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书业物流管理课程大纲.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264642 上传时间:2023-01-04 格式:DOCX 页数:47 大小:68.2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08书业物流管理课程大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7页
08书业物流管理课程大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7页
08书业物流管理课程大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7页
08书业物流管理课程大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7页
08书业物流管理课程大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08书业物流管理课程大纲.docx

《08书业物流管理课程大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08书业物流管理课程大纲.docx(4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08书业物流管理课程大纲.docx

08书业物流管理课程大纲

“书业物流管理”课程大纲

 

一、教学目的:

本课程是编辑出版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

其教学目的是使学生不仅能够正确认识和了解物流科学一般理论和基本原理及其有关技术,而且对我国书业物流系统的库存管理、配送制、运输网络等具体的业务和我国书业物流系统的管理体制、组织结构的特点和改革措施等有比较全面的掌握,以培养学生运用物流科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认识和思考我国书业物流中的现实问题的基本能力。

 

二、主要章节

第一章物流与书业物流引论

第二章书业物流基本业务管理:

以新华书店系统为例

第三章书业物流配送管理

第四章书业物流成本管理

第五章书业物流信息管理

第六章书业企业经营与物流服务竞争

第七章出版供应链物流管理概要:

从企业物流到供应链物流

 

第一章物流与书业物流引论

第一节对物流概念的理解

一、物流的含义

1.从字面来理解:

“物”——指一切以地球为参照系可以进行物理性位置移动的物质资料。

“流”——指以地球为参照系的“物”的物理性运动。

依据“流”的范围来认识物流:

宏观物流——微观物流,社会物流——企业物流

一般物流——行业物流,国际物流——区域物流

依据“流”的领域来认识物流:

生产领域中的物流:

生产过程中原材料、半成品和成品按一定的工艺流程要求运动;

流通领域中的物流:

是当前物流中“流”的一个重要领域;

销售领域中的物流:

面向顾客的进货、备货和退货。

2.从发生学的角度理解

1)20世纪20年代前后:

美国产业界和理论界对物流经济活动和理论的探索——物流观念的启蒙。

2)20世纪的二战期间:

美国军事兵站“一体化”后勤活动推动了人们对综合物流优势的认识——发觉“物流”的特性在于其系统性和整体性管理。

3)20世纪50—80年代:

美国物流理论体系的形成、推广和成熟;日本从美国导入“物流”概念,积极发展;——出现了许多物流理论的科学认识和管理方法。

4)20世纪80年代初:

中国从日本导入“物流”概念,随着市场经济的引入,物流理论与实践发展迅速。

5)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

物流朝纵深方向发展;物流是竞争的一个重要手段。

3.物流与流通、现代物流与传统物流

(1)物流与流通的关系:

——物流贯穿社会再生产三大领域,即生产、流通和销售,而流通只是其中的一个环节;——由于流通是由商流和物流两部分组成的,因此,物流只是流通中的一个组成部分。

(2)现代物流(Logistics)和传统物流(PD)的区别与联系:

——管理上:

PD只注重各个物流职能(局部观),Logistics则强调各物流职能的协调性(整体观);

——地位和作用上:

PD被视为企业经营的附属(被动性),Logistics则对于企业的生产和销售在战略上能够具有能动作用(主动性);

——性质上:

PD和Logistics共有的性质有规模化、专业化、产业化、网络化;Logistics独有的性质有系统化、信息化、标准化、集约化、协同化等。

二、物流的定义:

由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物流术语》已于2001年8月1日正式实施。

其中对物流的定义是:

“物流是从供应地到接受地的物质实体流动过程,根据实际需要,将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和信息处理等基本功能实施有机结合。

三、物流所创造的两个主要价值

1、创造时间价值:

“物”从供应者到需求者之间有一段时间差,由于改变这一时间差创造的价值。

(1)缩短时间创造价值

流通时间越等于零或近似于零,资本的职能就越大,资本的生产效率就越高,它的自行增殖就越大。

”(马克思)——物流周期的结束是资金周转的前提条件。

(2)弥补时间差创造价值:

解决生产的集中性与需求的经常性矛盾

例如:

新华字典.一次性大量采购,储存,分期发货,降低成本,增加利润.

