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 第1单元 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阶段性测试题 湘教版必修3.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248401 上传时间:2023-01-04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412.2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 第1单元 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阶段性测试题 湘教版必修3.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 第1单元 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阶段性测试题 湘教版必修3.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 第1单元 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阶段性测试题 湘教版必修3.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 第1单元 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阶段性测试题 湘教版必修3.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 第1单元 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阶段性测试题 湘教版必修3.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 第1单元 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阶段性测试题 湘教版必修3.docx

《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 第1单元 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阶段性测试题 湘教版必修3.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 第1单元 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阶段性测试题 湘教版必修3.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 第1单元 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阶段性测试题 湘教版必修3.docx

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第1单元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阶段性测试题湘教版必修3

【走向高考】2015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第1单元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阶段性测试题湘教版必修3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综合题)两部分。

满分100分。

考试时间9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 共5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下图为某区域图。

读图完成1~2题。

1.下列关于图中县界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以河流为分界线,是模糊的

B.以湖泊为分界线,是模糊的

C.以公路为分界线,是明确的

D.以山脉为分界线,是明确的

2.图示区域(  )

A.水稻田的空间形态呈面状

B.森林公园、河流和湖泊均呈线状

C.城镇呈线状,乡村呈点状

D.公路呈线状,高速公路呈网格状

答案:

1.D 2.A

解析:

第1题,从图中可以看出,县界是以两条河流的分水岭为界的,分水岭是山脉最高点的连线,其界线是明确的。

第2题,从图中可以看出,水稻田在空间形态上呈面状;森林公园沿山脉,河流分布,呈线状;公路、高速公路都呈线状;湖泊呈面状;图中的城镇和乡村均呈点状。

读下图,回答3~4题。

3.读“中国就业人口的三次产业分布”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1950年后第一产业就业人口数量持续减少

B.1970年后第二产业人口数量明显超过第三产业

C.1994年左右第三产业就业比重首次超过第二产业

D.1995年-2000年第三产业就业人口主要由第二产业转化而来

4.中国就业人口三次产业分布的变化带来的影响可能有(  )

①促进了城市化的发展

②农业地位不断下降

③部分农村土地出现“撂荒”

④目前第三产业产值超过第二产业

A.①③         B.②④

C.②③D.①④

答案:

3.D 4.A

解析:

第3题,1950年后第一产业就业人口比重持续减少,并不意味着就业人口数量持续减少,因为劳动力总的数量是在不断增加的;1970年~1994年第二产业人口比重超过第三产业;从图中可以看出,1950年到1970年,第三产业就业人口比重比第二产业还是高的,并非1994年后才超过第二产业。

1995年~2000年,第一产业就业人口比重保持稳定,第二产业就业人口比重下降,第三产业就业人口比重上升,因此,该时期内第三产业就业人口主要由第二产业转化而来,D项正确。

第4题,第一产业就业人口比重迅速下降,大量农民工进城,从事非农产业劳动,会大大提高城市化水平,但农村中也会出现土地“撂荒”现象。

下图为“某区域20世纪80年代初至21世纪初发展变化图。

”读图完成5~6题。

5.该区域在20世纪80年代初(  )

A.资源丰富,工业发展水平高

B.温泉旅游业方兴未艾

C.受地形影响,聚落间联系不便

D.聚落主要沿河流、交通线分布

6.与20世纪80年代初相比,21世纪初(  )

A.居民点数量减少,规模扩大

B.河流流量大幅度减小

C.矿产资源得到了大规模开发

D.出现大规模的城市群

答案:

5.D 6.C

解析:

第5题,从图中可以看出,在20世纪80年代初,该区域资源丰富,但由于交通落后,工业发展水平较低,旅游资源和矿产资源也没有得到较大开发;聚落之间主要因交通落后而联系不便;聚落主要沿河流和交通线分布。

第6题,从图中可以看出,在21世纪初,该区域部分居民点的规模扩大了,居民点数量也增加了;不能判断河流流量是否发生变化;由于现代化交通的发展,矿产资源得到大规模的开发;该区域并未出现大规模的城市群。

读“河南省产业结构变化数据”,回答7~9题。

7.结合河南省产业结构的变化数据,下列分析判断正确的是(  )

A.第一产业的产值不断减少

B.第二产业的产值增加

C.第三产业在地区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下降

D.目前河南省已进入高效益综合发展阶段

8.河南省目前产业结构的调整中存在的问题是(  )

A.第一产业比重过大B.第二产业比重偏低

C.第三产业发展缓慢D.三次产业构成合理

9.河南的发展是我国“中部崛起”的缩影,中部地区今后的发展方向是(  )

①充分发挥资源优势

②改善生态环境

③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第三产业)

④巩固和发展农业

A.①②B.③④

C.①③④D.①②③④

答案:

