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运动和力》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251723 上传时间:2023-01-04 格式:DOCX 页数:39 大小:169.1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沪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运动和力》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沪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运动和力》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沪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运动和力》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9页
沪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运动和力》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9页
沪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运动和力》教学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沪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运动和力》教学设计.docx

《沪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运动和力》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沪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运动和力》教学设计.docx(3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沪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运动和力》教学设计.docx

沪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运动和力》教学设计

南南天教育教师备课专用

天授课教师王金笑

教授课形式一对一个辅导

教教育理念:

快乐学习快乐成长

师沟通理念:

互相理解互相帮助

教学习理念:

相互学习共享知识

案工作理念:

快乐工作有效执行

标题

第三章3.1机械运动

关键词

运动机械运动参照物

学科

苏教版物理八年级第

一学期第三章3.1节

语种

汉语

授课形式

一对一个性化辅导

学习者

王金娇娇

作者

王金笑

单位

南天国际教育

地址

梅山新建一村二号门面南天教学点(203道口向前200米)

一、教学任务分析

本节学习机械运动。

机械运动是“运动和力”这一章的第一节,是为以后学习“匀速直线运动”打基础的。

同时也是本章学习研究“力与物体运动状态改变”关系的基础。

更是高中学习运动学和动力学的基础。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体会到选取参照物的重要意义,知道如何选取参照物。

知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日常生活中,学生对运动的概念并不陌生,但是,“怎样描述运动?

为什么要选取参照物?

怎样选取参照物?

”这都是学生以前未考虑过的问题,通过观看图片、分析讨论,知道什么是机械运动;知道参照物对描述物体运动的重要意义。

通过实验,感受通常研究机械运动选择参照物的方法。

通过实验、讨论、交流等方式,知道参照物选取得不同,物体运动的描述就不同,知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知道一切物体都在运动,绝对静止的物体是不存在的。

本节课的教学要求学生主动参与,在观察、实验、讨论的过程中建立机械运动和参照物的概念,感受到事物的相对性。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机械运动、参照物概念。

(2)知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2.过程和方法

通过实验建立参照物的概念,感受通常研究机械运动选择参照物的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用所学有关机械运动知识解释生活中现象,感受物理与生活密切相关。

(2)通过阅读、讨论“STS”材料,认识高速行车上抛物的危害。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参照物。

难点:

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四、教学设计思路

本设计的内容为机械运动这一节。

本设计的基本思路是:

以观察生活中的实例为基础,以教师点拨为基本方法,建立机械运动的概念,知道参照物对描述物体运动的重要意义。

通过实验,感受通常研究机械运动选择参照物的方法。

通过实验、讨论、交流等方式,知道参照物选取得不同,物体运动的描述就不同,最终知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知道一切物体都在运动,绝对静止的物体是不存在的。

本设计要突出的重点是:

参照物概念的建立。

方法是:

首先展示一张照片,让学生判断其中物体是否运动?

当学生感到仅用一张照片无法判断物体的运动后,再展示一张照片,让学生观察,发表意见,归纳两幅照片所反映的信息。

在此基础上得出机械运动的概念,并由此得出要判断一个物体是否运动,一定要选择一个参照物体,建立参照物的概念。

本设计要突破的难点是:

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方法是通过完成《学习活动卡》上“做做想想”,让学生体验对同一物体运动状态的描述可以是不同的。

如可以说木块是静止的(是相对于纸条而言);也可以说木块是运动的(是相对于桌面而言)。

由此自然而然地领悟到由于参照物选取的不同,物体运动状态的描述就可能不同,从而知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本节课的设计力图体现“以学生为本”的理念,通过实例分析等自主活动,增强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使教与学能达到最佳的结合。

完成本设计的内容约需1课时。

五、教案示例

(一)引入

1.判断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

问题

展示“歌德堡号”下水的第一幅照片(图一)。

提出问题“请大家依据照片判断,船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

学生难以作出统一的回答。

提出问题“为什么大家的答案不一致呢?

(二)新课

2.机械运动

(1)问题

展示第二幅照片(图二),提出问题“根据这两张不同时刻拍摄的照片,大家能否判断出船的运动情况?

(2)结论

归纳学生回答,得出“船在运动”结论。

提出问题“判断船在运动的依据是什么?

结论:

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位置变化称为机械运动,简称运动。

3.参照物

(1)观察

观看一段有关生活中机械运动的影片,让学生进一步观察、感知机械运动。

并描述观察到的机械运动,注意突出参照物体。

(2)问题

观看大海孤舟的录像(图三),你能判断海中孤舟的运动情况吗?