(3)延长时间差创造价值例如:

年历

2.创造空间价值:

供求有空间差,同一商品在不同的市场有不同的价值,通过物流将商品由低价值区转到高价值区,便可以获得价值差,即“场所价值”。

(1)从生产集中地到分散需求市场

(2)从分散生产地到集中需求市场

(3)从甲生产地到乙需求地

由此,物流还可以解释为:

“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和目的下,”物“与”流“的有机结合,使”物“从供应者到达需求者的物流性运动,是一种创造”物“的时间价值和场所价值的经济活动。

四、若干物流科学基本理论认识

1.“商物分离”学说

早期:

“商物合一”——商流途径与物流途径不分离而是重叠,物流效率低。

随后:

“商物分离”——将复杂的多方面的商流途径,跟很多通过同一途径的物流途径相互区别,以发送中心的设置为契机,将物流途径从商流途径中分离开,规定一个合理的物流途径,提高物流的效率。

现在:

出现了一个与“商物分离”的概念,即“商物一致”或“商物一体化”,比如,在商业流通据点同时设有商品仓库开展物流业务。

这要视具体条件而定。

在商品流通中,“集中与分散”的内在辨证关系体现在商品经济发展中就是——“商流分散、物流集中”这一商品经济发展规律:

“商流分散”,有利于通过竞争促进市场的繁荣;“物流集中”,有利于通过协作提高社会物流效率。

2.“第三利润源”原理

在1970年早稻田大学的西泽修教授把他的著作《流通费》的副标题写作“不为人知的第三利润源泉”。

从此,“物流是企业的第三利润源泉”的提法流传开来并逐渐成为共识。

通常,把销售部门提高销售额得到的利润作为第一,把生产部门降低成本所得利润作为第二,把由物流部门降低成本而得到的利润列为第三。

当时强调“第三利润源”的背景:

技术进步使生产成本降低空间越来越小,也使产品质量本身难以形成竞争优势;市场竞争加剧。

而有效的物流可以:

(1)降低企业总成本——物流占企业成本的份额较大;

(2)扩大市场销售——物流服务竞争优势。

3.“效益背反”规律(“二律背反”):

物流系统成本特性

物流系统中各个职能要素之间存在着效益背反的相关性,即在追求一种物流职能要素的效益时,另一种或几种职能要素的效益就会下降。

例如:

在一个物流区域中,削减仓库数量,必然导致两仓库之间运输距离加长,增加运输的费用。

这个客观规律要求我们在改造物流系统时,要充分考虑到物流系统要素间的这种内在联系,进行物流系统总成本分析和管理,实现物流整体的合理化。

4.“黑色大陆”说与“物流冰山”说

管理学权威PF德鲁克曾指出:

“流通是经济领域的黑色大陆”。

其泛指的是流通,但由于流通领域中物流活动的模糊性尤其突出,所以,“黑色大陆”说法现在转向主要针对物流而言。

其含义指:

这个领域未知的东西很多,对这一领域的研究起到了启迪作用。

日本早稻田大学西泽修教授在研究物流成本时发现:

现行的会计核算方法都不能反映物流费用的全貌而是其中的一部分,如“冰山一角”。

西泽修用物流成本的具体分析论证了德鲁克的“黑色大陆”说,强调物流领域存在着研究与开发的潜力。

5.成本中心说、利润中心说、服务中心说

对物流在企业经营中的地位和作用的认识的不同,产生了三种不同的物流观念:

(1)物流成本中心说(传统的物流观念)。

——物流只是企业成本消耗环节,是企业附属的部门。

(2)物流利润中心说(以日本为代表)——物流能够为企业创造利润,是企业的“第三利润源”。

(3)物流服务中心说(以欧美国家为代表)——物流能够为企业赢得服务竞争优势,进而稳定和扩大市场份额。

第二节书业物流的几个基本概念

一、图书商品流通

——图书从出版社生产出来,在还没有进入消费领域之前的整个买卖过程,或指图书从出版者到读者之间转移的活动,是以货币为媒介的图书交换连续进行的整体,它由购进、销售、储存、运输四个主要环节组成。

购进:

图书流通的起点,以货币为手段取得图书商品;

销售:

图书流通的终点,将图书商品转化为货币;

运输:

图书商品在流通中位置转移,弥补图书生产与销售的空间距离;

储存:

图书商品在流通中的停留,弥补图书生产与销售的时间距离。

二、书业物流的内涵与外延

——是图书商品及其原材料由供应者向需求者的物理性流动,是图书储存、运输、包装、装卸、搬运、配送及其信息处理等系统和相关管理活动的有机结合。

这里,“书业”指广义的图书出版业,包括图书编辑出版业、图书印刷业和图书发行业。

“书业物流”也就包括印刷业的物流、出版社的物流和图书发行企业物流。

上述是一个广义的概念,狭义的“书业物流”则不把前端的原材料采购物流和印刷出版活动中的物流包括在内,只是指图书制品从出版社到终端读者之间的物流活动,这也是书业物流活动的主体。

本课程主要立足于此概念。

三、图书商流与图书物流的关系

1、“图书商流”——是指以货币为媒介的图书商品所有权发生转移、价值形态发生变化的过程,又可称为图书商品的“价值流”;

“图书物流”——是指图书商品以实体形态流转的过程,而图书实体承载着图书商品的使用价值,故可称图书商品的“使用价值流”。

2、图书商流与图书物流的关系是前提与条件的关系:

商流是物流的存在前提,没有商流就没有物流;而如果没有物流作为条件,即使发生了商品所有权的转移,商流活动和商品流通都不能最终完成。

3、一个完整的图书商品流通概念和过程是由图书商品的商流与物流共同构成的,两者缺一不可,并且商流的发展规模与速度必须与物流的发展规模与速度相适应。

四、现代书业物流的主要特征:

1、目标整体性

从系统的角度、以整体效益最优为目标来规划书业企业物流活动,而不因单个物流环节的最优而损害企业整体效益。

2、功能集成性

——不再局限于物流活动的具体操作,而着眼于将物流纳入整个企业的经营活动中来考虑。

功能多样化并与商流、信息流和资金流集成,使企业上下游能够衔接。

3、手段信息化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系统内信息的有效交换,提高效率。

4、服务系列化

——除了提供物流基本服务,还向上延伸至市场信息调研、图书采购及订单处理,向下延伸至图书配送、货款回收与结算和物流培训等增值服务。

5、作业标准化

——作业流程、操作的程式化和规范化,减少标准差异造成的兼容障碍和成本浪费。

6、反应快速化

——通过技术、管理水平的提升,对市场和用户需求实现快速响应。

7、组织网络化

——构建高效的书业物流网络体系(主要包括有效的运输网络和库存布局),既有相当的辐射面,又有较高的物流运作水平。

五、我国出版物流的发展历程

5.1第一阶段:

新华书店储运渠道

全国新华书店的创立时间,学界和业界公认的时间是1937年7月,第一间新华书店门市位于延安万佛洞石窟中,毛泽东主席郑重地亲笔题写“新华书店”店招。

那时的新华书店作为中共中央宣传部直属的出版发行机构,是革命事业的组成部分。

随着全国解放的步伐,新华书店在全国首先是大中城市安营扎寨,以无可争辩的政治优势占据了各大城市的商业要津。

这个阶段的新华书店,工作人员几乎都是军人,实行编、印、发一体化的事业体制,以计划分配为主,市场交易因素很少,储运工作处于摸索起步阶段,并且具有战时色彩。

1951年,按照中共中央指示,新华书店进行了第一次大的行政事业改革,即编、印、发分家,撤销北京新华书店总管理处,出版部成为人民出版社、印刷部成为新华印刷厂,发行部并入总店。

总店领导、管理东北、华北、中南、华南、西北、西南及新疆、山东等行政区的总分店及省、市、县新华书店,新华书店专门负责书籍和教材课本的发行工作。

新华书店总店责无旁贷地挑起了组建全国图书储运网络的重担,至上世纪80年代中期,这一储运网络不仅规模庞大、组织严密、履盖面广,而且颇具效率,成为全世界最大的图书储运网络。

这一储运网络的基本状况和运作特征是:

立足于图书商品的特殊性,由中央组织推动,地方参与,自上而下垂直建成

由于我国革命和建设的特殊历史情况,新华书店一直是作为党的宣传工作的组成部分来对待的。

图书被作为特殊商品而生产、流通和消费。

“图书储运工作与一般商品储运工作既有共同性,又有其特殊性”。

基于这种认识和指导原则,全国新华书店总店在中共中央宣传部的领导下,在新闻出版主管部门的具体指导和组织下,自成立那一天起开始构建全国图书储运网络,自上而下,先是六区总分店,后是各省、直辖市、自治区店,最后是地市、县店。

据新华书店总店1991年编印的《图书运输手册》统计:

至1990年底,全国新华书店储运网络拥有省级发运店32个,转运店265个(其中:

一转店213个、二转店52个),收货店约3000个(其中:

铁路发货直达店893个,占30.8%;铁路运输一次转运到达店1597个,占55%;铁路运输二次转运到达店185个,占6.4%),邮政发运店227个,占7.8%。

也就是说,面向全国发运的图书90%以上的收货店可通过铁路发运,60%以上的收货店可通过新华书店自办转运收货。

建立严格的发货—中转(分发)—收货责任体系,保证了全国图书储运网络的有效运作

全国图书储运网络的发货—中转(分发)—收货责任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明确货物运到期限。

严格执行全国铁路运输、公路运输、水路运输、联合运输、航空运输、邮政运输之一般规则,尽量缩短运输时间,保证商品时效。

2)统一发货原则。

在全国范围内,凡是配合当前中心工作的图书,优先发货,以最快到达销售地点的运输方式及时发运;课本、教材、教学图书,始终摆在发运工作的首位,及早发运,确保“课前到书,人手一册”;配合节假日的图书、年画及其他重点书,要求提前发运至销售地。

在省、市、区范围内,实行先难后易、先远后近、先城市后农村的原则。

3)规范差错事故责任及处理办法。

从发货开始,在未交运输部门承运之前发生的货物差错,包括所装质量、品种不符、数量短少等,均由发货店负责。

中转店、分发店从向运输部门提货起,到分理、分发完毕,再次交付运输时止,期间所发生的货损货差,由中转店、分发店负责。

图书到达运输终点,收货店向运输部门验收提取包件后发生的差错和损失,由收货店负责。

自运输部门接收托运货物之日起,至运输到站交付收货店止,在运输过程中发生的货损货差,由承运部门负责。

共同制订并遵循规范、统一的发运作业流程与标准,以保证储运网络的整体质量

全国图书储运网络是一个巨大系统,站多、面广、线长、节点多,如果没有统一的发运作业标准供全国发货店、中转店、收货店共同遵守,其混乱和无效可想而知。

这一有效的发货作业流程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制票:

根据业务部门的发货凭证,开具调拨单或图书商品转移单或批发发票等,称为制票。

其程序包括:

对单、定数、刻印、开票、汇总、复核、转单。

2)制签:

根据调拨单所列发货数量、图书出厂包装每包(捆)的数量和重量,计算折合成运输包装件数及其重量并汇总平衡后,按收货店分别填制运输包装外标签,开具中转单。

其程序包括:

核件、标站、开具中转单、平衡、制签、复核、转签。

3)配发:

即根据调拨单所列收货店名、发货数量,将待发图书进行配书、分发和复核。

其操作程序包括:

核包头、对单、配送、分书、复核、包装、记录。

4)包装:

即根据《全国新华书店图书运输包装规格标准》,对调拨配发的图书进行包装作业。

其程序包括:

备料、对单、验数、包装、贴签、验收。

5)理货:

即根据调拨单收货店名、调拨单号码及件数等项目,核对包件运输标签,将同一店名下的包件堆码到固定位置上。

其程序包括:

出包、核对、理包、货位安排、检验。

6)托运:

即完成上述作业流程后,将同一中转店、同一收货店的货物,以合理的运输方式、运输工具,委托运输部门将货物运送出去。

合理布局全国图书储运网络,实行垂直的网络系统管理,是全国储运网络有效运行的根本保证

全国图书储运网络自成体系,即以全国铁运、路运、水运及空运为输送纽带,以发货店、中转店、收货店为节点,以《全国新华书店图书发运工作办法》为依托,形成统一管理、协调运作、互相依存、层层负责的网络体系。

这一网络由三部分构成,第一、发货店:

包括办理图书发运工作的书店、专业图书储运公司和接收委托发货的书店或印刷厂。

第二、中转店:

办理图书提取、分发、转运的书店,包括中转店、二级分发店和邮包集运分发店。

为保证整个储运工作的质量和时效,制订发布了全国统一执行的各储运环节工作标准及相关记录表格。

即:

1)发货店:

依照安全、准确、迅速、经济的原则,合理组织发运工作。

在发运过程中做到手续完备,单据齐全,数量准确,包装牢固,为二级分发、中转和收货各环节做好基础准备。

2)中转店:

及时提取到站包件,验收包件,妥善保管,及时配分,按发货原则和标准尽快实行转运,同时做好提转记录,以备收货店、发货店查询。

3)分发店:

分发店须在储运部设专人专门机构,认真、迅速、准确地进行分发工作,做到手续完备,记录清楚,及时处理收货店的差错查询。

4)收货店:

及时组织验收包件,做好收货记录,实行拆包、照单验收图书,发现差错,按有关规定及时办理查询。

为加强全国图书储运网络的管理,1991年新闻出版署颁发的《新华书店图书发运工作办法》明确规定:

全国新华书店图书储运工作,由新闻出版署宏观管理和领导,负责制定全国统一的图书发运政策、法规和制度,协调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新华书店之间及新华书店系统与其他系统、部门的关系,委托新华书店总店储运公司和上海发行所,对各地新华书店储运工作进行业务指导。

全国新华书店图书储运网,实行分片建设、分级管理。

这一管理模式具体为:

1)分片建设。

全国按行政区划分为北片、南片,北片包括华北、东北、西北三大行政区的省、自治区、直辖市,因地沿相近再加上山东省、河南省,由新华书店总店储运工作协调管理。

南片包括华东、中南、西南三大行政区的省、自治区、直辖市(除山东省、河南省、台湾省),由新华书店上海发行所协调管理。

2)分级管理。

从地域按南、北分片,从业务职能按发货店、中转/分发店、收货店建立的全国图书储运网络,组成层级清晰、权责明确、条块结合、垂直管理的网形结构。

图示如下:

全国新华书店图书储运网络图

新闻出版署

南片

北片

上海发行所

总店储运公司

发货店/省级新华书店

发货店/省级新华书店

中转、分发店/地市店

中转、分发店/地市店

收货店/销货店

收货店/销货店

总店储运公司和上海发行所:

设立专门机构,负责对片内各级新华书店的图书储运工作的协调与监管,并进行业务指导;调查研究并制定全国图书发运路线,定期编发《全国新华书店图书储运手册》,印发《发货网点及运输线路变更通知》;审定各地中转、分发等运杂费标准;组织开展业务、信息交流和职工培训等工作。

省级新华书店:

负责管理本省发货的图书发运工作;审定代发书店或印刷,指导代发、代运和收货店储运工作;组织、管理本省图书发运网:

合理选择运输路线,确定中转店、二级分发店的设置地点及中转、分发范围,核定中转、分发费用标准;开展调查研究,组织业务评比和人员培训;调查本省交通运输变化状况与总店储运公司、上海发行所商定调整收货网点、发运路线。

地市新华书店:

管理和具体指导本地区代发代运、中转分发及收货工作;对本地区各销货店的储运工作进行指导、检查、评比;作为销货店,按照读者需要,及时组织市场供应和销售服务。

第二阶段:

出版社自办发行渠道

我国图书储运工作,以上世纪80年代初期为分水岭。

此前,与我国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出版社与新华书店实行严格的业务分工,新华书店专司发行工作,全国新华书店图书储运网络自成体系,其组织之严密、覆盖之广、层级之清晰、运作之有效,在任何一个经济系统中都是突出的,至今令人叹为观止。

这样一个“王国”的没落,自有其客观环境和内在原因。

这也正是出版社自办发行兴起,与新华书店储运网络并驾齐驱的原因所在。

全国新华书店储运网络消退分析

从客观环境看,全国新华书店图书储运网络的构建、运行与管理以计划经济、行政主导、地区分布为条件,经济核算以省为单位统收统支,人、财、物高度集中,省店与省店之间、省内各店之间业务联系核算体系以主管部门的指令、规章为标准。

