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白银市.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276510 上传时间:2023-01-05 格式:DOCX 页数:122 大小:409.3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甘肃省白银市.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2页
甘肃省白银市.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2页
甘肃省白银市.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2页
甘肃省白银市.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2页
甘肃省白银市.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甘肃省白银市.docx

《甘肃省白银市.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甘肃省白银市.docx(1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甘肃省白银市.docx

甘肃省白银市

 

甘肃省白银市

节水型社会建设规划

 

甘肃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

二〇一三年六月

 

甘肃省白银市节水型社会建设规划

 

项目组织:

白银市人民政府

主持单位:

白银市水务局

承担单位:

甘肃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

报告审定:

卜发生

项目负责:

冯彦明

项目主持:

雷中仁赵连煦

报告编写:

冯康存张晓芳雒翠云赵旭芹

滕汉奎刘世华曾发琛程锦娜

参编人员:

王福霞李新

 

前言

白银市深居内陆,气候干旱,降水稀少,人均自产水资源占有量136m3,为全省和全国人均占有量的12.3%和6.2%,亩均占有量51m3,为全省和全国亩均占有量的12.4%和2.9%,属资源性缺水区域。

全市境内水利工程以高扬程提水为特点,各行业用水多数从黄河直接取水,远离黄河干流和提灌工程区域,生活生产用水十分困难。

随着白银市资源转型和“兰白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实施,白银市社会经济将快速发展,区域生产生活用水随之增加,全市水资源供需矛盾将进一步加剧,甚至影响重大项目的建设和发展,面对这一形势,白银市委市政府提出白银市节水型社会建设。

通过实施节水型社会建设,提高全市人民节约水、保护水的意识,推动全社会各行业节约用水,以实现全市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经济社会健康、持续、快速发展,保障全社会发展用水。

为进一步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根据水利部《关于印发节水型社会建设规划编制导则的通知》和《关于印发节水型社会建设“十二五”规划工作方案和技术大纲的通知》精神,在广泛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结合白银市实际,编制完成了《甘肃省白银市节水型社会建设规划》(以下简称《规划》)。

《规划》对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水资源开发利用和节水潜力进行了分析预测,提出了白银市节水型社会建设的总体思路、主要目标,确定了节水型社会建设的重点和对策措施,构建了“三条红线”框架体系,规划了一批节水型社会建设重点领域节水工程、制度建设以及水资源重大课题研究项目,提出了实施步骤和保障措施。

在《规划》编制过程中,力求与《白银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白银市水利发展“十二五”规划》以及其它专项规划相衔接,与《节水型社会建设规划编制导则》的总体要求相符合,以增强其全局性、前瞻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规划》将是“十二五”期间白银市节水型社会建设的指导性文件。

第一章基本情况1

1.1自然地理情况1

1.2经济社会概况4

1.3水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现状7

1.4近年来节水工作进展情况11

1.5存在的主要问题与面临的形势12

1.6建设节水型社会的必要性16

第二章目标和主要任务18

2.1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18

2.2规划范围及水平年19

2.3规划依据19

2.4建设目标21

2.5主要任务24

第三章节水潜力分析26

3.1现状节水水平与节水潜力分析26

3.2规划节水措施29

3.3节水潜力31

第四章水资源供需分析与水资源配置37

4.1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37

4.2水资源配置43

4.3“十三五”供需展望46

第五章重点区域与重点领域48

5.1重点区域48

5.2重点领域48

第六章制度建设57

6.1建立用水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制度57

6.2建立用水效率控制制度57

6.3建立水功能区纳污能力控制制度58

6.4建立和完善水资源管理责任考核制度58

6.5建立水市场,制定水权交易制度59

6.6制定白银市节约用水管理办法59

6.7制定白银市水价管理办法59

6.8制定白银市废污水排放管理办法59

6.9建立公众参与体系60

6.10建立节水激励机制60

第七章重点节水工程项目及投资估算61

7.1农业节水工程61

7.2工业节水工程67

7.3生活节水工程69

7.4非常规水资源利用工程69

7.5水源保护重点工程69

7.6能力建设69

7.7投资估算76

第八章总体及分期实施方案78

8.1总体实施方案78

8.2实施计划78

8.3任务分工安排82

第九章保障措施85

9.1体制保障85

9.2制度保障86

9.3机制保障86

9.4资金保障88

9.5科技保障88

9.6组织验收89

第十章实施效果及环境影响评价90

10.1节水效果90

10.2经济效益91

10.2经济效益91

10.3社会效益92

10.4生态效益分析93

10.5环境影响评价93

第一章基本情况

1.1自然地理情况

1.1.1地理位置

白银市位于甘肃省中部,位于北纬35°25′-37°38′,东经103°33′-105°32′之间,南北长248.25km,东西宽174.75km,国土面积2.12万km2。

