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人教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26课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和向社会主义过渡.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252336 上传时间:2023-01-04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16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统编人教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26课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和向社会主义过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统编人教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26课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和向社会主义过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统编人教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26课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和向社会主义过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统编人教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26课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和向社会主义过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统编人教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26课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和向社会主义过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统编人教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26课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和向社会主义过渡.docx

《统编人教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26课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和向社会主义过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统编人教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26课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和向社会主义过渡.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统编人教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26课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和向社会主义过渡.docx

统编人教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26课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和向社会主义过渡

统编人教2019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26课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和向社会主义过渡学案(无答案)

第26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过渡

【课标要求】

1.认

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意义;

2.概述新中国巩固政权的措施;

3.认识新中国为民主政治建设和向社会主义过渡做出的努力。

【学习重难点】

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及意义;

2、巩固人民政权的主要措施;

3、建国初期的外交政策与成就;

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政治与经济措施。

预习学案

【知识梳理】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1)时间与地点:

年9月21日北平中南海怀仁堂

(2)与会人员:

中国共产党、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各人民团体、人民解放军、各地区、少数民族、国外华侨以及特邀代表等662人

(3)内容:

①大会一致决定采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名;

②通过了《》等几个重要文件;

③大会选举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毛泽东为主席,朱德、刘少奇、宋庆龄、李济深、张澜、高岗为副主席。

【探究一】

材料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选举产生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并选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副主席。

……中央人民政府的六个副主席中有三个是民主党派(或无党派):

宋庆龄(无党派)、李济深(民革)、张澜(民盟);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委员56人中有16个民主党派,8个无党派……

材料2政务院副总理黄炎培是民建成员,最高人民法院院长沈钧儒是民盟党派。

以上材料说明了什么?

调动了民主人士的政治热情,开创了群策群力、共同建设国家的新局面;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团结建国的精神和政权特色(鲜明的中国特色)。

2.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成立:

10月1日,中央人民政府举行第一次会议,决议接受《》为施政方针。

政府主席、副主席和委员就职,任命周恩来为兼外交部部长,中央人民政府宣告成立。

开国大典:

下午3时,在天安门广场举行了盛大的开国大典。

3.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意义

(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结束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长期压迫和剥削中国各族人民的历史,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

(2)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为实现由向过渡创造了前提条件。

(3)中华民族开始以崭新的姿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国历史进入新纪元。

二、人民政权的巩固

1.土地改革

(1)背景:

新中国成立时,全国尚有约2/3的农民被束缚在封建土地制度之下。

(2)过程:

①1950年夏,中央人民政府颁布《》。

②到年春,全国除一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土地改革都已完成。

(3)影响:

①无地或少地的农民获得土地,农民从的束缚中彻底解放出来。

②农村生产力得到大解放,为中国逐步实现扫除了障碍。

2.稳定物价

(1)原因:

①国家财政困难。

②投机商人的不法行为导致物价上涨,市场混乱。

(2)措施:

①采取有力的措施和必要的、等手段,同投机资本进行“”和“”。

②通过统一全国财政收支管理、物资管理、现金管理等措施,实现了国家财政经济的统一。

(3)结果:

①到年春,全国物价趋于稳定,人民政府赢得全国人民的信任。

②到年底,解放前遭到严重破坏的国民经济得到全面恢复。

3.抗美援朝:

(1)背景:

①年6月25日,朝鲜内战爆发。

②操纵通过决议,组成以美国为首的“”,越过“三八线”,侵略朝鲜。

③美国第七舰队侵入中国,阻挠中国的统一大业,严重威胁到中国国家安全。

(2)过程:

①1950年10月,应朝鲜政府要求,党中央决定入朝作战,毛泽东派遣以为司令员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抗美援朝,保家卫国,与朝鲜军民并肩作战。

②经过五次战役,中朝军队把战线稳定在“”附近,美国被迫同意进行谈判。

③志愿军入朝后,国内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抗美援朝运动,有力地支持了抗美援朝战争。

④经过边谈边打,反复较量,1953年7月,美国不得不在《》上签字,中国人民取得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

(3)影响:

①抗美援朝战争打出了国威和军威,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

②志愿军涌现出30多万英雄模范和功臣,他们的事迹汇成强大的民族凝聚力,极大地鼓舞着全国人民为保卫和建设祖国而团结奋斗。

三.开创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1.外交方针

新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具体包括“”“”“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迎来第一次建交高潮。

同时,中国取消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特权。

2.参加日内瓦会议:

(1)时间:

1954年4月

(2)特点:

新中国首次以的地位和身份参加讨论国际问题的重要会议。

朝鲜问题和印度支那问题

(3)结果:

因美国的阻挠,会议并未解决。

由于中国的努力,印度支那问题得以政治解决。

(4)作用:

显示了新中国通过谈判解决国际争端、维护世界和平方面所起的积极作用。

3.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1)1953年12月,时,周恩来首次提出。

(2)1954年6月,周恩来总理访问印度、缅甸,同两国确认将原则作为国际关系的准则。

4.参加亚非会议(万隆会议):

(1)时间:

1955年4月

(2)特点:

战后第一次的国际会议。

(3)成果:

中国提出并坚持“”的方针,推动会议朝着达成协议的方向前进。

(4)影响:

为进一步开展同亚非各国间的友好合作关系创造了条件;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取得了新的进展。

四、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

1.经济领域:

(1)过渡时期总路线——“一化三改”

①提出:

1953年,中国共产党根据国内经济、政治条件及国际形势的变化而提出。

②内容:

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逐步实现,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2)工业化——一五计划(1953-1957)

经过有计划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第一个五年计划提前完成,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

(3)社会主义改造——三大改造

①概况:

年底,基本完成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②意义:

标志着占绝对优势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初步建立。

2.政治领域——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1)召开:

1954年9月,在北京召开。

(2)内容:

①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是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体现了原则和原则。

②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昭示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最高权力属于人民;

③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之一

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之一。

(3)意义

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推进社会主义建设,完成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深刻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

3.思想领域——毛泽东思想:

毛泽东思想不仅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指导思想,也是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思想。

【探究二】

第一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

第二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其他国家机关,一律实行

民主集中制。

…………

第二十一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

第二十二条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行使国家立法权的唯一机关。

第二十三条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由省、自治区、直辖市、军队和华侨选出的代表组成。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名额和代表产生办法,包括少数民族代表的名额

和产生办法,由选举法规定。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条文,怎样理解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知识拓展】

1.为什么《共同纲领》说具有临时宪法性质?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包括序言和总纲、政权机关、军事制度、经济政策、文化教育政策、民族政策、外交政策,是新中国的建国纲领,具有临时宪法的作用。

2.人民政权的巩固面临哪些任务?

①人民解放军仍在进行人民解放战争的后期作战,肃清土匪和一切反革命武装;

②新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③克服财政经济上的巨大困难;

④面对美国发动的侵朝战争给国家带来的安全危害。

3.解析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政策?

外交政策

内容

意义

“一边倒”

即新中国站在社会主义和世界和平民主阵营一边

在保障革命成果、保卫和平的斗争中不致处于孤立地位

“另起炉灶”

不承认国民党政府同各国建立的旧的外交关系,对于驻在旧中国的各国使节,只当作普通侨民对待,不作为外交代表对待,以便在新的基础上经过谈判同各国另行建立新的外交关系

改变了半殖民地的地位,在国际交往中独立自主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是不急于取得帝国主义对新中国的承认,帝国主义在华特权必须取消,中华民族的独立解放必须实现

巩固了新中国的独立与主权,奠定了平等互利外交关系的基础

4.宪法的颁布具有怎样的意义?

①加强了人民民主专政,巩固了中国人民革命和建设的成果。

②反映了国家在过渡时期的根本要求。

③提高了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奠定了基础。

【预习自测】

1.有位国家领导人曾经这样评价某次会议:

“这是中国光辉灿烂的人民的新世纪的开端。

这是全中国人民空前大团结的会议。

这个会议宣告了旧中国的永远灭亡和新中国的伟大诞生。

”该会议(  )

①通过了共同纲领 ②代行全国人大职权 ③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④确立了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A.①②        B.①②④

C.③④  D.①③④

2.在民主政治建设过程中,中国共产党根据中国国情确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其中最主要的是(  )

A.多党合作,民主协商    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一国两制”

