诏安一中校本教材.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256757 上传时间:2023-01-04 格式:DOCX 页数:46 大小:65.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诏安一中校本教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6页
诏安一中校本教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6页
诏安一中校本教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6页
诏安一中校本教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6页
诏安一中校本教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诏安一中校本教材.docx

《诏安一中校本教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诏安一中校本教材.docx(4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诏安一中校本教材.docx

诏安一中校本教材

诏安一中校本教材

诏安文物与名胜

前言

  诏安境内有新石器时代和商周时期的遗址,唐宋元明清又出现众多的石刻、木刻、府第祠堂、寺庙宫观、书院、楼堡、牌坊及名人墓葬,还有辛亥革命后大量的革命文物史迹及纪念建筑。

1949年以前,文物受不同程度破坏。

新中国成立后,文物管理工作逐步完善,县政府先后公布5批共58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并将7座明代石牌坊报省政府批准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使许多濒临毁坏的古建筑物得到维修和保护。

馆藏出土文物中宋代瓷器有属省内罕见珍品,还有大量的文物待抢救。

  诏安文物古迹与自然景观相辅相成,山海名胜,相得益彰,是资源丰富的旅游胜地。

 

第一章 遗 址

第一节 文化遗址

  1990年在霞葛天桥村石桥山坡上发现零星古石器,主要有尖状器、刮削器、石片等,经中国科学院考古专家鉴定,这些古石器约有8000~14000年历史。

  1985年在梅岭腊洲村腊洲山南、北坡发现大量石器、石料和绳纹、印纹陶片。

断崖贝壳层中有印纹陶、陶纺轮、蚌器、石钵、石镞、砺石块和唐、宋时期的瓷罐。

文化层厚0.2~0.3米,堆积整个东部山顶,覆盖面1000平方米。

遗物分布范围2.5万平方米。

经省考古队和厦门大学人类学专家以碳14测定,属7000年前的新石器贝丘遗址。

  霞葛镇石桥村老虎首山顶发现3处印纹陶片堆及一些散乱的印纹陶片。

覆盖面6750平方米。

印纹包括篮纹、方格纹。

有完整的印纹陶罐和已风化的石锛各1件。

  官陂镇梅子林村梅子林山有5个山头相对独立,都有遗物分布,发现的遗物有钱纹陶片、泥质、软质陶片和石器、纺轮、砺石等。

  官陂镇彩霞村6个马蹄形山包,遗物有陶片、石器和瓷器,覆盖山头数万平方米。

  霞葛镇华河村弯门山顶及周围发现印纹陶片(篮纹、方格纹)和陶纺轮,分布范围2000平方米,在该山的东、南、西坡发现宋代的陶罐片、瓷碗,分布范围约900平方米。

  官陂镇凤狮村汤头自然村,西为溪流,东、南都是大山,发现有零星的砺石、陶片和石器。

  官陂镇新坎村溪口自然村溪流中的1块孤石上有二组蛇产卵图像(岩画),范围为1.5×1.4米。

 

