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生物上学期知能达标训练23.docx
《高一生物上学期知能达标训练23.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生物上学期知能达标训练23.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一生物上学期知能达标训练23
第七单元第26讲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知能达标训练
真题演练
1.(2011·高考江苏卷)根据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自然选择决定了生物变异和进化的方向
B.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型频率的改变
C.种群内基因频率的改变在世代间具有连续性
D.种群内基因频率改变的偶然性随种群数量下降而减少
解析 生物变异的方向是不定向的,而自然选择是定向的,故生物进化的方向是由定向的自然选择决定的,A项错误;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而不是种群基因型频率的改变,B项错误;种群内基因频率的改变可在世代间逐渐变化,即在世代间具有连续性,C项正确;种群内基因频率改变的偶然性是随着种群数量下降而增大的,D项错误。
答案 C
2.(2011·高考广东卷)(多选)最近,可以抵抗多数抗生素的“超级细菌”引人关注,这类细菌含有超强耐药性基因NDM1,该基因编码金属β内酰胺酶,此菌耐药性产生的原因是
A.定向突变
B.抗生素滥用
C.金属β内酰胺酶使许多抗菌药物失活
D.通过染色体交换从其他细菌获得耐药基因
解析 基因突变具有不定向性,A项错误;滥用抗生素时,抗生素对细菌进行自然选择,导致超强耐药性基因NDM-1在该细菌中逐代积累,可产生耐药性,B项正确;超强耐药性基因编码的金属β-内酰胺酶水解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可使细菌产生耐药性,C项正确;细菌没有染色体,所以D项错误。
答案 BC
3.(2010·全国Ⅰ)关于在自然条件下,某随机交配种群中等位基因A、a频率的叙述,错误的是
A.在某种条件下两种基因的频率可以相等
B.该种群基因频率的变化只与环境的选择作用有关
C.一般来说,频率高的基因所控制的性状更适应环境
D.持续选择条件下,一种基因的频率可以降为零
解析 遗传漂变和迁移也是造成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变化的重要原因,故B项错误。
在自然条件下,通过选择作用,两种基因的频率可能相等;持续选择条件下,某种基因的频率可以降为零;优胜劣汰的结果是频率高的基因所控制的性状更适应环境。
故选项A、C、D均正确。
答案 B
4.(2010·山东理综)下列符合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叙述是
A.物种的形成可以不经过隔离
B.生物进化过程的实质在于有利变异的保存
C.基因突变产生的有利变异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D.自然选择通过作用于个体而影响种群的基因频率
解析 根据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内容可知,隔离导致物种形成,物种形成可以不经过地理隔离,但必须有生殖隔离;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自然选择的直接作用对象是个体,通过对个体的选择作用来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
答案 D
5.(2010·江苏生物)根据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下列观点中正确的是
A.人工培育的新物种只能生活在人工环境中
B.生物进化的方向与基因突变的方向一致
C.冬季来临时植物叶中可溶性糖含量增高是为了更好地防止冻害
D.受农药处理后种群中抗药性强的个体有更多机会将基因传递给后代
解析 抗药性强的个体更能适应环境,生存下来的个体有更多的机会将基因传给后代,D项正确;通过人工培育获得的新物种也能生活在自然环境中;生物进化的方向是定向的,而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二者的方向不一定相同;C项不属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观点。
答案 D
6.(2011·上海单科)回答下列有关生物进化和生物多样性的问题。
(1)现代综合进化理论认为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是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一 某种蛾易被蝙蝠捕食,千百万年之后,此种蛾中的一部分当感受到蝙蝠的超声波时,便会运用复杂的飞行模式,逃脱危险,其身体也发生了一些其他改变。
当人工使变化后的蛾与祖先蛾交配后,产出的受精卵不具有生命力。
材料二 蛙是幼体生活于水中,成体可生活于水中或陆地的动物。
由于剧烈的地质变化,使某种蛙生活的水体分开,蛙被隔离为两个种群。
