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中考语文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试题专题训练专项训练及答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247407 上传时间:2023-01-04 格式:DOCX 页数:46 大小:200.0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中考语文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试题专题训练专项训练及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6页
最新中考语文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试题专题训练专项训练及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6页
最新中考语文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试题专题训练专项训练及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6页
最新中考语文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试题专题训练专项训练及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6页
最新中考语文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试题专题训练专项训练及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新中考语文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试题专题训练专项训练及答案.docx

《最新中考语文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试题专题训练专项训练及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中考语文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试题专题训练专项训练及答案.docx(4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最新中考语文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试题专题训练专项训练及答案.docx

最新中考语文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试题专题训练专项训练及答案

最新中考语文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试题专题训练专项训练及答案

一、中考语文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试题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主持人:

您的杂交水稻研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请问您,是什么促使您从事这项研究的呢?

   袁隆平:

我们现在13亿人口,人均大概一亩三分地;到2030年可能达到16亿人口,人均就只一亩地。

我们要修高速公路、铁路、机场,城市要扩大,还要退耕还林,退田还湖,每年减少几百万亩耕地,可是人口每年增加1000多万,这是个非常严峻的问题。

中国人能不能养活自己?

所以,我们始终把产量放在第一位,努力提高单位面积的产量。

   主持人:

30多年前,您还是一个偏僻农村的教师,后来,正是您推出了一代又一代的杂交水稻,被誉为“世界杂交水稻之父”。

我想,您的探索之路,一定充满艰辛吧?

   袁隆平:

唉,几十年了,其间遇到的困难、挫折、失败,真是一言难尽!

我的工作地点主要在试验田,常常要到田里去察看,打雷、刮风、下雨时我也去,去观察稻子倒伏不倒伏,观察哪些品种能够经得起几级风,这很重要哩!

   主持人:

听说,您每天都骑着摩托车去稻田观察,从1979年至今,已经骑坏了八九辆车。

除了能吃苦以外,搞科学研究还有什么是最重要的?

   袁隆平:

我认为,科学研究最基本的特色,就是创新,要不断地创新,不断向新的领域、新的高峰攀登。

   (摘编自《袁隆平访谈录》)

   材料二:

   “中国紧凑型杂交玉米之父”李登海几十年如一日,一双胶鞋两腿泥,从田边到田里,从这块田到那块田。

一辈子当“庄稼汉”研究玉米,当年做出这个决定,只是出于一个朴素的愿望:

多打粮、吃饱饭。

   1972年,一则美国农民华莱士创造春玉米亩产2500斤的消息让他心里暗暗较上了劲儿。

那时,我国玉米亩产量只有两三百斤。

李登海说:

“他是美国的农民,我是中国的农民,他能开创美国的高产纪录,我要开创中国的高产玉米纪录。

   1973年,袁隆平首次培育成功籼型杂交水稻,震惊世界。

南方的口粮问题解决了,可北方呢?

只有初中文化水平的李登海不分昼夜地啃书本,骑着自行车各地拜师。

在莱阳农学院,老师刘恩训被他的勤奋打动,送给他20粒从国外带回来的杂交玉米种子,这在当时真是比黄金还要珍贵。

   在北方,夏玉米一年只能种一季,于是从没有出过远门的他,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

去海南,把一年一次育种变成三次。

他一次次从山东到海南,犹如大雁般迁徙。

一年又一年,李登海的作息只有“玉米时间”,没有“北京时间”。

太阳一出来就要下地,整天跟着玉米转。

几十年,他没回家过过一次春节。

   1988年,李登海率先育出亩产超过1000公斤的掖单13号,此后六次刷新了中国夏玉米的高产纪录,但他从未停止前行的脚步,力争“在后半生再为国家增产1000亿公斤粮食”。

   (摘编自邢斯嘉王茂盛《李登海:

一粒种子寄家国》)

   材料三:

   中国政府14日发布了《中国的粮食安全》白皮书,用事实表明,14亿中国人非但没有对世界粮食安全造成威胁,还创造出以有限资源确保世界第一人口大国粮食安全的世界奇迹。

   中国依靠自身力量实现粮食基本自给,将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白皮书介绍,目前中国粮食产量约占世界四分之一,人均粮食占有量超过世界平均水平。

