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指标解读.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258863 上传时间:2023-01-04 格式:DOCX 页数:41 大小:61.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指标解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1页
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指标解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1页
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指标解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1页
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指标解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1页
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指标解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指标解读.docx

《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指标解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指标解读.docx(4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指标解读.docx

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指标解读

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指标解读

一、合格评估指标有关说明

(一)新方案研制的总体界定

1.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方案(以下简称“合格评估方案”)适用于未参加过上一轮教学工作评估的各类新建本科学校(以下简称“新建院校”)。

2.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以《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为依据,贯彻“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的指导方针,以“促进经费投入,促进教学建设,促进管理规范,促进质量提高”为重点。

通过教学工作合格评估,进一步加强国家对新建院校教学工作的宏观管理与指导,推动建立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使新建院校教学条件基本达标,教学管理基本规范,教学质量基本保证。

3.合格评估方案的制定从新建院校的办学定位与发展需要出发,努力体现国家的教育方针及对新建院校教学工作和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反映高等学校教学工作的基本规律及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走势与发展方向。

合格评估方案强调新建院校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和民族团结教育,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

强调重视培养学生以区域经济社会需求和就业为导向,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着力培养应用型人才;强调要树立“办学以教师为本,教学以学生为本”的办学理念,重视教师队伍建设和对学生的指导服务;强调以提高教学质量为核心,加强教学基本建设,认真开展评建工作。

4.评估指标中“达到国家办学条件要求”或“基本要求”均指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指标(试行)》(教发[2004]2号)文件规定的限制招生的要求。

5.二级指标的主要观测点是需要重点关注的方面,评价某二级指标时除考察主要观测点所列内容外,还要结合与其相关的其它方面进行综合评价。

(二)新方案研制的总体思路

1.妥善处理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在保持评估方案基本稳定的基础上进行适当创新。

新方案继续坚持“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的指导方针,统筹硬件建设与软件建设、教学改革与教学规范、目标管理与过程管理、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的关系。

2.以“促进经费投入、促进教学建设、促进管理规范、促进质量提高”为重点,建立适应新建院校需要的评估指标体系。

新建本科院校首要解决的问题是条件达标和管理规范的问题。

因此,新方案通过建立以促进经费投入、促进教学建设、促进管理规范、促进质量提高为重点的评估指标体系,进一步加强国家对新建院校教学工作宏观管理与指导,使新建院校教学条件基本达标、教学管理基本规范、教学质量基本保证。

3.引导新建院校紧密结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着力培养应用型人才。

新方案强调学校应主动适应和服务区域(行业)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重视与区域经济社会及产业的合作育人,以提高质量为核心,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在师资队伍建设、专业设置和结构调整、培养方案、课程建设、实践教学等一系列环节上突出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三)新方案的调整和变化

1.注重考察领导能力和人才培养方案的科学性。

把原“办学指导思想”改为“办学思路与领导作用”,增加“领导作用”和“人才培养模式”两个二级指标,不仅考察学校是否有先进的教育理念,更侧重考察学校是否具有一支尊重教育规律、教育理念先进、管理能力和执行能力较强的各级领导班子,同时考察是否制定有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这对新建院校的建设和未来发展都是至关重要的。

2.注重建设一支符合新建院校办学定位的师资队伍。

增加了“教育教学水平”、“教师培养培训”两个二级指标,侧重要求学校加强教师的培养,提出注重教学团队建设、带头人的培养,加强专业教师职业经历和职业能力的培养,并特别提出应重视青年教师的培训和专业发展,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引导新建院校建设一支具有发展后劲、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师队伍。

3.注重考察地方政府对学校的经费投入。

把原“教学经费”改为“经费投入”,不仅考查学校教学经费投入情况,还要考察政府(主办方)投入。

拟根据国情采用“学校举办方(含政府、行业和民办高校投资者)生均拨款分别达到或超过上一年本区域(东部、中部、西部)平均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的概念,这样既有利于促进政府经费投入,又照顾到区域的实际差别。