随着我国农村经济改革和城市经济改革的稳步推进,新华书店储运网络所依存的社会经济条件开始动摇,逐步走向市场经济的轨道。

主管部门因势利导,198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加强出版工作的决定》中指出:

“改革图书发行体制,增强图书发行能力。

逐步形成以新华书店为骨干的多种流通渠道、多种经济形式、多种购销形式、减少流通环节的图书发行网”。

1988年中央宣传部、新闻出版署发布《关于出版改革、图书发行体制改革的意见》,明确指出,要在“一主三多一少”的基础上,推行“放权承包,搞活国营书店;放开批发渠道,搞活图书市场;推行横向经济联合,发展各种出版发行企业群体和企业集团”,即“三放一联”。

从内在因素看,新华书店系统存在不少的弊端,不能适应“一主三多一少”、“三放一联”的形势要求:

1)管理方法以行政命令为主,习惯计划分配、调拨,存在严重的“大锅饭”、“平均主义”;2)市场观念、经济核算、经济效益观念淡薄,以为社会效益可以代替一切,积累缓慢,发展乏力,整个行业发展水平落后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供、销能力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购买和阅读需要,“出书难”、“买书难”矛盾突出。

3)管理、运作、作业以手工为主,以经验为主,人才匮乏,缺乏引进新技术、新设备的动力,制约经营方式和生产效率的提高。

4)传统“隔山买牛”、“小辫子专政”式的逐级征订—报订—包销—折扣固定的方式,既束缚了书店的手脚,又严重制约了出版社的出版工作,延长出版周期,也是造成“出书难”、“卖书难”、“买书难”症结所在。

5)分片建设、分级管理和征订包销制,使总店储运公司、上海发行所和省级店居于上层地位,对中转店、分发店在品种、数量、结算价格和时间等方面行使“霸王条款”,而收货/销货店处于下端,被动接收。

种种利益的冲突成为这一网络断层的根本原因。

出版社自办发行正是从这个链条中,一方面将自己解放出来,另一方面又找到了自己的盟友和市场——基层店。

出版社自办发行的兴起

1979年,全国出版社工作会议在长沙召开,湖南人民、四川人民出版社首倡“立足本省、面向全国”的想法,得到与会绝大多数出版社的强烈响应。

这响应的背后,一方面昭示着出版市场冰雪融化、需求爆发;另一方面,则是对新华书店储运和营销体系种种弊端的抱怨和批评。

1982年3月,国家出版局提出:

“疏通图书流通渠道,大力支持出版社自办图书发行业务”。

当时出版社自办发行不仅规模小,只设2-3人的读者服务部,零售本版图书,兼营邮购图书,相对于新华书店储运网络,只是小小的补充而已。

自办发行的关键事件是:

1985年,全国出书品种从1979年的1.7万种猛增到4.6万种,图书定价上调,逐级报订、征订、包销的体制使出版社和新华书店双双陷入新书无法开印、库存积压严重的困境之中。

作为摆脱困境的对策之一,出版社大办自办发行,举办各种看样订货会,业务员全国跑,自办发行进入高速发展阶段。

1991年新闻出版署、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联合发布《关于图书总发行管理的暂行规定》,要求每种图书都要明确在印制完成以后“由某个出版单位或发行单位承担其发行工作的总责,组织一级批发的发行事宜”。

“出版社除委托书店包销的图书以外,有本版图书的总发行权,新华书店省级(含省级)以上发货店(发行所)或计划单列市新华书店,在经新闻出版署同意和向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登记注册后,也可办理国内或本市出版社出版图书的总发行”。

还规定:

出版社之间,可以互相承办外版图书的零售和二级批发业务。

作为配套政策,1991年新闻出版署还发布了《关于图书发行浮动折扣的试行办法》,允许出版社对包销以外的图书,与发货店协商实行浮动折扣,以激励竞争和宣传促销。

至今为止,根据有关资料统计:

全国出版社全部建立了自办发行机构,不少发行机构实行了公司运作,一般图书90%以上依靠出版社自办发行机构完成。

原新华书店储运网络主要承担教材、课本、教辅读物以及10%左右的一般图书的储运工作。

第三阶段:

现代出版物流的兴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学科竞赛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