东与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卫、固原二市接壤,东南依平凉市,南邻定西市,西与兰州、武威二市交界,北靠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

白银市是全国唯一以贵金属命名的城市,1956年设市时定名为白银市,又誉为“铜城”。

现辖白银、平川两区和靖远、景泰、会宁三县,全市共有21个镇、47个乡、1个民族乡、9个街道办事处。

市政府驻地白银区。

全市总人口170.88万人。

白银市行政区划示意图见图1-1。

图1-1白银市行政区划图

1.1.2地形地貌

白银市属腾格里沙漠和祁连山余脉与黄土高原的过渡地带。

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海拔在1275-3321m之间。

北部为沙漠平川和山间盆地,地势平坦,最北部呈流动沙丘。

中部为祁连山余脉山地,山峦起伏,丘陵连绵,部分川、塬、盆地镶嵌其间,主脉昌林山,寿鹿山、哈思山、崛吴山斜贯全境,一般海拔在2800m以上,山上分布有少量的天然森林、灌木和草甸草场。

南部为陇中黄土高原,川、塬、梁、峁交错,沟壑纵横,植被稀少,水土流失严重。

1.1.3气象特征

白银市地处欧亚大陆的中心腹地,身居内陆,远离海洋,属温带干旱、半干旱大陆性气候。

冬春干冷风沙大,夏秋少雨日照强。

多年平均气温8.6ºC,极端最高气温39.5℃,极端最低气温-26.5℃。

年平均降水量186~386mm,四季分布不均,主要集中在6-9月,占年降水量的71.4%,年蒸发量1600~2147mm,为降水量的近十倍,因此多有旱象出现。

年日照时数2478~2728h,平均相对湿度47~62%,最大冻土深度120cm,年平均风速1.9m/s,最大风速25m/s,风向多北风,冬春二季有寒流和沙暴的侵袭。

1.1.4河流水系

白银市按流域分属黄河流域和内陆河流域,内陆河流域所占面积很小,位于昌林山以北,包括景泰北部红水乡的部分行政村,流域面积176km2,其余均属黄河流域。

黄河横贯白银市境内两县两区258km,其支流祖厉河,纵贯会宁县,经靖远县汇入黄河,水中含有大量矿物质,不能灌溉和饮用,又称“苦水河”。

除祖厉河常年有水外,其余支沟均为季节性洪水沟道。

(1)黄河干流

黄河干流自白银水川乡西峡口入境,至黑山峡观音崖出境。

黄河多年平均入境水量为293亿m3,多年平均入境流量929m3/s;黄河多年平均出境水量288亿m3,多年平均出境流量913m3/s,最大径流量529亿m3,最小径流量223亿m3,最小瞬时流量67.9m3/s。

黄河洪水量大,持续时间最长的特大洪水发生在1981年9月,从9月1日到10月18日整个过程长达48天,流经白银境内的洪水总量为147.25亿m3,平均流量5000m3/s,最大洪水流量5740m3/s。

在白银境内除祖厉河外,注入黄河干流的支流还有白银区的东大沟、西大沟、关家沟、姜家川沟、苦水沟、火烧沟、大盐沟,靖远县的杨梢砂河、石门砂河、永和砂河、马尾砂河、旱沟砂河、平川区的水泉砂河、玉碗泉砂河、牙沟水砂河、石碑子沟,景泰县的脑泉沟、胡麻水沟、冬青沟等。

在上述支流中,东大沟、西大沟有白银城区工业生活废污水常流,年排泄量约2000万m3,关家沟、苦水沟一段有地下水渗出,年径流量57万m3,响水沟和脑泉沟的下段均有大量地下水溢出,响水沟年径流量1219万m3,脑泉沟年径流量105万m3,其余小支流均为洪水砂河或在下段有少量地下水溢出。

