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葫芦岛一高高一语文能力测试.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251283 上传时间:2023-01-04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3.8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辽宁省葫芦岛一高高一语文能力测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辽宁省葫芦岛一高高一语文能力测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辽宁省葫芦岛一高高一语文能力测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辽宁省葫芦岛一高高一语文能力测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辽宁省葫芦岛一高高一语文能力测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辽宁省葫芦岛一高高一语文能力测试.docx

《辽宁省葫芦岛一高高一语文能力测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辽宁省葫芦岛一高高一语文能力测试.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辽宁省葫芦岛一高高一语文能力测试.docx

辽宁省葫芦岛一高高一语文能力测试

高一年级能力测试语文学科试题

注意事项:

1、试卷分为第

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其中第

卷第三、四大题为选考题。

2、请将第Ⅰ卷中的1——6小题和第Ⅱ卷中的13——15小题的答案涂在答题卡上,其余试题的答案写在答题卡指定的位置上。

第Ⅰ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9分)

                     陶诗“远人村”新解

现代人对“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一句中的“远人村”的诠释大略分成了“远方的村落”和“远离人世俗情的村庄”两种。

其本意究竟指什么,这还得结合陶渊明所处的具体环境来看。

有人不同意把“远人村”译为“远方的村落”,理由是前句绝不能断为“暧暧——远——人村”,若这样,势必将断后句为“依依——墟——里烟”。

“墟——里烟”明显不通,所以前句当读为“远人——村”。

于是就出现释“远人村”为“远离人世俗情的村子”的说法。

此说法颇有“六经注我”的嫌疑。

“远人”一词,古即有之,《论语•季氏》中即有:

“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孔子所云“远人”是统称,泛指生活在距离某国、家较远地方的人,主要强调地理距离的“远”。

“夷狄”虽然也在远地,却并不称“远人”,因为在当时,“夷狄”是被排除在“人”之外的。

“远”是地域差别,并不涉及所谓“华夷之辨”,与文化差异无关。

迄至秦汉,周边少数民族不断被吸纳进入汉族社会,“远人”从地域距离的“远人”,衍变到“文化距离”的“远人”,向春秋时“夷狄”的意义靠拢。

这时的“远人”和“夷狄”,都可指称“华夏”之外的异族,只是前者可能服从了“华夏”教化,得到“华夏”认可,较“夷狄”而言,“远人”在风俗习惯上更接近“华夏”而已。

自秦汉以后,“远人”开始强调文化距离,词义转移,侵入到“夷狄”的外延。

三国两晋之时,“远人”一词,着重强调族群的差别。

“远人”的涵义,在两晋向“夷狄”靠得更近,“远人”逐渐变成异族的代称。

春秋时代的“夷狄”,后来融入了华夏体系,如吴、楚等。

秦汉时崛起的匈奴,则成了这一时代的“夷狄”,后慢慢被融入汉族社会。

及至三国两晋,此时的乌桓、西羌等,则被视为“夷狄”。

而在秦汉时被称为“夷狄”的西南夷、南蛮等,这时早在“中夏”文化覆盖之下,他们能被朝廷征辟做官,甚至身居要职,不再被视为“夷狄”,而被称为“远人”。

东晋时“远人”的涵义即是如此。

再回到本文的主题陶渊明的诗上。

园田居位于庐江郡,而庐江郡正是南蛮异族聚居之地,也是陶渊明的故乡。

陶渊明归隐故乡,家宅僻处南野,与当地的异族混居在一起,所谓“远人村”,当是他从自家庭院眺望到的异族村落。

“远人村”是异族人群居的村落,还有一条旁证,即“村”字本身。

“村”这种聚落形态,出现得较晚,大概源于东汉。

到西晋末年,为躲避战祸,中原南迁的各豪族大家,亦采取“村”形式,广收田客、部曲,“村”的分布更加普遍。

陶渊明所见的“远人村”,大概还只是异族人的聚落。

“暧暧远人村”,正是陶渊明眼前景观的如实反映,并没有什么“远离人世俗情”的“大义”,若有,至多只是描绘出他归隐后在野外与“异族”杂居的事实。

                             ( 选自李飞《陶诗“远人村”新解》,有改动)

1.下列选项中关于“远人”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远人”在《论语》中泛指生活在距离某国、家较远地方的人,与文化差异无关。