7.B 8.C 9.D

解析:

第7题,从表中可看出,第二产业的产值比重在增加,说明产值也在不断增加;而第一、三产业产值比重在降低,但产值并不一定在减少;从三次产业结构的比重变化来看,目前河南省正处于工业化加速发展阶段。

第8题,随着区域经济发展,第一产业所占比重会不断降低,第二、三产业加速发展,从表中可看出,第三产业发展明显落后于第二产业,发展十分缓慢。

第9题,中部地区矿产资源丰富,有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但生态问题严重(如黄土高原、南方低山丘陵区的水土流失),基础设施较为落后,①、②、③、④都是中部地区今后发展的方向。

下图为“我国区际产业转移动力机制示意图”。

读图回答10~11题。

10.据图可知,中西部地区吸引东部地区产业转入的拉力不包括(  )

A.较低的经营成本B.淘汰落后产业

C.扩大企业经营规模D.政府的优惠政策

11.中西部地区为了增强对东部地区产业的吸引力,可(  )

①为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只接受高新技术产业转移

②积极营造有利于产业转移的政策环境

③加强区域产业配套能力

A.①②B.②③

C.①③D.①②③

答案:

10.B 11.B

解析:

第10题,“淘汰落后产业”是东部地区向中西部地区进行产业转移的推力之一,不属于中西部地区吸引东部地区产业转入的拉力。

第11题,结合图示信息和所学知识可知,由东部地区迁往中西部地区的产业主要是能耗较高、污染较严重、附加值较低的劳动力指向型产业和原料指向型产业,如果中西部地区只接受高新技术产业转移,显然不利于东部地区产业迁入。

在我国,影响城市投资环境的主要因素有行政因素、经济因素、基础设施、生活质量、法制化因素和区位因素六个方面。

下图所示的35个城市按综合得分的多少,可以分为四类:

综合得分大于60分的为第一类,在50~60分之间的为第二类,在40~50分之间的为第三类,在30~40分之间的为第四类。

完成12~13题。

12.35个城市中投资环境最好的是上海,主要是该城市(  )

A.居民生活水平高,生活质量好

B.基础设施在全国排名第一

C.区位条件得天独厚,且国家给予优惠政策

D.法制化最完善,经济指标在全国最高

13.关于我国四类城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第一类城市区位条件均较好,其中最突出的是交通便利

B.第一、二类城市均位于东部地区

C.第三类城市均位于中西部经济地带

D.第四类城市均位于投资环境较差的西部地区

答案:

12.C 13.A

解析:

第12题,图中35个城市,上海市的投资环境最好,主要因为该城市区位条件得天独厚,位于长江口,东部沿海的中间位置,由于浦东新区的开发,国家给予了优惠的政策。

所以C项正确。

第14题,主要考查读图分析能力。

根据题意,第一类城市综合得分大于60分,主要城市是上海、广州、深圳、北京、杭州,它们的共同特点是区位条件好,位于东部沿海地区,最突出的是交通便利,所以A项正确。

下图示意的A、B两地区是世界重要的酿酒葡萄主产区。

读图回答14~15题。

14.关于A、B两地区气温的变化特点及成因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A地区受地理位置和季风的影响,气温年较差大、日较差小

②A地区受地理位置和季风的影响,气温年较差大、日较差大

③B地区受西风的影响,气温年较差小、日较差小

④B地区受西风和副热带高气压的影响,气温年较差大、日较差大

A.①③B.②③

C.①④D.②④

15.A地区发展酿酒葡萄生产的优势自然条件有(  )

①全年热量丰富

②气候干燥,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

③水源充足

④土质黏重,土壤肥沃

A.①③B.②③

C.①④D.②④

答案:

14.B 15.B

解析:

第14题,根据经纬度和区域轮廓可知,A地区位于我国的宁夏平原,B地区位于德国莱茵河沿岸地区。

A地受地理位置和季风的影响,气温年较差和日较差均较大;B地受盛行西风的影响,气温年较差和日较差均较小。

第15题,A地区发展酿酒葡萄生产的优势条件有昼夜温差大、光照充足、灌溉水源充足等。

读“部分温度带和四类干湿区的关系图”,完成16~17题。

16.我国N区域形成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

A.纬度位置B.海陆位置

C.地形D.洋流

17.深秋时节,我国某旅游者在国内乘火车外出旅游,出发时落叶纷飞,满目金黄。

穿越重重隧道后蓦然树木葱郁,山清水秀。

火车经过的区域是(  )

A.F→CB.F→B

C.H→AD.G→B

答案:

16.B 17.B

解析:

第16题,N地应位于我国西北地区,深居内陆,距海遥远,降水少。

第17题,由题干可知,该游客应是穿越了秦岭,从我国的北方地区进入了南方地区,对应图中的F→B。

截至2012年12月31日,引黄济青工程已向青岛市供水19.707亿立方米,从1990年的2700万立方米,到2012年的1.6亿立方米,二十多年来引黄济青工程源源不断地为青岛市输送着城市建设发展的“血液”。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8~20题。

18.引黄济青工程的环境功能为(  )

A.使青岛工业及生活用水得到保障

B.使“泉城”名副其实

C.缓解了青岛城市地面下沉和海水倒灌问题

D.促进了青岛的绿化及风景旅游区的建设

19.该工程每年的引水季节主要在冬季,这是因为(  )

A.青岛市冬季降水少,水资源严重短缺

B.冬季黄河水含沙量较小,同时可避开春、秋季农业用水高峰

C.青岛市冬季为旅游旺季,游客需水量大

D.冬季黄河的水源供应最充足

20.该工程的配套水库中每年都要投放大量的白鲢、花鲢鱼苗,是为了(  )

A.让其食用河水中的藻类,净化水质

B.增加经济收入,发展水产业

C.增加旅游景观,发展旅游

D.保护渔业资源,促进鱼类繁殖

答案:

18.C 19.B 20.A

解析:

第18题,青岛市原来主要靠地下水提供水源,过量开采地下水导致地下水位下降,地面下沉,甚至引起海水倒灌;引黄济青工程可以减少地下水的开采,从而缓解上述问题。

第19题,冬季黄土高原地区降水较少,水土流失情况较轻,黄河下游水中泥沙含量较小;同时,冬季取水也可避开春、秋季用水高峰。

第20题,水库中的鱼可以藻类为食,所以投放鱼苗可净化水库水质。

下图为“我国京津地区产业转移示意图”。

读图回答21~22题。

21.该地区产业转移的主要特征是(  )

①从大城市向中小城镇转移

②从乡村向城市转移

③多靠近沿海地区

④多靠近交通线

A.①②B.③④

C.①④D.②③

22.该地区转出的企业多为钢铁机械工业,则该地区产业转移的原因是(  )

A.市区地价高、环境污染严重

B.城市产业升级需要

C.促进周边地区经济发展

D.国际产业转移的影响

答案:

21.C 22.A

解析:

第21题,读图可知,图示产业转移从京津地区向周边中小城镇转移,且大多数企业主要沿交通线(铁路)分布,故C选项正确。

第22题,由题干可知,该地区移出的主要是占地面积大、污染大的企业,因此产业转移的原因是市区地价高、环境污染严重。

下面图甲、图乙所示为我国两个盆地。

读图完成23~25题。

23.甲、乙两盆地中的河流(  )

A.①河水源主要来自冰雪融水

B.①河是我国含沙量最大的河流

C.②河初春有凌汛现象出现

D.②河的汛期短于①河的汛期

24.甲、乙两盆地发展工业的有利条件都是(  )

A.水运便利B.劳动力充足

C.油气资源丰富D.气候适宜

25.甲盆地的小麦品质好于乙盆地,主要是因为甲盆地(  )

A.地形平坦B.温差大,光照足

C.土壤肥沃D.水源充足

答案:

23.A 24.C 25.B

解析:

第23题,结合经纬网可知,甲、乙两盆地分别为塔里木盆地和四川盆地。

两盆地中的河流分别为塔里木河和长江,结合两河流水文特征即可得出答案。

第24题,两盆地都是我国油气资源丰富地区,为工业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第25题,塔里木盆地深居内陆,气候干燥,温差大,光照足,作物品质优良。

第Ⅱ卷(综合题 共50分)

二、综合题(本大题共5小题,共50分)

26.下图为“我国两大钢铁工业基地位置示意图”,读图回答问题。

(13分)

(1)包头发展钢铁工业有利的区位条件有哪些?

(3分)

(2)与包头相比,上海发展钢铁工业的限制性因素有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

(3)加强区际联系,可有效促进区域的共同发展。

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表内容。

(4分)

(4)左图所示部分地区存在严重的荒漠化问题,分析其产生的原因。

(4分)

答案:

(1)煤铁资源丰富;接近水源;地租低;劳动力丰富;市场广阔;交通便利;政策支持。

(2)资源、能源、环境

(3)

(4)自然原因:

气候干旱(异常)、地表植被少、冬春季节多大风天气、地表多沙质沉积物。

人为原因:

人口激增对生态环境的压力增加、人类的不合理活动(写出具体表现形式的答案亦可)

27.图甲是“美国东北部地区简图”,乙图是“中国东北地区简图”,请你比较这两个地区自然环境、社会经济条件等方面的特征,回答下列问题。

(10分)

(1)自然环境特征相似性方面的比较:

(2分)

①地理位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地形:

_______________;

③气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④矿产:

________________。

(2)社会经济发展差异性方面的比较:

(6分)

社会经济发展的差异性

美国东北部地区

中国东北地区

农业结构

交通

城市化水平

(3)为实现我国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可持续发展,你认为可以采取哪些措施?

