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科学五下《搭支架》教案设计.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254297 上传时间:2023-01-04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32.8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教版科学五下《搭支架》教案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苏教版科学五下《搭支架》教案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苏教版科学五下《搭支架》教案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苏教版科学五下《搭支架》教案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苏教版科学五下《搭支架》教案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苏教版科学五下《搭支架》教案设计.docx

《苏教版科学五下《搭支架》教案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教版科学五下《搭支架》教案设计.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苏教版科学五下《搭支架》教案设计.docx

苏教版科学五下《搭支架》教案设计

苏教版五年级科学下册《2.2搭支架》教案设计

大桥镇花荡小学顾继荣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在前一课认识形状与承受力关系的基础上,通过实验和动手制作活动,使学生认识和发现:

不同形状的支架,变形程度不同;三角形支架是最稳定的结构,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研究形状与力、结构与稳定性关系的兴趣,提高学生选择合适的材料和连接方法,自行设计结构的能力,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

本课学习的有关知识和一些技能为第4课《造房子》做好铺垫。

   课文内容可以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

从日常生产生活中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样的架子最牢固。

课文的例子是高压线铁架和艾菲尔铁塔。

教师还可以补充生活中的其他例子,如:

自行车、大衣架等,以引起学生对三角形支架稳定性的关注。

   第二部分:

组织学生动手搭平面支架,在比较中发现三角形支架不容易变形。

而其他形状,如正方形、长方形、五边形、六边形支架都容易变形。

课文提供的搭支架材料是吸管和大头针。

教师可以根据当地实际选择其他材料,如:

小木棒、高梁秆、纸棒(提前用报纸或废纸卷好的)、牙签、橡皮筋、黏胶等。

这一部分活动很重要,教师一定要克服困难,与学生一起,准备足够的材料,让学生在制作和比较中,掌握浅显的结构力学知识,初步学会将材料连接的方法,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

   第三部分:

引导学生运用三角形支架不容易变形的知识,动手搭建立体支架,在小组比赛中,进一步体会三角形结构的稳定性。

课文要求以小组为单位搭一座又高又稳、承受力又大的高塔,这个活动有一定的难度,需要的时间也比较长,教师要保证时间,尽量让学生能够搭成高塔。

老师们应该明确:

在这个活动中,比赛的输赢、名次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学生经历的过程,体会制作的艰辛、合作的重要以及成功的快乐。

   第四部分:

引导学生联系生产建设和日常生活实际,应用本课所学的知识解释周围常见建筑物的结构特点。

课文列举的是射电天文望远镜、石油井架、吊车起重臂、微波通讯塔,这些建筑物中都有三角形,说明三角形是建筑中的基本形状之一,三角形结构不但牢固、稳定,而且使用材料最少。

   二、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能够提出生产生活中与结构有关的问题,并设法解释。

  ·初步学会搭建平面支架和增大其牢固程度的方法。

  ·初步学会设计和制作立体支架的方法。

  科学知识:

  ·知道不同的形状变形程度不同,三角形结构不容易变形。

  ·了解三角形结构在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验自主设计、自主发现的乐趣。

  ·意识到小组合作的重要性。

  三、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三角形结构的图片或投影片、不同形状的平面支架、不同材料的立体支架;油画笔杆和橡皮筋等。

   学生准备:

有关搭支架的材料(根据条件自选)、尺、薄书、厚书等重物。

  四、教学活动建议

  本课需要两课时。

  1.导入。

  教师出示高压线铁架和艾菲尔铁塔的图片或其他带有三角形结构的图片,也可以直接让学生看书中的图片,提问学生:

认识图片中的物体吗?

关于铁架和铁塔,你观察后注意到什么?

为什么又重又高的架子直立不倒呢?

待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后,教师讲述:

又重又高的架子上有那么多的三角形,是为了好看,还是有其他的作用?