B、到了秦汉时期,“远人”向春秋时期“夷狄”的意义靠拢,体现出了文化差异。

C、秦汉以后,“远人”词义的外延扩大,将“夷狄”也包含在其中。

D、两晋时期,“远人”一词逐渐变成了异族的代称,着重强调族群的差别。

2.下列不属于作者不赞同将“远人村”解释为“远离人世俗情的村子”的原因的一项是()

A、从对仗的角度讲,不能将前句断为“暧暧—远—人村”,如果这样,后句必将断为 “依依—墟—里烟”,而“墟—里烟”明显不通,所以前句当读为“远人—村”。

B、东晋时期,在秦汉时被称为“夷狄”的西南夷、南蛮等能被朝廷征辟做官,已不再被视为“夷狄”,而被称为“远人”。

C、陶渊明的故乡就是南蛮异族聚居之地,他归隐后,与当地的异族混居在一起,所以 “远人村”应当是他从自家庭院眺望到的异族村落。

D、到西晋末年,为躲避战祸,中原各豪族大家南迁,由于他们亦采取“村”形式,广收田客、部曲,所以“村”的分布更加普遍。

3.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春秋时的“远人”并不包括“夷狄”,因为在当时,“夷狄”是被排除在“人”之外的。

B、秦汉时,“华夏”之外的异族可以被称为“远人”或“夷狄”,如果服从了“华夏”教化,得到了“华夏”的认可,就可能被称为“远人”。

C、“夷狄”一词随着时代的变化有着不同的特指范围,在春秋时代指吴、楚等,在秦汉时指匈奴等,在三国两晋时指乌桓、西羌等。

D、作者认为“暧暧远人村”只是陶渊明对隐居后眼前景观的如实反映,并没有“大义”与情感的表现。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焚驴志【金】王若虚

岁己未,河朔大旱,远迩焦然无主赖。

镇阳帅自言忧农,督下祈雨甚急。

厌禳①小数,靡不为之,竟无验。

既久,怪诬之说兴。

适民家有产白驴者,或指曰:

“此旱之由也。

云方兴,驴辄仰号之,云辄散不留。

是物不死,旱胡得止?

”一人臆倡,众万以附。

帅闻,以为然,命亟取,将焚之。

驴见梦于府之属某曰:

“冤哉焚也!

天祸流行,民自罹之,吾何预焉?

吾生不幸为异类,又不幸堕于畜兽,乘负驾驭,惟人所命;驱叱鞭箠,亦惟所加。

劳辱以终,吾分然也。

若乃水旱之事,岂其所知,而欲置斯酷欤?

孰诬我者,而帅从之!

祸有存乎天,有因乎人,人者可以自求,而天者可以委之也。

殷之旱也,有桑林之祷,言出而雨;卫之旱也,为伐邢之役,兴师而雨;汉旱,卜式请烹弘羊;唐旱,李中敏请斩郑注。

救旱之术多矣,盍亦求诸是类乎?

求之不得,无所归咎,则存乎天也,委焉而已。

不求诸人,不委诸天,以无稽之言,而谓我之愆。

嘻,其不然!

暴巫投魃②,既已迂矣,今兹无乃复甚?

杀我而有利于人,吾何爱一死?

如其未也,焉用为是以益恶?

滥杀不仁,轻信不智,不仁不智,帅胡取焉?

吾子,其属也,敢私以诉。

某谢而觉,请诸帅而释之。

人情初不怿也。

未几而雨,则弥月不解,潦溢伤禾,岁卒以空。

人无复议驴。

【注】①厌禳(ráng):

祭祀鬼神以祈求消除灾祸。

②暴巫投魃(bá):

暴,同“曝”,指令巫婆神汉在太阳地里祁雨,驱赶旱鬼。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远迩焦然无主赖迩:

B.适民家有产白驴者适:

正巧

C.民自罹之,吾何预焉预:

预备

D.求之不得,无所归咎咎:

罪过

5.下列语句编为四组,全部直接表现驴的反抗精神的一组是(3分)()

①云方兴,驴辄仰号之,云辄散不留②劳辱以终,吾分然也

③孰诬我者,而帅从之④救旱之术多矣,盍亦求诸是类乎

⑤滥杀不仁,轻信不智,不仁不智,帅胡取焉?

