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货币政策执行报告全文.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255430 上传时间:2023-01-04 格式:DOCX 页数:36 大小:63.7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央行货币政策执行报告全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央行货币政策执行报告全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央行货币政策执行报告全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央行货币政策执行报告全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央行货币政策执行报告全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央行货币政策执行报告全文.docx

《央行货币政策执行报告全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央行货币政策执行报告全文.docx(3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央行货币政策执行报告全文.docx

央行货币政策执行报告全文

2001-2002年央行货币政策执行报告全文

中国人民银行发布了《2001年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以下是其全文。

    第一部分货币政策措施及执行 

    2001年,受世界经济增长明显减速的影响,我国经济增长的外部环境发生了显著变化。

货币政策的主要任务是,贯彻落实中央扩大内需的方针,继续执行稳健的货币政策,灵活运用各种货币政策工具,适当增加货币供应量,调整信贷结构,维护金融稳健运行,保持物价和人民币汇率的稳定,支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一、2001年主要货币政策措施2001年,货币信贷预期调控目标是:

广义货币供应量M2增长13-14%,狭义货币供应量M1增长15-16%,现金净投放控制在1500亿元之内,全部金融机构贷款增加13000亿元左右。

为实现这一目标,货币政策操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达到了预期目标。

    

(一)加大公开市场操作力度,保持基础货币和货币供应量稳定增长中国人民银行的公开市场业务操作,包括人民币公开市场操作和外汇公开市场操作两部分。

2001年,我国国际收支出现大幅盈余,同时由于人民币资本项目下不可自由兑换,因而外汇储备大幅增长,人民银行通过外汇公开市场操作所投放的基础货币i大量增加,全年外汇占款增加3813亿元。

    根据外汇占款变动情况,人民币公开市场操作的主要任务是搞好本外币综合平衡,协调本币与外币公开市场操作的关系,保持基础货币总量平稳增长。

2001年,在利率、存款准备金率等货币政策工具基本没有调整的情况下,公开市场操作实际承担了货币政策日常操作的主要职能。

全年人民币公开市场操作54个交易日,累计投放基础货币8253亿元,累计回笼基础货币8529亿元,虽然年末净回笼基础货币仅为276亿元,但年度中间操作幅度变化很大。

2001年的公开市场操作可分为三个阶段:

年初,为对冲元旦春节期间季节性现金投放而造成的商业银行流动性减少,1月份,通过逆回购操作投放基础货币734亿元;2月至5月的操作主要针对外汇占款大幅增加,通过正回购回笼基础货币,以保持基础货币总量平衡增长;6月份以后,人民币公开市场的操作方向改为投放基础货币,当月投放301亿元,到年末累计净投放基础货币1842亿元,从而促使货币供给量增幅回升至目标区间。

2001年公开市场操作交易方式有了明显的改善。

过去主要以回购交易为主,2001年现券交易量增加。

公开市场操作不但对基础货币,而且对货币市场利率的影响也明显增强。

    

(二)充分发挥利率杠杆的作用,合理确定本外币利率水平

    2001年,人民币利率保持基本稳定,但同时对利率结构进行了微调,主要是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引导货币市场利率逐渐走低。

2001年银行间债券市场回购加权平均利率年末为2.15%,比年初下降0.37个百分点;同业拆借加权平均利率年末为2.39%,比年初下降0.12个百分点。

9月11日适时上调了再贴现利率,将再贴现利率由2.16%上调到2.97%。

此次上调再贴现利率的目的不是紧缩,而是为了改变不合理的利率结构,促进贴现和再贴现业务及票据市场的规范发展。

及时根据国际金融市场的变化,连续9次下调境内外币存款利率,一年期美元存款利率由5%下调至1.25%,低于同期人民币存款利率1个百分点,相应引导外币贷款利率下行。

这对于改善国际收支状况,保持人民币币值稳定,促使商业银行增加外汇贷款起了积极作用。

    (三)制定和实施信贷政策,引导商业银行贷款投向,有效发挥信贷政策调整经济结构的作用

    进一步加大了信贷支农的力度。

全年新增对农村信用社再贷款312亿元,比上年多增150亿元;积极吸收符合条件的农村信用社进入银行间市场,拓宽农村信用社的融资渠道;全面推广农村信用社发放小额农户信用贷款做法,全年农村信用社新增贷款1395亿元,其中新增农业贷款803亿元,有效缓解了农民贷款难问题,促进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支持和规范了各类消费信贷业务的发展。