根据财政部、教育部公布的2007年全国教育经费公报的数据测算,如果使用“区域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平均值”这个指标,对西部11个省、自治区来说,有9个省、自治区没有达到标准;对中部10个省来说,有5个省没有达到标准;对东部7个省来说,有4个省没有达到标准。

因此,总体看来,这个指标对我国大部分省、自治区加大高等教育投入有促进作用,对保持新建院校办学条件和质量、不断提高我国高等教育投入都具有重要意义。

4.突出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在教学建设中的引领作用。

方案的设计突出了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在师资队伍建设、专业设置和调整、培养方案、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建设、实践教学等方面的统领作用,把主动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培养应用型人才这一条主线贯彻始终,从而使指标体系的内在逻辑关系比较严密,既体现了“三个符合度”【学校培养目标(质量标准)符合社会、学生需要和国家规定的程度;学校实际工作状态符合学校确定的培养目标(质量标准)的程度;学校人才培养结果(毕业生)符合学校确定的培养目标(质量标准)的程度】的评估原则,又有利于新建院校办学定位和目标的实现。

5.突出“以学生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

将原方案一级指标“学风”改成“学风建设与学生指导”。

设置“学风建设”、“课外活动”、“指导与服务”等二级指标。

一方面强调从学校整体氛围和制度建设上改善学生的学习风气;另一方面强调学校应在学习指导、就业指导、创业教育指导、心理健康咨询等各个方面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指导和服务,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

6.重视实践教学和质量保证体系建设。

对实践教学的要求有所提高,如要求50%的毕业论文(设计)要在实验室、工程实践和社会实践中完成,对人文社会科学专业和理工农医专业的实践教学的学分(学时)比例有适当的提高。

对质量保证体系建设的要求贯彻在评估标准体系的始终,从办学思路到制定各主要教学环节教学质量标准,基本建立教学质量保证体系,要求明确具体。

这样有利于与审核评估的衔接。

7.不设“特色项目”和核心指标。

鉴于新建院校的实际情况,新方案不设特色项目,但在办学定位、专业设置等相关的评估标准中,注重引导学校培育自身的特色。

新方案不设核心指标,一是为了进一步简化评估的程序,规避在操作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一些问题;另一方面是因为作为合格评估,其指标应该是最低标准,高校都应该基本达到这些要求。

二、合格评估指标内涵

1办学思路与领导作用

二级指标:

学校定位;领导作用;人才培养模式

评估中心解读:

办学思路是学校的顶层设计,学校领导是办学思路的策划者,因此,办学思路和领导作用对学校的建设和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办学思路不是虚指标,学校各项工作都能反映办学思路,评估指标体系中的各项指标都应该是办学思路的支撑和印证。

专家解读:

学校的办学思路是学校的顶层设计,它对学校的建设和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办学思路不是抽象的,它是在长期办学过程中形成的,它具体体现在学校的各项工作中,《合格评估方案》的各级指标都会与办学思路有关。

考察一所学校的办学思路,不仅要看它的二级指标,还要看《评估方案》的其他指标,如师资、资源配置、专业设置、教学计划、课程设置等。

领导作用则侧重考察学校是否具有一支尊重教育规律、教育理念先进、管理能力和执行能力较强的各级领导班子。

1.1学校定位

主要观测点:

学校定位与规划

1.1.1学校定位与规划

基本要求:

学校办学定位明确,发展目标清晰,能主动服务区域(行业)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科学合理,符合学校发展实际需要;注重办学特色培育。

评估中心解读:

办学定位主要指:

总体目标定位、学校类型定位、层次定位、人才类型定位、服务面向定位等。

考察学校定位主要看其是否符合“四个为主”:

一是以服务地方为主,看其专业布局是否面向地方(行业)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二是以本科教育为主,看其本科生比例是否适当;三是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主,看其是否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需要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四是以教学为主,看其是否科学处理教学与科研关系,依据自身的条件优势和发展潜力,注重形成办学特色。