⑥未几而雨,则弥月不解,潦溢伤禾,岁卒以空

A.①④⑤B.②③⑥C.①②④D.③④⑤

6.下列对原文的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文是一篇寓言小品,赋予驴以正面的形象特点,它敢于陈情衙府,分析祸福,因古证今,直斥奸佞,成为正直敢言、有胆有识的人的象征。

B.驴“乘负驾驭”,劳辱终生,这使人联想到像牲口一样终年辛苦的农夫,但它远非任人宰割之辈,驴的形象本身包含着作者为受欺者鸣不平、激愤于世道昏暗的战斗意志。

C.白驴最为精辟的见解在于“祸有存乎天,有因乎人,人者可以自求,而天者可以委之也”,其中“人者可以自求”是白驴见解的核心,贯通上下。

D.文章引用典故来证实自己的议论,托物言志,笔意冷峻,同时运用对比手法,将白驴与镇阳帅、众人对比,虽肯定了镇阳帅勤政爱民的一面,但对他督下祈雨的做法不满;也揭示了无知妄测、人云亦云的可惊可骇。

7.把第Ⅰ卷文言文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一人臆倡,众万以附。

帅闻,以为然,命亟取,将焚之。

答:

(2)杀我而有利于人,吾何爱一死?

如其未也,焉用为是以益恶?

答: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11分)

昭君怨南宋•郑域

道是春来花未,道是雪来香异。

竹外一枝斜,野人家。

冷落竹篱茅舍,富贵玉堂琼榭。

两地不同栽,一般开。

8.本词上阕咏赞的是什么事物?

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的?

(6分)

答:

 

9.这首词下阕,用了什么手法?

表现了什么思想?

(5分)

答: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歌曰:

“桂棹兮兰桨,               。

               ,望美人兮天一方。

”(《赤壁赋》)

(2)淇水汤汤,渐车帷裳。

,。

(《诗经·氓》)

(3)               ,               。

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

(《离骚》)

乙选考题

请考生从以下三、四两大题中选定一大题作答,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

(25分)

太阳岛上包利民 

父亲那时每喝完酒,都会感叹着说:

“在哈尔滨,最好的地方就是太阳岛了,全国都出名啊!

那年我八岁,父亲一年中有大半年时间在工程队干活,走过很多地方。

当时正流行郑绪岚演唱的《太阳岛上》,歌中唱道:

“明媚的夏日里天空多么晴朗\美丽的太阳岛多么令人神往\带着垂钓的渔竿\带着露营的篷帐\我们来到了\我们来到了\小伙子背上六弦琴\姑娘们换好了游泳装……”不知勾起了多少人的向往之心。

于是在一次父亲酒后,我问他:

“你去过太阳岛吗?

你咋知道那是哈尔滨最好的地方?

”父亲便略低下头说:

“没去过,不过肯定是能去的!

”那年父亲所在的工程队要去哈尔滨修江桥,他兴奋得无以复加,用力地拍着我的肩膀说:

“小子,这回你爹可真要去太阳岛喽!

夏天的时候父亲写信回来,说过几天他们要放两天假,正好可以去太阳岛瞅瞅,还说远远地看那里,全是绿色,里边肯定要比歌中唱得还好。

于是那以后我日日盼着父亲的信,想听他讲讲太阳岛上的事。

可是竟是一直没有信来,也不知他去太阳岛没有。

秋天的时候,父亲回来了。

我和姐姐就都问:

“你去太阳岛了吗?

那上面好吗?

”父亲就说:

“当然去了,嘿,真是太好了!

”我们就不依不饶地问:

“那到底好在哪儿呢?

”父亲也说不清楚,问他上面可有歌中说的弹琴的小伙子和穿泳装的姑娘,他说:

“反正人挺多,干啥的都有!

”我们就说:

“你是不是没去啊,回来骗我们!

”父亲急了,说:

“咋没去?

那门票要五块钱一张呢!

”说着从口袋里掏出一张纸来,在我们眼前晃了晃:

“这就是门票!

”我们看了一眼,上面果然写着“5元”的字样,还有一个红红的印章,没等细看,他就收回去了,说:

“别让你们弄坏了,这可要留做纪念呢!

自那以后,父亲每次喝酒之后,更是慨叹太阳岛的美,说得我们心中痒痒的,暗暗决定以后一定要亲自去看看。

父亲也是常说:

“等有机会我还要再去看看,这次要看得仔细些!