干百万年之后,这两个种群不能自然交配。
依据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2)这两则材料中发生的相似事件是________。
A.适应辐射 B.地理隔离
C.生存竞争D.生殖隔离
(3)在材料一中,蛾复杂飞行模式的形成是______________的结果。
(4)在材料二中,若发生剧烈地质变化后,其中一个蛙种群生活的水体逐渐干涸,种群中个体数减少,导致该种群的________变小。
下表为V基因在种群A和B中的基因型个体数。
基因型
A种群(个)
B种群(个)
VaVb
200
0
VaVa
50
120
VbVc
100
200
VcVc
150
50
VaVc
100
80
(5)计算Va在A种群中的频率________。
(6)就V基因而言,比较A种群和B种群的遗传多样性,并利用表中数据陈述判断依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是种群;
(2)材料一说明变化后的蛾与祖先蛾交配不能产生后代,所以二者产生了生殖隔离,材料二中两个种群不能自然交配也产生了生殖隔离;
(3)蛾复杂飞行模式的形成是自然选择或适者生存的结果;
(4)种群的基因库由种群中全部个体的基因构成,所以种群中个体数的减少,会使种群的基因库变小;
(5)A种群中Va的基因频率为:
×100%=33%;
(6)因为A种群中的基因型为5种,B种群的基因型为4种,A种群的基因型多于B种群,所以A种群的遗传多样性高于B种群。
答案
(1)种群
(2)D(3)自然选择/适者生存(4)基因库 (5)33%
(6)A种群的遗传多样性高于B种群;因为A种群的基因型为5种,B种群为4种,A种群基因型多于B种群
限时检测
(限时45分钟 满分8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6分)
1.(2012·山东淄博一模)下列叙述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相符合的是
A.进化地位越高等的生物适应环境的能力越强
B.生物体所发生的变异都可为进化提供原材料
C.喷洒农药可使害虫种群的抗药基因频率提高,从而使害虫的抗药性逐代增强
D.生殖隔离是形成新物种的标志,物种是生物进化和繁殖的基本单位
解析 自然选择下的各种生物,各有对不同环境的适应能力。
生物体所发生的可遗传的变异才可为进化提供原材料。
生殖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但种群是生物进化和繁殖的基本单位。
答案 C
2.如图表示最早生活在这个区域同种生物的群体由于屏障(水)的阻碍,已经分离为两个独立的群体。
如果群体A经历了长期生活环境的剧烈变化,而群体B的环境没有发生较大的变化,则群体A的进化速度将可能是
A.比群体B快B.比群体B慢
C.与群体B相同D.停止进化
解析 同种生物的群体分为群体A和群体B后,群体A生活环境变化剧烈,基因频率变化较大,故群体A的进化速度比群体B快。
答案 A
3.(2011·广东惠州三次调研)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是
A.具有一定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B.产生了地理隔离
C.形成了生殖隔离D.改变了基因频率
解析 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但地理隔离不是物种形成的标志,生殖隔离才是判断有没有形成新物种的标志;基因频率的改变是生物进化的实质,不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
答案 C
4.(2012·济南一模)下列与物种形成无关的是
A.不遗传的变异B.地理隔离
C.生殖隔离D.多倍体形成
解析 长期的地理隔离可导致生殖隔离而形成新物种;多倍体(如四倍体)与二倍体间有生殖隔离,故形成多倍体也往往形成了新物种;只有可遗传的变异才在生物进化过程中起作用。
答案 A
5.(2011·广州二模)关于生物变异与生物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变异均能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
B.太空射线能使种子发生定向变异
C.一个碱基对的缺失引起的变异属于染色体变异
D.自然选择会使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
解析 可遗传的变异分为基因重组、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可遗传的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原材料;太空射线可能使种子发生变异,但变异是不定向的;一个碱基对的缺失引起的变异属于基因突变。
自然选择决定生物的进化方向,会使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
答案 D
6.(2011·南昌调研)关于物种形成与生物进化,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B.同一种群的雌雄个体之间可以相互交配并产生后代,同一物种的雌雄个体之间不能相互交配并产生后代
C.隔离是形成新物种的必要条件,也是生物进化的必要条件