第二节 民居遗址

  西潭乡塘东村后壁山东部临赤水溪边断层的缓坡上,发现散布大量瓷片、瓦片和三合土墙,地层暴露厚度约2米。

  西潭乡麻园村西北山的山坡断面地层发现筒瓦、瓦当瓷片,地层厚度2.5米。

地面也散布大量同类遗物,还发现1支石柱础。

范围约1万平方米。

  桥东镇村西村介里自然村附近,地势平坦,地表耕土遍布陶片,有红色、紫红色,也有夹沙陶。

器形有板瓦、筒瓦及陶罐。

断面上堆积层厚约0.8~1.10米。

范围400~600平方米。

  西潭乡上陈村与岑头村之间的缓坡,有大量瓷片、瓦片、瓦当,断层中可见厚达1.5米的堆积层。

第三节 宋代窑址

  肥窑 在深桥镇双港村肥窑自然村东南山坡上。

方言读瓷为“肥”,肥窑即瓷窑。

面积约1.2万平方米,窑基暴露。

作坊区有砖窑基、窑具。

西坡有大量瓷片(器形为壶、罐、碗、盘)的堆积层。

瓷器碎片散布在山的周围。

  侯山窑 在深桥镇赤水溪村西南的侯山上。

面积约1万平方米。

作坊区有三合土墙基、瓦片。

地层有大量瓦片、瓷片和支具。

窑基暴露,地面散布窑砖。

瓷片以罐、壶、盆为主。

第四节 城堡遗址

一、古城遗址

  县城 在南诏镇。

元至正十四年(1354年)右丞罗良命屯官陈君用砌筑石城,周围约1981米,高3.7米,东面临溪,西、南、北三面依山凿成干濠。

明弘治十七年(1504年),南诏守御千户所设在这里,开始拓建城西部分,砌以石块,周围扩大到4230米,墙高增到5米。

嘉靖九年(1530年)从漳浦析出置诏安县时,即作为县城。

嘉靖二十年(1541年)知县何春、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知县李尚理两次重修。

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知县龚有成增高城墙0.93米,设垛子962个,筑东、西、南门的月城敌台5座,虚台1座,窝铺8座;清浚城壕,深、广各6.2米,使城壕周围与海水潮汐相通。

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知县梁士楚加筑外城,周围约3732米;又筑西关城933多米,使城的内外壮固。

崇祯八年(1635年)知县王政岐再次清浚城壕,使壕沟复通潮水。

清顺治十二年(1655年)因兵燹毁坏城墙。

次年,知县欧阳明宪新建城墙约2186米,垛子366个,高8.6米,设炮台4座,窝铺8座。

康熙六十年(1721年)、同治十二年(1873年)、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和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均重修。

民国27年(1938年),因抗日战争拆掉全部城墙。

1949年以后,墙基旧址经多年整理,筑成环城路。

东、南关的城壕屡经修葺,1996年为排污暗沟。

  悬钟城 在梅岭镇诏安湾西岸。

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江夏侯周德兴奉皇帝诏命建置,为千户所城。

周围约1711米,砌以条石,城墙面广3.11米,高6.22米。

有女墙861垛,窝铺15座。

东西南北4门上各有楼。

其中东西2门阻海,北门通前往县城的大路,南门闭塞不通。

以周围环绕的海水作护城壕。

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十月倭寇陷城。

隆庆六年(1572年)重修,增筑月城3座,垛子600个,窝铺10座。

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当局实施“迁界”政策,城遂废圮。

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总督觉罗满保、巡抚陈宾、布政木哈捐资重修。

后因年代久远,颓毁甚多。

至1996年存东、南、西3个城门及部分城墙。

城门外为沙土地,海水已退出数百米。

二、古堡遗址

  东峤堡 在四都镇东峤村。

据乡民笔记该堡是明嘉靖年间为防倭入侵而建。

1996年存东西南北4个城门(含城楼),城门高2.3~2.6米,宽1.6~1.8米,墙厚1.4米。

城楼顶端至地面高约6米。

城门墙下层用乱石,上层用三合土。

东西南3个城门石匾分别题刻“岐阳光旦”、“东里宝城”、“星占寿老”。

其余城墙已毁。

  仙塘城堡 在桥东镇仙塘村。

建于明万历年间。

城墙用条石依山而筑,呈不规则六边形,周长约400米,高5.5米,厚1.17米,有东、南2门,南门匾刻“还薰”2字,旁款署:

“乾隆七年孟冬重建”;东门门匾刻“朝阳”2字,旁款署:

“旨大清壬戌年十月丁未重兴”(乾隆七年、大清壬戌年同为1742年)。

城门都有内外2重,外门拱圆形,内门方形,皆高2.2米,宽1.28米,厚1.17米。

至1996年,从东门到南门近100米城墙完好。

城堡中住6户共30人。

  梅洲堡 在四都镇梅洲自然村。

明正德二年(1507年)始建土城,万历十四年(1586年)改筑石城墙约99米。

万历十九年(1591年)再行补筑。

城周长2000米,高5米,墙厚3米多,全用花岗岩条石砌成。

城垛整齐,有4个门楼和数处月城。

东、北门之间还有1处完整的月城。

城门石匾刻“先春门”(东)、“宝成门”(西)、“明万历甲申阜财门仲冬长至立”(南)、“拱辰门”(北)。

1996年存城楼残破的东门。

  上湖堡 在四都镇上湖村。

筑于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

周长1200米,高4米。

花岗岩条石砌墙,有4个石拱门,门上各有楼。

门高2.9米,宽1.6米,墙厚1.35米,连门带楼高7米。

东门石匾刻“皇明宾阳门嘉靖庚申年立”,其他门分别刻“西门”“南门”“北门”字样。

1996年存部分城墙和全部拱门。

  马厝城堡 在四都镇马厝城村。

约建于明嘉靖间,清代重修。

周长约1000米,高约4米(花岗岩砌下层高3米,三合土筑上层高1米),厚0.8米,有东门、南门、辕门、石城门、水门等5个门。

1996年存水门和石城门及部分旧墙和石门匾,上刻“鹳巢道光二年葭月吉”。

  溪南堡 在深桥镇溪南村。

原建于明代,清顺治十二年(1655年)九月二十八日,该村因对抗郑成功,被郑部将黄廷、万礼率兵攻陷,堡墙摧平。

后曾重建。

1996年仅存南、北门处各一小段城墙。

  仕渡堡 在深桥镇仕江村。

清乾隆七年(1742年)筑。

城形似葫芦,墙用三合土夯成,高5米,厚0.6米。

有“长春”(东)、“紫来”(西)、“迎薰”(南)、“拱秀”(北)4个石砌城门。

1996年存南北两门和部分城墙。

南门宽1.55米,有城楼。

门上石匾刻:

“乾隆壬戌桂月建迎薰门”。

 

第五节 关寨遗址

  分水关 在深桥镇分水关农场附近。

山峦起伏,列嶂隙处,成一天然关隘,为闽粤通衢。

明洪武年间(1368~1398年)设漳潮巡检司于庙堂。

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始筑石城作巡检司署。

天启初年(约1621~1623年),建大士庵,知县周立在南部改筑新城,城周长370米,高5.3米。

东边设2门,西设1门,依照山势取土围筑而成,置炮台1座。

崇祯年间(约1633年),闽粤士绅为南澳副总兵郑芝龙建“功覃闽粤”石牌坊。

清同治六年(1867年),知县杨庆容延工围石加固关门,并增高炮台,在关门上题刻“漳南第一关”榜书。

民国19年(1930年),因修筑漳汕公路,关城被全部拆毁。

1996年唯存南坡上的观音堂、石牌坊和民国34年9月30日立的“抗倭纪迹碑”。

  硕兴寨 在西潭乡福兴村硕兴寨自然村。

清嘉庆七年(1802年)由县城硕兴行老板谢捷科出资兴建。

占地3600平方米,用三合土夯成,呈正方形,4个角落各有月城。

寨内四周房屋共38间,均2层楼房,高约8米。

寨墙厚0.68米。

寨中筑祠堂,由门楼、下厅、两廊带天井、拜亭、大厅及两厢房(带巷)组成。

祠门及门楣两壁用花岗岩石料雕刻花卉鸟兽等图案。

祠堂前的大埕有2口水井,直径各1.5米,外为圆形青麻石井圈,内呈八角状。

寨门为拱形双层石门斗,宽3.2米。

门的内径宽2.1米。

门楣上方石匾长2.1米,高0.7米,书刻“嘉庆七年置西湖责山书”。

门前对联书刻:

“猴岭狮湖增气象,龙潭麟石结精灵”,保存完好。

第六节 革命遗址

  婴谷堂 秀篆镇顶安村虎坑自然村小祠堂。

民国14年(1925年)秋饶平共产党员詹任初、刘金丹住这里宣传革命。

翌年冬,该村贫苦农民在此成立革命运动委员会。

民国16年春,成立秘密的中共党员小组。

翌年7月,为中共饶平县委办公室所在地。

民国29年夏,饶平县委迁出后,县委委员刘金丹继续留住领导革命斗争,直至1949年底。

  玉兔公厅 俗称陈厝公厅。

在南诏镇城内街的县前街,门牌34号。

民国15年4月,国民党左派余佩皋(女)在此创建诏安县农会。

  百顺居 官陂镇凤狮村浮山自然村的1座民居。

民国17年春,中共饶和埔军联成员罗时元在这里开设武术馆,开展革命活动。

  文圃学堂 在霞葛镇南陂村厚安自然村。

民国17年夏秋间,中共工农红军饶和埔诏独立支队党代表温仰春到此以教书为掩护开展革命活动。

是年底成立中共闽粤边工作委员会(后称饶和埔诏县委),以学堂为会址。

  龙伞岽 秀篆镇石东村东北侧的1座大山,海拔1152米。

民国18年秋,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一军第六师第四十八团成立后,以此山为根据地开展革命军事活动。