2001年末,全国消费贷款余额已达6990亿元,其中个人住房贷款余额5598亿元,占80%;2001年,人民银行发布了一系列规定,规范个人住房贷款管理,禁止零首付住房贷款和无指定用途的消费贷款,防止住房贷款风险和防止信贷资金违规进入股市;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积极推进助学贷款业务发展,同时开办了外汇助学贷款业务。

改进对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

继续发挥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分支机构支持中小企业重要作用;积极发挥再贷款、再贴现的作用,增强中小金融机构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能力,引导其重点搞好对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

出台了出口退税账户托管贷款业务管理办法,支持出口企业扩大出口。

进一步完善支持西部开发和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金融制度与措施。

    (四)加强金融监管,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查处了信贷资金违规进入股票市场的的行为,防范和化解了新的金融风险。

严格按照有关规定,为解决信托投资公司、城市信用社等金融机构和农村合作基金会的支付问题发放再贷款,化解了金融风险,保障了经济和社会稳定。

加大了对国有独资银行不良资产的解决力度,2001年,国有独资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减少907亿元,不良贷款比例下降了3.81个百分点。

这些措施增加了金融机构的流动性,提高了金融机构的贷款能力,加大了对经济的支持力度。

    (五)增加货币政策透明度,继续发挥窗口指导作用每月召开由有关宏观经济管理部门、人民银行分行和商业银行参加的经济金融形势月度分析会。

这项工作已经坚持了四年,它对及时沟通信息,引导公众预期,对商业银行进行窗口指导发挥了重要作用。

自2001年第一季度起,中国人民银行定期发布关于货币政策执行情况的季度报告。

这些措施对增进社会各界对货币政策的理解和共识,改善货币政策的传导效果起了积极的作用。

    二、2001年货币政策执行结果

(一)货币政策的调控目标基本实现,货币供应量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相适应2001年底,广义货币(M2)余额15.8万亿元,增长14.4%,略高于年初预定的13-14%的调控目标,增幅比上年高0.4个百分点。

上半年货币供应量增长基本正常,下半年一度增速略有趋缓,随后由于各项货币政策措施实施,四季度恢复正常。

狭义货币(M1)余额6万亿元,增幅12.7%,比上年低3.4个百分点。

主要是狭义货币M1统计口径未作调整,包括股民保证金,M1增幅应为13.7%。

流通中现金(M0)余额1.6万亿元,增长7.1%。

全年现金净投放1036亿元,比上年减少161亿元,主要原因是各种银行卡使用量急剧增加,同时农副产品采购现金支出也有明显减少。

    2001年有两个方面的因素制约了有效货币需求的增长。

一是2001年经济增长率比上年低0.7个百分点,在其他情况基本不变的情况下,使交易性货币需求增长趋低。

二是股市下调,部分资金从股票市场退出,股市对货币的需求下降。

在货币需求增长减缓的情况下,货币供应量(M2)增长达14.4%,比经济增长(7.3%)和消费价格涨幅(0.7%)之和高6.4个百分点,与1998年以来各年的长期趋势大体保持一致,货币供应量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相适应。

    

(二)金融机构贷款结构改善,贷款周转速度加快,基本满足了经济发展的需要2001年底,人民币贷款余额11.2万亿元,增加1.29万亿元,同比增长11.6%。

贷款增长比经济增长与物价上涨之和高5个百分点,满足了经济发展的需要。

    贷款结构进一步优化:

全年农业贷款增加789亿元,比上年多增253亿元;年末,各类消费贷款余额为6990亿元,全年增加2755亿元,比上年多增160亿元。

其中,个人住房贷款多增329亿元;基建和技改贷款共增加2456亿元。

1998-2000年,为配合搞好国债项目建设,人民银行引导商业银行及时发放国债项目配套贷款,3年共发放基建贷款和技改贷款8000多亿元。

贷款结构的调整与国民经济战略性调整的要求基本相适应。

    2001年,金融机构贷款周转1.09次,比上年加快0.1次,即加快10%。

贷款周转加快的主要原因是随着金融监管力度增强,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大幅下降,贷款质量明显提高。

全年人民银行监管的各类金融机构不良贷款减少990亿元,不良贷款比率下降3.9个百分点。

    (三)各项存款平稳增长,居民储蓄存款增加较多年末,全部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为14.4万亿元,增长16%,增幅比上年高2.2个百分点,表明经济体系中资金总量是充足的。

其中企业存款余额为5.2万亿元,增长16.9%,增幅高于各项存款总额的增长,比当年工业生产的增幅高7个百分点。

    居民储蓄存款余额为7.4万亿元,增加9458亿元,比上年多增4481亿元,增幅为14.7%,比上年高6.8个百分点。

储蓄存款的稳定性显著增强,当年新增定期储蓄占全部新增储蓄的比重由上年的26%上升至56%。

居民储蓄存款多增,一是股市出现深幅调整,部分股市资金转成储蓄;二是境内美元存款利率经9次下调后已低于同期本币利率,居民持有人民币储蓄存款的意愿增强;三是国家增加公务员工资和采取措施增加城市下岗职工及农民收入,城乡居民收入有所提高。

    (四)基础货币增长适度,金融体系流动性充足2001年底,基础货币余额为4万亿元,同比增长11.9%,增幅比上年末高5.5个百分点。

基础货币增幅4月份曾一度下跌,经采取措施后,增幅逐渐回升。

基础货币投放多增,为实现全年货币调控目标、满足金融机构流动性需要奠定了基础。

年末,金融机构超额储备率为7.6%,其中,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平均为6.6%,其他商业银行平均为17.3%,城市信用社和农村信用社分别为10.7%和8%。

金融体系整体流动性充足,金融机构支付能力正常。

    (五)外汇存款增势放缓,贷款下降幅度缩小,国家外汇储备大幅增长,人民币汇率保持稳定2001年,银行累计结汇2047亿美元,售汇1610亿美元,结售汇顺差437亿美元,其中,贸易结售汇顺差352亿美元,非贸易结售汇顺差76亿美元,资本项下结售汇顺差9亿美元。

1994年实行结售汇制以来,首次实现了贸易、非贸易和资本三项结售汇的全面顺差。

它表明公众对人民币汇率稳定的信心增强和本外币利差变化的影响。

年末,国家外汇储备余额为2122亿美元,比上年末增加466亿美元。

美元兑人民币汇率为1:

8.2766,继续保持稳定。

    2001年底,金融机构外汇存款余额为1349亿美元,增长5.2%,增幅下降。

其中,单位外汇存款比年初下降6.9亿美元,反映企业结汇意愿增强;居民外汇储蓄存款余额同比少增94亿美元,主要是受外币存款利率下调和B股对境内居民开放的影响。

截至12月底,金融机构外汇贷款余额806亿美元,比年初减少43亿美元,同比少降60亿美元。

表明随着外汇贷款利率的下调,企业外汇贷款需求有所上升。

    货币信贷运行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是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不完善,对有市场、有效益、有信用的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还有待加强,金融机构进一步加大支农力度还有许多工作要做。

    第二部分金融市场分析

    2001年,金融市场总体运行平稳。

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稳步成长,银行间债券市场快速发展,票据市场日趋规范,外汇市场在国际金融动荡中经受了考验,运行平稳,股市虽出现深幅调整,但总体上朝稳定发展方向迈出了重要步伐。

    一、金融市场运行的基本情况

    

(一)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稳步成长2001年,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交易量为8082亿元,比上年同期增加1354亿元,增长20.1%。