D.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型频率发生变化的过程
解析 本题综合考查物种形成与生物进化的关系。
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变化的过程,任何基因频率发生变化,都属于基因频率的改变,A选项正确;同一物种的个体间在自然状态下能够相互交配并产生后代,B选项错误;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而不是生物进化的必要条件,C选项错误;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变化的过程,基因型频率发生变化,基因频率不一定发生变化,D选项错误。
答案 A
7.(2010·上海卷)某自花传粉植物种群中,亲代中AA基因型个体占30%,aa基因型个体占20%,则亲代A的基因频率和F1中AA的基因型频率分别是
A.55%和32.5%B.55%和42.5%
C.45%和42.5%D.45%和32.5%
解析 本题考查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的计算问题,意在考查考生的推理计算能力。
分析题中信息可知,Aa基因型个体占50%,则A的基因频率为30%+1/2×50%=55%。
该种群自花传粉,AA自交后代仍是AA,Aa自交后代是1/4AA、1/2Aa、1/4aa,aa自交后代仍是aa,故F1中AA的基因型频率为30%十50%×1/4=42.5%。
答案 B
8.(2012·山东淄博一模)某种群中,基因型为AA的个体有2000个,基因型为Aa的个体有2000个,基因型为aa的个体有6000个。
它们迁移到一个孤岛上自由交配繁衍。
A基因在初始时的频率和繁衍两代(假设子代都存活)后的频率分别是
A.0.2和0.3B.0.3和0.5
C.0.2和0.5D.0.3和0.3
解析 在一个封闭的不受外界干扰的环境中,遵循遗传平衡公式,基因频率不变,A的基因频率是:
(2000×2+2000)/[(2000+2000+6000)×2]=0.3。
答案 D
9.如图是物种形成的一种模式。
物种a因为地理障碍分隔为两个种群a1和a2,经过漫长的进化,分别形成新物种b和c。
在此进程中的某一时刻,a1种群的部分群体越过障碍外迁与a2同域分布,向d方向进化。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b和d存在地理隔离,所以一定存在生殖隔离
B.c和d不存在地理隔离,却可能存在生殖隔离
C.a1中的外迁群体与当时留居群体的基因频率相同,则b和d是同一物种
D.a1中的外迁群体与当时a2种群的基因频率不同,则c和d是不同物种
解析 本题考查物种的形成,意在考查学生的识图分析能力。
图示模式为物种形成的常见模式:
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而达到生殖隔离。
b和d存在地理隔离,但不一定达到生殖隔离。
a1中的外迁群体与当时留居群体的基因频率相同,b和d也不一定是同一物种。
a1中的外迁群体与当时a2种群的基因频率不同,c和d不一定就是不同物种,也可能未达到生殖隔离。
答案 B
10.(2012·苏、锡、常、镇四市一次调查)某小岛上蜥蜴进化的基本过程如下所示。
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若图中X、Y、Z表示生物进化中的基本环节,则Z是隔离
B.根据达尔文的观点可认为,有利性状在蜥蜴个体世代间不断保存
C.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该岛上蜥蜴进化过程中基因频率一定发生变化
D.该小岛上的蜥蜴原种和蜥蜴新种共同组成为一个种群
解析 隔离导致新物种的产生;自然选择过程中保存有利性状,淘汰不利性状;生物进化过程中基因频率一定发生变化;蜥蜴原种和蜥蜴新种是两个种,不能共同组成一个种群。
答案 D
11.(2011·福建龙岩一模)下列有关生物多样性和进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A.生物的多样性包括基因、物种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B.自然选择能定向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
C.细菌在接触青霉素后会产生抗药性的突变个体,青霉素的选择作用使其生存
D.丝兰蛾细长的吸管似口器与丝兰的细长花矩是它们长期共同进化形成的相互适应特征
解析 细菌的抗药性出现在选择之前,即先有变异后有选择。
答案 C
12.(2011·东北师大附中三次摸底)生物多样性是共同进化的结果。
下列事实不属于共同进化的是
A.随着工业的发展,导致大量温室气体排放,全球气温升高
B.随着光合生物的出现,大气中有了氧气,为好氧生物的出现创造了条件
C.生活在草原上的斑马和猎豹都能迅速奔跑,是长期相互选择的结果
D.4亿年前形成了原始的陆生植物,随后出现了适应陆地生活的动物
解析 随着工业的发展,导致大量温室气体排放,全球气温升高,这属于环境污染,不属于共同进化。
其他三个选项都体现了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选择是共同进化。
答案 A
二、综合题(共3小题,满分44分)
13.(14分)(2012·浙江五校联考)如图为对一块甲虫成灾的农田使用两种杀虫剂的实验结果曲线图,试分析:
(1)曲线回升是通过________之间的________来实现的。
(2)杀虫剂的使用对甲虫起了________作用,这种作用是________(定向、不定向)的,结果导致甲虫的抗药性________(增强、减弱)。
(3)根据以上分析,使用杀虫剂治虫有其缺点,主要有: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针对这些缺点,你认为消灭甲虫应采用什么方法较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从图中可以看出使用两种杀虫剂在早期都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甲虫的种群密度都明显下降,但下降到一定程度时,又会增加,说明杀虫剂的使用没有杀死有抗药能力的甲虫,而这部分有抗药能力的甲虫大量繁殖导致种群密度上升。
答案
(1)甲虫与杀虫剂 生存斗争
(2)选择 定向 增强 (3)①使具有抗药性害虫的比例上升 ②对环境造成污染 生物防治等
14.(15分)(2011·湖南十二校二次联考)某生物种群中AA、Aa和aa的基因型频率分别为0.3、0.4和0.3,请回答:
(1)该种群中a基因的频率为________。
(2)如果该种群满足四个基本条件,即种群非常大、没有基因突变、没有自然选择、没有迁入迁出,且种群中个体间随机交配,则理论上该种群的子一代中aa的基因型频率为________;如果该种群的子一代再随机交配,其后代中aa的基因型频率________(会、不会)发生改变。
(3)假如该生物种群中仅有Aabb和AAbb两个类型个体,并且Aabb∶AAbb=1∶1,且该种群中雌雄个体比例为1∶1,个体间可以自由交配,则该种群自由交配产生的子代中能稳定遗传的个体所占比例为________。
(4)假定该生物种群是豌豆,则理论上该豌豆种群的子一代中AA、Aa的基因型频率分别为______、______。
解析
(1)一等位基因的频率=该等位基因纯合子的频率+1/2×杂合子的频率。
(2)题干条件下符合哈代——温伯格定律,子代aa基因型频率为0.5×0.5=0.25。
(3)Aabb、AAbb产生的配子中Ab∶ab=3∶1,故自由交配产生的子代中能稳定遗传的个体AAbb+aabb=3/4×3/4+1/4×1/4=5/8。
(4)豌豆是严格自交生物,子代中AA概率为:
0.3+0.4×1/4=0.4,Aa概率为:
0.4×1/2=0.2。
答案
(1)0.5
(2)0.25 不会 (3)5/8 (4)0.4 0.2
15.(15分)(探究创新题)蚱蜢属于无脊椎动物,昆虫纲,直翅目,蝗科,危害禾本科植物,多干分散在田边、草丛中活动。
生活在绿草丛中的蚱蜢多为绿色,生活在干草丛中的蚱蜢多为黄褐色。
为证实两种体色的蚱蜢因环境不同而数量比例不同,进行了如下探究。
请完成下列探究方案。
(1)假设:
________。
(2)实验步骤:
①选择绿草丛区A和________区B。
②收集蚱蜢,并在翅下用有色颜料分别标记绿色蚱蜢和黄褐色蚱蜢若干。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一段时间后捕捉蚱蜢,记录、统计结果。
(3)实验结果如下表。
根据表内数据绘制A、B两区域不同体色蚱蜢回收率的柱形图。
区域
项目
黄褐色蚱蜢
绿色蚱蜢
绿草丛区A
释放数
400
500
回收数
52
150
干草丛区B
释放数
500
600
回收数
60
30
(4)结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分析与评论:
①由于季节的变化,使绿草丛区变为干草丛区,从这个角度解释上述实验结果:
________。
②已知蚱蜢的体色由常染色体上一对等位基因控制。
为了进一步探究蚱蜢的绿色与黄褐色的显隐性关系,有人将一对绿色蚱蜢与黄褐色蚱蜢杂交。
F1中绿色蚱蜢与黄褐色蚱蜢的数量比为1∶1。
请利用F1的蚱蜢,在此基础上设计遗传实验完成探究。
A.实验步骤: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结果与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主要是通过生物进化理论知识考查实验设计与实验分析能力。
(1)本实验研究两种体色的蚱蜢因环境不同而数量比例不同。
(2)实验应该选择绿草丛区与干草丛区进行对比,收集绿色蚱蜢和黄褐色蚱蜢标记并释放到相应的所选区域。
(3)根据表格所给数据,绘制柱形图即可,注意要有图例说明。
(4)根据实验结果可知,在绿草丛区绿色蚱蜢数量较多,在干草丛区黄褐色蚱蜢数量较多。
(5)①绿草丛区、干草丛区的草颜色不同,生活在其中的蚱蜢,体色与周围环境一致的不易被捕食,存活数量较多。
②选取多对绿色蚱蜢雌雄个体相互交配,观察后代是否发生性状分离,若发生性状分离,则绿色为显性性状;若不发生性状分离,则绿色为隐性性状;也可选多对黄褐色蚱蜢雌雄个体进行交配。
答案
(1)在绿草丛区,绿色蚱蜢数量占优势;在干草丛区,黄褐色蚱蜢数量占优势
(2)①干草丛
③将标记的不同体色的蚱蜢分别释放到上述两地区中
(3)如图
(4)在绿草丛区,绿色蚱蜢数量占优势;在干草丛区,黄褐色蚱蜢数量占优势
(5)①绿草丛区和干草丛区的草颜色不同,使生活在其中的不同体色的蚱蜢被鸟类捕食的概率不同,导致它们的存活率不同
②A.选择F1的雌雄绿色蚱蜢杂交,观察、记录后代的体色 B.若后代出现黄褐色蚱蜢,则绿色为显性性状;若后代全部是绿色蚱蜢,则绿色为隐性性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