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时 圆锥的认识.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256050 上传时间:2023-01-04 格式:DOCX 页数:41 大小:42.7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1课时 圆锥的认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1页
第1课时 圆锥的认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1页
第1课时 圆锥的认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1页
第1课时 圆锥的认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1页
第1课时 圆锥的认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1课时 圆锥的认识.docx

《第1课时 圆锥的认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1课时 圆锥的认识.docx(4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1课时 圆锥的认识.docx

第1课时圆锥的认识

第1课时圆锥的认识

【教学内容】圆锥的认识。

(教材第31~32页例1及教材第35页练习六的第1、2题)。

【教学目标】

1.认识圆锥,掌握它的各部分名称及特征。

2.认识圆锥的高,掌握测量圆锥的高的方法。

3.通过观察圆锥建立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以及从实物抽象到几何的能力。

【重点难点】认识圆锥的高及高的测量方法。

【教学准备】

圆柱纸筒,布,圆锥形的实物,圆锥模型,木板米(或沙子),三角板,长方形,半圆形硬纸片。

【情景导入】

“魔术”导入,引出课题。

1.出示一个圆柱,用这个圆柱外壳套住一个圆锥。

教师:

这是一个圆柱,谁能说说它有什么特征?

学生回答。

2.教师:

现在老师用一块布把这个圆柱遮住(边说边演示)。

如果这个圆柱的上底面慢慢的缩到圆心时,那么圆柱将变成怎样的呢?

你能试着描述一下吗?

学生回答。

3.教师:

现在看一看,老师能不能把这个圆柱变成你们说的那样。

教师喊一、二、三,揭开遮在圆柱上面的布,露出一个圆锥。

教师:

像你们说的一样吗?

学生回答。

4.教师:

看到这个课题,你想知道什么呢?

【新课讲授】

1.初步感知。

电脑出示圆锥实物图。

教师:

观察上面这些物体的形状有什么共同点?

教师利用课件动画光点的闪烁,闪动实物图的轮廓,移走实物的模样,剩下图形的轮廓,抽象出圆锥的几何图形。

教师:

这样的图形叫圆锥。

在我们生活的周围,你们知道哪些物体是圆锥形的?

2.认识圆锥及各部分的名称。

(1)引导学生认真对照图形和模型观察。

请一名学生上台指出哪是圆锥的底面,哪是圆锥的侧面。

师:

我们已经知道了圆锥的底面和侧面,大家围绕下面几个问题同桌之间共同探讨。

①圆锥有几个底面?

是什么形状的?

②用手摸一摸圆锥的侧面,你发现了什么?

③用手摸一摸圆锥的顶点,你有什么感觉?

组织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在小组中相互交流,然后汇报。

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结果小结:

圆锥有一个底面,是圆形的,有一个侧面,它是一个曲面,有一个顶点。

(2)怎样画圆锥的平面图呢?

示范:

先画一个等腰三角形,它的底边是虚线,然后画出它的底面,底面要画成椭圆的,最后标出顶点、底面、圆心、底面半径r。

(师在黑板上画出来)

学生试着在自己的练习本上画。

(3)认识圆锥的高。

师:

圆锥的高在哪里?

圆锥的高有几条?

先让学生小组讨论交流汇报,然后全班讨论。

教师:

圆锥的高就是指从圆锥的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

(师在黑板上画出来)

那么它有几条高一看就知道了。

(1条)

(4)测量圆锥的高。

教师:

由于圆锥的高在圆锥的里面,我们不能直接测量它的长度,怎样测量圆锥的高呢?

组织学生小组合作,交流汇报。

课件演示测量过程,教师叙述:

①把圆锥的底面放平;

②用一块木板水平的放在圆锥的顶点上面;

③竖直地量出平板和底面之间的距离。

同桌相互配合,动手测量手中圆锥的高。

教师:

谁来展示一下你的方法,有其它的方法吗?

教师:

如果是圆锥形的沙堆和粮堆,又怎样测量它的高呢?

(学生合作实验,并相互交流)

(5)大家喜欢制作玩具吗?

下面我们一起制作一个玩具,好吗?