(2)祖厉河

祖厉河是白银境内黄河最大的一级支流,发源于会宁县太平店的大山顶和通渭县的华家岭北麓,纵贯会宁县南北,流经靖远县的大芦、城关两乡镇,于靖远县城西三公里处汇入黄河。

支流全长198km,总集水面积10653km2,其中白银市境内面积6129.5km2,境外4523.5km2。

该河多年平均径流量1.12亿m3,多年平均流量3.56m3/s,祖厉河在白银境内的主要支流有祖河、厉河、西巩河、甘沟小河、土木岘河、关川河等。

1.1.5土壤植被

白银市土壤可分为十三个土类,25个亚类,47个土属,52个土种。

面积最大的是灰钙土,占总土地面积的57.62%,分布在全市广阔的黄土梁峁、低山丘陵及河谷阶地和冲积平原上,海拔在1500-2200m。

土壤肥力较低,碱性较大,ph值在8.1-8.9之间,黑垆土是白银市南部地区主要的旱作农业土壤,土壤肥力较高,其面积占总面积的4.81%;灌溉土地分布在全市农业生产的精华地区,耕作历史悠久,土壤肥力高,生产性能好;石质土、盐土由于岩石裸露,石砺含量高,可溶性盐分含量大,难于利用;黑钙土、灰褐土、亚高山草甸土所处海拔较高,气候冷凉湿润,土壤肥沃,是天然人工林区和优良的草原牧场。

受水热条件的影响,白银市植被极差。

中北部呈荒漠植被景观,南部由于降水量较大,植物生长较好,覆盖度也较大。

全市大体可分为荒漠、荒漠化草原、干旱草原及草甸草原四个植被类型。

荒漠主要分布在黄河沿岸以西的风沙石质土地区和低洼地带,气候干旱,风沙危害严重,植被生长缓慢,主要生长旱生和超旱生的白刺、红柳、沙蒿等。

荒漠化草原主要分布在靖远县乌兰和平川区宝鸡以南海拔1700-2300m的地区,气候干旱温和,植被稀疏,主要以短花针茅、锦鸡儿和蒿类,覆盖度10-30%。

干旱草原主要分布在会宁县甘沟以南和海拔2000-2600m的山地垂直带,年降水350mm左右,植被生长较好,以禾本科的短花针茅、大针茅为主,覆盖度30-50%。

草甸草原主要分布在景泰县寿鹿山海拔2600-3300m的垂直带和会宁县华家岭顶部,气候冷凉半湿润,植被种类多,生长较好,主要以矮蒿草、早熟禾、赖草为主,草质优良,覆盖度80%以上。

1.2经济社会概况

1.2.1人口情况

截止2010年底,全市常住总人口170.88万人,其中城镇人口67.46万人,农村人口103.42万人,城市化率39.5%。

按各县区划分,白银区总人口29.44万人,城镇人口23.11万人,城镇化率78.5%;平川区总人口19.24万人,城镇人口14.16万人,城镇化率73.6%;靖远县总人口45.49万人,城镇人口11.15万人,城镇化率24.5%;会宁县总人口54.13人,城镇人口11.37万人,城镇化率21.0%;景泰县总人口22.58万人,城镇人口7.68万人,城镇化率34.0%。

白银市有汉、回、满、壮、蒙古等23个民族,按民族情况统计,其中:

汉族人口168.34万人,占总人口的98.52%,各少数民族2.54万人,占总人口的1.48%。

根据2000-2010年常住人口变化情况分析,全市总人口年均增长率2.2‰,其中白银区、平川区人口年均增长率在6‰左右,靖远、会宁、景泰三县人口年均增长率在1.2‰左右。

城镇化率由2000年的26.6%提高到2010年的39.5%,年均提高1.3个百分点。

2010年白银市人口统计情况见表1-1。

表1-1白银市人口统计表

行政分区

总人口

(万人)

城镇人口

(万人)

农村人口

(万人)

城镇

化率

白银区

29.44

23.11

6.33

78.5%

平川区

19.24

14.16

5.08

73.6%

靖远县

45.49

11.15

34.34

24.5%

会宁县

54.13

11.37

42.76

21.0%

景泰县

22.58

7.68

14.90

34.0%

全市

170.88

67.46

103.42

39.5%

1.2.2社会经济

白银市是新中国成立后新建的工业城市,其发展总体受到国家工业布局及资源状况的影响。

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开始建设发展至今,经历了稳步发展、增长乏力、转型调整几个阶段,目前全市正处于产业转型阶段,并在以“兰白一体化”为发展目标,积极走可持续科学发展道路。

目前,全市上下抢抓机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积极开拓,奋力拼搏,使国民经济实现了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2010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11.51亿元,其中:

第一产业37.43亿元,第二产业174.09亿元,第三产业99.99亿元,三次产业比例为12:

56:

32,人均生产总值18230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213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386元。

根据2000-2010年地区生产总值变化情况分析,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12.0%,2005-2010年年均增长率均在13%左右。

2010年白银市地区生产总值及国民收入统计情况见表1-2。

表1-22010年白银市地区生产总值及国民收入统计表

行政

分区

地区生产总值(亿元)

人均地区

生产总值

(元)

城镇人均

可支配收入

(元)

