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评3个专业混合模拟测试试题.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245622 上传时间:2023-01-04 格式:DOCX 页数:45 大小:81.5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震评3个专业混合模拟测试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5页
震评3个专业混合模拟测试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5页
震评3个专业混合模拟测试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5页
震评3个专业混合模拟测试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5页
震评3个专业混合模拟测试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震评3个专业混合模拟测试试题.docx

《震评3个专业混合模拟测试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震评3个专业混合模拟测试试题.docx(4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震评3个专业混合模拟测试试题.docx

震评3个专业混合模拟测试试题

3个专业混合模拟测试试题(共300分答题三小时)

试题一:

单选题(共30题90分,每题3分)

1地震危险性概率分析中的地震活动时间泊桑分布概率密度函数的唯一参数是

a.b值b.震级上限c.震级下限

d.设计基准期N年e.年平均发生率f.潜在震源面积

2地震危险性概率分析中的地震活动空间均匀分布概率密度函数的唯一参数是

a.b值b.震级上限c.震级下限

d.设计基准期N年e.年平均发生率f.潜在震源面积

3地震危险性概率分析中的地震活动震级截头指数分布概率密度函数的唯一参数是

a.b值b.震级上限c.震级下限

d.设计基准期N年e.年平均发生率f.潜在震源面积

4地震危险性概率分析地震动参数衰减的条件概率分布的特征参数是

a.b值b.潜在震源区的面积c.地震年平均发生率

d.平均地震震级e.距离的方差f.参数的均值和方差

5地震安全性评价所提供地震动参数是

a.最大值估计b.平均意义的估计c.最小值估计d.包络值估计

6在中国,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的立足点是

a.占有仪器测震地震记录资料b.占有历史地震烈度资料

c.占有工程场地地质资料d.占有仪器测震强强震记录资料

7破坏性地震活动性分析收集统计的地震资料震级为

a.6级以上b.5.5级以上c.4.7级以上d.4级以上

8历史地震资料收集、整理采用的强烈地震的震级为

a.ML震级b.MS震级c.MD震级d.M震级

9区域地震活动性分析的最基础资料是

a.破坏性地震震中分布资料b.历史地震考察资料

c.区域性地震台网测震资料d.完整可靠的地震目录

10区域地震活动性分析的目的是

a.为了确定对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有影响的范围。

b.评定近场区发震构造、确定潜在震源区边界和震级上限等提供依据。

c.考虑地震活动的空间不均匀性

d.考虑地震活动的时间非平稳性

e.为划分潜在震源区和确定地震活动性参数提供依据。

11近场地震活动性分析的目的是

a.为了确定对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有影响的范围。

b.评定近场区发震构造、为确定潜在震源区边界和震级上限等提供依据。

c.考虑地震活动的空间不均匀性

d.考虑地震活动的时间非平稳性

e.为划分潜在震源区和确定地震活动性参数提供依据。

12国家标准GB17741-2005规定:

区域取对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有影响的范围是

a.≥150KMb.150KMc.≥150KMd.300KM

13地震危险性概率分析中70年超越概率63对应1年超越概率为范围为

a.≤0.0197b.0.0197gt且lt0.015c.0.0141d.≥0.0021e.≥0.0014

14地震危险性概率分析中PN是N年超越概率值,对应1年超越概率的计算公式为

a.PN1/Nb.(1-PN)1/Nc.1-(1-PN)Nd.1-(1-PN)1/N

15历史地震对工程场地的影响分析的目的是:

a.对工程场地产生Ⅵ度以上烈度影响的大地震不限于区域内。

b.采用最新版本地震目录中所给出的烈度。

c.广泛地收集地震烈度资料,对比分析。

d.通过分析场地的地震烈度值,可以得到场地所遭受过的最大地震烈度和各个烈度值的频繁程度,与概率计算结果互相佐证。

16地震活动时间分布特征分析的目的是

a.在一定统计区内(地震带或地震区),作M-T图、应变释放曲线。

b.进行周期图分析、最大熵谱分析、极值分析。

c.对地震带活动的年平均发生率进行分析确定。

d.寻找地震活动的趋势性特点,为评价未来地震活动水平和确定地震活动性参数提供依据。

17《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编制时,综合潜在震源共划分出多少个地震带:

a.20个b.22个c.24个d.26个

18未来地震活动水平是起伏的:

必需对未来地震活动水平进行分析:

高、低、还是平均?