   中国粮食安全取得巨大成就的根本原因在于中国确立了国家粮食安全战略,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粮食安全之路。

其中全面建立粮食科技创新体系至关重要。

2018年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58.3%,其中,袁隆平培育的超级杂交水稻单产达到每公顷近18.1吨,刷新了世界纪录。

   当今世界依然面临严峻的粮食安全挑战,仍有8亿多饥饿人口,作为占世界人口五分之一的发展中大国,养活自己就是对世界的重大贡献。

但在立足自身发展的同时,中国还不断加强对外开放与国际合作。

白皮书宣示,积极与世界主要产粮国分享中国巨大的粮食市场,践行自由贸易理念,为世界粮食安全作出积极贡献。

(摘编自中央广电总台国际锐评《中国始终是维护世界粮食安全的积极力量》)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作为一篇人物访谈,主持人详细介绍了袁隆平的成绩,从袁隆平研究杂交水稻的起因以及探索之路等方面进行了采访。

B.李登海和袁隆平在探索之路上有许多共同点,如都有非常明确的目标,都充满艰辛,都勇于创新,不断突破自己创造的记录。

C.材料三是一篇新闻评论,主要介绍了《中国的粮食安全》白皮书的内容,并结合数据说明中国在粮食生产上取得的成就。

D.中国在实现了粮食自给并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情况下,还不断加强对外开放与国际合作,为世界粮食安全作出积极贡献。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全面建立粮食科技创新体系,是中国特色粮食安全之路的重要组成部分,袁隆平、李登海都是粮食科技创新的践行者。

B.我国的杂交水稻和玉米的产量都已经非常高,这充分表明,单就粮食的产量而言,中国的粮食安全是非常牢固的。

C.《中国的粮食安全》白皮书,展现了中国粮食安全取得的巨大成就,也表明了中国为世界粮食安全作贡献的决心。

D.中国不断加强对外开放与国际合作,积极分享粮食市场,表明中国是坚决反对国际粮食贸易保护主义和单边主义的。

(3)请从文体角度分析材料一、材料二分别是如何表现袁隆平、李登海二人优秀品质的。

【答案】

(1)B

(2)B

(3)①材料一是一篇人物访谈,主持人精心设计访谈问题,通过袁隆平对这些问题的思考与同答,表现出了袁隆平的优秀品质。

②材料二是一篇人物通讯,作者精心选取李登海的典型事例,通过对这些事例的叙述、议论,向读者展现了李登海的优秀品质

【解析】【分析】

(1)A项,“详细介绍了袁隆平的成绩”错,结合材料一内容分析,原文中主持人并没有详细介绍了袁隆平的成绩。

C项,结合材料三内容分析,“主要介绍了《中国的粮食安全》白皮书的内容”错;D项,“实现了粮食自给”错。

结合“中国依靠自身力量实现粮食基本自给,将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作为占世界人口五分之一的发展中大国,养活自己就是对世界的重大贡献。

但在立足自身发展的同时,中国还不断加强对外开放与国际合作”等分析,“实现了粮食自给”错。

故选B。

(2)B项,“这充分表明,单就粮食的产量而言,中国的粮食安全是非常牢固的”错误。

结合“用事实表明,14亿中国人非但没有对世界粮食安全造成威胁,还创造出以有限资源确保世界第一人口大国粮食安全的世界奇迹”“中国依靠自身力量实现粮食基本自给,将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白皮书介绍,目前中国粮食产量约占世界四分之一,人均粮食占有量超过世界平均水平”及材料二内容分析,“水稻、玉米的产量高”并不能得出后面的结论。

故选B。

(3)材料一摘编自《袁隆平访谈录》,结合“您的杂交水稻研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请问您,是什么促使您从事这项研究的呢”“30多年前,您还是一个偏僻农村的教师,后来,正是您推出了一代又一代的杂交水稻,被誉为‘世界杂交水稻之父’。

我想,您的探索之路,一定充满艰辛吧?

”“听说,您每天都骑着摩托车去稻田观察,从1979年至今,已经骑坏了八九辆车。

除了能吃苦以外,搞科学研究还有什么是最重要的?

”等,主持人精心设计访谈问题;结合“中国人能不能养活自己?

