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史》第2版叶浩生主编.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274029 上传时间:2023-01-05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7.5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心理学史》第2版叶浩生主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心理学史》第2版叶浩生主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心理学史》第2版叶浩生主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心理学史》第2版叶浩生主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心理学史》第2版叶浩生主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心理学史》第2版叶浩生主编.docx

《《心理学史》第2版叶浩生主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心理学史》第2版叶浩生主编.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心理学史》第2版叶浩生主编.docx

《心理学史》第2版叶浩生主编

绪论

●心理学的历史被划分为两大时期:

实验心理学建立之前的漫长的前科学心理学时期和实验心理学建立之后的科学心理学时期。

●心理学史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20世纪60年代之前的心理学研究。

第二阶段是20世纪60年代之后,心理学史作为一个特定研究领域正式开始。

以罗伯特·华生为代表的心理学史家对这一领域做出了积极贡献---成立组织,建立心理学史档案馆,创办专业杂志。

第一章

古希腊早期的哲学心理学思想

●爱菲索学派:

赫拉克利特,反对灵魂不死,认为世界不是神创造的,火是万物的本原。

提出“一切皆流,无物常住”,“没有人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

●原子论学派:

德谟克里特,有关灵魂与感觉的认识,则显得更加贴近唯物主义倾向,有些观点已接近当代心理学的研究成果。

古希腊繁荣时期的哲学心理学思想

●苏格拉底的名言:

认识你自己

●柏拉图认为,人类社会可以分为“现实世界”和“理念世界”,他的理性主义心理学思想全面揭开了欧洲心理学史的序幕,在西方文化史上留下了深深的足迹

●欧洲心理学史上第一本心理学专著是亚里士多德的《论灵魂》

●亚里士多德的“四因论”:

质料因、形式因、动力因、目的因。

(质料表示事物的性质和内容,形式表示事物的存在的方式或状态,动力表示事物在质料和形式之间不断转变或运动的力量,而目的则表明事物发展变化的目标状态或缘由)

●亚里士多德的记忆观。

从日常观察入手,探讨了记忆的本质、特性、类别和条件,认为记忆是过去的事物所留下的印记的再生,记忆代表着过去经验的一组意象,是感知活动的结果,具有“过去的”时间特性。

并且,人的联想、情感、材料组织方式等因素,明显地影响着一个人的回忆效果。

文艺复兴时期的哲学心理学思想

●达芬奇的主要贡献在于对视觉和人类表情的研究。

近代西方哲学的心理学思想

●弗兰西斯•培根,现代实验科学的真正鼻祖。

他提出“知识就是力量”。

●心身关系问题:

一元或二元

●知识的获得问题:

经验主义或理性主义

●天赋论学说(同经验主义对立)

●联想主义学说(以经验主义为基础,经验主义必须借助联想才能解释心理整体特性)

●大脑机能定位与机能统一的争论有什么意义?

一,巩固脑是心理的器官的概念。

二,所使用的切除法、临床观察法、电刺激法为实验心理学的产生提供了研究方法。

三,推动了感觉生理心理学的发展。

●理性主义心理学代表人物:

斯宾诺莎、莱布尼茨、沃尔夫、康德、赫尔巴特、陆宰(德)

 

第二章

冯特的实验心理学

●冯特被称为实验心理学之父。

1879年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创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

●冯特在《对感官知觉理论的贡献》一书中第一次阐述了他关于实验心理学的主张,主张建立一门实验的和社会的心理学,并在此书中首次提出了“实验心理学”一词。

并与费希纳的《心理物理学纲要》被认为是新心理学诞生的标志。

●冯特在《心理学大纲》第一次提出“感情三维度说”。

感情三维度说:

愉快—不愉快、兴奋---沉静、紧张—松弛

●冯特认为意识可以被分解为最基本的单位,即心理元素。

最基本的心理元素有两种:

感觉和感情。

●对冯特的评价:

贡献:

1.冯特的最大贡献是使心理学成为了一门独立的学科;2.冯特创立了新心理学——实验心理学;3.培养了一支国际心理学专业队伍。

历史局限:

1.理论体系庞杂混乱;2.以经验取代客观事实,具有唯心主义倾向;3.无法摆脱实验法与直接经验之间的矛盾,最后只保留了内省法,并将内省法置于更重要的地位;4.具有元素主义倾向