拿出你准备的三角形、长方形硬纸片,快速转动,看一看它们是什么形状?

(学生操作演示,小组内互相演示)

【课堂作业】

1.完成教材第32页的“做一做”。

2.完成教材第35页练习六第1、2题。

【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让学生畅所欲言后,教师再加以小结。

【课后作业】

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的练习。

 

第2课时圆锥的体积

(1)

【教学内容】圆锥的体积

(1)(教材第33页例2)。

【教学目标】

1.参与实验,从而推导出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会运用圆锥的体积公式计算圆锥的体积。

2.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让学生经历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体验观察、比较、分析、总结、归纳的学习方法。

【重点难点】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准备】

同样的圆柱形容器若干,与圆柱等底等高的圆锥形容器,与圆柱不等底等高的圆锥形容器若干,沙子和水。

【情景导入】

1.复习旧知,作出铺垫。

(1)教师用电脑出示一个透明的圆锥。

教师:

同学们仔细观察,圆锥有哪些主要特征呢?

(2)复习高的概念。

A.什么叫做圆锥的高?

B.请一名同学上来指出用橡皮泥制作的圆锥模型的高。

(提供刀片、橡皮泥模型等,帮助学生进行操作)

2.创设情境,引发猜想。

夏天,森林里闷热极了,小动物们都热得透不过气来。

一只小白兔去“动物超市”购物,它在冷饮专柜熊伯伯那儿买了一个圆柱形的雪糕。

这一切都被躲在一旁的狐狸看见了,它也去熊伯伯的专柜里买了一个圆锥形的雪糕。

小白兔刚张

开嘴,满头大汗的狐狸拿着一个圆锥形的雪糕一溜烟跑了过来。

(动画中圆柱形和圆锥形的雪糕是等底等高的)

(2)引导学生围绕问题展开讨论。

问题一:

狐狸贪婪地问:

“小白兔,用我手中的雪糕跟你换一个怎么样?

”(如果这时小白兔和狐狸换了雪糕,你觉得小白兔有没有上当?

问题二:

(动画演示)狐狸手上又多了一个同样大小的圆锥形雪糕。

(小白兔这时和狐狸换雪糕,你觉得公平吗?

问题三:

如果你是森林中的小白兔,狐狸手中的圆锥形雪糕有几个时,你才肯与它交换?

(把你的想法跟小组交流一下,再向全班同学汇报)

过渡:

小白兔究竟跟狐狸怎样交换才合理呢?

学习了“圆锥的体积”后,大家就会弄明白这个问题。

【新课讲授】

自主探究,操作实验

下面,请同学们利用老师提供的实验材料分组操作,自己发现屏幕上的圆柱与圆锥体积之间的关系,解决电脑博士给我们提出的问题。

出示思考题:

通过实验,你们发现圆柱的体积和圆锥的体积之间有什么关系?

你们的小组是怎样进行实验的?

(1)小组实验。

A.学生分6组操作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其中4个小组的实验材料:

沙子、水、水槽、量杯、等底等高的圆柱形和圆锥形容器各一个;另外2个小组的实验材料:

沙子,既不等底也不等高的圆柱形和圆锥形容器各一个,体积有8倍关系的也有5倍关系的。

B.同组的学生做完实验后,进行交流,并把实验结果写在黑板上。

(2)全班交流。

①组织收集信息。

学生汇报时可能会出现下面几种情况,教师把这些信息逐一呈现在黑板上:

A.圆柱的体积正好等于圆锥体积的3倍。

B.圆柱的体积不是圆锥体积的3倍。

C.圆柱的体积正好等于圆锥体积的8倍。

D.圆柱的体积正好等于圆锥体积的5倍。

E.圆柱的体积是等底等高圆锥体积的3倍。

F.圆锥的体积是等底等高圆柱体积的1。

3

②引导整理信息。

指导学生仔细观察,把黑板上的信息分类整理。

(根据学生反馈的实际情况灵活进行)

③参与处理信息。

围绕3倍关系情况讨论:

请这几个小组同学说出他们是怎样通过实验得出这一结论的?

哪个小组得出的结论更科学合理一些?