  犁壁石山 在秀篆镇石东村石下自然村的东南,海拔985.4米,山顶有小平地。

民国20年2月,中共饶和埔诏县委从文圃学堂转移到此,在山上召开县委扩大会议,作出重要决策。

  汶仔头祠堂 在秀篆镇石东村的石下自然村。

民国20年春,中共饶和埔诏县委转移到石下村。

同年7月,组建中国工农红军饶和埔诏特务营第三连,连部设在汶仔头祠堂。

  敦敬堂 秀篆镇石东村石下自然村祠堂。

民国20年8月,中共饶和埔诏县委代书记余丁仁等3人,从这里赴江西瑞金参加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第一次工农兵代表大会。

回来后,余丁仁又在此召开县委会议传达会议精神和召开饶和埔诏工农兵代表大会,选举成立饶和埔诏苏维埃政府。

  顶馆 白洋乡深湖村的1座圆形寨楼。

民国21年春,中共饶和埔诏第一区委员会设在这里。

民国23年春,中共饶和埔诏县委委员余丁仁在此领导游击队与潮澄饶红三大队汇合,开展革命游击活动。

  北蔗村 是红星乡进水村的1个小自然村。

民国21年秋,闽南红三团卢胜带1个排到此。

民国23年夏,粤东潮澄饶红三大队也在这里活动。

翌年10月,两支队伍合编为闽粤边独立营,仍以北蔗为据点,向周围地区开展活动。

  十八间 是红星乡的1个小自然村。

民国24年3月,中共闽粤边特委派委员何鸣在这里召开潮澄饶县委和区委负责人会议,并成立闽粤边支队(独立营)。

民国32年秋,中共云和诏县委书记陈文平在这里召开县委扩大会议,被国民党发觉包围,与会者突围脱险,国民党放火烧村。

  清凉庵 在秀篆镇乾东村。

民国17年春,中共饶平县委派邱亚挠到这里开展活动。

翌年春,中共饶和埔诏县委派余丁仁等到此,组织周边约30个村庄的革命斗争。

民国21年夏,中共饶和埔诏第四区委员会在这里成立。

民国24年6月,闽西南军政委员会领导的红九团,与饶和埔诏游击队、潮澄饶红三大队在青龙山苏区会合,在这里召开军民联欢会。

  达三祠堂 在建设乡月港村。

民国24年10月,中共闽粤边特委委员张敏在这里成立中共云和诏县委。

民国26年7月14~16日,中共闽粤边特委代书记张敏在这里主持召开云和诏县委扩大会议。

16日下午2时,国民党沈东海部袭击会场,张敏、李才炎等特、县、区委领导11人被抓走,不久就义于县城。

为著名的“月港事件”。

  进水石洞 在红星乡进水村的乌山花薇石下大堂北,是天然大石洞。

民国24年10月,中共云和诏县委和闽粤边独立营开始在这里活动。

民国26年底,在这里设置游击队伤病院,先后接收和治疗伤病员300多名,被称为乌山伤兵站。

  城东小学 在南诏镇东关街。

民国26年秋,中共诏城支部在该校创办诏安孩子剧队,以演戏和其他文艺活动形式进行抗日救亡宣传。

到民国30年皖南事变后,诏城支部暂停活动,孩子剧队解散。

  火畲村 在官陂镇林畲村。

民国27年3月,中共云和诏县委在这里建立火畲村支部。

民国33年1月,中共闽南特委在这里发动了“禾仓岽伏击战”,歼灭国民党公田联防队反动武装。

  上洋坑 在官陂镇龙磜村。

中共云和诏县委在这里建立全县第一个妇女支部。

  梅子林 在官陂镇陂龙村。

民国29年初,中共闽南特委为摆脱经济困境,组织基干班20多人,在这里垦荒种植,建立生产自救基地。

  乌山三角洞 在红星乡进水村北蔗自然村东南方淡水尾大山中,是个可容纳20多人的大石洞。

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共闽南地委机关驻进这里,石洞内设电台,周围设哨所、兵工厂、看守所、医院等。