与冯特同时代的其他德国心理学家

●艾宾浩斯遗忘曲线揭示了人类遗忘的规律是先快后慢,及学习后的不同时间里的保存量是不同的,遗忘的发展是不均衡的。

在识记后的短时间内遗忘得比较快、比较多,以后保持量趋于稳定的下降,到了相当时间后几乎不再遗忘。

这表明了遗忘量与时间量之间是函数关系,遗忘量是时间的函数。

(艾宾浩斯在心理学史上第一次运用实验法研究高级心理过程,开辟了实验心理学研究的新领域)

第三章

美国机能主义心理学的兴起

●詹姆斯是美国现代心理学的创始人。

●意识流学说是詹姆斯最具影响力的学说之一。

意识具有以下特征:

意识是私人的、是变动不居的、具有认识的(cognitive)特性、具有选择性。

●意识具有连续性、复杂性、关系性。

美国机能主义心理学的科学背景

●达尔文进化论中的心理学思想:

(1)动物和人类心理学的连续性

(2)心理适应机能。

机能主义吸收进化论“适者生存”的观点,将生物适应性转换成心理适应性。

(3)行为选择。

根据进化论“优胜劣汰”的原则,机能主义提出了依据结果选择行为的模式,如桑代克的效果律。

(4)个别差异。

进化论的启示使个体差异研究逐渐成为机能主义的研究领域之一。

●高尔顿是“差异心理学之父”,认为人的能力是由遗传决定的。

发明和设计了许多心理实验、问卷以及测量仪器和工具,将双生子比较法和统计技术引入心理学研究,显示了心理学的应用价值和功能,并使个体差异的研究成为心理学的一个领域。

芝加哥大学的机能主义心理学

●芝加哥大学机能主义主要代表人物有杜威、安吉尔和卡尔(P85)

哥伦比亚大学的机能主义心理学

●哥伦比亚大学代表人物有桑代克、伍德沃斯(P89)

●桑代克三条学习律:

练习律、效果律、准备律

第四、五章

行为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

一、社会背景

1.行为主义是在当时美国社会的生产生活实践和社会政治改良要求下产生的;

2.行为主义的产生是对当时美国社会生活和生产实践的需要的反映;

3.行为主义是美国社会政治生活中进步主义运动的产物。

二、哲学背景

(一)机械唯物主义

1.作为当时自然科学成果总结的机械唯物主义哲学将生物体视为机器;

2.笛卡尔、拉·美特利的观点;

3.华生:

“人也是机器,受刺激—反应规律的制约”。

(二)实证主义

✓基本原则:

“一切科学知识都必须建立在来自观察和实验的经验事实的基础上”(孔德)

✓“整个行为主义精神是实证主义的,甚至可以说行为主义乃是实证主义的心理学”(黎黑)

(三)实用主义

✓实用主义是一种强调行为、实践和生活的哲学,其要点是立足于现实生活,把获得效果当作最高目的;

✓华生把人的行为活动简化为刺激—反应模式,把有效控制人的行为作为心理学的根本目的

三、神经生理学背景

(一)谢切诺夫的研究(1829-1905)

1.俄国生理学和心理学中的自然科学流派的奠基人;

2.心理学研究也应该采用生理学的客观方法;

3.反射不仅是动物活动的方式,也是人类心理活动的方式;

4.发现中枢抑制现象;

5.1863年《脑的反射》:

为高级神经活动学说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二)巴甫洛夫的研究

1.俄国生理学家、心理学家、医师、高级神经活动学说的创始人

2.由神学转向生理学

3.血液循环、消化系统、神经系统研究

4.假饲——条件反射(诺贝尔奖)

5.第二信号系统学说

(三)别赫切列夫(1857-1927)

1.俄国生理学家、心理学家、神经病理学家、精神病学家

2.1885年建立俄国第一个心理生理学实验室

3.提出“客观心理学”思想,认为不仅应把心理理解为主观的东西,而且还要理解为客观的东西,理解为脑的物质过程。

四、心理学背景——内部矛盾

(一)传统意识心理学的危机

1.学术上的纷争+实践上的无能+社会的不满

2.麦独孤:

第一次将心理学界定为行为科学

3.1910年年会后,美国心理学反思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心理学的定义

4.华生:

顺应心理学发展的时代要求

(二)动物心理学的发展

1.摩尔根:

动物心理学研究新观点——吝啬律

2.洛布:

向性学说

3.桑代克:

客观的机械学习理论

4.8所大学建立了动物心理学实验室

(三)机能心理学的进一步发展

华生的行为主义心理学

●1913年华生的《行为主义者心目中的心理学》一文在《心理学评论》杂志上发表,标志着行为主义心理学的诞生和行为主义革命的开始。

行为主义的“理论目标就是对行为的预测和控制”。

●心理学的性质和研究对象(华生):

1.心理学是一门纯粹的自然科学;

2.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行为,行为是可以外部公开观察的有机体的反应;

3.行为完全独立于与意识的关系,应该根据行为自身的特征来研究行为;

4.人类行为和动物行为都应该是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观察法、条件反射法、言语报告法、测验法、社会实验法

●华生认为:

意识经验不是情绪行为的必要构成因素,情绪只不过是对特定刺激所作出的身体反应。

华生认为婴儿有三种内在的情绪反应:

恐惧、愤怒和亲爱,而且每种情绪都是由特定的刺激引起的。

托尔曼的目的行为主义

●中介变量(124页)托尔曼认为介于环境刺激和行为反应之间的心理过程与有机体作出的行为反应具有密切的关系,并把这种介于环境和可外部观察的行为反应之间且对行为产生导向作用的心理过程称为中介变量。

斯金纳的操作行为主义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斯金纳)

研究对象及任务:

斯金纳把行为本身作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认为心理学是一门关于行为的科学,其任务就是要对行为进行直接的、描述性的研究(发现和描述行为的规律)。

●对斯金纳操作行为主义的简评:

(书上147页)

(一)贡献

1.以操作条件作用为核心概念,并以高度精确的实验技术精心构筑理论体系,建立了一门真正的行为科学。

2.对推动心理学的应用研究,使心理学走向社会事务和社会实际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二)局限

1.忽视理论研究

2.实验研究范围太窄,忽视行为的很多方面

3.环境决定论

班杜拉的社会认知行为主义

●观察学习的心理过程(149页)

1、注意过程:

对榜样的知觉

问:

注意过程中的哪些因素会影响学习的效果?

答:

榜样、观察者、示范事件

2、保持过程:

示范信息的储存

3、动作复现过程:

记忆向行为的转变(概念-匹配过程)

4、动机过程:

从观察到行为

●三元交互决定论认为环境、行为、及个人的内在因素相互影响、交互决定。

第六章

格式塔心理学

●格式塔心理学的思想渊源及产生背景

(一)整体论的传统思想:

有机体或统一的整体构成的全体要大于各部分单纯相加之和

(二)社会背景:

新崛起的德国的意识形态是强调统一和主观能动,加强对整体的研究

(三)哲学理论背景:

康德的先验论;胡塞尔的现象学

(四)科学背景:

物理学中的“场论”

(五)心理学背景:

马赫:

反元素主义的见解;形质学派的影响

●格式塔心理学的主要代表人物(159页)

(一)马克斯·惠特海默(1880-1943):

(二)沃尔夫冈·苛勒(1887-1967):

(三)库特·考夫卡(1886-1941):

代表人物

主要研究和贡献

韦特海默  

通过似动研究确立了格式塔心理学理论基础;将格式塔心理学的原理应用于人类的创造性思维,并主张在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研究了伦理学问题

苛勒

把格式塔原理应用到发展心理学;研究了顿悟学习;把格式塔心理学理论系统化

考夫卡

●明确认定心理学的任务是研究行为与心理物理场的因果关系;在发展心理学中贯彻完形理论(考夫卡行为三类:

真正行为、外显、现象行为P161)

●格式塔研究方法:

(一)整体观察法

(二)实验现象学方法

1、实验现象学以归纳为主要研究手段

2、实验现象学不追求变量间的因果关系,而在于建构现象场并发现现象场的意义

3、主要以文字描述从整体上对直接经验做质的分析

4、主试必须悬置自己的先知先见且不作任何推论或解释。

5、在实验过程中主试并不严格操控被试或实验对象

●突现论(似动现象):