学校定位不是一个口号,要通过审阅学校教育事业发展规划、学科专业建设规划、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和校园建设规划等材料,考察培养方案及培养过程,分析人才培养与办学定位的符合度。

专家解读:

“学校定位”主要是指,根据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学校自身条件和发展潜力,找准学校在人才培养中的位置,确定学校在一定时期内的总体目标,培养人才的层次、类型和人才的主要服务面向。

所谓“根据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就是学校的定位要适应国民经济或区域经济的要求,要适应社会和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要符合学校的实际(或是经过努力可以实现的)条件。

“学校的总体目标”是指学校在国内外高等学校中的位置;学校的学科结构(理工农医管经文等);学校的类型(研究型、研究教学型、教学型);学校培养不同层次人才的结构(研究生、本科生、高职高专生)。

“人才的类型”是指应用型、研究型、研究应用型。

“服务面向”有两层含义:

一是为行业服务,为区域经济服务,为全国服务。

二是培养学生主要从事研究、开发等基层的一些实际工作。

学校规划的目标应体现学校的定位,其相应措施是为了保证学校定位的实现。

专业建设规划对保证本科教育的健康发展、稳步提高本科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考察学校定位必须考察学校的规划,尤其是专业建设规划。

专业建设规划要合理,要适应社会、经济、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要符合学校自身条件(有相应学科支持),要遵循教育规律。

专业的总体布局和结构要符合学校的定位,有与重点学科相匹配的、在行业或地区有一定影响的优势或特色专业。

学校规划的目标应体现学校的定位,其相应措施是为了保证学校定位的实现。

考察学校定位必须考察学校的规划,包括学校教育事业发展规划,学科专业建设规划,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和校园建设规划。

这四个规划可以是独立的,也可以在一个总规划中,内含这四部分内容。

李志宏解读:

★有规划:

要符合区域发展需要、要符合学校发展实际。

★体现所在、所生、所长的优势和趋势。

★把服务区域和功能域用阶段目标明确表达出来。

★引导学校办出地方或行业特色。

1.2领导作用

主要观测点:

领导体制;领导能力;教学中心地位

1.2.1领导体制

基本要求:

领导体制健全,法人治理结构完善。

学校董事会(或理事会)、校务委员会、党委会机构发挥了各自的职能;建立了学校发展决策咨询机构并很好发挥了作用;建立了学校师生员工民主管理监督、建言献策的机制。

李志宏解读:

★旨在强化民主管理、科学决策和依法治校。

1.2.2领导能力

基本要求:

各级领导班子遵循高等教育办学和教学规律,树立“办学以教师为本,教学以学生为本”的办学理念,认真落实学校发展规划和目标,教育教学管理能力较强。

评估中心解读:

校级领导不仅要有战略思维能力、谋划发展的能力和凝聚人心的能力,更要懂办学、懂教育。

中层领导对学校办学思路具有较强的贯彻能力、对教学有较强的管理能力、自身具有较强的专业能力。

专家解读:

(1)各级领导具备先进的教育思想观念。

教育思想观念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先导和动力,也是高等学校发展的任务和要求。

学校的一切改革离不开思想观念的转变。

办好一所学校,必须要有先进的教育思想观念。

先进的教育思想观念要具有时代特征,要随时代的进步不断转变。

现在的时代,我们更加重视教育教学质量,要建立具有时代特征的质量观、人才观。

学校要强化质量意识,牢固树立“人才培养的质量是高等学校生命线,提高教学质量是永恒的主题”这样的观念。

结合学校的定位,制定质量标准并切实实行。

在制定质量标准时,不能用精英教育阶段的质量标准来要求大众化教育阶段的教学工作,大众化教育阶段的质量标准应区别于精英教育阶段的;另外不同的学校在培养人才方面承担的任务不同,质量标准既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的地方。