这一分析所采用的时间段是

a.10年b.50年c.100年d.200年

19在每次地震发生的地点都有压缩区、膨胀区、P、T轴出地点,这是

a.对潜在震源尺寸面积判别的结果。

b.对地震震中位置确定的结果。

c.对地震震源空间尺寸判别的结果。

d.对震源机制解分析的结果。

20对研究区范围的震源机制解应进行统计列表,可编制

a.P、T轴随方位变化的玫瑰花图。

b.地震震源面积分布图。

c.地震震源空间尺寸分布图。

d.地震震源区构造应力场分布图。

21地震区划就是

a.对给定的区域的地震烈度分布进行的划分。

b.对给定的区域的地震反应谱分布进行的划分。

c.对给定的区域的破坏性地震震源分布进行的划分。

d.根据一定的指标对给定的区域的地震危险性程度进行的划分。

22中国地震活动性是指

a.中国地震活动的动力来源与地震空间分布格局。

b.中国强地震活动区划分。

c.中国强地震活动带划分。

d.中国强地震潜在震源划分。

23震级频度关系log10N=a–bM为

a.N大于等于震级M的地震次数。

b.给定时间段和震级区间,N小于等于震级M的地震次数。

c.给定时间段和震级区间,N等于等于震级M的地震次数。

d.给定时间段和震级区间,N大于等于震级M的地震次数。

24下图所示波速测试方法为

a.地脉动法b.静力触探法c.跨孔法d.表面波法

25区域性地震区划图的比例尺应为

a.1:

50万b.1:

100万c.1:

300万d.1:

400万

26区域地质条件对地震波的传播的影响属于

a.地震动衰减问题b.场地地震反应分析问题

c.场地设计地震动参数设计问题d.工程程场地地震地质灾害评估问题

27局部场地条件对地震波传播的影响属于

a.地震动衰减问题b.场地地震反应分析问题

c.场地设计地震动参数统计确定问题d.工程程场地地震地质灾害评估问题

28以下著名强震记录的场地地震烈度为1940.05.18美国ElCentroM7Δ10km加速度

a.VI度b.VII度c.VIII度d.IX度

29地震动衰减关系式中位lnY=C0+C1M-C2M2-C3ln【R+R0(M)】-C4R各项的含义为

a.C0+C1M项:

几何衰减

b.C2M2和R0=C5exp(C6M)项:

大地震震中附近高频地震动的饱和

c.C3ln【R+R0】项:

震源影响

d.C4R项:

弹性耗能

30大地震震中附近高频地震动的饱和影响范围为

a.M≥6or6.5,≤5-10kmb.M≥7or7.5,≤20-30km

c.M≥7or7.5,≤10-20kmd.M≥8or8.5,≤30-40km

试题二:

多选题(共30题90分,每题3分)

31为什么要进行地震区划?