1圆锥的体积是等底等高圆柱体积的。

(突出等底等高,并请学生拿出实验3

用的器材,自己比划、验证这个结论)引导学生自主修正另外两个结论。

(3)诱导反思。

为什么有两个实验小组的结果不是3倍的关系呢?

(4)推导公式。

尝试运用信息推导圆锥的体积公式。

这里的Sh表示什么?

1为什么要乘?

要求圆锥体积需要知道几个条件?

3

(5)解决问题。

童话故事中的小白兔和狐狸怎样交换才公平合理呢?

它需要什么前提条件?

(动画演示:

等底等高,之后播放狐狸拿着圆锥形雪糕离去的画面)

【课堂作业】

完成教材第34页“做一做”第1题。

先组织学生在练习本上算一算,然后指名汇报。

【课堂小结】

教师:

请你说说知道哪些条件就可以求圆锥的体积?

学生自由交流。

【课后作业】

1.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的练习。

2.教材第35页第3、4、5题。

 

第3课时圆锥的体积

(2)

【教学内容】圆锥的体积(教材第34页例3)。

【教学目标】进一步理解圆锥的体积公式,能运用公式进行计算,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重点难点】圆锥体积公式的实际应用。

【情景导入】

前面的课程中我们一起经历了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有同学能说一说么?

指名学生回答。

板书:

V圆锥=V圆柱=Sh33

【新课讲授】

1.教学例3。

(1)组织学生阅读题目,理解题意。

(2)组织学生独立思考,尝试解答。

(3)组织学生交流反馈,结合学生发言,教师板书:

沙堆底面积:

3.14×(4÷2)2=3.14×4=12.56(m2)

沙堆的体积:

1/3×12.56×1.2=0.4×12.56=5.024≈5.02(m3)

答:

这堆沙子的体积大约是5.02m3。

2.教学补充例题。

例:

在打谷场上,有一个近似于圆锥的小麦堆,测得底面直径是4m,高是1.5m,每立方米小麦约重735kg,这堆小麦大约有多少千克?

教师先引导学生读题,弄清题意。

组织学生在小组中合作完成,并在全班交流。

【课堂作业】

完成教材第34页“做一做”第2题。

先组织同学们在练习本上演算,教师集体订正。

【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课后作业】

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的练习。

 

整理和复习

【教学内容】整理和复习(教材第37页内容)。

【教学目标】

1.进一步认识圆锥和圆柱的特征,巩固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掌握圆柱和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

2.使学生能运用有关知识灵活地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经历知识的回顾整理过程,形成科学的学习方法。

3.体验掌握数学知识的成功喜悦,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善于归纳总结、自我激励的良好习惯。

【重点难点】掌握圆柱和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

【教学准备】把学生每十人分一小组,

【回顾导入】

教师:

同学们,经过这一段时间的学习,我们认识了两种新的图形——圆柱和圆锥。

回忆一下,我们学习了圆柱和圆锥的哪些知识呢?

引导学生回顾思考,并在小组中议一议,也可以翻书看一看。

每个小组委派一人代表回答。

教师引导有次序地归纳。

【复习讲授】

(一)复习圆柱。

1.圆柱的特征。

(1)圆柱的形体特征有哪些?

学生归纳,教师板书:

圆柱是立体图形,有上、下两个面,叫做底面,它们是完全相同的两个圆。

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做高。

侧面是一个曲面。

(2)做第37页第1题:

指出几个图形中哪些是圆柱。

要求学生在小组中互相说一说每类图形的名称和特征。

2.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

(1)出示画有圆柱的表面展开图的投影片。

先让学生观察,指名其中一小组的学生回答:

圆柱的侧面是指哪一部分?

它是什么形状的?

(长方形或正方形)圆柱的侧面积怎样计算?

(底面的周长×高)为什么要这样计算?

(因为:

底面的周长=长方形的长,高=长方形的宽)

(2)表面积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

学生归纳,教师板书:

表面积=圆柱的侧面积+底面的面积×2。

(3)完成第37页第2题中求圆柱表面积的部分。

先组织学生独立完成,再说说是怎样算的。

3.圆柱的体积。

(1)圆柱的体积怎样计算?