这节课我们通过搭支架来研究这个问题。

   2.探究哪种形状的支架最稳固。

  

(1)教师首先出示不同形状的平面支架,让学生猜猜哪种形状的支架最稳固,并指出要想判断谁的猜测准确,应该亲自试一试。

然后引导学生利用事先准备好的材料,制作不同形状的支架。

建议以小组为单位,每个人制作一种形状的支架,放在组内,大家都来摇一摇,晃一晃,比较哪种形状的支架最稳固,记录在教科书第81页的表格里。

每人做一种形状的支架,可以节省时间,保证后续活动的正常进行。

最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归纳概括,得出“三角形支架不容易变形、最稳定”的结论。

   注意:

   ①每一组的制作材料最好一致,这样比较的结果有说服力。

   ②学生的动手能力差异很大,教师要及时帮助有困难的学生,也可以请心灵手巧的学生帮助搭得慢的学生。

   

(2)教师提出任务:

请各组利用刚才所学的知识和技能,搭一座高塔,比一比,哪一组搭的高塔又高又稳、承受力又大。

这个制作的难度比较大,教师要引导学生先动脑:

设计出塔的形状,画出塔的草图,选择好制作材料和连接物,确定好合适、牢固的连接方法,并填写好教科书第24页实验记录的前半部分。

然后再动手搭高塔,这期间,各小组可以派一个学生担任情报员,打探其他小组的新想法、好做法。

小组内的其他成员要有明确的分工:

有的担任设计工程师,有的担任材料供应员,有的担任建筑工人。

而且,组内成员的角色可以轮换,保证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尝试不同角色,体会各项工作的意义。

各组高塔做好后,要测量塔的高度,并检测塔的承受力(以放重物的多少为准),填写好教科书第24页实验记录的后半部分。

   (3)组织学生讨论:

①哪些方法可以增强支架的稳定性和承受力?

②采用什么样的结构承受力最大、最稳固,使用的材料又最少?

教师讲述:

正方形和六边形支架可以在中间加上横梁,构成三角形支架,增强它的稳定性和承受力,而且使用的材料又最少。

   (4)启发学生课后寻找加固本组高塔的办法。

   3.解释周围常见建筑物结构特点。

   教师首先启发学生回答开课时提出的问题:

高压线铁架和艾菲尔铁塔都是利用了三角形的稳定性而直立不倒的。

接着教师让学生研究射电天文望远镜、石油井架、吊车起重臂、微波通讯塔的结构特点,从中理解这些建筑物中都有三角形结构的道理。

教师还可以让学生想想现代高楼、钢制桥梁、民房中是否也应用了三角形结构稳固、结实的原理。

  五、参考资料

  【结构】是指任何能够抵御外力并保持本身形状和大小的构造。

比如,用以支撑重物的桥和楼房。

一个结构必须要能够支撑自身的重量以及重物的重量,一个牢固的结构要求材料结实、构件连接物质量好、构件的形状及构件组成整体的方法合理。

   

【框架】是由较长和较薄的材料构成的结构。

这些材料围成一个空间,而且中间不填充。

结构(比如房子)通常由结实的框架构成,框架由相对较弱的、也较便宜的片状材料填充。

三角形的框架比较坚固、稳定,而且使用的材料也最少。

   【三角形是最坚固、支撑力最强的形状】 大部分薄材料可塑性强,直接用力便会弯曲。

如果改变它的形状,它就具备了一定的支撑力。

三角形是最坚固、支撑力最强的形状,用力按也不易变形,这是由于这种形状能将承受的重量均匀地分给各边。

框架结构,如正方形和长方形,增加斜支柱后,就有了三角形框架,它的支撑力就会加强。

   【三角形是建筑中使用的基本形状之一】

   这种形式的框架所形成的建筑称为格架塔,风从塔身的空中穿过,可以减少结构本身受到的压力。

桁架桥的三角形结构给桥身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使用的材料又最少。

    【艾菲尔铁塔】 艾菲尔铁塔位于巴黎市区塞纳河南岸,因塔的设计者和工程负责人法国工程师G.艾菲尔而得名。

1889年,艾菲尔的纪念法国大革命100周年和在巴黎举办国际博览会而设计建造。

艾菲尔铁塔的塔高320米(比把40座两层楼房摞起来还要高),为钢铁结构。

底部有4条向外撑开的塔腿,在地面形成边长为100米的正方形塔腿分别由石砌礅座支撑,地下有混凝土基础。

整个塔身自下而上逐渐收缩,形成优美的轮廓线。

铁塔共有12000多个构件,用250万个螺栓和铆钉连接成为整体。

共用了7000吨优质钢材.1889年以前,人类所造的建筑物的高度从来没有达到200米。

艾菲尔铁塔把人工建造物的高度一举提高到320米,是近代建筑工程史上的一项重大成就。

教案

2-2.搭支架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能够提出生产生活中与结构有关系的问题,并设法解释;

●初步学会搭支架的方法。

知识与技能

●知道不同三角形结构不容易变形;

●了解三角形结构在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验自主设计、自主发现的乐趣;

●意识到小组合作的重要性。

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教师先出示艾菲尔铁塔的图片,再出示文字介绍)提问:

你们认识图中的建筑吗?