所以,我们始终把产量放在第一位,努力提高单位面积的产量”“几十年了,其间遇到的困难、挫折、失败,真是一言难尽”“科学研究最基本的特色,就是创新,要不断地创新,不断向新的领域、新的高峰攀登”等分析,通过袁隆平对这些问题的思考与同答,表现出了袁隆平的优秀品质。

材料二摘自邢斯嘉王茂盛《李登海:

一粒种子寄家国》。

结合“‘中国紧凑型杂交玉米之父’李登海几十年如一日,一双胶鞋两腿泥,从田边到田里,从这块田到那块田”“当年做出这个决定,只是出于一个朴素的愿望:

多打粮、吃饱饭”“只有初中文化水平的李登海不分昼夜地啃书本,骑着自行车各地拜师。

在莱阳农学院,老师刘恩训被他的勤奋打动,送给他20粒从国外带回来的杂交玉米种子”“于是从没有出过远门的他,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

去海南,把一年一次育种变成三次”“此后六次刷新了中国夏玉米的高产纪录,但他从未停止前行的脚步”等分析,是一篇人物通讯,作者精心选取李登海的典型事例,向读者展现了李登海的优秀品质。

故答案为:

⑴B;⑵B;

⑶①材料一是一篇人物访谈,主持人精心设计访谈问题,通过袁隆平对这些问题的思考与同答,表现出了袁隆平的优秀品质。

②材料二是一篇人物通讯,作者精心选取李登海的典型事例,通过对这些事例的叙述、议论,向读者展现了李登海的优秀品质。

【点评】1)本题考查迅速学生对文本有关内容的分析和理解能力。

解答此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

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主题、结构思路、观点态度、句段含义、创作意图等进行分析概括。

(2)本题考查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

其做法是,全面准确地把握文章的内容,并对文章中所述的事件或所述道理进行综合性分析、判断,进而推理概括。

(3)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此类题一般的答题模式为:

第一步,找出题干中的关键词语,确定筛选对象;第二步,在把握全文内容要点的基础上,在文中找到题干信息对应的语句或段落并加以概括。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人在路上走,鹰在脚下飞”,羊拉的公路一直被称为“天路”。

有人形象地说:

“在这里工作的人,把生命的一半交给头顶上的飞溅落石,另一半交给脚下的万丈深渊。

要是出车祸,往往是‘空难’。

   没有路,就没有人流物流,也就没有财流。

交通建设推进难,但却关系羊拉乡的持续发展。

上任以来,立青农布将重点放在了公路建设上。

立青农布说,通过8年的努力,羊拉乡已经不再是交通死角,逐渐融入川滇藏旅游环线,从交通末梢成了交通要道,羊拉的发展面貌彻底改变。

   羊拉八年,高原的紫外线让立青农布的肤色加深,也加深了他与群众之间的感情;羊拉八年,不知穿破了多少双鞋,立青农布却说“脚比路长”。

八年不短,立青农布说:

不当漂在水上的浮萍,甘做沉在水底的秤砣。

   (摘编自《脚比路长一心为民——记云南省迪庆州德钦县羊拉乡党委书记立青农布》)

   材料二:

   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美姑县扎甘洛村吉克古克:

你(谢彬蓉)是女老师,还有你的年纪大,我不相信,肯定是呆了一两个月就肯定呆不住了。

   支教教师谢彬蓉:

我的父亲,他也是抗美援朝老兵,给我讲过彝海结盟的故事,我学的师范大学教孩子们,也相当于回报国家,又可以回报彝族同胞。

   支教教师谢彬蓉:

当时就有个小男孩叫默格的,我们在上课的时候,他经常在我们教室那趴着,那个眼睛是瞪到大的,嘴巴也跟着呀呀张着嘴读,孩子们对我那种期盼的眼神,对知识的渴望的那种眼神触动了我。

   记者:

你每天上学开心吗?