(1)是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的需求。

(2)是强地震活动区域划分的需求。

(3)是制定土地利用规划和防灾规划的需求。

(4)是地震中长期预报的需求。

(5)是地震应急准备的需求。

(6)是划分潜在震源区的需求。

32地震安全性评价与地震后果相关的地震活动性研究的内容是

(1)给定时间段内地震空间和强度的分布。

(2)给定强地震活动区域的最大烈度分布。

(3)给定时段内、给定区域内地震发生的频度N。

(4)给定时段内、给定场地地震动发生的强度。

(5)古地震研究。

33场地地震工程地质条件勘测的主要目的是

(1)确定工程场地条件

(2)为合成人工地震波做准备

(3)为场地地震反应分析提供场地相关资料(4)为建筑抗震场地分类进行勘察

(5)为地震地质灾害评价提供场地相关资料(6)为建筑抗震设计提供场地卓越周期

34地震动三要素包括

(1)地震动加速度峰值

(2)地震动速度峰值(3)地震动位移峰值(4)地震动反应谱

(5)地震动富氏谱(6)地震动功率谱(7)地震动持续时间(8)地震动加速度时间过程

35地震烈度的用途包括

(1)震害轻重的简单估计

(2)地震影响的宏观描述(3)设计地震动参数的间接表示

(4)历史地震震级的确定(5)中国地震区划指标(6)抗震设计计算参数

36地震烈度具有如下特点

(1)是多指标的综合

(2)是确定性的物理量(3)是宏观分级划分

(4)是震害指数(5)属以结果表示原因(6)属抗震设防唯一依据

37地震动衰减关系确定的关键内容是

(1)收集强震动观测资料和地震烈度资料空间范围

(2)地震烈度和强震动资料的收集原则与内容

(3)基岩地震动衰减模型建立

(4)基岩地震动衰减关系选取与适用性分析

(5)地震动衰减关系的统计回归

(6)缺乏强震动观测资料地区的地震动衰减关系确定的原则与方法

(7)地震烈度衰减关系选择原则与方法。

(8)地震反应.

38.地震动衰减关系从B区转换到A区,即求A区参数衰减关系:

lnYA=FA(MA,RA)需要已知

(1)IA=fA(MA,RA)A区烈度衰减关系

(2)IB=fB(MB,RB)B区烈度衰减关系

(3)lnYB=FB(MB,RB)B区地震动参数衰减关系

(4)lnYA=FA(MA,RA)A区地震动参数衰减关系

(5)A区和B区的地震烈度表是否相同

39所使用地震动衰减关系的适用性论证内容包括:

(1)是否能反映本地的地震地质和地震活动性特征(大震或小震影响,近场或远场影响)。

(2)是否能针对工程的结构特性,论证所采用地震动观测资料的长周期可靠性。

(3)与常用衰减关系和本地区其他衰减关系对比,并对所获得衰减关系的特点进行说明。

(4)将地震动衰减关系与收集的区域和邻区强震动观测资料进行对比,论述所选用的收集关系是否适用于本区。

(5)采用地震动衰减关系计算的危险性分析结果是否出现不配套的矛盾。

40场地地震工程地质条件勘测钻孔深度要求为:

(1)I级工作:

控制孔深度达到基岩或剪切波速不小于500m/s层位;

(2)Ⅱ级工作和地震小区划:

控制孔应达到基岩或剪切波速不小于500m/s处;

(3)Ⅱ级工作和地震小区划:

若控制孔深度超过100m时,剪切波速仍小于500m/s,可终孔,应进行专门研究。

(4)Ⅳ级工作:

控制孔应达到基岩或剪切波速不小于500m/s处;

(5)海洋平台:

控制孔深度达到基岩或剪切波速不小于1000m/s处;

(6)控制孔深度应穿透火山岩达到下卧基岩或剪切波速不小于500m/s层位。

41地震小区划的工作特点为

(1)重视局部场地条件的影响

(2)只提供场地相关地震动参数图

(3)区分不同的地震破坏作用(4)地震动参数提供的精度高于Ⅱ级工作

(5)更详细考虑(近场)地震地质环境(6)给出了地面卓越周期分区图

(7)地震作用表述更详细、小尺度(8)给出地震作用综合性结果

42地震小区划主要工作环节包括

(1)首先明确工作地图

(2)收集整理现有资料

(3)基岩地震动参数的确定(4)人工地震动合成

(5)场地工程地质条件勘测,控制性钻孔(6)控制点的场地地震反应分析

(7)控制点场地地震动参数确定(8)地震动参数分区

(9)场地地震地质灾害评价及灾害程度分区(10)设计地震动反应谱的标定结果

43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复核工作大纲的主要内容包括

(1)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复核工作的适用范围

(2)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复核的基本思路和工作要点

(3)近场区地震活动和地震构造资料搜集补充调查

(4)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复核工作中地震动峰值加速度衰减关系选取

(5)基岩场地地震动参数与中硬场地的对应关系,中硬场地地震动峰值加速度确定

(6)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复核工作结果表述方式

(7)设计地震动反应谱的标定结果

(8)设计地震动加速度时间过程

44地震地质灾害评价主要灾害类型包括

(1)砂土液化与淤泥软化

(2)黄土崩塌与滑坡

(3)岩体崩塌与滑坡

(4)地震断层(近地表开裂)