它的结构有什么特点?

2、学生回答。

3、教师介绍:

艾菲尔铁塔建于1889年由建筑师艾菲尔所设计,全塔高307米,是巴黎及法国的标志。

塔楼分三层,一、二楼有餐厅、咖啡座等,三楼是眺望台,在天晴的日子可从此远眺七十公里以外的巴黎近郊地区。

4、提问:

关于它的结构,你们有什么问题吗?

5、学生提出问题。

6、谈话:

今天这一节课,我们就通过搭支架来解决这个问题。

(出示课题)

二、探究支架的稳固性。

1、什么形状的支架最稳固。

⑴谈话:

下面我们就用桌上的塑料管来搭支架,各组同学相互合作搭出各种不同形状的支架,比较哪种形状的支架最稳固。

用塑料管搭支架时我们可以用哪些连接方法呢?

⑵学生回答。

⑶教师补充介绍连接方法:

一字连接法、十字连接法、七字连接法等。

(课件介绍)

⑷学生动手搭支架。

⑸谈话:

你们可以把搭好的支架摇一摇、晃一晃,比较哪种形状的支架不容易变形,最稳固?

⑹学生汇报研究成果。

⑺提问:

你能使这些容易变形的支架也稳固吗?

⑻学生活动。

⑼小结:

三角形的稳定性比较好。

2、提问:

现在,你们知道艾菲尔铁塔一百多年来直立不倒的奥秘了吗?

你们还见过哪些建筑也使用了这种结构?

为什么采用这种结构?

三、搭高塔。

1、谈话:

同学们,艾菲尔铁塔高耸直立、非常壮观,引来各国游客前去参观,你们也想搭一座这样的高塔吗?

2、提问:

搭高塔前首先要做什么工作呢?

(设计草图)

3、学生设计、并全班展示。

4、谈话:

高塔草图完成后,我们就可以选择材料、选择合适的连接方法进行搭高塔。

下节课我们就按照这个步骤来搭高塔,并测试高塔的性能,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

第二课时

一、导入。

1、谈话: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进行了搭平面支架的活动,知道了三角形的支架稳固性好,并且进行了搭高塔的设计工作,今天我们将一起来完成高塔的搭建,比较哪些小组搭的高塔既坚固又美观。

2、提问:

高塔的图纸设计已经好了,下面你们将怎么搭建高塔?

3、学生讨论、回答。

二、学生搭建高塔。

1、谈话:

高塔草图完成后,我们就可以选择材料、选择合适的连接方法进行搭高塔。

2、学生讨论选择合适的连接方法。

3、学生搭建高塔活动。

(教师巡视指导)

三、测试比较高塔的强度和稳定性。

1、谈话:

同学们,你们的高塔搭建完成了吗?

怎么测试高塔的强度和稳定性呢?

2、学生讨论、回答。

3、谈话:

下面我们就通过放螺母的方法来测试高塔的强度和稳定性,并做好记录。

4、学生分组实验。

5、汇报实验结果,比较各组高塔的综合性能。

6、提问:

为什么有些组的高塔的坚固、稳定性好?

7、学生讨论、回答。

8、提问:

有办法增强高塔的强度和稳定性吗?

9、学生讨论、回答。

10、学生动手活动。

11、汇报、小结。

四、总结。

1、简要对本课内容作小结。

2、提问:

现在老师坐的方凳不稳固了,坐上去会扭动,你有办法对它进行加固

吗?

 

《搭支架》教学设计

课题

搭支架

授课日期

教学内容

1.知道不同的形状结构稳固性不同。

2.知道不同的形状结构稳固性不同,知道三角形结构不容易变形。

3.知道不同的形状结构稳固性不同,知道三角形结构不容易变形,并了解三角形结构在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教学目标

能够分析稳固性结构的特点。

能够比较不同结构的稳固性。

能够设计并制作立体支架。

教学重点

知道不同形状的结构稳固性不同。

教学难点

搭建平面支架。

教学过程

反思与讨论

一、导入新课

谈话:

(出示图片)同学们,这些灯架、折叠椅、人字梯在结构上有什么共同点?