计算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

圆柱体积计算的字母公式是什么?

教师板书:

底面积×高;把圆柱切割开,拼成近似的长方体,使圆柱的体积转化为长方体的体积。

根据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推出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即V=Sh。

(2)做第37页第2题中关于圆柱体积的部分。

4.学生独立完成第37页第3题。

提示:

先思考“用多少布料”是求什么?

“装多少水”又是求什么?

区分清所求的是圆柱的表面积或体积后再计算。

教师指名说一说,然后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二)复习圆锥。

1.圆锥的特征。

圆锥有哪几个部分?

有什么特点?

(是立体图形,有一个顶点,底面是一个圆,侧面是一个曲面。

从圆锥的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叫做圆锥的高。

2.圆锥的体积。

(1)怎样计算圆锥的体积?

计算圆锥体积的字母公式是什么?

这个计算公式是怎样得到的?

教师板书:

用底面积×高,再除以3,即V=Sh;通过实验得到的,圆锥体3

的体积等于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体积的三分之一。

(2)做第37页第2题中有关圆锥体积的部分。

【课堂作业】

做练习七的第1题。

学生独立判断,小组讨论订正。

【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活动,你有什么收获?

【课后作业】

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的练习。

 

4比例

1.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第1课时比例的意义

【教学内容】比例的意义(教材第40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理解比例的意义,会根据比例的意义组成比例。

2.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经历引导学生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发现过程和运用过程,体验从实践中学习的方法,感受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3.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激发学习的兴趣,体会事物间的相对联系,培养探究精神。

【重点难点】

1.认识比例,理解比例的意义。

2.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结合实例引出新的知识。

【复习导入】

1.教师:

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上学期我们学过的比的知识,谁能说一说什么叫做比?

举例说明什么叫做比的前项、后项、比值。

教师把学生举的例子板书出来,并注明各部分的名称。

2.求下面各比的比值。

学生独立求出各比的比值。

(1)教师:

在求比值的时候你们发现了什么吗?

学生:

有两个比的比值相等。

教师:

哪两个比的比值相等呢?

学生回答后,教师把这两个比画上横线。

师:

是啊,生活中确实有很多像这样的比值相等的例子,这种现象早就引起了人们的重视和研究。

人们把比值相等的两个比用等号连接起来,写成一种新的式子,如:

4.5∶2.7=10∶6。

课件显示:

“10∶6”和“4.5∶2.7”同时闪烁,接着两个比下面的比值隐去,再用等号连接起来。

(2)前面的两个比能用等号连接起来吗?

为什么?

教师将课件后面的两个比隐去。

学生:

不能,比值不相等。

教师小结:

数学中规定,像这样的一些式子就叫做比例。

教师板书:

比例。

【新课讲授】

1.师: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一起研究比例,你想研究哪些内容呢?

生:

比的意义,学比例有什么用?

比例有什么特点?

师:

那好,我们就来研究比例的意义吧,到底什么是比例呢?

根据下面的问题自学例1。

①找出每面红旗长与宽的比。

②求出每个比的比值。

③哪几个比的比值相等?

2.学生自学完以后,教师逐个问题指名学生回答,并板书在黑板上:

2.4∶1.6=3:

2,60∶40=3:

2。

两面国旗的长和宽的比值相等。

板书:

2.4∶1.6=60∶40,

师:

像这样的式子就叫做比例。

观察这些式子,你能说出什么叫做比例吗?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抓住关键点板书:

两个比比值相等

师:

同学们说的比例的意义都正确,不过数学中还可以说得更简洁些。

教师用课件显示:

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学生读一读,明确:

有两个比,且比值相等,就能组成比例;反之,如果是比例,就一定有两个比,且比值相等。

3.找比例。

师:

在这四面国旗的尺寸中,你还能找出哪些比可以组成比例?

过程要求:

学生猜想另外两面国旗长、宽的比值。

求出国旗长、宽的比值,并组成比例。

【课堂作业】

1.完成教材第40页“做一做”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再在小组中相互交流、订正。

2.完成教材第40页“做一做”第2题。

组织学生议一议,加深对比例意义的理解。

【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知道“比”和“比例”这两个概念的联系与区别吗?