又称ф现象或PHI现象,是指先后呈现的原本静止的两条线段在一定条件下(时差60毫秒)被知觉为单线移动的现象p163—168

●知觉组织原则

 1、图形与背景的关系原则:

2、接近或邻近原则:

3、相似原则:

4、封闭的原则:

5、好图形的原则:

6、共方向原则:

7、简单性原则:

8、连续性原则:

●学习理论

1)顿悟说:

苛勒主要进行了与猩猩解决复杂问题相关的迂回问题、直接和间接利用现成工具、创造一种新工具、建筑问题的研究

顿悟的四个特点:

①对整体情景具有依赖性②具有突发性

③质变的产生有时需要前期尝试错误④可迁移

✧迁移理论

✓桑代克认为迁移是由于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情境存在着共同要素

✓格式塔心理学家们认为迁移是由于学习者顿悟了两个学习经验之间存在关系的结果,提出关系转换说

拓扑心理学

●心理动力场勒温认为心理场就是由一个人的过去、现在的生活事件经验和未来的思想愿望所构成的一个总和,包括一个人已有生活的全部和对将来生活的预期,随个体年龄的增长和经验的累积,在数量和类型上不断丰富和扩展(p173—176)

●行为动机勒温提出了以需要为动力的动机体系,主要包括需要、紧张、效价、矢量、障碍和平衡。

●冲突

a双趋冲突(鱼和熊掌不可兼得);b双避冲突(左右为难);

c驱避冲突(又爱又恨)

●团体动力学团体凝聚力、团体与行为的改变的研究(p178)

1团体决定比单独做出的决定对个人有更持久的影响

2改变社会的三个阶段:

“解冻”——引进或制定一个新标准——“再冻结

第七、八章

弗洛伊德

●弗洛伊德的代表著作:

(185页)

《梦的解析》(1990)、《日常生活的心理分析》(1901)、《性学三论》(1905)、《图腾与禁忌》(1913)、《精神分析引论》(1917)、《超越快乐原则》(1920)、《群体心理学与自我的分析》(1921)、《自我与本我》(1923)、《文明及其缺憾》(1930)、《精神分析引论新编》(1933)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的主要思想:

(一)潜意识论:

无意识的精神活动远比意识的精神活动更为重要;精神分析的主要研究对象是无意识现象,尤其是潜意识现象

(二)精神分析的方法:

1、自由联想法2、梦的解析法3、日常生活的心理分析法

(三)本能论

1、本能的特征

根源:

身体对某种物质或精神的欠缺

目的:

寻求满足,消除身体的欠缺状态

对象:

能满足欠缺状态的事物或手段

强度:

取决于身体的欠缺的程度

2、本能的分类

早期理论:

弗洛伊德把人的本能分为:

性本能和自我本能

晚期理论:

把本能分为:

生本能(包含性本能和自我本能)和死本能

(四)人格论

1、人格结构

本我(Id):

人格的深层基础,它的本能冲动是整个人格系统的能量来源,遵循快乐原则;

自我(Ego):

本我在与现实的接触中分化出来的部分,能量来源于本我,为本我服务,遵循现实原则;

超我(Superego):

从自我中分化出来的,督促自我加强控制,引导本能冲动,遵循道德原则。

2、人格发展

广泛的性——性成熟之前+性成熟之后

性感区:

在人格发展的每个阶段,都会有一个特殊的区域成为里比多兴奋和满足的中心。

(1)第一阶段:

口唇期(0-1岁)

快感中心:

口唇区;焦虑原因:

分离;对人格的影响

(2)第二阶段:

肛门期(1-3岁)

快感中心:

肛门区;焦虑原因:

控制;对人格的影响

(3)第三阶段:

性器期(3-5岁)

快感中心:

生殖器;焦虑原因:

爱恋与仇恨;对人格的影响

(4)第四阶段:

潜伏期(5-12岁)

快感中心:

生殖器;焦虑原因:

里比多受到压抑,兴趣转移

(5)第五阶段:

生殖期(12-20岁)

快感中心:

生殖器;焦虑原因:

独立;对人格的影响

●自我防御机制

含义:

自我防御机制是个体无意识或半意识地采用的非理性的、歪曲现实的应付焦虑、心理冲突或挫折的方式,是自我的机能。

(1)压抑:

将引起焦虑的思想观念和欲望冲动派遣到潜意识中去。

压抑是一种主动遗忘的过程;

被压抑的思想观念没有消失,在某些条件下可能进入意识中。

(2)反向作用:

用相反的行为方式来替代受压抑的欲望。

(3)投射:

把自己内心的不为社会接受的欲望冲动和行为归咎于他人。

(4)否认:

拒绝承认引起自己痛苦和焦虑的事实的存在。

(5)移置:

个体的本能冲动和欲望不能在某种对象上得到满足,就会转移到其他对象上,或是转变驱力。

(6)升华:

将本能冲动转移到为社会赞许的方面。

(7)自居作用(认同):

个体把他人的特征加到自己身上,模拟他人的行为。

(8)倒退:

当个体遇到挫折时,以早期发展阶段的幼稚行为来应付现实,目的是获得他人的同情,减轻焦虑。

●对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的评价:

(193页)

(一)贡献:

1.开创了无意识的研究领域2.开辟了心理学的新的研究领域3.极大地影响了社会科学的各个领域

(二)局限:

1.非理性主义倾向2.生物学化倾向3.方法论上的局限

其他早期精神分析学家的观点

●什么是情结?

(197)

荣格认为,情结是构成整体人格结构的独立单元,带有强烈的情绪,有驱力;情结是潜意识的,足以影响意识活动;情结属于个体潜意识范畴,是集体潜意识或原型和个人经验相联合而形成;情结人人都有,但在内容、数量、强度和来源上因人而异。

●荣格认为,本能是先天的行为倾向,原型是先天的思想倾向。

原型不能在意识中直接表现出来,但会在梦、幻想、幻觉和神经症中以原始意象或象征的形式表现出来。

●原型:

1.人格面具;2.阴影;3.阿尼玛(女性意象)和阿尼姆斯(男性意象);4.自性

第九章

皮亚杰学派

皮亚杰(P252-259)

一、图式(认知地图):

是主体与环境相作用,经过同化和顺应之后所得到的结果,是认知结构的单元,是一组动作或操作的内化了的复现表象。

二、同化:

把外界元素整合与一个正在形成或已形成的结构之中;

三、顺应:

对认知结构给以增补、提炼并使之复杂的创立新认知结构的过程;

✧关系:

同化导致认知生长,顺应导致认知发展。

四、认知发展的阶段

(一)感知-运动阶段(出生-2岁)

1、纯先天的反射行为期(0-1个月);2、动作习惯和知觉的形成期(1-4.5个月)

3、有目的动作形成期(4.5-9个月);4、手段和目的之间的协调器(9-12个月)

5、感知运动智力时期(12-18个月);6、智力的综合时期(18-2岁)

(二)前运算阶段(2-7岁)

表象思维特点:

1.具体形象性,2.不可逆性,3.自我中心性,4.刻板性

(三)具体运算阶段(7-11岁)

1.儿童思维出现守恒性和可逆性2.认知特点之一是去自我中心能说明事件的因果关系

(四)形式运算阶段(11-15岁)

能进行抽象的逻辑运算

五、影响认知发展的因素:

1.成熟2.经验3.社会环境4.平衡

六、对皮亚杰理论的评价

一、皮亚杰理论的贡献

1.把认识论与心理学结合起来,促进了科学认识论的发展;

2.促进了儿童心理学和认知心理学等学科的发展;

3.在学习心理学的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4.其研究方法是对儿童心理学研究的一大贡献

二、皮亚杰理论的缺陷

a存在生物学化倾向;

b存在唯科学主义和逻辑中心主义的倾向

c对儿童自我中心化、运算的结构化等问题的描述,推论多于论证。

✧研究方法:

临床法(日内瓦学派)

第十章

●认知失调当信念发生冲突时,就会产生一种不愉快的状态,称为认知失调

●符号操作系统p276:

符号操作系统主要由四部分组成,即感受器、处理器、记忆装置、效应器,其中

感受器是接受信息的装置,也就是感觉系统;

处理器是整个信息加工系统的控制部分,它决定着信息加工的目标、计划及计划的执行;

记忆装置主要是指永久性记忆(信息);

效应器是信息加工系统对信息作出反应的部分,控制着信息的输出。

●信息加工心理学的主要研究(P278)