”可是父亲最终没有再等到机会,工程队那几年转而向大小兴安岭施工,再也不去省城了。

后来父亲的一条腿被砸伤,不能再出去干活了,而我们的小村子离哈尔滨又极远,他再去太阳岛的梦想就一直没有实现。

后来,我去哈尔滨上学,到了那儿的第一件事就是去了一趟太阳岛。

也许是期望过高,并没有想象中的美丽迷人,心中便有了失望。

可是在给父亲的信中,我还是把太阳岛的风景描绘得天花乱坠。

姐姐来省城看我,我们又去了一次太阳岛,并照了许多相片,姐姐说:

“回去我一定给爸好好讲讲,他现在喝完酒还总念叨呢!

这么多年了,他一直都没忘!

”我们相视一笑,心中却涌起一种异样的情绪。

那年暑假,我回到家,父亲一见我就用力地拍着我的肩膀,说:

“小子,爸没骗你吧?

那太阳岛是不是很好?

”我使劲儿点头。

那天我陪父亲喝酒,话题总是不离太阳岛。

父亲喝醉了,躺在炕上口中还不住地说着:

“太阳岛,就是最好的地方!

我和姐姐默默地看着酣睡的父亲,眼睛都有些发湿。

当年我们就曾偷偷地翻出父亲那张太阳岛的门票,其实那是一张随地吐痰的罚款单收据,父亲从没有去过太阳岛。

(《中外读点》 2009年第1期)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小说中的父亲,因为听了郑绪岚演唱的歌曲《太阳岛上》,从而勾起了游览太阳岛的热切期盼,这充分反映了他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和向往。

B小说多次通过人物语言、动作描写,从正面表现父亲的形象,而我两次游览太阳岛的情节安排,则更丰富了父亲的形象和小说的内涵。

C.父亲有了去哈尔滨游太阳岛的机会,却因为随地吐痰被罚掉了买门票的钱,留下了毕生的遗憾,无奈之下只好把罚款收据当门票收藏纪念。

D."我"去游太阳岛,发现太阳岛“并没有想象中的美丽迷人,心中便有了失望”,但还是在信中为父亲描绘了它的美丽,因为我理解父亲的梦想和遗憾。

E.小说以第一人称"我"为角度进行叙述,"我"亲历其中,使得父亲的形象塑造更真实细腻,耐人品读。

(2)小说中的父亲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请简要概述。

(6分)

答:

 

(3)小说以“太阳岛上”为题目,从全文看,有何用意?

请简要分析。

(6分)

答:

 

(4)小说最后说“父亲那张太阳岛的门票”“其实是一张随地吐痰的罚款单收据,父亲从没有去过太阳岛”。

作者在结局上的这种处理是否合理?

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

(8分)

答: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文字,完成

(1)~(4)题。

(25分)

守在科学的屋檐下王波

1913年,普朗克刚刚担任柏林大学校长不久,便将爱因斯坦请到柏林大学,并为他设立了一个新的教授职位。

在校长看来,“把更多有天赋的科学家留在德国”,是一名科学家应尽的责任。

  当然,对普朗克来说,一切并不是“责任”两个字这么简单。

在这个路德教徒心中,科学是他的另一个上帝。

而终其一生,他一直守在科学的屋檐下。

  1878年,20岁的普朗克已在慕尼黑大学小有名气。

名声来自他的音乐天赋,这个大二学生曾为多首歌曲和一部歌剧作曲。

但在选择专业时,他选择了物理。

在很多物理学家看来,这是“当时已被研究得差不多了”的学科。

一位物理学教授试图劝说年轻人另走他路,这样或许更容易有所成就。

普朗克拒绝了教授的好意,他回应道:

“我并不期望发现新大陆,只想把现有的物理知识搞清楚。

  第二年,当为自己以热力学第二定律为题目的博士论文答辩时,年轻的普朗克被一位知名化学家进行了近乎讽刺的批评。

幸运的是,普朗克最终通过答辩,并获得了慕尼黑大学的教职,可以继续从事他的理论物理研究。

  普朗克所不曾期望的“新大陆”,则在22年后浮现。

1900年,普朗克提出黑体辐射问题,进而提出了量子概念,这给物理学带来巨变,也在18年后给普朗克带来了诺贝尔奖。

  只是,此时的奖励,已难以抚平普朗克内心的千疮百孔。

他的妻子和女儿先后离世,大儿子则死于“一战”战场。

战争带给普朗克的,不仅是家庭剧变,还有事业的动荡不安。

1914年,在军国主义分子的操纵和煽动下,德国科学和文化界发表了《文明世界宣言》。

普朗克在德国物理学界享有最高声誉,不得不在这个臭名昭著的宣言上签名。

很快他便后悔了。

两年后,他再次签名,不过是反对军国主义。

  与此同时,德国的科学研究也陷入了困境。

为了让局面改观,普朗克向同事们呼吁“坚持到底,继续工作”。

1920年10月,他和犹太化学家弗里茨·哈伯创建德国科学临时学会,以求募集资金支持科学研究。

  纳粹的上台,则让普朗克的努力几乎化为乌有。

身为威廉皇家学会主席的普朗克,眼睁睁看着大批犹太朋友和同事被驱逐和羞辱,数以百计的科学家被迫离开德国。

部分人在普朗克的劝说下,留了下来,其中包括哈伯。

  只是,这些为科学而留下来的人,几乎处处饱受屈辱。

普朗克曾直接找到希特勒,抗议哈伯遭受的不公正待遇,但丝毫于事无补。

德国科学的屋檐之下,已无这些人的容身之处。

哈伯最终在1934年死于流亡途中。

爱因斯坦则在1935年远走美国。

普朗克弹钢琴时,由爱因斯坦拉小提琴伴奏的场景,也从此成为绝响。

  那些在皇家学会研究所内工作的犹太科学家,在失去了普朗克竭尽全力的保护后,不得不离去。

普朗克则选择留在德国,在他看来,自己“有责任”留在国内,保护已经支离破碎的科学研究。

他无力反抗纳粹的暴行,但当二战的战火燃烧到柏林时,他似乎看到了希望。

他写道:

“要渡过危机,一直活到重新崛起的转折点那天。

  可惜的是,在1944年2月的一次空袭中,普朗克在柏林的家完全被摧毁,他留在家里的论文手稿和藏书化为灰烬。

5个月后,他的二儿子埃尔温·普朗克因参与密谋暗杀希特勒,被逮捕关入盖世太保的总部,并在1945年被处决。

曾经幸福的家庭,只剩下一位87岁的老人,在屋檐之下体会着家国的凋零。

  而为了“扩大科学的影响”,老人不顾健康问题的困扰,前往各地巡回演讲。

在演讲中,他呼吁人们“向上帝走去”,这个“上帝”不是他信仰了一生的耶稣,而是他为之付出了一生的科学。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普朗克不曾期待在物理学上有“新大陆”般的发现,但他在1900年,却提出黑体辐射问题,进而提出了量子概念,这正反映出他对科学始终不渝的探索。

B、在作者看来,20岁的普朗克凭借他的音乐天赋已在慕尼黑大学小有名气,可是选择专业时,他选择了已经研究得差不多的物理,这是一件很可惜的事情。

C、文章运用了平实的语言,讲述了普朗克在两次世界大战中的苦难经历,塑造了一位执著爱国的物理学家的形象。

D、文章在表现普朗克对科学的坚守的同时,说“科学是他的另一个上帝”,文末进一步提到普朗克的呼吁——“向上帝走去”,这正暴露出人性的两面性。

E、尽管做出了最大努力,普朗克还是不能使那些为科学留下来的人免受屈辱,而他本人也不得不在《文明世界宣言》上签名。

(2)文章第四段普朗克在进行博士论文答辩时被一位知名化学家进行了近乎讽刺的批评一事,这是否会影响普朗克的形象,并请说明你的理由。

(6分)

答:

 

(3)文章是从那些方面表现普朗克终其一生,一直守在德国科学的屋檐下的?

请举例表述。

(6分)

答:

 

(4)在其他科学家选择了“不得不离去”后,普朗克选择留在德国,他的这个选择给了你什么样的启发?

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认识。

(8分)

答:

 

第Ⅱ卷表达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3.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3分)()

A、银河人才网高级职业顾问李汶娟指出:

大学生开始职业生涯规划时要瞻前顾后,

要从个人兴趣、个人特质及专业特点出发,并不是证书多了就业之路就宽了。

B、高三,我们在课桌前挥汗如雨,在台灯下奋笔疾书,在题海中“以苦作舟”,度过了一段蹉跎岁月。

那时,大学被描绘成天堂般的存在,而我们则是身在地狱,等待着奇迹。

C、有些人在追逐中寻找快乐,有的人却在平凡的生活中安之若素,品味着平淡的幸福。

D、近年来,在种种灾害面前,各级政府防患未然,及时启动应急预案,力争把人民的声明财产损失将到最低限度。

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A、据统计,2010年全国硕士研究生的报考人数高达140多万人,创下2001年以来最高纪录。