学生各抒己见,之后师生共同归纳。

【课后作业】

1.教材第43页练习八第1、2题。

2.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的练习。

 

第2课时比例的基本性质

【教学内容】比例的基本性质(教材第41页内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比例的基本性质。

2.提高学生观察、计算、发现、验证和总结的能力。

3.在总结比例的基本性质的过程中,使学生感受到探索数学问题的乐趣。

【重点难点】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并正确地组成比例。

【复习导入】

1.教师提问:

什么叫做比例?

2.应用比例的意义,判断哪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

6∶3和8∶50.2∶2.5和4∶50

教师:

同学们能正确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了,那么比例各部分的名称是什么?

【新课讲授】

1.教学比例各部分的名称。

引导学生自学教材第41页第1行、第2行的内容。

教师板书:

2.4∶1.6=60∶40

指名让学生指出板书的比例的外项、内项。

随着学生的回答教师接着板书。

学生认一认,说一说比例中的外项和内项。

2.探究比例的基本性质。

教师:

我们知道了比例的各部分的名称,那么比例有什么性质呢?

现在我们就来探究一下。

教师板书:

比例的基本性质。

组织学生观察组成比例的两个内项和两个外项,并探究它们的关系。

学生小组内交流。

指名汇报,学生可能会说:

两个外项的积是2.4×40=96,两个内项的积是1.6×60=96,两个内项的积等于两个外项的积。

验证其他的比例有没有这个规律,举例说明,检验发现。

0.12∶0.5=1.2∶5,两个外项的积是0.12×5=0.6,两个内项的积是0.5×1.2=0.6。

外项的积等于内项的积。

如果把比例改成分数形式呢?

等号两边的分子和分母分别交叉相乘,所得的积相等。

教师:

这个规律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

引导学生说一说,比例的基本性质是什么?

组织学生小组交流、汇报。

教师补充:

在比例里,两个外项之积等于两个内项之积,这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

学生齐读两遍。

3.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哪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

6∶3和8∶50.2∶2.5和4∶50

组织学生在小组中互相交流,然后指名汇报。

4.教师:

到现在为止,我们学习了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有几种方法?

学生讨论交流后,指名回答。

教师小结:

两种方法:

看两个比的比值是否相等;两个比的两个外项之积是否等于两个比的内项之积。

【课堂作业】教材第41页“做一做”。

组织学生独立思考,指名说一说,全班集体订正。

【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课后作业】

1.教材第43页练习八第5题。

2.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的练习。

 

第3课时解比例

【教学内容】解比例。

(教材第42页例2、例3及练习八的习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学会解比例的方法,进一步理解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

2.培养学生运用已学的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计算过程中使学生养成验算的良好习惯。

3.感受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体验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培养灵活的思维能力,激发学习数学知识的热情。

【重点难点】

1.使学生掌握解比例的方法,学会解比例。

2.引导学生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将带未知数的比例改写成方程。

【情景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比例的知识,谁能说一说什么叫做比例?

比例的基本性质是什么?

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可以做什么?

学生在小组中议一议,再汇报。

师:

这节课,我们还要继续学习有关比例的知识,就是解比例。

板书课题:

解比例。

【新课讲授】

1.教师出示教材第42页第1、2行的内容。

引导学生思考:

什么叫做解比例?

学生独立思考后,在小组中交流并说出:

求比例中的未知项叫做解比例。

师:

想一想,怎样才能解出比例中的未知项呢?

学生很容易想到比例的基本性质。

2.教学例2。

教师出示例2。

指名读题,根据题意,描述两个相等的比。

模型的高度=110或模型高度:

实际高度=1∶10。

实际的高度

让学生列出比例,指出这个比例的外项、内项,并说明知道哪三项,求哪一项?

教师板书:

x∶320=1∶10,你能试着计算出来吗?

请一名学生板演,其余的学生在练习本上做。

做完后,师问:

怎样把比例式转化为方程式?