同业拆借利率徐徐下行,从年初的2.62%下降至年末的2.39%。

同业拆借交易的期限结构短期化趋势明显,在同业拆借市场交易的各类期限品种中,7天以内的交易量占拆借交易总量的比重达到82.3%,比上年同期上升10.9个百分点。

    

(二)银行间债券市场快速发展

    2001年,银行间债券市场债券回购交易量达到40133亿元,比上年同期增加24351亿元,增长154%;现券交易量为840亿元,比上年同期增加157亿元,增长23%。

银行间市场回购利率呈现逐月缓缓下降态势,债券回购月利率由年初的2.52%下降至年底的2.15%。

债券回购交易的期限结构亦呈现短期化趋势,在银行间债券市场债券回购交易品种中,7天以内债券回购占回购交易总量的比重达到77.9%,比上年同期上升10个百分点。

    (三)票据市场规模继续扩大2001年,商业汇票累计发生额12843亿元,年末未到期商业汇票余额为5111亿元;商业银行贴现发生额15548亿元,期末余额2795亿元;中央银行再贴现发生额2778亿元,年末余额为655亿元。

    (四)外汇市场成交量大幅增加

    2001年,各币种外汇交易折合750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77.9%。

其中美元、港币、日元分别成交741亿美元、31亿港币和614亿日元,美元和日元交易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79.8%和10.9%,港币交易量比上年同期下降8.9%。

银行间外汇市场日均外汇需求略减,而日均外汇供应大幅增加,外汇供大于求差额扩大。

    (五)股市虽出现深幅调整,但总体上朝稳定发展迈出了重要步伐上证综合指数和深证综合指数于6月14日分别创2245.44和665.05的历史新高后,出现深幅调整,于10月22日分别跌至1514.86和450.09的最低点,跌幅均高达32.3%。

12月31日,沪、深两市综合指数收盘分别为1645.97点和475.94点,比年初分别跌21.7 %和26.2 %。

全年沪深两市共成交38305亿元,比上年下降37%。

到12月末,沪深两市开户总数达到6650万户,比上年增长15%。

    2001年末股票市场市价总值为43522亿元,比上年末减少4569亿元,下降9.5%;其中,流通市值14464亿元,比上年末减少1624亿元,下降10.1%。

2001年股票市场上市公司达1160家,增加72家。

    二、金融市场对促进金融平稳运行和经济增长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货币市场的稳健发展,优化了金融机构资产质量,提高了金融体系的流动性管理水平,为维护金融安全提供了有力保障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已经成为商业银行调剂短期资金余缺的重要场所。

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经历了九十年代初乱拆借,在经九十年代中后期的整顿以及近几年连续加强管理后,已经走上了健康成长的道路。

列入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网络的拆借交易,基本上没有发生违约现象。

    银行间债券市场对提高商业银行资产质量和流动性,发挥了重要作用。

随着银行间债券市场的快速发展,商业银行持有债券占其总资产的比重逐年上升,多年形成的我国商业银行资产结构单一的状况正在逐渐改变。

1997年末,商业银行持有债券占其总资产比例仅为4.98%,2001年末这一比例已达到12.51%。

在市场利率不断下行的背景下,债券收益率不断提高,对提高商业银行整体收益水平作用明显。

2001年银行间债券回购交易额达4万亿元,比1997年增长130倍。

债券回购已成为商业银行日常管理头寸的主要形式。

    票据市场过去几年对于解决中小企业资金拖欠问题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在股市过热时,通过违规贴现,部分信贷资金不适当地进入了股市。

2001年票据市场日趋规范,查处银行信贷资金违规进股市,及时处理了一些严重违规事件,票据市场向沿着健康、规范的轨道发展前进了一大步。

    外汇市场2001年经受住了国际政治、经济、金融动荡的严峻考验,交易活跃,秩序井然,人民币汇率保持稳定,有力促进了我国金融业和国民经济的平稳运行。

    