B、今年的大赛活动将围绕“践行绿色理念,探索低碳未来”为主题,在全国40多个城市和赛区掀起青少年低碳创意新热潮。

C、仅仅立足于“三农”问题的解决,还无法让农村真正富裕起来,农村要真正富裕,最终离不开城市的帮助,这是中央今年特别重视城乡统筹的重要原因。

D、在这部作品中,并没有给人们多少正面的鼓励和积极的启示,相反,其中一些情节的负面作用倒是不少。

1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性格内向、懦弱的人,,。

,。

,;

但是如果他选择了精神的领域,那么,他就选择了做国王。

①那么,他就选择了做懦夫

②他们能敏锐地感受到别人感受不到的东西

③却是精神世界的国王

④他们的内心世界一定很丰富

⑤他们是外部世界的懦夫

⑥这种性格的人如果选择了做军人、政客、律师

A.⑤⑥②①④③B.⑥④⑤②①③C.②③①④⑥⑤D.④②⑤③⑥①

16、请在下面一段文字中的横线处填入恰当的虚词,使整段文字语意连贯,逻辑严密,层次分明。

(5分)

人文精神、审美素质、民族特征①通过物质产品携带的显性民族文化元素体现,②也借助其所反映的民族创新能力而得以完整表达。

科学技术本身是无国界之别的,③由此形成的知识、创意和新产品却代表了这个民族的心智特征、思维方式和创新精神,④也必然成为展示民族国家性格、形象⑤文化软实力的重要载体。

答:

①②③④⑤

17、仿照下面的修辞手法和句式特点,另写两组句子。

(不要求与原句字数相同)(6分)

山间的溪流,并不因为大海就在山下而停止歌唱;路旁的小草,并不因为大树就在身边而含羞躲藏。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

六、写作(60分)

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60分)

在南美洲安第斯高原海拔4000多米人迹罕至的地方,生长着一种花,名叫普雅花,花期只有两个月,花开之时极为绚丽。

然而,谁会想到,为了两个月的花期,它竟然等了100年!

100年中,它只是静静伫立在高原上,栉风沐雨,用叶子采集太阳的光辉,用根汲取大地的养料……就这样默默等待着,等待着100年后生命绽放时的惊天一刻,等待着攀登者身心俱疲时的眼前一亮。

要求:

①全面理解材料,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

②不得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作文,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③不少于800字。

高一年级能力测试语文学科试题答案

一、

1.C (应为“远人”词义的转移)

2.A (从对仗角度读为“远人—村”,这是一些人将“远人村”诠释为“远离人世俗情的村子”的理由。

3.D(“并没有“大义”与情感的表现”,理解错误)

二、

4.C(预:

通“与”,干涉、关系)

5.D(①人们认为驴是使天旱缘由的征兆②驴说明自己的处境、本分⑥事件的结果)

6.D(并未肯定镇阳帅勤政爱民,对他只知督下祈雨,愚蠢至极却自言忧农的言行讽刺尖锐。

7.

(1)一个人凭空倡议,数以万众跟着随声附和。

镇阳帅听说后,认为说得对(有道理),于是就吩咐赶快把白驴抓起来,把它烧死。

(“臆”“附”“然”“亟”各1分,句意1分。

(2)(如果)杀了我对百姓有利,那么我怎么会吝惜一死呢?

如果事情不是这样(如果这样做还是不下雨),哪里还用得着用这种方法来增加罪恶呢?

(“有利于人”“爱”“焉”“益”各1分,句意1分。

【参考译文】

己末年间,河朔发生大旱。

远近的庄稼都被烈日烤焦,老百姓没有依靠。

镇阳帅自己说他很忧虑老百姓的生计,于是就急急忙忙地督促下属求雨。

祭神消灾这类小的法术,没有不做的,最终也没有效果。

日子长了,一些怪异荒诞的说法就产生了。

碰巧有户百姓家里生了一头小白驴,有人指着这头白驴:

“这就是旱灾的祸根。

云刚刚出现,白驴就仰头朝天鸣叫,于是云就四散不留。

不杀死这头白驴,旱灾怎么能结束?

”一个人凭空倡议,数以万众跟着随声附和。

镇阳帅听说后,也认为有道理,于是就吩咐赶快把白驴抓起来,把它烧死。

一天晚上,白驴托梦给帅府中的某个属僚,说“大帅要烧死我,实在是冤枉啊!

天灾流行,百姓受苦,这跟我有什么关系呢?

我不幸的投胎成异类,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