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复习议论文阅读练习.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625985 上传时间:2022-10-11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0.6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语文复习议论文阅读练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中考语文复习议论文阅读练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中考语文复习议论文阅读练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中考语文复习议论文阅读练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中考语文复习议论文阅读练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考语文复习议论文阅读练习.docx

《中考语文复习议论文阅读练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语文复习议论文阅读练习.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考语文复习议论文阅读练习.docx

中考语文复习议论文阅读练习

2019年中考语文议论文阅读复习练习

(二)议论文阅读(11分)

知止

[台湾]张继高

  年幼时,父亲不止一次以“知止”二字教育我们。

当时觉得这两个字既玄又深,不能明白其中的深意。

有一年中秋,乡亲送来了两篓上好的白石榴,香甜多汁,我不禁吃个不停。

夜晚腹泻,父亲趁机  A  (教训、训诲)说:

这也是不懂得吃东西也应该“知止”的缘故啊。

  到了中年,每读名人传记,或观察时人的成败升沉,发现其中灾祸发生的起因在于不懂得“知止”之道的,可以说是比比皆是。

一个人理应知道他从社会上取得的最大限度是多少,超过这个限度,命运便会报复他。

问题是这个“限度”并没有科学的计算方法,也没有客观的标准。

能够估量得恰到好处的人,全凭他的自知与自省的功夫,外加一二肯直言规劝的朋友的适时谏阻。

  困难的是,已揽大权、已赚大钱的人对“知止”特别地听不进去。

像王安石,其能力、政见可以说是卓绝一代,在宋神宗的宠信之下,他独揽军政、经济大权于一身。

然而他做事太急、太贪,总想一下子就“全面”改革,结果根本无法建立真正的功业。

其不懂“知止”之道可谓极矣。

  由王安石想到乔治·华盛顿,就觉得华盛顿高明。

华盛顿虽然指挥过美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独立战争,但战争结束后他不以功臣自居,决心回到老家种田。

他说:

“我毕生最大的兴趣在农作。

”其“知止”功夫可以说是到家了。

  我对培根的散文百读不厌。

他有一句讽刺不懂得“知止”的人的话:

“升级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人们费了很大的劲,一级级往上爬。

结果地位愈高,愈是痛苦,而且有时还是很卑鄙的。

人们用不尊严的手段爬到尊严的地位,结果是怎样呢?

他们的地位是岌岌不保的。

说垮便会垮下来,不然也会慢慢减色,渐渐地被淘汰……

  我有些近十年来在商界曾经呼风唤雨过的朋友,如今不少已潜逃海外,身败名裂,或者正在苟延挣扎之中。

其中一二位在他们春风得意,夜夜逐酒征歌,结纳权贵,炒地皮、卖军火的时候,我就曾婉劝他们适可而止、相机打住。

可惜他们听不进去。

  一个人要有自知之明,要懂得从社会上取得多少才是适当的。

“钱”“权”都是如此。

要想生活得心安理得,培养一点“知止”精神是很必要的。

在一个高度进步而民主的社会中,人的观念有法律、道德和知识来随时  B  (制衡、制约),自然会产生一些“知止”的想法。

而在眼下这个嘈杂浮躁的社会里要懂得“知止”之道,就只有靠自我修养了。

  (选自浙江文艺出版社《张继高散文》,有删改)

  20.请从括号中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在文中A、B两处。

(2分)

A:

                           

B:

                         

  21.本文表达的观点是什么?

(2分)

  22.阅读全文,根据提示用原文填空。

(2分)

  文中的“我”在不同年龄阶段对“知止”有不同的理解

  年幼时,“知止”就是不能“吃个不停”;

  中年时,“知止”就是                          ;

  如今,“知止”就是                           。

  23.第段主要使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有什么作用?

(3分)

  24.结合本文观点,补写一个自己生活实际的事实论据。

(2分)

(二)议论文阅读(10分)

“知入”与“知出”

张运辅

①怎样读书才能取得效果?

经验表明,处理好阅读中的“入”与“出”是关键所在。

南宋学者陈善云:

“读书须知出入法。

见得亲切,此是入书法;用得透脱,此是出书法。

”此论道出了读书的精髓。

②阅读中的“入”,是指对所读之书全身心融入,潜心对其进行研读与探索。

就是读者通过文字去触摸作者的内心,与其进行心灵的对话。

如此“入书”,方可“见得亲切”,实现双方心情的“契合”。

③在阅读中怎样“入”呢?