(一)知觉加工与模式识别:

1.知觉加工方式:

(1)数据驱动加工(自下而上)和概念驱动加工(自上而下);

(2)系列加工(一步一步)和平行加工(同时);

(3)整体加工与局部加工

2.模式识别:

对于外界刺激进行辨别和归类。

(模板匹配、原型匹配、特征分析)

(二)注意:

1.过滤器模型;2.衰减器模型(中期选择模型);3.晚期选择模型

(三)记忆:

按照信息加工的观点,记忆是有信息的输入、编码、储存和提取的过程,它能更全面的体现信息加工系统的工作流程。

✓詹姆斯——初级记忆(短时记忆)和次级记忆(长时记忆)

✓沃和诺尔曼——长时记忆系统、短时记忆系统

✓阿特金森和希夫瑞——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三级信息加工模型)

(四)问题解决:

A.计算机模拟:

第一步是收集关于人解决问题的资料,以此为基础来编制类似于人使用的解决问题程序;第二步是收集人与计算机解决同样问题时的详细资料,在分析比较的前提下修改计算机程序,以提供更接近人的行为的计算机操作模式。

B.专家与新手:

问题表征和问题解决的方法类型不同。

1.专家具有根据基本定律而不是问题表面来组织的包含亚图式的图式

2.新手则可能提出基于可能解决方法的假设然后检验假设,这种策略的绩效较低

3.专家会把工作记忆的负担转到没有资源限制的长时记忆中去,进一步提高问题解决的绩效

✧联结主义学习规则p291

第十一章

马斯洛

一、马斯洛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基本主张

(一)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1.主张把个体内在的意识体验或经验作为心理学的首要研究对象;

2.健康的人格水平是有意识与无意识的有机统一;

3.强调只有坚持以健康的人、自我实现的人作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才能有最好的生活”。

(二)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1.正确的做法应该是以对个人或社会有意义的问题为中心,以心理现象的本质为中心;

2.提出了整体动力论的研究方法

二、马斯洛的需要动机理论

1.又称“整体动力理论”,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的支柱性理论;

2.马斯洛将动机的出发点立足于需要上,需要是动机产生的源泉和基础,需要的性质、强度决定着动机的性质和强度。

3.需要模式(自我实现、尊重、爱与归属、安全、生理)

三、马斯洛的高峰体验论

高峰体验:

“这种体验可能是瞬间产生的、压倒一切的敬畏情绪,也可能是转瞬即逝的极度强烈的幸福感,或甚至是欣喜若狂、如醉如痴、欢乐至极的感觉。

普通型高峰体验:

指所有的人都可能在满足需要、愿望时产生的极端愉快的情绪;

自我实现型的高峰体验:

指健康型或超越型自我实现者拥有的一种宁静和沉思的愉悦心境;

四、对马斯洛的简评

1.几乎创建了人本主义心理学的所有主要理论,如人性本善论、需要层次论、存在价值论、自我实现论、高峰体验论、超越自我论等;

2.开创了西方心理学研究的新取向;

3.需要动机理论促进了以人为中心的管理理论的应用与发展,为现代管理学的发展奠定了心理学基础;

 

罗杰斯

一、罗杰斯的心理治疗观

1.自我与自我概念趋向不一致和不协调,就会出现心理压抑、心理失调、焦虑等各种心理障碍甚至疾病;

2.患者中心疗法:

A.人总是被有意识的思想引导的,而不是被自己不能控制的无意识力量来支配,

B.治疗者要真诚关心患者的感情,要通过认真的听达到真正的理解,在真诚和谐的关系中启发患者运用自我指导能力,促进患者内在的健康成长;

3.“无病假设”的条件:

1.意义性联系,强调对来访者存在的意义;

2.来访者处于不一致状态,体验到焦虑与脆弱;

3.双方真诚、保持一致;

4.来访者受到无条件的积极关注和治疗;

5.同情性或移情性理解;

6.设身处地理解

4.“人格成长型”的治疗目标:

治疗的最终效果在于人性的实现和人格的改变;

5.与传统方法的不同之处:

第一,打破了以往疾病论断的界限,不作疾病论断和鉴别,治疗对象不分正常病人和精神病人,而称为“来访者”;

第二,强调治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外语学习 > 其它语言学习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