结论:

要判断茫茫大海上船的运动,需要选择一个参照物体,如灯塔,这个被选作参照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4.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1)学生实验

进行学习活动卡p42活动。

(2)交流、讨论

图三

结论:

参照物不同,研究结果可能不同,运动和静止时相对的。

(3)阅读教科书P60,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三)知识应用

5.应用

(1)问题

人们在生活中是怎样利用“物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的?

通过观看“空中加油”、“生死时速”等录像了解人们是怎样利用“物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的,体会学习物理的意义。

(2)根据所学知识写出教科书P61练习2表中描述物体运动的参照物。

(3)根据自己对“机械运动”及“参照物”概念的理解,分小组讨论、列举出一些机械运动及参照物选取的实例,并进行角色扮演。

 

标题

第三章3.2直线运动

关键词

匀速直线运动速度

学科

苏教版物理八年级第

一学期第三章3.2节

语种

汉语

授课形式

一对一个性化辅导

学习者

王金娇娇

作者

王金笑

单位

南天国际教育

地址

梅山新建一村二号门面南天教学点(203道口向前200米)

第三章3.2直线运动

一、教学任务分析

匀速直线运动是所有运动中最简单的一种,但它是研究其他各种复杂运动的基础,也是学习本章后续内容——二力平衡、惯性牛顿第一运动定律等的基础之一。

让初中学生知道直线运动和路程的概念并不十分困难,但要理解匀速直线运动就有一定难度了。

这需要通过对演示实验的仔细观察,以及学生自己动手实验来体会匀速直线运动的特点,进而得出其定义。

对速度知识的学习包含了初中物理学习中的四个“第一次”:

第一次感受用“理想模型”来处理实际问题的方法;第一次比较规范地运用控制变量的科学方法来研究物理现象;第一次体验物理概念的形成过程;第一次运用函数图像来研究物理问题。

对于“速度”的计算公式,初中学生在小学学习数学应用题的时候就已经比较熟悉了。

但他们对速度的认识多半还只停留在将生活经验和抽象的算术计算相混合的模糊状态中。

初中阶段在速度的教学中,首先运用控制变量的思想对物体运动的快慢进行比较,然后说明运动时间和运动路程的对应关系,再利用数学方法对运动路程和时间都不同的实验数据进行处理,最后得出速度的定义。

运用函数图像来研究物理问题是物理学研究的一种基本手段,在本节教学中,先根据实验数据绘制路程-时间图像,然后将路程-时间图像与数学教学中已讲过的函数图像进行比较,明确其所属的函数类型,并理解路程-时间图像中纵、横坐标和斜率的物理意义。

本节教学要求学生主动参与,认真观察,积极思考,体验数学思维对于物理学研究的重要性,感受物理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匀速直线运动:

知道直线运动、路程,知道匀速直线运动的定义。

(2)理解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

理解速度概念的形成、定义和公式。

(3)理解路程-时间图像。

理解匀速直线运动的路程-时间图像的物理意义,能根据图像计算速度。

(4)学会根据实验数据画出匀速直线运动的路程-时间图像,并能根据此图像来分析匀速直线运动。

2、过程和方法

(1)通过对演示实验的观察和自己动手实验,感受匀速直线运动的特点。

(2)经历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过程,认识“控制变量”这一科学研究的常用方法;明白速度概念的形成过程。

(3)经历路程—时间图像的描绘过程,感受图像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对速度的学习,懂得物理知识来源于生活,科学是与生活密切联系的。

(2)通过对速度概念形成过程和路程—时间图像的学习,感悟数学方法对于物理学研究的重要作用。

(3)通过对常见物体运动速度的估测和比较,对不同物体运动的快慢有一个量化的体验。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速度、匀速直线运动的路程-时间图像。

教学难点:

频闪照片的解读、速度概念的形成。

五、教学设计思路

本设计的内容包括匀速直线运动、速度和路程—时间图像等三部分内容。

本设计的基本思路是:

通过对常见生活现象的分析和比较,讨论得出直线运动和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并提出路程的定义,以及路程的单位。

再由对演示实验、课件和学生实验的观察和描述,分析得出匀速直线运动的基本特点:

在相同的时间间隔内通过的路程相等,进而导出匀速直线运动的定义。

通过讨论了解到匀速直线运动在实际生活中虽然很少,但它却是最简单的运动种类。

而把复杂的问题分解成为简单的问题来解决,则是建立物理模型的意义所在。

通过对录像以及实验数据的观察、分析和讨论,在得出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两种基本方法的基础上,在教师的点拨下,理解速度概念的形成过程,知道速度的定义,及其物理意义,知道速度的单位及其读法。