第二章 墓 葬

第一节 唐宋元墓

  沈、李夫人墓 墓主人传为唐朝开辟漳州将领沈世纪的夫人尤氏和李伯瑶的夫人卢氏。

在桥东镇含英村真武山麓。

山呈龟形,龟头在山麓,墓在龟头天然石堆后。

至1996年,墓前有巨石一块,无墓碑及其他标识。

  吴大成墓 墓主人为梅洲村始祖吴大成。

吴字子集,号梅月,南宋乾道间官秀州司理参军。

宝庆三年(1227年)卒后葬在四都镇梅洲自然村附近的渐山西麓。

至1996年占地2000平方米,建筑面积120平方米,坐东北朝西南。

墓堆封土,墓碑高1.13米,宽1.2米,碑面上刻圆形太阳,下刻云朵,无碑文。

有酒殿、花屏摆手等配套。

  沈楸墓 墓主人为诏安沈姓开基始祖沈楸及配偶林氏。

沈楸生于南宋,授宣义郎衔。

子孙世居诏安。

到元代时择地葬在南诏镇西北的梅塘山上。

坐东南向西北,至1996年存墓堆封土,无墓碑及其他装饰性建筑物。

  许耐京墓 墓主人为元初诏安许姓始祖许耐京和配偶文氏。

在南诏镇西郊。

此墓坐北朝南。

墓堆封土。

墓碑高1.4米,宽0.6米,碑文刻“七十三朝奉墓”。

无其他装饰性建筑物。

墓道前原有石坊,上方书刻“泰岳锺祥”,至1996年已废。

  叶氏始初祖母墓 墓主人为诏安宝桥叶姓始迁的祖母,葬于元代,在深桥镇华表村的松柏山下井地方。

至1996年占地200平方米。

坐北朝南。

墓碑高1.1米,宽0.38米,书刻“叶氏始初祖母墓”。

 

第二节 明 墓

  林仲安墓 墓主人林仲安为诏安林姓祖先,元至顺间任进义将军镇梅岭。

林仲安殁于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

墓在桥东镇含英村大坑内河田山。

山脉呈蜈蚣形状,所以俗称蜈蚣墓。

墓坐西北朝东南。

墓堆不明显,有砖、三合土围筑的半圆形椅围,还有砖、三合土结构墓碑,高1.62米,宽3.16米,无嵌石,无刻字,下有酒殿。

花屏摆手为三级进阶式,二级进阶两边各置石雕龙头。

  叶亹墓 墓主人叶亹为明正德间进士,历任知县、河南按察司佥事、广西布政司参议等。

墓在深桥镇树美村佳一坑山,1996年占地700平方米。

坐西南朝东北,尚存墓堆、墓埕和部分花屏。

  沈玺夫妇墓 建于明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

墓主人为敕封司徒尚书郎中宪品秩沈玺和配偶叶氏。

在白洋乡旧宙村八仙山岩岭上。

至1996年占地450平方米。

坐北朝南,有墓碑亭,亭匾为篆文阴刻“双寿归全窝”。

亭内竖横式墓碑,高1米多,宽2米多。

墓碑左右各镶人物浮雕。

墓前花屏摆手为三级进阶式,两边延伸处各雕有龙头。

石屏镌刻鸟兽花卉人物等浮雕,石制狮、羊、虎、马、烛柱、旗杆等分列两旁。

墓左偏后处有个小石亭,中竖书刻“赤山后土正神”石碑。

整座墓建筑物均系花岗岩石料,基本完好。

朱由树墓 墓主人朱由树,明宗室,隆武帝派任诏安知县。

清顺治三年(1646年),因贼夜袭县城死。

民间称其墓为朱爷墓。

在南诏镇西郊的良峰山东麓。

墓碑高1.5米,宽0.8米。

碑面书刻:

“江西建昌、益藩、安义三府镇国将军,诏安县主,被难节烈熊兆朱公之墓”。

50年代山地开垦时墓碑失落,1996年仅存墓堆。

第三节 清 墓

  释道宗墓塔 墓塔主人释道宗(1613~1701年),俗姓张。

明崇祯间参与组建“以万为姓集团”起义军,后参加郑成功部。

是著名社党天地会和佛教香花宗的创始人。

墓建于清康熙四十年(1701年)。

在桥东镇凤山岭的凤山报国寺西侧。

坐北朝南,墓塔高4米,分3层,末层嵌墓碑,碑高0.83米,宽0.3米。

至1996年保存完好。

  会真所墓 在深桥镇溪南村南门外。

占地1300平方米。

坐南朝北。

墓堆甚大,墓埕宽阔,前临池塘。

墓碑高1米,宽0.57米。

清顺治十二年(1655年)九月二十八日,郑成功派部将黄廷、万礼率兵报复溪南村抗缴兵饷,攻陷溪南堡,屠杀村民多人。

死难者集体埋葬于此。

至1996年墓保存完好。

  叶观海墓 墓主人叶观海,字汾浦,清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拔贡生。

嘉庆间私人修纂县志。

墓建于同治四年(1865年),在深桥镇上营村的坑头尾山上。

至1996年保存完好。

  节义千秋墓 在南诏镇西郊。

墓堆甚大。

清同治四年(1865年)三月初六,太平天国侍王李世贤部将丁太阳攻陷县城时,清兵巷战阵亡,居民自杀或逃离时自相践踏、跌城、跌落东溪,死难者数千。

清朝光复后,知县张鸿书收埋全体死难兵民筑此墓。

墓至1996年保存完好。

  谢琯樵墓 墓主人名画家谢琯樵(1811~1864年),名颖苏。

在西潭乡福兴村的硕兴寨旁叶厝山麓。

谢琯樵死于清同治三年(1864年),同治五年(1866年)由漳州扶柩回乡,归葬于此。

民国28年(1939年)重修,并将其配偶蔡氏、萧氏,及长子谢荣彰、长媳李氏合葬为一墓。

占地64平方米,坐南朝北。

墓堆封土,除花岗岩墓碑及酒殿外,无其他装饰性建筑物。

墓碑高0.82米,宽0.43米。

至1996年保存完好。

第三章 建 筑

第一节 寺 庙 庵 宫

一、寺

  九侯禅寺 在金星乡湖内村的九侯山。

始建于唐代,清乾隆九年(1744年)、光绪三年(1877年)重修。

坐北朝南,三进,有门楼、拜亭、正殿,左右各置厢房。

门楼有窗可远眺海面,称望海楼。

至1996年存宋代碑刻、石池;清代碑刻、铸钟;并有宋朱熹和明黄道周、沈鈇题匾。

  南山寺 在深桥镇大美村的南山北麓。

始建于五代,历代重修。

“文化大革命”期间被村办工厂占用时,因失火焚毁。

1978年后由华侨、港胞等捐资重建。

占地300平方米。

坐南朝北。

正殿面阔3间,屋顶为四垂单面坡式,中部突出为四方形3层楼阁式屋顶,梁架结构呈八卦形,顶端为藻井,建筑独特。

正殿两侧为厢房。

至1996年存清代重修碑刻。

  清泉寺 在四都镇大兴(废)村附近。

宋代建。

寺前有泉,清而甘,故名。

宋人胡某隐于此,胡诗《湖山八景》之“清泉古刹”即指这里。

久废。

  良峰寺 在南诏镇澹园街西郊的良峰山。

元至正间寺僧无则建。

寺在中峰,花草云烟,颇饶佳致。

明代文人常登临赋诗,沈鈇的《良峰寺》、潘土蕃的《良峰看菊》、张廷范的《登良峰》等尚流传。

寺久废。

  振海寺 在深桥镇仕江村。

始建于元代,历代重修,至1996年占地面积110平方米,坐南朝北。

硬山顶式建筑,由门楼、前殿、天井、后楼阁组成。

后楼分拜亭、正殿。

门楼、门楣、墙肩均为花岗岩。

门匾题刻“振海潮音”,门联刻“座上莲花,南海现成丹阁景;瓶中杨柳,西天传报仕江春”。

  保林寺 在桥东镇含英村。

始建于明代初年,清代两次重修。

至1996年占地440平方米。

坐北朝南。

