊轻重”,以便协律可歌。

主张词要有典雅、协音律、铺叙、有情致,反对“词语尘下”。

四、易安体

1.情感表达上,善于选取自己日常生活中的起居环境、行动、细节来展现自我的内心世界。

2.语言表达上,第一,无论是口语,还是书面语,一经她提炼熔铸,就别开生面,精妙清亮,风韵天然;第二,善于用最平常最简练的生活化的语言精确地表现复杂微妙的心理和多变的情感流程。

第8章陆游等中兴四大诗人

1、陆游的生活和创作

(一)、陆游生活经历的三个时期

1.45岁前,任镇江通判等职,后因赞助张浚北伐而罢职家居

2.46岁入蜀从军至65岁被动罢官

3.66岁后在山阴农村闲居20年

(2)、陆游的创作道路

第一阶段诗歌主要学江西诗派,在艺术上多因袭前人,注重文字技巧

第二阶段为陆诗趋于成熟的关键时期。

军旅生活开拓了他的心胸和眼界,对他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此一时期的诗内容广博、情感热烈、风格宏肆,具有了自己独特的面貌

第三阶段,他基本上闲居农村,生活宁静而简朴,诗风渐趋平淡,但爱国热情依然未减

二、陆游诗歌的特点与成就

(一)、陆游诗歌的题材

1.抗敌复国主题:

数量最多,质量最高

2.表现隐逸情趣

3.爱情诗:

主要写他与前妻唐婉情事,数量不多,但极有价值

(二)、陆游诗歌的特点

1.诗风雄浑豪健,气势奔放,境界壮阔。

兼李白豪放飘逸与杜甫沉郁顿挫为一炉,而又平易晓畅,章法整饬谨严

2.善于凭借幻境、梦境来表达在现实生活中无法实现的壮志豪情

3.陆游最擅长的诗体是七言诗。

其中七律对仗工整而不落纤巧,新奇而不至雕琢;七绝笔致流转,情韵深长

三、杨万里和范成大

(一)、杨万里和“诚斋体”

1.杨万里的诗歌自成一家,被称之为“诚斋体”。

诚斋体的艺术特征是活泼自然,饶有谐趣。

2.形成诚斋体的要素之一是诗人把自己的主观情感最大程度的投射到客观事物上。

3.要素之二是杨万里作诗想象奇特,但不用奇奥生僻的字句或夭矫奇崛的结构,却用浅近明白的语言和流畅直致的章法,近于口语。

(二)、范成大及其田园诗

范成大诗最有价值的是使金诗和田园诗

1.使金诗记载在沦陷区的亲自见闻,描写了山河破碎的景象,中原人民遭受蹂躏、盼望光复的情形以及凭吊古代爱国志士的遗迹以表示自己誓死报国的决心

2.田园诗把反映隐逸情趣和农事生活两个传统合为一体,全面、真切的描写了农村生活的各种细节,使田园诗成为名副其实的反映农村生活之诗。

第9章辛弃疾和辛派词人

一、辛弃疾的创作道路

1.英雄的才情将略与“归正人”的苦闷怨愤。

2.“刚拙自信”的气质个性和“三仕三已”的人生经历。

3.抒写人生行藏的创作主张和追求雄豪壮大的审美理想。

二、辛弃疾对词境的开拓

1.英雄形象的自我展示

2.苦闷忧患与对社会的理性批判

3.乡村中风景人物的剪影

三、辛词的艺术成就

1.意象的转换(战争和军事活动的意象)

2.以文为词和用经用史

(1).“以文为词”:

将古文词赋中常用的章法和议论、对话等手法移植于词。

以文为词,既是方法的革新,也是语言的变革。

(2).稼轩独创性地用经史子等散文中的语汇入词,信手拈来,如从己出,不仅赋予古代语言以新的生命力,而且空前的扩大丰富了词的语汇。

3.多样的风格

第10章 姜夔、吴文英及宋末词坛

1、姜夔(耿介清高的江湖隐士;继苏轼之后的又一艺术全才。

姜夔词的特点

(1).咏物词往往别有寄托

(2).阴冷的意象群和幽冷悲凉的词境

(3).别出心裁的艺术思维和表现手法

(4).长于自度曲

(5).词作往往配有精心结撰的小序

总结:

创造出一种清刚雅醇的审美风格

第十二章南宋后期和辽金的诗歌

1.“永嘉四灵”名称的由来及其诗歌创作

“四灵诗派”,是指徐照(字灵晖),徐玑(字灵渊)、翁卷(字灵舒)、赵师秀(号灵秀)四个诗人。

因为他们的字或号中都有一“灵”字,故称“四灵诗派”。

又因为他们都是永嘉(今浙江温州)人,所以又称“永嘉四灵”。

四灵诗人反对江西诗派“资书以为诗”的生硬晦涩的诗风,他们推崇晚唐的贾岛、姚合讲究字句声律的作诗方法和野逸清瘦的诗风。

内容狭窄,以描写身边眼前的山林景物来表示自己的清高脱俗。

2.“江湖诗派”名称的由来及其诗歌创作

“江湖诗派”得名于《江湖集》。

南宋后期杭州书商陈起刻印当时一百零九位诗人的作品,合称《江湖集》,后人就称这些诗人为江湖诗人或江湖派。

江湖诗人是在宋理宗嘉定年间因受四灵诗的影响而使诗风趋于一致的。

所以江湖诗派是在四灵的影响下出现的一个诗派。

四灵与江湖派二者间有很明显的渊源关系。

其中戴复古、刘克庄的创作较为出色,江湖诗派的成就也主要体现在他们身上。

3.宋末诗歌(随便看看)