通过实验和讨论,知道生活中常见物体运动速度的数值,对速度的大小有一个初步的概念。

通过活动和讨论,学会绘制匀速直线运动的路程-时间图像。

通过类比、讨论和交流等方式,初步学会如何通过图像来分析某个具体的匀速直线运动的规律及匀速直线运动中各物理量之间的因果关系。

本设计要突出的重点是:

从感性到理性逐步建立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分析匀速直线运动特点,得出其定义。

具体的方法是:

用视频展示两个不同的运动情景(地铁列车进站和自动扶梯),提出两个引导性的问题(提示问题:

1.运动的路径;2.运动快慢的变化情况),通过比较两者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引出直线运动的概念,并得出对匀速直线运动的初步认识——运动快慢不变的直线运动。

再由对玻璃管中乒乓球做匀速直线运动这一实验和课件的观察以及打点计时器记录小车匀速直线运动轨迹的实验,认识到乒乓球在相同的时间间隔内通过的距离是相等的。

速度概念的建立。

首先观看赛跑的录像,通过对其中两个片断——途中跑和终点冲刺的讨论得出比较运动快慢的两种基本方法:

时间相同比路程和路程相同比时间。

再对一组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在巩固以上两种比较运动快慢方法的基础上,讨论如何将运动路程和运动时间都不相同的实验数据通过一定的数学运算转换为能用“时间相同比路程”的方法比较其运动的快慢,同时知道运动时间和运动路程的对应关系。

再运用数学概念将路程与时间的比值理解为分母为“1”的分数,其物理意义是在一个时间单位内通过的路程,最后导出“匀速直线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这一作匀速直线运动物体速度的定义。

路程-时间图像的绘制及对其物理意义的理解。

方法是在对数学中学过的函数图像进行简单回顾基础上,按照活动卡上活动2的要求,由学生绘制匀速直线运动的路程-时间图像。

通过对学生所绘制的、具有代表性图像进行点评和分析,了解绘制该图像应注意的问题。

然后将此图像与前述函数图像进行比较,发现与正比例函数图像相同。

通过与正比例函数的类比和讨论,得出路程、时间和速度间的因果关系,从而深化对该图像物理意义的理解。

本设计要突破的难点还有:

频闪照片的解读。

方法是,通过课件演示频闪照片的拍摄过程,了解照片所表现的物理内容。

本设计通过大量的学生活动,创设学生自主学习的氛围,通过对生活现象和实验现象的分析归纳,得出匀速直线运动和速度的定义,并利用图像对匀速直线运动进行研究,感受物理知识是对自然界物质及运动规律的描述,物理学与生活是密切相关的;同时体验数学方法对于物理研究的重要意义。

本设计需要3课时.

六、教案示例

第一课时

(一)引入

1.播放录像:

自动扶梯和地铁进站。

2.提出问题:

这两个运动(提示从运动路径及运动快慢角度观察)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二)新课

3.讨论,交流。

相同点:

运动的路径都是直线。

不同点:

运动的快慢不同。

引出直线运动和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

4.匀速直线运动的特点

(1)演示实验

观察乒乓球在玻璃管中的运动。

初步认识到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在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距离相等。

(2)课件演示

拍摄频闪照片是物理学中研究物体运动特点的重要方法,以课件演示频闪照片的拍摄过程。

通过对做匀速直线运动物体的频闪照片的分析,再次说明其运动的特点。

(3)学生实验

利用给定器材(长木板、小车、打点计时器)验证匀速直线运动的特点——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相等。

结论:

运动物体通过的路径长度叫路程。

在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相等的直线运动叫匀速直线运动。

5.匀速直线运动是一种理想模型

(1)问题

生活中有哪些运动是直线运动?

其中属于匀速直线运动的又有哪些?

(2)讨论交流

结论:

实际生活中作直线运动的物体是很少的,作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就更少了,几乎没有,因此匀速直线运动是一种理想模型。

但匀速直线运动是最简单的一种运动,是研究复杂运动的基础。

(三)知识应用

6.比较一组打点计时器打出的纸带,判断哪些是匀速直线运动

第二课时

(一)引入

1.录像:

一组学生进行短跑比赛,提出问题:

哪个同学跑得快。

(二)新课

2.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两种方法

(1)录像片断1:

途中跑定格

初步结论1:

通过路程多的运动快。

(2)录像片断2:

终点线,裁判员报成绩

初步结论2:

运动时间短的运动快

结论:

运动时间相同,通过路程越多的运动越快;运动路程相同,运动时间越短的,运动越快。

(3)问题:

以上两个结论是否是在所有的情况下都适用?