歇山顶式建筑,由门楼、前殿、两廊、拜亭、大殿带东厢房组成。

大殿面阔3间,进深3间,梁架为一斗三升式斗拱,带柱础圆梭形石柱。

拜亭方形石柱带柱础。

两廊为圆形石柱。

前殿梁架为一斗三升式,方形石柱带柱础。

东厢房6间,2厅4暗。

有清康熙间碑刻1方。

  报国寺 在桥东镇内凤外凤两村之间的凤山岭上。

明万历间知县郑化麟应邑绅沈鈇请求而建。

历代重修。

民国25年(1936年)开始修建公路时,前殿被拆除。

抗战胜利后重修,70年代扩建。

占地1400平方米,坐北朝南。

有大殿、拜亭、钟鼓亭和天王殿。

正殿为单檐悬山式,面阔3间,进深7米。

木构抬梁、穿斗混合结构,斗拱为一斗三升式。

因寺前为公路进出不便,开东侧大门。

赵朴初题刻门匾“报国寺”。

至1996年保存完好。

  慈云寺 在南诏镇北关街。

始建于明万历间,历代重修。

占地500平方米,坐北朝南。

为门楼、拜亭、正堂三进式石木结构。

正堂为单檐悬山式,面阔3间,进深4间,抬梁式,为9檩前步廊。

斗拱为一斗三升连弯曲额枋,周长0.92米。

梁架结构基本属清代风格。

有清道光间重修碑刻。

  澹园寺 在南诏镇澹园街。

初名澹园院。

明万历间邑绅沈鈇倡建。

历代重修。

至1996年占地500平方米。

坐北朝南。

为三进建筑,由门楼、拜亭、正殿组成。

正殿为单檐悬山式,面阔3间。

抬梁式,斗拱为一斗三升式。

石柱带梭形,直径0.32米。

有清乾隆间碑刻、光绪间木匾和原建门楼石匾。

  青云寺 在南诏镇西门街中山西路。

始建于明代。

至1996年占地700平方米。

有大殿和东西两排厢房,坐北朝南。

石木结构。

正殿单檐悬山式。

面阔3间,进深3间。

外门楼坐西朝东。

“文化大革命”时被酒厂占用,1978年列为文物保护单位,酒厂退还寺产。

  河山古寺 在深桥镇溪南村河灶山南麓。

始建于明末年。

原名何山寺,址在西麓。

清顺治间,檀越主何某参加郑成功部攻溪南堡战役,致寺被清朝官府毁弃。

乾隆间,溪南人进士陈丹心倡议重建于南麓,并改寺名“何山”为“河山”。

后经多次修建,至1996年面积360平方米。

坐北朝南,依山建寺。

硬山顶式,有门楼、下厅、天井、大殿和东厢房。

从天井到大殿拾级而上,大殿高出天井2米。

面阔3间,1厅1暗。

东厢房1厅3暗。

门楼对联曰:

“河透南溪,溪边杨柳;山经北院,院里昙花。

  文佛寺 在西潭乡潭东村的斗头山岩阿。

始建于明崇祯十一年(1638年),清光绪间重修。

至1996年面积120平方米。

坐北朝南。

由门楼、两廊、天井和大殿组成。

  长林寺 在官陂镇林畲村长林自然村。

明崇祯末年,由开山僧道宗草创。

南明永历七年(1653年),由道宗延请延平郡王郑成功主持拓建,缘首张子可,郑部大将黄山、张进、甘辉、洪旭、万礼等捐资助缘。

次年竣工。

历代重修。

建筑面积500平方米。

坐北朝南。

由门楼、两廊、天井、大殿、东西厢组成。

1960年被赤竹坪林场拆毁改建为职工宿舍,至1996年保存遗址及拓建、清代重修碑刻4方,石柱楹联3副和永历六年(1652年)卢若骥题刻木匾1块。

  高隐寺 在官陂镇官北村的高隐山麓。

清康熙十三年(1674年)由长林寺僧道宗倡建。

后多次扩建重修。

占地530平方米,依山筑建。

由前殿、两廊、天井、后楼并带两厢房组成。

前殿为歇山顶式建筑,面阔3间,进深3间,木柱带石柱础,穿梁木屋架;后殿分楼顶楼下,上下层各为1厅2暗。

至1996年寺内存原建及重修碑刻4方。

  天悬居中寺 在四都镇上湖村。

始建年代未详。

清同治七年(1868年)村民胡糕棵入寺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