一个方法是坚持“精思”。

朱熹认为:

“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

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

”就是说阅读要慢嚼细咽,通过揣摩语言,达到把握文章内容、体悟作品意蕴与情趣之目的。

④在熟读基础上精思,确为“入书”之妙诀。

苏轼读陶渊明《饮酒》诗后写道: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两句时,发现“见”字能表达悠然自得之感。

又想到在俗本中改为“望”,“望南山”就变为主动寻求,这不但破坏了全诗的意境,而且也与陶渊明的节操相悖。

“望”与“见”虽一字之差,但意境全异。

苏轼的体会,表明他对全诗意蕴和诗人的心境都有了深刻认识;这种认识若离开了对全诗全身心的“入”,离开反复思索,是无法达到的。

⑤阅读中的“出”,是指读者能站在更高层次,对所读之书做出分析判断,能从新的角度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

哲学家叔本华就主张读书要与书本拉开距离,不要“入”书过度,要敢于并善于从书本中走出来。

这样读书,方可避免“是别人在代替我们思想,我们只不过重复他的思想活动的过程而已”;方可在读后能解其意、识其旨、得其要,真正做到“用得透脱”。

⑥阅读,要“入”,也要“出”。

“入”是“出”的基础,不“入”则无所谓“出”;“出”是“入”的目的,不能“出”就失去了阅读的价值与意义。

既能“入”又能“出”,才是阅读者必须掌握的秘诀。

20、对本文中心论点表述最正确的一项是()

A、阅读后要能解其意、识其旨、得其要,真正做到“用得透脱”。

B、在熟读基础上精思,确为“入书”之妙诀。

C、本文主要论述了阅读时“入”与“出”的方法。

D、处理好阅读中的“如”与“出”是读书取得效果的关键所在。

21、根据本文的内容,谈谈阅读中“入”与“出”的辩证关系。

22、本文第④段划横线的文字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请简要分析其作用。

23、下面这段文字放在本文的哪一段最恰当?

说明理由

叶圣陶认为:

“文字是一道桥梁,桥这边站着读者,桥那边站着作者。

通过这一道桥梁,读者才和作者会面,不但会面,而且了解了作者的心情,是作者的心灵契合。

24、联系实际,谈谈本文给你的启示。

(二)议论文阅读(16分)

儒雅之风

王景瑞

①《法言·君子》中说:

“通天地之人曰儒。

”儒雅,既是生活的积累,更是人生的态度。

当今社会,尤需儒雅之风。

②儒雅,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曾经的最高赞赏。

读书人,多儒雅。

才高八斗、出口成章的曹子建,潇洒飘逸、斗酒诗百篇的李太白,才思敏捷、风流倜傥的苏东坡,都曾让人无限神往。

军旅战将,同时饱学诗书,则称儒将。

古有秉烛夜读《春秋》的关云长,“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周公瑾;今有“弯弓射日到江南,终夜喧呼敌胆寒”的陈毅元帅,“自信挥戈能退日,河山依旧战旗红”的朱总司令。

学识不凡的老板,称儒商。

海尔集团的老总张瑞敏,就是其中翘楚,他把海尔集团打造成了一个既有丰厚利润,又有浓郁文化氛围的现代化大企业。

演艺圈里也有不少儒雅的演员,喜欢读书,学养深厚,称“儒伶”,诸如梅兰芳、孙道临、于是之……

③现今,在这激荡时代有些失重的国人身上,儒雅显得愈加稀缺。

人们总说,中国是“衣冠上国”“礼仪之邦”。

其实,有不少人举止失当,而且这种失当已经到了令人熟视无睹的地步。

樱花节期间,两青年想用照片留下樱花纷飞的美景。

于是一青年用力摇动樱花树,樱花纷纷飘落,两人搔首弄姿,甚是惬意,其他游客驻足围观,却无一人提出异议。

④官员儒雅似应正常,但在现实生活当中,好像儒雅的公仆还不太多。

温家宝在2004年人大记者招待会上的儒雅风度,堪称楷模。

温家宝面对各国记者,引经据典,侃侃而谈,诗词典故,信手拈来,妙语连珠,风度儒雅,令人倾倒。

温家宝为什么有这样的渊博学识和儒雅风度?