国家对高校培养人才的基本要求应该是一样的,学校根据定位对培养的人才还提出不同的要求。

先进的教育思想观念,要遵循教育规律,处理好扩大规模与提高质量、统一性与多样性、“成人”与“成才”、规范管理与改革创新等关系。

(2)学校的党政一把手是教学质量的第一责任人,对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负有重大责任,应该做到责任明确。

学校的党政一把手要统筹学校的各项工作,把主要精力真正转移到教学工作上来,把质量意识落实到具体工作中。

学校领导在治学过程中,首先要带头转变教育思想观念,应有一个先于行动的核心理念,在观念、制度、工作上有所创新。

学校树立什么样的思想观念应当明确、清楚。

(3)各级领导要树立“办学以教师为本,教学以学生为本”的办学理念,认真落实学校发展规划和目标。

(4)侧重考察学校是否具有一支尊重教育规律、教育理念先进、管理能力和执行能力较强的各级领导班子,这对新建院校的建设和未来发展都是至关重要的。

李志宏解读:

★领导班子健全,相对稳定,结构合理,重视教育、教学规律研究。

★在专科向本科的转型期,领导(含中层)作用尤为关键:

一是校领导具有战略思维能力,谋划发展能力凝聚人心能力;二是中层领导对办学思想的贯彻能力及创造性开展工作能力。

1.2.3教学中心地位

基本要求:

以提高质量为核心、落实教学工作中心地位的政策与措施,重视建立并完善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各级教学管理人员责任明确,各职能部门服务人才培养情况好,师生基本满意。

评估中心解读:

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主要考察教学中心地位的具体政策与措施及落实情况;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基本情况:

师生对学校教学工作满意度;师生对主要职能部门服务教学的评价等。

专家解读:

高等学校的核心任务是培养人才,人才培养的中心环节是教学工作,因此,教学工作始终是学校的中心工作。

学校教学工作中心地位的确立不是一句空话,它是有实际的含义的,是可以根据以下几点进行考察的:

是否以提高质量为核心,基本构建了质量保证体系;党政领导是否重视教学工作,经常研究教学工作,并能深入教学第一线进行调查研究,解决教学工作中的问题;是否正确处理人才培养、教学工作、与其他工作的关系;对教学的经费投入是否处于优先地位,并有稳定的来源;各级教学管理人员责任是否明确;各职能部门是否都能围绕育人进行工作,并能主动为教学服务,师生满意度高;学校的各项政策和规定(尤其是利益分配方面)是否都能体现对教学的重视;在对教师的考核中,是否实行教学质量考核一票否决制;育人工作是否已经成为学校的舆论中心等。

关键在于落实。

本科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主体和基础,抓好本科教育是提高整个高等教育质量的重点和关键。

因此落实教学工作中心地位时,学校应把加强本科教学工作列入重要工作日程。

李志宏解读:

★本科教育起始阶段应牢固树立本科教学的中心地位,处理好高校四项职能的关系:

人才培养是核心;科学研究是基础;社会服务是方向;文化传承与创新是引领。

★职能部门要服务于学校中心任务,师生的满意度是检验工作效果的主要依据。

石院长在2012年度教学工作会议上关于“教学中心地位”的讲话:

教学中心地位的确立不是一句空话,它有实际的涵义和具体的内容,主要体现在以下七个方面:

第一,党政领导重视教学工作,经常研究教学工作,并能深入教学第一线,进行调查研究,解决教学工作中的问题。

第二,学校能够正确处理人才培养、教学工作与其他工作的关系。

第三,学校对教学经费投入处于优先的地位,并有稳定的经济来源。

第四,各个职能部门都能围绕育人开展工作,并能主动为教学、教师和学生服务。

第五,学校的各项政策和规定都能体现对教学的重视。

第六,教师能潜心教学;在对教师的考核中,实行教学质量考核一票否决制。

第七,育人工作已经成为学校的舆论中心,教师和学生都能深切感受到这一点。

因此,坚持教学中心地位,就是要坚持教学质量“一把手”负责制不动摇,坚持教学质量的首要地位不动摇,坚持教学改革的核心地位不动摇,坚持教学投入的优先地位不动摇;进一步建立和完善突出教学中心地位的制度体系;努力形成“领导重视教学、制度规范教学、政策倾斜教学、经费优先教学、教师倾心教学、科研促进教学、管理服务教学、后勤保障教学、舆论关注教学、全员关心教学”的良好氛围;积极调动上下、内外各方面的因素,从加大教学经费投入、强化教学管理、深化教学改革、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强化实践教学、健全教学质量监控和保障体系以及营造良好育人环境等几个方面入手,实实在在抓一些具体工作,真真切切见到实效。

1.3人才培养模式

主要观测点:

人才培养思路;产学研合作教育

1.3.1人才培养思路

基本要求:

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突出应用型人才培养,思路清晰,效果明显;关注学生不同特点和个性差异,注重因材施教。

评估中心解读:

人才培养思路考察学校是否坚持育人为本,是否注重学生思想品德教育,是否注重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要在专业层面考察学校对应用型人才的规格要求是否清晰?

人才培养模式是否有效?

培养方案是否注重德育为先、能力为重?

能否积极开展教学改革,探索因材施教等等。

专家解读:

(1)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科学性与合理性。

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是办学定位核心定位。

目标定位是行为主体为了实现行为规范而对多种可能达到的目标所进行的理性选择。

目标体现了人们的价值取向和利益追求,标志着人们对未来的理性判断和科学思考,相对于理念来说具有针对性和具体性。

明确现代专业培养目标的定位,是办好学校教育,为当地社会和经济服务的前提。

(2)人才培养方案对人才培养目标的体现与支撑。

人才培养方案是高校保证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规格的重要文件,是组织教学过程、安排教学任务、确定教学编制的基本依据,它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规格和质量,关系到深化培养模式、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的改革。

(3)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构建。

“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现代教育理论、教育思想指导下,按照特定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以相对稳定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管理制度和评估方式,实施人才教育的过程的总和。

它具体可以包括四层涵义:

a.培养目标和规格;

b.为实现一定的培养目标和规格的整个教育过程;

c.为实现这一过程的一整套管理和评估制度;

d.与之相匹配的科学的教学方式、方法和手段。

如果以简化的公式表示,即:

目标+过程与方式(教学内容和课程+管理和评估制度+教学方式和方法)。

(4)人才培养思路、措施与效果。

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按照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出台行之有效的措施与办法,制定培养计划、构建培养体系、建立评价系统、形成培养机制,就业率达90%以上。

李志宏解读:

★学校主体上一定是培养应用型人才,但目标规格可多样性;★如何面向多数学生因材施教?

1.3.2产学研合作教育

基本要求:

积极开展产学研合作教育,在与企(事)业或行业合作举办专业、共建教学资源、合作培养人才、合作就业等方面并取得较好效果。

评估中心解读:

产学研合作教育主要考察学校是否主动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是否有明确的服务方向和具体的服务对象?

人才培养是否以业界为主导?

是否与业界建立长期、稳定、互动的合作关系,效果如何?

指标体系中的合作教育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包括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等。

考察人才培养模式,不能只看自评报告,重在剖析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重点考察教学过程。

专家解读:

产学研合作教育是一种办学方式,强调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强调实践教学;强调对培养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实践环境的培育;强调与区域经济社会及产业的合作育人平台拓展与实际效果,利用学校、社会两种教育资源和教育环境,在大学4年期间交替安排学校理论课程学习和校外顶岗工作,使学生将理论与实践有机融为一体,真正满足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

李志宏解读:

★产学研合作应该是新建本科院校办学和培养应用型人才必由之路,学校应该有整体推进措施。

★合作办专业、合作建教学资源、合作培养人才、合作就业是具体要求;长远看:

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

★体系化、制度化、契约化、互动共赢是努力方向。

2教师队伍

二级指标:

数量与结构;教育教学水平;教师培养培训

评估中心解读:

教师是办学的第一核心资源,合格的高等学校必须要有合格的教师队伍,教师队伍既是目前新建本科院校普遍存在问题,也是合格评估重点考察的内容。

专家解读: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

深化教学改革的关键在教师,保证教学质量的关键在教师。

因此说在教学工作中,教师是主导、是关键,教师对提高教学质量和学校将来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一所优秀的高等学校一定有一支高质量的师资队伍。

2.1数量与结构

主要观测点:

生师比;队伍结构

新建本科院校与其他高校一样,近年来面临因扩大规模带来的师资紧张、结构性短缺、师生比例不足等问题。

但与其他高校不同的是,新建本科院校教师数量紧张是相对紧张,主要是结构不合理,一是教师本科教学经验不足,二是新专业多,专业带头人数量不足,教师数量不平衡。

2.1.1生师比

基本要求:

全校生师比达到国家办学条件要求;各专业的教师数量满足本专业教学需要;合理的控制班级授课规模,有足够数量的教师参与学生学习辅导;自有教师数量不低于专任教师总数的50%。

评估中心解读:

在分析生师比,评估专家除考察总师生比外,还要分别考察各专业教师数量,尤其是新办专业的专业教师数量是否满足人才培养基本要求,避免用总师生比掩盖个别专业师资不足问题。

考察教师数量除查看人事部门提供的资料外,还要分析合班上课学生数和教师工作量。

民办高校专任教师计算方法:

自有教师及外聘教师中聘期二年(含)以上并满足学校规定教学工作量的教师按1:

1计入,聘期一年至二年的外聘教师按50%计入,聘期不足一年的不计入专任教师数。

专家解读:

生师比为折合学生数与教师总数之比。

专任教师是指具有高等教育教师资格证书的在编教师,并承担教学工作的人员。

专任教师承担的教学工作可以是各层次的授课工作,也可以是其他教学形式,如指导毕业论文(设计)和实验等。

外聘教师包括返聘教师、外教和其他不在编教师。

李志宏解读:

★以总量为总体判断、分析专业满足度,总量与专业数量的关系。

★不仅看现状,也看发展趋势。

怎样计算兼职教师数量?

(2.1)

★兼职教师与在编主讲教师在学历和职称上要求不同。

★有协议,有报酬。

★满足学校教学工作量要求。

2.1.2队伍结构

基本要求:

专任教师中具有硕士学位、博士学位的比例≥50%;在编的主讲教师中90%以上具有讲师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或具有硕士、博士学位,并通过岗前培训;教师队伍年龄、学历、专业技术职务等结构合理,有一定数量的具备专业(行业)职业资格和任职经历的教师,整体素质能满足学校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

评估中心解读:

在考察师资结构时,除分析年龄、学历、职称等常规指标外,还要依据办学定位,考察教师队伍的知识能力是否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尤其是教师中具备专业(行业)从业资格和任职经历的教师情况。

一般来讲满足下列条件之一者,可以认为属于具备专业(行业)从业资格和任职经历的教师:

◇有本专业实际工作的中级及以上职称;

◇有行业特许的资格证书或有专业资格考评员资格:

◇近五年在业内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连续一年或累计达到二年;

◇主持过(或主要参与)三项及以上应用技术研究,成果已被使用,效益良好;

◇主持过(或主要参与)两项校内专业实践教学建设,这些项目在教学中产生了较好效果。

专家解读:

研究生学位是指已取得博士、硕士学位的。

在读的可以作为参考。

分析教师的结构状态时采用的是师资。

这里的师资专指学校在编的、具有教师专业技术职务的人员(即教授、副教授、讲师和助教),包括教学、科研、管理等岗位上的教师。

符合岗位资格是指:

主讲教师具有讲师及以上职务或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通过岗前培训并取得合格证的教师。

主讲教师与专任教师之比≥90%。

主讲教师是每学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