(4)讨论交流

3.速度概念的形成

(1)比较运动快慢方法的应用

展示一组四驱车运动的路程和时间数据,学生运用以上两种比较运动快慢的方法对其中相应的数据进行分析比较,判断其运动的快慢。

(2)问题

如何比较以上数据中运动路程和运动时间都不同的物体运动快慢?

(提示:

通过一定的数学计算,使路程和时间都不相同的运动转化为时间相同,再进行比较其经运算转换后的路程)

(3)讨论交流

结论:

将运动路程除以运动时间,其比值可看作是分母为“1”的假分数,分母即为一个时间单位,而其分子即表示物体在这一个时间单位内通过的路程。

(4)速度的定义、单位

一个时间单位可称为单位时间,所以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叫做该物体的速度。

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公式:

速度=

(v=

速度的国际单位:

米/秒;常用单位:

千米/时

速度单位间的换算:

1米/秒=

=3.6千米/时

速度是反映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速度越大,物体运动越快。

(三)知识应用

4.应用(活动卡P46)

(1)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了解生活中常见物体的运动速度

(2)速度单位的换算

(3)速度的定义

(4)速度的计算

第三课时

(一)引入

1.函数图像

展示若干函数的图像,说出其名称。

(二)新课

2.匀速直线运动的路程-时间图像

(1)作图

活动卡P46,以时间为横坐标,路程为纵坐标,在坐标纸上将一组匀速直线运动的路程和时间的数据绘制成图像。

将该图像与前面展示的图像相比较,发现它与正比例函数的图像相同。

(2)路程与速度和时间的关系

将s=vt与y=kx相比较,路程相当于应变量y,时间相当于自变量x,速度相当于斜率k,路程是结果,而速度与时间都是影响运动路程的原因,在表述它们间的关系时应注意是“结果与原因成正比”,所以是路程与时间成正比。

物体运动速度的大小由其自身的性质决定。

(三)知识应用

(1)计算

(2)匀速直线运动路程-时间图像的解读

 

标题

第三章3.3力

学科

苏教版物理八年级第

一学期第三章3.3节

语种

汉语

授课形式

一对一个性化辅导

学习者

王金娇娇

作者

王金笑

单位

南天国际教育

地址

梅山新建一村二号门面南天教学点(203道口向前200米)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 了解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能分析简单情况下受力物体和施力物体;

  

(2)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3)知道力的两种作用效果;

  (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初步分析概括能力。

  2. 过程与方法

  经历实验分析、演示、讲解、讨论与分析过程。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的道理               

【教学重点】

  力的概念

【教学难点】

  力的概念以及物体间力的相互性。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设计

学生活动设计

一、力的概念

  演示实验:

手握握力计、折弯铜条、棒击小球、弹簧拉钩码。

以上实验可用投影仪展示,以利于学生观察。

  引导学生记录,分析情况。

提问:

以上实验都有哪些特点?

你们还能举出哪些这样的例子?

  观察老师演示实验,观察投影仪展示试验情况。

引导学生讨论得出结果:

以上实验都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它们有的外形发生了变化,有的运动状态发生了改变。

  学生再举出一些力的作用的例子:

运动员举重、踢足球、拉车、折树枝……

  通过观看实验与学生讨论发言,使学生明白:

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学生明白力的概念。

二、力的作用效果

  带领学生总结上面实验,对实验结果以及学生举例结果进行归类。

  学生对上面实验结果进行总结归类,最后归于两类:

一种是物体的外形发生了变化,另一种是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了改变。

  老师对学生的结果进行总结:

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伸长、缩短、弯曲、扭转等),也可以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动到静、静到动、快到慢、慢到快、方向改变等)。

提问:

你们还能举出哪些形变的例子,以及运动状态发生改变的例子?

  形变例子:

挤压气球(变扁)、拉长弹簧(伸长)、折弯铜条(弯曲)、扭转塑料尺(扭转)……运动状态改变:

踢球(静到动)、守门员扑球(动到静)、火车刹车(快到慢)、火车启动(慢到快)、打乒乓球(方向改变)……

  演示实验:

带有橡胶塞,塞上有玻璃管的玻璃瓶,装满水,手握,水上升。

提问:

瓶子是不是发生了形变?

引导学生讨论分析。

  学生观察实验,讨论得出结论:

瓶子发生了形变。

  老师总结:

生活中有很多形变很微小,用肉眼观察不到。

  学生对形变有了进一步的理解。

三、演示、思考

  利用多媒体演示实验:

  

(1) 磁铁吸引铁钉;

  

(2) 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吸引纸屑。

  请学生观察,思考讨论。

提问:

以上两个实验有什么共同特点?