3.共产党提出与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是为了(  )

A.发展统一战线

B.取得民主党派的拥护

C.改造民主党派

D.团结民主党派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4.之所以说“长期共存,互相监督”八字方针的提出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发展到一个新阶段,是因为(  )

A.这一方针是在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提出的

B.这一方针的提出受到了各民主党派的热烈拥护

C.这一方针有利于加强共产党同民主党派的合作

D.这一方针既是对以前合作成就的肯定,又是对未来合作前景的展望

5.新中国成立初期,起临时宪法作用的文献是(  )

 A.《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B.《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C.《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D.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决议

6.与《共同纲领》相比,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新特点是(  )

 A.规定国家的权力属于人民              B.规定实行人民民主专政     

 C.规定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D.体现了社会主义原则

7.下列对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   

 B.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C.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D.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胜利

8.“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方针是针对下列哪对关系制定的(  )

A.祖国大陆与台湾                B.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 

C.中央政府与民族自治区        D.全国人大和全国政协

 

二、中外历史纲要上册论述题

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北宋汁京货品来源表

——吕振基、苏荣编著《中国史析论》

从材料中提出一个论题,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

(要求:

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答案】示例看法:

北宋汴京货品来源反映了经济重心南移的趋势。

说明:

北人南迁带来了先进的耕作方式,推动了江南农业的发展,在为汴京提供稻米的同时,还提供北方的主食麦,打破了“南稻北麦”的格局,南方农业已经超过北方;农业的发展,推动了经济作物的种植,南方为北方供给各种果品、名茶;农业发展还推动了手工业的发展,南方为汴京提供丝织品、印本书籍、漆器.综上所述,经济重心的南移归根结底是农业重心的南移,在农业重心南移的基础上,手工业和商业的重心也逐渐南移,北宋经济重心南移趋势已日趋明显

【解析】

【详解】

首先根据题目要求,从材料中提出一个论题,如从北宋汴京货品来源较多来自江淮及以南地区或是有些来自国外,可提炼出北宋汴京货品来源反映了经济重心南移的趋势等论题,再结合所学知识,从“北宋”时期,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产品对都城供应的突出地位等,展开分析,最后升华结论,强化观点。

表述时注意开头即明确观点,论述中史论结合,表述清晰规范,概念准确科学。

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928年苏联国家谷物生产总量为733.2百万公担,到1934年则降至676百万公担,与仍未实现全盘集体化的1928年相比,1931年谷物总产量比1928年净减57.2百万公担。

针对集体化这种有助于工业化的发展却有损于农业本身的发展的事实,亚·鲍文符合事实地指出,“与其说集体化变成了农村社会主义的改造手段,不如说变成了一种资源从农村输往城市的办法(类似一种贡赋)”。

——摘编自沈宗武《斯大林模式的是与非》

材料二有学者认为“政府干预的强弱与市场机能运作能力的强弱成反比”。

但在有时左右经济发展情况的主要因子,恰恰是政府对经济事务干预的有无与多少,即经济的发展对政府政策的依赖性极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斯大林实施上述农业政策的目的及对本国社会经济的影响。

(2)结合中国现代史一个相关的史实,对材料二中的“经济的发展对政府政策的依赖性极强”的观点加以说明。

【答案】

(1)目的:

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服务。

影响:

为解决工业化急需的粮食、原料、资金等创造了便利条件;严重损害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和农业的发展,最终也阻碍了苏联工业化的发展。

(2)1953—1957年新中国开展“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成就显著,使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

(史实之一)

面对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所造成的严重的经济困难,中共中央提出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经济逐步得到恢复和发展。

(史实之二)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

社会生产力高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史实之三。

若答出土地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WTO等,言之有理亦可得分。

【解析】

【详解】

(1)一问根据材料一“集体化这种有助于工业化的发展”进行回答;二问根据材料一“1931年谷物总产量比1928年净减57.2百万公担…与其说集体化变成了农村社会主义的改造手段,不如说变成了一种资源从农村输往城市的办法”结合所学从服务于工业化、阻碍农业发展进行阐述。

(2)根据题干“经济的发展对政府政策的依赖性极强”可知应从政府的经济政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进行论述,故可结合所学从一五计划的内容及作用、国民经济调整的背景意义、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人民社会生活的变化原因进行结合国家政策进行分别论述即可。

4.先进对古老

陈旭麓先生的《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在谈及鸦片战争时指出:

“这场战争……不仅是英国对中国的胜利,而且是先进的西方对古老东方的最后胜利”。

请说明鸦片战争时,相对于东方的“古老”,西方的“先进”有何体现?