(二)银行间债券市场的发展为提高货币政策操作水平奠定了基础以快速、健康发展的银行间债券市场为依托,公开市场业务已成为货币政策日常操作的主要工具。

2001年,中央银行根据经济金融发展对货币供应量的需要,充分利用银行间债券市场提供的操作平台,适时运用公开市场操作,吞吐基础货币。

在全年54场交易中,公开市场操作交易额达16781亿元,为及时调节基础货币稳定增长发挥了重要作用。

1997年以前,我国金融宏观调控的主要工具是信贷规模限额控制,1998年1月1日取消贷款限额控制后,依靠什么工具实现货币政策目标曾一度成为问题。

经过几年努力,现在我们已经基本具备了有效调控基础货币的能力,基本实现了向以公开市场操作为主要工具的间接调控过渡。

    (三)金融市场充分发挥了优化资源配置的功能,有力促进了积极财政政策的顺利实施

    2001年,财政部和政策性银行充分利用银行间债券市场的低成本、高效率筹资功能,共计筹集建设资金4713亿元,财政部、国家开发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分别为2123亿元、2100亿元和490亿元。

银行间债券市场有力地支持了积极的财政政策的顺利实施,对实现扩大内需的宏观经济调控目标作出了重要贡献。

    2001年股票市场累计筹资1168亿元,比上年下降44.4%。

A、B、H股10年累计筹资7700亿元。

1997年6月,银行间债券市场启动,债券托管余额为3488亿元;2001年末,银行间债券市场托管债券余额为19997亿元。

1998年以来四年累计发行国债和政策金融债筹资超过16000亿元。

    第三部分宏观经济与货币政策2001年,我国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严峻。

美国和日本经济同时陷入衰退,欧元区经济加速下滑。

预计全年世界经济增长只有2%,增幅比上年下降2.8个百分点;全球贸易增长将从2000年的12.4%降至2%以下;全球外国直接投资流入总额下降41.5%,为1997年来的最低水平。

“9.11”事件使美国和世界经济雪上加霜,主要股市大幅缩水,金融市场动荡加剧。

主要工业国家大幅降息,美联储年内连续11次降息,联邦基金利率累计下调4.75个百分点至1.75%;欧洲中央银行4次降息,其主导利率累计下调1.5个百分点至3.25%。

日元急剧贬值,对我国出口造成了压力。

    面对严峻的国际形势,中央坚持扩大内需的方针,继续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加快经济结构调整的步伐,稳步推进各项改革,不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国民经济继续保持了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好势头。

    一、国民经济继续保持高增长、低通胀的良好态势2001年由于各项扩大内需的政策措施陆续到位并发挥作用,部分抵消了外部环境的不利影响,国民经济增长比较平稳。

全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9593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7.3%,增幅虽比上年回落0.7个百分点,但高于年初预计7%的速度。

    全年工业生产继续保持平稳增长。

累计完成工业增加值42607亿元,比上年增长8.9%。

其中,重工业增长11.1%,轻工业增长8.6%。

工业产品产销率为97.72%,比上年提高0.04个百分点,基本持平。

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122.1,比上年提高3.4点。

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4657.2亿元,比上年增长8.1%,亏损企业亏损额1112.4亿元,比上年增长5%。

    2001年,我国市场物价走势平稳。

居民消费价格全年上升0.7%,较2000年升幅扩大0.3个百分点,其中城市上升0.7%,农村上升0.8%;中国人民银行编制的企业商品价格指数全年下降0.6%,比2000年降幅回升0.6个百分点。

全年价格变动的突出特点:

一是粮食价格出现回升,其他商品价格大部分表现为下降,出现这种差别的原因是,粮食因种植结构调整和灾害影响而减产;二是物质商品价格总体下降,服务价格总体上升;三是受国际市场影响较大的石油、成品油、有色金属、棉花等价格全年深幅下跌,其他大部分商品价格全年平稳下降。