   小学学生吉色子西:

开心。

见到谢老师之后,心情就变得非常开心。

   小学学生切吉惹伍:

谢老师(教给我们)很多道理,很多生字,学也学不完啊。

   (摘编自央视新闻访谈节目)

   材料三:

   路通了,许多问题迎刃而解。

今年1月中旬,我到田林县调研,这里丘陵连绵,九成以上是土山。

过去由于交通不便,不少名优农特产品“翻不过山”。

如今高速公路穿境而过,进屯的路、水、电基本都通了,县际路网建设还在不断推进。

   去年10月,我到融水苗族自治县拱洞乡龙圩村龙圩屯调研,认识了贫困户龙关屯,他的精神令人感动。

他含辛茹苦把两个孩子培养成大学生,现在孩子毕业了,还了旧债,还盖了新房,日子很快好起来。

在多次走访中,我看到虽然贫有百样、困有千种,但很多都可以从教育上找到根源。

近年来,广西全面落实教育扶贫政策,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完成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1925所,资助建档立卡贫困户学生100多万人次,劝返贫困户辍学适龄学生4584人,让贫困家庭孩子“上得了学”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效。

   令人忧虑的是,“读书无用论”在一些贫困地区仍有市场,特别是义务教育阶段辍学、失学问题依然存在,需要引起我们高度警惕,切实加以解决。

(摘编自《求是》杂志《精准脱贫调研手记》)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着重写立青农布扎根羊拉乡、为羊拉乡的持续发展无私奉献的事迹。

B.材料二对学生的访谈,表现出教育对贫困地区孩子们的重要性。

C.从材料二可以看出,“读书无用论”在凉山彝族自治州美姑县扎甘洛村没有市场。

D.材料三翔实准确的数据表明作者的调查研究工作进行得细致、深入。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立青农布、支教教师谢彬蓉,以及材料三的作者,他们都是扶贫攻坚的践行者。

B.立青农布作为少数民族干部的代表,对少数民族地区脱贫的愿望比其他人更迫切。

C.谢彬蓉老师坚守在凉山彝族自治州支教,是因为“彝海结盟”传承下来的深情厚谊。

D.材料三的作者对造成义务教育阶段辍学失学现象、还存在某些落后意识的个人和群体提出了严肃批评。

(3)根据以上三则材料,请你针对贫困地区发展滞后的问题提出解决的举措建议。

【答案】

(1)C

(2)A

(3)①加强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②加大贫困地区的教育投入;③将强舆论引导和宣传,让贫困地区的百姓认识到“读书有用”“知识可以改变命运”。

【解析】【分析】

(1)C项,“从材料二可以看出,‘读书无用论’在凉山彝族自治州美姑县扎甘洛村没有市场”不合文意,材料二对支教老师和分学生进行采访,强调支教的重要性,“读书无用论”并未在材料中体积,但并不代表“读书无用论”在凉山彝族自治州美姑县扎甘洛村没有市场,选项属于无中生有。

故选C。

(2)B项,“立青农布对少数民族地区脱贫的愿望比其他人更迫切”于文无据,材料中介绍了立青农布、支教女老师和精准扶贫时期下乡调研的“我”,这些人之间没有进行对比;选项中“比其他人更迫切”这一说法属于无中生有。

C项,“谢彬蓉老师坚守在凉山彝族自治州支教,是因为“彝海结盟”传承下来的深情厚谊”说法过于绝对,谢老师坚守在凉山彝族自治州支教有多种原因,“彝海结盟”传承下来的深情厚谊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并非全部原因,选项以偏概全。

D项,“材料三的作者对造成义务教育阶段辍学失学现象、还存在某些落后意识的个人和群体提出了严肃批评”不合文意,材料三的结尾,相关表达为“令人忧虑的是,‘读书无用论’在一些贫困地区仍有市场,特别是义务教育阶段辍学、失学问题依然存在,需要引起我们高度警惕,切实加以解决”,作者只是提到这种现象客观存在,提出建议,并没有提出严肃批评,选项无中生有,随意拔高。

故选A。

(3)根据材料一中“没有路,就没有人流物流,也就没有财流。

交通建设推进难,但却关系羊拉乡的持续发展”和材料三中“路通了,许多问题迎刃而解。

今年1月中旬,我到田林县调研,这里丘陵连绵,九成以上是土山。

过去由于交通不便,不少名优农特产品“翻不过山”。

如今高速公路穿境而过,进屯的路、水、电基本都通了,县际路网建设还在不断推进”可概括出要加强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帮助贫困地区摆脱落后面貌;根据材料二对贫困地区支教老师和学生的调查和材料三中“近年来,广西全面落实教育扶贫政策,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完成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1925所,资助建档立卡贫困户学生100多万人次,劝返贫困户辍学适龄学生4584人,让贫困家庭孩子‘上得了学’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效”可概括出政府要加大对贫困地区的资金投入,增加教育投入;根据材料三中“令人忧虑的是,‘读书无用论’在一些贫困地区仍有市场,特别是义务教育阶段辍学、失学问题依然存在,需要引起我们高度警惕,切实加以解决”,可概括出要解决贫困地区发展滞后的问题,要加强舆论引导和宣传,让贫困地区的百姓认识到“读书有用”“知识可以改变命运”。