(2分)

答案:

(1)①都位于中纬度地带,都临近海洋(都位于国土的东北部)

②都以平原为主

③大陆性气候都较强(或冬夏温差大,降水集中于夏季)

④都有丰富的煤和铁矿资源

(2)

美国东北部地区

中国东北地区

以畜牧业为主

以种植业为主

铁路运输和内河水运都很发达

以铁路运输为主,内河水运不发达

(3)调整产业结构,改造传统工业,发展新兴工业和第三产业;调整工业布局;发展科技,提高生产效率;消除污染,美化环境;国家政策给予支持;加强交通建设等。

解析:

(1)题,据图可知两地的地形与矿产状况。

地理位置主要包括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根据所掌握的知识分析两地的气候及其特征。

(2)题,农业结构包括农、林、牧、副、渔的比重,其中基础部门是种植业和畜牧业。

交通条件的对比要注意分析主要交通方式发展的差异。

第(3)题,可从产业结构、产业布局、环境治理、政策、交通等方面进行分析。

28.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1分)

材料一 2013年7月29日广州市规划委员会审议通过了南沙区总体规划,广州第二机场将落户在南沙区,但具体位置待定。

未来南沙区将修建4条国家铁路、5条地铁、4条城轨,保证在60分钟之内通达整个珠三角。

材料二 广州南沙区有望“联姻”兰州新区。

广州市南沙区人大常委会主任在兰州新区考察时说,希望在今后的发展中能与兰州新区有更多的合作交流,以促使双方达到互利共赢。

兰州新区位于甘肃兰州北部秦王川盆地,规划面积806平方千米,总人口10万人。

(1)试对比南沙区与兰州新区的区域环境差异。

(4分)

(2)试分析兰州新区发展的区位条件。

(5分)

(3)随着南沙区交通的发展,其产业结构将发生怎样的变化?

(2分)

答案:

(1)①黄河谷地内,两侧为山地 ②以亚热带季风气候为主 ③河网密集,水量大 ④有色金属、能源

(2)优势:

地处河谷,地势平坦;矿产资源丰富;公路、铁路交会,交通便捷;土地价格低;国家政策优惠。

(4点即可)

不足:

降水少,水资源短缺。

(3)第二、三产业比重将进一步提高,第三产业将迅速发展,产业结构会更为优化。

解析:

(1)题,根据两个区域的地形、气候、河流和矿产特点填写即可。

(2)题,兰州新区发展的区位条件主要从地形、矿产、政策、土地、水资源等方面分析。

第(3)题,随着南沙区交通的发展,其第二、三产业比重将进一步提高,第三产业将迅速发展,产业结构会更为优化。

29.西南地区的滇、贵两省拥有我国南方主要煤炭基地,而煤炭资源贫乏的华南地区特别是广东有增长迅速的煤炭需求,两个地区之间的能源调配,对两个地区均有着重要意义。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8分)

(1)简析煤炭东调对广东省可能产生的影响。

(4分)

(2)与西电东送北通道中内蒙古多建设坑口电站的“煤从空中走”模式相比,图示区域间的煤炭运输方式有何不同?

试分析其原因。

(4分)

答案:

(1)有利影响:

缓解广东省能源紧张状况;推动煤炭相关产业的发展。

不利影响:

因大量燃烧煤炭而引发大气环境污染等问题。

(2)不同:

本区域煤炭运输主要是利用内河航运。

原因:

河运运费低;本区域河网密集、河运便利。

30.阅读下列资料,回答问题。

(8分)

材料一 位于华东地区的A省和S市,经济发展差距较大。

S市科技人才密集,GDP总量大、增长速度快,但能源、矿产资源较贫乏,2012年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高达60%。

A省地处内陆,劳动力资源丰富,第二产业居主导地位并受到政府大力支持,立体快速交通网络初步形成,铁路密度、通车里程居华东地区之首。

材料二 下表为某年A省和S市工业增加值增长速度对比表(单位:

%)。

注:

工业增加值是指工业企业生产过程中新增加的价值。

其增长速度能反映工业发展状况。

(1)两省市经济具有较强的互补性,试分析A省承接S市产业转移的优势条件。

(4分)

(2)S市转移出经济附加值低的企业后,集中力量发展高附加值的现代服务业,简析产业转移对S市优化产业结构的意义。

(4分)

答案:

(1)劳动力和土地价格均较低;交通便利;接近消费市场;能依托S市先进的科学技术,促进企业的技术创新;A省政策大力支持工业发展。

(2)避开S市矿产和能源不足的劣势;减少能源消耗,有助于减少污染,保护环境;有助于腾出更多的土地及发展空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