2001年物价变化的上述特点反映了我国经济处于结构显著变化阶段和经济进一步扩大开放条件下的基本特征。

    2001年国民经济虽然总体上保持了持续高增长、低通胀的良好势头,但也出现了一些需要关注的问题,主要是经济增长速度逐季下滑和物价涨幅先升后降。

国民生产总值增幅一季度为8.1%,上半年为7.9%,前三季度为7.6%,全年为7.3%;工业增长速度上半年各月均在10%以上,下半年跌落到8—9%,12月份为8.7%;企业商品(批发)价格指数5月份以前为正增长,6月份以后为负增长,12月为-2.53%。

过去几年,在中央扩大内需政策作用下,经济增长由降转升,物价涨幅由降转为平稳,逐渐走出了亚洲金融危面的阴影,中国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

对于2001年下半年以来重新出现的经济增长由升转降和物价负增长需要引起密切注意。

    二、社会总需求增长大体平稳

    2001年,消费需求稳步增长。

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37595亿元,增长10.1%,增幅比上年提高0.4个百分点。

其中城市消费品零售额增长11.5%,基本正常;县及县以下增长7.7%,增幅偏低。

全年消费增长趋势总体平稳,但城乡之间的消费差距在进一步拉大,如何增加农民收入是重要任务。

    2001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较快。

全年全社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6898亿元,比上年增长12.1%,比上年加快2.8个百分点。

西部地区投资增长19.3%,分别高于东部和中部6.0和3.0个百分点。

更新改造和房地产开发投资分别增长15.3%和25.3%。

1998-2001年四年累计住宅投资12354亿元,同期商业银行住房贷款增加6395亿元。

住房贷款对增加住房投资、扩大内需发挥了重要作用。

2001年9月份以后,固定资产投资增幅逐步回落,需要引起关注。

其原因主要有:

下半年以来部分企业经济效益下滑,影响了企业自筹投资能力;受股市动荡调整的影响,房地产销售趋缓,导致下半年房地产投资增幅逐月下降;国债项目资金投放年底前基本完成,影响后几个月的投资工作量等。

    2001年,对外贸易增幅先高后低,利用外资形势较好。

全年进出口5098亿美元,比上年增长7.5%。

其中出口增长6.8%;进口增长8.2%,贸易顺差226亿美元,比上年减少15亿美元。

6月份出口曾一度负增长,随后经过努力虽有所回升,但并不稳定,发展趋势值得关注。

2001年利用外资形势较好。

全年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金额468亿美元,同比增长14.9%,比上年提高14个百分点;合同外商直接投资金额692亿美元,同比增长10.4%。

    三、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相互配合,宏观调控成效显著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管理社会总需求的两大主要政策。

应对亚洲金融危机,中央决定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积极的财政政策四年来,共增发国债5100亿元,国债投资对增加固定资产投资、扩大内需发挥了重要作用。

2001年,全年国债发行4884亿元,年末国债余额15618亿元,国债资金成为拉动投资增长的重要力量。

    从全社会资金流量的总体看,积极财政政策扩大内需的目标能否最终实现,与货币政策对整个社会资金总量的调控紧密相关。

稳健的货币政策包含一系列支持经济发展的积极措施。

最近几年货币政策支持积极的财政政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七次降息,存款利率平均下调5.73个百分点,贷款利率平均下调6.42个百分点,其中,长期利率下调幅度大于短期利率下调幅度,五年期存贷款利率分别累计下调10.98个百分点和9.09个百分点,工商企业因此而减少大量利息支出。

低利率政策大幅度降低了国债发行成本,1996年降息前,7年期国债年利率为11.83%,而2001年新发行的7年期国债利率已降为2.90%。

(2)两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8个百分点,商业银行可用资金大幅度增加,有力支持了国债市场的资金供给。

(3)中央银行公开市场业务操作确保了基础货币的适度增长,维持了商业银行的适度流动性,有效防止了可能出现的商业银行由于购买国债而流动性减少,影响放款的所谓“挤出效应",2001年,商业银行增加购买国债和政策性金融债,全年商业银行购买国债1855亿元,政策性金融债2282亿元;金融机构全年贷款新增12912亿元,其中,新增基本建设和技术改造贷款2456亿元,相当一部分与国债投资项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