农民人均

纯收入

(元)

合计

一产

二产

三产

工业

建筑业

白银区

148.12

3.74

80.65

11.09

52.63

50313

14711

5637

平川区

56.46

1.82

42.78

3.17

8.69

29345

13165

3630

靖远县

40.4

14.32

6.62

4.76

14.71

8881

9349

3658

会宁县

33.12

10.63

5.47

4.5

12.52

6119

8251

2655

景泰县

33.41

6.92

11.71

3.34

11.44

14796

9125

3938

全市

311.51

37.43

147.23

26.86

99.99

18230

14213

3386

1.2.3农业经济

白银市农业以粮食种植为主,主要作物为小麦、玉米等。

鉴于白银市地处干旱半干旱区,降水量稀少,干旱成为制约白银市农业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

多年来,在国家扶持下初步形成了以高扬程电力引黄灌溉为主,机灌、库灌、自流灌为辅的农业水利网络,提灌工程主要有景泰川电力提灌一、二期工程,靖远兴堡子川电力提灌工程、靖会电力提灌工程以及靖远县刘川、白银区工农渠等高扬程电力引黄灌溉工程等。

白银市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的目标,农业取得了辉煌成就,已形成一个以黄河为轴线,高扬程灌区为主体,旱作农业为特点的现代化绿色农业园区。

其中,北部高扬程灌区已成为灌区农业优势开发的重要基地;中部沿黄灌区已成为“双高一优”农业开发的绿色走廊;最北部荒漠沙丘是沙产业开发的重要地区;南部川塬峁梁已成为特优农业开发的良好区域。

同时,在区域内已形成了以节能日光温室为主的蔬菜种植业、以牛猪羊鸡为主的养殖业、以名优特新品种为主的林果业等三大支柱产业。

白银市位居全省前列的地方特色主导产品已经初步形成规模。

截止2010年底,全市耕地面积452.13万亩,农田有效灌溉面积169.62万亩,农田实际灌溉面积157.36万亩,园林草面积19.43万亩,大牲畜24.31万头,小牲畜232.33万只。

全年完成农作物播种面积445.56万亩,其中粮食种植面积359.94万亩,粮食总产量达到66.72万t,粮食亩产达到185.36kg。

白银市现状农业发展指标见表1-3。

表1-3白银市现状农业发展指标表

行政

分区

耕地

面积

(万亩)

农田有效

灌溉面积

(万亩)

农田

实灌面积

(万亩)

园林草

面积

(万亩)

大牲畜

(万头)

小牲畜

(万只)

粮食产量

(万t)

白银区

13.85

7.69

7.50

4.60

0.76

15.58

2.41

平川区

25.90

12.13

11.35

0.51

1.15

10.10

3.40

靖远县

116.08

66.36

61.44

3.07

3.55

50.22

18.67

会宁县

226.06

26.23

20.36

1.31

18.04

87.33

27.60

景泰县

70.24

57.20

56.70

9.94

0.81

69.10

14.65

全市

452.13

169.62

157.36

19.43

24.31

232.33

66.72

1.2.4工业经济

白银市是国家重要的有色金属工业基地和甘肃重要的能源、化工基地。

目前已形成以有色金属采选、冶炼、压延加工业为主,包括煤炭采选、火力发电、化工、建材、纺织、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等门类的工业结构。

受资源枯竭影响,目前白银工业经济正处于工业结构、增长方式转型的初始阶段。

2010年,白银市十种有色金属产量45.21万t,占全省总量的23.6%。

其中铜产量9.28万t,锌产量16.99万t,铝产量16.5万t,铅产量2.44万t;发电量131.52亿kwh,占全省的16.6%;原煤产量1328万t,占全省的29.2%。

全市全年实现工业增加值147.23亿元,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128.31亿元,煤炭行业完成工业增加值31.36亿元,有色行业完成工业增加值29.5亿元,电力行业完成工业增加值24.07亿元,化工行业完成工业增加值12.71亿元,这四大行业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的76.1%。

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销售产值407.64亿元,工业产品销售率96.47%,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税总额29.1亿元,实现利润总额14.36亿元。

根据2000-2010年工业增加值变化情况分析,全市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率14.5%,2005-2010年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率在16.5%。

1.3水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现状

1.3.1水资源数量

(1)当地自产水资源量

白银市多年平均降水量274.2mm,大部分地区的降水量在250mm以下,而且年内时空变化大,90%的降雨量集中在4-9月份。

白银市地表水产流形式主要以季节性洪水为特征。

根据《甘肃省水资源综合规划报告》,白银市年自产地表水资源量为1.40亿m3,地下水资源量为1.55亿m3,地表与地下重复水资源量0.63亿m3,不重复的地下水资源量为0.92亿m3,自产水资源总量为2.32亿m3。