(5)海啸与湖涌

(6)软土大面积震陷

(7)泥石流

(8)井涌、井喷

45潜在震源区定义为

(1)历史上发生过大地震的区域。

(2)构造上具备未来能够发生6级以上地震的区域。

(3)能够发生历史大地震重演的地点。

(4)具有相同震级上限,地震活动性相对均匀分布的区域。

(5)古地震区域。

46潜在震源区划分的原则

(1)第三系地震活动构造原则

(2)历史地震重演原则

(3)小地震成群成丛原则(4)构造类比原则

(5)地震重点监视区原则(6)发生过古地震原则

47(8.0,8.5)级地震潜在震源区划分标志

(1)切割地壳的大型边界断裂的特殊部位

(2)大型隆起和凹陷的边界断裂带

(3)晚第三纪至第四纪有活动的断裂的弯曲部位、端部、多组断裂交叉部位

(4)多次发生7.5级以上地震的构造部位

(5)大型块体的边界带内深断陷的边缘活动断陷盆地

(6)晚第三纪至第四纪活动盆地内部、边缘、凹陷中心

(7)大型新构造活动交汇部位

(8)大型凹陷带内,全新世有明显活动的大断裂带上

(9)小震活动网络节点

(10)6级以上地震的网络条带节点上

48(7.0,7.5)级地震潜在震源区划分标志

(1)切割地壳的大型边界断裂的特殊部位

(2)大型隆起和凹陷的边界断裂带

(3)晚第三纪至第四纪有活动的断裂的弯曲部位、端部、多组断裂交叉部位

(4)多次发生7.5级以上地震的构造部位

(5)大型块体的边界带内深断陷的边缘活动断陷盆地

(6)晚第三纪至第四纪活动盆地内部、边缘、凹陷中心

(7)大型新构造活动交汇部位

(8)大型凹陷带内,全新世有明显活动的大断裂带上

(9)小震活动网络节点

(10)6级以上地震的网络条带节点上

49(6.0,6.5)级地震潜在震源区划分标志

(1)切割地壳的大型边界断裂的特殊部位

(2)大型隆起和凹陷的边界断裂带

(3)晚第三纪至第四纪有活动的断裂的弯曲部位、端部、多组断裂交叉部位

(4)多次发生7.5级以上地震的构造部位

(5)大型块体的边界带内深断陷的边缘活动断陷盆地

(6)晚第三纪至第四纪活动盆地内部、边缘、凹陷中心

(7)大型新构造活动交汇部位

(8)大型凹陷带内,全新世有明显活动的大断裂带上

(9)小震活动网络节点

(10)6级以上地震的网络条带节点上

501977年地震区划图采用的地震危险性分析确定性方法主要步骤包括

(1)划分地震带

(2)分析研究地震带内地震发生的时间、空间和强度特征,评价各地震带未来百年地震活动趋势,

(3)预测最大震级、各级地震的次数

(4)分析发震构造标志预测危险地点,确定危险区

(5)确定地震影响场

(6)确定给定地点的最大影响烈度

51地震危险性评定的概率分析方法的基本假定包括

(1)强地震发生在潜在震源区内,地震在潜在震源区内均匀分布

(2)潜在震源区内地震发生次数符合泊松分布,且年平均发生率为常数

(3)潜在震源区内大小地震的比例关系用b值来表示,遵从截断的指数分布

(4)地震动参数或地震烈度的衰减关系为震级、震中距(震源距、断层距)的函数

(5)地震的发生服从独立同分布的假定

(6)地震危险性概率评定的结果为某些超越概率水平的结果

CPSHA则用1、2、3三个最基本假定

52确定潜在震源区震级上限的基本依据主要是

(1)活动断层破裂长度

(2)活动断层错动形式

(3)活动断层切割地壳深度

(4)如果历史地震资料足够,确认经历几个活动周期,可按最大历史地震确定

(5)构造类比,在同一地震构造区内,按已知大地震的构造背景进行构造类比

53近场区断层活动性鉴定的对象是“主要断层”,一般是指

(1)区域地震构造图上有标示的区域性断层;