【答案】经济:

相对于东方的自然经济而言,西方的经济是一种开放的、极具活力的商品经济(或表述为农业文明与工业文明、手工劳作与机器大生产);政治:

相对于东方的专制集权制度而言,西方建立起民主制度;思想文化:

相对于东方以儒学为核心的经学而言,西方兴起近代自然科学,并且因为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自由平等的观念得到普及;外交:

相对于东方的闭关锁国外交政策而言,西方极力推行对外扩张,抢夺殖民地,表现出开放开拓进取态势;军事:

相对于东方的冷兵器而言,西方是船坚炮利(或火器)(或表述为旧式军队与新式军队)。

(说明:

政、经、军、文、外五方面任意回答四个方面即可获得满分,即每一方面计,若从观念等角度叙述(如大陆观与海洋观),言之成理,亦可适当赋分)

【解析】

【详解】

体现:

按照题目要求,根据所学知识,从政治体制、经济形态、文化思想、外交政策和军事实力等方面一一对比,从而得出鸦片战争前夕,中国和西方欧美国家的不同,找出差距,并指出其本质的不同。

5.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马士(美)总结说:

“中国人终于认识并接受了这一规律——以前中国是处于命令的地位去决定国际关系的各种条件,而现在则是西方各国强把他们的意图加在中国身上的时候了。

试用所学知识论证这一结论。

【答案】鸦片战争以前的中国,自视为天朝上国,社会经济繁荣,实行闭关锁国,把西方外交礼仪作为朝贡体系中朝贡国之态,中国是处于命令的地位去决定国际关系的各种条件。

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的门户,第二次鸦片战争,签订了《天津条约》、《北京条约》使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之后通过中日甲午战争签订了《马关条约》,通过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签订《辛丑条约》,是中国逐步被卷入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体系,成为西方殖民者的附庸的过程。

因而是西方各国强把他们的意图加在中国身上的时候了。

【解析】

【详解】

据材料“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中国人终于认识并接受了这一规律——以前中国是处于命令的地位去决定国际关系的各种条件,而现在则是西方各国强把他们的意图加在中国身上的时候了。

”并结合所学可知,鸦片战争前,中国封建经济继续发展,中国的封建统治者以“天朝大国”自居,闭目塞听,愚昧无知,实行“闭关锁国”。

对外实行“朝贡”贸易,中国是处于命令的地位去决定国际关系的各种条件。

然后可从鸦片战争,中国成为西方列强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成为资本主义经济的附庸;第二次鸦片战争,签订了《天津条约》等不平等条约,外国公使进驻北京,开辟了沿海至沿江等十一处通商口岸,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程度进一步加深;及中日甲午战争签订了《马关条约》,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程度大大加深;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签订《辛丑条约》,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等角度分析。

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下图反映了儒家思想2000多年的发展趋势。

请任意选择某个时期的阶段性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对其进行评述。

【答案】示例:

西汉时期:

儒家思想成为中国古代的正统思想。

评述:

汉武帝时期为巩固政治上的统一局面,在思想上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汉武帝起用儒学家参与国家大政,儒家学说成为政府选拔人才、任官授爵的标准,儒家经典成为教科书;此后,儒家学说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逐渐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但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其他学派的自由发展。

【解析】

【详解】

示例:

西汉时期:

儒家思想成为中国古代的正统思想。

评述:

据所学可知,汉武帝时期中国“大一统”局面得到巩固,高度集权的专制主义政治体制大体定型,以汉民族为主体的文化共同体也基本形成。

为巩固政治上的统一局面,在思想上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通过思想上的统一来巩固政治上的统一;同时汉武帝重用儒生参与国家大政、设置太学、表彰六经等措施,使儒学的地位开始上升,逐渐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逐渐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但独尊儒术的措施结束了各派学术思想平等竞争的局面,扼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