白银市各地区自产水资源量见表1-4。

表1-4白银市自产水资源量单位:

亿m3

分区

地表水

地下水

重复地下水量

不重复地下水量

自产水资源总量

白银区

0.00

0.01

0.00

0.01

0.01

平川区

0.09

0.29

0.04

0.25

0.34

靖远县

0.37

0.09

0.06

0.03

0.40

会宁县

0.79

0.11

0.10

0.01

0.80

景泰县

0.15

1.05

0.43

0.62

0.77

合计

1.40

1.55

0.63

0.92

2.32

(2)出、入境水资源量

黄河自白银市白银区水川镇西峡口入境,至黑山峡观音崖出境,在白银市境内长258km。

因出入境断面均未设监测站点,本次根据上游兰州站和下游安宁渡站多年平均实测径流分析白银市出、入境水量。

经分析,兰州站多年平均实测径流量293亿m3,安宁渡站多年平均实测径流量288亿m3,两站点实测径流量可作为白银市出入境径流估算值。

1.3.2水资源质量

(1)地表水水质的评价

河流水质:

白银市可产生常年地表径流的河流有两条,分别为黄河和祖厉河,黄河干流甘宁交界处五佛寺断面水质为Ⅱ~Ⅲ类;祖历河为黄河一级支流全长198.2km,水质为超V类,不能灌溉和饮用,无利用价值。

河流泥沙:

黄河白银段泥沙含量为38.11kg/m3,年输沙量为49201万t,占黄河干流甘肃省境内河段总输沙量的89.96%。

支流祖厉河年输沙量为5123万t。

河流水化学特征。

黄河白银段河流天然水化学特性有明显的地带性规律,以重碳酸盐类钙组水分布最广,硫酸盐水次之,氯化钠组水最少。

(2)地下水水质的评价

白银市地下水矿化度较高,大部分不适合人畜饮用和农田灌溉。

南部祖厉河流域各河(沟)谷地地下水水质普遍很差,矿化度低于2g/l的淡水仅限于会宁县南部华家岭北麓一带,其它地区矿化度均大于2g/l,矿化度2-3g/l限于西巩、会宁、八里一线以南;3-5g/l的只是一个狭窄过渡带,其余地区基本上被5-20g/l以上的高矿化度水所占据,均不适合人畜饮用和农田灌溉。

中部矿化度小于2g/l的淡水资源主要分布在以松山—大峁槐山—水泉尖山、米家山—崛吴山为轴线的地下水形成补给和径流区,最有开发利用价值的是毛卜拉古道、旱坪川盆地85%左右的面积和水泉盆地、西格拉滩盆地、荒凉滩盆地的全部,其余地区均被微咸水或咸水所占据,不适合人畜饮用和农田灌溉。

北部除部分中高山区地下水水质较好外,大部分地区以矿化度1-3g/l的微咸水为主,大于3g/l的咸水,一般分布在距山区较远的地带。

1.3.3水利工程现状

2010年,白银市共建成各类水利工程939处,其中地表水供水工程中,蓄水工程共32处(水库13座,塘坝19座),总库容13605万m3,现状供水能力2737万m3;引水工程8处,现状年供水能力10238万m3;提水工程248处,现状年供水能力93521万m3;现状各类地表水供水工程供水能力为106496万m3。

各类地下水供水工程生产井651眼,现状年供水能力5398万m3。

其他水源现状年利用水量1048万m3。

2010年末白银市各类供水工程年供水能力112942万m3,白银市各县(区)现状供水工程统计表见表1-5。

表1-5现状水利供水工程统计表

分区

地表水供水工程

地下水供水工程

其它水源年利用量

(万m3)

现状年

供水能力(万m3)

蓄水工程

引水工程

提水工程

地表水现状年供水能力(万m3)

机井

数量(眼)

地下水

现状年

供水能力

(万m3)

数量(座)

总库容

(万m3)

现状年

供水能力(万m3)

数量(处)

现状年

供水能力(万m3)

数量(处)

现状年

供水能力(万m3)

白银区

6

9993

1980

37

11162

13142

3

5

21

13167

平川区

25

10621

10621

245

3357

64

14042

靖远县

7

49

49

7

9488

120

32680

42217

118

572

259

43048

会宁县

8

3166

171

10

8485

8656

49

66

635

9357

景泰县

11

397

537

1

750

54

4774

6061

236

1398

69

7527

省直

2

25800

25800

25800

合计

32

13605

2737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