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整理资料.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259915 上传时间:2023-01-04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4.2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克思主义哲学整理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整理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整理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整理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整理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马克思主义哲学整理资料.docx

《马克思主义哲学整理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克思主义哲学整理资料.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马克思主义哲学整理资料.docx

马克思主义哲学整理资料

马克思主义哲学整理资料

一、什么事马克思主义哲学?

P3

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它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从狭义上说,马克思主义是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从广义上说,马克思主义不仅是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

二、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直接理论来源P4

(1)德国古典哲学:

黑格尔的辩证法是唯心主义的辩证法;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是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是不彻底的唯物主义。

(2)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

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最重要的理论成果是提出了劳动价值理论,但它是为资本主义的合理性、公正性做论证的。

(大卫.李嘉图,亚当.斯密)

(3)法国英国空想社会主义:

圣西门(法国),傅立叶(法国),欧文(英国)

马克思认为,空想社会主义是一种不成熟理论,他们没有找到实现理想社会的具体道路、所依靠的阶级力量。

  

三、马克思主义对其它主义的继承P7-8

(1).马克思恩格斯在革命地改造了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内核”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的基础上,创立了马克思主义哲学。

(2).马克思恩格斯吸收了斯密和李嘉图的劳动价值论和地租、利润理论中的合理因素,并加以革命的改造,创立了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学说,完成了政治经济学的一次伟大变革。

(3).马克思恩格斯英法空想社会主义的积极因素,根据新的事实,进行了革命改造,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

四、马克思主义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P14-17

(一)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二)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三)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四)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五、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P30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意义:

P31

第一,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第二,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

物质这一客观存在是可以认识的对象。

第三,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局限性。

第四,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六、马克思主义论意识本质P30

★意识在形式上是主观的;在内容上是客观的;

★意识存在着主观差别,但有其客观根源;

★意识能够创造客观世界中并不存在的事物的观念,但它仍来源与客观世界。

七、社会生活的实践性P38-39

主要体现在:

1、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

2、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3、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总之,全部社会活动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八、事物的普遍联系P40

联系是指事物之间及其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联系的特点:

1.联系具有客观性;2.联系具有普遍性;3.联系具有多样性;4.联系具有条件性

联系的客观性是指:

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联系的普遍性是指:

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地存在,都同周围的其他事物联系着;每一事物的各个要素也不能孤立地存在,都同其它要素联系着;整个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联系的多样性是指:

事物、现象和过程的联系方式是极其复杂的和多种多样的。

1.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

2.本质联系与非本质联系

3.内部联系与外部联系

4.必然联系与偶然联系

联系的条件性:

所谓条件是指同某一事物相联系的,对它的存在和发展发生作用的诸要素的总和。

九、世界的永恒发展P41

1、发展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从内容上说,发展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从形式上说,发展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前进上升运动。

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

第一,新事物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旧事物丧失了存在的必然性。

第二,新事物比旧事物优越。

第三,在社会历史领域,新事物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和要求,因此,能够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

2、任何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是一个动态过程

过程就是指事物自身发生、发展和灭亡的历史。

事物发展体现着渐进性和飞跃性的统一。

十、量变与质变的含义、两者的辩证关系以及意义P46

量变:

事物数量增减和次序的变动,是保持事物质的相对稳定性的不显著变化。

质变:

是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

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

Ø量变是质变的必然准备

Ø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Ø量变和质变相互渗透,量变中有部分质变,质变中有量的扩张。

事物的发展是一个量变和质变相互转化过程。

量变引起质变,在新质的基础上,事物又开始新的量变,如此交替循环,形成事物质量互变的规律性。

意义:

第一,既然事物的发展都是从量变开始的,为了推动事物的

发展,我们做事情就必须具有脚踏实地的精神。

第二,既然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那么我们就应当重视

事物发展过程中量变和质变相互包含的复杂情况。

第三,既然事物的发展是渐进性和飞跃的统一,我们就要努

力掌握这个规律,自觉地按规律办事,不断进取,开

拓创新。

十一、辩证的否定观(否定之否定)的基本内容:

P46

1、否定是事物的自身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

2、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

3、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新事物孕育产生于旧事物,新旧事物是通过否定环节联系起来的。

4、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

十二、唯物辩证法的规律:

P42-43

对立统一规律(实质和核心)、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之否定规律。

对立统一规律是实质和核心的原因:

它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

十三、矛盾的同一性、斗争性,其之间的辩证关系,对和谐社会构造的作用P43

(1)矛盾的同一性:

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

(2)矛盾的斗争性:

矛盾的斗争性指的是矛盾双方互相对立、互相排斥的性质。

(3)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相互关系: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

他们是相互联结,相辅相成的,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没有统一性也没有斗争性。

(4)对和谐社会构造的作用:

和谐是矛盾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体现着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但和谐并不意味着矛盾的绝对同一。

和谐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只有在矛盾双方处于平衡、协调、合作的情况下,事物才展现出和谐状态。

社会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都是在不断解决矛盾的过程中实现的。

事物是多样性的统一,和谐的本质就在于协调事物内部各种因素的相互关系,促成最有利于事物发展的状态。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在发展的基础上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的历史过程和社会结果。

十四、矛盾的普遍性、特殊性(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结合考):

P44-45

1、矛盾的普遍性

(1)、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事事有矛盾,矛盾无处不在;

(2)、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时时有矛盾,矛盾无时不有。

2、矛盾的特殊性

所谓矛盾的特殊性是指具体事物所包含的矛盾及其各个方面各有其特点。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十五、主观能动与客观规律如何达到统一?

P57-60

首先,必须尊重客观规律。

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必须以承认规律的客观性为前提。

其次,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而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应当注意:

第一,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

第二,实践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的基本途径。

第三,主观能动作用的发挥,还依赖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十六、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什么?

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十七、旧唯物主义的缺陷:

P66

1、离开实践考察认识问题,因而不了解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2、不了解认识的辩证性质,离开辩证法来考察认识问题,不能把认识看做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而认为认识是一次性完成的。

十八、辩证唯物主义如何克服旧唯物主义的缺陷的?

P67

首先,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把实践的观点引入了认识论,科学地规定了认识的主体和客体及其相互关系,认为主体与客体的关系首先是一种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才产生了它们之间的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

其次,辩证唯物主义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应用于考察认识的发展过程,科学的揭示了认识过程中的多方面的辩证关系。

十九、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P69

感性认识是认识的低级阶段,它反映事物的现象;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它反映事物的本质。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依赖。

第一、理性认识来源于感性认识,这是认识论中的唯物主义。

第二、感性认识有待于深化、发展为理性认识,这是认识论中的辩证法。

第三、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渗透的。

含义:

P68

感性认识:

是人们在实践中通过感觉器官所获得的关于事物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的认识形式,它是认识的初级阶段。

理性认识:

是依靠人的大脑对客观事物内部联系的认识,即对事物本质的认识。

二十、真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的统一【辨析】P73

(1)真理的绝对性

真理的绝对性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具有确定性、无条件性。

①从内容上看,任何真理都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包含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

②从认识的发展趋势和人类的认识能力上看:

就人类认识的本性来说,是能够正确认识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就人类的认识能力来说,世界上只存在尚未认识之物,而不存在不可认识之物。

(2)真理的相对性

真理的相对性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认识的近似性、有条件性。

①从认识的广度看:

任何真理性认识都只是对客观物质世界的某一领域、某一部分、某一方面、某一片断的正确认识,而不是对全部事物的正确反映。

②从认识的深度看:

任何真理性的认识都只是对特定的具体事物一定程度、一定层次的近似正确的反映。

(3)真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的辩证统一

相对真理和绝对真理是同一真理的两重基本属性;

第一、二者相互渗透相互包含:

相对之中有绝对,相对真理中包含着绝对真理的颗粒;绝对之中有相对,绝对真理通过相对真理表现出来,无数相对真理的总和构成绝对真理。

第二、任何真理都是由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转化的一个环节,真理永远处在由相对向绝对的转化和发展中。