宋末诗人的两个群体:

英雄与遗民

•文天祥的《指南录》诗集

•谢翱和汪元量等诗人

4.辽代诗歌(随便看看)

•契丹族的代表诗人:

耶律倍、萧观音、萧瑟瑟等

•由契丹文译成汉文的长诗《醉义歌》

5.元好问与金代诗歌(随便看看)

①元好问的记乱诗

他的纪乱诗特点之一,是他对国家灭亡、人民遭难的现实不是一味的哀叹悲泣,而是把悲壮慷慨的感情表现于苍茫雄阔的意境之中。

特点之二是具有深刻的历史洞察力。

②元好问的成就

元好问全面的继承了中国古典诗歌的优秀传统,熟练的掌握了各种诗体的艺术形式,尤以七律的成就最为突出。

同时,元好问还是金代最杰出的词人。

在文学批评史上也占有重要的地位,其《论诗绝句三十首》相当全面的评价了自汉魏下迄宋季这一千余年间的重要诗人及诗派,表现出重视自然天成的意境和雄放庄伟的风格的诗学主张。

元代文学

绪论

1.元代社会概况

⏹在经济上,农业和手工业不断发展,城市商业经济日益繁荣。

⏹在政治上,始终奉行民族压迫政策,且吏治腐败,阶级压迫深重。

⏹在思想文化方面,呈现出活跃松动的态势。

2.元曲

⏹有元一代的文学代表。

包括杂剧和散曲两部分。

⏹杂剧是在宋杂剧、金院本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兴的戏剧文学;散曲是金元时期我国北方兴起的一种合乐歌唱的诗歌新体式,包括小令和套数。

3.元杂剧

①元杂剧的发展概况和形式特点(随便看看)P194

⏹南北方戏剧圈:

北方戏剧圈以大都为中心,包括长江以北的大部分地区。

杰出作家有关汉卿、王实甫、白朴、马致远、纪君祥等。

剧作较多以水浒故事、公案故事、历史传说为题材,艺术风格绚丽多彩,常给人以激昂、明快的感受。

南方戏剧圈以杭州为中心,包括温州、扬州、建康、平江、松江乃至江西、福建等东南地区。

既流行南戏,又演出北方传来的杂剧。

②元杂剧的体制特点P193

⏹一般由四折组成一个剧本,有的再加一个“楔子”;每折相当于今天的一幕。

⏹演剧角色可分末、旦、净三类。

末分正末、副末、外末、小末等;旦分正旦、副旦、贴旦、小旦等。

⏹在音乐上,一折只采用一个宫调下的一套曲词演唱,不相重复,而且一韵到底。

⏹全剧只能由正末或正旦一人主唱。

正末主唱的称“末本”,正旦主唱的称“旦本”。

③元杂剧的剧本构成

⏹唱按一定的宫调和曲牌写成的,是剧本的主要成分,剧作家要精通音乐和声腔。

⏹白唱词中穿插的说白。

有自白、带白、背白等。

⏹科各种动作的舞台说明词

第二章关汉卿

1.关汉卿杂剧的思想内容

根据题材内容,大致可分为三类:

⏹以《窦娥冤》、《鲁斋郎》和《蝴蝶梦》为代表的公案剧,多侧面地反映了元代最基本的社会矛盾。

⏹以《望江亭》、《救风尘》为代表的歌颂下层女子机智勇敢与恶势力斗争的故事的作品。

⏹以《单刀会》为代表的历史剧,刻画历史人物。

2.关汉卿杂剧的艺术成就

⏹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

(元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弱者的胜利)

⏹善于塑造各种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

通过强烈的戏剧冲突来揭示人物的性格特征;运用行动描写、心理刻画和角色语言创造等方法

⏹善于组织、设置紧张尖锐而又富于变化、引人入胜的戏剧冲突。

⏹戏剧语言本色当行。

3.《窦娥冤》第三折:

全剧的高潮

⏹成功地塑造了窦娥这一下层劳动妇女的典型形象。

写出窦娥作为封建社会陶冶出来的被压迫妇女,随着对黑暗现实的逐渐认识,性格由逆来顺受发展到反抗斗争。

⏹成功地创造了使人生悲的审美情境。

能够自觉地通过美的被毁灭,达到强烈的悲剧效果,给人以特殊的审美感受。

⏹成功地表现了光照人间的理想。

不仅写出感人肺腑的悲,也写出光彩照人的理想。

第三章王实甫的《西厢记》

1.“西厢”故事的演变

唐·元稹《莺莺传》→北宋赵德麟的《商调·蝶恋花》,秦观的《淮海词》,毛滂的《东堂词》都曾歌咏崔、张恋爱故事→南宋罗烨《醉翁谈录》记载,当时的“说话”已有《莺莺传》名目;周密《武林旧事》所载“官本杂剧段数”中又有“莺莺六幺”→金代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诸宫调是以一人且说且唱,以唱为主的表演形式。

因唱的部分用多种宫调的曲子联套演唱,故名。

)→王实甫《西厢记》

2、《西厢记》的戏剧冲突 戏剧冲突  

按两条线索发展:

 

第一,以老夫人为一方,和以莺莺、张生、红娘为一方的矛盾,也就是封建势力和礼教叛逆者的冲突。

这一冲突,贯穿全剧。

 

第二,崔莺莺、张生和红娘的性格冲突。

这两条冲突互相制约、交错展开,形成《西厢记》特有的戏剧性。

3.试叙《西厢记》的人物塑造艺术 

王实甫的《西厢记》善于塑造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是其获得艺术上成功的重要因素,这主要体现在对张生、莺莺和红娘的性格刻画上。

 

①张生:

随是一介,但却能不顾门第的悬殊,十分勇敢地追求相国小姐,一见到意中美人就把功名抛置脑后,执迷不悟,把一场自由恋爱搞得轰轰烈烈。

 

②崔莺莺,是个性格复杂的人物。

出身名门,可她风情和作派却不象淑女。

一方面对于男女自由恋爱有一种本能的渴望,希望有人爱自己,自己也去爱别人,她对张生的爱是很主动、大胆的,敢于突破禁区。

另一方面,作为名门的小姐,她又得时时顾及自己的身份,有时显得心口不一、优柔寡断,需要红娘从旁助一臂之力。

 

③红娘,是剧中最光彩的人物。

虽出身低贱,却显得比女主人更有主见,而且机智、泼辣。

富有正义感,为张、崔的自由恋爱穿针引线。

在两人的婚事遭到老夫人反对时,她挺身而出,指责老夫人背义忘恩,又巧妙地将老夫人制服。

她的名字成了那种不计个人得失而乐于成全他人的助人者的象征。

 

4.《西厢记》的艺术成就

①体制和形式上的突破和创新:

五本二十折,多角色司唱。

②将复杂的矛盾冲突有机地组合为一个艺术整体。

(双线复合结构)

③成功地塑造了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

(通过人物的语言和行动描写,心理描写,烘托渲染)

④语言锤炼和运用方面也有突出成就。

(文采与本色相生,优美典雅而又生动活泼)

5.《长亭送别》的艺术特色:

①心理描写细腻,抒情意味浓郁:

以人物的情态和语言来揭示人物心理;以景寓情

②戏剧语言优美:

熔铸古典诗词的丽词雅句,吸收和提炼通俗流畅的民间口语,形成一种含蓄凝炼、典雅优美而又生动活泼的独特语言风格

第四章白朴和马致远

1.白朴及其《梧桐雨》

一部描写杨玉环、李隆基爱情生活和政治遭遇的历史剧。

主要抒发一种人生变幻、盛衰难料的沧桑之感。

2.马致远及其《汉宫秋》(“曲状元”   “万花丛里马神仙” )

①以历史上的昭君出塞故事为题材

②汉元帝:

无力主宰自身命运的悲剧

③王昭君:

乱臣贼子横行天下时代的牺牲品

④通过戏剧冲突,抒发自己无法主宰命运,只能任由播弄的悲哀。

④抒情感人,曲文优美。

3.白朴《墙头马上》

具有浓厚喜剧色彩的爱情戏。

 李千金的人物形象:

封建淑女与市井女子的结合。

 

①李千金思想观念上的贵族妇女的成分:

第一、在择婿标准和对婚姻理想的期待方面,李千金的思想是贵族式的。

第二、还表现在她比较注重名节。

  

②李千金行为方式上的市民女子的特点:

在追求爱情的方式上更泼辣,大胆,这一点又与市井女子接近。

第五章北方戏剧圈的杂剧创作

1、纪君祥与《赵氏孤儿》

(1)历史剧,主要依据《史记》敷演而成。

(2)屠岸贾,邪恶的化身;程婴、公孙杵臼,正义力量的代表。

(3)最后以锄奸报仇结局,表达了中国人民“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传统观念,完成了复仇的主题

意义:

呼唤正义,讴歌为正义而献身的自我牺牲精神,并坚信正义必将战胜邪恶。

艺术:

A、具有浓郁的悲剧色彩。

B、在尖锐的矛盾冲突中凸现人物性格。

我国最早流传到国外的古典戏剧著作之一。

2、杂剧南移与衰落的原因

大德以后社会安定,科举恢复,一部分文人产生仕进幻想,剧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