考生可据此分析分条作答。

故答案为:

⑴C;⑵A;

⑶①加强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②加大贫困地区的教育投入;③将强舆论引导和宣传,让贫困地区的百姓认识到“读书有用”“知识可以改变命运”。

【点评】

(1)本题考查筛选、理解文章信息的能力。

信息筛选题的答题步骤是:

①把握全文主要内容,从整体和局部找出表明作者观点的语句,形成整体印象,尤其要注意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②把握题干,确定答题区间;③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

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

(2)本题考查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

其做法是,全面准确地把握文章的内容,并对文章中所述的事件或所述道理进行综合性分析、判断,进而推理概括。

(3)本题考查概括文本内容要点的能力。

解答本题,应当明确题干的具体要求,找到材料中相关文字,提取有效信息,概括回答。

概括材料主要内容的方法有:

方法一:

语句摘录法。

通过摘录文中的中心句,概括文段的主要内容。

方法二:

要点归纳法。

把揭示文段中心内容的词语或者句子找出来,归纳组织成句子即可。

方法三:

层意合并法。

先将文段分层归纳出层意。

然后在层意的基础上提炼概括。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别再吃了,有毒”“注意安全,地铁站被淹”“多一人转发,多一份希望”“扩散!

扩散!

捡到一张准考证,别耽误孩子高考”……近年来,这类看似是为人着想的“善意提醒”,在微博、微信群、朋友圈里频繁出现。

不少读者来信反映有许多貌似关心体贴的“提醒”,实则是一种推销手段,其中也不乏谣言。

这些谣言,除了涉及食品安全、健康养生、还主要涉及人身安全、政策法规等方面,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具有高度“贴近性”。

   这些谣言看似“无伤大雅”,但也会产生严重后果。

比如,很多谣言与食品安全有关,出现过“塑料紫菜”“棉花肉松”“假鸡蛋”等谣言。

谣言反复出现,会给被中伤的企业造成经济损失,也会给消费者带来困扰。

据报道,今年年初,“塑料紫菜”谣言就导致多地超市下架紫菜产品,不少经销商退货。

当然,比眼前显性危害更严重的后果在于,此类谣言看似温情体贴,实则误导公众。

每次的欺骗,都将损害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消解公众的善意和爱心。

   (摘编自《人民日报》2018年7月24日)

   材料二:

   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徐敬宏分析,“朋友图”里分享信息的基本都是亲朋好友或同事。

在这里转发谣言一般会被认为是出于关心,收到信息的人们往往会收起心中的防线。

在这样虚拟的“熟人社会”,谣言就会从这个“朋友圈”跳到另一个“朋友圈”,形成裂变式传播。

各种以提醒、体贴形式传播的谣言还抓住长辈“宁可信其有”的心理,使其自愿转发。

传播者出于好心随手转发,往往源于制造者的精心包装。

记者发现:

有的谣言以“善意提醒”为名,利用公众善心,让人放松警惕;不少打着“科学实验揭秘”“有图有真相”“权威人士透露”等幌子;还有的标题十分惊悚,比如“有毒”“致癌”“致死”等,吸引更多人注意。

   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张晋升表示,有人为了求好玩刺激,故意编造传播一些无厘头的信息,把转帖、跟帖多,看成是一种“荣誉”,甚至想以此成为“网红”,提高自身知名度。

有的是利益驱动,个人或机构为了博取眼球,用流量赚广告费。

江苏省公安厅网络安全保卫总队民警周千里认为,有的属于编造谣言以打击竞争对手。

商家借扩散谣言向竞争对手泼脏水,以此破坏对手在受众群体中的口碑,意图获取不当的市场利益。

   (摘编自新华网2018年7月24日)

   材料三:

   近年来,相关部门和网络平台逐渐加大了对谣言的治理力度,在一定程度上震慑了网络违法行为。

周千里认为,主管部门要把好关,完善舆情监测预警机制,对网络谣言做到及时发现,第一时间通报责任单位并开展核查工作。

同时,强化打击力度,依法对故意造谣或传谣者给予处罚,加大造谣者的违法成本,推进网络空间法治化。

   张晋升认为,貌似关心的谣言广受关注,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信息不对称,比如公众在健康养生方面存在较大知识缺口。

可以鼓励卫生健康部门、科学机构推广正规的科普账号,提供量多质优的科普类新媒体产品。

网警巡查执法平台、媒体、互联网企业可以共同建立反谣平台,形成辟谣合力。

   从公众角度看,谣言容易流行,说明一些群众缺乏起码的常识和判断力,有从众、随大流、盲目猎奇的心理,有意无意间成为谣言的传播者。

徐敬宏提醒,在收到社交媒体模糊、可疑信息时,不轻易转发,而要与权威媒体进行核实比对。

(摘编自央视新闻移动网2018年7月25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经过制造者精心包装、以各种提醒、体贴形式散布的谣言,往往能打动好心的传播者,形成裂变式传播。

B.有人故意编造、传播一些无厘头信息,把转帖、跟帖多看成是一种“成就”,甚至想以此来提高自身知名度。

C.在微信群、朋友圈里频繁出现貌似关心体贴的“善意提醒”,实则是误导公众、损害信任、消解爱心的谣言。

D.公众要提高谣言鉴别力,收到社交媒体模糊、可疑信息时,不要轻信、轻转,而要与权威媒体进行核实比对。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有的个人或机构利欲熏心,希望用流量来赚取广告费,或炮制谣言以打击竞争对手,以便谋取不当的市场利益。

B.群众因为缺乏起码的常识和判断力,有从众、盲目猎奇和“宁可信其有”的心理,有意无意地成为谣言的传播者。

C.看似无伤大雅的网络谣言,因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能获取“熟人”信任得以广泛传播,并产生严重后果。

D.相关部门和网络平台若能加大对谣言的治理力度,推进网络空间法治化,就可对网络违法行为起到震慑作用。

(3)以上三则材料中《人民日报》、新华网、央视新闻移动网报道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

请依据材料简要概括。

【答案】

(1)C

(2)B

(3)①《人民日报》侧重介绍网络谣言与人们生活的相关性及其危害性。

②新华网侧重介绍网络谣言传播的种种原因。

③央视新闻移动网侧重介绍加大对网络谣言治理的办法,以及相关部门与群众可采取的应对措施。

【解析】【分析】

(1)C项,“实则是误导公众、损害信任、消解爱心的谣言”错误。

结合原文“不少读者来信反映有许多貌似关心体贴的‘提醒’,实则是一种推销手段,其中也不乏谣言”分析可知,不是所有的提醒都是谣言。

故选C。

(2)B项,“群众因为缺乏起码的常识和判断力”以偏概全。

结合材料三第三段内容“从公众角度看,谣言容易流行,说明一些群众缺乏起码的常识和判断力,有从众、随大流、盲目猎奇的心理,有意无意间成为谣言的传播者”分析,原文说的是“一些群众缺乏起码的常识和判断力”,没有说所有的群众都如此。

故选B。

(3)材料一,结合“当然,比眼前显性危害更严重的后果在于,此类谣言看似温情体贴,实则误导公众。

每一次的歟骗,都将损害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消解公众的善意和爱心”分析可知,《人民日报》侧重介绍网络谣言与人们生活的相关性及其危害性;材料二,结合“提高自身知名度。

有的是利益驱动,个人或机构为了博取眼球,用流量赚广告费。

江苏省公安厅网络安全保卫总队民警周千里认为,有的属于炮制谣言以打击竟争对手。

商家借扩散谣言向竞争对手泼脏水,以此破坏对手在受众群体中的口碑,意图年取不当市场利益”分析可知,新华网侧重介绍网络谣言传播的种种原凶。

材料三,结合“近年来,相关部门和网络平台逐渐加大了对谣言的治理力度,一定程度上震慑了网络违法行为。

周干里认为,主管部门要把好关,完善與情监测预警机制,对网络谧言做到及时发现,第一时间通报责任单位开晨核查工作。

同时,强化打击力度,依法对故意造谣或传谣者给予处罚,增加造谣者的违法成本,推进网络空间法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