三角形在这些物体的结构中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

学生思考并回答。

小结:

这些物体在结构上都利用了三角形。

二、搭建平面支架

谈话:

请大家利用手中的小棒分别搭建一种平面支架,如三角形、正方形、五边形、六边形等。

学生动手操作。

谈话:

请组内同学将各种形状的支架用力往两边拽,研究哪种形状支架不变形、稳固。

学生动手操作并汇报交流。

谈话:

对于容易变形的支架,请大家想想办法,使它变得稳定、牢固。

学生动手操作,交流本组的方法并分析其中的道理。

小结:

三角形具有稳定性,对于容易变形的四边形、六边形等,可以用加横梁使之分解成几个三角形的方法增加其稳固性。

三、设计立体支架——高塔

谈话:

利用三角形具有稳定性的原理,我们来搭一座高塔好吗?

提问:

搭高塔千我们应该做些什么工作呢?

学生讨论并汇报。

小结:

如果能够画出设计草图的,可以先画出设计图,也可以用手里的材料一边比画一边设计,一定要弄清楚你们的支架的大致形状、连接方法等。

学生分组设计草图。

各组汇报,其他组帮助完善。

谈话:

高塔草图完成后,我们就可以选择材料、采用合适的连接方法搭高塔了。

老师建议你们回家把准备工作做好,选用旧报纸卷成纸棒做建高塔的材料,用胶带连接纸棒,下一课我们来搭高塔。

 

能够分析稳固性结构的特点。

能够比较不同结构的稳固性。

知道不同的形状结构稳固性不同,知道三角形结构不容易变形。

作业设计

完成实验册p21

板书设计

2、搭支架

猜想:

三角形、正方形、五边形、六边形

实验:

三角形(不易变形)

正方形(易变形)

五边形(易变形)

六边形(易变形)

结论:

三角形(不易变形、最稳固)

教学预测:

学生的兴趣不能自始至终,他们对活动操作本身比较感兴趣,在交流阶段注意力不够集中,思维不够活跃,这个是在科学探究过程中经常出现的问题。

这是因为在活动操作的过程中,探究的是未知的知识,因此学生的求知欲被激发,他们的兴趣也就放在这上面。

但是,随着活动操作的逐渐完成,未知的知识逐渐显露,学生的求知欲望逐渐得到满足,这时候,他们的兴趣也就会逐渐地减退。

待到活动操作结束,他们的兴趣也就跟着结束了。

很少有人再对已经完成的实验提出任何的异议。

所以,在接下来的交流阶段,他们就会出现注意力不够集中,思维不够活跃等现象。

要解决这个问题,我认为应该这样做:

(1)组织学生观察各小组的实验结果。

由于各小组学生在认知水平、动手操作能力等各方面存在的差异,这就注定了他们的实验结果也是有差异的。

学生对于与自己不相同的东西总是比较感兴趣的。

这时候,组织他们对其他小组的实验结果进行观察,就能再次激发起他们的兴趣。

(2)适时提出相关的问题让学生讨论。

在学生观察完各个小组的高塔后,他们对各小组的异同大概也了解到了一点。

这时候,再提出相关的问题让他们进行讨论,最后还有一个整改建议。

这就使得学生的注意力不得不集中了。

因为他们要给其他组提出整改建议,他们就要了解其他组的操作结果和存在的问题,而要了解其他组的操作结果和存在的问题,他们就要对这个实验结果进行观察、讨论,才能找出存在的问题,然后才能提出整改建议。

这样一环扣一环的紧跟着,不使学生的注意力分散,再加上教师适时的用一两句话或者一两个问题,激起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就能让他们的注意力在实验结束后要分散的时候再次达到集中,思维的火花再次被燃起。

 

《搭支架》说课稿

大桥镇花荡小学

一、说教材

(一)教材简析

《搭支架》是苏教版五年级《科学》教材《形状与结构》单元的第2课,本课是在前一课认识形状与承受力关系的基础上,通过实验和动手制作活动,让学生认识和发现:

不同形状的支架,变形程度不同;三角形支架是最稳定的结构,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研究结构与稳定性关系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

本课时的教学内容主要有四个部分,需要两课时来完成。

第一部分:

从日常生活中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折叠凳和人字梯等为什么要设计成三角形结构,引发学生关注形状、结构与稳固性之间的关系。

第二部分:

组织学生动手搭平面支架,引导学生在比较中发现三角形支架不容易变形,而正方形、长方形、五边形、六边形支架都容易变形。

第三部分:

引导学生运用三角形支架不易变形的特点,动手搭建立体支架,在小组比赛中,进一步体会三角形结构的稳固性。

第四部分:

引导学生联系生产和日常生活实际,应用本课所学的知识解释周围常见建筑物的结构特点。

二、说教学目标:

在《科学课程标准》理念的指导下,根据本课的知识结构和科学研究过程的一般规律,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制定本课教学目标如下:

科学探究

1.初步学会搭建平面支架,并能够比较不同结构的稳固性。

2.会设计和制作立体支架。

科学知识

1.知道不同的形状、结构、稳固性不同,知道三角形结构不容易变形。

2.知道三角形结构在生产生活中应用广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经历搭支架的过程,体验搭支架的艰辛与快乐。

2.意识到科学技术在生产生活中应用广泛。

三、说教法、学法

现代教学论认为:

课堂教学的实质归根到底在于处理教与学的关系,充分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的全过程,以达到培养学生能力为目的。

为此我主要选择了以下的教法和学法:

(一)说教法

1、直观式教学方法:

联系学生生活实际,通过分组实验和(实物展示)让学生动口、动手、动眼、动脑,充分重视学生的直接经验,感受获得。

2、探究式教学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

把学习的主权交给学生,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参与各种研究实践活动进行比较分类,使学生参与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的全过程,由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更体现了教学的开放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

(二)说学法

强调主动参与,小组合作,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方式,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亲身体会,互相合作、互相讨论,积极进行科学探究,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通过学生的观察,分组操作,讨论交流进一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

《科学课程标准》强调:

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

科学课程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探究的机会。

而且必须建立在满足学生发展需要和已有经验的基础上,提供他们能直接参与的各种科学探究活动。

教师是科学学习的组织者、引领者和亲密的伙伴。

本课时遵循这些理念开展以引导、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进行教学,在教学中根据学生实际、教材内容和教学目标,我为本课设计了以下三个环节:

(一)激发兴趣,问题导入;

(二)比较体验平面支架的特点(三)实验探究,搭建高塔;(四)联系生活,扩大视野。

具体阐述如下:

(一)激发兴趣,问题导入。

科学课程的内容应选择贴近儿童生活的,这样让学生感觉到“科学并不遥远,科学就在身边”。

从而大大增加了学生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和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欲望。

因此本课开课时,老师就出示图片

师:

这些灯架,折叠椅、人字梯在结构上有什么共同特点?

(从学生身边的事物出发进行导入,交流已有知识储备,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能引起学生对桥梁话题的关心,起到“聚焦”作用,使教学更有针对性,并为搭平面支架做好了准备。

(二)组织学生动手搭平面支架,引导学生在比较中发现三角形支架不容易变形。

教师首先组织学生利用手中的小棒(油画笔杆和橡皮筋)搭建不同形状的平面支架,搭建后进行比较,学生会发现三角形支架不易变形。

师:

教师马上提出问题,怎样使不稳固的支架变得稳固?

  学生会想到在支架中增加三角形(又一次验证了三角形的稳固性)

(三)实验探究,搭建高塔。

学生是主体,老师是主导,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才能达到好的教学效果。

在学生的兴趣被激发后,我给学生增加难度,利用纸棒搭建立体高塔。

1、设计立体支架——高塔

(1)搭建高塔之前我们还有一项重要的工作需要完成,就是设计草图。

(2)提出高塔的设计要求,规定高度不得低于30cm.,宽的不低于15cm,每个小组限纸棒20根,时间规定为35分钟。

(3)检验方法:

利用科学书依次向高塔上码放,承重多者胜。

第二课时

(一)搭建高塔

1.提供给学生材料。

(油画笔杆和橡皮筋)

2.教师提出要求。

3.学生搭建高塔,教师巡视、帮助。

(二)测试高塔的强度和稳定性

(三)了解支架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