答案其实很简单,正如他在接受美国《华盛顿邮报》总编采访时说的那样:

“我最大的爱好就是读书,读书伴随着我的整个生活。

⑤看来,那些钦佩温家宝儒雅风度的官员,那些举止失当的国人,要想使自己也变得儒雅起来,唯一的办法就是多多读书。

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就是这个道理。

儒雅之人,能把传统文化中的诗词、典故、格言,巧妙运用于自己所要表达的意思当中,素养之深厚,情感之细腻,爱心之深沉,听者为之动心,为之魂牵,让升腾的美好情愫迅速撞击听者的心灵,让感动的涟漪缓缓扩散。

儒雅的表达方式,已经被看作是有文化、有礼仪的表现,是做人的高境界。

⑥“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一个社会,如果全民酷爱阅读,就会儒雅之风盛行,这对于提高文明程度,净化社会风气,都是大有裨益的。

(选自《做人与处世》2015年第6期,有改动)

20.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请用文中语句回答。

(2分)

21.作者为什么提出这种观点?

(2分)

22.文中第④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有什么作用?

(3分)

23.请为文章第③段补写一个事实论据。

(3分)

24.“要想使自己也变得儒雅起来,唯一的办法就是多多读书。

”作为一名中学生,请你为推行全民阅读,盛行儒雅之风,提出几条合理化的建议。

(3分)

(三)议论文阅读(13分)

阅读是一种定力

周二中

①这些年,有各种各样的调查数据显示,国人年均读书量很少。

比如较多的说法也只有6本,而欧美国家达16本,北欧国家达到24本。

这些数据未必精确,却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国人静不下心来读书的尴尬现实。

 ②一位外国管理学者在其近著中说,在中国旅行时发现,城市遍街都是按摩店,而书店却寥寥无几,中国人均每天读书不足15分钟,人均阅读量少得可怜。

他的判断未免失之武断,也未必准确,但他观察到的现象、所思考的问题却令我们警醒。

 ③“男儿欲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

”一千多年前,宋真宗就写下这样的劝学诗句。

今天,到底是什么让我们静不下心来了呢?

忙,没时间,是很多人找到的原因。

然而,鲁迅先生早就断了此类借口的后路:

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

真正的原因恐怕在于,在快节奏、高压力、紧张而喧嚣的社会生活中,人们失去了一种定力。

④有人在飞机上发现一个现象,当时机舱已熄灯,他吃惊地发现,不睡觉玩iPad的,基本上都是中国人,而且他们基本上都是在打游戏或看电影,没见有人读书。

而对于很多人而言,可能意识到不能用游戏娱乐来浪费时间,然而却一头栽进了新媒体所构建的信息海洋,这也想了解、那也想知道,顶多有些碎片化的浅阅读,在信息的洋流里心灵变得浮躁而飘零。

也难怪有文化学者忧心忡忡:

快速浏览的习惯正在代替阅读,“我不希望中国回到孔子孟子的时代,我也不希望中国进入13亿华人躺在比尔·盖茨与乔布斯怀里看微博与段子的时代。

⑤说到底,越是面临生活的快节奏,越是要有超强的定力。

有定力,才能让我们慢下来、静下心来观察与思考。

那么,这定力从哪里来?

来源于阅读本身。

不少人有这样的阅读经历:

偶一日拿起一本书来,竟然一读就欲罢不能,超然物外沉浸书中,数小时流逝而不觉。

而那一度浮躁的心气竟然也沉静下来,有一种难得的静谧,更仿佛有一种沁人心脾的馨香在缭绕。

这便是阅读的力量。

⑥其实,任何时代都有其快、变、闹等特征,关键就是能不能闹中取静、忙里偷闲地读点东西。

古人欧阳修读书,即有枕上、马上、厕上“三上法”之谓。

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时则说过,“如果再过10年我就死了,那么我就一定要学习9年零359天”。

懂得了阅读的力量,也就会把阅读作为提升素养的途径,更作为涵养定力的手段。

有了这样的认知,即使舟车劳顿、戎马倥偬,其奈阅读何?

⑦在这个快速行进与选择的时代,很多人正在悄然改变与重塑,一个新的气象正在出现。

各种电子书已经开始进驻手机桌面,越来越多的人把花在手机上的时间,开始从网络浏览、微博刷屏转向了桌面上的电子书库。

当人们从快速流变的新媒体上重拾深阅读,进而自觉地下载适合自己阅读的电子书籍,阅读将在新媒体上获得新生,它所改变的将不仅是人们的素养,还有躁动不安的心灵。

(选自《人民日报》2013年12月20日)

20.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