★★★★★用科学的态度认识马克思主义

真理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这是真理观上的辩证法。

用真理观上的辩证法看待马克思主义真理,绝对主义和相对主义同样都是错误的;科学的态度应当是既坚持又发展。

马克思主义真理具有绝对性,我们必须坚持它,马克思主义真理又是相对的,我们应当与时俱进,发展马克思主义。

二十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P77

1、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第一,是由真理的本性所决定。

真理的本性是主观和客观符合,只有能够把主观和客观统一起来的活动,才能充当检验真理的标准;

第二,是由实践的特点所决定的。

实践的特点是直接现实性,因为实践是把主观变为客观的活动,因此,只有实践是把主观和客观统一起来的活动,实践就成为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

这是检验真理标准问题上的唯物主义观点,而坚持实践标准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统一,是真理标准问题上的辩证法。

2、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

实践标准的确定性是指唯一性、至上性和绝对性,即唯有实践能够检验真理。

在任何情况下,只有实践才是鉴别真理与谬误的客观标准,这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是指局限性、历史性和相对性,即实践对真理的检验受到历史条件的限制。

每一历史阶段的具体实践都具有历史的局限性,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又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二十二、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P63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它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

第二,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

第三,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

第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认识依赖于实践,离开实践的认识是根本不可能的。

肯定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绝不意味着认识无足轻重。

实践和认识总是相互作用的,认识特别是反映客观事物本质和规律性的理性认识,对实践有着巨大的指挥作用。

二十三、社会存在于社会意思P94-98

1、社会存在:

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是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

包括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物质资料生产方式。

其中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2、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

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它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包括政治、法律、道德、宗教、艺术、哲学等。

其中政治法律思想是社会意识的核心。

其辩证关系: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第一、社会意识的内容来源于社会存在。

第二、社会意识是人们社会物质交往的产物。

第三、社会意识是随着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的。

(2)、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含义:

是指社会意识在反映社会存在的同时,还有自己特有的发展形式和规律。

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表现:

第一,社会意识的发展变化与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的不完全同步性。

第二,社会意识的发展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之间具有不平衡性

第三,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

对待历史文化遗产——反对复古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

第四,社会意识各种形式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

第五,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这是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突出表现。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表现在性质和程度两个方面:

•从性质上看,先进的社会意识反映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促进作用,推动社会向前发展;落后的、反动的社会意识由于背离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所以对社会发展起阻碍作用。

•从程度来看,社会意识作用的范围大小、时间的久暂、力度的深浅是有区别的。

二十四、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P100-108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

(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

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1)生产力

生产力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使其适应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

(2)生产关系

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

(是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

2.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的两个方面,生产力是生产的物质内容,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生产关系是生产的社会形式,是相对稳定的因素。

第一、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

A.生产力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

B.生产力的发展变化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

第二、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就会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当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A.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状况时,对生产力的发展起促进作用

B.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二)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

1、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经济基础:

是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上层建筑:

建立在经济基础上的意识形态及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

2.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

经济基础属于物质关系领域,是第一性的;上层建筑属于思想关系领域。

第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a.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

b.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

c.经济基础的变更必然引起上层建筑的变革,并决定着其变革的方向。

第二、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能动的反作用,集中体现在上层建筑为经济基础服务上:

a.服务方向:

b.服务方式:

c.服务效果:

3.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一定要适合”表明:

经济基础状况决定上层建筑的发展方向,决定上层建筑相应的调整或变革,而不允许上层建筑长时期落后于或不适应自己的发展;上层建筑的反作用,也必须取决于和服从于经济基础的性质和客观要求,而不允许上层建筑脱离自己的发展状况和水平。

二十五、社会发展的动力P112

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1).生产力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最基本的动力因素,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

(2).社会基本矛盾特别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它是更为基本的矛盾),是“一切历史冲突的根源”,决定着社会中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

(3).社会基本矛盾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解决方式(阶级斗争、社会革命、社会改革),并从根本上影响和促进社会形态的变化和发展。

二十六、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与中国的发展)P126

首先,科学技术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其次,科学技术促进生产关系的变革

再次,科学技术推动社会精神文明的发展

科学是一种强有力的工具。

怎样用它,究竟是给人带来幸福还是带来灾难,全取决于人自己,而不取决于工具。

刀子在人类生活上是有用的,但它也能用来杀人。

在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同时,人类面临一系列“全球问题”!