(2)长度大于20km或大于25km的断层;(10、15)

(3)对其活动时代的认识有分歧,并且可能影响到场地地震危险性分析结果的断层;

(4)更新世以来有活动迹象的断层;(晚更新世)

(5)通过场址区并且与工程场址区安全性评价相关的断层;

(6)与破坏性地震特别是M≥4级地震在空间位置上相关的断层;(6)

(7)与现代小震密集活动或条带状分布相关的断层;

(8)可能延伸到场区内的活动断层;

(9)指向工程场地,并可能对工程场址区安全性评价有所影响的断层;

(10)场区内埋深100m以上的断层。

54断层活动性鉴定的野外工作内容应包括

(1)收集不同比例尺的地形图和地质构造图;收集有关地震资料;

(2)收集相关的地质和构造资料,重点是大地构造位置、构造发育简史、新构造和活动构造等资料;

(3)收集解译航、卫片资料,尤其是对线性构造和第四纪地质与地貌特征的判识;

(4)调查第四纪地质、地貌特征;

(5)调查断层的展布、产状和活动性,特别是断层最新活动时代的地质地貌证据;

(6)破坏性地震的宏观震中及发震构造的初步判识;

(7)采集断层上覆第四纪地层和断层内部物质样品,进行室内年龄测定;

(8)采集反映断层最新一次活动的年龄样品

遥感

地貌分析

地层

物探

断层泥测年

55掌握近场区地震构造综合评价的目标是

(1)近场区的地震活动性和地震构造的调查、分析结果,需要与区域性分析评价结果相结合,才能更准确地近场和场址区在区域总体地震构造框架和地震活动性空间图像中的地位,更恰当地把握近场区的发震构造及其潜在地震危险性。

(2)地震活动性与地震构造两个方面的资料和分析评价结果,需要进一步的结合,相互补充印证。

(3)归纳出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有关的基本评价结果。

(4)对场址区安全性可能产生影响的主要断层给出明确的鉴定结论;判定发震构造,给出其震级上限。

(5)确定本底地震震源参数。

56根据地质构造特征划分潜源的方法包括

(1)应根据活动盆地的类型划分潜在震源区;

(2)应根据发震构造的范围和形态划分潜在震源区;

(3)应根据活动构造交汇区的影响范围划分潜在震源区;

(4)应根据活动断层的分段标志划分潜在震源区;

(5应考虑断层的活动时代划分潜在震源区;

(6)应根据发震断层的类型和倾向划分潜在震源区;

(7)应根据发震断层的长度划分潜在震源区;

(8)应根据发震断层的深度划分潜在震源区;

57近场区地震构造图编制的原则是

(1)破坏性地震应有震级、发生时间的标注,并尽可能明确其与已知地质构造的关系。

(2)应反映第四纪盆地的范围及活动性质,尽可能给出第四系等厚线。

(3)应充分并准确对反映地震和地质两方面的实地调查和已有资料。

(4)对不同的资料,要经过分析、判断再取用,不能互相矛盾。

(5)应反映地震短、临预报结果。

58潜源地震构造评价主要图件比例尺要求是

(1)区域地震构造图:

任何级别(Ⅰ、Ⅱ、Ⅲ、Ⅳ)均为不小于1:

100万。

(2)构造图:

Ⅰ级工作不小于1:

100万,Ⅱ、Ⅲ、Ⅳ级不小于1:

250万。

(3)震中分布图:

Ⅰ级工作不小于1:

100万,Ⅱ、Ⅲ、Ⅳ级不小于1:

250万。

(4)区域地质构造图:

Ⅰ级工作不小于1:

100万,Ⅱ、Ⅲ、Ⅳ级没有要求。

(5)地球物理场主要图件:

Ⅰ级工作不小于1:

100万,Ⅱ、Ⅲ、Ⅳ级没有要求。

59弥散地震

(1)是地震构造内与已确认的发震构造不相关的最大潜在地震,作为地震构造模型的组成部分,是确定核电厂工程抗震设计基础的主要震源类型之一。

(2)是本底地震。

(3)是Ⅱ、Ⅲ、Ⅳ级工作不必考虑的地震。

(4)震级不得低于地震构造区内已被确认为与已知发震构造无关的最大地震震级。

(5对于缺乏地震记载的地震构造区,可用构造类比原则确定。

(6)工作重点应放在场址所在的地震构造区(研究工作区)。

60影响地表反应谱这一地震动参数的因素有

(1)地震大小

(2)地震远近(3)区域地震动衰减特性(4)地震的破裂方向

(5)场地条件,如土层的软硬与厚薄,盆地等(6)局部地形

(7)上部结构自振周期特性(8)地震动持续时间

试题三、判断题(共30题90分,每题3分)

61对某一给定的工程场地,预测其未来基岩峰值可以是任何数值,只是具有不同的超越概率?

62对某一给定的工程场地,预测其未来基岩地震反应谱的特征周期可以是任何数值,只是具有不同的超越概率?

63震级—频度关系log10N=a-bM中,a的物理意义是发生零级以上地震的总次数?

64采用不同的统计方法得到的b值是完全相同的?

65地震危险性概率分析中,地震地震发生时间分布采用分段泊松分布,就是时间分段的b值相同,各段年平均发生率不变?

66编制破坏性地震目录要收集:

区域范围内有历史文献记载的震级M≥43/4的破坏性地震事件和区域地震台网资料中的震级M≥4。

7的破坏性地震事件?

67地震危险性概率分析是对地震时、空、强和场地到震源距离的四重概率积分?

68地震动参数或地震烈度的衰减关系为震级、震中距和震源深度的函数?

69在一个地震带内,各潜在震源区在一个震级间隔的空间分布函数值之和必定为1?

70地震带震级上限是指地震带内震级—频度关系中累积频度趋于零的上限震级值,震级上限不具有时间含义,不是所谓地震危险区的最大地震?

71震级下限是对工程场点可能有影响的最小震级,震级下限的取定,以其影响烈度不低于v度为宜。

(考虑到不确定性校正的影响)?

72本底地震是指地震带内已划定的潜在震源区外的地震,通常是发震构造不清楚的地震,表示在地震带内随机发生?

73本底地震的震级上限为地震带内潜在震源区以外可能发生的最大震级?

74以蠕滑变形所引起的不均匀沉降或隆起,具有缓慢变形的特点,视其程度不同,有时可以通过工程措施加以防御?

75根据地震带的地震构造特征在同一地震区内进行构造类比外推,即认为具有相似地震构造条件的地震带,其震级上限应该相似?

76从地震构造条件分析认为已有历史最大地震不足以作为未来可能发生地震的上限时,则根据构造条件以历史地震最大震级加1/4、1/2或1级并归到0.5整倍数作为地震带的震级上限。

77地震区、带是根据区域现代地球动力学环境、区域现代构造应力场、区域地质构造活动性、区域地震活动性具有相似性或一致性的原则划分的。

78应取地震构造法和历史地震法结果中较大者作为地震危险性确定性分析的结果?

79Ⅰ级工作的基岩地震动参数应按确定性方法和概率方法得到的结果确定?

80人造地震波地震反应谱值拟合的控制点数应该(不得)不少于50个?

81采用时域振动方法进行一维场地地震反应分析,应按基岩地震动时程幅值的50%确定输入地震动时程?

82等效线性化方法进行一维场地地震反应分析,土层最大厚度可取为8米?

83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峰值速度和峰值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