学生回答:

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转化。

师接着板书:

10x=320×1。

教师说明:

这样解比例就变成解方程了,利用以前学过的解方程的方法就可以把方程解出来。

注意:

解方程要写“解”,那么解比例也要写“解”。

师:

怎样解这个方程?

生:

根据乘法各部分间的关系,把x看做一个因数,根据一个因数=积÷另一个因数,可以求出x。

小结:

从刚才的解比例过程中可以看出,解比例可以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把比例转化为方程,然后用解方程的方法来求未知项x。

3.教学例3。

解比例:

2.46?

1.5x

过程要求:

学生独立练习,求出未知项。

同学之间互相交流,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请一位学生上台板演。

解:

2.4x=1.5×6

1.5x=2.4×6

x=3.75

提问:

还可以用其他的知识解比例吗?

8学生交流后,可能会说出:

根据比例的意义,等号右边的比值是9,要使等号左边的比值也是9,x应等于3.75。

4.总结解比例的方法。

教师:

刚才我们学习了解比例,大家回忆一下解比例首先要做什么?

转化成方程后再怎么做?

学生回忆解比例的过程。

教师:

从上面的过程可以看出,在解比例的过程中哪一步是新知识?

学生:

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把比例转化成方程。

【课堂作业】

1.完成教材第42页“做一做”第1题。

学生独立练习,教师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2.完成教材第43~44页第6、7、8、9、10、11、12、13题。

【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在哪些方面得到了提高?

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的练习。

2.正比例和反比例

第1课时正比例

【教学内容】正比例。

【教学目标】使学生理解正比例的意义,会正确判断成正比例的量。

【重点难点】

重点:

理解正比例的意义。

难点:

正确判断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的关系。

【复习导入】

1.复习

出示下面的题目,让学生回答。

①已知路程和时间,怎样求速度?

板书:

路程=速度。

时间

②已知总价和数量,怎样求单价?

板书:

总价=单价。

数量

③已知工作总量和工作时间,怎样求工作效率?

板书:

工作总量=工作效率。

工作时间

2.引入课题:

这是我们过去学过的一些常见的数量关系。

这节课我们进一步来研究这些数量关系的一些特征,首先来研究这些数量之间的正比例关系。

板书课题:

成正比例的量。

【新课讲授】

1.教学例1。

教师出示例1的图和表格。

学生观察上表并讨论问题。

(1)铅笔的总价和数量有关系吗?

(2)铅笔的总价是怎样随着数量的变化而变化的?

(3)铅笔的总价和数量的变化有什么规律?

组织学生在小组中讨论,然后交流说一说。

根据观察,学生可能会说出:

①铅笔的总价随着数量变化,它们是两种相关联的量。

②数量增加,总价也增加;数量降低,总价也减少。

③铅笔的总价和数量的比值总是一定的,即单价一定。

教师指出:

总价和数量有这样的变化关系,我们就说总价和数量成正比例关系,总价和数量叫做成正比例的量。

2.教师出示:

一列火车行驶的时间和路程如下表。

引导学生观察、思考:

路程和时间有关系吗?

路程怎样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

路程和时间的变化有什么规律?

组织学生分析、讨论、汇报:

路程和时间是两种相关联的量,路程扩大,时间也跟着扩大;路程缩小,时间也跟着缩小;但是路程和时间的比值一定,写成关系式是路程=速度(一定)。

时间

教师小结:

所以说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关系,路程和时间叫做成正比例的量。

3.归纳概括正比例关系。

①组织学生分小组讨论,上面两个例子有什么共同规律?

②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总结:

都是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也就是商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正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就叫做成正比例关系。

学生说一说是怎么理解正比例关系的。

要求学生把握三个要素:

第一:

两种相关联的量。

第二:

其中一个量增加,另一个量也增加;一个量减少,另一个量也减少。

第三:

两个量的比值一定。

4.用字母表示正比例的关系。

教师:

如果用字母x和y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k表示它们的比值(一定),比例关系可以用这样的式子表示:

y?

k(一定)x

5.教师:

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哪些成正比例的量?

学生举例说明并说出理由如:

长方形的宽一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企业管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