二十七、人民群众与社会发展(人民群众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P130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第一、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第二、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第三、人民群众是社会制度变革的决定力量

二十八、何谓资本原始积累,其方式是什么?

P140-141

所谓资本原始积累:

就是生产者与生产资料相分离,货币资本迅速集中于少数人手中的历史过程。

方式:

一是用暴力手段剥夺农民的土地,二是用暴力手段掠夺货币财富。

二十九、剩余价值的产生P158

剩余价值就是由劳动者创造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

剩余价值的产生,是由于资本家把工人的劳动时间延长到补偿劳动力价值所需要的时间以上,工人创造的价值超过了他的劳动力价值,这就是价值增殖的秘密。

所以说,价值增殖过程就是超过一定点而延长了的价值形成过程。

剩余价值率是反映资本家对工人剥削程度的概念。

⏹剩余价值率(mˊ)=剩余价值(m)/可变资本(v)

三十、如何认识对科技、知识、信息等新的生产要素在财富和价值创造中作用?

P153

应该坚持马克思关于人的抽象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这一劳动价值论的基本观点。

同时,要充分肯定科技、知识、信息等新的生产要素在提高生产效率、促进生产发展、增加使用价值和价值形成中的重要作用。

三十一、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和具体表现P169-170

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和生产社会化之间的矛盾,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主要表现:

第一,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的矛盾。

第二,表现为个别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矛盾。

三十二、“三权分立”P171-177

三十三、垄断是什么?

产生的原因?

P183

所谓垄断是指少数资本主义大企业,为了获得高额利润,通过相互协议或联合,对一个或几个部门商品的生产、销售和价格进行操纵和控制。

产生原因:

首先,生产高度集中使垄断形成具有可能性。

其次,生产高度集中使垄断成为必然趋势。

因为企业规模巨大,造成了竞争的困难,具备了产生垄断的必然性。

再次,大企业之间的竞争是很残酷的,它带来的后果是两败俱伤,而不是你死我活,为了避免这种后果,必然联合。

三十四、垄断并不能消除竞争,而是使竞争越来越激烈的原因P183-184

①垄断没有消除产生竞争的经济条件

②垄断必须通过竞争来维持

③不存在绝对和纯粹的垄断

三十五、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含义以及其基本形式P186-188

含义:

是国家政权和私人垄断资本融合在一起的垄断资本主义。

基本形式:

●国家所有并直接经营的企业

●国家与私人共有、合营企业

●国家通过多种形式参与私人垄断资本的再生产过程

●宏观调节和微观规制

三十六、经济全球化是什么?

其表现是什么?

P194

所谓经济全球化是以资本、技术、信息等各类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流动和配置,各国经济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一体化过程。

表现:

1、生产的全球化

2、贸易的全球化

3、金融的全球化

4、企业经营的全球化

三十七、资本主义的新变化P198-201

1、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化

2、劳资和分配关系的变化

3、社会阶级、阶层结构的变化

4、经济调节机制和经济危机形态的变化

5、政治制度的变

三十八、当今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原因和实质P202-204

原因:

(1)科学技术革命和生产力的发展,是资本主义变化的推动力量。

(2)工人阶级争取自身权力和利益斗争的作用,是推动资本主义变化的重要力量。

(3)社会主义初步显示的优越性对资本主义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4)自我调节是资本主义世界出现新变化的内在动力。

实质:

当代资本主义发生的变化,是在资本主义制度基本框架内的变化,并不意味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根本性质发生了变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艺术创意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