  学生观察实验,讨论分析得出结果:

  以上实验中两物体之间都没有接触。

  老师总结:

相互接触的物体间能发生力的作用,不相互接触的物体间也能发生力的作用。

  提问:

你们还能举出哪些这样的例子?

  学生举例:

有些衣服吸引毛发,在毛发上摩擦过的塑料尺同样吸引纸屑……

四、施力物体与受力物体

  老师演示实验:

木板上有一铁钉,木板后有一磁铁(隐藏),移动磁铁,铁钉运动。

提问:

铁钉为什么会运动?

  学生观察实验,讨论分析得出结果:

铁钉运动是因为它受到力的作用,猜测(木板后有磁铁)。

  老师肯定学生的猜测,总结:

当有物体受到力的作用时,必然有物体对它施加了这个作用。

  学生知道施力物体与受力物体的概念。

  让学生分析教材图8-1-1中谁是受力物体?

谁是施力物体?

  学生通过分析,对施力物体及受力物体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五、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老师做实验:

  

(1)弹簧拉钩码。

  多媒体放映:

  

(2)小车撞击绷紧的橡皮筋。

  (3)两人站在冰上,一人用力推另一人。

  带领学生讨论、分析。

提问:

谁是施力物体?

谁是受力物体?

  观看实验:

弹簧拉钩码时自身也被拉长;小车撞击橡皮筋时自身运动方向改变;一人推另一人自身也被向后推。

分析:

当弹簧是施力物体时,钩码是受力物体,反之,当钩码是施力物体时,弹簧是受力物体。

其他也是这样。

  老师通过大量实例使学生明白:

两物体发生力的作用时,每一个物体即是受力物,同时又是施力物。

它们的力是相互的,是成对出现的。

  学生明白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概念

六、课堂小结

  通过观看实验、投影、录像、思考、讨论、交流。

使学生掌握:

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力的两种作用效果。

七、课堂作业

  “发展空间”中的练习

【实践活动】

  让学生对生活中常见的力的作用的现象做一个调查。

通过调查,使学生认识到身边力的现象的普遍,同时将自己在课堂学到的物理知识在生活中应用,增加其对物理科学的兴趣。

标题

第三章3.4重力力的合成

学科

苏教版物理八年级第

一学期第三章3.4节

语种

汉语

授课形式

一对一个性化辅导

学习者

王金娇娇

作者

王金笑

单位

南天国际教育

地址

梅山新建一村二号门面南天教学点(203道口向前200米)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 通过观察分析日常生活的现象,知道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产生的,培养学生观察、思维、联系生活实际等能力;

  

(2)知道重力的方向、重心,并学会找规则物体的重心;

  (3)通过实验探究,理解重力与质量的正比关系,有初步的信息处理能力和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

  (4)能用公式G=mg计算有关的问题。

  2. 过程与方法

  

(1) 通过参与探究活动,让学生学会制定简单的科学探究计划,能利用表格的形式收集实验数据;

  

(2)通过分析实验数据,让学生学会用比值处理数据的方法。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 通过观察和实验,使学生树立以观察和实验的方法来研究物理问题的思想;

  

(2)通过联系生活实际,使学生体会到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价值;

  (3)通过物理知识与自然、生活现象的关系,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原理。

【教学重点】

 重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教学难点】

 理解重力的方向和作用点。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设计

学生活动设计

一、什么是重力

  导入(由日常生活现象和自然现象引出重力的概念,学生感觉自然熟悉,易于理解接受)

  教师:

在讲新课前,我们来看几个录像。

在观看录像时,请同学们思考两个问题:

你观察到了什么现象?

这些物体的运动有什么共同特点?

  学生听讲、仔细观察并思考。

  

  教师播放录像:

运动员高台跳水、踢飞的足球最后落到地面、飞流直下的瀑布、树上的苹果落向地面、发射出去的炮弹等。

  

  教师:

你们观察到了什么现象?

找到它们运动的共同点了吗?

  

  学生的可能回答:

  ①运动员跳进水里;

  ②足球(炮弹)在空中飞行一段时间后落到了地面;

  ③苹果掉到地上;

  ④它们的共同点是最后都回到了地面,并且静止了;

  等等。

  教师:

不管这些物体在空中运动的时间是长还是短,最后它们都回到了地面,因为它们都受到了地球的吸引力,重力就是由于地球的吸引力而产生的。

在日常生活中,有许许多多与重力有关的现象,你们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中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